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下教学反思
九下一单元教学反思
1、《我爱这土地》
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本诗作于1938年11月的抗战初期,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诗歌,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诗歌以其高度概括、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在文学领域中一直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它有着其他文体无法替代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语文教学应充分注意到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的以下几点:
一、充分注重了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通过理解意象,体会诗人感情。诗歌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衬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本诗也似乎明白易懂。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三、注重学生体验感受。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诗歌又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观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会予以否定。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方式强加给学生们,他们的阅历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们长大后再来理解这首诗时,肯定又与现在不同了。
四、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真正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地位。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感情)──拓展(迁移)”的品读法。
不足之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 “合作探究,品味研读”引导不够得力,学生理解的可能不够扎实。还有朗读效果不很理想,感染力不强。
2、盼统一爱国之情
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听读——诵读——解读——质疑欣赏——拓展”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向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2、我用残损的手掌 1、以读带讲:
以读促品是本课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这里,通过几遍层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读和品互为方法和结果。
2、青春时代应该是诗的时代:
可是很多同学误以为诗歌的凝练就意味着抽象,学着写诗写的空洞苍白。还有的同学很少读诗,甚至有的同学惧怕诗歌的学习。本课的重点放在领悟诗人借助哪些具体形象抒发情感上,消除了这一部分同学的误解,使他们在情感上又向诗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对诗歌的认识,有利于课外的阅读和练笔。
3、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主人”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得由老师来帮助完成。那么“组织者和引导者”就要转变观念,以创新的精神和崭新的姿态组织好教学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个性差异,鼓励他们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在语文学习中大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很好,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他活动的舞台和空间,每个学生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来选择课外作业。事实上,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内容。学生层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偿失的。
4、《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
由于这种歌颂祖国类的文章,而且又是诗歌,我本人不是很喜欢,所以,这节课上得挺失败的,现总结以下失败的原因:
1.对诗歌知识的讲解很少,学生“无章可循”。
诗歌讲究精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意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让学生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的。平时在教诗歌的时候我们总是把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分析的“头头是道”,学生似乎也“心服口服”,表面上看起来真正做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实学生对这样写的原因并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说换一种说法去写了,怎么看都觉得还是原文写得妙。
2.学生的品行和身体并没有一起成长,我没有起到模范作用。
现在,八荣八耻歌可以说谁都会唱,但真正心中有爱,行动上有落实的学生又有几个呢?我们在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让他们的身体和品行一起成长了,我实在不敢苟同。看看吧,口中唱的是一套,做的却又是一套的人大有人在,对祖国的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形象可感的语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还谈何有感而发呢?
3.学生对诗歌的练习少,没有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把话题作文当作学生练习的主题,很少有在诗歌方面强化训练的,平时的诗歌教学也多以朗诵、欣赏、品味为主,再加上有些诗歌晦涩难懂,学生很难从诗歌中找到适应自己的那份感觉,还有一点,我认为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写作也很重要,如果课前教师能精心准备几个这样的开头,我想会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的。四
《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外国诗两首》。这一课中选取了两首外国诗歌。一首是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祖国》,另外一首是美国黑人诗人休斯的《黑人谈河流》。
这两首诗都是外国诗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所以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说理解外国诗歌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上课前我有很多的顾虑。怕学生无法理解诗的主题。所以在课堂上我首先向学生讲了作者以及写作的背景。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中结合文化背景自己去体会诗歌的主题。然后同 2 学们一起讨论,分析每句诗中的意象及词语的含义。通过对词语意义的分析,学生渐渐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对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主题也有个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外国诗歌的教学并不是很难。但一定要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诗歌内容向学生贯穿相关的西方文化常识。对于学生理解有难度的地方应该向学生讲解相关的西方文化特色,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比较浓厚。
二单元
5、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也是多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篇传统课文。全文仅3000多字,可是从以乐境写悲哀的精巧构思到12岁小伙计的独特视角,从精巧含蓄的社会环境描写到看似矛盾的结尾处理,可圈可点处俯拾即是,为读者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回味无穷。然而,文章虽精美,却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为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小说篇幅不长,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完成对本文人物、主题、写作技巧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恐怕仍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准确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的小说主题。
(二)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三)掌握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传统课文的教学一般难度较大,学生对文章主旨更是雾里看花,难一捉摸。主要问题在于学生难以了解和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但文章的主旨又跟作品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此,本人准备了视频断片在上课第一时间播放给学生欣赏,有利于缩短时空距离,真切体会当时的时代概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教师讲解过多,以致削弱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应该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
解读小说人物要素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分析他性格中的矛盾性。为此,我在教学中运用戏剧的矛盾冲突理论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从而理解小说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品文中精彩语言,探究塑造、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其目的就是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服务。为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教法上多采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教师不能搞“
《蒲柳人家》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蒲柳人家》,这是一篇中篇小说的节选,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我特别喜欢这位“神童”作家。他也被誉为“文坛奇人”,他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他的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也颇受人们的喜爱。《蒲柳人家》这篇作品还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教读课文时,重点在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会语言特色。对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可由人物外号出发。把握其性格特点,体会艺术表现手法。对富有特色的语言运用,要引导学生加强诵读,精彩的语句、段落可摘抄可背诵。学习课文,重要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课外延伸拓展,扩大视野,深层体会小说浓郁的民族风格,为此,课前预习、引导和课后的巩固拓展就更显必要。今天的公开课上,同学们发挥的较为出色,在小组的阅读,分析,讨论中,同学们都表现的很出色,能各抒己见,也能积极的抢答问题,特别是在概括作品中两位主要人物的形象时,同学们的表现尤其突出,从某种程度上也能让我们得出一些思考,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比老师逐字逐句、逐题的串讲课文的效果要好得多。这节课美中不足的就是,因为中途时间没控制好,导致后来的归纳总结作品的艺术特色时没有时 3 间,给人的感觉没有深度,另外就是事先设计好的学案也没能按时完成,所以课后心中不免有些小小的遗憾,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完善自己,课前的准备还是要更充分一些,多点考虑一些上课的细节。
《变色龙》教学反思
《变色龙》是沙皇俄国时期的契诃夫创作的批判当时社会的一篇小说。无论是时代,还是国度,小说中讲述的人和事都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这给学生在理解文本的中心立意上造成了较大的难度。
考虑到文中精彩的语言描写这一突出特色,我决定以“读”来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比较薄弱的一项。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教读本文,我抓住“变”这个文眼,结合各个教学环节的不同要求,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加强理解文本。
教学中,我请学生结合其他描写找出形象的语句来大声朗读、反复体会。学生会从中引起感情共鸣,很快抓住人物的特点,也更好地理解了这个人物所塑造的形象。这比我直接讲授好得多,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把主动权交给大家,动其全身,投入文本。
在人物性格的分析上,我没有停留于表面,而是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剖析人物内心,让学生透过“变色”的外衣,看到了人物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内在本质。在教学中,我这样启发学生:动物界的“变色龙”变色的真正原因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身,那么生活中的“变色龙”呢?他的变色又是出于何种目的?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同学们主动研读课文,以小组合作,集体探究的方式,不仅对十九世纪沙皇俄国的反动社会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揭开了谜底:“变色龙”作为沙俄统治者的走狗,必须对上摇尾乞怜,对下大施淫威,才能迎合主子,保护自己。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积累,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它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因而,在教授本文时,无论是朗读技法的摸索,人物性格的分析,还是小说主旨的挖掘,我都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大胆创新。同时,在教学中,我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互相学习、共同探讨的良好氛围,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合作中培养学生对课文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7热爱生命
一、通常情况下在讲《热爱生命》时,因为是1个课时,所以在教学设计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往往会设置为速读课文、概括小说故事情节,结果发现学生很快就能概括出来,也无需其他人提醒补充,发言人也没什么热情。这正犯了课堂教学“你讲的我都懂”的大忌。于是,在另一个班再上此课时,我将此环节调整为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由于结合了自身体验,不仅营造了氛围,同时与结束部分的思考自身生活相呼应,启发学生要在阅读中认识自我、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成长,自然地贯穿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语文新课标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何才能让学生不仅对主人公的经历感同身受,还能引发出更多的感悟呢?笔者认为要立足于语文课的根本——语言表达,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和文章特点等方面来领会。在品味赏析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揣摩品味文章的具体描述,随着与课文内容的近距离“接触”与领悟,不自觉地移情换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同的学生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理解不同,欣赏的角度不同,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会有所不同,教师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予以充分肯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真正的阅读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的基础上的,虽然我们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但确实不能把课堂上出现的每一个“意外”都“引导”入“正途”,也不能一味迁就认同,对任何答案都以简单的一句“言之有理”作为评价。笔者认为,当课堂上出现分歧时,用导入正途法会打消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一味迁就认同也会使学生感觉正确答案就是正确答案,提出再多的想法也只能是说说而已,这两 4 种做法都是虚假的课堂民主。当学生提出“病狼”的表现也是热爱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教师在措手不及之时不忘了引导学生就“生命”和文章的主旨深入探究“病狼”的形象意义,不仅为自己变换教学内容和思路赢得了时间,也使得学生换一个角度、兴味盎然的探究文本的深刻内涵。有兴趣、有新意的阅读探究更有助于学生的心灵成长,这样的阅读才回归了阅读的本质。
五单元
教学《公输》这一课时,我出了很多错,除了课堂上的意外生成,这和我备课不充分有很大关系。
一 我自己觉得对这篇课文很熟悉,所以备课时没有再通读一遍,只是注重创设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题目。这样导致自己范读课文时,错了好几个字:把“侮臣者”的“侮”读成了一声,虽然我知道读三声,但由于以前的习惯,又没在课本上注音;把“糠糟”读成了“糟糠”;把“宋无长(zhàng)木”读成了“宋无长(cháng)木”,因为在我印象中,“长木”的解释为高大的树木。看着学生一个个给我指出这些错误,我估计我的脸都羞红了。学生们肯定会得意地说,还给我们范读?还不如我们读的好呢。
二 在导入新课之初,我就给学生们介绍了诸子百家,介绍了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及写作背景,但我发现学生听的不专注,估计是对这些知识很陌生。虽然在七年级的历史课上学过,但恐怕早忘了,尤其是一些差生。疏通完课文大意后,学生对人物形象也有了大致了解,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再介绍背景及人物思想,比开始学生头脑中还没有印象的时候要好。
三 疏通文意阶段,有个学生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墨子说服楚王这一部分,运用了对比和比喻,初见楚王时的顺序是:文轩与敝舆,锦绣与短褐,梁肉与糠糟。再次回答时的顺序却变成了文轩与敝舆,粱肉与糠糟,锦绣与短褐。为什么不按一一对应的顺序呢?
这一问把我也问住了,我还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我想了想说,墨子再次回答是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因为要涉及到国土面积、湖泊、树木,这三类中,车子最大,湖泊的水产品对应食物,所以要按这个顺序写。而初见楚王时可能没考虑那么多吧,古人写文章也不一定那么讲究。
说真的,这样回答我自己也不太满意,可我也不明白墨子为什么不按一一对应的顺序。
想想这节课真是的,出了不少错不说,连问题也回答不好。不过也有一点收获,那就是学生表现的很兴奋,活跃,回答问题特别积极,大概是看老师出错感到高兴吧-------可找到自信了。看来以后在教学中适当露些破绽也不失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周城九年制学校 岳秋芳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大思想家孟子曾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做比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即“舍生取义”)昨天的语文课上,我和学生一起将脑意识和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进行对接,很可惜,在潜连接的过程中出了点小问题,将我的课堂偏离了正常轨道。
“老师,我不同意孟子的观点。”一个男生有些迫不及待,看的出他身后有不少的支持者。“还有谁不同意老夫子的观点?”我笑着问道。响应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些意外于学生们的态度,也有些惊异他们的独立思想。我决定将课堂自然一些进行到底,于是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听取他们反对“舍生取义”的原因。“我们以前接触过保尔这个不朽的名人,他有句话说的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可以再麻木的‘舍生’了,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学生A心直口快,当然观点显得有些片面,而且有些强词夺理了。
“对我们中学生而言,这个观点离的似乎太远。前段时间新闻里播放说已经将‘见义勇’改为‘见义智为’,可见,我们现在提倡的是‘取义不舍生’。”学生B有理有据、简捷明快的发言博得了一阵喝彩。„„ 在众多的言论之中,除了学生B的‘见义智为’有新意外,其他的好象都在强调一个片面的观点:只有生命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所谓义啊,德啊,都要排在尾巴上。而且他们列举了一系列的反面事例,从贪污犯说到肇事者,从“评按说法”说到“焦点访谈”„„他们不屑的说着:现在有谁还“舍生取义”啊?„„ 我有些茫然,有些凄凄然,优秀传统的教育缺乏,教学与现实严重脱节,致使教师处在了尴尬的位置。我明白,他们接触的社会上的反面例子太多了,潜意识里早就否定这个观点,根深蒂固。我还想据理力争,想为我们伟大的古思想家拉动一些支持者,更想纠正这些年轻的脑袋瓜里存在的“腐败”思想。我急性列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在上学路上,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老奶奶,你有两个选择,一是赶紧逃跑,一是扶起老奶奶看看伤势做决定,你会怎样做? “我会看看左右没人,赶紧逃跑。”一个调皮男生有些玩笑的说。
“哎„„”传来一片唏嘘,接着有几名同学起来指责他天良的丧失。(我很高兴大多数孩子人本善良)“如果你开车,撞倒了一个人,而且很严重,你有两个选择,一是逃跑,一是勇敢承担责任在第一时间救治伤者„„”我将事例“升级”。显然,同学们陷入了沉思中。“鱼和熊掌不可得兼,选择逃,接受良心的谴责,或者法律的更严惩,选择后者,接受法律的惩罚,但良心稍安。你们做选择,举手表决。”我帮忙分析。很高兴,他们一个个表示愿意选择后者,尽管眼中还有一点点的茫然。接下来我们列举了当今社会上一些正面的事例„„看的出,他们的想法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们开始对“舍生取义”的勇士,发出由衷的赞叹,而对那些见利忘义、自私无德的小人表示出了极大的反感和鄙夷。“现在社会上见利忘义的现象太多,可世界上真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德,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德,就好象没有了灵魂,也就成了一具行尸走肉,虽生尤死,受万人唾弃,而那些舍生取义的勇者至今传诵„„ 当然最完美的方法仍然是‘取义不舍身’,所以学生B获得最佳发言人!” 在一片掌声中我们结束了讨论,从学生折射来的目光里,我知道这节课的收获还是不小的。最后布置了一个小作文题目《鱼我所欲也》,来写自己的一次选择经历,期望在作文过程中总结所学,学会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选择,这该是学习该课文的最终目的。
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也让我着实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尴尬局面,但我庆幸,最终的教育效果还是好的。我在想,语文的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灵活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灵活的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接轨,能学有所用。作为教师,如果不断的唤唤这群孩子的良知,对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该有不小的帮助。
〈《庄子》故事两则〉中有两个有趣的故事: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两则短文篇幅都很短,百十个字。就在这短短的百十个字中,却尺水兴波,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节完整。其内容又很浅显,学习上不会有太大困难,学生很喜爱这样的小故事。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我决定从激起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反复读,以至于达到会背诵的程度,在读中理解翻译句子,理解故事的寓意。
由于这篇课文是在复习中学习的,因此,有足够的时间。每则短文用一个课时。教学步骤相当紧凑,学生学习得扎实。背诵,翻译,讨论,讲解,一节课很快过去了。
在这节课上,我仍然把重点放在了读上。每讲解一句话,就让学生“默而识之”。然后再和上一句话连在一起背诵。这样反反复复,一节课下来,学生已经把课文背诵了下来。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有我的范读,有学生的齐读,有个别学生读。读熟以后,我让学生合上书本背诵,考虑得学生的记忆能力不一致,有的学生记得快,有的学生记得相对慢些。因此,我允许滥竽充数。
我感觉到这两节课虽然注重了读背,但是却忽略了讨论。尽管在讲述过程中,我也设置了一些问题,但是大都是不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可以说没有什么探索价值。学生读得不少,大脑的记忆功能运转开来,但是思维能力一直是处于停滞状态。现在我想可以设置以下两个问题:
1.惠子相梁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庄子讲鹓鶵的故事的有意是什么?
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让学生就这三个问题分组讨论,然后再交流展示,效果一定会更好一些。我想学生一定会在课堂上感觉到累。因为反复地读,读后还得及时地背诵,这多少给他们的学习增加了压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现象,想办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第二篇:九下教学设计与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基本技能目标: 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
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2)能力训练目标:
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3)素质教育目标:
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1 课前布置课外阅读练习:请学生借阅有关孟子、傅说、百里溪及管仲的书,了解他们的故事。教师出示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示范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自由朗读,尤其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提醒学生注意:(1)读准下列字音:傅说 胶鬲 法家拂士 曾益(2)注意下列句子的节奏: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试疏通文意,教师再组织前后四人一组,互相讨论,交流疑难词句,力求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大意,以锻炼他们的自学和合作能力。
4找每组两名代表,一读一译,教师针对相关问题,作适当指导。特别注意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苦劳 饿 空乏 乱 动 忍 生 死 5 引导学生分析探讨问题,由浅入深理解文章内容。(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1)本文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请课前预习的同学讲一讲有关的故事,锻炼说话能力)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列举了六位圣贤从卑微困穷而成为名垂青史的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作者依据这些事实,推出如下道理: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然会经受种种磨难,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之有所作为。
教师引导:这种从大量事实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即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就是归纳法。
(2)本文除了例证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怎样论证的?(问题有难度,学生讨论回答,锻炼合作、思维及表达能力,尤其对优秀生有所提高)
明确:作者除了例证,还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先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方能发奋进取的道理。接着,作者从个人的成长推论到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
文章通过两方面论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师对文章思路进行总结,便于学生疏通脉络。内容拓展延伸:(1)结合你所知道的事例和自身体会,谈谈你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理解。
(2)本文告诉我们“逆境成才”的道理,那么顺境能成才吗?留做课下讨论。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2 练习背诵 试总结本节课的古汉语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列举事实:六位历史人物----(归纳)----逆境出人才 个人----处忧患,能进取 正反论证
国家-----处安乐,国恒亡 结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存在不足的是: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九年语文下学)
汤河学校 张秀岩
|
第三篇:九下教学反思
九下一单元教学反思
1、《我爱这土地》
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本诗作于1938年11月的抗战初期,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诗歌,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诗歌以其高度概括、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在文学领域中一直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它有着其他文体无法替代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语文教学应充分注意到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的以下几点:
一、充分注重了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通过理解意象,体会诗人感情。诗歌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衬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本诗也似乎明白易懂。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 1 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三、注重学生体验感受。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诗歌又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观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会予以否定。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方式强加给学生们,他们的阅历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们长大后再来理解这首诗时,肯定又与现在不同了。
四、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真正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地位。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感情)──拓展(迁移)”的品读法。
不足之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 “合作探究,品味研读”引导不够得力,学生理解的可能不够扎实。还有朗读效果不很理想,感染力不强。
2、盼统一爱国之情
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 2 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听读——诵读——解读——质疑欣赏——拓展”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向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2、我用残损的手掌 1、以读带讲:
以读促品是本课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这里,通过几遍层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读和品互为方法和结果。
2、青春时代应该是诗的时代:
可是很多同学误以为诗歌的凝练就意味着抽象,学着写诗写的空洞苍白。还有的同学很少读诗,甚至有的同学惧怕诗歌的学习。本课的重点放在领悟诗人借助哪些具体形象抒发情感上,消除了这一部分同学的误解,使他们在情感上又向诗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对诗歌的认识,有利于课外的阅读和练笔。
3、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主人”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得由老师来帮助完成。那么“组织者和引导者”就要转变观念,以创新的精神和崭新的姿态组织好教学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个性差异,鼓励他们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在语文学习中大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很好,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他活动的舞台和 3 空间,每个学生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来选择课外作业。事实上,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内容。学生层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偿失的。
4、《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
由于这种歌颂祖国类的文章,而且又是诗歌,我本人不是很喜欢,所以,这节课上得挺失败的,现总结以下失败的原因:
1.对诗歌知识的讲解很少,学生“无章可循”。
诗歌讲究精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意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让学生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的。平时在教诗歌的时候我们总是把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分析的“头头是道”,学生似乎也“心服口服”,表面上看起来真正做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实学生对这样写的原因并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说换一种说法去写了,怎么看都觉得还是原文写得妙。
2.学生的品行和身体并没有一起成长,我没有起到模范作用。
现在,八荣八耻歌可以说谁都会唱,但真正心中有爱,行动上有落实的学生又有几个呢?我们在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让他们的身体和品行一起成长了,我实在不敢苟同。看看吧,口中唱的是一套,做的却又是一套的人大有人在,对祖国的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形象可感的语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还谈何有感而发呢? 3.学生对诗歌的练习少,没有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把话题作文当作学生练习的主题,很少有在诗歌方面强化训练的,平时的诗歌教学也多以朗诵、欣赏、品味为主,再加上有些诗歌晦涩难懂,学生很难从诗歌中找到适应自己的那份感觉,还有一点,我认为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写作也很重要,如果课前教师能精心准备几个这样的开头,我想会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的。
四
《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外国诗两首》。这一课中选取了两首外国诗歌。一首是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祖国》,另外一首是美国黑人诗人休斯的《黑人谈河流》。
这两首诗都是外国诗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所以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说理解外国诗歌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上课前我有很多的顾虑。怕学生无法理解诗的主题。所以在课堂上我首先向学生讲了作者以及写作的背景。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中结合文化背景自己去体会诗歌的主题。然后同学们一起讨论,分析每句诗中的意象及词语的含义。通过对词语意义的分析,学生渐渐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对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主题也有个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外国诗歌的教学并不是很难。但一定要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诗歌内容向学生贯穿相关的西方文化常识。对于学生理解有难度的地方应该向学生讲解相关的西方文化特色,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比较浓厚。
二单元
5、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也是多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篇传统课文。全文仅3000多字,可是从以乐境写悲哀的精巧构思到12岁小伙计的独特视角,从精巧含蓄的社会环境描写到看似矛盾的结尾处理,可圈可点处俯拾即是,为读者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回味无穷。然而,文章虽精美,却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为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5 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小说篇幅不长,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完成对本文人物、主题、写作技巧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恐怕仍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准确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的小说主题。
(二)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三)掌握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传统课文的教学一般难度较大,学生对文章主旨更是雾里看花,难一捉摸。主要问题在于学生难以了解和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但文章的主旨又跟作品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此,本人准备了视频断片在上课第一时间播放给学生欣赏,有利于缩短时空距离,真切体会当时的时代概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教师讲解过多,以致削弱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应该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
解读小说人物要素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分析他性格中的矛盾性。为此,我在教学中运用戏剧的矛盾冲突理论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从而理解小说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品文中精彩语言,探究塑造、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其目的就是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服务。为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教法上多采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教师不能搞“
《蒲柳人家》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蒲柳人家》,这是一篇中篇小说的节选,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我特别喜欢这位“神童”作家。他也被誉为“文坛奇人”,他作为著名的乡 6 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他的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也颇受人们的喜爱。《蒲柳人家》这篇作品还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教读课文时,重点在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会语言特色。对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可由人物外号出发。把握其性格特点,体会艺术表现手法。对富有特色的语言运用,要引导学生加强诵读,精彩的语句、段落可摘抄可背诵。学习课文,重要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课外延伸拓展,扩大视野,深层体会小说浓郁的民族风格,为此,课前预习、引导和课后的巩固拓展就更显必要。今天的公开课上,同学们发挥的较为出色,在小组的阅读,分析,讨论中,同学们都表现的很出色,能各抒己见,也能积极的抢答问题,特别是在概括作品中两位主要人物的形象时,同学们的表现尤其突出,从某种程度上也能让我们得出一些思考,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比老师逐字逐句、逐题的串讲课文的效果要好得多。这节课美中不足的就是,因为中途时间没控制好,导致后来的归纳总结作品的艺术特色时没有时间,给人的感觉没有深度,另外就是事先设计好的学案也没能按时完成,所以课后心中不免有些小小的遗憾,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完善自己,课前的准备还是要更充分一些,多点考虑一些上课的细节。
《变色龙》教学反思
《变色龙》是沙皇俄国时期的契诃夫创作的批判当时社会的一篇小说。无论是时代,还是国度,小说中讲述的人和事都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这给学生在理解文本的中心立意上造成了较大的难度。
考虑到文中精彩的语言描写这一突出特色,我决定以“读”来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比较薄弱的一项。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教读本文,我抓住“变”这个文眼,结合各个教学环节的不同要求,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加强理解文本。
教学中,我请学生结合其他描写找出形象的语句来大声朗读、反复体会。学生会从中引起感情共鸣,很快抓住人物的特点,也更好地理解了这个人物所塑造的形象。这比我直接讲授好得多,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把主动权交给大家,动其全身,投入文本。
在人物性格的分析上,我没有停留于表面,而是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剖析人物内心,让学生透过“变色”的外衣,看到了人物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内在本质。在教学中,我这样启发学生:动物界的“变色龙”变色的真正原因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身,那么生活中的“变色龙”呢?他的变色又是出于何种目的?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同学们主动研读课文,以小组合作,集体探究的方式,不仅对十九世纪沙皇俄国的反动社会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揭开了谜底:“变色龙”作为沙俄统治者的走狗,必须对上摇尾乞怜,对下大施淫威,才能迎合主子,保护自己。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积累,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它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因而,在教授本文时,无论是朗读技法的摸索,人物性格的分析,还是小说主旨的挖掘,我都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大胆创新。同时,在教学中,我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互相学习、共同探讨的良好氛围,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合作中培养学生对课文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7热爱生命
一、通常情况下在讲《热爱生命》时,因为是1个课时,所以在教学设计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往往会设置为速读课文、概括小说故事情节,结果发现学生很快就能概括出来,也 8 无需其他人提醒补充,发言人也没什么热情。这正犯了课堂教学“你讲的我都懂”的大忌。于是,在另一个班再上此课时,我将此环节调整为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由于结合了自身体验,不仅营造了氛围,同时与结束部分的思考自身生活相呼应,启发学生要在阅读中认识自我、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成长,自然地贯穿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语文新课标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何才能让学生不仅对主人公的经历感同身受,还能引发出更多的感悟呢?笔者认为要立足于语文课的根本——语言表达,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和文章特点等方面来领会。在品味赏析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揣摩品味文章的具体描述,随着与课文内容的近距离“接触”与领悟,不自觉地移情换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同的学生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理解不同,欣赏的角度不同,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会有所不同,教师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予以充分肯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真正的阅读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的基础上的,虽然我们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但确实不能把课堂上出现的每一个“意外”都“引导”入“正途”,也不能一味迁就认同,对任何答案都以简单的一句“言之有理”作为评价。笔者认为,当课堂上出现分歧时,用导入正途法会打消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一味迁就认同也会使学生感觉正确答案就是正确答案,提出再多的想法也只能是说说而已,这两种做法都是虚假的课堂民主。当学生提出“病狼”的表现也是热爱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教师在措手不及之时不忘了引导学生就“生命”和文章的主旨深入探究“病狼”的形象意义,不仅为自己变换教学内容和思路赢得了时间,也使得学生换一个角度、兴味盎然的探究文本的深刻内涵。有兴趣、有新意的阅读探究更有助于学生的心灵成长,这样的阅读才回归了阅读的本质。
五单元
教学《公输》这一课时,我出了很多错,除了课堂上的意外生成,这和我备课不充分有很大关系。
一 我自己觉得对这篇课文很熟悉,所以备课时没有再通读一遍,只是注重创设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题目。这样导致自己范读课文时,错了好几个字:把“侮臣者”的“侮”读成了一声,虽然我知道读三声,但由于以前的习惯,又没在课本上注音;把“糠糟”读成了“糟糠”;把“宋无长(zhàng)木”读成了“宋无长(cháng)木”,因为在我印象中,“长木”的解释为高大的树木。看着学生一个个给我指出这些错误,我估计我的脸都羞红了。学生们肯定会得意地说,还给我们范读?还不如我们读的好呢。
二 在导入新课之初,我就给学生们介绍了诸子百家,介绍了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及写作背景,但我发现学生听的不专注,估计是对这些知识很陌生。虽然在七年级的历史课上学过,但恐怕早忘了,尤其是一些差生。疏通完课文大意后,学生对人物形象也有了大致了解,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再介绍背景及人物思想,比开始学生头脑中还没有印象的时候要好。
三 疏通文意阶段,有个学生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墨子说服楚王这一部分,运用了对比和比喻,初见楚王时的顺序是:文轩与敝舆,锦绣与短褐,梁肉与糠糟。再次回答时的顺序却变成了文轩与敝舆,粱肉与糠糟,锦绣与短褐。为什么不按一一对应的顺序呢?
这一问把我也问住了,我还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我想了想说,墨子再次回答是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因为要涉及到国土面积、湖泊、树木,这三类中,车子最大,湖泊的水产品对应食物,所以要按这个顺序写。而初见楚王时可能没考虑那么多吧,古人写文章也不一定那么讲究。
说真的,这样回答我自己也不太满意,可我也不明白墨子为什么不按一一对应的顺 10 序。
想想这节课真是的,出了不少错不说,连问题也回答不好。不过也有一点收获,那就是学生表现的很兴奋,活跃,回答问题特别积极,大概是看老师出错感到高兴吧-------可找到自信了。看来以后在教学中适当露些破绽也不失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周城九年制学校 岳秋芳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大思想家孟子曾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做比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即“舍生取义”)昨天的语文课上,我和学生一起将脑意识和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进行对接,很可惜,在潜连接的过程中出了点小问题,将我的课堂偏离了正常轨道。
“老师,我不同意孟子的观点。”一个男生有些迫不及待,看的出他身后有不少的支持者。“还有谁不同意老夫子的观点?”我笑着问道。响应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些意外于学生们的态度,也有些惊异他们的独立思想。我决定将课堂自然一些进行到底,于是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听取他们反对“舍生取义”的原因。“我们以前接触过保尔这个不朽的名人,他有句话说的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可以再麻木的‘舍生’了,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学生A心直口快,当然观点显得有些片面,而且有些强词夺理了。
“对我们中学生而言,这个观点离的似乎太远。前段时间新闻里播放说已经将‘见义勇’改为‘见义智为’,可见,我们现在提倡的是‘取义不舍生’。”学生B有理有据、简捷明快的发言博得了一阵喝彩。…… 在众多的言论之中,除了学生B的‘见义智为’有新意外,其他的好象都在强调一个片面的观点:只有生命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所谓义啊,德啊,都要排在尾巴上。而且他们列举了一系列的反面事例,从贪污犯说到肇事者,从“评按说 12 法”说到“焦点访谈”……他们不屑的说着:现在有谁还“舍生取义”啊?…… 我有些茫然,有些凄凄然,优秀传统的教育缺乏,教学与现实严重脱节,致使教师处在了尴尬的位置。我明白,他们接触的社会上的反面例子太多了,潜意识里早就否定这个观点,根深蒂固。我还想据理力争,想为我们伟大的古思想家拉动一些支持者,更想纠正这些年轻的脑袋瓜里存在的“腐败”思想。我急性列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在上学路上,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老奶奶,你有两个选择,一是赶紧逃跑,一是扶起老奶奶看看伤势做决定,你会怎样做? “我会看看左右没人,赶紧逃跑。”一个调皮男生有些玩笑的说。
“哎……”传来一片唏嘘,接着有几名同学起来指责他天良的丧失。(我很高兴大多数孩子人本善良)“如果你开车,撞倒了一个人,而且很严重,你有两个选择,一是逃跑,一是勇敢承担责任在第一时间救治伤者……”我将事例“升级”。显然,同学们陷入了沉思中。“鱼和熊掌不可得兼,选择逃,接受良心的谴责,或者法律的更严惩,选择后者,接受法律的惩罚,但良心稍安。你们做选择,举手表决。”我帮忙分析。很高兴,他们一个个表示愿意选择后者,尽管眼中还有一点点的茫然。接下来我们列举了当今社会上一些正面的事例……看的出,他们的想法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们开始对“舍生取义”的勇士,发出由衷的赞叹,而对那些见利忘义、自私无德的小人表示出了极大的反感和鄙夷。“现在社会上见利忘义的现象太多,可世界上真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德,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德,就好象没有了灵魂,也就成了一具行尸走肉,虽生尤死,受万人唾弃,而那些舍生取义的勇者至今传诵…… 当然最完美的方法仍然是‘取义不舍身’,所以学生B获得最佳发言人!” 在一片掌声中我们结束了讨论,从学生折射来的目光里,我知道这节课的收获还是不小的。最后布置了一个小作文题目《鱼我所欲也》,来写自己的一次选择经历,期望在作文过程中总结所学,学会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选择,这该是学习该课文的最终目的。
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也让我着实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尴尬局面,但我庆幸,最终的教育效果还是好的。我在想,语文的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灵活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灵活的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接轨,能学有所用。作为教师,如果不断的唤唤这群孩子的良知,对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该有不小的帮助。
〈《庄子》故事两则〉中有两个有趣的故事: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两则短文篇幅都很短,百十个字。就在这短短的百十个字中,却尺水兴波,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节完整。其内容又很浅显,学习上不会有太大困难,学生很喜爱这样的小故事。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我决定从激起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反复读,以至于达到会背诵的程度,在读中理解翻译句子,理解故事的寓意。
由于这篇课文是在复习中学习的,因此,有足够的时间。每则短文用一个课时。教学步骤相当紧凑,学生学习得扎实。背诵,翻译,讨论,讲解,一节课很快过去了。
在这节课上,我仍然把重点放在了读上。每讲解一句话,就让学生“默而识之”。然后再和上一句话连在一起背诵。这样反反复复,一节课下来,学生已经把课文背诵了下来。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有我的范读,有学生的齐读,有个别学生读。读熟以后,我让学生合上书本背诵,考虑得学生的记忆能力不一致,有的学生记得快,有的学生记得相对慢些。因此,我允许滥竽充数。
我感觉到这两节课虽然注重了读背,但是却忽略了讨论。尽管在讲述过程中,我也设置了一些问题,但是大都是不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可以说没有什么探索价值。学生读得不少,大脑的记忆功能运转开来,但是思维能力一直是处于停滞状态。现在我想可以设置以下两个问题: 1.惠子相梁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庄子讲鹓鶵的故事的有意是什么?
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让学生就这三个问题分组讨论,然后再交流展示,效果一定会更好一些。我想学生一定会在课堂上感觉到累。因为反复地读,读后还得及时地背诵,这多少给他们的学习增加了压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现象,想办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爱心天使的感谢信
敬爱的老师:
您好!
我是一只迷失方向的蝴蝶,虽然美丽却看不到前景;我是一只柔弱无力的小鸟,虽有翅膀却无法飞翔。可自从遇上了您,我的生活便有了生气。
您没有常人所赞美的那种甜蜜的微笑,也没有大家所欣赏的那种柔情的细语,可在我心里,您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在传递着爱的暖流。
那一次,在我为朋友的误会而深感痛苦的时候,您凭借一段朗诵走进了我的世界。那天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只见您稍一酝酿,深呼吸之后,便静静地朗读起来。看到您的样子,好些同学都抿嘴窃笑。是嘛,瞧您摇头晃脑,拖腔拉调,这是朗读吗?我禁不住也跟着笑了起来,可您似乎完全沉 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渐渐地,您越吟越带劲,越诵越凄切。听得出,您近乎沙哑的声音是理智克制感情的结果。默无声息的教室里,一张张面孔也都露出感动的神情。
有些事已渐渐淡忘,可当时您讲过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头:“将充满爱心的画面记在心头,才会成为传递爱心的天使。”您的目光与我接触的那一瞬间,我这个一直受人冷落的学生,仿佛感受到了一股父爱的暖流。
毕业前的那次班会课,气氛很热烈。夕阳从后面的窗口洒进来,把教室照得光亮耀目。我有一个“去敬老院献爱心”的提议进入表决程序,可由于复习紧张,没有一个人赞成,我觉得很尴尬,就嚷着说算了,想撤销提议。您“唰”地从后排站起来,义正辞严地说:“虽然没有同学支持,我还是要投一票!”我更忘不了您那面带微笑的赞许:“人要有感恩之心啊!还记得我说过的话么,你就是传递爱心的天使!”
您的一句话,让教室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也是您的那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关爱他人与被人关爱的快乐。一个曾经失落的孩子,就因为您的那一个眼神,那一句话语,真的变成了能够自由飞翔的“天使”。熟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师的这份特别的关爱,一定会在我心中酿出香醇的心灵之泉。
【简评】同题作文新者胜。也许是美丽的考题拔动了心弦,小作者对老师的尊重与感恩之情便喷射而出,于是就有了这封书信。虽是书信,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平常的叙说,而是紧紧抓住了两件平凡却让自己感动的故事。语 16 文课上的一个眼神,让倍受失落的作者涌上了一股“父爱的暖流”;班会课上的那一票“支持”,更让作者享受到了“爱心天使”的快乐。老师爱学生、学生爱社会,一股感恩之泉就这样在师生之间欢畅地淌了出来。
【满分真经】用书信抒发情感,自然;用细节表达主题,深刻。
第四篇:仁爱英语九下教学反思3
2014-2015学第二学期
九年级
教学反思
仁爱英语九下Unit6 Topic 3 Section B Give Speeches at the Graduation Ceremony教学反思
王 佳
2015年4月9日
本课是九年级英语第六单元第三话题的第二课时,主要是通过Kangkang 和Maria的毕业典礼演讲,对初中生活进行总结、回顾并对未来进行展望。通过对两人演讲内容的介绍,学习了如何用英语进行毕业典礼演讲。
由于本节课与学生当前的实际生活很相近,激起其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各项流程的开展较为流畅。回顾本课的授课过程,总结反思如下:
一、亮点
1、课前以多种形式检测上一节课的重点单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如:单词检测、单项选择、根据汉语完成句子等。
2、创设情景导入,有利于学生通过图片预先学习新短语,同时了解本课主题,利于课程的开展。
3、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材,以基础知识为前提,注意“双基”的突破。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两篇演讲语速稍快,学生无法以听力形式完成1b,调整为阅读、勾画并说出你的依据。课文翻译的过程中,以学生自主翻译为主,遇到重点教师点名学生进行总结,难点出现时教师引导进行总结,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二、不足
1、针对重难点的习题应该同步,这样能起到及时强化作用。
2、注意学生对句子的分析能力的培养,强化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3、逐步渗透不同题型的做题能力,训练学生的做题技巧。
4、继续强化学生的做笔记、背诵的习惯。
一节课结束了,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我也收获许多,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弥补不足,加强对“教学”这门艺术的探索,争取为学生带来更加高效、生动的课程!
第五篇:九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九年级下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下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面临中考,学生老师的压力都很大,我担任九年级4和10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上一学期的努力,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为了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我有意识地在教学工作中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总结如下: 首先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明确本学期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本学期时间紧,任务重,第二次质量预测,第三次质量预测,中考考试,几乎是一个月一次大考,每一次考试都对学生们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我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形式多样地做好班级稳定工作和学生心理稳定工作。思想问题解决了,学生们就能够安心学习,成绩也有所上升。备好课,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根据这两个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的情况。备教法的同时也备学生。备课充分,吃透教材,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
掌控课堂节奏,注意学生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课堂内容丰富,翔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每次上课,不管是多么地困乏,都要在上课之前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饱满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以这种情绪来感染他们。这样,学生上课就有了一股“劲儿”,授课就事半功倍。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尽量采取合适的方式或用手势、或用眼光、或用简单的语言及时提醒,尽量使自己的情绪不受到影响,不带到教学中,避免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影响教学效果。
面对全体学生,尤其注意培优补差,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让众多的基础较差的学生学好语文,就要让他们喜爱语文,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多读一些源于生活的优秀文章,让他们更了解语文,学会欣赏语文之美,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也很有好处。
研究中招试题,提炼解题规律。加强个人学习,研究中考试题的基本形式、考察方向、中考考点等,规范学生答题,加强与教研组内的老师的交流与合作,做好对学生应对中招考试的指导。同时借鉴一些名教师和专家们的做法、经验和理论,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教学效果和成绩都有待进一步去检验。但是我相信,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时光流逝,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过去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以后如何自我提高,不断改进自己在教育教学上的不足,使自己在业务素质上不断进步。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
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01月22日 星期五 10:51 中考工作已经结束,我校中考语文总分排xx区第三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与领导的重视和正确的管理,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及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都是分不开的。与翠园、罗外相比,我校初中学生入学时普遍起点低、基础差、差生面大。针对如此现状,我们只有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步,比别人更投入,更用心,才能实现目标。下面我代表上届初三语文备课组谈一点肤浅的体会。
一、领导重视、管理科学是成功的保证
初三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袁校长和邱书记等学校各级领导极为重视。多次召开初三工作会议。举行每月一次的教学质量分析会,分析学情、教情。根据本届学生优生不优,中、差生面广的劣势,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实施培优补差的方法,以缩小优、中、差之间的差距,更好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努力达到理想的目标。特别是非典时期,加之中考大改革,在老师和学生都慌乱的情况下,及时做好思想工作,统一认识,重新制定计划,使学生和老师的情绪稳定,顺利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为中考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团结协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这对毕业班的老师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备课组有田小芹、张确和我三位老师。我非常幸运能与两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将合作。平时工作中,他们既是我的同事,又是老师。我们常交流经验,彼此毫无保留。他们总是言传身教,及时提点。田老师在作文教学上的独到见解,张确老师对待差生那种耐心和乐观的精神都使我敬佩!我们从备课到复习计划的制定、落实,以及时间的分配都按照整体配合,大军团作战来完成。因为我们深知团结协作、齐头并进是提高整体水平的保证。中考只考中、英、数,语文只考作文这一方向的确立。使三门学科连轴转,每天四节课,除了写作文,改作文,就是讲作文。特别是田老师、张确老师年龄大,身体不好,这种超负荷的工作量,其中的酸、甜、苦、辣是不言而喻的。可是我们咬牙挺过来了。年级组长禹力,处处从大局出发,为我们出谋划策,创造条件。张溶、元涛、戴艳红三位班主任,她们不仅以满腔的热情,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还主动配合我们科任老师,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大家团结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那段日子里,我们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我们相互间的合作是愉快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已成为我们年级老师的工作目标。这是我们的年级精神,更是滨中精神。我想这也是我们成功的原因所在吧!
三、更新观念,抓好复习,提高成绩
初三语文总复习阶段,传统的观念只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或轻视它的人文性,往往会造成学生老师功夫花的不少,能力却不见提高.因此我们认为无论在常规教学,还是在总复习阶段,同样要抓住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服从游戏规则,又超脱其上.找到总复习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结合应试教育的方法策略,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提高应试技巧,应该是目前初三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根本
语文素养的提高虽然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找准切入点,也并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语文素养的三方面内容。因此归结起来就两个字--积累。
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课堂教学之外,我们是这样做的
1、从初一开始就让学生订阅《语文报》、《散文》、《读者》等优秀报刊。.这些报刊杂志每一期都有优美的文章、丰富的课外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情感教育。除让学生广泛阅读外,每星期还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以上报刊杂志,从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其文学修养。因为在短时间进行大量的名著泛读是不切合实际的。到初三时,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积累了许多经验,老师只启发和点拨即可。
2、抄写、背诵。每星期布置三篇的抄写作业,分别是美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词。既可以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写作。对于语文尖子生,还要求他们从抄写的文章中自选题材写一篇同题作文,教师面批面改;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课内外名篇佳句全不放过,因为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黎锦熙)。
3、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学科拓展,全面提高45分钟效率。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自然和社会、人生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可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论格物知致精神》一文时,就让学生讨论和研究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使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尽情的燃烧。
4、作文积累。增加作文的训练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师全批全改,并保证在一周内反馈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乐写的习惯。初一开始到初三坚持每天写日记,每周写美文点评,每学期自编自写两到三本书.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工作抓得越早越好.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吗!通过三年的实践,效果是明显的.(二)、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是关键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时间不等人,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但单纯的题海战术又会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应针对中考具体情况,设计多种训练方案,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1、每星期的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观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赏美文中提高解题技巧。教师的讲解是应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使学生心中有数。
2、让学生尽早接触中考题型。如果再等到总复习让学生训练综合试卷和模拟考题已为时过晚。因此,从初三年的上学期就开始发放往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让学生训练。以免学生怯场,便于学生的应试。
3、注重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语文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如学生做完2002年各省市中考试卷后,要求他们自己分析和总结,写一篇2003年中考语文命题预测,各抒己见。然后教师综合权威预测,给同学一龃鸢浮h醚 嬲 晌 暗闹魅恕?br>
4、课文复习考点化。课文复习有逻辑性的分为各个考点,指导学生系统的掌握课内知识。综上所述,初三语文教学和复习,应着眼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2、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应明确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即使在最为紧张的总复习阶段,也不能因为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而忽视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
3、有针对性的短期效益训练,可以弥补语文学习和复习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反馈应该及时迅速。
5、以阅读和写作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关注思考人生为学习的外延。防止一味陷入呆板僵硬的考试教学。
虽然初三语文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试题和考卷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关注社会、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终身的语文。也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是我们备课组三位老师三年来的教学体会
九年级上半年语文期末教学总结
教学计划与总结(九年级)2010-01-06 13:35阅读106评论0 字号: 大 中 小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转眼间,一学期只剩下期末考试了。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学校同事的支持下,我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回顾一学期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缺点和不足更是不容回避的,现 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我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
究式学习,力求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二、教学方面。
(一)认真备课上课,认真辅导学生,认真批改作业。篇二: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任课教师:马春艳
一学期来,在学校的领导下,在学校同事的支持下,我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回顾一学期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缺点和不足更是不容回避的,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力求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二、教学方面。
(一)认真备课上课,认真辅导学生,认真批改作业。1、备课
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虚心向同组语文老师学习。充分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
2、上课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力求受到学生的喜爱,能够和学生积极的融合在一起,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理想。3、辅导
我利用自修和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利用辅导和早读的时间,给学生加强一些课外的阅读练习。对学习比较差的学生进行集中辅导,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4、作业
学生作业及时批改,仔细批改,对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不好的学生进行教育,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有区别的书写评语,认真书写评语,使学生在评语中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
(二)注重阅读、写作与实践。
1、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由于课堂、教材的容量和时空限制,学生不可能获得大量的生活和语言素材。针对学生阅历不丰,见识不多,语言贫乏,知识面窄的实际,首先,我引导学生扩大阅读内容。其次,我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可以采取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相结合。自由阅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我一般不加限制,但要讲清目的和要求,一个课时能认识一个事物便达到了目的。定向阅读,由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以及某一写作单元的目的和要求,确定阅读作品目录。如大纲规定初中每个年级课外阅读三五本书,我针对记叙文的特点,有要求地布置,通过检查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掌握或没有掌握的问题,以便在往后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我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要求学生在的阅读中摘抄妙文佳句,多作一些笔记和卡片,这对增强学生的词汇量,激发思维,丰富语言,大有好处。
2、鼓励学生自由写作。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只学理论不实践,无论达到提高的目的。定性作文与不受任何限制的作文相结合,这是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强化课堂计划内定性作文(教学计划内规定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外,还必须抓好学生的课外练笔,提倡写随意作文,其形式包括日记、周记、评论读书笔记以及信函等等。这是学生写作上自由耕耘的一块园地,让他们写自己的话,写实在的话,见什么写什么,干什么写什么,读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我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每人每周写作的最低量度。有了量度要求,便于我全面总结,可起到督促检查作用。
三、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多同组语文教师学习经验。
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多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对学生多加强正面教育。
2、在教学上下功夫,利用教材进行全面的听说读写训练。抓住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切中难点,把握重点,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听说读写训练。切实安排字词——阅读——写作逐步训练,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本人始终用自己的心去教诲学生,用自己的情去培育学生。坚持以新课程的标准实施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倡合作学习精神,引导学生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吸取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了课程学习的广阔天地。不过还应该说的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教学上的许多不足。今后我定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浪潮,努力使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篇三:2014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2014年春学期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坪地民族中学 李炳章
转眼一学期工作结束,回顾这一学期来的点点滴滴,甜酸苦辣五味俱全,下面我就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备好课,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根据九年级(6)班的同学情况,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少的情况,我在备教法的同时也备学生。备课充分,吃透教材,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掌控课堂节奏,留意学生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课堂内容丰富,翔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每次上课,不管是多么地困乏,都要在上课之前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天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饱满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以这种情绪来感染他们。这样,学生上课就有了一股“劲儿”,授课就事半功倍。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尽量采取合适的方式或用手势、或用眼光、或用简单的语言及时提醒,尽量使自己的情绪不受到影响,不带到教学中,避免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影响教学效果。
二、面对全体学生,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九年级(6)班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混时间。后进生的不良思想、习惯以及不良学习态度,对想学好的同学的负面影响总是难以战胜,致使老师用了大量的精力的时间,收效却甚微,许多问题是老师讲过训练过的,到了考场上却做不出来,留下了不必要的遗憾,我就在每堂课上重点管理几个特差生,每节课都给他们布置适合他们的学习任务,让他们能做到每节课安静下来,也就稳定了课堂纪律,基本保证大多数学生能较高效的学习。
三、善于取舍,精选精练进入复习阶段,各种资料和试题会很快堆满案头,都拿来用,拿给学生练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只会把师生拖入让人疲倦的题海中不能自拔,使了很大的力气,收效却甚微。针对学生复习实际,及时反刍,反复训练。复习中每周都利用作文课时间进行“周周清测试”,测后试卷做到全批全改,都要分析学生试卷,总结学生对哪些知识掌握牢了,哪些知识未掌握,尚需训练、强化。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再次及时精练,因为我们的记忆有先快后慢的特点。特别是对理解性的诗词文默写,同一答案却有不同的提问方法,就要反复训练。针对后进生则要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分析每次的测试卷,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各知识块上的掌握情况,之后的课堂训练中,多注重这部分学生在这块知识上的训练,促其在反复训练中,牢固掌握。
四、考试方法、技巧以及考试心理的指导
虽然复习工作会在紧张有序中完成,但中考毕竟是人生的一次大转折,是一锤定音的考试,会碰到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对考试方法、技巧的指导是每次训练中的必修课,如阅读方法:“一步初读,二步纲要(文首文尾,中心段、各段中心句),三步析题,四步删(删出与题目要求无关的信息,精思相关信息)”。又如答题技巧:“抓关键,细明辨,分点展现简又明”。再如考场上的作文技巧:把已有的一些经历体验与读过的优秀文章,依据题目的要求巧妙变通,灵活运用。对于考试心理的指导,则是考前的适当休息放松与适度紧张结合;考中认真作答,先易后难,勿漏做,合理分配答题时间;考完后一定仔细检查;每场考试结束后,要尽快对下一科做准备,别把思维滞留在上一堂。
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以后如何自我提高,不断改进自己在教育教学上的不足,使自己在业务素质上不断进步。因此,无论怎样辛劳,我都会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