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点滴
在精神上做文章,在多练上下功夫
——语文教学点滴
语文教学虽然教无定法,但它是有规律可循的。“有讲有练,让学生有所得”是弘文中学教学的金标准,本学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在精讲上做文章,在多练上下功夫。
一、在精讲上做文章
老师的天职是“传到授业解惑”,那么就必须讲,但决不能满堂灌,必须做到精讲,讲到点子上,怎样讲到点子上,笔者以为应该抓住一下四个方面:
1、讲重点、难点、疑点、紧扣高考考点。每篇讲读课文都有其重点难点,也有学生不理解的疑点。这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必须紧紧地把握。
2、用精彩的导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前的导语,不仅要讲,而且要精彩,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讲《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我用的导语是“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而言一语六月寒”,的确,高超的说话技巧,即使是在指责、劝谏对方的情况下,也会像三春的太阳一样温暖人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这段导语,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用精妙的思考题开启智慧的闸门。设计适度,精妙的思考题,既能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也有助于理解课文。在讲《致大海》时,我设计的思考题中其中两个是:①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②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试分析产生这样情感的真正根源。
4、用精炼的课堂总结,鼓励学生不断探求。每一节的课堂总结是要认真讲的,它既是对所学知识总结、归纳,也可以激励学生不断地探求。在讲完《荷塘月色》后,我的课堂总结是这样的,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渺茫的歌声,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追求的总是“淡淡的”、“恰到好处的意境”,展现的是荷塘月色的令人“惊异”之美,可以看出,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揣摩语言结合具体语境,惟有如此,才会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在多练上下功夫
精讲是为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知识,而练是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巩固提高,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笔者认为,练可以从一下三个方面来练习。
1、基础知识练习。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对该课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如教《劝学》一文时,我从五个方面出示练习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其
一、给带点的字注音,包括生字和多音字;其二、四个古今异义的词,如“博”、“爪牙”、“用心”、“寄托”,其三实词理解;第四、词的活用。“楺”、“日”、“上”、“水”、“一”。第五、句式。“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这五题练习可利用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做,并点人到黑板上做。
2、讲练结合。在讲到新知识、新概念或精彩之处,可设置练习让学生巩固提高。如讲到《荷塘月色》“通感”运用时,首先让学生明确什么叫通感?“通感”就是吧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内心感觉等官能感觉沟通起来,彼此交互运用于描写事物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其次让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理解。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第三,出题让学生练习。①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②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练习学生加深了理解,第四,让学生学写。有的学生写出了“这绿茸茸的草坪,像一支充满优的乐曲”的句子。
3、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把写作和阅读自然结合起来,学到精妙段落、好的构思的文章,好的描写段落,让学生模仿性地写作,有时可以是几句话,有时可是一段,有时可以是400-600字。如学习《荷塘月色》后,我要求学生仿照朱自清先生遣词造句的特点,选“朝霞中”“夕阳下”“秋雨中”的某处景物,投入真情实感,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当学了《我的空中楼阁》后,要求学生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不少于50字。情景
一、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歌声。情景
二、考试前夕、我、歌声。这些练习,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大的帮助。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有讲有练,在精讲上做文章,在多练上下功夫,才能让学生有所得。
高一年级语文组 邓德林
2008.12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点滴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点滴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孩子们到三年级上期已经掌握了2000左右的生字,生字教学法已不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作为过渡性的一个阶段,阅读和写作教学作为初步的渗透,课标中也未将其列为教学的重点。但是,鉴于语文课程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教学中必须坚持“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指导思想,以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滚动提高的特殊性。教学中我牢固坚持以词句教学法为重点,以生字,阅读、写作教学为依托,贯穿始终,环环相扣,互为促进,滚动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我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我穿针引线,巧 1
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我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其次我采用了“五、四、三、二、一” 强化训练法。第一、“五”即强化“五字训练法”。
五字就是“读、标、注、划、思”即读五遍课文,标出自然段,把生字条和田字格里生字的拼音注到文当中,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思考课后问题。这是我对课前预习提出的要求。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正做好预习,也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效率。
第二、“四”即每天积累四个好词语。
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好词好句摘抄本。每天摘抄四个好词语,要求会背,理解意思,初步会用该词语说一句话。对程度好的同学,外加好句子两个。允许在课文中摘抄,鼓励在课外抄录。这样做既给了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增强.第三、“三”即强化“三步生字学习法”。
此前所述,生字已不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仍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步生字学习法”的第一步是识别字音,字形,这都在预习课文里进行,使学生对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有了初步的感 2
知。第二步是在“课堂中辨形辨意”,坚持“字不离词”的原则。结合文中的词语分析字意,初步学会口头应用。第三步是“单元巩固法”。这是纠正错别字的重要阶段,运用形近字、辨析,句中改错字等多种灵活方式,检验巩固学生对文中字形,字意的理解和掌握,对本阶段中不能掌握的生字,采用在书上用红笔圈记的方法,缩小复习范围,不定时抽查。
第四,“二”即坚持每天20分钟课外阅读
要求学生每天晚上坚持20分钟阅读,内容不限,可以是优秀作文,童话故事,也可以是报刊杂志。并在每次的才艺展示中进行阅读展示、评比,结合好的阅读典型,逐步向学生渗透精读、略读、速读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先从精读做起,一字字,一句句认真读,懂得每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字词及时找工具书解决,对不理解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发问。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在班级中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对学生词语的掌握,理解和应用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提升作用。
第五、“一”即每天一篇日记,每周一篇作文。
归根结底,学生写作能力的展示,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最直观的体现,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所以,尽管新课标对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但结合学科特点和新教材的需要,从孩子们入学之日起,我就把作文教学始终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实践证明其辐射带动全面提升的作用十分有效。
最初,我从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做起,采用“一字多词”的方法选取一些接近生活的字,让学生扩词,多多益善,然后鼓励学生用喜欢的词说一句简单的话,这一学期,以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为主。
口头说句有了一定的基础,我引导学生迈出了第二步——写句。这一阶段分三步走:先写简单完整的一句话,再适当地扩句。即为句加入一些恰当的定语、状语、补语(当然给学生不讲这些语法知识),第三步是分句成段,即进一步将句中的定语、状语、补语成份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将原句分解成一段话,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使学生兴趣盎然,愿意去学。
有了写词组句的能力,我就指导学生摘录片断和写日记。这个阶段我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我指导学生观察季节变化,指导写景物,写水果。对照家庭成员和班级同学,指导学生记人物。结合节日庆典,学校活动,指导写叙事。二是明确要求,第一步是要求字数要够,要言之有物。第二步是要有精彩的句子,优美的词语适量的修辞。第三步,指导在立意上有所突破。这一步主要通过作文讲评课,由师生在讲讨论中完成。我重点抓住写作前的指导和批阅后的讲评两个环节,向学生渗透列提纲,多次修改,结构分段等写作基础知识,为学生们到高年级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龙集中学王秀华
我自参加教育工作以来,一直在教学方面进行认真的探讨,或多或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我特别注意语文教学方法的学习,努力教好语文。本来教无定法,语文教学更是变化多端,更有待我进一步学习探索,下面我将几年来语文教学方面粗浅体会谈谈,我们是农村学校,学校条件差,刚入初中学生有许多连给汉字注音都不会,写一篇作文,错别字比比皆是,有不少学生回答问题时,讲不出完整的句子,由于这些原因,我在工作中着重做了以下几点:
一、弥补缺陷,打好基础
语文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决定语文学习必须有一个牢固的基础,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缺陷将影响教学效果,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我来取了先补后增,边补边增的方法,进行填平补齐的工作,初一上一开始,突击一个月的时间,重要是解决学生辨认字母,拼音、识字、注音标调,以后反复巩固,一日拼。
错别字方面,罗列常见错别字,每天订正10个,一个月后增加字量,印发小学生应掌握的3000常用字,要求学生用两日完成,新学期开始,要求每个学生配齐字典和词典,要求学生每课必备,每天必用,有时还讲行查字典比赛,说话能力方面,每节课用3—5分钟,找几个同学说几句短话,每周要求写观察日记,实践证明补差工作确实收到一些效果。
二、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在培养兴趣方面,首先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从备课、上课、做作业到考查成绩,我把能否引起学生兴趣,作为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上课尽量用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比喻,饶有风趣语言,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培养兴趣方面,我还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自订报纸和杂志,扩展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有时还向学生介绍一部长篇小说或一段优美散文,培养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各种语文教学中,经常组织一些作文比赛,词语比赛,诗朗读比赛,通过一些列活动,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现在学生感到语文有味好学了。上课能够踊跃发言,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能自觉完成。
三、坚持常规训练,注意能力培养
在平时学习中,我十分重视提高学生听、说、写、读能力。一是课堂的常规训练,要求学生“细听”“慎思”“勤记”,细听,听老师发问的要点,总结的重点,同学发言的异同点,这样长期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二是对学生进行阅读常规训练,要求学生书读三遍,注意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其中包括独立正确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推敲字句的能力和分析能力,为自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常规训练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把学习主权还给了他们,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
四、吸收好方法,提高效率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程式化现象是严重的讲读课文,先是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划分段落,分析讲评,归纳中心,然是写作特点,篇篇如此,一个模式使学生味同嚼蜡,“教无定法”因文而异,在教学中,我很好地吸收好的方法,加以运用,对不同文体的文章来用不同的教法,如教诗歌的方法是读,有表情的朗读、分角色读、领读、齐读等。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思想感情,领略表达方式。如上《黎明的通知》一文,我也是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稍作画龙点睛式的总结,复习了“反复”讲了“象征”之后。重在朗读,体会诗人的感情。相同文体,根据不同的特点,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教法如《荔枝蜜》和《白杨礼赞》则各有所侧重,或侧重于意境,或侧重于托物言志的象征意义,对每篇文章要求,尽量单一明确,使每课都有所得,如朱自清的《背影》文章抒发的是父子之情,要让学生领悟传神的动作和语言描写,于是我们抓住浦口送行,这个重点段落的三个背影,四句话进行讲读分析。头和尾则谈笔勾画,作为略讲。有的小说单元重点是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抓住每篇中的某一方面进行教学,这样互相联系,互相补偿。
教学的方法是多变的,教师虽然“教无定法”但学生要“学有章法”教学工作是一次艰巨的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才能不断进步。以上只不过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浮浅尝试,身处农村孤陋寡闻,思路闭塞,水平低下,错误难免,请批评指证,我愿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实践,不断尝试,不断总结,不断进步。
第四篇:教学点滴
教学点滴
师爱,请小心保护孩子的自尊
夏口小学 王凤芹
两年前,我接手了现在的这个班。班上有个小名叫苦瓜的孩子,3岁没了爸爸,妈妈扔下他跟一个男人走了,苦瓜和年老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学习成绩还不错,就是脾气犟。对于我的特别照顾,他并不领情,甚至冷漠和反感。
有一天,在学校大扫除时,他不小心将沟里的污水弄到同学小明的裤子上,小明便挥着扫帚唱自编的儿歌:“菜花黄,苦瓜苦,3岁没了爹和娘。见到叔叔叫声爹,见到阿姨叫声娘。”苦瓜很生气,狠狠地揍了小明一顿,第二天就不来上学了。我立即赶到他家,把他劝回到学校。我带着他来到教室,对全班同学说:“苦瓜跟你们不一样,你们都有爸爸妈妈疼爱,而苦瓜没有,是个可怜的孩子,我们应该多关心他才对。昨天小明这样做严重伤害了苦瓜,请你给他道个歉。”然后,我又摆事实、讲道理地教育学生们。当时,我并没有注意苦瓜的表情,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着:苦瓜没带午饭,我给他买饭;期末去镇上考试我帮他交车费;他没有衣服穿,我把侄子穿不了的衣服送给他……讲着讲着,苦瓜突然推开教室门冲了出去!当大家找到他时,他怨恨地看着我,脸上还满是泪水冲刷的痕迹。那眼神,让我的心为之一凛。再后来,他相依为命的奶奶去世,还没放假就被他一个远房亲戚接走了,转学到了另一所学校,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当时的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我对他那么关爱,为什么他就不能接受呢?为什么爱的阳光就不能融化他这块寒冰,爱的春雨就无法滋润他的心灵?老师的以诚相见、倾心相付,竟然“好心不得好报”“付之东流”?难道他不需要爱吗?
时间一天天流逝,我先后读到听到了许多用来诠释某种道理的故事,其中有三个关于助人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故事一,《温情苹果》,讲的是一位卖水果的中年妇女为了让一个失去父母的小男孩能接受自己送给他的苹果,总是拣有虫眼卖不出去的或咬上几口借故生意忙来不及吃请小男孩帮忙吃掉。故事二,《无言的帮助》,讲一位外教老师为了帮一名贫困的大三学生,无意学汉语的他却请这名学生做他的汉语老师,每月按时付给600元“劳务费”。还有一则故事讲的是二战期间,一位德国老农在为逃难的人提供食宿帮助时,总是小心翼翼地请求逃难者帮他搬运院子里根本不需要搬动的木头。
我为妇女、外教、德国老农所感动,他们是如此相似------帮助别人却又小心翼翼地不去触动受助者那敏感的自尊。高尚的人品和超人的睿智使他们将爱心演绎为一种理论上无法阐述的最完美的艺术境界!
感动之余,我终于明白苦瓜为什么不能接受我的关爱了,因为我在给予苦瓜关心与爱护的同时,全然没顾及他的自我尊严,使自己的师爱成了一厢情愿的给予和施舍,我忘却了师生的心灵对话要真诚、平等,而一味居高临下地向苦瓜施与“高尚”的师爱。
关爱学生,可以给孩子以温暖和力量,但如果不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也可能会深深地伤害他们,在他们心灵深处留下永远难以抹去的伤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爱学生,应该以平等的心灵之光去照亮他们心灵的每一个角落!爱是阳光,融化冰雪;爱是春雨,润物无声。
师爱无声,师爱无痕。师爱,要小心保护孩子的自尊,作为教师,对这个道理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第五篇: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点滴体会
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点滴体会
东关小学 樊菊莲
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为了满足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需求,《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阶段目标的第一学段识字量由原来的1250个增加到1600至1800个,仅一年级一学年识字要求在950多个,能规范书写要300多,近400字。识字任务繁重而艰辛。一年级孩子又好动、贪玩,对于学习的目的还不是很明确,如果不教会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们的识字兴趣,让他们自觉自愿地识字学习,很可能就会使孩子们产生畏学,厌学心理。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这繁重的识字任务,这是我们每一个一年级语文老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所以尽快地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这是让学生轻松识字的最好捷径。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自制力还没有形成,如果只简单地教方法,学生可能不但不能举一反三地学习,还会觉得这是负担,也会觉得枯燥乏味。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如果能将方法与激发学习兴趣融为一体,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鼓励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认识汉字的特点进行识字
1、利用象形字的特点,认识字形,理解字义。学生在初识字的时候首先认识的是象形字。如“山”、“火”“口”“羊”“鱼”“鸟”等,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图文对照,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字形,理解了字义。我在教学“燕”字时,也利用象形字的特点,不但让学生很快理解了字义,记住了字形,还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出示了一张燕子头向上飞行的图片,然后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燕子”。“你们想知道“燕子”的“燕”怎么写吗?”“想!”学生回答情绪高昂。这时,我出示田字格中书写的“燕”字。告诉学生这就是“燕子”的“燕”。我故意说:“这个字的笔画好多呀!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呢?” 这时,好多学生都感觉有些茫然。我赶紧补充问:“看看谁的眼睛最亮?我们看“燕”字和“燕子”的图片像不像?”我一边写一边问,学生很快发现“廿”是燕子的“头(燕子的嘴中衔条虫子)”,“口”是燕子的“身子”,“北”字的两半分别是燕子左右两个“翅膀”,“四点底”就是燕子的“尾巴”。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很快就记住了这个字。
2、利用会意字的特点,记住字形,理解字义。“日月明”,“鱼羊鲜”,“小大尖”,“小土尘”„„一年级课本中编入了这样的韵文识字,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还让学生很快记住了字形,理解了字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了汉字的另一种特点,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在随课文识字中遇到这样的会意字,学生便能很快识字。比如,在学习“晶”字的时候,我刚一问:“谁能看着这个字,想一想它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晶”是“特别亮”的意思,因为一个太阳就很亮了,三个太阳就更亮了!这时老师再顺势鼓励学生组词,说句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能会不高呢?又怎能会记不住这个字呢?
3、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辨析字形,理解字义。汉字中80% 以上的字都是形声字,让学生掌握了形声字的特点,识记起生字来就容易得多了。比如在教学第二册《语文园地四》“我的发现”这一部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生字,今天老师要考考你们,看你们还认识这些字吗?”同时课件出示“我的发现”里的前三组生字,打乱顺序:(睡、背、跳、睁、膀、蹲、眼、睛、腰、趴、眠、肚、路、眨、跑)指名认读后,在表扬学生的时候,让课件生字消失。我故作惊讶:“咦?生子宝宝们跑到哪里去了呢?”“告诉你们吧,生字宝宝到‘语文园地四’里面去了,它们还要跟我们做游戏呢!快打开课本看看吧!” “你们看,生字宝宝多乖呀,它们排好了队等着我们呢!请大家按它们排好的队读一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很快发现:“月字旁”的字和身体有关。“足字旁”的字和脚有关。“目字旁”的字与眼睛有关。“提手旁”的字和手有关。在小结时我给学生编顺口溜——形声字分两半,形一半,声一半,形旁相同是同类,形旁不同意思变。这样,让学生记住了什么是形声字,还认识了形声字的特点:偏旁总是跟字的意思有关系。同时,我因势利导:“你还能说出一些偏旁表义的汉字来吗?”孩子们说出了“河、江、海”“说、话、语”等。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不断的发现中既识记了字,还发现了识字规律,怎能不激起他们识字的兴趣呢?
二、鼓励学生编谜语、编顺口溜,在快乐中识字
1、学生对字谜非常感兴趣,恰到好处地运用字谜帮助学生识字。如:“半个月亮──胖”,“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牛走独木桥─
─生”,“一个嘴巴真够大,长在蓝天下——吞”,“一个字,真奇怪,大耳朵,小眼睛,嘴巴下面有颗心——聪”。学生猜谜语的过程就是识记生字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非常深刻。但这种方法对于字义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教学中要注意对字义的正确理解。
2、有些比较复杂的字,学生一看到,心里自然就会产生畏难意识,如果恰当地进行拆分,由难到易,学生很快就会接受。在认识“赢”字时,我引导说:“这个字看似笔画很多,很难记,其实很好记。谁能有好办法帮助同学们记忆呢?”学生发现,这个字是由已经认识的五个字组成的,我再次鼓励学生根据这个字的结构特点编顺口溜:“输赢的赢,上亡,中口,下是月贝凡。”多念几遍顺口溜,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个字。再比如“辨析的辨,一点,一撇,两边辛苦。”“两先一贝赞扬的赞。”“自大一点臭味的臭。”经常这样练习,学生不用一笔一划地记,又似乎是在玩,学生怎会害怕识记生字呢?
二、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识记生字。因为有心,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因为有心,伽利略从教堂的吊灯,发现了摆的定时性。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才能从我们的生活中,发现那些司空见惯的,习以为常的小事的奇妙之处。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留意身边事物的能力。“语文园地”中经常能看到“展示台”这样的栏目,充分利用好这一安排,就能对学生进行很好地锻炼。鼓励学生记录街边的广告牌上的字;搜集商标,认商标上的字;记录在课外阅
读中认识的字;交流在术科学习中认识的字。任务布置后,一定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孩子找到生活中识字的快乐和自信,形成习惯,自然学生就会多注意身边的事,做生活的有心人。
其实,识字的方法很多,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等。运用时要结合所学生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灵活使用,以便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年龄特点,引导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运用各种方法自主识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变乏味的机械记忆为有趣轻松的快乐学习。
201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