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共)
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
学习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有助于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学生及其相关人员全面正确理解视障儿童教育教学理论,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其教育科研能力。具体说来,学习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的目的体现在:
一、正确理解视觉障碍儿童教学理论,遵循教学规律,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教学过程不应只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还应是在教师指导下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过程。视觉障碍儿童因不同程度的丧失了视觉功能,使他们对事物认识缺乏真实感,对知识的接受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各种条件,充分利用听觉、触觉等其他感觉器官,来补偿他们的视觉缺陷,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补偿缺陷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另外,视觉的损伤,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方法、手段的采用,因此,在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上必须考虑视觉障碍儿童的特点,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理念、教学观念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教师,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学会分析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并且能够根据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二、掌握教学方法理论,学会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不加重课业负担的情况下使学生获得牢固而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品德提高;反之,不好的教学方法,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影响身心健康,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质量都不高,智力和品德方面长进不大。因此,如何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就是要使从事视觉障碍儿童教学工作的教师学会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学会正确选择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呢?首先,要依据教学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学方法亦须区别对待。如新授课和复习课,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有明显的区别,新授课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开展教
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而复习课,则主要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练习,达到加深印象,以至巩固的作用。其次,依据不同学科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要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语文课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培养,因而教学方法多用讲读法;而数学课注重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则多用练习法。即使是同一学科的教材,由于具体教学内容的区别,仍然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再次,要根据视觉障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视力障碍儿童的生理、心理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们。在教学方法上也必须随着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而相应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把各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灵活使用,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三、掌握视觉障碍儿童教学研究方法,培养教育科研能力
学习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不仅可以掌握盲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学会合理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还会不断被激发“问题意识”,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通过学习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可以学会基本的教学方法,去有意识地了解视觉障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而且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自觉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指导教学工作,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大胆尝试、勇于探究。如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教学过程是一种对话等先进的教学理念,都应积极去尝试运用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把知识应用于实践。
第二篇:如何对视觉障碍儿童心理特点进行其教学和康复工作
如何根据视觉障碍儿童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和康复工作
15级特殊教育本科一班刘萱
1510044112 在我看来,若对视觉障碍儿童的特点进行教学和康复工作,首先要明白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研究发现 , 盲童具有爱幻想、焦虑、依赖、自卑、内疚等显著的人格倾向。主要根据对视觉障碍儿童认知、情绪与意志、人格及社会性发展进行教学和康复工作。
一、视觉障碍儿童的认知
视觉障碍儿童的认知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语言。这里主要讲感知觉,注意与记忆。
智力障碍儿童感觉特点:1智力障碍儿童的视觉感受性较低,一般很难辨别相似的事物
2、智力障碍儿童的听觉比较迟钝,听觉分辨力差
3、智力障碍儿童的触觉、痛觉和温度觉没有正常儿童敏感。智力障碍儿童知觉特点:
1、知觉速度缓慢,容量小
2、知觉分化不够,区分能力弱
3、缺少知觉积极性
4、知觉恒常性差
5、空间知觉发展落后,方位定向能力差
6、感觉统合失调
在视觉障碍儿童的感知觉过程中,不仅听觉和触摸觉扮演这重要的作用,嗅觉和味觉等其他感知觉通道也参与到视觉障碍儿童认识的过程中。完善的感知觉能力来源于各种感觉的相互影响、补充和结合。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重视对视觉障碍儿童各种能力的综合训练和培养,以促其感知觉能力的全面发展。
智力障碍儿童的注意特点:1有意注意较为突出2听觉注意增强3注意分配能力较强4注意稳定性相对较高;由于视觉障碍儿童注意现象不容易从表面现象观察到,所以很容易产生注入式教学并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并观察学生的情绪、课堂氛围的变化,善于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来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记忆的特点:
1、识记缓慢、保持差、再现不完整。
2、识记材料的处理存在困难。
3、记忆的目的性欠缺,有意识记差。
4、意义识记差,机械识记相对较好。
5、记忆的监控能力差。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记忆力培养:
1、灵活运用教具,增进形象记忆
2、运用多种感官促进记忆
3、善用比喻,让学生联想记忆
4、加强复习,积极强化记忆
二、视觉儿童的情绪与意志,人格及社会性发展
视觉儿童情绪的特点:具有心境孤独感、焦虑感、情绪不稳定、但人格具有内向性、不常有激情状态、缺乏人际交往和机会、其友谊形成其自身特点、情感体验相对少、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并存。在教育视觉障碍儿童的时候不仅要致力与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视觉障碍儿 童的情绪情感教育,积极引导和帮助视觉障碍儿童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另外,多创造条件让视觉障碍与普通儿童一起活动;通过主动接触,增强普通儿童对视觉障碍儿童的了解,逐步 改变周围人对待视觉障碍儿童的态度。
视觉障碍儿童的人格:视觉障碍儿童的气质多为内向;听觉分辨能力触觉能力要高于普通儿童,而应变能力特别是应变新环境要逊色于普通儿童;视觉儿童的兴趣对听觉信息和触觉信息更感兴趣。视觉障碍儿童对现实容易表现出漠不关心,自私,对自己表现出自卑、自负,性格软弱情绪易波动。因此,对视觉障碍儿童的人格训练时,首先应抱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再逐渐培养他们其他方面的兴趣,多重发展,最终培养成健全的人格。
视觉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适应能力方面:1社会认知不足2立生活能力差3体态语言发展缓慢4社会能力发展缓慢5交往态度存在偏差。影响视觉障碍儿童适应能力发展的因素除了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也起着关键性作用。
所以,加强视觉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1重视视觉儿童的早期教育2开设社交技巧课程、提高儿童社会交往能力3创设条件、扩大儿童社交范围。
综上所述,视觉儿童由于视力缺陷导致活动受限,对其人格特征带来一定影响。视觉障碍儿童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社会认知不足、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体态语言发展缓慢、社会交往能力偏低以及交往态度存在偏差。通过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视觉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得到提高。
第三篇:谈谈儿童学习障碍
谈谈儿童学习障碍
定 义
儿童学习障碍,也称学习困难。是指儿童的智力在正常范围,其智力测验分数(IQ)大于70,但在学校的学习中却有严重困难。具体说,即在一门或几门主要课程(语文、数学等)的学习中有特殊障碍,常常达不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及格要求。
学习困难的具体表现为: 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成绩差;
对读、写、算等方面的记忆差; 写字时看一笔写一笔,做作业的时间拖得太长;
写字常多一画,少一笔,部首张冠李戴,左右颠倒;
阅读时常出现增字、漏字、跳行等现象,或者有速度太快、太慢、停顿次数太多的问题;
擅长朗读或背诵,但读后对内容一知半解; 对数学应用题理解困难;
计算过程中常忘记进位和错位,忽略小数点或不理解运算符号; 语言发展迟缓,表达能力不足。
产生原因
产生学习障碍的原因非常多。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如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和外部因素(如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两方面。事实上,在形成学习困难的过程中,这些因素可单独作用,也可能相互作用。
生理因素
一些儿童学习困难可能与脑损伤、脑发育不良、遗传、感染或营养不良有关。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的组合都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心理认知因素 儿童认知能力上的缺陷、学习动机、动力方面的问题及个性因素等也是形成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许多儿童的学习困难是由于认知能力的不足造成的。所谓认知能力指的是个体了解与认识世界的一整套心理能力,包括动作、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和社会学习能力等各方面。认知能力与学习有密切关系,任何一种认知能力的失调都可以引起学习困难。认知能力是在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差异,即有的能力发展得好,发展得快,而另一些能力发展缓慢,甚至出现缺陷。例如,一个一年级的6岁儿童,他的口头语言达到6岁水平,但在知觉—动作技能上的发展可能只达到3岁水平,不良的知觉—动作发展影响了他的学习,因为与语文、数学学习有关的识字、认数等学习技能的发展与知觉—动作的发展有密切关系。除了认知能力与基本学习技能的失调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外,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个性、情绪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学习成绩。环境因素
儿童生活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对儿童的学习有很大影响,家庭关系不完整、不和睦,常常使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而造成学习困难。父母的教养方式专制,会使儿童对学习产生焦虑或反抗情绪,而过分的放任则会使儿童责任心不足,行为放纵,影响学业。老师的期望过高以及不合适的学校教育也会限制某些学生的发展。
如何帮助
对儿童学习障碍的研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习障碍儿童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矫治学习障碍的关键在于早诊断(在专门机构测试)、早预防、早干预。具体治疗宜采取综合方法、医疗与教育的协同十分必要。
学习能力训练
学习能力训练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的基础上,从注意力、记忆力、运动能力、口语表达、阅读写作、数学计算、概念理解、逻辑推理以及有效的学习策略等项目入手,通过专业教师耐心指导,使孩子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习能力的训练还包括了对语言发育障碍(发音错误、口语表达明显低于实际年龄、语言了解困难)、孤独症(社交、语言能力异常,伴随刻板的重复活动)等儿童的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
学习困难儿童常伴有感觉统合失调,可以通过感觉统合功能训练来进行矫治。感觉统合训练是通过特殊研制的器材,以游戏的形式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行为和脑力活动强化训练,使大脑能将训练中接受的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作出正确决策,提高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组织能力等。
心理咨询
学习困难儿童中大多数对学习无兴趣、求知欲低,经历失败的机会较多,容易形成自卑、自信心不足等不良的自我意识。因此,心理支持非常重要。通过心理咨询可调整他们的情绪,激发学习动机,改善自信和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性格。此外,这类儿童的家长也可能存在焦虑情绪,并采取不合适的教养方法。
家长要改进处理家庭问题的方法,创造民主、祥和、欢乐的家庭氛围,改进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树立正确的教养态度并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同时,老师要了解并尊重学习困难儿童,帮助他们发展正向的自我观念。
国内国际研究动态
学习障碍现象,早在19世纪末即被西方一些医学界人士注意到,并试图从医学角度进行治疗。随着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不断发展,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找到行为训练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感觉统合训练就是这一阶段的产物。到了80年代,教育、心理、医学三者的有机结合成为解决学习障碍问题的法宝。在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克服学习障碍训练班遍及每一所学校,成为正常教育的一个分支。那些在集体中无法正常学习的孩子会被送到这里由专门的老师进行认知能力训练,目标是使他们能返回主流社会,成为正常群体中的一员。我国对于学习障碍的研究历史并不很长,真正将学习障碍的儿童作为专门的教育研究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从早期的单纯教育研究逐步过渡到教育、心理以及医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研究的重点从探讨儿童学习困难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干预措施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
据调查:学习障碍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一般说有13%的学生在某一项或多项功课学习上存在困难,按比例推算,我国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大约有6290万学习障碍儿童。
因此,普及学习障碍知识,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帮助这些孩子,是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的重要举措。
第四篇: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1、感知能力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要求: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 大运动(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机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运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运动(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作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 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头、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 要求:能逐渐做到利用视和听认识外界事物,懂得生活常识、自然常识等,并作出正确反应(语言或动作均可)。
5、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入厕等自理能力),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选择时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要求:能逐渐做到会运用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和步骤,照料个人每天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并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要。
6、社会适应能力训练 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7、通过游戏进行训练和学习。“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媒介,它能增进儿童身体的发育;增加受教育的机会;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协助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第五篇:智力障碍儿童的音乐课教学
智力障碍儿童的音乐课教学
音乐作为弱智儿童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对调解智力障碍学生的情感,矫正、补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情趣,开启智力,发展思维,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一、弱智儿童音乐课教材的特点
(一)教学目的
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浅显的音乐知识,学习简单的音乐技能,发展想象力,培养初步的感受、听赏和表现简单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活泼乐观的情绪,使学生在和谐欢娱的气氛中,矫正感知的障碍和动作的不协调,补偿生理、心理的缺陷;初步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接触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开阔音乐视野,使学生在美的感染中,陶冶情操,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材特点
音乐教材按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确定教学内容。教材采用简谱记谱,均按单元编写,包括歌曲、唱游、简单的读谱知识、打击乐器、听赏五方面内容。低年级按“唱唱”、“练练”“听听”三个栏目组合各部分教学内容;中高年级按“学唱歌(或学弹琴)”、“练习”、“听歌曲(或听乐曲)”三个栏目来组合各部分教学内容。
音乐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学生是通过艺术实践来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实际需要,突出了唱游教学和简易乐器教学,将唱游教学贯穿于九年教学的全过程,从低年级开始就加强了节奏乐器的教学。读谱知识的学习与唱歌教学、简易乐器教学密切结合,用“小坡度、多重复”的方法,反复训练,强化记忆。这些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可以收到补偿生理、心理缺陷的效果。
(三)音乐教学的训练任务
唱歌:通过唱歌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唱简单歌曲的能力;学习掌握良好的唱歌姿势、唱歌方法和较正确的咬字、吐字。矫正言语障碍,补偿缺陷。
唱游:唱游是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中唱歌、游戏,从而感受、学习、表现音乐。唱游教学内容包括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集体舞等,在唱游活动中,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启迪思维活动,培养节奏感、韵律感和动作的协调性,补偿缺陷,提高能力。
简易乐器:简易乐器教学包括儿童节奏乐器和简易乐器(儿童电子琴、铝板琴、竖笛)两部分内容。通过学习简易乐器的演奏姿势和方法,补偿学生音调不准、节奏感不强等缺陷,发展手指的灵活性,调节大脑神经,培养整体配合意识,提高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听赏:听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听赏以中外优秀儿童歌曲和乐曲为主,通过音乐形象感染,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阔音乐视野,提高他们感受音乐的能力,使其受到美的陶冶。
读谱知识:通过学习简谱的感性知识,让学生了解简单的音乐知识,学习简单的音乐技能。
二、弱智儿童学习音乐课的特点
音乐课以其独有的组织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活泼的教学方式比较受学生欢迎,大部分学生都喜欢上音乐课。但由于其生理、心理的障碍,在学习音乐课时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对音乐的感受性普遍较差
音乐主要借助听觉器官进行,是建立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的。由于弱智儿童感知觉迟钝,主动选择功能较差,他们在学习音乐时,对于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比较差,对于“听音”(音高、音质、音色)、“节奏”(声音的轻重、速度快慢、节拍的强弱)准确辨别的难度大。由于他们言语发展缓慢,学说歌词时,漏添现象严重,言语表达连贯性不强,即使是跟唱熟悉的歌曲,发音也口齿不清。学习演唱歌曲时,演唱的速度忽快忽慢,不合节拍,声调直而且尖,音调把握不准,走调现象严重。
(二)对音乐的记忆、表现能力差
音乐是在时间持续过程中展开其形象的,音乐记忆能力是人们进行认识活动时所不可缺少的基础能力。一个人只有具有音乐记忆的基础,才可能追踪音乐的发展,才可能对音乐形象进行审美感知。弱智儿童由于兴趣狭窄,理解力差,记忆的再现水平降低,记忆过程慢,容量小,音乐记忆效果很差。旋律记忆和节奏记忆难以掌握,一段旋律、一句歌词、一个动作,一段节奏都须反复训练,不断强化。而且,由于他们情感不稳定,理解力差、知识面狭窄,对歌词的内涵缺乏理解,体会不出曲调的优美、抒情、活泼、动听。很难有表情、有感情地演唱、表演或欣赏歌曲。
(三)注意力薄弱,合作意识差
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特别强调要保持注意力的稳定,要随时跟随乐音的运动和变化,来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但弱智儿童的注意范围狭窄,注意力不易集中,上课容易走神,稳定性差。学校的音乐活动多是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个人不仅需要调节自身与音乐的关系,还要调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歌唱和集体活动时他们常常不能有意识地跟随教师的伴奏.也不能和他人一起开始和结束,整体配合意识差,不会接纳、欣赏他人。
(四)运动、协调能力差,对技能技巧掌握困难
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会使人们情绪激动、表情愉快。而对于弱智儿童而言,他们要么表现为过于兴奋,如跺脚、跳跃、故意跌倒或推搡别人;要么表现为反应冷漠、表情麻木机械,或打哈欠、伸懒腰、玩弄衣角、头发等。多数学生对有节奏的进行舞蹈、律动、器乐演奏的能力比较差,随意性强,表现力、调节能力差,运动不平衡、动作僵硬,感官、肢体的反应迟钝,音乐技能技巧的学习掌握比较困难。
三、弱智儿童音乐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情激趣
兴趣与好奇是儿童接受音乐的动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美的启迪,体验学习的欢乐。例如上课开始,教师弹奏不同的音乐旋律让学生模拟动物的动作进入教室:节奏低沉缓慢的音乐让学生模仿狗熊、大象的动作;节奏快速活泼的音乐让学生模仿小鸟、小兔子的动作。音乐交替变换,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会稳定情绪进入情境。再如学习附点四分音符,引导学生模仿知了的叫声,洒水车鸣笛的声响,学习前十六分音符让学生模仿母鸡下蛋的叫声等等。这样的设计,学生感兴趣,学习热情高,理解知识快,效果好。
(二)鼓励学生参与,享受成功喜悦
音乐课常规练习中,课堂上要安排如发声、节奏练习、视唱、练耳等基础训练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枯燥而且难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现状巧妙设计让学生参与的内容和要求,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进参与的兴趣。如发声训练,可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旋律设计成模拟动物发声、趣味问答等形式;听音训练中的“乐句接龙法”、“谁的耳朵最灵敏”;唱歌教学中比一比“争当小老师”;律动、歌表演中赛一赛“我是表演小天才”等等。学生虽然智商低,但他们相对也都有较好的一面,有的歌曲演唱比较好听,有的乐器伴奏比较合拍,有的舞蹈动作比较优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捕捉学生兴趣的激情点,鼓励学生参与。使他们有更多的成功欢乐和感受,促使心理品质健康发展。
(三)教学活动多样化
教学活动富于变化,不仅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注意力,而且有利于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如学习读谱知识时,学生经常与数学中数字的读音混淆,为让学生掌握牢固,教师可设计儿歌:1是do,2是re,3是mi,4是fa,5是sol,6是la,7是si,do、re、mi、fa、sol、la、si,七个小朋友做游戏。根据儿歌编排手指操,说儿歌做手操,再配上乐曲唱一唱,学生记忆牢固,不易忘记,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把听、视、触、动等各种感觉活动和音乐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多重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享受音乐的乐趣。如教学《春天里》这首歌时,教师可根据歌曲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一组动画:晴朗的天空、飘动的白云、红红的太阳、嫩绿的小草、美丽的花朵、呢喃的燕子。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一幅美丽的春天画卷,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说一说歌词,让学生看动画学习唱一唱歌曲,在学生熟练掌握演唱的基础上,配上各种打击乐,如串铃、碰钟、双响筒等乐器让学生给歌曲伴奏,引导学生发挥各种想象,创编动作表演歌曲,最后与美术学科整合,带领学生画一画美丽的春天。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还必须遵循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大脑容易疲劳等特点,采用动静交替和活动多样化的原则设计教学,以确保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有较丰厚的学习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