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醉翁亭记》评课
《醉翁亭记》评课稿
评课人:朱燕琳
今天,我听了梁云花、王俊猛两位老师执教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课,深深地体会到了两位教师丰厚的语文功底、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教师们语言优美、丰富,感染力强,备课扎实,内容熟悉,素养完备。教学既有创新,求真务实,又充分突出新课标中规定的“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更要注重阅读。”这两节课教师教学设计大气,把握主要环节,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转承十分流畅。教学点具体清晰,重视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领会,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并运用朗读法和自主学习,探究质疑等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两位老师的课各有千秋,其中有许多好的地方值得我们借鉴,下面就两位老师所上的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梁老师的亮点:
(一)背学情,讲重点。已经到了学期末,课文大部分已经上过。梁老师正是基于学生的这一学习情况进行备课,学生懂的不讲,重点的知识重点讲。在翻译这一环节,专门选了一些关键词语和四个重点句子教学。
(二)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老师开门见山就指出本课的教学内容:读文,译文。使师生有了明确的方向感。
(三)重视朗读。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读”,读为理解背诵打下基础。梁老师设置了多种形式的读,有齐读、自由选择读、听读等。“听读”这种方式,图文并茂,音韵和谐,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优美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情感上受到感染,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让“同学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这一环节更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四)重学生能力的提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学生互点互评”,“小组共同译文”,“说游览感受”等环节,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空间,提升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
王老师的亮点:
(一)导入新颖。王老师能就时就地取材,引出文中的关键词“醉”。根据目标的设定,王老师用自己今天来永宁中学上课的心情导入,再配上自己在永宁中学所照的照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这样从教师的心理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王老师在教学这篇文言文。开课时就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看(注释)”“查(资料)”“理(写作思路”“品(词)析(句)”“读(课文)”。然后,也就按这环节教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获得了方法。
(三)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三分诗七分读”,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及时点拔字、词、句,让学生注重朗读技巧,如:读字、词,让学生注意发音准确,朗读要注意语速,注意停顿,注意重音,注意节拍,同时还注意朗读的方式方法,有默读,提问学生有感悟朗读,并让学生找出骈句,让学生去品读,同时还配音示范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体会,掌握朗读的技巧,授之以渔,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教学思路设计较比清晰。
教师精心准备,精心设计了本节课,通过导课——作者及文体简介——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欣赏课文——拓展练习,整个的教学流程较比清晰,这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善的课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遗憾,下面就说一下不足之处:
梁老师:既然老师是讲《醉翁亭记》第一课时的内容,那教案上所呈现的主要就应该是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而不是所有课时的内容。另一点是背景资料的链接要有所取舍。从梁老师提供的背景资料,我们读到的只是欧阳修的“抑郁不平”,而没有读出他的“乐”。但本文的主要情感是“乐”,而“不满”是次要。所以,背景资料的链接要有选择,要紧扣想要达成的目标来选择。
王老师:课堂气氛不大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稍有欠缺。
第二篇:醉翁亭记评课稿
《醉翁亭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醉翁亭记》。我将从教学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部分向各位老师说说我对本课的设想。
第一部分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写景记游的美文,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作者欧阳修。文章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含蓄委婉地写出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理,表达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学习的经验,初步掌握了一些把握文言文文意的方法,但古代士大夫兼济天下的情怀对他们来说尚难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归纳。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要求,因此,基于教材、学情和新课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词汇,能翻译和背诵全文,能把握文章内容。【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同时引导学
生掌握一些朗读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
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能翻译和背诵全文,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方法和特点,感悟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第二部分 教法与学法
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适宜采用以感情朗读为核心的教学法,同时以情境创设、设问引导、评价激励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辅助。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通过圈点勾画批注做标记,通过合作讨论集思广益,通过归纳总结和迁移练习巩固、检测知识。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文意
2、借助网络及其他搜集资料的途径了解作者欧阳修的生平简介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文本,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预习的习惯,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二、本课分两课时授课。
第一个课时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疏通文意,大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疏通文 意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读懂字句,若有疑问可小组讨论或借助工具书解 决。最后教师可做适当点拨,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成诵。这一课时重在一个“读” 字。
第二个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合作探究,探究文章之美。
在这里我只介绍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如影相随,古典诗文每一页都散发着酒气。饮者万万千,醉者万万千,而这其中的情味却不尽相同。“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的这句话道尽文人饮酒的天机。一个不胜酒力的文人,醉心的不是酒,那会是什么呢?今天就我们就一起漫步醉翁亭,感受醉翁意。
用设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既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主要内容,又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漫步醉翁亭,赏风景之美
第一步,理清脉络。
请学生速读文章,找出抒发了作者中心情感的语句,并勾画出来。齐读此句,并提问学生“这句话中,有一个字可谓贯穿全文,是哪个字?”“那么围绕这个乐字写了哪些快乐?”从而归纳出三种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这一环节,速读既可以让学生尽快熟悉文本,又能促使训练他们捕捉文本捕捉中心句的能力,而反复设问能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中心句,从而也理清了行文思路。
第二步,赏风景之美。
首先,设问:禽鸟之乐从何而来?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读描写山水的一二段,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它美在哪里?从而总结出山水相映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
其次,归纳写景手法。通过与《三峡》《答谢中书书》相关句子的比较,提示学生发现朝暮变化和四季变幻的写时间跨度的手法、动静结合的手法、感官描写的手法等。
最后,赏析写亭位置的巧妙。出示一句话“醉翁亭,位于琅琊山酿泉之上。”提问学生如果把第一段前四句改成这样一句简洁的语言好不好?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写醉翁亭的位置,是颇下了一番心思,曲曲折折,由远而近,好像我们就是游人,跟随导游渐渐进入景点的感觉。
这一环节,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来解读文本,另外通过与学过课文的对比,既能巩固所学,又能灵活迁移。
第三个环节,赏心乐事,感受醉翁意
第一步,感受游人之乐。
首先,设问“假如我们全班同学真的跟随太守去游山玩水,会感受到哪些乐趣呢?”
其次,请学生齐读描写游人之乐的第三段,圈画出出游的不同人群,然后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从中任选四个角色还原滁人游、众宾欢的场景,以此让学生体会百姓无拘无束、有声有色,热闹欢快的氛围。
然后,设问:“太守宴的食材从何而来”来让学生发现宴酣之乐,就地取材,虽简朴却别有情趣的宴会氛围。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朗读和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亲身体会众人同乐的感觉,从而为下文体会太守之乐做好准备。
第二步 体会太守之乐
首先,设问“老百姓游山之乐只因山水之美吗?”这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体味游人之乐还来自政治清明、民生安乐的生活状态。
其次,体会太守之乐。那么这种安乐的生活是谁给老百姓带来的呢?太守。
太守这时什么表现?齐读“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那么太守为何而醉呢?学生独立思考2分钟后讨论,并从文中找到依据作答。
这一环节的设置直指文章中心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从而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四个环节,走近欧阳修的内心世界
第一步,出示欧阳修的《题滁州醉翁亭》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
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
响不乱入语,其清非管弦。
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
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湲。
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
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
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第二步,请学生谈一谈诗中哪些语句与文章相照应?
第三步,解读作者内心世界。
首先,诗中表达作者中心情感的是哪一句?“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其次,再次链接欧阳修被贬谪的背景,请学生体会欧阳修被贬官而难以施展兼济天下抱负的悲凉。
最后,结合课文,请学生谈欧阳修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通过同文诗歌的比读,让学生体会欧阳修在人生的困境中仍旧乐观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从而感染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所在。
(五)作业布置
1、学习本课写景的方法,结合课下的材料搜集,给醉翁亭写一篇导游词。
2、搜集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义想类似的古诗词,摘抄到读书笔记上。
(作业的布置能使学生进一步欣赏醉翁亭的美景,感悟欧阳修高尚品格,也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也品读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希望大家在逆境的重重围堵中像欧阳修一样永远保持一片豁达明亮的心怀。
第四部分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风景之美 宴酣之乐
太守之乐
寄情山水 与民同乐
豁达乐观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我的板书重点突出,充满情趣,也表现了内容与方法并重的教学理念。
以上是我对《醉翁亭记》一课的设想,谢谢各位老师。篇二:醉翁亭记说课稿 醉翁亭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醉翁亭记》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讲读课中的一篇。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本单元所选课文多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都是历来传诵的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家名篇,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学会品味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二)本课设计思路及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课标“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2.技能目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教课类型:讲读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探究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此外我还采用了通过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利用图片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注重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讨论探究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必须问题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对话、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
归纳,因此又是结合了问题探究法。在讨论探究中使学生互相启发,纠正偏颇,弥补缺漏;
读写结合法:注重读写结合,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像想象写作法对课文段落进行想象写作训练,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理解课文写景抒情手法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说学生
假设是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
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即“也”“而”的使用,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翻译、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另外,初二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学法:
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文篇幅较短又是浅显的文言文的特点,课前预习和自学是必须的,自学指导的要求是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此外,还有朗
读法、比较法、体验反思法等。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本课时重点突破了教学目标一)
复习《滁洲西涧》导入,媒体展示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引出作者。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师补充文章背景。
(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在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以此导入课堂学习,既复习了要求背诵的古诗又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对作者的介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示范背诵,正音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整体感知,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在学生朗读时课件展示朗读小提示,帮助学生更好把握21个“也”和25个“而”字。因为这正是初中阶段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也是考试的重点。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3.词语小结。(用多媒体课件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落实记在课本上,听写结合,加深学生印象,避免了课上热热闹闹,课下迷迷糊糊的情况。)
(五)再读课文、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背诵课文,检测词义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既检测了学生词语的掌握情况又完成了“评价手册”上的练习)
二、合作探究、研讨课文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学习一定要落实到实处,本说课设计针对的是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这又是一篇极好的的散文,是学生模仿写作的范文。因此采用逐段学习的方式具体落实,进而帮助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法。当然四段并非平均着墨,重点放在第二节的讲解,这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在各段学习中向学生出示了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我想突出的是本环节有这样几个亮点设计: 1.每段均配有相应的精美图片,较好的创设了情境,再现了文中的人、事、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促进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加速背诵突破教学重点。2.对文中成语的理解和归纳落实的较实,成语往往就是来源于古诗文,这样的归纳整理更便于学生对成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为写作水平的提高达下了基础。3.让学生分别说出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这既能加深对课文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4.当堂交流练笔培养了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在朗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学以致用尝试片段写作,再在课堂中大声的朗读,不仅较好的 将读写说的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了一起,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和表达欲望,增强了自信心。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得到了突破。
三、把握主旨、小结全文
理解文章主题,紧扣一“乐”字。这是教学目标二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2.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
再通过板书加以归纳明确,体现了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的思想。
对联是初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近几年中考出现的较多的语言运用题。因此我设计了“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寓意“
这一环节不仅复习了对联这一知识点,还将本课和《岳阳楼记》做了比较阅读,使得本单元的学习成为了一个整体。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比如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范仲淹,忧时伤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区分词和散文的不同写法,有一点自己的体会)3.比较《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两篇古文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学有余力的同学完篇三:醉翁亭记说课稿
《醉翁亭记》说课稿
长葛市一中 陈小宁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醉翁亭记》是语文九年级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作者欧阳修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学会品味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二)本课设计思路及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课标“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2.技能目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教课类型:讲读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探究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此外我还采用了通过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利用图片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注重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讨论探究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必须问题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对话、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
归纳,因此又是结合了问题探究法。在讨论探究中使学生互相启发,纠正偏颇,弥补缺漏;
读写结合法:注重读写结合,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像想象写作法对课文段落进行想象写作训练,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理解课文写景抒情手法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说学生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即“也”“而”的使用,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翻译、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另外,九年级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学法:
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文篇幅较短又是浅显的文言文的特点,课前预习和自学是必须的,自学指导的要求是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此外,还有朗读法、比较法、体验反思法等。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本课时重点突破了教学目标一)
多媒体展示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引出作者。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师补充文章背景。(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在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可以调动学生思维。对作者的介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示范背诵,正音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整体感知,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在学生朗读时课件展示朗读小提示,帮助学生更好把握21个“也”和25个“而”字。因为这正是初中阶段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也是考试的重点。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3.词语小结。(用多媒体课件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落实记在课本上,听写结合,加深学生印象,避免了课上热热闹闹,课下迷迷糊糊的情况。)
(五)再读课文、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背诵课文,检测词义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既检测了学生词语的掌握情况又完成了“评价手册”上的练习)
二、合作探究、研讨课文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学习一定要落实到实处,本说课设计针对的是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这又是一篇极好的的散文,是学生模仿写作的范文。因此采用逐段学习的方式具体落实,进而帮助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法。当然四段并非平均着墨,重点放在第二节的讲解,这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在各段学习中向学生出示了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我想突出的是本环节有这样几个亮点设计: 1.每段均配有相应的精美图片,较好的创设了情境,再现了文中的人、事、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促进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加速背诵突破教学重点。2.对文中成语的理解和归纳落实的较实,成语往往就是来源于古诗文,这样的归纳整理更便于学生对成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为写作水平的提高达下了基础。3.让学生分别说出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这既能加深对课文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4.当堂交流练笔培养了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在朗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学以致用尝试片段写作,再在课堂中大声的朗读,不仅较好的将读写说的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了一起,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和表达欲望,增强了自信心。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得到了突破。
三、把握主旨、小结全文
理解文章主题,紧扣一“乐”字。这是教学目标二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2.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
再通过板书加以归纳明确,体现了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的思想。
对联是九年级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近几年中考出现的较多的语言运用题。因此我设计了“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寓意“
这一环节不仅复习了对联这一知识点,还将本课和《岳阳楼记》做了比较阅读,使得本单元的学习成为了一个整体。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比如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范仲淹,忧时伤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比较《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两篇古文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篇四:醉翁亭记说课稿
《醉翁亭记》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醉翁亭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口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二)本课设计思路及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进而把握作者“与民同乐”的进步思想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导读与欣赏、领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重在突出学生的朗读、讨论、探究、品味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利用图片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通过讨论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三、说学法
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分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疏通文意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读懂字句。若有疑问可小组讨论或借助工具书解决。最后教师可做适当点拨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成诵。第二课时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体会写作方法,口味课文语言。也就是今天这一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本设计以“醉”字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味文章中的“乐”,进而品析课文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掌握全文的脉络,理解文章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
3、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教学主要步骤:
(一)听课文范读,概括归纳四段内容。找出贯穿全文的一个字。
(二)分析课文:
师导入:醉翁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人们又因何而乐? 具体分析第一段:
1、醉翁亭的具体位置在哪?
2、作者在介绍醉翁亭的位置时,用了什么空间顺序?
3、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醉翁亭因何得名?
4、太守为何饮少辄醉?是真的醉酒了吗?
师生共赏图片,师生共同领略醉翁亭周围的醉人风光,然后用一个词来描绘这一风光。(陶醉)
师导入:什么样的山水能让人陶醉呢?
具体分析第二段:
请一名同学朗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山中景物的?这样的景物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师引导:“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作为一个太守,难道仅仅满足于山水之乐吗?
具体分析第三段:
5、第三段作者写了哪三种人的乐?
6、作者为什么要写滁人游山之乐和众宾宴饮之乐?在写宴饮之乐时,为什么重点写宾客之乐?太守宴醉与之有联系吗?
7、归纳太守之乐的具体内容: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8、如此其乐融融的浓情美景,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百姓生活的和乐,这应该归功于谁?太守到底是谁?从文中迅速找出。
9、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10、拓展延伸、体验反思。欧阳修简介: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为人忠直,敢于直谏,关心人民,要求政治改革,中年支持范仲淹为代表的革新派,范被黜,他为之辩,受牵连而被贬至滁州。他虽被贬,却能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做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胸怀?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小结本文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炼优美,流畅自然。
四、作业:借鉴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段家乡的美景。篇五:《醉翁亭记》说课稿 《醉翁亭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醉翁亭记》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讲读课中的一篇。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本单元所选课文多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都是历来传诵的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家名篇,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学会品味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二)本课设计思路及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课标“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2.技能目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教课类型:讲读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探究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此外我还采用了通过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利用图片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注重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讨论探究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必须问题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对话、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因此又是结合了问题探究法。在讨论探究中使学生互相启发,纠正偏颇,弥补缺漏; 读写结合法:注重读写结合,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像想象写作法对课文段落进行想象写作训练,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理解课文写景抒情手法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说学生
假设是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
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即“也”“而”的使用,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翻译、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另外,初二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学法:
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文篇幅较短又是浅显的文言文的特点,课前预习和自学是必须的,自学指导的要求是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此外,还有朗读法、比较法、体验反思法等。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本课时重点突破了教学目标一)
复习《滁洲西涧》导入,媒体展示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引出作者。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师补充文章背景。
(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在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以此导入课堂学习,既复习了要求背诵的古诗又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对作者的介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示范背诵,正音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整体感知,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在学生朗读时课件展示朗读小提示,帮助学生更好把握21个“也”和25个“而”字。因为这正是初中阶段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也是考试的重点。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3.词语小结。(用多媒体课件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落实记在课本上,听写结合,加深学生印象,避免了课上热热闹闹,课下迷迷糊糊的情况。)
(五)再读课文、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背诵课文,检测词义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既检测了学生词语的掌握情况又完成了“评价手册”上的练习)
二、合作探究、研讨课文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学习一定要落实到实处,本说课设计针对的是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这又是一篇极好的的散文,是学生模仿写作的范文。因此采用逐段学习的方式具体落实,进而帮助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法。当然四段并非平均着墨,重点放在第二节的讲解,这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在各段学习中向学生出示了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我想突出的是本环节有这样几个亮点设计: 1.每段均配有相应的精美图片,较好的创设了情境,再现了文中的人、事、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促进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加速背诵突破教学重点。2.对文中成语的理解和归纳落实的较实,成语往往就是来源于古诗文,这样的归纳整理更便于学生对成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为写作水平的提高达下了基础。3.让学生分别说出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这既能加深对课文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4.当堂交流练笔培养了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在朗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学以致用尝试片段写作,再在课堂中大声的朗读,不仅较好的将读写说的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了一起,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和表达欲望,增强了自信心。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得到了突破。
三、把握主旨、小结全文
理解文章主题,紧扣一“乐”字。这是教学目标二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2.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
再通过板书加以归纳明确,体现了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的思想。
对联是初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近几年中考出现的较多的语言运用题。因此我设计了“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寓意“ 这一环节不仅复习了对联这一知识点,还将本课和《岳阳楼记》做了比较阅读,使得本单元的学习成为了一个整体。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比如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范仲淹,忧时伤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篇:说课《醉翁亭记》
说课《醉翁亭记》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醉翁亭记》是编排在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中的一篇。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表现作者伟大抱负的《岳阳楼记》,等等。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在“课前三分钟”(每节课的前三分钟向学生推荐好文好诗好句)环节中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把你想到的事情写下来,按你写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记下来——这实际是一句关于要确立目标、如何按目标坚持、做好后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铭。并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
(二)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四)学生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五)学生翻译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根据系统论'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第四篇: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复习课)
学习目标:
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文文体,背诵课文,能熟练填空
2、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3、能力目标:能与同类文言文进行比较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虽遭贬谪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学习重点:
能熟练地背诵课文,翻译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旷达情怀 学习难点:
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背诵法、比较法、情景陶冶法 教学设计思路及实施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启示我们学习知识不仅要复习,而且关键是在复习中要有新的体会或发现,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复习《醉翁亭记》这篇课文,也希望每个同学在这一堂复习课上能够有不同于学习时的新的体会或发现。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复习了《岳阳楼记》《小石潭记》这两篇文言文,同学们也一定积累了一些复习文言文的要领,那么下面哪些同学来说一说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在复习时要抓住哪些要点呢?(点名回答)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而这个目的又是在我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搜索去寻找的,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的目的更加明确。我由孔子的一句话导入本节课的复习,一方面让学生联系了以前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区分了复习课与新授课的目标。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适当补充和评价
二、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后,多媒体展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找同学朗读,教师再逐条解析
1、文学常识、主题。
2、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通假字、多义词、其他重点实词。
3、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主旨句、关键句、名句、特殊句式。
4、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
三、复习作者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读准上面的文字,由作者欧阳修的谥号导出作者,点名提问作者的字、号、朝代、“”之一,再在屏幕上展示出来,由学生齐读。教师再强调出重点。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四、文体知识
《醉翁亭记》,《小石潭记》,它们都有一个“记”字,它们的文体都是“记”。、“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记可以全是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如《岳阳楼记》。
五、背诵课文
1、这个环节我采用了情景陶冶法,让学生在一组组图片的展示中背诵课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又可以使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景物有更加直观的印象,教师在学生中巡视,了解学生的背诵情况。
2、检查背诵
第一三段点名背诵,第二四段齐背,背诵完后对同学们的背诵进行评价,可以是老师评价也可以使学生评价
3、考考学生的记忆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总会有一些同学课文背得很熟练,可是却总是写错别字,于是我设计了这个环节,希望引起学生对文字的重视。
(1)其西南诸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琅琊也。(2)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4)________,非丝非竹,________,________,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5)已而夕阳在山,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7)醉能同其乐,___________,太守也。
实施情况:两个同学一组,填完后互相检查,教师再点名回答或齐答。回答结束后,教师可以询问一些同学在互查的过程中,彼此出现的问题,出现的错别字,以便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4、在上面环节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考考你的理解力”这一环节,进一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文中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国大唱所谓“人权”,其实__________________,目的在于干涉别国内政。(3)文中表现作者将游览之乐融入到宴饮之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环节必须要建立在背诵课文和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也就是中考时考查的“理解性默写”一类试题。
六、疑难字词句的翻译 选择文中典型的字词和句子并将他们展示在屏幕上,以提问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结束后给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在屏幕上将以下字词展示出来: 1、对下列划横线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辄()野 蔌()阴 翳()伛 偻()觥 筹()2、一词多义
(1)谓: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2)乐:而乐亦无穷()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游人去而禽鸟乐()3、句子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学生活动】在小组内练习结束后,回答逐步回答以上问题,可能是被点名回答,也可能是共同回答。
在学生填写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学生的填写情况,及时指出学生出现的问题,这样能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因材施教。提问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友情提示:文言文句子翻译,尤其是在考试中,尽量要做到,字字有着落,补充所需,调整语序,译完之后,还需仔细,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七、回顾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一)1、引入:
亭周围的环境:环滁皆山——琅琊——酿泉——有亭翼然 亭的得名: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2、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
3、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写归:太守归、众宾从——游人去,禽鸟乐 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 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学生活动】学生在老师展示以上脉络的同时,共同按照此脉络图再一次背诵相关的文字,熟悉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通过脉络图的展示,教师可以使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和结构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我们通过刚才的脉络图,回顾了文章内容。看到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现在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来讨论分析作者的政治理想,体会作者旷达的情怀。1、设疑: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答案:醉能同其乐
2、分析:本文通过描绘滁洲一带美丽的自然风光,记叙了太守与百姓游山宴饮的乐趣,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的失意心境。
3、拓展:乐是本文的文眼,而“醉”字在文中也多次闪现,醉和乐的关系是什么? 参考: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八、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本文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为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分析一下这两篇文章有哪些共性和不同。
【学生活动】首先请两位同学背诵这两篇散文,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和启发。然后各组代表发言论述本组集体意见或分歧。最后教师总结讨论情况并归纳两篇散文的异同。
1、比较写作背景与思想感情
《岳阳楼记》写于庆历六年。当时作者贬居邓州(现河南邓州)。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醉翁亭记》本文也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他一方面励精图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排遣遭贬谪的抑郁。文中主要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拓展:对联的比较 说明:这是近几年在中考里出现较多的题型,因为它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联一: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联二:琅琊山幽深秀丽
联三: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 参考:
(1)醉翁亭里欧阳修即景抒怀(2)洞庭湖壮阔浩淼 // 岳阳楼壮美雄奇(3)欧阳修与百姓同乐共饮(同游,同醉)
九、作业:
请从两文中各找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 出理由。思路链接: 文章中称得上好的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
1、含义深刻
2、句式整齐
3、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4、用词讲究,表意精当
5、多层面、多角度,记叙、描写、抒情表达全面充分 与学生交流:送几句名言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
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课后反思: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比如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范仲淹,忧时伤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一堂复习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我深深感受到较之于常规教学的优越性:容量较大,任务较重,如果使用常规教学肯定不能完成,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课件的使用制约了课堂的思路,有些放不太开,灵活性不够,尤其是最后与《岳阳楼记》的比较阅读,时间显得很仓促,于是我随机对此项教学任务进行了压缩,如果我再教读本文,对于这个问题我另开设一个课时,除了与《岳阳楼记》进行比较外可以再另外找出其他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五篇:《醉翁亭记》说课
《醉翁亭记》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醉翁亭记》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讲读课中的一篇。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本单元所选课文多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都是历来传诵的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家名篇,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学会品味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二)本课设计思路及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课标“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教课类型:讲读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探究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此外我还采用了通过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利用图片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注重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讨论探究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必须问题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对话、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因此又是结合了问题探究法。在讨论探究中使学生互相启发,纠正偏颇,弥补缺漏;
读写结合法:注重读写结合,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像想象写作法对课文段落进行想象写作训练,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理解课文写景抒情手法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说学生
假设是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
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即“也”“而”的使用,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翻译、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另外,初二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学法:
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文篇幅较短又是浅显的文言文的特点,课前预习和自学是必须的,自学指导的要求是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此外,还有朗读法、比较法、体验反思法等。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本课时重点突破了教学目标一)
复习《滁洲西涧》导入,媒体展示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引出作者。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师补充文章背景。
(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在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以此导入课堂学习,既复习了要求背诵的古诗又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对作者的介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示范背诵,正音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整体感知,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在学生朗读时课件展示朗读小提示,帮助学生更好把握21个“也”和25个“而”字。因为这正是初中阶段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也是考试的重点。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词语小结。(用多媒体课件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落实记在课本上,听写结合,加深学生印象,避免了课上热热闹闹,课下迷迷糊糊的情况。)
(五)再读课文、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背诵课文,检测词义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既检测了学生词语的掌握情况又完成了“评价手册”上的练习)
二、合作探究、研讨课文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学习一定要落实到实处,本说课设计针对的是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这又是一篇极好的的散文,是学生模仿写作的范文。因此采用逐段学习的方式具体落实,进而帮助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法。当然四段并非平均着墨,重点放在第二节的讲解,这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在各段学习中向学生出示了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我想突出的是本环节有这样几个亮点设计:
1、每段均配有相应的精美图片,较好的创设了情境,再现了文中的人、事、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促进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加速背诵突破教学重点。
2、对文中成语的理解和归纳落实的较实,成语往往就是来源于古诗文,这样的归纳整理更便于学生对成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为写作水平的提高达下了基础。
3、让学生分别说出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这既能加深对课文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当堂交流练笔培养了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在朗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学以致用尝试片段写作,再在课堂中大声的朗读,不仅较好的将读写说的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了一起,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和表达欲望,增强了自信心。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得到了突破。
三、把握主旨、小结全文
理解文章主题,紧扣一“乐”字。这是教学目标二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
2、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
再通过板书加以归纳明确,体现了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的思想。
对联是初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近几年中考出现的较多的语言运用题。因此我设计了“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寓意“
这一环节不仅复习了对联这一知识点,还将本课和《岳阳楼记》做了比较阅读,使得本单元的学习成为了一个整体。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比如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范仲淹,忧时伤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区分词和散文的不同写法,有一点自己的体会)
3.比较《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两篇古文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
资料链接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