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作文教学体系
建立作文教学体系
本文主要针对作文教学随意性的现状,提出作文教学应建立体系。根据人的思维规律和作文的写作特点,本人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集中强化观察意识的训练,不是练一俩次而已,而是拿出一定的时间落实观察训练,而且长久的坚持下去使它成为习惯。其次是训练学生把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筛选,力求写文章求“真”,求“小”。使学生的作文主题美而健康,内容小中见大。最后训练学生作文构思的巧妙新颖,语言的生动活泼。这三个方面的训练,要循序渐进,逐个落实。
多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经常是作文课上老师随意地写出一个题目,什么“记一见难忘的事”“我的童年”“我的妈妈”“我的家”„„诸如此类的,学生便绞尽脑汁的想或赶紧翻看自己手中的作文书,东拼西凑的写足字数便万事大吉。所写事件很多都是见了让人要吐的事:写妈妈多是自己晚间生病,妈妈不辞辛苦的背自己去医院,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写同学多是自己任性,和毁坏自己东西的好朋友吵架,而朋友离别前送礼物,自己深感愧疚;写老师多是为生病的自己补课或深夜批改作业„„老师常常感叹难得见到一两篇新颖的好作文;学生抱怨作文难写,难有“好米”下炊。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作文在语文学习乃至考试中所占的分量都不言而喻,但作文难教,作文教学的无序性,作文水平难以大面积的提高,却没有很好的解决措施。甚至有的语文老师平时很少进行作文训练,仅在考前几周根据教研员指示的作文范围,让学生找范文抄抄背背以应对考试。这种现象并非个别,而且正在被更多的语文老师效仿。所以期中期末很多看似不错的作文总能找到出处,中考高考中“移花接木”“改头换面”式的作文不断涌现也不足为怪了。这种种的现象其实不能完全将罪责加在语文教师和学生身上,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除了要求小学初中二年级之前写记叙文,初三和高中开始练习议论文外,并没有在作文教学上有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训练体系。很多人写文章教导学生要多观察,多阅读,多积累;还有众多的作文书在讲述各种写作的技巧,但作文是一个漫长的工程,就像盖一座高楼大厦,没有底层的铺垫,没有从少到多的添砖加瓦,不会有“万丈高楼凭地起”的奇迹。大谈作文技巧,指望学生读几篇好作文记几点妙招,就能笔上生花,挥洒自如,无异于海市蜃楼。当然,作文体系的建立可能是一个多元化的东西,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这里,我仅就自己的看法,谈谈从思维意识的角度如何有序的训练。
一、观察意识既是起点又是一种长久的习惯。写作应多观察,观察在作文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著名作家福楼拜在教莫泊桑学写作时,就交给他一个任务:站在门口,观看过往的马车,然后把它们描写出来。莫泊桑后来也成为世界知名的作家,能写出反应世间百态的多篇小说,跟老师最初交给他的观察习惯是分不开的。我们很多老师也明白观察对写作的重要,也让学生写过一两篇观察日记之类的,但这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训练,难以形成观察意识以致成为习惯。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如果不进行长久的,持之以恒的训练,这种习惯是不会有的。
记得看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家长请作家梁晓声辅导孩子作文,梁晓声做的第一件事是领孩子去了一趟商场,回来后问孩子看见了什么?那孩子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呀,就是买东西买东西的。梁晓声说,难道你没有注意一个顾客在和卖黄山的人讨价还价,一个小姑娘找不到妈妈急得哭了 „„我想像这个学生式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人绝不在少数。学生总说自己每天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除了上课写作业就是吃饭睡觉。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呀。学生看不见是因为他不会观察,也可以说是没有观察习惯所致。
以我建议在小学至少要进行一学年左右的观察训练,在初一时至少要拿出一学期的时间强化观察训练。这期间不必写长篇大论的文章,就是从身边事开始训练观察能力,观察什么呢?看日出日落,看刮风下雨,看电闪雷鸣,看云看雾,看雪花飘飘;看上学放学路上的行人车辆,看每天老师同学的言语表情,看家中父母的嘘寒问暖和一日三餐;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春夏秋冬之景,也可以在学生军训学农期间让学生多留心。。写观察所见(初始阶段)所感(深化阶段)。这一阶段不要对学生在内容和技巧上做过多的要求,能把看到的描述出来就不错。
大凡成功的语文老师都有领学生放眼世界的经历。如李镇西每个假期他都会安排和学生做一次旅游,和学生一起去亲近自然,我在他的《李镇西与民主教育》一书中看到了他和学生游览峨眉山拍的照片,一幅是他被学生用雪“活埋”的情景;另一幅是他和学生用身体摆成“一班”的造型。还有余漪、李吉林、魏书生等这些名家无不在倡导和实践着让学生进行平时的观察。当然不是说在一学年或一学期的观察训练后就停止了,而是把它作为一项工作一直进行下去,只不过在进入更高阶段的训练后,可以让学生写些观察日记或课前进行口头作文。如果我们能把观察意识的培养作为写作起点的训练,夯实它而且长久地进行下去,我想学生的观察意识会成为一种自然性的习惯,会受益终生的。
二、去伪存真,弃丑留美既是提高又是一种恒久的追求。进入作文的第二阶段,应该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东西,把阅读中看到的东西进行过滤。小学和初中的学生,比较单纯幼稚,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分不清是非。可以看到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自己犯了错误同学包庇自己,替自己撒了谎,自己对他感激万分;自己不想洗碗和父母吵架,成为自己的烦恼;自己违纪,挨了老师的骂,感觉这个老师对学生很严厉„„我不反对学生的这种实话实说,作文教学一直在提倡学生要说真话,抒真情。但作文要追求美中之真,就要有所选择有所删减。就如学生上学要穿校服,而不能奇装怪服的进校门一样。我想这一阶段可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训练:一是“真”;一是“小”。
“真”就是作文要真实的反映生活。可以反映人的缺点,也可以抨击社会的阴暗面,但主题要健康,要从积极的角度去提倡,而不是把不好的东西摆出来了事,或错把丑的东西当美的赞扬。有人会质疑,又要学生说真话,又要学生避讳阴暗现象,这不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然,就如一个人得了癌症,家人为了他的精神快乐隐瞒他的病情是一样的。我们是教导学生站在一个扬善抑恶的角度上,正确地看待和宣扬生活中的真实。比如孙犁在《芦花荡》中塑造的老英雄身上有过于自尊自信的特点,致使大菱受伤。但这一缺点并没有妨碍人们对他的敬佩,反而使他的形象变得更真实可信。同样作文中写妈妈可以表现她的唠叨,他的爱打扮,或懒惰不爱收拾屋子等,但文章的主题一定要健康的。写妈妈的唠叨要蕴含着爱,写妈妈爱打扮要体现现代妈妈的精神风貌,写妈妈懒惰体现她忙于工作。如果全篇内容都在指责妈妈的缺点,主题不积极,何谈美感呢?这样的作文有何意义呢?所以我们作文教学中的“真”是站在删丑留美的角度。那么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文章,或反映人的缺点的文章就不好吗?非也。比如有一篇文章,题目叫《父与子》,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清洁工,清扫儿子上学经过的一条路,儿子为了自己的面子一直都绕道走,从不走父亲扫过的那条路,直到中学毕业;儿子大学毕业了,每天晚上在道旁拉琴卖艺,已退休的父亲为了面子,遛弯时从不走儿子卖艺的那条路。文中小时候的儿子和退休的父亲都有错,但反映了一个人物观念的冲突,所以不失为一篇引人深思的好文章。总之我们训练学生写真,就是教导学生从求真的角度正确反映生活。
“小”就是作文的起点要小,从小事入手,小中见大的反映生活。我们很多学生觉得作文时无从下手,无事可写,就是因为他们的眼界过高。老想着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其实,感人的事件并非都是大事。更多的是凡人琐事。包括每年“感动中国”人物,大多也是平平凡凡的事迹。我们学生更应该多关注身边人,身边事。从平凡的小事中感受不平凡的情感。如《一路霓虹》一文,小作者从自己放学路上见到的五彩斑斓的霓虹灯,感受到城市之美,想到人生路上也会有不少美丽的风景要留心才会发现;《足下街景》一文,作者通过写马路上不同的鞋子,不同的脚步,反映了城市各色人的生活状态。写亲情,写友谊甚至写名人的文章,都不妨从平常小事写起。这样学生既可以有“米”下锅,又可以养成关注生活的好习惯。
总之,这一阶段的训练,是在前面观察习惯养成的基础上,对看到的人和事,进行筛选。如果说第一阶段,可以不做过多要求,让学生尽情地往篮子里捡菜。第二阶段就要帮助学生用心择菜了。求真,求美也是写作的恒久追求。
三、“梳妆打扮”,“修枝剪叶”,既是一种升华又是一种境界的提高。这里的“梳妆打扮“是文章的结构形式的选择;”修枝剪叶’指的是文章语言的修改。
同样的素材,不同的外在形式,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就好象同样一块布,拙劣的裁缝做出的衣服毫不出众甚至毫无美感,而灵巧的裁缝做出的衣服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有时,虽然素材虽有些陈旧,构思新颖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有一篇写“家”的作文,文章的内容并没什么太出色的地方,介绍一家三口的属相,饮食,购物,散步。但小作者用了“开场白”“饮食问题”“购物问题”“散步问题”“尾声”这些小标题,文章别有一番风趣。近年来,中考中也在不断涌现新颖别致的作文形式。加题记,尾记,分章节,加小标题已不足为奇,还有实验报告,戏剧,采访录,数学证明题的格式等等,让平淡的文章有了不平常的外在美。如有一篇《挥泪斩马谡》的作文,作者以喜剧的形式,改写了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情景,点明当政者不信守承诺,这股恶风会肆意疯狂起来。(本文曾获陕西中考满分);《对鹰妈妈的访谈录》一文,作者以记者对鹰妈妈的采访对话,揭示了要教育孩子学会生存的主题。(本文曾获河北中考满分)。这些形式新颖的形式使得作文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在考试中会显得出类拔萃,别具一格。这些形式来自哪里,都是出自我们的课本。日记体,书信体是常见的应用文体。戏剧,采访录,实验报告,几何证明题不都是出自我们的课本吗?只不过有心人巧妙地把他们用于作文中了。结合课文,结合历年来中考中出现的形式新颖的作文,对学生进行训练是一种很好的“化妆术”。人常说,七分长相三分打扮,不打扮只有七分,打扮好了就是十分了,何乐而不为呢?
作文成形之后,不宜再大动刀斧。做些修枝剪叶般的修饰是必不可少的。我以为作文的修改主要应放在两方面。一是看所写内容有无背离主题的,若有改删掉。二是从语言上多加润色。教导学生写完作文读给自己听一听,尽量追求语言的活泼生动。能用比喻、排比、拟人的就不要用白话叙述;能用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来描写的就不要笼统的概述。如“有个小银元从桌上滚落了下来,在地上叮叮当当的跳着”比“有个小银元落在的上”生动;“当时间的女神刚刚叩响清晨的大门时”比单说“黎明时分生动;将“小弟弟哭了”描述为“小弟弟眨巴眨巴眼睛,泪水在眼眶里制大专,突然,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两只小脚乱等着,一边哭,一边喊:妈妈”更动人。作文成型后,不易伤筋动骨了,就要在语言上多润色。就如一件工艺品胚胎定型后,要打磨抛光一样,是为了让它更美。教会学生在作文初稿后多做些修枝剪叶的工作是很必要的。
虽然说,文章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是灵魂。但在经历了搜集和筛选内容的系统训练后,做为更高的追求,更好的升华,第三阶段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绝不可打乱他们的顺序,因为三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前面的铺垫,老师无论怎样大讲特讲作文的技巧不会有太大的效果的。只有在系统的训练之后,学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一定的境界后,才可以将这些方面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这样系统的训练下来,我想作文就不再是一大难题了吧。
第二篇:建立作文教学体系
建立作文教学体系
本文主要针对作文教学随意性的现状,提出作文教学应建立体系。根据人的思维规律和作文的写作特点,本人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集中强化观察意识的训练,不是练一俩次而已,而是拿出一定的时间落实观察训练,而且长久的坚持下去使它成为习惯。其次是训练学生把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筛选,力求写文章求“真”,求“小”。使学生的作文主题美而健康,内容小中见大。最后训练学生作文构思的巧妙新颖,语言的生动活泼。这三个方面的训练,要循序渐进,逐个落实。
多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经常是作文课上老师随意地写出一个题目,什么“记一见难忘的事”“我的童年”“我的妈妈”“我的家”„„诸如此类的,学生便绞尽脑汁的想或赶紧翻看自己手中的作文书,东拼西凑的写足字数便万事大吉。所写事件很多都是见了让人要吐的事:写妈妈多是自己晚间生病,妈妈不辞辛苦的背自己去医院,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写同学多是自己任性,和毁坏自己东西的好朋友吵架,而朋友离别前送礼物,自己深感愧疚;写老师多是为生病的自己补课或深夜批改作业„„老师常常感叹难得见到一两篇新颖的好作文;学生抱怨作文难写,难有“好米”下炊。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作文在语文学习乃至考试中所占的分量都不言而喻,但作文难教,作文教学的无序性,作文水平难以大面积的提高,却没有很好的解决措施。甚至有的语文老师平时很少进行作文训练,仅在考前几周根据教研员指示的作文范围,让学生找范文抄抄背背以应对考试。这种现象并非个别,而且正在被更多的语文老师效仿。所以期中期末很多看似不错的作文总能找到出处,中考高考中“移花接木”“改头换面”式的作文不断涌现也不足为怪了。这种种的现象其实不能完全将罪责加在语文教师和学生身上,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除了要求小学初中二年级之前写记叙文,初三和高中开始练习议论文外,并没有在作文教学上有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训练体系。很多人写文章教导学生要多观察,多阅读,多积累;还有众多的作文书在讲述各种写作的技巧,但作文是一个漫长的工程,就像盖一座高楼大厦,没有底层的铺垫,没有从少到多的添砖加瓦,不会有“万丈高楼凭地起”的奇迹。大谈作文技巧,指望学生读几篇好作文记几点妙招,就能笔上生花,挥洒自如,无异于海市蜃楼。当然,作文体系的建立可能是
一个多元化的东西,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这里,我仅就自己的看法,谈谈从思维意识的角度如何有序的训练。
一、观察意识既是起点又是一种长久的习惯。写作应多观察,观察在作文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著名作家福楼拜在教莫泊桑学写作时,就交给他一个任务:站在门口,观看过往的马车,然后把它们描写出来。莫泊桑后来也成为世界知名的作家,能写出反应世间百态的多篇小说,跟老师最初交给他的观察习惯是分不开的。我们很多老师也明白观察对写作的重要,也让学生写过一两篇观察日记之类的,但这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训练,难以形成观察意识以致成为习惯。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如果不进行长久的,持之以恒的训练,这种习惯是不会有的。记得看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家长请作家梁晓声辅导孩子作文,梁晓声做的第一件事是领孩子去了一趟商场,回来后问孩子看见了什么?那孩子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呀,就是买东西买东西的。梁晓声说,难道你没有注意一个顾客在和卖黄山的人讨价还价,一个小姑娘找不到妈妈急得哭了 „„我想像这个学生式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人绝不在少数。学生总说自己每天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除了上课写作业就是吃饭睡觉。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呀。学生看不见是因为他不会观察,也可以说是没有观察习惯所致。
以我建议在小学至少要进行一学年左右的观察训练,在初一时至少要拿出一学期的时间强化观察训练。这期间不必写长篇大论的文章,就是从身边事开始训练观察能力,观察什么呢?看日出日落,看刮风下雨,看电闪雷鸣,看云看雾,看雪花飘飘;看上学放学路上的行人车辆,看每天老师同学的言语表情,看家中父母的嘘寒问暖和一日三餐;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春夏秋冬之景,也可以在学生军训学农期间让学生多留心。。写观察所见(初始阶段)所感(深化阶段)。这一阶段不要对学生在内容和技巧上做过多的要求,能把看到的描述出来就不错。
大凡成功的语文老师都有领学生放眼世界的经历。如李镇西每个假期他都会安排和学生做一次旅游,和学生一起去亲近自然,我在他的《李镇西与民主教育》一书中看到了他和学生游览峨眉山拍的照片,一幅是他被学生用雪“活埋”的情景;另一幅是他和学生用身体摆成“一班”的造型。还有余漪、李吉林、魏书生等这些名家无不在倡导和实践着让学生进行平时的观察。当然不是说在一学年或
一学期的观察训练后就停止了,而是把它作为一项工作一直进行下去,只不过在进入更高阶段的训练后,可以让学生写些观察日记或课前进行口头作文。如果我们能把观察意识的培养作为写作起点的训练,夯实它而且长久地进行下去,我想学生的观察意识会成为一种自然性的习惯,会受益终生的。
二、去伪存真,弃丑留美既是提高又是一种恒久的追求。进入作文的第二阶段,应该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东西,把阅读中看到的东西进行过滤。小学和初中的学生,比较单纯幼稚,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分不清是非。可以看到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自己犯了错误同学包庇自己,替自己撒了谎,自己对他感激万分;自己不想洗碗和父母吵架,成为自己的烦恼;自己违纪,挨了老师的骂,感觉这个老师对学生很严厉„„我不反对学生的这种实话实说,作文教学一直在提倡学生要说真话,抒真情。但作文要追求美中之真,就要有所选择有所删减。就如学生上学要穿校服,而不能奇装怪服的进校门一样。我想这一阶段可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训练:一是“真”;一是“小”。
“真”就是作文要真实的反映生活。可以反映人的缺点,也可以抨击社会的阴暗面,但主题要健康,要从积极的角度去提倡,而不是把不好的东西摆出来了事,或错把丑的东西当美的赞扬。有人会质疑,又要学生说真话,又要学生避讳阴暗现象,这不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然,就如一个人得了癌症,家人为了他的精神快乐隐瞒他的病情是一样的。我们是教导学生站在一个扬善抑恶的角度上,正确地看待和宣扬生活中的真实。比如孙犁在《芦花荡》中塑造的老英雄身上有过于自尊自信的特点,致使大菱受伤。但这一缺点并没有妨碍人们对他的敬佩,反而使他的形象变得更真实可信。同样作文中写妈妈可以表现她的唠叨,他的爱打扮,或懒惰不爱收拾屋子等,但文章的主题一定要健康的。写妈妈的唠叨要蕴含着爱,写妈妈爱打扮要体现现代妈妈的精神风貌,写妈妈懒惰体现她忙于工作。如果全篇内容都在指责妈妈的缺点,主题不积极,何谈美感呢?这样的作文有何意义呢?所以我们作文教学中的“真”是站在删丑留美的角度。那么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文章,或反映人的缺点的文章就不好吗?非也。比如有一篇文章,题目叫《父与子》,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清洁工,清扫儿子上学经过的一条路,儿子为了自己的面子一直都绕道走,从不走父亲扫过的那条路,直到中学毕业;儿子大学毕业了,每天晚上在道旁拉琴卖艺,已退休的父亲为了面子,遛弯时从不走儿子
卖艺的那条路。文中小时候的儿子和退休的父亲都有错,但反映了一个人物观念的冲突,所以不失为一篇引人深思的好文章。总之我们训练学生写真,就是教导学生从求真的角度正确反映生活。
“小”就是作文的起点要小,从小事入手,小中见大的反映生活。我们很多学生觉得作文时无从下手,无事可写,就是因为他们的眼界过高。老想着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其实,感人的事件并非都是大事。更多的是凡人琐事。包括每年“感动中国”人物,大多也是平平凡凡的事迹。我们学生更应该多关注身边人,身边事。从平凡的小事中感受不平凡的情感。如《一路霓虹》一文,小作者从自己放学路上见到的五彩斑斓的霓虹灯,感受到城市之美,想到人生路上也会有不少美丽的风景要留心才会发现;《足下街景》一文,作者通过写马路上不同的鞋子,不同的脚步,反映了城市各色人的生活状态。写亲情,写友谊甚至写名人的文章,都不妨从平常小事写起。这样学生既可以有“米”下锅,又可以养成关注生活的好习惯。
总之,这一阶段的训练,是在前面观察习惯养成的基础上,对看到的人和事,进行筛选。如果说第一阶段,可以不做过多要求,让学生尽情地往篮子里捡菜。
第二阶段就要帮助学生用心择菜了。求真,求美也是写作的恒久追求。
三、“梳妆打扮”,“修枝剪叶”,既是一种升华又是一种境界的提高。这里的“梳妆打扮“是文章的结构形式的选择;”修枝剪叶’指的是文章语言的修改。同样的素材,不同的外在形式,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就好象同样一块布,拙劣的裁缝做出的衣服毫不出众甚至毫无美感,而灵巧的裁缝做出的衣服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有时,虽然素材虽有些陈旧,构思新颖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有一篇写“家”的作文,文章的内容并没什么太出色的地方,介绍一家三口的属相,饮食,购物,散步。但小作者用了“开场白”“饮食问题”“购物问题”“散步问题”“尾声”这些小标题,文章别有一番风趣。近年来,中考中也在不断涌现新颖别致的作文形式。加题记,尾记,分章节,加小标题已不足为奇,还有实验报告,戏剧,采访录,数学证明题的格式等等,让平淡的文章有了不平常的外在美。如有一篇《挥泪斩马谡》的作文,作者以喜剧的形式,改写了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情景,点明当政者不信守承诺,这股恶风会肆意疯狂起来。(本文曾获陕西中考满分);《对鹰妈妈的访谈录》一文,作者以记者对鹰妈妈的采访对话,揭
示了要教育孩子学会生存的主题。(本文曾获河北中考满分)。这些形式新颖的形式使得作文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在考试中会显得出类拔萃,别具一格。这些形式来自哪里,都是出自我们的课本。日记体,书信体是常见的应用文体。戏剧,采访录,实验报告,几何证明题不都是出自我们的课本吗?只不过有心人巧妙地把他们用于作文中了。结合课文,结合历年来中考中出现的形式新颖的作文,对学生进行训练是一种很好的“化妆术”。人常说,七分长相三分打扮,不打扮只有七分,打扮好了就是十分了,何乐而不为呢?
作文成形之后,不宜再大动刀斧。做些修枝剪叶般的修饰是必不可少的。我以为作文的修改主要应放在两方面。一是看所写内容有无背离主题的,若有改删掉。二是从语言上多加润色。教导学生写完作文读给自己听一听,尽量追求语言的活泼生动。能用比喻、排比、拟人的就不要用白话叙述;能用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来描写的就不要笼统的概述。如“有个小银元从桌上滚落了下来,在地上叮叮当当的跳着”比“有个小银元落在的上”生动;“当时间的女神刚刚叩响清晨的大门时”比单说“黎明时分生动;将“小弟弟哭了”描述为“小弟弟眨巴眨巴眼睛,泪水在眼眶里制大专,突然,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两只小脚乱等着,一边哭,一边喊:妈妈”更动人。作文成型后,不易伤筋动骨了,就要在语言上多润色。就如一件工艺品胚胎定型后,要打磨抛光一样,是为了让它更美。教会学生在作文初稿后多做些修枝剪叶的工作是很必要的。
虽然说,文章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是灵魂。但在经历了搜集和筛选内容的系统训练后,做为更高的追求,更好的升华,第三阶段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绝不可打乱他们的顺序,因为三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前面的铺垫,老师无论怎样大讲特讲作文的技巧不会有太大的效果的。只有在系统的训练之后,学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一定的境界后,才可以将这些方面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这样系统的训练下来,我想作文就不再是一大难题了吧。
第三篇:岗位体系建立
企业岗位体系咨询
海源顾问之岗位体系综述
1、海源顾问认为,通过建立岗位体系,制定完善的岗位说明书,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1)为录用员工、招聘员工提供依据。可以根据确定岗位的任职条件进行员工招聘,并作为入职培训的教材。
(2)对员工进行目标管理。依据岗位说明书可清晰设计目标。
(3)绩效管理的基本依据。根据岗位说明书,在职责范围内设计KPI。
(4)制定薪酬政策的依据。不同的岗位对企业的贡献也不同,根据职责和贡献来制定薪酬制度。
(5)培训与开发的依据。根据岗位的职责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提高技能水平。
(6)岗位设计提供依据。通过调整工作内容,提高员工工作热情
2、为建立任职资格体系提供基础依据。
(1)通过岗位评估,评估岗位价值,进行岗位价值排序,建立企业岗位价值等级矩陈,为薪酬支付提供决策依据。
(2)海源顾问运用部门职责分配表对部门职责进行梳理,确定部门功能模块和流程,根据角色在部门功能和流程中承担的职责分配,梳理每个角色的职责,制定岗位的岗位说明书。
(3)海源顾问岗位评估系统是在借鉴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在人力资源领域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市场和文化环境,并通过多年的实践检验,测算改良而成。通过系统,对岗位进行量化评估。
海源顾问认为,中国成长型企业在岗位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
1、岗位职责不清
2、不同岗位职责交叉、重叠
3、岗位重要职责缺失
4、没有建立岗位说明书体系
5、对岗位说明书的制定没有一套方法,根据经验编写
6、岗位说明书不完整,有的岗位缺失岗位说明书
7、岗位说明书内容设计不科学,重要的内容缺失
8、岗位说明书不统一,各部门的格式不一样
9、职责的文字描述不清晰、不准确、不具体
10、对岗位说明书的重要性认识不深,没有专门的组织对岗位体系进行维护
11、没有及时更新岗位说明书
12、岗位说明书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没有让业务部门承担职责
13、没有建立岗位说明书管理制度,采取放任的态度
14、主管没有和岗位说明书编写者充分沟通
15、岗位说明书编写者关注于个人,没有基于岗位要求
16、岗位说明没有前瞻性
17、没有对岗位进行评估,没有基于岗位价值贡献来支付薪酬
18、岗位评估工具不科学
19、岗位评估的流程不科学,方法不对路20、企业文化不支持岗位评估
21、员工对评估结果不服气
22、岗位评估太坚持量化原则,教条化
23、岗位评估过程不公正、客观
24、岗位评估流于形式,没有和薪酬设计挂钩
25、没有随着业务变更和组织结构调整,及时更新岗位等级
26、岗位评估等级设计太粗或太细
27、岗位评估和薪酬设计结合不科学
海源顾问对岗位体系的解决方案
1、岗位梳理与岗位分析
(1)岗位说明书编写培训(流程梳理、部门职责分配表、工作分析)
(2)部门职责和流程梳理
(3)部门职责分配表、部门组织结构、岗位清单编写
(4)小组讨论、有针对性的辅导
(5)岗位说明书编写
(6)岗位说明书编写辅导
(7)部门负责人成果汇报
(8)制定岗位说明书管理制度
2、岗位评估
(1)岗位评估培训(评估工具、流程、方法)
(2)成立评估委员会
(3)制定评估规则和流程
(4)挑选典型岗位进行岗位评估
(5)非典型岗位插入
(6)综合平衡、微调
(7)建立岗位等级矩阵表
(8)制定岗位评估管理制度
郑州海源营销策划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联系人:余先生电 话:0371-65634341手 机:***
邮 箱:ysy158@126.comQQ:290418575网址:
海源顾问岗位体系咨询的项目价值
1、方案价值
(1)系统性——结合公司战略与经营目标、组织及流程来梳理和分析岗位的职责和任职资格
(2)针对性——针对企业的战略要求和实际问题,制定有效的岗位体系方案
(3)可操作性——提供容易领会和掌握、易于推广、接受的工具和方法
2、过程价值
(1)使得客户掌握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编写、岗位评估的工具和方法
(2)对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3)通过成果汇报,对其他部门有了更多的认识,增强部门之间的协作畅通
(4)对岗位的价值有量化根据
(5)通过沟通,为推动整体方案的实施打下基础
3、无形价值
(1)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形成共识
(2)加强了跨部门合作的观念
(3)从知识、沟通、创新、影响四个纬度来衡量岗位价值
(4)为人才培养与开发,支持组织发展建立了框架
(5)为员工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四篇:建立知识体系
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综合能力。
———城步一中考前30天语文复习方案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一直有其特殊性,其高考备考更具备特殊的时效性、针对性、复杂性,很值得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研究、探索。本文因陋就简不知所云,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有关领导和同行对高中这块“边角料”的更多关注。
到目前为止,离高考约30天,其任务都是对该学科的知识进行梳理,查缺补漏,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作为语文学科,就是要仔细阅读做过的旧卷子,尤其是其中做错的题目。要弄清楚这个题目在考什么,自己为什么出错,这种错误反映的是知识上的漏洞,还是思路上的缺欠。发现问题,及时补漏。
阅读旧卷子的具体做法是一种题目一种题目地看,不要一份卷子一份卷子地看。看一卷前二个小题时目标在于理解这些词语中关键语素的意思。看第三小题时目标在于系统把握检查语病的方法。阅读文言文时目标在于积累多义词,体会推断词义的方法。阅读古典诗词题目时重点放在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第四第五大题(现代文阅读题)时注意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过程、阅读方法。看旧作文题时,重点在于把握审题的方法,确保文章不跑题。
根据今年考试说明,今年高考语文的变数大概在第四第五大题上有一分的变化,所以,在试卷结构上不必担心。在阅读旧卷子的第六大题时,要重视文化经典的考查,重视《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道互补”的思想内涵及其在当今的意义,防止选择上出现空档。着重训练选做题的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只要作到见过的题型能够应对,对第六大题就不必担心。
下面就高考语文的几个板块作一个具体的说明:
[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文字应用题12分和第二卷第六大题选做题12分总共24分是最能拉开分
数差距的。拼音、错别字、成语面广量大,防不胜防,考生答题有一定的困难。后期应当进一步加强规模性的检查和小型的测查。检查的内容首先应注意高中教材中出现了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但学生不一定就能掌握的那些词语,这是最基本的内容;其次对社会媒体使用频率较高但经常会发生使用错误的那些词语。
[古诗词赏析]
从“三个点”入手
从阅读角度看,有“三个点”:阅读诗歌题目、阅读诗歌、阅读注解(题目)。阅读这三个“点”是答题的基础。其中最易忽略的是诗歌题目和注解。一般情况下,除了词牌、曲牌,诗歌题目与诗歌内容都有着直接的联系;诗歌注解常常是诗歌写作的重要背景材料,也是答题的主要提示或暗示。有时候命题者还会利用“题干”蕴含诗歌的某些背景材料。所以,不要因为古诗词阅读量少而忽略了阅读的必要范围。
从回答鉴赏性题目看,也有“三个点”:方法、内容、情感(主旨)。例如:2006年上海卷———“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答案中“既概括了”、“又为后文……作了伏笔”,属于“方法”;“饱尝人间世态炎凉”、“归隐山村”,偏重于“内容”;“……之苦”、“诗酒自娱”,偏重于“情感”。
可以这样说,一般情况下诗歌鉴赏题中的最后一题,都包含着这“三个点”的要素。
[文言文阅读]
考前要落实“四个字”
一是“读”———高声朗读,保持一种最佳的“语感”状态(建议每天不少于30分钟,可以分两次或三次),有助于文言断句的考查;一是“览”———浏览试卷,温习已经掌握的各种文言知识,侧重于实词和虚词(建议把高三一年练习、考查过的考卷文言文浏览一遍);一是“译”———翻译句子,把体现每一种句式现象的代表性句子各翻译一遍。建议关注省略句和不出现被动词的被动句式。例如:《六国论》中的“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就是典型的“省略句”。应该译为: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就越急迫。又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就是典型的“无被动词的被动句”。应该译为:最终到了国家被倾覆的结局,按常理本来应该这样;一是“梳”———梳理知识点,按照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把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梳理一遍。比如,从实词角度: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兼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
[现代文阅读]
从“两条线”入手
从“容量”入手:微观题、中观题、宏观题。
每一个现代文语段,一般设计为5个左右的题目。这些题目一般按照“小”到“大”排列,有时候也可从分值上揣摩这样的排列。微观题,一般涉及的是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含意等;中观题,一般涉及段落的结构或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等;宏观题,一般都有“从全文看”的提示,它常常涉及文章的主旨、内容,作者的情感或态度等。那么,我们在复习时,就要有清晰的“容量”意识。
从“能力”入手:筛选、概括、评价。
现代文答题时的语言表述,一般都要经过这“三部曲”。“筛选”是寻觅答案的范围,这是答案是否正确的基础;“概括”是对已经确定范围的内容,按照题意的要求进行组合、整理、提炼,这是答案是否准确的保证;“评价”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自己的观点或态度。这三种能力在一个语段的一组题目中往往会基本覆盖,那么,我们在复习时,就要清楚地知道我的能力弱处或缺陷。
现代文的每个语段包括若干考查内容。比如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理解、具体内容的概括、抽象内容的阐发、含蓄语句的解释、文章结构的把握等等。
我们在这30来天的时间里,可以每周选择一个或两个语段进行训练(建议选择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的语段),以保证能够清晰地运用这两条“线”去有意识地训练。
[作文部分]
语文学科重在两头,就是基础作文。大家会觉得很奇怪,刚才你还讲了这么多阅读,怎么突然一下子这个立场又变了。重在两头,第一头语基要靠平时积累,很难在短时有大的提升,语基是客观选择题,靠机器阅卷,每题三分,错了就是错了,但是作文和选作题不一样,最后30天也许作文这一块的提升空间是最大的。
作文也有满分的,满分虽然不多,同时零分也不多,就在一类文和三类文之间这个分差太吓人了。咱们湖南的一类文和二类文的分差是十好多分。在复习这一块,作文一定要稳扎稳打,一定要下苦功夫。有人说,老师,我这么多年都没有特别认认真真的写过作文,敷衍了事,甚至到后来敷衍都不怎么敷衍了,整理一下高三的作文,就是几次月考、联考,即便是这种情况都不能放弃。最后30天,哪怕三天写一篇,然后反复斟酌揣摩,从布局到谋篇,从材料到修辞,谙熟于心,很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如果定位在这个量上,三天写一篇,30天写10余篇作文,对这10篇作文进行反复修改。认认真真的写,激活全部的生活经历,阅读经历,把能用的材料激活进去,30天锤出10篇作文,其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十篇作文跟高考作文对接上,这个时候就是2 0分的分值,即便进入第二种情况,十篇作文能够让你在短时间内可能分数大幅度的提升。十篇作文有这么几个方向,第一个是大家能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比方说节俭,梦想,和谐,尊严,环境,发展等。
“经常听见有学生抱怨说作文难。因为作文是一项日积月累的工作,是硬功夫,不是能靠走捷径就可以取得优异成绩的,文学底蕴的差距的确是没有办法在短时期内弥补的,但是,若用心思考,底蕴差的学生一样可以用技巧来弥补才华的不足。故而,要说作文简单,还真简单。”
首先从体裁上看,高中作文主要是议论文和记叙文两大类,这两大类中又尤以议论文为主,记叙文是为那些“天才”和“庸才”两个极端准备的。好的可以达到满分,差的也就仅仅是20左右分。所以针对大多数既非“天才”也非“庸才”的学生,议论文就成为最主要拿分体裁。奉劝那些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要抓好议论文。
其次,写好议论文可按板块模式操作。议论文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提出中心论点,一定要鲜明、清晰,一定要达到劈面就可映入眼帘的效果。第二板块是对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这个板块是文章的主体。一般来说,可以细致的分成三个自然段,逐条阐述中心论点,或用并列式或用递进式或用假设式等等。第三板块就是总结部分,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用总结性的话语结束全篇。当然,这决不是说,所有议论文都要这样写,这里仅仅说的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写作模板。总的来说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大部分。
再次,如何填充内容。简单说几个要点:一是修辞。一定要多用修辞,哪怕用一点最简单的修辞,也比干巴巴的论述要好看得多。二是引用。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想引经据典就必须下大力气背诵。三是书写。不要小看书写,它就像人的外貌一样,直接决定着判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当然,除了这三点以外,还有诸如作文的立意、语言、拟题、题记等方面都有技巧可为,篇幅所限不多陈述。
以上为本人一孔之见,不知当否,还望专家同行赐教。
第五篇: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点。个人信用是基于个体在既往人际交往与商业交易中的信守承诺记录而获得的信任。今天,在个体参与的各项事务中信用无处不在,无论是银行信贷、分期付款、电子商务、工资发放、商业合同、通信租约等。下面以个人贷款为例,全面分析个人信用体系。
个人消费贷款是指银行向个人客户发放的有指定消费用途的人民币贷款业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主要以住房、汽车、一般助学贷款等消费性个人贷款品种为主。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截止2002年,我国的个人消费贷款为10669.1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7.14%。但是,这与发达国家个人消费贷款占到贷款总额的20-30%相比,差距依然很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除了我国人均生活水平不高和消费信贷业务种类不多等因素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一套科学的个人信用体系。它在客观上制约了我国个人消费信用业务的健康发展。
如何科学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体系,总结思路有四点:
一、完善的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制,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与个
人信用风险,也即个人收入的波动幅度和道德品质修养水平,其中个人信用状况还与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密切相关。在收入水平较为稳定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有效的个人信用制度,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尚在运行初期,可利用资源储备不足,商业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其它征信部门的系统资源不相互共享,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自有净资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询问或实地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是开展个人信用活动的基础,它要求由中央银行牵头,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组建个人消费信用信息库并相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
二、严密而灵敏的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管理及转嫁系统。风险预警系统一般包括严格实施贷款后风险监测跟踪信贷资金流向,发现问题及时向借款人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等步骤和措施。
三,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完善信用担保机构。个人破产如同企业破产一样,在个人资产远远小于个人负债,无偿还可能的形势下,实施个人破产制度,是对社会经济的有效调整,也是重建个人信用的重要方法。个人破产制度是个人信用制度的必要补充,需要限定破产人在豁免债务的同时,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个人破产后不得进行高消费、不能购置房产、汽车等高档物品,并在进行消费信贷时给予更严厉的条件。同时,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担保机制,学习西方在个人信用担保方面的经验,由政府出面筹资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为个人信用消费提供担保,转嫁个人违约风险,消除银行后顾之忧。
四、尽快完善消费金融的法律体系。一套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它必须包括社会的道德准则以及与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单靠大家的公德去维护我们的信用是乏力地,我们必须还有规矩、相关的法律来支撑信用。只有道德与法律结合,信用行业才能健康地发展。
文章转自投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