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透镜教案
3、研究透镜
一、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方面: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科学知识方面: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水滴、水杯对物体的放大现象
桌上有一张画报,你能利用桌上的材料,将报上的字放大吗?(提供材料:画报、滴管、玻璃杯、玻璃碟)
思考:字为什么会放大呢?
学生此时还不会从光线的折射的角度来分析,但在学生分析的同时,可能会想到放大镜,水、玻璃杯有着放大镜的作用。
二、观察凸透镜
1、学生自己观察 放大镜是什么样的?
通过学生的看,摸,学生很容易发现放大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的镜片。
2、再发给学生两种镜片,与放大镜观察比较 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又有什么是相同的?
很显然,三种镜片一种是两边凸的,一种是一边凸一边平的,还有一种是一边凸一边凹的,但这三种镜片都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的镜片,都可以将字放大。
三、研究凸透镜的作用 像有联系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为什么会是缩小的?有没有放大的呢?
如果有放大的像,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
凸透镜什么时候可以形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可以形成缩小的像 „„
4. 教师给出新任务: 材料:纸屏、蜡烛、凸透镜
要求:在纸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蜡烛的像,在实验的同时做好记录,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到自己要找的答案。在学生实验之前要明确两个问题:
第一,要让学生知道需要做哪些记录,要让学生意识到用尺去量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之间的距离,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定量实验,为获得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教师可提醒学生做实验时确保三者(蜡烛、凸透镜、纸屏)有一者不动,每次只能调节另外两个物体。
第二,“每个人做什么事情”。要知道围在一块儿并不是合作,合作应是一个饼图,小组成员共同来完成一项任务,每个成员都有事情做,每个成员的成败都关系到小组的成败,如果缺少了某个成员的工作,这个任务将无法实现,这个饼图也将不会是一个完整的圆。可以让学生讨论:我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是调整三者的之间的距离,还是测量,亦或是观察、记录等,分工明确很重要,这关系着实验的效率。
学生的记录可以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字的,陈述性的语言,一种是图画,还有一种就是简单的符号。教师指导的策略:
如果小组能发现缩小与放大的像,也就是能发现成像规律,这是最为理想的结果。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你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待会请你们做经验介绍。
第二课时
一、认识凸透镜的应用
1. 让学生说一说,凸透镜可以运用在哪些方面?(照相机、显微镜、投影仪等)2. 比较老花镜与近视镜
学生比较熟悉的是近视眼镜,容易认为近视眼镜是凸透镜片做的,其实不然,教者可以采用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的方法,通过摸,让学生知道近视眼镜是中间薄,而边缘厚的镜片,通过看,发现在近视眼镜下面看到的是缩小的像,而并非放大的像,最后再和老花镜一比较,发现老花镜才是凸透镜做的,而近视眼镜恰恰与之相反。
二、拓展延伸:尝试做一个望远镜
发给学生一面透镜,让学生观察这是一片什么样的镜片?与凸透镜比较,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给这种镜片起一个名字。
将两面透镜组合在一起,观察处面的景物,有何发现?
孩子们会惊喜地发现:当把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将远处的物体放大,看远处的物体就好像是在眼前,学生可以通过调节两面镜子的距离从而让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一些。调换镜片的前后(将两片镜子一前一后换放),发现将近处的景物变小了,变远了。在孩子的一阵阵的惊喜声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预,只要同孩子们一起分享这份惊喜就够了。教者抓住这种惊喜,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思考一番:望远镜是什么道理?从而把对感性的认识上升到对理性的认识。最后补充一些望远镜的发明史,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好处。
第二篇:研究透镜(教案)
3、《研究透镜》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比较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
2、尝试制作望远镜。科学知识:
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4、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偏着现象的不同。教学方法:
引导法、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 学习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交流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小烧杯、载玻片、滴管、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前面的课上我們一起研究了光,谁来说一说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怎样行进的?
2、师: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光行进的路线(PPT演示:光沿直线行进的图)若是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PPT演示:反射现象的图)
3、师:那么光射到透明的物体上呢?
(出示PPT演示:光照在水里的折射现象),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
4、(PPT演示光的折射)教师小结:光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5、(PPT出示插着铅笔装满水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现象?
二、新授课
(一)、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谈话: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两块透明的镜片,我们可以叫它透镜。我现在用一个手电筒来作光源,我要让电筒的光通过第一块透镜。教师演示,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2、提问:说明光穿透它时会怎样?
3、提问:如果照在这块透镜上呢?
(换凹透镜,按同样方法演示,反复几次,让学生观察比较)
4、提问:这次看到的现象与刚才看到的现象一样吗?
5、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的现象呢?想知道原因吗?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透镜。(PPT演示板书课题:
3、研究透镜)
6、谈话:下面每组会拿到两块我这样的透镜,仔细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还可以像这样用手摸摸它们,(师示范用手摸透镜)比较这两块透镜有什么不同?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要用它相互敲击或是敲桌子。(学生观察透镜组)
7、提问:谁来描述一下这两块透镜各是什么样子的?
8、教师小结:
观察的真仔细,大的透镜中间比较厚越到边缘越薄,如果把它从上到下切开,看剖面的话,是不是这样的?(师用手势表示凸透镜)中间比较凸,那么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这种透镜。(画图示意)由于它的样子是中间凸边缘薄的,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凸透镜。(板书:凸透镜)
9、提问:而另一块中间比较薄越到边缘越厚,如果从上到下切开看剖面是什么样子的?谁能像老师这样用个示意图来表示这种透镜?(指名画凹透镜示意图)。你们看看这个透镜的样子能不能给它也起个名字?其他同学画在记录纸上。
10、谈话:刚才我们是通过用手摸来观察它们的,因为这些透镜就是为我们上课研究用的可以用手来摸,但是生活中的一些光学仪器上的透镜不能直接用手去摸,因为那些镜片都是很精密的,用手摸会容易损坏镜片,影响了仪器的正常使用。
11、提问:现在老师这张图上有几种透镜,请你根据它们的样子来判断一下那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12、提问:谁来说说图上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13、教师小结:
由于生活中某些仪器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但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反之就是凹透镜。
三、研究凸透镜的放大、聚光、成像作用。
1、谈话:请大家先把凹透镜收起来,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研究凸透镜。在研究之前,我们来玩一玩关于水的游戏,好吗?
2.教师讲解玩水的游戏方法(实物投影):
△用滴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把载玻片放在书中的一个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并观察水滴的形状。
△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书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学生进行玩水游戏。
4.提问:通过刚才的几个游戏,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5.学生交流在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及问题。6.提问:这三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7.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把物体放大?对,是放大镜。8:提问:放大镜属于什么透镜?
9、谈话:对,就是凸透镜。凸透镜最常见的一大本领就是它的放大作用,(板书:放大)因此它在生活中最常用的名字是放大镜,凸透镜只是它的学名。它还有别的玩法吗?(PPT出示凸透镜折射光线图)教师讲解:光穿过凸透镜时并没有沿着原来的方向继续行进,而是向中间发生了偏折,使得光能汇聚到一点上,而正好在这点上有黑板、地面或是其它不透明的物体挡着,于是就在这些物体上留下了一个亮点。我们把凸透镜这样的作用叫做聚光作用。(板书:聚光)
四、探究凸透镜的成像作用。
1、谈话:今天大家观察的都很认真,研究时也很动脑筋,那老师再出一题难一难你们,马上每组都将拿到一根蜡烛,点燃蜡烛后,把蜡烛固定在桌子的一边,用我们的书封底当作一个白屏,放到桌子的另一边,谁能有办法利用你手上的凸透镜将蜡烛的烛火清晰的像投到白色的屏幕上?注意是要在这本书的上面看到,而不是从凸透镜里看到。有办法吗?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2、谈话:你们看到什么现象?有没有做到在白屏上呈现出蜡烛的样子?我们可以称为蜡烛的像。
3、提问:那你们看到的这个像是什么样子的?
4、提问:不管成的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但都是倒的,烛光射到凸透镜上为什么会在另一边的白屏上出现蜡烛的样子?
5、教师讲解光路图:我们已经知道凸透镜有聚光的作用,就像刚才老师用手电筒实验那样,当蜡烛的上的任一束光穿过凸透镜后也会聚集在一起,(将板图手电筒换成蜡烛)但这个聚点这里并没有不透明的物体档着,所以就会继续沿着直线的方向行进,当后面某一个位置放上白屏后,光线还能不能穿过去了?于是就会投射在白屏上,形成了倒立的像。
6、教师小结:
我们把凸透镜的这种作用叫做成像作用。(板书:成像)
五、总结凸透镜的应用,布置作业。
1、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两种透镜,研究了凸透镜,知道它有放大、聚光、成像的本领,在我们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品里用到了凸透镜?是利用了凸透镜的哪一个本领?
2、提问:这是用了凸透镜的哪一个本领?
3、谈话:非常好!看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照相机)
4、提问:这里有凸透镜吗?哪有?
5、谈话:对,就是照相机的镜头。大家会去还可以利用凸透镜自己制作一个(出示自制照相机)。
(师演示自制照相机成像给学生看)
6、教师小结: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透镜,了解凹透镜的本领,甚至可以把凸透镜和凹透镜合在一起研究,比比将是谁的发现最多,研究的好!
课后反思:
《研究透镜》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与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我首先直接切入本课研究主题。复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反射回来等知识,提出光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孩子可能会猜到会穿透过去,哪光的行进路线会改变吗?从而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本课的一开始就是一杯水里面放了一根吸管的图片,在书上写道“当你注视水中的吸管,你会发现吸管好像弯折了,这说明了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会改变它的行进方式。”按这样教学孩子不太容易理解这些内容,而只能记忆了,而我直接出示本课要研究的主角“凸透镜和凹透镜”,通过电筒光的变化让孩子感受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会改变它的行进方式这一事实。我用一段视频向学生解释了光的折射,是学生能更加深刻理解光的折射的含义,尤其是什么是“交界面”。
孩子对凸透镜能放大和聚光能够很轻松的的发现,但对凸透镜成像这一现象却不能直接发现,而是通过看远处能看到物体倒像间接发现,但是他们还不明白这是凸透镜成像这一现象,我通过精心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启发、引导、鼓励和帮助孩子们,使她们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观察和实验当中去,通过实验孩子发现了她原来不知道事情,他们在课堂上就有了惊奇的发现,凸透镜竟然能把烛光搬到白屏上,孩子由此对于研究凸透镜就更为有兴趣了,也产生更多的问题。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要上好一节科学实验课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尽情地研究科学,即使需要我们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出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只要能用我们的艰辛换取学生成功的笑容,也是值得的!
第三篇:小学科学《研究透镜》教案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库伦旗回民小学
杨洪波
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2.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否放大和聚焦的性质; 3.通过教学知道光行进过程中遇到凸透镜和凹透镜时会改变行进路线;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水杯、筷子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仔细观察过放在水杯中的筷子吗?
2.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怎么了?在什么地方弯曲了?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师: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但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这里就是空气和水),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即这里的水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在这里,光的行进路线改变了,也就是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所以水中筷子看着像变弯了。根据这种原理,人们制成了透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透镜。(板书:研究透镜)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再加上你们自己准备的放大镜、老花镜和近视镜,现在请同学们通过目测和手摸,仔细观察比较它们的镜片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并试着画出它们的侧面图。(师表演)用手摸时,因它们是光学仪器,后面我们又要用它做实验,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着餐巾纸摸一摸它。同时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要用它相互敲击或是敲桌子,以免损坏和划伤手指。
2.学生小组实验,感知,交流,记录。
3.学生汇报,小结:分为两大类,一种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像放大镜、老花镜;一种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像近视镜。
4.师:你们能根据它们的形状为它们取个名字吗?(学生回答)5.师总结:(接着学生的回答)
对,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师板书:凸透镜,凹透镜)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透镜对光的折射现象)1.提问:你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实验2:尝试用透镜聚光。
实验3: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提醒学生: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5.提问:现在,你知道透镜有哪些作用?(教师板书)6.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呢? 7.师生共同总结: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8.师:通过以上实验,你能解释老师为什么不让你们用放大镜看太阳吗?戴老花镜呢?
四、拓展活动:制作望远镜
1.谈话:大家见过望远镜吗?它为什么能够看到远处的物体?(引发学生思考)现在把凹透镜和凸透镜放在一起看远处的物体会有什么效果?由此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操作实验,交流。
3.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如何制作望远镜。4.学生制作望远镜。5.学生作品交流。
第四篇:研究透镜 教案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烧杯、滴管、凸透镜、凹透镜、火柴、白纸、铅笔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第二单元前几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光,在学习《光的行进》中我们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比如在空气或者水中)是怎样行进的呢?(直线传播)
2、如果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如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反射)
3、那么光射到透明的物体上又会怎样呢?
(会穿透透明物体)
4、同学们,你们仔细看过放在水中的物体吗?大家想不想看?
5、把它们放入水中,从上面和侧面仔细观察水中的铅笔,你有什么发现?
6、学生实验。
7、学生回答自己看到的现象。
8、同学们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吗?
9、小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板书:折射)
二、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老师这里有两块透明的镜片,我们把它叫做透镜,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板书:透镜)
2、当光穿过透镜时,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透镜。(板书:研究)
3、我们每组都有两块像我这样的透镜,我们从侧面仔细观察镜片是什么样子的。
4、学生观察。
5、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这两块透镜分别有什么特点?(两个镜片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中间薄、边缘厚。)
6、请同学上黑板画出这两块镜片的侧面图,侧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画一画)
7、你们知道这两种透镜的名字吗?(学生回答)
8、讲述: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板书:凸透镜 凹透镜)
9、请同学们把实验册翻到P24,来看学中练选择题第一题。
10、小结:由于生活中某些仪器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但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透明。
三、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否放大的特点。
1、同学们平时拿到凸透镜会怎么玩呢?(放大东西、聚光)
2、如果用这两块透镜分别去观察书上文字会有什么发现呢?
3、首先请同学们来猜测一下。
4、学生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小结:因为凸透镜有放大的功能,所以在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它叫着放大镜。而凹透镜没有放大功能,只有缩小的功能。(板书:放大缩小)
7、记录在实验册P24。
8、一滴水有没有放大的功能呢? 总结(一滴水就是一个天然的放大镜)
四、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能否成像特点。
1、透镜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继续探究。
2、大家把科学书翻到P24,首先大家来把成像的要求一起读出来。
要求明确后,请同学们按照要求4人小组实验后记录在实验册P24上。(注意:透镜要与白纸平行,然后调节透镜和白纸的远近距离)
3、学生观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
5、小结:凸透镜可以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十分清楚,而凹透镜成不了像。(板书:倒立的影像 没有影像)
五、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能否聚光的特点。
1、接下来我们要来个比赛:大家马上可以去户外进行这个比赛,四人小组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对着火柴,看看哪种透镜可以把火柴点燃(老师示范一下)。千万注意不能用放大镜看太阳,以防灼伤眼睛,导致失明!
2、带领学生去户外实验。(注意组织好纪律)
3、学生汇报。你看见什么现象了?
(凸透镜在阳光下能点燃火柴。凸透镜能把太阳光聚成一个亮点。凹透镜没有亮点。)
4、思考:这是什么原因呢?
5、讲述:研究结果说明凸透镜有聚光的作用,而凹透镜没有聚光作用,反而会把光线扩散。(板书:聚光扩散)
六、制作望远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是透镜家族中的主要兄弟,它们组合起来使用也是非常有趣的。你有没有想过,把凸透镜和凹透镜放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
2、介绍望远镜的发明。
17世纪初的一天,荷兰小镇的一家眼镜店的主人利伯希,为检查磨制出来的透镜质量,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镜排成一条线,通过透镜看过去,发现远处的教堂塔尖好像变大拉近了,于是在无意中发现了望远镜的秘密。1608年他为自己制作的望远镜申请专利,并遵从当局的要求,造了一个双筒望远镜。据说小镇好几十个眼镜匠都声称发明了望远镜,不过一般都认为利伯希是望远镜的发明者。
3、自学自制望远镜。
七、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大胆、积极地探索吧!
八、板书:
研究透镜
凸透镜 放大 聚光 倒立的影像 凹透镜 缩小 扩散 没有影像
第五篇:《3. 研究透镜》教案1
《3.研究透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2、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否放大和聚焦的性质;
3、通过教学知道光行进过程中遇到凸透镜和凹透镜时会改变行进路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水杯、筷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仔细观察过放在水杯中的筷子吗?
2、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怎么了?在什么地方弯曲了?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师: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但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这里就是空气和水),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即这里的水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在这里,光的行进路线改变了,也就是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所以水中筷子看着像变弯了。根据这种原理,人们制成了透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透镜。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再加上你们自己准备的放大镜、老花镜和近视镜,现在请同学们通过目测和手摸,仔细观察比较它们的镜片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并试着画出它们的侧面图。(师表演)用手摸时,因它们是光学仪器,后面我们又要用它做实验,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着餐巾纸摸一摸它。同时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要用它相互敲击或是敲桌子,以免损坏和划伤手指。
2、学生小组实验,感知,交流,记录。
3、学生汇报,小结:分为两大类,一种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像放大镜、老花镜;一种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像近视镜。
4、师:你们能根据它们的形状为它们取个名字吗?(学生回答)
5、师总结:(接着学生的回答)对,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透镜对光的折射现象)
1、提问:你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实验2:尝试用透镜聚光。实验3: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提醒学生: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5、提问:现在,你知道透镜有哪些作用?
6、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呢?
7、师生共同总结: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8、师:通过以上实验,你能解释老师为什么不让你们用放大镜看太阳吗?戴老花镜呢?
四、拓展活动:制作望远镜
1、谈话:大家见过望远镜吗?它为什么能够看到远处的物体?(引发学生思考)现在把凹透镜和凸透镜放在一起看远处的物体会有什么效果?由此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操作实验,交流。
3、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如何制作望远镜。
4、学生制作望远镜。
5、学生作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