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走在诗词中的人生
行走在诗词中的人生——周邦彦
【摘 要】宋词是一朵美丽而又耐人欣赏的花,周邦彦的词可以说是北宋末期婉约词的巅峰之作。周词既体现了其羁旅人生,亦体现了北宋末年的现实,更表现了词人复杂的内心变化。一篇《苏幕遮》传唱古今!【关键词】宋词,周邦彦,苏幕遮,羁旅
中国,诗的国度!中国古诗词来源于春秋战国的《诗经》、《楚辞》,发展于汉魏时期的《乐府》和四、六骈文;兼收而并蓄,久锤而始成;波澜壮阔于唐、宋;余波激荡于明清;是中国汉语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
唐诗宋词,中国文学史上两颗耀眼的明星,直至当前仍被广泛传诵。这显著的成绩与当时的现实社会以及人才的个人因素都有着密切关系。相比于唐诗,我对于宋词有着更浓厚的兴趣。
词是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又被称为“诗余”或“长短句”。词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顶峰。北宋初期,词风继承了花间一派婉约绮靡的风格。词的发展,当然离不开柳永,他大都从下层人民生活吸取创作素材,简明易懂,因而可以在底层大为流传。而集北宋婉约词之大成的当属周邦彦,他在继承柳永词风的同时,加进了自己对音律的高超天赋,使得词显得更加优美。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他的词主要受到柳永词风影响同时吸收众家之长而集于大成,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王国维在晚年写的《清真先生遗事》中,对周邦彦的评价为“: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王国维将周邦彦列于欧阳修、秦观、黄庭坚之上,将其比之于杜甫,可谓评价极高。
最初对周邦彦的认识是从“并刀如水,谁未曾年少”开始的,《少年游》的问世,充分展现了周邦彦的文学才能。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词能够流传下来,一是因为语意工新,对情致拿捏得很有分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所牵扯的关于宋徽宗、李师师和周邦彦的著名“三角恋”。
传说中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周邦彦正在和李师师卿卿我我,你侬我侬,忽然探子来报,说宋徽宗莅临指导,请师师姑娘马上接驾。闻听此言,美成和师师都非常惶恐,不知如何是好,没办法,只好赶紧让周公子委屈一番,藏于床下。徽宗贼头贼脑地进来,带来了一枚新鲜的橙子,于是和李师师开始温言软语地调笑。想那周郎趴在床下,心中必定五味杂陈,醋意横生。后来宋徽宗碍于皇帝的面子终于走了,周邦彦爬起来写下了这首亘古名词《少年游》,记下了这酸酸甜甜的少年心事。当然,也有王国维等词学家对这种说法始终持怀疑态度,并力争其必无。然而无论词作缘起何处,能够提供充沛的文学养分就足以下酒;至于野史逸闻,能够作为咀英嚼华的调料,被人津津乐道也是快意之事!不管故事是否真实,我们都能看到周邦彦少年时期放荡不羁的个性,以及周邦彦的文学功底。
周邦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与道家道教的关系比较密切。周邦彦道家道教思想的产生与其父周原、叔父周邠的道教思想、行为影响有关;还与其太学读书时阅读的道典及其结交道友有关。潥水为官时茅山道教对其影响尤大,其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道家道教思想倾向,常常采撷《庄子》典故援入诗文。
周邦彦的人生有起有伏,大多处于漂泊之中,因而很多词写羁旅。少年时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神宗时献上《汴京赋》,仕途坦荡,因精通音律,后屡被提拔,为朝廷作乐。故浪子气息较少,宫廷感受颇浓,有很强的帮闲意味;虽比柳永工密典丽,却没有柳永的世俗潇洒。生活有时候像一枚双面硬币,你选择了仕途坦荡,为官而歌,也就必须同时放弃世俗的支持和“井水皆可歌”的影响力。这恐怕也是上天的公平。周邦彦所处的宋徽宗时期,一国之君居然溜出宫跑去烟花柳巷之地玩,可见国运如何堪忧。周兄食人俸禄,所作词曲必定要为朝廷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日子恐怕不好过,青楼自然成了他缓释精神压力的“桃花源”。
北宋末年的社会现实是官僚机构庞大,文官名目繁多,导致许多文人尤其是遭贬谪的文人长年生活在宦海浮沉中,疲于旅途奔波。这是当时北宋士人的真实写照。而周邦彦恰好是这群文人中的一个,“在清真的全部词作中,羁旅之慨似一条红线,它不仅和相思相望密不可分,切贯穿与咏物写景,甚至怀古之词中”。“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这不只是周邦彦个人的生存状态,也是整个时代许多士人所共有的生存状态。对于周邦彦来说,“荆襄之游”可能是其一生人格心态的转折点。而何时及因何游历荆襄有着两种分歧极大的说法:一是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据《清真集》中相关词推测“其时在教授庐州之后,之溧水之前”。二是陈思《清真居士年谱》则据《清真集》中相关作品推断清真是在少年时代(19—21岁,未成年、未入官、未入太学之前)游学荆州。无论如何,周邦彦确有荆襄之游,彼时清真身份应为职位卑微之下层地方官吏。清真之羁游荆襄,可能是受到党争冲击,也可能与地方僚属相处不协有关。清真羁游荆襄期间,孤身远游,情怀牢落,精神苦闷,思归心切。而晚年,周邦彦与蔡京死党刘昺过从甚密,名节有污。
另外,周邦彦的仕途与新法行废有着密切联系。他早年入读太学、献赋得官,受到新法对太学的改革影响至深;中年重进《汴都赋》、得授秘书正字,亦与绍圣年间重行新法的政治背景相合。不难辨别他支持新法的政治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即使在历经飘零之后仍能信念不改。正因如此,在新旧党争的背景下,他的个人命运不可避免地与新法行废息息相关。考察周邦彦的生平事迹、思想情感以及作品题旨,恐怕无法回避这一事实。
谈到周邦彦的词,有着明显的两个特点:“现实性”和“沉郁性”。北宋末年的官僚机构庞大,文人常年处于贬谪,生活在宦海沉浮中,疲于旅途奔波,而周邦彦自然是其中之一。因而周词在情感上以羁旅之愁、身世之感为主,夹杂着相思之情、知音之叹。这些情感相互融汇、彼此交织,表现出了北宋士人普遍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感。这就使得周词在情感上也极为厚重真实、沉郁真挚。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注释】:燎:燃。沉香:水沉木制成的薰香。溽暑:盛夏湿热天气。侵晓:破晓,天刚亮。吴门:本为苏州别名,此指古属三吴之地的钱境(杭州)。长安:借指北宋汴京。芙蓉浦:长着荷花的水边。
读书求仕,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选择,一旦踏入仕途,便游宦四方,长期远离家乡,难免不思念故乡的亲人与风物,因此,思乡成为古代诗词中的永恒主题,最能引发天涯游子的共鸣。思乡的情怀往往借助作家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乡景物来表达,周邦彦的这首《苏幕遮》正如此,它以荷为媒介,表达对故乡杭州的深深眷念。
此词上片描写盛夏早晨的风景:词人一早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依旧弥漫在空气中,令人烦闷的暑热也已退去。窗外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的欢叫声,据说鸟鸣声能预测晴雨,莫非天已放晴?词人抬头朝窗外望去,只见天色才微微放亮,鸟雀在屋檐上跳来跳去,晃动着头脑争噪不停,似乎也在为雨后新晴而喜悦。盛夏酷暑时节,难得有这样一个清爽的早晨,词人漫步荷塘边,只见荷叶上的雨珠在朝阳下渐渐变干,看上去更加碧绿净洁,一张张圆圆的荷叶铺满水面。一株株荷花亭亭玉立在荷叶间,微风吹过,微微颤动着更显丰姿绰约。“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被誉为写荷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此语“真能得荷之神理”,寥寥几笔,将荷的摇曳多姿、神清骨秀写尽,营造出一种清新恬静的境界。
下片转入思乡的愁怀与回忆。眼前的荷塘,勾起了词人的乡愁:故乡遥遥,就在那莲叶田田的江南,羁旅京师已经很久,何时才能归去?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荷塘唤起了词人的思乡浓情,思绪飞回故乡,不知儿时的玩伴是否还记得五月同游西湖的情景?多少次梦回故乡,依然是划着轻巧的小船驶向荷塘。杭州西湖上的“十里荷花”闻名天下,杨万里曾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词人生长于斯,他对荷花的记忆是与童年的水乡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京城夏日雨后荷塘的景致牵动了词人对故乡最亲切的回忆,荷花成了词人思乡的媒介,同时将这首词的上下片联成一气,成为一篇写荷绝唱。
这首词天然真美,不事雕饰,它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与词人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这在周邦彦以雕饰取胜的词作中当为别具一格之作,陈延焯称赞此词“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词人这份恬淡的胸襟不正是故乡“天然去雕饰”的荷花所赋予的吗?
美成词以化典为主要特色,将诗典融化在词句中,有痕迹但是却与词意严丝合缝,情感合一。美成词用典居多,其中亦有词作不曾用典,却也依然从容淡雅,结构精巧,自然出色,这与周邦彦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知识积淀分不开,这篇《苏幕遮》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放眼当今社会,我们学生虽不说寒窗苦读十余载为求仕途,但也是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能让以后的生活道路更加平坦。我们也会背上形囊,离开故乡外地求学。孤身一人在外,莫过于思念之情,始终支撑我们下去的动力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衣锦还乡,为了那份荣耀,如今的苦难必须克服。对于现代化的我们亦是如此,更何况古人呢?他们没有便捷的联系工具,那份思乡之情可以说是一种煎熬。在百般无奈之下,一首首名篇也油然而生,让人读了不自觉的陷入其中,感受词人当时的心理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参考文献
[1]孟桂红.红大讲堂—-婉约词说
[2]马莎.新法行废与周邦彦仕途浮沉[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4):86~91.[3]李会诗.周邦彦:并刀如水,谁未曾年少[J].智慧·人物,2011:66~67.[4]张振谦.周邦彦与道家道教[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19~23 [5]张雅丽.“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论周邦彦词中的“现实性”和“沉郁性” [J].艺术殿堂,2012,(2):70~72 [6]路成文.人生的炼狱—周邦彦“羁游荆襄”时期经历、创作、心态综考[J].文学遗产,2012,(2)
第二篇:行走在人生路上
行走在人生路上
人生的路,很长。回首往昔,在这一路上积累了多少酸甜苦辣的故事,放眼未来,我们的人生之路又该走向何方。
——题记 从我们呱呱坠地起,便踏上了漫漫的人生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几经春夏秋冬,看尽世间温情冷暖,尝遍世间酸甜苦辣。可是我们仍然还在路上,不曾放弃。
其实路有多远,只有心知道;路有多难,只有自己了解。然而最美的人生旅程,就是在行路过程中不断地启程,不断地经历,不断地抵达。在路上,有些美丽会让人心灵安静;有些感动会让人泪流满面;有些语言会让人不言而喻;有些力量会让人勇往直前。有些情愫会让人难以释怀。我们需要的不是抱怨,而是用心的去感受,去接纳。
婴幼儿阶段,我们会为了健康成长而一路努力,不曾犹豫;学生阶段,我们会为了成绩而一路前行,不曾停止;如今阶段,我们会为了生存生计而一路拼搏,不曾放弃。但是,我们也不能为了达到目的,一味前行,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如果错过了,就不再来,请珍惜你一路上所遇到的每一场风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一种多么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论人生道路有多么远,仍然要保持一颗勇于探索的心。无论是轻装前行,还是披荆斩棘,我们都一直在路上,坚决不会让自己回到最初的原点。
一条路,只交给一个人,不论是起始还是终了,只要心在路上,一路上掠过的的风景最终都是永恒。
第三篇:行走在成长中
行走在成长中
执教八年有余,有缘接触了颇多学子,有幸结识了诸多同行。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自身所不具备的东西。同时反躬自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期在成长的道路上愈走愈宽。
荀子言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韩愈也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先哲们对于教师的阐述,对于从教的阐述,让我铭记于心,并以此自诫。归拢这几年的教学体会,我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学一定要教出自己的特色,讲出自己的风格。特色的形成,风格的养成,首要在于教师对事物人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处事规范;并通过教学行为,给学生带来有益的影响。纵观历史上的博学大师,国学精粹,在他们身上,最吸引我们的,最让我们折服的,正是这些功绩、思想乃至风范!因此,德高为师,应该是我们勤以修身的不辍之境。
其次,永葆一颗赏识的心境,使教学沐浴在和谐的氛围中,使师生的心灵始终处在欣赏沟通的循环进行中。尊重与关爱是我们永远秉持的信念,耐心和恒心更是我们践行教学行为的关键。摒弃有色眼镜,保持客观平和的心态,应该是我们登上讲坛讲授课程之前首要端正的行为和心态。
第三,工作理念: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努力让自己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过硬的业务素质,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诸般能力,积聚自己的实力,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勤于思考,敢于创新,让自己始终处在不断的成长之中。为此2010年,我给自己定下的三个课题即完成文史哲学科的交汇融通,完善课本与现实的沟通,形成知识储备与成才做人的统一。
荀子在《劝学篇》中讲到“学不可以已。”教学亦应如此吧!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将继续以踏踏实实的脚步,精益求精的态度,秉持关爱赏识的心态,努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而奋斗不息!
第四篇:行走在人生的路上
行走在人生的路上
——观《走过雪山草地》有感
肥城市白庄矿学校九年级一班 李白雪
记得在红军长征时期,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斗志昂扬的诗句,不只是在赞美红军,而更是在激励着我们——初三的毕业生。
我们的心里激起了无数澎湃的浪花,名叫红军精神,永不服输、永不言弃的红军精神,在我们心中,一丝一丝蔓延开来……
我们看红军坚韧,“高千仞”且被皑皑白雪覆盖着的夹金雪山,只是远观就令人不自觉的心生寒意,而真实的山脉更是寒冷至极。海拔高,气温低,红军们既要克服高原反应还要克服风寒刺骨的怪异气候。而他们,却“略无抱怨意”,经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在荒无人烟的雪山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是他们教会了我们坚韧。
我们看红军团结,红军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以及如何的毅力走过草地的,我真的难以想象。我看到彩色电影中一幕幕的镜头时,心里都像是被一个莫名的东西一直拉扯着,疼痛着。那是一片像沼泽地一样的绿油油的“温柔的陷阱”啊!因为,根据前面的队伍里的标语来看一旦陷入草地里面,就凶多吉少了……而这仅仅是困难之一,还有就是他们的粮食问题。当他们走完一半路程时,粮食却吃得差不多了,大家就纷纷的把自己的那份仅剩不多的粮食拿出来供给大伙一起吃。这是多么团结的红军精神啊!他们挖过野菜,吃过树皮,煮过皮带……这种场景,我们难以想象,但这种团结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而今日,属于初三的我们正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背负着中考即临的压力,更加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就像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的一样“那是最美好的年代,那是最黑暗的年代”,我们若好好利用这金色的初三年华,便会迎来黎明的曙光。就像是红军的一次次成功一样。而我们所谓的成功,是学会把生活中的泪花挤出一个美丽的笑容。
我们初三了。
我们更加需要坚韧的精神,只觉黑夜越来越短,是四季的变换?亦或是曙光的到来?我们也许无法知晓,我们只能保持着这种坚韧的精神,即使没有照亮我们前行的明灯,也要自己摸索前行。就像是在大漠中深深扎根的胡杨一样,那种坚韧的精神。
我们更加需要团结的精神,只觉朋友之间少了一丝真诚,多了一丝猜忌,我们绝不能如此涣散,我们更加要把我们的力量集中起来,就像是芳香宜人的花朵,一起绽放时它们的香馥才会显露无疑,才会更加是人流连忘返。
通往成功的路,总是会充满荆棘,总是会深深浅浅,总是会有人误解,但是这些艰难险阻,不会击退我们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像红军一样坚韧、团结。耳边依稀的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耳边爽朗的笑声……
耳边拂面的春风……
我们行走在人生的路上,阳光与我们同在!
第五篇:行走在消逝中作文1000字
行走在消逝中作文1000字
漫步在沙滩上,耳边传来浪花的絮语,我一串串零碎的脚印就这样失落地消失在她温柔的手心里„„我无暇放慢脚步,只能故作坚强地穿过已经消逝的幸福。刚刚开始趴在幼儿园老师的怀里听《皇帝的新装》的时候,我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小骄傲。我总是得意于老师经常表扬我的听话懂事,自己比其他的小朋友多升了一次小国旗,或者比他们多当了一次小巡逻员。我一直是怀着我比任何人都要优秀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即使老师也难免批评我,即使我升国旗的时候常常踩不上国歌的节奏,即使我巡逻的时候裤子总是松的挎到膝盖。现在想想,不过问快乐是什么的人,或许是最幸福的。就如那美好的一切,仿佛永远不会消逝。
故乡有一片茂密的橘林。不记得有哪一年爷爷没有陪我在这林中嬉戏。我总是骑在他的脖子上去摘树顶上一年比一年长的高的又大又远的橘子,还常常赖在最高的树上吃个没完。那时的我以为高便是伟大,甚至觉得地上矮墩墩的母鸡向我投来的目光都是含着羡慕的。这样无忧无虑的日子在我九岁的那个秋天戛然而止。树上的橘子依然如灯笼般垂着,只是少了爷爷的身影,显得那么单调和落寞。那是我生命中经历的第一次生离死别,我不懂有一种痛可以彻入心扉,只会用无尽的眼泪恣意的宣泄。之后的课堂上老师问我:“幸福是什么?”我说:“就是能和喜欢的人一直在一起。”所以九岁的我是不幸的,我只能眼睁睁看着天空中的一颗孤星如此般悄悄地消逝。
没过几年,我有要随父母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古城西安。临走之前,爸爸妈妈带着我游览了一些名胜。尽管情感上有不舍,但最后的相识却没有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我只记得大雁塔的木楼梯被践踏得咯吱作响,古城墙由一段断壁残垣被修复的充斥着现代气息,还有钟鼓楼,已经变成了小商小贩们推销廉价商品的场所——这种貌似繁荣的景象让我看起来多么地凄凉。我感到历史在伤心地流失,一种沉重的美好即将被硬生生地撕成碎片。其实它们不想不幸地成为人们永远缅怀的对象,但这却又似乎是唯一一种它们被珍惜的方式,所以索性慢慢地消逝。
美好的东西或温柔的让人迷醉,或刺激的让人痴狂,却始终敌不过时间的侵蚀。我们在时间中穿梭,我们在消逝中行走。就像浪花抚平深深浅浅的脚印,只允我平淡到温润如水般看待,却又坚强到冰冷如剑般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