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体系建立

时间:2019-05-15 01:5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体系建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体系建立》。

第一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体系建立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体系建立

——太仓市浮桥中学 周继辉

【摘要】:

历史知识是形成历史能力的基础。历史的基础知识、历史的基本线索、历史的阶段特征就构成了有层次的历史知识体系!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建立起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达到使学生的学习历史能力明显增强的目的,为学生进入、适应社会和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 历史知识

基本线索

阶段特征 知识体系

一、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知识性、关联性很强,除了要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外,还要再认再现历史概念、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所以在历史学习中,不能把基本历史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是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多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加深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消化进而形成清晰的脉络,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观思维。所以,以课本为中心,在整理并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学习中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也是学“活”历史的途径之一。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作为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亲身感受,在讲述完一系列的历史基本史实后。大部分学生会出现掌握了新的知识,却又遗忘了旧的知识这样的情况。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记忆力不强的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学习方法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区!他们的错误在于把一个个历史事件看成是单独的、孤立的,而没有意识的到,这些历史事件中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把握住其中关键的联系,自然而然的就能够从整体上来学习历史,从全局来把握这些历史事件。这样,学习历史就会变得更快、更好、更轻松!这就是历史教学中或是历史学习中历史知识体系建立产生的影响!

二、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方法

所谓历史知识体系,即历史知识自身固有的总分、主次、前后、内外和因果等既区别又联系的层次结构形式。它们共同联接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历史知识的点、线、面、体系统。点指的就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个基本的历史基础知识点,它主要就是历史史实;线指的就是这些历史基础知识点中存在的内在联系,一般就是指历史教学中的存在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基本线索一般就是历史教学中的纵向联系,阶段特征指的就是历史的横向联系;面的构成,就是由点线结合组成的知识面,一般指历史教学中出现的历史专题;这一个个的面也就组成了整个历史知识体系。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知识体系,就要从点、线、面几个方面着手,掌握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最终达到建立历史知识体系的目的!

第一、教学过程中注意对知识点的梳理

由于历史知识体系中的点,指的就是历史教学中的历史基础知识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讲述基础的历史知识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就不可能建立起历史知识体系!就好比一幢房子,没有地基,这房子也就无从建立!《历史课程标准》对点的基本要求就是准确的记忆,在记忆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理解。历史基础知识点是历史知识体系的基础!

例如:在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时,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很多,总共有六点,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的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这些内容较多,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熟练记忆。这些知识点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死记硬背可能有些难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处理好信息的能力!以求达到记忆的最佳效果。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核心是要实现鲜卑少数民族的汉化,是整个鲜卑民族融入汉民族当中。因此,变法的内容都离不开学习汉族文化这个核心。那么这六点改革的内容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汉礼、尊孔、尊老,以孝治国等。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记忆起来就会相对简单,达到很好的效果,教师也在教学中梳理了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了历史知识体系中的点。

第二、教学中引导学生串联相关知识点

历史知识点具备以后,需要的就是找出历史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要找到线,掌握线索,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同样的,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我们要了解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在当时民族大融合的形势下出现的,在大量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长期接触的背景下,他们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先进性,感受到了自己民族与汉民族存在的差距。因此,要想很好的在中原地区生存下去,甚至统治中原地区,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并用汉族先进文化改造自己,就变的迫不及待了。所以,在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下,我们再来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其改革的内容都离不开两个字“汉化”,所有的改革内容都是以汉族的标准为标尺,彻底摆脱自己的文化特性,将自己融入到汉文化中去。最终的结果是鲜卑民族完成了汉化,他们成功的融入了汉民族,他们的这些所作所为,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融合!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张图表清楚的表达出当时历史发展的线索:

再有,在讲述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期是采取不同的政策的!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和亲——战争——和亲。汉初,汉朝国力弱小,匈奴国力强大。所以,汉初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卑微的和亲政策,将皇室公主远嫁匈奴,同时每年提供匈奴大量的粮食和丝帛!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强盛,具备了强大的实力,于是对匈奴展开了反击,一举收复失地,并把匈奴赶回了漠北大草原,最终使匈奴发生了分裂,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汉元帝时期,由于匈奴分裂,其中一部分进入中原地区,开始逐步与汉民族进行融合,为了使匈奴更好的融入汉朝,实现汉朝的稳定,汉元帝同样采用了和亲政策,昭君出塞,留下了千古传颂的故事!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变化,是受汉朝和匈奴实力对比影响的,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就体现出了这一时代的阶段特征!

第三、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各个方面

历史知识的整体上的把握,也就是在具备点、线的基础之后,我们在教学中,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要使学生学会站在全局的角度去看问题。

例如:在讲述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形成时,我们需要的是要求学生整体的把握整个的这一历史事件,包括它形成的原因、采取的措施以及最终的影响。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当时汉朝国力的增强,而武帝时期国力的增强,则离不开汉初修生养息的政策形成的“文景之治”的局面,“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为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从四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即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四个方面。政治上汉武帝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的措施是将全国的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国用,同时铸造五铢钱;军事上的大一统措施就是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征匈奴,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思想文化上则是采取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完成了思想上的统一,四个方面缺一不可。这四个方面就构成了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最终,在这一系列措施的影响下,汉朝出现了鼎盛的局面,这就是大一统局面出现的结果!这样,对于汉武帝实现汉朝大一统局面,学生就可以在全局上进行很好的把握!

历史总是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接一步,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断向前发展。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不可避免要影响到历史学科的教学与学习。历史学科的教学贵在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层层深入,切入本质,把握规律。所以,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点,理解知识点内在联系构成的基本线索,把握住历史的阶段特征,才能最终形成科学的、完整的、立体的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教学绝不是单纯地复述历史,而是在科学的认识上阐述历史。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客观地再现了历史的进程。在帮助学生建立这个体系的过程中,改变过去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病,培养学生的记忆、理解、运用能力。当然,无论是知识体系的内化还是能力的养成,仅仅依靠课堂讲解示范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辅之以必要的练习。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学生轻松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

参考资料:

《注重历史知识体系的建立》——张雷

《中外教学研究》

2007年第10期

《探索构建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方法》——朱永贤 《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08年第8期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刍议》——向新军 《成才之路》

2008年第23期 《中学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的构建》——王刚 燕慧《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6年第5期 《历史复习中应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周美资

《教师·综合版》

2009年第4期

第二篇:建立作文教学体系

建立作文教学体系

本文主要针对作文教学随意性的现状,提出作文教学应建立体系。根据人的思维规律和作文的写作特点,本人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集中强化观察意识的训练,不是练一俩次而已,而是拿出一定的时间落实观察训练,而且长久的坚持下去使它成为习惯。其次是训练学生把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筛选,力求写文章求“真”,求“小”。使学生的作文主题美而健康,内容小中见大。最后训练学生作文构思的巧妙新颖,语言的生动活泼。这三个方面的训练,要循序渐进,逐个落实。

多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经常是作文课上老师随意地写出一个题目,什么“记一见难忘的事”“我的童年”“我的妈妈”“我的家”„„诸如此类的,学生便绞尽脑汁的想或赶紧翻看自己手中的作文书,东拼西凑的写足字数便万事大吉。所写事件很多都是见了让人要吐的事:写妈妈多是自己晚间生病,妈妈不辞辛苦的背自己去医院,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写同学多是自己任性,和毁坏自己东西的好朋友吵架,而朋友离别前送礼物,自己深感愧疚;写老师多是为生病的自己补课或深夜批改作业„„老师常常感叹难得见到一两篇新颖的好作文;学生抱怨作文难写,难有“好米”下炊。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作文在语文学习乃至考试中所占的分量都不言而喻,但作文难教,作文教学的无序性,作文水平难以大面积的提高,却没有很好的解决措施。甚至有的语文老师平时很少进行作文训练,仅在考前几周根据教研员指示的作文范围,让学生找范文抄抄背背以应对考试。这种现象并非个别,而且正在被更多的语文老师效仿。所以期中期末很多看似不错的作文总能找到出处,中考高考中“移花接木”“改头换面”式的作文不断涌现也不足为怪了。这种种的现象其实不能完全将罪责加在语文教师和学生身上,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除了要求小学初中二年级之前写记叙文,初三和高中开始练习议论文外,并没有在作文教学上有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训练体系。很多人写文章教导学生要多观察,多阅读,多积累;还有众多的作文书在讲述各种写作的技巧,但作文是一个漫长的工程,就像盖一座高楼大厦,没有底层的铺垫,没有从少到多的添砖加瓦,不会有“万丈高楼凭地起”的奇迹。大谈作文技巧,指望学生读几篇好作文记几点妙招,就能笔上生花,挥洒自如,无异于海市蜃楼。当然,作文体系的建立可能是

一个多元化的东西,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这里,我仅就自己的看法,谈谈从思维意识的角度如何有序的训练。

一、观察意识既是起点又是一种长久的习惯。写作应多观察,观察在作文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著名作家福楼拜在教莫泊桑学写作时,就交给他一个任务:站在门口,观看过往的马车,然后把它们描写出来。莫泊桑后来也成为世界知名的作家,能写出反应世间百态的多篇小说,跟老师最初交给他的观察习惯是分不开的。我们很多老师也明白观察对写作的重要,也让学生写过一两篇观察日记之类的,但这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训练,难以形成观察意识以致成为习惯。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如果不进行长久的,持之以恒的训练,这种习惯是不会有的。记得看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家长请作家梁晓声辅导孩子作文,梁晓声做的第一件事是领孩子去了一趟商场,回来后问孩子看见了什么?那孩子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呀,就是买东西买东西的。梁晓声说,难道你没有注意一个顾客在和卖黄山的人讨价还价,一个小姑娘找不到妈妈急得哭了 „„我想像这个学生式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人绝不在少数。学生总说自己每天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除了上课写作业就是吃饭睡觉。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呀。学生看不见是因为他不会观察,也可以说是没有观察习惯所致。

以我建议在小学至少要进行一学年左右的观察训练,在初一时至少要拿出一学期的时间强化观察训练。这期间不必写长篇大论的文章,就是从身边事开始训练观察能力,观察什么呢?看日出日落,看刮风下雨,看电闪雷鸣,看云看雾,看雪花飘飘;看上学放学路上的行人车辆,看每天老师同学的言语表情,看家中父母的嘘寒问暖和一日三餐;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春夏秋冬之景,也可以在学生军训学农期间让学生多留心。。写观察所见(初始阶段)所感(深化阶段)。这一阶段不要对学生在内容和技巧上做过多的要求,能把看到的描述出来就不错。

大凡成功的语文老师都有领学生放眼世界的经历。如李镇西每个假期他都会安排和学生做一次旅游,和学生一起去亲近自然,我在他的《李镇西与民主教育》一书中看到了他和学生游览峨眉山拍的照片,一幅是他被学生用雪“活埋”的情景;另一幅是他和学生用身体摆成“一班”的造型。还有余漪、李吉林、魏书生等这些名家无不在倡导和实践着让学生进行平时的观察。当然不是说在一学年或

一学期的观察训练后就停止了,而是把它作为一项工作一直进行下去,只不过在进入更高阶段的训练后,可以让学生写些观察日记或课前进行口头作文。如果我们能把观察意识的培养作为写作起点的训练,夯实它而且长久地进行下去,我想学生的观察意识会成为一种自然性的习惯,会受益终生的。

二、去伪存真,弃丑留美既是提高又是一种恒久的追求。进入作文的第二阶段,应该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东西,把阅读中看到的东西进行过滤。小学和初中的学生,比较单纯幼稚,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分不清是非。可以看到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自己犯了错误同学包庇自己,替自己撒了谎,自己对他感激万分;自己不想洗碗和父母吵架,成为自己的烦恼;自己违纪,挨了老师的骂,感觉这个老师对学生很严厉„„我不反对学生的这种实话实说,作文教学一直在提倡学生要说真话,抒真情。但作文要追求美中之真,就要有所选择有所删减。就如学生上学要穿校服,而不能奇装怪服的进校门一样。我想这一阶段可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训练:一是“真”;一是“小”。

“真”就是作文要真实的反映生活。可以反映人的缺点,也可以抨击社会的阴暗面,但主题要健康,要从积极的角度去提倡,而不是把不好的东西摆出来了事,或错把丑的东西当美的赞扬。有人会质疑,又要学生说真话,又要学生避讳阴暗现象,这不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然,就如一个人得了癌症,家人为了他的精神快乐隐瞒他的病情是一样的。我们是教导学生站在一个扬善抑恶的角度上,正确地看待和宣扬生活中的真实。比如孙犁在《芦花荡》中塑造的老英雄身上有过于自尊自信的特点,致使大菱受伤。但这一缺点并没有妨碍人们对他的敬佩,反而使他的形象变得更真实可信。同样作文中写妈妈可以表现她的唠叨,他的爱打扮,或懒惰不爱收拾屋子等,但文章的主题一定要健康的。写妈妈的唠叨要蕴含着爱,写妈妈爱打扮要体现现代妈妈的精神风貌,写妈妈懒惰体现她忙于工作。如果全篇内容都在指责妈妈的缺点,主题不积极,何谈美感呢?这样的作文有何意义呢?所以我们作文教学中的“真”是站在删丑留美的角度。那么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文章,或反映人的缺点的文章就不好吗?非也。比如有一篇文章,题目叫《父与子》,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清洁工,清扫儿子上学经过的一条路,儿子为了自己的面子一直都绕道走,从不走父亲扫过的那条路,直到中学毕业;儿子大学毕业了,每天晚上在道旁拉琴卖艺,已退休的父亲为了面子,遛弯时从不走儿子

卖艺的那条路。文中小时候的儿子和退休的父亲都有错,但反映了一个人物观念的冲突,所以不失为一篇引人深思的好文章。总之我们训练学生写真,就是教导学生从求真的角度正确反映生活。

“小”就是作文的起点要小,从小事入手,小中见大的反映生活。我们很多学生觉得作文时无从下手,无事可写,就是因为他们的眼界过高。老想着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其实,感人的事件并非都是大事。更多的是凡人琐事。包括每年“感动中国”人物,大多也是平平凡凡的事迹。我们学生更应该多关注身边人,身边事。从平凡的小事中感受不平凡的情感。如《一路霓虹》一文,小作者从自己放学路上见到的五彩斑斓的霓虹灯,感受到城市之美,想到人生路上也会有不少美丽的风景要留心才会发现;《足下街景》一文,作者通过写马路上不同的鞋子,不同的脚步,反映了城市各色人的生活状态。写亲情,写友谊甚至写名人的文章,都不妨从平常小事写起。这样学生既可以有“米”下锅,又可以养成关注生活的好习惯。

总之,这一阶段的训练,是在前面观察习惯养成的基础上,对看到的人和事,进行筛选。如果说第一阶段,可以不做过多要求,让学生尽情地往篮子里捡菜。

第二阶段就要帮助学生用心择菜了。求真,求美也是写作的恒久追求。

三、“梳妆打扮”,“修枝剪叶”,既是一种升华又是一种境界的提高。这里的“梳妆打扮“是文章的结构形式的选择;”修枝剪叶’指的是文章语言的修改。同样的素材,不同的外在形式,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就好象同样一块布,拙劣的裁缝做出的衣服毫不出众甚至毫无美感,而灵巧的裁缝做出的衣服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有时,虽然素材虽有些陈旧,构思新颖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有一篇写“家”的作文,文章的内容并没什么太出色的地方,介绍一家三口的属相,饮食,购物,散步。但小作者用了“开场白”“饮食问题”“购物问题”“散步问题”“尾声”这些小标题,文章别有一番风趣。近年来,中考中也在不断涌现新颖别致的作文形式。加题记,尾记,分章节,加小标题已不足为奇,还有实验报告,戏剧,采访录,数学证明题的格式等等,让平淡的文章有了不平常的外在美。如有一篇《挥泪斩马谡》的作文,作者以喜剧的形式,改写了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情景,点明当政者不信守承诺,这股恶风会肆意疯狂起来。(本文曾获陕西中考满分);《对鹰妈妈的访谈录》一文,作者以记者对鹰妈妈的采访对话,揭

示了要教育孩子学会生存的主题。(本文曾获河北中考满分)。这些形式新颖的形式使得作文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在考试中会显得出类拔萃,别具一格。这些形式来自哪里,都是出自我们的课本。日记体,书信体是常见的应用文体。戏剧,采访录,实验报告,几何证明题不都是出自我们的课本吗?只不过有心人巧妙地把他们用于作文中了。结合课文,结合历年来中考中出现的形式新颖的作文,对学生进行训练是一种很好的“化妆术”。人常说,七分长相三分打扮,不打扮只有七分,打扮好了就是十分了,何乐而不为呢?

作文成形之后,不宜再大动刀斧。做些修枝剪叶般的修饰是必不可少的。我以为作文的修改主要应放在两方面。一是看所写内容有无背离主题的,若有改删掉。二是从语言上多加润色。教导学生写完作文读给自己听一听,尽量追求语言的活泼生动。能用比喻、排比、拟人的就不要用白话叙述;能用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来描写的就不要笼统的概述。如“有个小银元从桌上滚落了下来,在地上叮叮当当的跳着”比“有个小银元落在的上”生动;“当时间的女神刚刚叩响清晨的大门时”比单说“黎明时分生动;将“小弟弟哭了”描述为“小弟弟眨巴眨巴眼睛,泪水在眼眶里制大专,突然,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两只小脚乱等着,一边哭,一边喊:妈妈”更动人。作文成型后,不易伤筋动骨了,就要在语言上多润色。就如一件工艺品胚胎定型后,要打磨抛光一样,是为了让它更美。教会学生在作文初稿后多做些修枝剪叶的工作是很必要的。

虽然说,文章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是灵魂。但在经历了搜集和筛选内容的系统训练后,做为更高的追求,更好的升华,第三阶段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绝不可打乱他们的顺序,因为三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前面的铺垫,老师无论怎样大讲特讲作文的技巧不会有太大的效果的。只有在系统的训练之后,学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一定的境界后,才可以将这些方面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这样系统的训练下来,我想作文就不再是一大难题了吧。

第三篇:建立作文教学体系

建立作文教学体系

本文主要针对作文教学随意性的现状,提出作文教学应建立体系。根据人的思维规律和作文的写作特点,本人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集中强化观察意识的训练,不是练一俩次而已,而是拿出一定的时间落实观察训练,而且长久的坚持下去使它成为习惯。其次是训练学生把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筛选,力求写文章求“真”,求“小”。使学生的作文主题美而健康,内容小中见大。最后训练学生作文构思的巧妙新颖,语言的生动活泼。这三个方面的训练,要循序渐进,逐个落实。

多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经常是作文课上老师随意地写出一个题目,什么“记一见难忘的事”“我的童年”“我的妈妈”“我的家”„„诸如此类的,学生便绞尽脑汁的想或赶紧翻看自己手中的作文书,东拼西凑的写足字数便万事大吉。所写事件很多都是见了让人要吐的事:写妈妈多是自己晚间生病,妈妈不辞辛苦的背自己去医院,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写同学多是自己任性,和毁坏自己东西的好朋友吵架,而朋友离别前送礼物,自己深感愧疚;写老师多是为生病的自己补课或深夜批改作业„„老师常常感叹难得见到一两篇新颖的好作文;学生抱怨作文难写,难有“好米”下炊。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作文在语文学习乃至考试中所占的分量都不言而喻,但作文难教,作文教学的无序性,作文水平难以大面积的提高,却没有很好的解决措施。甚至有的语文老师平时很少进行作文训练,仅在考前几周根据教研员指示的作文范围,让学生找范文抄抄背背以应对考试。这种现象并非个别,而且正在被更多的语文老师效仿。所以期中期末很多看似不错的作文总能找到出处,中考高考中“移花接木”“改头换面”式的作文不断涌现也不足为怪了。这种种的现象其实不能完全将罪责加在语文教师和学生身上,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除了要求小学初中二年级之前写记叙文,初三和高中开始练习议论文外,并没有在作文教学上有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训练体系。很多人写文章教导学生要多观察,多阅读,多积累;还有众多的作文书在讲述各种写作的技巧,但作文是一个漫长的工程,就像盖一座高楼大厦,没有底层的铺垫,没有从少到多的添砖加瓦,不会有“万丈高楼凭地起”的奇迹。大谈作文技巧,指望学生读几篇好作文记几点妙招,就能笔上生花,挥洒自如,无异于海市蜃楼。当然,作文体系的建立可能是一个多元化的东西,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这里,我仅就自己的看法,谈谈从思维意识的角度如何有序的训练。

一、观察意识既是起点又是一种长久的习惯。写作应多观察,观察在作文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著名作家福楼拜在教莫泊桑学写作时,就交给他一个任务:站在门口,观看过往的马车,然后把它们描写出来。莫泊桑后来也成为世界知名的作家,能写出反应世间百态的多篇小说,跟老师最初交给他的观察习惯是分不开的。我们很多老师也明白观察对写作的重要,也让学生写过一两篇观察日记之类的,但这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训练,难以形成观察意识以致成为习惯。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如果不进行长久的,持之以恒的训练,这种习惯是不会有的。

记得看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家长请作家梁晓声辅导孩子作文,梁晓声做的第一件事是领孩子去了一趟商场,回来后问孩子看见了什么?那孩子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呀,就是买东西买东西的。梁晓声说,难道你没有注意一个顾客在和卖黄山的人讨价还价,一个小姑娘找不到妈妈急得哭了 „„我想像这个学生式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人绝不在少数。学生总说自己每天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除了上课写作业就是吃饭睡觉。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呀。学生看不见是因为他不会观察,也可以说是没有观察习惯所致。

以我建议在小学至少要进行一学年左右的观察训练,在初一时至少要拿出一学期的时间强化观察训练。这期间不必写长篇大论的文章,就是从身边事开始训练观察能力,观察什么呢?看日出日落,看刮风下雨,看电闪雷鸣,看云看雾,看雪花飘飘;看上学放学路上的行人车辆,看每天老师同学的言语表情,看家中父母的嘘寒问暖和一日三餐;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春夏秋冬之景,也可以在学生军训学农期间让学生多留心。。写观察所见(初始阶段)所感(深化阶段)。这一阶段不要对学生在内容和技巧上做过多的要求,能把看到的描述出来就不错。

大凡成功的语文老师都有领学生放眼世界的经历。如李镇西每个假期他都会安排和学生做一次旅游,和学生一起去亲近自然,我在他的《李镇西与民主教育》一书中看到了他和学生游览峨眉山拍的照片,一幅是他被学生用雪“活埋”的情景;另一幅是他和学生用身体摆成“一班”的造型。还有余漪、李吉林、魏书生等这些名家无不在倡导和实践着让学生进行平时的观察。当然不是说在一学年或一学期的观察训练后就停止了,而是把它作为一项工作一直进行下去,只不过在进入更高阶段的训练后,可以让学生写些观察日记或课前进行口头作文。如果我们能把观察意识的培养作为写作起点的训练,夯实它而且长久地进行下去,我想学生的观察意识会成为一种自然性的习惯,会受益终生的。

二、去伪存真,弃丑留美既是提高又是一种恒久的追求。进入作文的第二阶段,应该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东西,把阅读中看到的东西进行过滤。小学和初中的学生,比较单纯幼稚,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分不清是非。可以看到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自己犯了错误同学包庇自己,替自己撒了谎,自己对他感激万分;自己不想洗碗和父母吵架,成为自己的烦恼;自己违纪,挨了老师的骂,感觉这个老师对学生很严厉„„我不反对学生的这种实话实说,作文教学一直在提倡学生要说真话,抒真情。但作文要追求美中之真,就要有所选择有所删减。就如学生上学要穿校服,而不能奇装怪服的进校门一样。我想这一阶段可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训练:一是“真”;一是“小”。

“真”就是作文要真实的反映生活。可以反映人的缺点,也可以抨击社会的阴暗面,但主题要健康,要从积极的角度去提倡,而不是把不好的东西摆出来了事,或错把丑的东西当美的赞扬。有人会质疑,又要学生说真话,又要学生避讳阴暗现象,这不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然,就如一个人得了癌症,家人为了他的精神快乐隐瞒他的病情是一样的。我们是教导学生站在一个扬善抑恶的角度上,正确地看待和宣扬生活中的真实。比如孙犁在《芦花荡》中塑造的老英雄身上有过于自尊自信的特点,致使大菱受伤。但这一缺点并没有妨碍人们对他的敬佩,反而使他的形象变得更真实可信。同样作文中写妈妈可以表现她的唠叨,他的爱打扮,或懒惰不爱收拾屋子等,但文章的主题一定要健康的。写妈妈的唠叨要蕴含着爱,写妈妈爱打扮要体现现代妈妈的精神风貌,写妈妈懒惰体现她忙于工作。如果全篇内容都在指责妈妈的缺点,主题不积极,何谈美感呢?这样的作文有何意义呢?所以我们作文教学中的“真”是站在删丑留美的角度。那么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文章,或反映人的缺点的文章就不好吗?非也。比如有一篇文章,题目叫《父与子》,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清洁工,清扫儿子上学经过的一条路,儿子为了自己的面子一直都绕道走,从不走父亲扫过的那条路,直到中学毕业;儿子大学毕业了,每天晚上在道旁拉琴卖艺,已退休的父亲为了面子,遛弯时从不走儿子卖艺的那条路。文中小时候的儿子和退休的父亲都有错,但反映了一个人物观念的冲突,所以不失为一篇引人深思的好文章。总之我们训练学生写真,就是教导学生从求真的角度正确反映生活。

“小”就是作文的起点要小,从小事入手,小中见大的反映生活。我们很多学生觉得作文时无从下手,无事可写,就是因为他们的眼界过高。老想着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其实,感人的事件并非都是大事。更多的是凡人琐事。包括每年“感动中国”人物,大多也是平平凡凡的事迹。我们学生更应该多关注身边人,身边事。从平凡的小事中感受不平凡的情感。如《一路霓虹》一文,小作者从自己放学路上见到的五彩斑斓的霓虹灯,感受到城市之美,想到人生路上也会有不少美丽的风景要留心才会发现;《足下街景》一文,作者通过写马路上不同的鞋子,不同的脚步,反映了城市各色人的生活状态。写亲情,写友谊甚至写名人的文章,都不妨从平常小事写起。这样学生既可以有“米”下锅,又可以养成关注生活的好习惯。

总之,这一阶段的训练,是在前面观察习惯养成的基础上,对看到的人和事,进行筛选。如果说第一阶段,可以不做过多要求,让学生尽情地往篮子里捡菜。第二阶段就要帮助学生用心择菜了。求真,求美也是写作的恒久追求。

三、“梳妆打扮”,“修枝剪叶”,既是一种升华又是一种境界的提高。这里的“梳妆打扮“是文章的结构形式的选择;”修枝剪叶’指的是文章语言的修改。

同样的素材,不同的外在形式,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就好象同样一块布,拙劣的裁缝做出的衣服毫不出众甚至毫无美感,而灵巧的裁缝做出的衣服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有时,虽然素材虽有些陈旧,构思新颖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有一篇写“家”的作文,文章的内容并没什么太出色的地方,介绍一家三口的属相,饮食,购物,散步。但小作者用了“开场白”“饮食问题”“购物问题”“散步问题”“尾声”这些小标题,文章别有一番风趣。近年来,中考中也在不断涌现新颖别致的作文形式。加题记,尾记,分章节,加小标题已不足为奇,还有实验报告,戏剧,采访录,数学证明题的格式等等,让平淡的文章有了不平常的外在美。如有一篇《挥泪斩马谡》的作文,作者以喜剧的形式,改写了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情景,点明当政者不信守承诺,这股恶风会肆意疯狂起来。(本文曾获陕西中考满分);《对鹰妈妈的访谈录》一文,作者以记者对鹰妈妈的采访对话,揭示了要教育孩子学会生存的主题。(本文曾获河北中考满分)。这些形式新颖的形式使得作文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在考试中会显得出类拔萃,别具一格。这些形式来自哪里,都是出自我们的课本。日记体,书信体是常见的应用文体。戏剧,采访录,实验报告,几何证明题不都是出自我们的课本吗?只不过有心人巧妙地把他们用于作文中了。结合课文,结合历年来中考中出现的形式新颖的作文,对学生进行训练是一种很好的“化妆术”。人常说,七分长相三分打扮,不打扮只有七分,打扮好了就是十分了,何乐而不为呢?

作文成形之后,不宜再大动刀斧。做些修枝剪叶般的修饰是必不可少的。我以为作文的修改主要应放在两方面。一是看所写内容有无背离主题的,若有改删掉。二是从语言上多加润色。教导学生写完作文读给自己听一听,尽量追求语言的活泼生动。能用比喻、排比、拟人的就不要用白话叙述;能用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来描写的就不要笼统的概述。如“有个小银元从桌上滚落了下来,在地上叮叮当当的跳着”比“有个小银元落在的上”生动;“当时间的女神刚刚叩响清晨的大门时”比单说“黎明时分生动;将“小弟弟哭了”描述为“小弟弟眨巴眨巴眼睛,泪水在眼眶里制大专,突然,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两只小脚乱等着,一边哭,一边喊:妈妈”更动人。作文成型后,不易伤筋动骨了,就要在语言上多润色。就如一件工艺品胚胎定型后,要打磨抛光一样,是为了让它更美。教会学生在作文初稿后多做些修枝剪叶的工作是很必要的。

虽然说,文章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是灵魂。但在经历了搜集和筛选内容的系统训练后,做为更高的追求,更好的升华,第三阶段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绝不可打乱他们的顺序,因为三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前面的铺垫,老师无论怎样大讲特讲作文的技巧不会有太大的效果的。只有在系统的训练之后,学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一定的境界后,才可以将这些方面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这样系统的训练下来,我想作文就不再是一大难题了吧。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论中学历史知识的性质及地位

论中学历史知识的性质及地位

一、中学历史知识的性质及特点

什么是历史知识?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有时难免被忽略或误解。比如,常有人以为历史知识就是指历史本身所发生的事,从而把历史原本与历史知识混为一谈。从认识论的角度上去考察,历史原本与历史知识的关系,是客观实在与主观认识的关系。所谓历史知识,实际上是人们对客观历史的认识。正是历史认识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历史知识的性质与特点。因此,人们在论述历史知识时,实际上是在论述对历史的认识;历史教师传授历史知识,实际上是在传授对历史的认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在学习对历史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看看“历史”这一概念。无论在中文还是在西文中,“历史”这一概念至少含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指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二是指对过去所发生事情的了解及认识。平时我们在用“历史”这个词时,常常是从比较泛指的意义上使用的,也就是把“历史”的这两种含义混用,比如大学的“历史系”,并不是指“过去”的系,而是指对过去进行研究的“历史学”的系。“历史”这一概念的两种含义,后一种是更为主要的,这是因为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只有被人们了解和认识才有意义。马克思认为:“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须产生一样,人也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即历史,但历史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出来的,因而它作为产生活动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产生活动。”②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所谓“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在人的意识上的反映,是对过去的主观认识。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知识。对“知识”的定义,比对“历史”的定义要更为单一。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由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③我国学者对知识的界定亦是如此,比较权威的解释是:“所谓知识,就它所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④这就是说,知识源于客观存在,是反映客观存在的,但知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不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简单重复。所以说,知识是人们的意识对客观存在的主观认识。

现在,我们可以概括地说,所谓“历史知识”,是人的主观意识对人类过去的客观存在(即历史的发展过程)的反映。它以人类的过去为认识对象,是对这一特定的认识对象的主观认识。如果说有客观的历史知识,实际上是指客观地对历史发展过程所进行认识的结果,而不是说历史知识本身是不以人们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历史知识的这种性质,正是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的性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是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作为理论指导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是史与论的科学统一,这也决定了我们所说的历史知识的性质。

以上所说的历史知识,实际上还是泛指历史学科的知识。作为学校教学中的历史知识,与历史学科的知识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但又不能完全绝对地等同于历史学科的知识。因为,学校历史教学中的知识,还要从学生学习发展和认识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国外的课程学专家认为,要从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角度上研究知识是什么,可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1)知识应包含基本的工具;

(2)知识应便于学会任何学习;

用心爱心专心 1

(3)知识应适用于现实世界;

(4)知识应促进学习者的自我认识的技能以及个人完善的观念;

(5)知识应由许多形式和方法构成;

(6)知识应使个人为科技世界作准备;

(7)知识应使个人为政治世界作准备;

(8)知识应容许个人重新获得旧的信息;

(9)知识的获得应是终生的过程;

(10)要在原本的价值上教知识。⑤

这就是说,教学中的知识要具有使学生能够学习与发展的意义和性质。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某一门课程中传授的知识,与相应的科学或学科的知识,往往是被等同看待的,“因而造成了由于知识和次要材料太多,致使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过分繁重的情况”⑥,从而因知识的过于系统、严密和繁多,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也就削弱了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对此,国外的教学论专家指出:“不能把学科视为‘适于儿童而剪裁的科学的概要的复写’那样的东西,它不是科学内容的简略化、淡薄化或缩约。学科内容是从科学中,遵照教学的目标、课题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选取那些可以传递各门科学、技术、艺术的基本概念的事实、知识与方法。”⑦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知识,也要具有能使学生进行学习、认识的性质。

关于历史知识的特点,我国的历史教学工作者已有很多的研究,提出了不少看法,诸如过去性、具体性、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综合性、阶段性、时序性、因果性,等等。这些都对我们认识历史知识的特点有重要的价值。虽然这些特点中有些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具有的(如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阶段性等),但基本上是属于科学的历史认识所具有的特点,或者说是历史科学的知识所具有的特点,这是符合我们以上所说的历史知识是对历史的认识这一观点的。然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既然历史教学中的知识不仅具有历史学科的认识属性,而且要有使学生进行学习和认识的属性,那么,也就应从学习的角度上来认识历史知识的特点。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知识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时空的确定性。历史知识既然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这就决定了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曾经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发生和存在的,而现在则不存在或只留下痕迹。要对这种历史上的客观事物进行认识,不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都要在一定的时空观念下进行,这是历史认识的首要条件,正如列宁所说的“马克思的方法首先是考虑具体时间、具体环境里的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⑧这就是说,脱离时间和空间的历史知识必定会是错误的。对于已经发生并过去了的人类活动,只能根据现存的历史信息(例如史料)进行间接的认识。历史知识的这种时空的确定性,同时也反映出其认识对象的特征和认识方法的特征。

相对的系统性。历史认识所反映的对象是广泛的,涉及人类历史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及其

相互之间内在的联系。历史知识的内容所具有的这种广泛性和综合性,在认识上必然需要有一定的系统性,才能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和内在关系。同其他学科的知识一样,每一个单独的知识必须置于整体知识的结构体系中才具有意义。但是,反映历史实际发展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其系统性又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对历史的认识是有不同层次的,历史知识的结构体系也不可能是绝对完整的,只能是相对的完整。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知识体系就具有这种相对的系统性特点。

广泛的社会性。“人的个体的认识及其发展,是在正常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没有正常的社会生活,没有人际交往,没有言语交流,没有文化影响等社会因素,就不可能有人的认识。”⑨历史知识也具有这种认识上的社会性特点,它是源于社会历史,反映社会历史,认识社会历史的,并且受着现实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影响。学生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就知识的来源、途径、方式等方面说,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也都反映出这种社会性特点。

潜在的发展性。虽然过往的历史是特定的,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历史知识就其内容和形式来说,都不是完全封闭的和绝对固定的,而是具有潜在的发展性。一方面,历史学科的发展会促使历史知识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是说,历史认识本身是活动着的,具有开放性、能动性,因此,历史知识的建构不可能是一次完成又终久不变的,历史知识可以逐步地扩展、深入,可以不断地修定、调整,可以进一步地充实、完善。

以上我们所说的这些历史知识特点,是历史知识所具有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决定了的。这些特点对于历史课程的编制、历史教材的编写、历史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历史学习的指导等,都具有参考意义。

二、传授历史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如何看待知识教学的重要性,怎样理解知识学习的意义,这些是教学理论中反复研讨的问题。“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授受被看作是教育的中心,甚至把教育等同于知识的授受。这样,传统教育中的智育,不过是知识的灌输。在新的教育中,不仅要考虑知识本身的问题,而且要考虑知识在课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对学习者的意义。”①0

1.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地强调知识学习中的被动接受、记忆、背诵和复述,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激烈抨击,甚至知识传授的意义也遭到否定。但从当代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看,知识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不能轻易否定的,而是要从新的角度上去认识传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最近,由于更多地强调智慧训练,从而便促进了把获得知识看作一种有重要意义的目的这样一种观点加以高度重视的趋势。”①1布卢姆也认为,应该把知识“作为学习该领域的方法论基础,作为解决该领域里各种问题的基幢,甚至认为知识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兴趣、态度等方面的基础①2我们应该全面地、辩证地看待传授知识的意义,尤其知识在教学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如果我们不把历史知识看作是死的知识,而是看作对历史的认识,如果我们不是把历史学习单纯地看成是对书本知识的记诵,而是要学习如何全面地、客观地、发展地、辩证地看待和处理历史的和社会的问题,那么,历史知识的学习就会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历史知识的传

授就是开展这种学习的基本条件。历史教学任务的具体实施和全面完成,是以历史知识的教学为基础的;学生的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掌握知识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的重要条件;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历史教学方法的采用,都与历史知识的授受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应该从历史知识教学的这种基础作用上,来认识在中学教学中传授历史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关键

要正确地理解历史知识教学的任务,很重要的方面在于全面认识知识掌握的含义是什么。如果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那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职能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学生的基本职能,则是接受、认知、记忆和复现所传授的知识,教学过程形成着学生的复现认知活动,未能充分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①3传授知识就和灌输知识成了同义语,学习知识就成了被动接受的活动,从而使知识教学的意义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在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仅仅是对知识了解的问题。当代教学理论认为,知识的掌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知晓,指“由不知到知”,即晓得知识所反映的事物;二是理解,指“知其所以然”,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三是运用,指“行”,即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从“学会学习”的角度上讲,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更为重要的,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没有理解,历史就降为鹦鹉学舌式的学习和评论一种空谈记忆的游戏。„„学习历史的重要目标必须是理解地获得知识”;①4没有运用,历史知识就会成为死知识而失去其价值,历史知识的教学任务也就不能成为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任务的基矗所以,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不仅是指所掌握的知识要全面,而且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要全面,即从知晓、理解、运用等方面对知识全面地掌握,这是历史学习的关键所在。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对历史知识的全面掌握中,理解和运用历史的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历史教学比较注重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具体知识,所以在历史学习中,对史事的记忆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衡量标准。“在社会学科教育中,知识目标本身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了变化。长期以来,基本的知识目标是以历史事实和历史境况为基矗对重要史实知识的记忆,是社会学科课程,尤其是历史和政治课程的基矗随着行为科学的出现和在社会学科中对概念的重视,社会学科课程从强调史实,转变为强调作为教学基础的重要观点和重要概念。”①5这种转变,也反映出在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上,历史的理论知识所起的关键作用。

3.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思维的条件

对于掌握知识,列宁曾有过很精辟的论述:“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对基本事实的了解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不仅应该掌握知识,而且应该用批判的态度来掌握这些知识,不是用一堆无用的垃圾来充塞自己的头脑,而是用对一切事实的了解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没有这种了解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有学识的人。”①6在这里,列宁不仅指出了知识学习的意义及作用,而且提出了对知识的学习与思考的关系问题,而这恰恰就是当代教学理论所关注的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的关系问题。在这一关系中,知识的重要性体现在:“知识提供的是思维的原始材料,使人们可以运用它来思考。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思考的焦点激发各种水平的理解,而不是作为固定的信息让人们接受。”①7从这一意义上讲,“知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知识是逻辑、直觉、分析、树立假设的思维发展过程的手段,也是个人发展的媒介。”①8历史教学的过程是使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过程,这是使学生的历史思维得以发展的过程,可以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

但是,在历史思维的培养上,历史知识构成了思维的基本内容,是历史思维展开的必要条件,只有重视历史知识的教学,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才具有可行性。

总之,我们应该全面地理解历史知识教学任务的地位,才能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 ※ ※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面对着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历史学科的不断发展,承担着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使命,在继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端正教学观念,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历史知识教学的任务,以使中学历史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跨世纪的人才。

第五篇:岗位体系建立

企业岗位体系咨询

海源顾问之岗位体系综述

1、海源顾问认为,通过建立岗位体系,制定完善的岗位说明书,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1)为录用员工、招聘员工提供依据。可以根据确定岗位的任职条件进行员工招聘,并作为入职培训的教材。

(2)对员工进行目标管理。依据岗位说明书可清晰设计目标。

(3)绩效管理的基本依据。根据岗位说明书,在职责范围内设计KPI。

(4)制定薪酬政策的依据。不同的岗位对企业的贡献也不同,根据职责和贡献来制定薪酬制度。

(5)培训与开发的依据。根据岗位的职责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提高技能水平。

(6)岗位设计提供依据。通过调整工作内容,提高员工工作热情

2、为建立任职资格体系提供基础依据。

(1)通过岗位评估,评估岗位价值,进行岗位价值排序,建立企业岗位价值等级矩陈,为薪酬支付提供决策依据。

(2)海源顾问运用部门职责分配表对部门职责进行梳理,确定部门功能模块和流程,根据角色在部门功能和流程中承担的职责分配,梳理每个角色的职责,制定岗位的岗位说明书。

(3)海源顾问岗位评估系统是在借鉴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在人力资源领域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市场和文化环境,并通过多年的实践检验,测算改良而成。通过系统,对岗位进行量化评估。

海源顾问认为,中国成长型企业在岗位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

1、岗位职责不清

2、不同岗位职责交叉、重叠

3、岗位重要职责缺失

4、没有建立岗位说明书体系

5、对岗位说明书的制定没有一套方法,根据经验编写

6、岗位说明书不完整,有的岗位缺失岗位说明书

7、岗位说明书内容设计不科学,重要的内容缺失

8、岗位说明书不统一,各部门的格式不一样

9、职责的文字描述不清晰、不准确、不具体

10、对岗位说明书的重要性认识不深,没有专门的组织对岗位体系进行维护

11、没有及时更新岗位说明书

12、岗位说明书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没有让业务部门承担职责

13、没有建立岗位说明书管理制度,采取放任的态度

14、主管没有和岗位说明书编写者充分沟通

15、岗位说明书编写者关注于个人,没有基于岗位要求

16、岗位说明没有前瞻性

17、没有对岗位进行评估,没有基于岗位价值贡献来支付薪酬

18、岗位评估工具不科学

19、岗位评估的流程不科学,方法不对路20、企业文化不支持岗位评估

21、员工对评估结果不服气

22、岗位评估太坚持量化原则,教条化

23、岗位评估过程不公正、客观

24、岗位评估流于形式,没有和薪酬设计挂钩

25、没有随着业务变更和组织结构调整,及时更新岗位等级

26、岗位评估等级设计太粗或太细

27、岗位评估和薪酬设计结合不科学

海源顾问对岗位体系的解决方案

1、岗位梳理与岗位分析

(1)岗位说明书编写培训(流程梳理、部门职责分配表、工作分析)

(2)部门职责和流程梳理

(3)部门职责分配表、部门组织结构、岗位清单编写

(4)小组讨论、有针对性的辅导

(5)岗位说明书编写

(6)岗位说明书编写辅导

(7)部门负责人成果汇报

(8)制定岗位说明书管理制度

2、岗位评估

(1)岗位评估培训(评估工具、流程、方法)

(2)成立评估委员会

(3)制定评估规则和流程

(4)挑选典型岗位进行岗位评估

(5)非典型岗位插入

(6)综合平衡、微调

(7)建立岗位等级矩阵表

(8)制定岗位评估管理制度

郑州海源营销策划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联系人:余先生电 话:0371-65634341手 机:***

邮 箱:ysy158@126.comQQ:290418575网址:

海源顾问岗位体系咨询的项目价值

1、方案价值

(1)系统性——结合公司战略与经营目标、组织及流程来梳理和分析岗位的职责和任职资格

(2)针对性——针对企业的战略要求和实际问题,制定有效的岗位体系方案

(3)可操作性——提供容易领会和掌握、易于推广、接受的工具和方法

2、过程价值

(1)使得客户掌握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编写、岗位评估的工具和方法

(2)对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3)通过成果汇报,对其他部门有了更多的认识,增强部门之间的协作畅通

(4)对岗位的价值有量化根据

(5)通过沟通,为推动整体方案的实施打下基础

3、无形价值

(1)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形成共识

(2)加强了跨部门合作的观念

(3)从知识、沟通、创新、影响四个纬度来衡量岗位价值

(4)为人才培养与开发,支持组织发展建立了框架

(5)为员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下载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体系建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体系建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立知识体系

    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综合能力。 ———城步一中考前30天语文复习方案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一直有其特殊性,其高考备考更具备特殊的时效性、针对性、复杂性,很值得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点。个人信用是基于个体在既往人际交往与商业交易中的信守承诺记录而获得的信任。今天,在个体参与的各项事务中信用无处不在,无......

    建立特色体系

    几点看法 根据一个周的了解,对本公司的现在及未来的几点想法如下: 1. 制定合理适用的技术-市场流程和制度,从产品的立项到方案达成,建立相关 的交流流程和方式等。 2. 相关技术......

    SA8000体系建立

    ISO9000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实施ISO9000认证的必由之路。组织可以自己组织内部人员完成,也可以聘请外部咨询机构协助完成。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必须以I......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宇宙地中学 谷福臣 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这种高素质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同时发展.中华民族......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插图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插图教学 现阶段我国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初中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历史作为初中的一门必开的课程,同样也担负着素质教育的任务,打开现行初......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 张菲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发展中国家,民族关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民族关系问题,不仅有利于抓住中国......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的作用

    浅谈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和历史知识的应用 长期以来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二者有紧密的关系。注重语文学科与历史学利的交叉和渗透,找准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结合点,恰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