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醉翁亭记问答题
1、开篇从滁州城周围的景色写起,有何作用?
写了滁州城周围山水的秀美,层层推进,引人入胜,既交代了醉翁亭的方位,也引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主题思想。
2、作者是如何表现山水之乐(山林之美)的特点的?
作者选取典型景物,运用不同感官体验,动静结合,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写出了山林变化之美,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3、如何理解“醉”
酒喝多身体醉了;指作者对山水之乐、人民安乐、宴酣之乐的陶醉,突出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借酒排解内心忧郁的复杂情感。
4、谈谈你对“太守之乐”的理解。这里“太守之乐”的核心是什么?
赏山水之乐(乐山水);得人民安乐(乐政绩);能与民同乐、能妙笔著文。
“太守之乐”的核心是与民同乐。
5、你对文章中的“醉”和“乐”的关系有怎样的理解?
“醉”是表象,不只是“酒醉”,更指“陶醉”,“乐”是实质,“醉能同其乐”将“醉”与“乐”统一起来,醉于山水,醉于政绩,醉于与民同乐,归结起来就是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6、为什么写禽鸟之乐?
写禽鸟之乐,进一步丰富了山林之乐的内容;并突出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游人之乐,引出游人知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自得其乐的主旨思想。
7、文章流传千古的原因。
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结构巧妙,引人入胜;语言精妙,生动传神;情感意蕴,丰富细腻; 与民同乐,政治修明
8、从《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记》中看柳宗元、苏轼、欧阳修的思想异同。柳宗元:心境抑郁凄冷
欧阳修:修明政治,自得其乐
苏东坡:超然物外,自我排解
9、《桃花源记》第2、3段,《醉翁亭记》第3段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人民生活安乐幸福;民风淳朴;安居乐业;人们和乐相处。
第二篇:《醉翁亭记》
文言文复习笔记整理:李景堂
《醉翁亭记》
一、作者: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其他作品有《朋党论》《秋声赋》,《欧阳文忠集》,词集有《六一词》、《近体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史学成就有《五代史记》(《新五代史》),二、注释:①深:幽深。②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形容亭子四角向上翘起。③临:靠近④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⑤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⑥负者歌..于涂:背东西、挑担子的人⑦时:季节⑧陈:摆开⑨暝:昏暗⑩秀:秀丽。
三、主旨:与民同乐,它集中体现在第三段,因为第三段集中写了人的活动,是醉翁深意之所在。
四、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五、本文中“也”出现了21次,有三种用途:
①、陈述(用于指述景物)
②、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共用了25个“而”字,其中表示转折获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事连接词语而有调整借走作用的则可轻读。
六、全文的核心命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本文的主旨句:醉能同其乐
七、翻译句子: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她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树荫,秋风浩荡,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八、本文涉及的成语:
A、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地方
B、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C、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九、问题解答:
1、太守为何而醉?
①、美丽的山间景色;
②、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2、“乐”字如何贯穿全文?
文章开始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喻一个“乐”字,接着便借“山水之乐”道出全文的主线。下文承“山水之乐”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接下来便描绘出一副太守与民共享山水之乐的风俗画,至全文结穴处,用“醉能同其乐”画龙点睛地勾画出全文的主旨。
3、你怎样理解“太守醉也”中的“醉”?
答:写醉其实是在写乐。
十、段意:
第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第2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
本段几种“乐”的情境: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十一、为什么自称“醉翁”的欧阳修“意不在酒”?
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答: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十二、这篇文章写三种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太守之乐是重点。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描写同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
答:作者描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写山水之乐,是表现他贬官谪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生活态度。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是非同寻常了。写太守之乐,此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十三、为什么说在本文中“醉”字是中心?
答:此字在文中出现过六次。中心人物是“醉翁”,这个中心人物游乐的中心场所是“醉翁亭”。作者政治上受排挤,贬为滁州太守。他明知自己“四十未
为老”却偏要自号“醉翁”。“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一个“醉”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抑郁的情怀,蕴含着全章的主旨。
十四、写作技巧
①、写景层次分明,并且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
②、语言精炼,意蕴丰富。
本文不过四百多字,却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和情境。如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及四时景物变化,都言简意深,片语传神。语句凝练,语意精警含蓄,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像“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多为后人沿用。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欧阳修论文,主张“言简而意深”(《论尹师鲁墓志铭》),他特别推崇他的老友梅尧臣论诗的一句话,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见《六一诗话》),而这篇游记,可以说完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观点。
第三篇:《醉翁亭记》123
《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一.下列加红的字注音或字形上有误的一组是()
A、环滁(chú)林壑(hè)琅玡(yá)
B、潺潺(chán)瞑(míng)觥(gōng)筹交错
C、山肴(yáo)野蔌(sù)阴翳(yì)
D、晦(huì)明宴酣(gān)颓(tuī)然
二、从下列两组词中,分别选出加点的注音或字形有错误的一项,将它们的字母填入括号里。
1、A 林壑(hè)B 喧哗(huá)..
C 岩穴(xuè)D 林霏(fēi)答()..
2、A 酒冽(liè)B 弈(yì)者 ..
C 颓(tuí)然D 宴酣(hān)答()..
三、下列各句中的“名”字分别应作怎样的解释?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3、名微而众寡。
4、莫名其妙 ..
A1、命名
2、著名
3、名望
4、说出
B1、命名
2、著名
3、名声
4、说出
C1、名字
2、著名
3、名声
4、明显
D1、名字
2、有名气
3、名声
4、明显答()
四、指出课文中下列词类活用的特点:
A 名词活用做动词
B 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C 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D 动词活用做名词
E 名词做状语
1、酿泉为酒()
2、太守宴也()
3、伛偻().....
4、幽香()
5、提携()...
五、本文作者是时著名的家。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字。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六、.默写。
(1)《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琊山一天中朝暮景色的句子是:
(2)《醉翁亭记》中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3)有的国家大唱所谓“人权”的高调,其实是“”,目的在于干涉他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
七、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八、写出由本文形成的成语的含义,比较成语与原文意义的异同。
1、醉翁之意不在酒:
2、水落石出:
九、按课文内容重新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③山间之四时也
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⑤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⑥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⑦朝而往,暮而归
顺序:
十、“风霜高洁”,“水落石出”,“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四句写的是山间四季的景色。对这四句话描写的四季的顺序看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春夏秋冬B.冬春夏秋C.秋冬春夏D.夏秋冬春
十一、“也”是文言文常用虚词之一,一般有表判断、表陈述、表感叹三种用法。选择下列句子的用法。
A 表判断B 表陈述C 表感叹
1、环滁皆山也。()
2、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十二、选择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将字母填入括号。
A、连接两个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
B、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
C、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转折关系
D、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1、蔚然而深秀者()
2、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3、日出而林霏开()
4、溪深而鱼肥()
十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一)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与“宴酣之乐”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B.辍耕之垄上 C.邻人之孀妻 D.渔人甚异之
2.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事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3.第二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有()
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的意思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老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C.“醉能同其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意为:太守说的谁?就是庐陵欧阳修。
第四篇:《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一、重点字词
[环]环绕[蔚然]茂盛的样子
[临]靠近[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名]取名,命名[意]情趣 [寓]寄托[开]散开 [暝]昏暗[芳]香花 [秀]繁茂[伛偻]提携
[渔]打渔[杂然]乱七八糟的样子 [陈]摆开[丝竹]指音乐
[弈]下棋[觥筹]觥:酒杯;筹:酒筹 [苍颜]脸色苍老[颓然]醉醺醺的样子,形容醉态 [翳]遮盖[谓]为,是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快乐
二、重点句子译文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译文: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译文: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7.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8.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译文: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9.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译文: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10.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译文: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1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1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三、理解性背诵
1.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2.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4.写四季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5.写夕照全景的句子是: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6.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7.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与民同乐)
8、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是哪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
9、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环滁皆山也。
10、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什么? 太守与宾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四、阅读探究
1.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课后练习)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是“与民同乐”。2.第三自然段描绘了四幅图画。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情怀。
4、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5.列举出本课两个成语
峰回路转、觥筹交错、醉翁之意不在酒、前呼后应、水落石出
6、比较阅读
(1)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醉翁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其兴致不在酒而在山水。(2)《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导学练习)相同的是:它们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抒发了与山水同乐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是: 《岳阳楼记》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第五篇: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四处)。(2分)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名之者谁()...(3)行者休于树()(4)觥筹交错()..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4.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1)叙述“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2)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5.文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简要回答。(3分)
1.(2分,每处0.5分)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4分,每小题1分)(1)像鸟张开了翅膀一样(2)取名(命名)(3)在(4)酒杯
3.(4分,每小题2分)
(1)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4.(4分,每小题2分)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5.(3分,每点1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其乐也(乐人之乐、与民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