第一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对光源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带领学生研究凹透镜与凸透镜的特点,并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透镜问题的兴趣。教材中教学内容主要分三块:
一、通过观察水中吸管的弯折现象,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二、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
三、认识透镜的应用,了解望远镜的结构。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一学段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但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在这节课中得到升华,转化到实践中,这样处理了本课教材:在科学过程与方法上,用学生熟悉但不熟知得猫眼引出凹凸透镜、光的折射的话题。凹凸凸透镜的知识学生还不太清楚,对这一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寻找验证。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凹凸透镜、光的折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在材料设计方面,利用猫眼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提供探究材料解决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学生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猫眼为载体,探究凹凸透镜为目的,用科学探究活动展开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借助猫眼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什么是折射。科学知识:
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3、了解透镜的多种用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的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重难点】 通过猫眼观察、拆解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
通过演示知道光行进过程中遇到凸透镜和凹透镜时会改变行进路线; 【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红光、猫眼、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认识猫眼,理解透镜概念(观察、拆解)
1.提问:这是什么?你认识吗?在哪里见过?(板书:猫眼)门上为什么要用猫眼?为什么不在门上直接开个孔?谁来说说猫眼有什么特点?
(开门见山,直接导题,通过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觉得常见的猫眼真得值得研究,产生研究的兴趣。)
2谈话:猫眼从里面看能看见外面远而广的物体,你从外面看里面基本是看不见的,你知道为什么吗?你知道猫眼是怎样做的?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摆在了我们的眼前,我们都熟视无睹,如果能把这些东西的秘密都搞懂,你就不得了了。猫眼中有什么秘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
(谈话是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实际的猫眼,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猫眼,是让学生进一步研究的欲望加强,有了猫眼但还是不能了解构造。这时,就逐步推进教学重难点的解决。)
3.提问:为什么猫眼是这样呢?是什么让猫眼这样呢?我们停留在观察物体表面,就能知道猫眼能看到广阔事物的秘密吗?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怎么办才能看到猫眼里面有什么吗?(让学生拆一拆,看一看猫眼内部到底有什么东西。这是让学生心中的疑惑能够解开一部分,也让本课教学中的重难点浮出水面。此时在拆解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学生做到有顺序拆解,有顺序研究,来进一步渗透科学素养能力的提高。)
4.提问:为什么被我们拆成这样还不明白,猫眼最核心的是什么?(板书:透镜)透镜为什么这样呢?为什么这样组合视线就变得这么广?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认识透镜,在这里主要解决什么是透镜,凹凸透镜的特点,可以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认一认、说一说来了解,多种方法进入解决。)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但不熟知的猫眼入手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研究的欲望去研究猫眼、研究凹凸透镜,用猫眼串通本课教学,用猫眼引出本课教学重难点。
二、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1.提问:既然是透镜,光线透过透镜会有什么变化呢?你认为有吗?
(通过上面的认识,在猫眼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凹凸透镜,这时提出问题,就是解决本课另一 重点——折射。老师做折射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从现象中分析揭示折射概念,齐读强化概念。)
2.谈话:实际上生活中生活还有很多这样的现象。
(用笔折射实验,分析这个实验现象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强化光的折射。)
3.猫眼里其实有光的学问在里面,下面我们再来琢磨琢磨猫眼。你们还记得刚才怎么拆的吗?知道怎么装吗?
(还原猫眼,此时在组装的过程中老师还是需要学生做到有顺序组装,既是呼应开头,也是渗透科学素养能力的提高培养。)
4.交流:光点变化,在不同位置说明什么?光线从凹透镜通过和从凸透镜通过不同说明什么?(学生用猫眼做实验分析,不仅了解了光在猫眼中有折射,而且近一步强化了光的折射。)设计意图:利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研究用猫眼引出的凹凸透镜,了解凹凸透镜的特点;还原猫眼,既是进一步研究光的折射,同时也让猫眼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的研究的欲望加强,猫眼中还有问题可以研究,让学生的思维贯穿整个课堂。
三、总结、生活中的应用
今天,我们只不过研究了猫眼,我们就懂得了什么叫透镜,懂得了光线进入透镜后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凹凸透镜在光线进入后各有特点。读课题
同学们,透镜其实组合不同,应用就不同。从小到(出示望远镜、手持显微镜等)大到观察天象的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用我们学到的方法慢慢去参、慢慢去悟,就像今天一样,从中你一定会有收获的。【教学反思】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特别是身边的有趣现象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我们的科学教师只有细心呵护好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有的放矢的引领学生探究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成为一种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本课中利用学生熟悉但不熟知的猫眼入手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研究的欲望去研究猫眼、研究凹凸透镜。
本课教学中以猫眼为载体开展探究活动,看一看、拆一拆、摸一摸、认一认、做一做、思一思、装一装、再做一做,再思一思,再说一说,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趣而大胆地探究尝试。俗语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用猫眼串通本课教学,学生思维的火花立刻被激活,探究的兴趣也被激发,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寻求一种 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单调的材料生动化,不断激发兴趣。其次,另一教学目的就是能够把科学课堂生活化,生活科学化,学生能够把科学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能把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非常喜欢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要正确地引导,创设一定的情景和空间,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资源,就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能力。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上册《研究透镜》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研究透镜》教案
一、教材分析:
《研究透镜》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色彩》的第三,共2个时,本堂为第2个时。在本时里,将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实验,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和它们各自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案例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通过前面2年科学程的学习,孩子们对科学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在《研究透镜》第1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从空气进入到透明物体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本时,学生将通过一系列比较实验,认识两种透镜的镜片特点,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透镜的分类及各自的镜片特点。
●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
●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能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能通过探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作用。
●能够通过回忆旧知,总结出透镜之所以有这些作用,是因为光进入透镜时发生了光的折射。
【情感目标】
●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为我们生活带来的许多方便。
●乐于用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养成理性的探究意识,在探究和实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实验探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以及对光的不同作用。
【难点】: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
五、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手电筒、贴纸、实验记录单、教学视频等。
六、教学方法
“19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合作学习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七、时安排:共2个时,本为第2时
八、教学过程:
(一)、观看“冰能生火”视频,提出问题,导入新
问题:为什么改变形状后的冰块能够生火?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活动:
1、观察透镜,认识透镜在形状上的不同。
2、师生交流总结: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做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做凹透镜。
3、习题分辨,巩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1】用透镜观察近处的物体
①分别用凹透镜和凸透镜观察桌上的文具。
②学生小组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③学生汇报,师生总结:凸透镜能使近处物体放大,凹透镜使近处物体缩小
【实验2】用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
①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屏幕上的图片
②学生小组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③学生汇报,师生总结:凸透镜能使远处物体成倒立的像,凹透镜不能。
2、研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实验3】透镜对光线的变化
①教师演示:光线“会聚”和光线“发散”现象。
②学生小组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③师生总结: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拓展应用、用两个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观察变化
2、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展示生活用品图片,学生说出它属于哪种透镜,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3、回答前问题——为什么“冰能生火”。
回忆旧知,巩固新知——为什么透镜会有这些奇妙的作用?
【师生交流,得出结论】:通过回忆第一时的“光的折射现象”,师生交流得出结论,透镜之所以有这些奇妙的现象,就是因为光线经过透镜时传播方向改变了,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六)我的收获
学生总结本节收获,再通过师生交流巩固新知。
(七)欣赏水滴图片,感知大自然的美
展示水滴图片,感知水滴也是一个天然的放大镜。让孩子们乐于将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升华孩子们发现美,热爱生活的情感。
(八)【板书设计】
研究透镜
凸透镜
放大
倒立
会聚
凹透镜
缩小
发散
第三篇:小学科学《研究透镜》教案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库伦旗回民小学
杨洪波
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2.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否放大和聚焦的性质; 3.通过教学知道光行进过程中遇到凸透镜和凹透镜时会改变行进路线;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水杯、筷子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仔细观察过放在水杯中的筷子吗?
2.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怎么了?在什么地方弯曲了?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师: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但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这里就是空气和水),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即这里的水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在这里,光的行进路线改变了,也就是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所以水中筷子看着像变弯了。根据这种原理,人们制成了透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透镜。(板书:研究透镜)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再加上你们自己准备的放大镜、老花镜和近视镜,现在请同学们通过目测和手摸,仔细观察比较它们的镜片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并试着画出它们的侧面图。(师表演)用手摸时,因它们是光学仪器,后面我们又要用它做实验,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着餐巾纸摸一摸它。同时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要用它相互敲击或是敲桌子,以免损坏和划伤手指。
2.学生小组实验,感知,交流,记录。
3.学生汇报,小结:分为两大类,一种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像放大镜、老花镜;一种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像近视镜。
4.师:你们能根据它们的形状为它们取个名字吗?(学生回答)5.师总结:(接着学生的回答)
对,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师板书:凸透镜,凹透镜)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透镜对光的折射现象)1.提问:你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实验2:尝试用透镜聚光。
实验3: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提醒学生: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5.提问:现在,你知道透镜有哪些作用?(教师板书)6.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呢? 7.师生共同总结: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8.师:通过以上实验,你能解释老师为什么不让你们用放大镜看太阳吗?戴老花镜呢?
四、拓展活动:制作望远镜
1.谈话:大家见过望远镜吗?它为什么能够看到远处的物体?(引发学生思考)现在把凹透镜和凸透镜放在一起看远处的物体会有什么效果?由此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操作实验,交流。
3.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如何制作望远镜。4.学生制作望远镜。5.学生作品交流。
第四篇:《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三课,重点是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也就是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加深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认识。五年级的学生对近视镜和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但很少知道近视镜和放大镜对光的偏折现象,更不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预期教学效果: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弯折。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可以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无色透明杯子、放大镜、水。
学生准备:直的长彩条吸管、花镜、近视镜、玻璃片、餐巾纸、透明直尺。(注意:千万不要用花镜看太阳,以免灼伤眼睛,导致失明。)(学生好奇心强,拿着透镜一定会看这看那,一定在布置课前准备时强调注意事项。)教学重点: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望远镜。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1、导入:把吸管插入水中,观察水面处吸管,有什么发现?是什么原因呢?
教师建议:
a、水要放大半杯。
b、把吸管斜插入水中。也可再选一些细长并直的物体反复实验观察。
c、要从多角度观察。(对学生提出建议,提示学生观察要细,要边观察边思考。防止学生只看热闹。)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探究。
(1)把看到的吸管样子用简单的线条画出来。
(2)试着解释看到的现象。
(3)自学教材第23页上半部内容,解释看到的现象。
(4)说说什么是光的折射?(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学生对折射现象有了印象,通过自学可以上升到对理论的理解。)
二、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与作用。
1、教师引导探究,提出问题:
不同种类的透镜分别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吗?作用一样吗?(调动学生探究欲望,引领学生探究要深入思考。)教师提示:a、透镜是光学仪器,不能直接用手触摸,可以隔着餐巾纸摸一摸。
b、注意不要把透镜弄坏,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自主探究
(1)参考教材第23页下半部和第24页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不用担心学生不能完成探究,因为课前准备中有“花镜、近视镜、玻璃片、透明直尺”,学生看到物品自然会按书中提示去尝试探究,就会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2)把研究结果填写到教材第71页表格中。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研究成果。提出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间互相校正、补充。(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使自主探究落到实处。)
3、小结。教师提出问题:凸透镜的特点和作用:____________。凹透镜的特点和作用:____________。学生组内小结并完成板书。(让学生认识到:探究重过程,更要重结论,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4、教师提问:通过以上实验研究,解释为什么不要用放大镜看太阳? 学生解释原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三、制作简易望远镜。
1、教师引导:把两个透镜组合起来使用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教材第25页中1、2两项的操作。
3、小组内交流,说说两个透镜组合起来使用看远处的物体有什么效果?
4、小结:_____就是简易的_____。
5、参考教材第25页的制作方法。制作一个简易的望远镜。(课后完成)(给学生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体会搞科学的艰辛和创造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意识到探究并不是只在课堂。)教师建议:制作望远镜时,筒的顶端卷回,做成双层筒,用卷回部分固定一个透镜。用两个双层筒分别固定两个透镜,完成制作。
四、达标反馈
1、透镜会产生许多奇妙的现象,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______的缘故。
2、下列镜片中()属于凸透镜,()属于凹透镜。
第五篇: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39中物理组:孙岩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方法过程目标
1.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2.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这个游戏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教师:我们现在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箭头,就用我们的小水珠先离得近一些来观察箭头,然后逐渐离开,注意你在移动过程中,你看到的像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一开始我看到正立的、放大的箭头,后来我把凸透镜向上移,看到箭头变小了,而且是倒像。
教师:其实小水珠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也就是凸透镜,成放大的像,但凸透镜总能成放大的像吗?
学生:不是的。
教师:的确通过上节的学习和我们刚才的小游戏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有时成倒立的像,有时成正立的像。那么凸透镜的成像的不同和什么有关系呢?凸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猜想
教师:问题提出来了,我们想想看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教师:凸透镜到箭头的距离在变,结果看到的像就不一样。
教师:同学把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并排放着,分别通过两个凸透镜来看箭头,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
学生:一开始我移动凸透镜看到两个箭头一起放大,再移动,小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是放大、倒立的,而大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仍然是放大、正立的。
教师: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使你看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这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教师: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有了这些猜想之后你应该怎么办?(三)制定计划
学生:制定计划,怎样实验研究。
教师:在制定计划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义。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教师:希望同学们在制定计划时不要受光具座的限制,可以不用它,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
教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研究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汇报自己设计的方案计划。
学生1:先选用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再让物体经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等大的像,量出物距和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重复实验,分析焦距与成像的关系。
学生2:把凸透镜固定,把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量出物距,试试看得到的像是怎样的情况(大小、位置、正倒)也要记录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做。
学生3:固定物体和光屏,移动凸透镜看能不能得到像,测u、v,改变物体和光屏之间的距离,再重复实验。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这些方案都是同学们设计出来的,用哪种方案?大家都可以试试,不管你们组使用哪种方案都要做好记录——像的大小(与原来物体比)、像的正倒、物距(u)、像距(v)、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想办法得到放大、缩小、等大的三种情况的像。接下来大家按计划自由实验。把实验过程数据记录下来。
教师:你认为你组同学有哪些与探究活动无关的活动?大家互相监督。
教师:你组同学所成的像是否得到了蜡烛的像?有的组得不到像,或在光屏的边缘,怎么办? 学生:把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蜡烛调在同一高度。
教师:对,最好是烛焰中心。
教师:你组同学光具座上物体排列的顺序,记录下来。
教师:你组同学在活动中,为了得到清晰的像,移动了哪些器件?有哪些没移动?你认为他们如此移动可行吗?如果移动显得混乱,不益于研究问题,你认为该怎么固定、移动? 教师:有小组反映没得到正立的像,哪组同学能帮助他们一下。
学生:演示用f=10cm的凸透镜,物距u=4.0cm时成虚像,光屏上有模糊的像,是虚像。
教师:模糊的像就是虚像?
学生:虚像、实像都能看到,但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虚像不能成像在光屏上。上面的同学在光屏上的模糊的像不是虚像。
教师:很好!那怎样才能得正立的像?
学生:我们有时叫凸透镜为放大镜,凸透镜距离物体不太远,透过凸透镜看到的蜡焰的就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教师:(指导实验)将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为两倍焦距(2f)时,你猜会观察到什么?试试看。
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时,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先猜,后试试)教师:请学生汇报实验数据。
(五)分析论证:
教师: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哪个小组能完整地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六)交流评估: 教师:思考你在实验中有哪些步骤没有做好,需要改进?你是不是参与到了整个探究活动中来了?
三、教学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就暂时到这儿,我们从实验到分析数据得到规律,有问题、感兴趣的或者想再实验的同学可以用课外活动时间到实验室,我们共同探究。
四、巩固与延展
问:思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分别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哪个规律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