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的作用
浅谈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和历史知识的应用
长期以来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二者有紧密的关系。注重语文学科与历史学利的交叉和渗透,找准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结合点,恰当运用文史结合,既有利于语文课堂的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个性的健康发展,开阔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恰当地选用历史史实和精心设计动画,会增强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形象性、亲和力和感染力。用精彩的片段创设情境,可以渲染气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我先播放《长征》的精彩片段,让含蓄和抽象思维变为直观形象,接着让学生在乐曲声中朗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样学生在感受诗词的同时,在头脑中回顾红军的长征路线,认识到恶劣的自然环境,理解并感悟长征精神: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说了,在语文课学习当中,我们竟经常会提到一个说法,特别是学习古典诗词时,老师经常会说“要知人论世”。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要深入的理解一首诗词,必须了解作者生平和这首诗词相关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如果你善于挖掘这些历史史实,那么对你的课文内容、诗词的理解将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语文教学在农村来说莫过于写作文了,写作时同学们常常苦于没有材料,殊不知历史课本中的很多人
和事,就是一个丰富的写作素材库呀,无论翻开高考满分,还是中考满分作文,你会发现,很多文章都在打历史的主意,沾历史的光。动辄春秋战国如何如何,要么古代近代怎样怎样,简直是俯拾即是,不一而足。虽说这样作文还有些欠缺,但毕竟是一种为文之法呀!虽然我们不主张甚至反对那种花里胡哨引用历史典故的作文,但是我认为只要深入理解历史人物并进入其内心,领会其精神,有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就仍然是好文章。
语文是关于汉语言和文字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研究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及其发展规律,与其它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相互包溶、相互作用。语文和历史的关系也是这样,历史的记载,传播需要语言和文字,语文中又包含大量的历史典故、历史人物传记、历史事件等史实。语文运用历史理论丰富和完善自己,历史在语文教学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曾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特别是市场经济一切向钱看的今天,历史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更不能忽视。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下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新课程下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岚山区黄敦中心小学
刘志娟
浅谈新课程下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人们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教学方法也就灵活多变而又科学起来,老师们也总是在努力探索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奥秘,我也不例外。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新课程下,加强电化教学,更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
一、加强电化教学,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也曾说过这样的话:“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但是小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着兴趣问题,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了积极性。
例如:我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采用放录象、投影等手段进行教学,把那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嬉戏的鱼群、蠕动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以及海滩上千奇百怪的贝壳、庞大的海龟和遍地的鸟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使他们感到既新奇又有趣,以至思维活跃,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加强电化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由于电教媒体具有巨大的表现力,且表现手法丰多彩,又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和微观的限制,因此,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特别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我在教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时,为更好地理解“泉眼无声惜细流”这一诗句中“惜”字的妙用,我采用计算机课件进行教学,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之所以是涓涓细流从泉眼无声地流出来,那是因为泉眼太小了,并不是泉眼很大,却能像人一样故意不让它多流一点。从而理解了“惜”字的妙用,突破了学习重点。
三、加强电化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
电教媒体的运用,能引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和注意,而观察与思维密不可分,人们凭借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思维传递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培养了能力。
例如:我在教《故乡的杨梅》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们认识一下杨梅,我用视频仪把书中有杨梅过的树枝和常见的桂圆的图片一并投放出来,同学们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很快就总结出杨梅的样子:叶子狭长、果实圆圆,和桂圆一样大小,表面有突起,颜色是紫红色。这样,既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有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发展了智力。
四、加强电化教学,能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
使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比教材的文字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再加上电化教学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可以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功能。
例如:我在教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我用放录象的形式把诗中所描绘的气势磅礴而又壮丽多娇的祖国山河展现在学生面前: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不断的山,就要沉下去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水正咆哮着向大海流去。图中的落日、高山、大河,一远一近,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既有利于把学生带进“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情画意之中,又有利于引起联想,领会祖国大好河山美景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增强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五、加强电化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一些德育思想往往是抽象的、不形象、不具体的,难以理解。但是,如果采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会寓真理于具体的生动活泼形象之中,感染力强,能更好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例如:我在教《我不能忘掉祖国》这一课时,为了抓住“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这一重点,我利用碟片,把宋庆龄反驳美国学生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和铿锵有力的话语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使同学们更加相信“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北京申奥成功,中国顺利加入WTO,还有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胜利返回,使同学们也和宋庆龄一样“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信心”——同学们有的说“我要为我们祖国的更加繁荣、昌盛、美丽贡献力量”还有的说“要以宋庆龄为榜样,为振兴中华锻炼好身体,将来在奥运会上多拿奖牌”„„这样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学容量也加大了,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六、加强电化教学,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而能否把握住这个机会,除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外,很重要的就是是否具有创新的能力。由于电教媒体有“相当于人体部分的器官延伸”的功能,所以,加强电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有利于拓宽学生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幻想、学会做梦、学会好奇、学会提问题。
例如:我在教说话课《小鸭子得救了》一课时,在学生说出猴子、小熊、大象分别用什么办法救出掉在坑里的鸭子后,我提出了新的问题——你会用什么办法救出掉在坑里的鸭子?同学们纷纷说:下去抱上来、用兜兜上来、用铁锨端上来„„这时,我用课件把坑旁边的小溪配上“哗——哗”声投放在屏幕上,听到哗——哗的流水声,许多同学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小溪上面来,有的同学皱着眉头在下边小声嘀咕:“挖个洞,通向小溪,让小鸭子从水里游出来„„”“把水引到坑里,利用水的浮力,把小鸭子浮上来”„„各种大胆、科学而又不乏创造力的想法产生了。
当然,新课程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电化教学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只要适时、适地,选择恰当的电教媒体进行教学,会事半功倍,收益多多。
第三篇:关于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初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 考试方式 教学评估
论文摘要:语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根源在于现行的考试方式和教学评估方式不当。要改变现状必须改变考试方式和教学评估机制,保证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语文教学改革似乎越改越让人感到困惑,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的确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时代的特点,但要真正实行起来,恐怕不是那么容易。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应该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遵循规律,按照语文自身的特点进行语文教学是必然的。但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语文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让人感到语文教学的路越走越窄。
语文课堂上有几个学生能够坚持45分钟认真听课或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活动的?教师辛辛苦苦地教,却是吃力不讨好。原因是什么呢?明眼人一看就清楚。都是考试惹的祸。学生都知道老师教的内容考试很少考,甚至根本就考不到。笔者曾经有过深切的体会。有一个学期三次考试,考前为学生做辅导,提一些重点,凡是背诵的课文都要认真准备,重点段落要背上,学生是听了我的话,认真复习,可是考试时却一点也没有考课本中的重点内容。评讲试卷时,我非常抱歉地对学生说,老师的功力还不够,下一次老师一定好好准备,尽量靠近考试题目。第二次考试之前,我真的下了一番功夫,把名篇名句弄得滚瓜烂熟,学生也准备得很充分,可是考试时,一题也没有碰上,我又一次汗颜。学生认为,听也没有多少效果,还不如考试时碰碰运气,能考多少是多少。但领导却要教师拿出成绩来,教师没有出色的考试成绩,怎么能是称职的教师?最终责任还在语文老师。
虽然从理论上讲,教学评估重结果更重过程,但现实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在一些人看来,学生分数高,教师就是有水平,学生分数低,就是教师无能。因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吗?
有的领导甚至认为,你第一次比别的老师人平分少了0.1分,下一次你还少0.1分,这不是你老师的责任又是谁的责任呢?语文教学变成了行政干预,什么都要统一,有的单位还搞“四备”、“五步”、“六统一”,试问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呢?
考试方式和教学评估的滞后严重地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束缚了语文教师的手脚,使本应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机械的试题训练,枯燥无味。有一句话形容现今的语文教学现状非常贴切: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放眼今天的教育教学管理,公开场合高唱减轻学生负担,私下里却拼命地忙应试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位分管教学的领导直言不讳地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应试教育搞好了,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但没有成绩,没有升学率,素质教育再好也不行。更有甚者,竟赤裸裸地说,要放心大胆地抓升学率。如此,还有什么语文教学的改革可言?还谈什么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
课程是要改革,教学方式也应该与培养现代化的人才相适应。理论,谁都能说上一大套,可就是不能在实践时很好地贯彻落实。一会儿学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一会儿又学衡水“三变五让”,红头文件发了,检查组也派了,年终总是取得了重大成果。依然故我。为了生存,语文教师不得不巧于应付,上面检查了,就来素质教育,检查组一走,立马忙应试。竞争成了教师的紧箍咒,最苦的还是学生。减轻学生的负担喊得震天响,学生的负担减轻了没有?结果是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三番五次地号召不准乱定教辅用书,可上级命令你购买的复习资料,能不购买吗?
什么都要行政命令,什么都要统一,结果遭殃的是语文教学,受苦的是广大的语文教师和学生。其实,语文教学是不能统一的。如果能够统一,那么何不来一个全国统一,大家都学魏书生、于漪、冯梦龙的教学模式。他们的确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典范,可为什么全国至今也只有一个魏书生?原因很简单,语文教学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可言的。
要真正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评估方式,重结果,更重过程,全面评价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容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在人平均分上超过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但我们不能说,老教师就不如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是综合的,语、修、逻、文,字、词、句、章哪一方面都要好,都要强,怎么能仅仅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呢?再说少一分或者少五分,语文的能力又能低多少?分数只是一种结果,并不能代表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时仅仅以学生考分来论英雄,严重地阻碍了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大家都在为人平均分而奋斗,还有谁敢放心大胆地搞语文教学实验?还有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能够让语文教师轻装上阵,摸索语文教学的规律,也才能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语文新课标提出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个维度,从显性和隐性的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的全新而又正确体现语文学科特性的评价策略,这是促成语文学科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只有加强对语文学科的综合评估,采取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实绩,实事求是地肯定教师的劳动,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真正改变语文教学现状,必须改变现行的考试方法。教什么就考什么,加大语文课文考查的力度。有许多优美的课文,就是非常好的阅读材料,为什么不能变成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考题?而偏要去找学生都不熟悉的文章为难学生呢?再说,那些文章阅读题答案设计者设计的答案就那么准确无误?笔者认为,语文考查完全可以用书本上的课文作为考试的材料,叶圣陶先生不是说过“教材是一个例子”吗?既然是“例子”,就应该也是考试的“例子”。
第四篇: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精选
多篇)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许多先进经验纷纷亮相,成为了新课程教学的亮丽风景。在改革中,我采取了扬长避短、学为我用、创新理念、稳步推进的课堂改革策略,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学生是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放在了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味的采取压制、强迫的手段,常常适得其反。近一年的改革,改变了我错误的认识,学生
被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教学时能够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学习值得提倡
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别,但完全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会学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知识的难度适当教会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
3.小组合作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是少数尖子生的课堂,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小组合作,有利于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快感,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建立小组并发挥小组的作用不可忽视。
4.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向标
课程标准要求落实三维目标,课堂
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早将目标定位下来。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与否,也需要对照目标。目标的展示,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明确。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教学中总结了“三自”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三自”即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预习课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内容的初步感知;阅读课侧重于思维的训练、表达能力的培养;复习课则侧重于知识的落实。课堂设计上,以理念引领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革新
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实现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传统的学究式经验教学已不受学生欢迎,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自我碰撞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况且,学生的作题能力不是靠教师的讲而培养出来的。为
此,我在教学中从课本内容,学生心理因素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体味到做主人的幸福。
四、教学内容的添新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是改变了过去教材天下一统的格局,社会、生活、实践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成为教学内容。死抱住练习册不放,必然导致视野狭隘。
五、实践活动的出新
活动是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时娱乐,它对于解决当前困扰学校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这一问题有着独特的意义。我不喜欢板着脸孔教学生学习,愿意用自己的热情和阳光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总之,“一遍功夫一边巧,十遍功夫刮刮叫”,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有效备课”,定能在教学中迸出智慧的火花,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者:李敏捷
单位:红河州建水县坡头乡民族中学联系地址:红河州建水县坡头乡民族中学邮编:654300
电话:***
电子邮箱:395178396@qq.com
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实际的生动实例搬进了课堂,教学内容鲜活了,不再枯燥乏味了;讨论答疑替代了死记硬背,明理分析取代了题海战术,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多边交流代替了教师单向灌输,课堂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更加直观有效。这些可喜的现象,犹如一场及时雨.冲击着僵化、呆板的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干涸的心田得到滋润。“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理念上已形成共识。在继续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主
要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课程改革语文师生互动
一、加强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教学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启发式教学有多种,如正问启发、反问启发、观察启发、情景启发等。
1、正问启发。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
2、观察启发。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像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语文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
找出规律或加强语文知识本质的认识。
3、情境启发这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课文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在讲《过零丁洋》时,可以通过讲解文天祥抗元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文天祥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精神,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二、让课堂活跃起来、灵动起来
能否使课堂“动”起来,与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有很大关系。首先,要想使课堂真正地“动”起来,教师应具较高的素质,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多学习,学习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多观察,观察课堂活动中
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多思考,思考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多总结,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一句话,要想进行有效的教学,必先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其次,教师要时刻想着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自己讲是极容易的事,但要想让学生“动”起来是不容易的。是否“想让学生动”,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意识是否先进;有了“想让学生动”的思想,学生能否真的“动”起来,这又是一个教学技巧、能力和水平的问题。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动”起来?
1、要让学生“敢动”。也就是在教学上要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克服教师专制,体现教学民主,教师要以真正平等的身份、真正民主的心态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教学独裁者的身份出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动”。
2、要让学生“想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而设疑、激疑,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巧设问题,之后进行鼓励性启发、引导。如,“谁能谈谈自己 的看法”,“不要顾忌所答内容的对错,只要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就行”,“答错了没关系”,“对这一问题有这样一种认识,你还有其他看法吗”等,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勾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想动”。
3、要让学生“能动”。要更多地发动学生,给每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展示自
己才华的机会,只要学生有“动”的意愿,哪怕仅仅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应给予其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要发动更多的学生,克服“双边交流”,提倡“多边合作”。一般说来,讨论法和谈话能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能较为充分地“动”起来。
三、立足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首先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理念是否体现关键看语文课堂教学。《新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
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板块,包括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等。阅读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变训练为主为积累为主”;写作教学要突破“为作文而作文”的传统模式,突出“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教学目标;口语交际教学要精心创设交际情境,多给学生实践机会;综合性学习活动教
学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对教师、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师的重大挑战,要求教师注意活动的开放性、阶段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四、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1、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对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一概否定。实际上,我们的历史教学更多的是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枝粉笔、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生情感、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创新的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满堂灌”辩护,“满堂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挤压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只能是
一种被动式、保守式教学,与创新毫不相干。不过,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有必要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上做好文章,使
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排斥先进教学手段,而应该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历史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因课而异,因教材而异,因人而异。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载体。
3、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总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还有一些矛盾客观存在。如语文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网络文学的大量涌现、信息量剧增的矛盾,传授系统知识和教学的集体形式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实施因材施教的矛盾,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矛盾。所以语文教学创新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只有课内课外双管齐下,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文学思维、语言文字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新课标关注学生主体发展的
理念,无疑给习惯于灌输知识的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应当身体力行,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创新,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只要勤于思考,精心备课,就会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能够适应教改的需要,达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创新意识,以适应时代、适应未来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月版
2、年6月版
3、李新华:一堂好课需要具备的几个亮点,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朱慕荣主编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班华主编 :《中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年9
2014年第7期
4、樊秀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云南教育中学教
师 2014年第6期
学习新理念心得体会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许多先进经验纷纷亮相,成为了新课程教学的亮丽风景。在改革中,我采取了扬长避短、学为我用、创新理念、稳步推进的课堂改革策略,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1.学生是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放在了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味的采取压制、强迫的手段,常常适得其反。近一年的改革,改变了我错误的认识,学生被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教学时能够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学习值得提倡
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别,但完全
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会学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知识的难度适当教会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
3.小组合作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是少数尖子生的课堂,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小组合作,有利于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快感,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建立小组并发挥小组的作用不可忽视。
4.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向标
课程标准要求落实三维目标,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早将目标定位下来。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与否,也需要对照目标。目标的展示,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明确。
5.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永无止境,而教师教学不能仅传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创新,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动脑、动手、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教学中总结了“三自”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三自”即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预习课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内容的初步感知;阅读课侧重于思维的训练、表达能力的培养;复习课则侧重于知识的落实。课堂设计上,以理念引领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革新
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实现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传统的学究式经验教学已不受学生欢迎,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自我碰撞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况且,学生的作题
能力不是靠教师的讲而培养出来的。为此,我在教学中从课本内容,学生心理因素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体味到做主人的幸福。
四、教学内容的添新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是改变了过去教材天下一统的格局,社会、生活、实践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成为教学内容。死抱住练习册不放,必然导致视野狭隘。
五、实践活动的出新
活动是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时娱乐,它对于解决当前困扰学校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这一问题有着独特的意义。我不喜欢板着脸孔教学生学习,愿意用自己的热情和阳光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在教新课程的学中,我不断学习课程标准,尝试了许多教学方法,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现谈一些心
得体会。
第一:对新课标历史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的认识。
结合新课程标准,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启发性原则。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意识,将启发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教方法、导思路、激兴趣、诱思考,重视直观教学对学生的启发作用,鼓励求异思发散思维,及时反馈矫正,及时总结。
2、主体性原则。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已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学会学习”作为扎实执教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求教师在备课和执教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
3、民主性原则。要求教师面向每一位学生,建立起师与生、生与师之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相互尊重、相
互信任和相互合作中完成教学任务。
4、发展性原则。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5、实效性原则。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紧紧抓住课程标准,以教材为载体,写出最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6、系统性原则。历史知识的错综复杂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困难之一。但是,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必然性又决定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历史教学应该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线索,认识现象的因果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有序的、系统的掌握历史知识。
7、史论统一原则。历史科学是材料和观点的统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育价值的核心所在。在教学中,不但讲清史实,还要讲明观点和道理;不但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处世做人。要重视和坚持论从史出的认识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唯物史观和科学品格。
8、古为今用原则。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学习历史,是为了继承人类的宝贵遗产,建设和创造美好的未来。历史教师应善于将历史和现实、未来相联系,引导学生面向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第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原则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
1、会阅读。教学首先应指导学生形成爱阅读的习惯,掌握阅读的方法。课本是无声的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
主要来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养成爱读教材的学习习惯,学会有效阅读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2、会听讲。语言沟通是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讲能力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培养提高学生听讲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讲习惯。其次是培养学生在听课时能听出重点,掌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3、会联想。学生能对学过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其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对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如知识的类比联想。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通过准备题、新课导入语等形式把新知与旧知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启发学生从旧知寻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推导出新的规律,获得新的知识,完成从旧知向新知的迁移。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通过联想把新知与旧知及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学习能力。
4、会质疑。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必须创造一种学生乐于大胆提问的教学气氛。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喜欢你,敢于向你提问题,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均应给予鼓励。
5、会练习。要教给学生关于练习的学习方法,首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不要搞题海战术,培养学生在练习时能有“五心”:审题细心,解题专心、碰到难题有信心、认真练习有恒心、向人请教要虚心。培养学生出习题、出试卷的能力。
6、会复习。温故而知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教会学生复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以及自己的学习笔记等自己进行复习,并利用列表、图示等方法找出知识的重点、要点和难点,把知识归类,对有关联的知识进行类比,不断提高学生复习的能力。第三: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存在许多问
题:
1、在教学目标方面,不重视课程标准的使用,在能力目标的界定、范围、内涵、表现形式以及各项能力要求与教材的结合上存有很大差距,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2、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注意建立知识结构,忽视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忽视主干知识的深化、升华,不能把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3、在教学方法方面,忽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忽视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讲授,教材、方法、能力三者关系摆布不清,处理不好,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4、在教学手段方面,忽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媒体的使用,满足于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
为纠正上述存在的问题,有待于以
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真落实新课标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与联系,增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传统的历史教学具体史实性知识量太大,学生需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新一轮教学改革大大减少了知识量,使课堂内师生互动,探索性学习有了更多余地,这正是国家推行教学改革的精神所在,因此我想我们历史教师应重视讨论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教学机械刻板的僵化局面,使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处于主动状态,提起对历史科的兴
三年级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总结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许多先进经验纷纷亮相,我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采取了扬长避短、学为我用、创新理念、稳步推进的课堂改革策略,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1、学生是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放在了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味的采取压制、强迫的手段,常常适得其反。近一年的改革,改变了我错误的认识,学生被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教学时能够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学习值得提倡
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别,但完全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会学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知识的难度适当教会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
3.小组合作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是少数尖子生的课堂,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 1
角落。小组合作,有利于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快感,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建立小组并发挥小组的作用不可忽视。
4.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向标
课程标准要求落实三维目标,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早将目标定位下来。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与否,也需要对照目标。目标的展示,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明确。
5.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永无止境,而教师教学不能仅传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创新,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动脑、动手、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教学中总结了“三自”学习法,培
~ 26 ~
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三自”即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预习课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内容的初步感知;阅读课侧重于思维的训练、表达能力的培养;复习课则侧重于知识的落实。课堂设计上,以理念引领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革新
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实现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传统的学究式经验教学已不受学生欢迎,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自我碰撞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况且,学生的作题能力不是靠教师的讲而培养出来的。为此,我在教学中从课本内容,学生心理因素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体味到做主人的幸福。
四、教学内容的添新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是改变了过去教材天下一统的格局,社会、生活、实践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成为
~ 27 ~
教学内容。死抱住练习册不放,必然导致视野狭隘。
五、实践活动的出新
活动是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时娱乐,它对于解决当前困扰学校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这一问题有着独特的意义。我不喜欢板着脸孔教学生学习,愿意用自己的热情和阳光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 28 ~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采取各类措施,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可以得到改进,并全面地提高语文教学工作,营造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本文主要是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困境进行分析,以摆脱以往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善于创新的去研究学生,理解学生,而后才能更好的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该文指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改变的关键点。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1、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及自身角色的调整。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等理论知识,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考试观、人才观等都要重新认识和进行反思。其次,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要有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以及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及指导者。
2、教学策略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策略的转变就是改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导探究式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分为七个重点:(1)重感悟。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让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体会,揣摩语境,训练语感。(2)重读书。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指导,适量齐读,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及快速把握课文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3)重积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不但要重视课内积累,还要重视课外积累。通过对佳词妙句、古诗、儿歌、精彩片段的积累,学生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4)重情感培养。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要注重对语文课文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5)重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6)重合作。合作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互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7)重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探索语文学习规律。
3、教学结构的转变
教学结构包括学习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教学策略的正确选择运用。由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课堂结构具有多样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注重教学结构的大胆尝试和创新,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探究合作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转变的关键点
1、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巧设问题、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故事性比较强,教师可以通过层层铺设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例如课本剧表演、讲故事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电教化设备来直观、形象的展示课本内容,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或利用讲故事来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和自豪感,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平时积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课标发生变化后,教师的任务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从以往的简单传授到如今的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对于学生而言,唯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摒除以往的死记硬背,通过平时积累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获得更深人、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如能在平时积极倡导学生注意知识积累,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启发,双管齐下,定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上述目标。例如,在学习《身边的科学》这篇说明性课文时,教师应在讲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抨顺写法上的脉络,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悟,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丰富教学模式,开展情境式教学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情境式教学不仅是丰富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如将情境式教学运用得当,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看浪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浪花的视频,通过风景再现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海恢弘的气势与壮丽的风光,从而激发学生对这篇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如,学习《四季》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带人大自然,从大自然中选取某一典型植物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让书本上的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4、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新课程的合作探究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启发,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还有利于教学知识点的掌握。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提出探究课题,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让学生汇报探究成果,不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5、以情动人,注重情感教育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情感,并融情感于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做到以情动人。如在讲解《小蟒鲜找妈妈入《爱迪生救妈妈》这类蕴含深厚情感的课文时,要感情充沛、以心感人,让学生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获得“亲情无价”的情感共鸣,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没有答案的正误之分,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成果,对于与标准答案不符但独具一格的回答要在适当的场合下给予认可,避免全盘否定甚至当堂呵斥,以维护学生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倡导积极、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个人情感与他人的互动中得到升华,能够在体会语文的魅力中快乐成长。
6、探索开放式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语文的开放性学习,是指扩大教学资源的范围和学生的学习视角,充分开发社会、学校等对学生有益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的开放式学习可分为故事式学习、辩论式学习以及“导游”式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创造表现,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结语
新课程标准并非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放宽了对老师课堂教学模式,反而它是是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多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潜心贯彻新课标精神,与时俱进教学模式,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雪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中华少年,2011
[2]武玉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学习[J]。金色年华,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