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祖国.doc教案设计
祖国,你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流利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会一些科普知识,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掌握文中的一些常用词。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启示教学,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各词语的意思对实在难懂的词语采用举例法来解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小到大每个人都多次参加升国旗仪式,国旗在人们的心中就是祖国的象征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同学们体会其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在思想上引起共鸣,增强我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祖国神圣的信念,国旗是祖**亲的象征,国旗常在我们心中。参加升国旗仪式、唱国歌都是这种爱国主义热情的表现。我们要把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平时的具体行动,落实到生活、学习中。
2.在课文学习中,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汉语交际能力,结合听、说、读、写训练,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并为真实交际服务。
3.学会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比如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组织材料,为主题思想服务。
4.加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逐步积累学习经验,丰富学习手段。
5.通过课文学习,掌握常用词语:垫、沸腾、说三道
四、即、携、浅显、向往、过于、提供、异常、维持、更改等。
6.通过课文学习,掌握常用句型和一些修辞手法。(1)常用句型:
①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刻,任何词汇都不足以表达它的庄严与神圣。
②然而这一切,与我要说的这一刻相比,仍然是浅显而轻量的。(2)排比句:
①我看见过游子返乡时跪伏国门亲吻故土的情景,看见过华侨儿孙手捧祖辈父辈骨灰回乡安葬的情景,看见过守卫“国门”哨兵的自豪和微笑,看见过冰山顶上雷达兵过新年时的欢愉,也看见过第一次澳星发射失败后人们那痛苦与发愤的面容„„
②我看见,骑在父亲脖子上的孩子,整齐地举手行队礼,那样全神贯注,那样成熟;我看见,男人女人、老人年轻人,一顺水地行注目礼,那样庄重,那样圣洁;我还看见,离我不远处,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人边注目边顺鼻沟流泪,像想到什么;一位母亲把高大的儿子紧搂身边,像在叮嘱什么;—个大学生把一本书捂在胸前,像在默念什么„„(3)对偶句: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刻,任何词汇都不足以表达它的庄严与神圣;这是一个怎样的场景,任何童年或成年的记忆都无法比拟。[课文研讨1
一、整体把握
文章通过作者及其家人专门在国庆节清晨,观看天安门升国旗仪式的经过和内心的强烈感受,表现出作者对祖**亲的深沉热爱和祝福。同时,通过对其他观看仪式的人们的言行神态的描写,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那种溶于血脉的爱国情怀。大家由衷地希望祖国更强大、更美好。注意体会人们那种安静和默契,作者的感情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热血沸腾的。
课文是汉语学习的中心,语音、词汇、语法点的学习,听、说、读、写能力的获得,交际话题训练都要围绕课文学习来展开。要充分利用课文,从学课文到用课文,在每一个层次上,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学习课文,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研究
作者的情感线索。
大早起床——司机的所见——路途中的所见——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开始升旗时,人们鸦雀无声——作者急切想看见国旗——升旗过程中人们的表现。
三、任务设计
1.阅读文章,掌握课文的内容和表达层次。
2.关于我国的国旗、国歌、国徽和祖国首都,让学生查一下资料。[教学建议]
一、预习指导
1.要求学生按照学习提示自学,教师在课堂上注意检查、落实。
词语和句型的学习是为理解课文扫除障碍,要求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运用。采用预习——检查——讲练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运用课文材料进行交际,采用阅读——思考讨论——复述的方法。
2.要求学生了解国旗、国歌的来历,以及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目前,我国国家强盛,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让学生搜集整理关于国旗国歌的诗歌、歌曲或故事,利用上课前几分钟,让学生给大家朗诵或演唱。也可以结合班会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谈一谈祖国的强大与我们每个人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安排与设计
课时一:检查词语学习
一、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检查、课堂讨论和讲练答疑,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词语,要求会读、会写,能正确理解并运用。
二、按照一定的学习方法,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分析词语内部结构,从汉字意义和组合意义来理解词语意义及用法。垫:1.衬在底下或铺在上面:~高。~平。~背。~脚石(喻被人用来往上爬)。
2.用来衬、铺的东西:~子。~褥。3.替人暂付款项:~款。~付。~支。4.陷沉,淹没:~没(mò ㄇㄛˋ)。~陷。5.填补空缺:~补。沸腾:沸腾是指液体受热超过其饱和温度时,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汽化的现象。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同时,这个词语也引申出了许多不同的意思,最常见的是表现人群的激动与兴奋。
如:1.液体的沸腾温度叫沸点。2.当北京申奥成功时,人们沸腾了
说三道四:形容不负责任地胡乱议论。如:有的人工作不努力,别人有了成绩,却整天~。他呀,啥的本事也没有,就是会说三道四。”
【近义词】:说东道西、夸夸其谈 【反义词】:相对无言、默不做声 即:1.就是:知识~力量。
2.当时或当地:~日。~刻。~席。~景。在~。~兴(xìng)。3.就,便:黎明~起。4.假如,倘若:~使。~便
携: 1.带:~手。~带。扶老~幼。浅显:简明易懂,浅近明了,容易懂:
浅显之辞,语词浅显,浅显的道理,这本通俗读物写得既浅显又有趣。向往:因热爱 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到达的意思。
如:他们还象儿时那样天真地向往海洋
提供:供给 :提供了启示,提供粮食,提供保护措施,提供几条好建议 维持:保持使继续存在 :如:多亏他暗中维持,才得以平安无事。维持秩序。
近义词:坚持,保持 反义词:改变 更改:改变;改换;改动。更改航线,更改设计。
三、检查的步骤
1.听写词语或让学生朗读词语。2.做有关词语的练习。
3.用提示中二、三、四的词语造句。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有的词语,做到能流利地读和书写、使用。2.用10个重点词语造句。
课后反思:
组长签字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能够基本理解课文中讲述的故事情节,人物的特点,并能够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复述课文大意,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一)课文导入
导入1: 我们从小到大是在国歌声中成长的,大家从小也经历了很多次升国旗的仪式。大家一起来唱国歌,好吗?哪位同学领唱? 合唱完毕后,请大家讲一讲国歌和国旗的来历,以及在升旗仪式中应该注意什么?大家做到了吗?我们经常看见在体育比赛后,中国获奖选手在升旗仪式中满眼热泪,你能体会其中的感情吗? 导人2:
我们学校每周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参加升国旗仪式,看着国旗冉冉升起时,你们都想些什么?有什么感受?请大家谈谈吧。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的场景和作者参加升旗仪式的感受,从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二)初学课文
能够基本理解课文中讲述的故事情节,理清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并简单复述课文大意。
1.方法和任务:小组内自读并交流初读感受。2.预设问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2)作者和家人是怎样期盼着看升旗仪式的?(3)在赶往天安门广场的路途中,作者看到了什么?(4)升国旗的时间是怎样确定的?(5)当国旗升起时,人们的神情如何?(6)你读完后,有什么感受? 3.教学提示: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谈自己的体会,有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多加鼓励。
(三)朗读课文
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四)复述故事 1.方法和任务:
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先在小组内复述,然后由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复述,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出色。
2.复述要点:
作者大清早起床——路途中的所见——天安门广场所见——升旗时人们的神情——作者的所想。
3.教学提示:让学生在复述和讨论中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对国旗的热爱。(五)小结和布置作业
1.口头作业:熟读课文。
2.书面作业:写一下你参加升国旗仪式的感受。
第三课时 深入学习课文
1.联系作者描写的故事情节,认真把握人物的特点,理顺文章的条理。2.掌握文章的结构。(一)细读课文
1.联系作者描写的场景,注意体会课文中作者观看升旗仪式的过程和人们的神情,整体把握课文,分析作者及人们情感的变化是本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
2.梳理各个时间段人们的情感特点,掌握文章的结构。(二)深入学习课文 1.作者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为什么说“然而这一切,与我要说的一刻相比,仍是浅显而轻量的”。让学生比较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说第二自然段中的情感比第一自然段中的更深刻? 2.描写作者在升旗过程中的所见和作者的所思所想。
方法和任务: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分析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当时间指向6点15分时,浩大的广场为什么突然鸦雀无声了? ②当辉煌时刻到来时,人们是怎么做的? ③在作者眼里,国旗代表了什么? ④在升旗仪式中,作者看见了什么? ⑤在升旗仪式中,作者想到了什么? ⑥作者为什么会想到一些对祖**亲不尊敬的人呢? ⑦作者的心愿是什么? 这一部分,作者看到了升旗过程中人们的神情,也受到了感动,作者的爱国热情禁不住宣泄流淌出来。作者想到了运动员、国家元首等对国旗的尊重,也想到了一些骂娘、骂祖国的人是会被孤立的。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深深的祝愿,希望祖**亲早日强大,早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课文教学总结
结构:作者看升旗仪式前的心情和所见所闻——作者查阅的有关升国旗时间的确定——在升旗过程中,作者的所见所想。
中心思想:通过作者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的所见所闻所思,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自强不息,表达了人们对国旗的敬仰、对祖**亲的尊敬与热爱,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祝福和美好的祝愿。
板书设计
祖国,你早
特点:语句优美 结构严谨 情感丰富 主题深刻
线索:兴奋 司机的所见 作者的所见所闻 升旗时间的确定 升国旗之中:热血升温 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 作者的心愿(四)小结和布置作业
1.口头作业:完整地复述课文。
2.书面作业: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很壮观。
课后反思:
组长签字
第四课时 强化训练
教学目标
选择本课的疑难知识点,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强化训练,使这些知识能够被熟练地掌握,并进一步转化成习惯和能力。
(一)座谈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听说训练
学生事先收集有关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的情况,在小组中进行介绍和交流,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活动提示:要求大家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评议。(二)语言知识的强化训练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并能模仿造句。
1.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刻,任何词汇都不足以表达它的庄严与神圣;这是一个怎样的场景,任何童年或成年的记忆都无法比拟。
2然而这一切,与我要说的这一刻相比,仍然是浅显而轻量的。
3.我看见过游子返乡时跪伏国门亲吻故土的情景,看见过华侨儿孙手捧祖辈父辈骨灰回乡安葬的情景,看见过守卫“国门”哨兵的自豪和微笑,看见过冰山顶上雷达兵过新年时的欢愉,也看见过第一次澳星发射失败后人们那痛苦与发愤的面容„„
以上句型可以采用模仿法,替换法和设情景法学习。
(三)小结和布置作业: 用所学句型造句
第五课时 真实交际
教学目标
围绕升国旗仪式,爱国主义情怀,国家的富强与个人的命运等内容,设计具体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
(一)交际话题
1.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口头与书面的形式阐述自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国旗国歌的情感。
2.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真是事列,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3.以“五星红旗伴我成长”为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在祖国的培养下一步步成长的。
(二)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话题,写出发言提纲 1.方法和任务。
要求学生在合作基础上完成,发言的提纲经小组集体讨论修改后,推选代表在班级发言。
2.活动提示。
为增强竞争性,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提议成立临时评委会,结合同学们的意见,给各小组评分,记录成绩。
(三)课堂完成作文
指导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尝试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式谈出自己的感受,进行300字左右的短文训练。
1.方法和任务。
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写作提纲。2.活动提示。
教师在检查中发现有好的写作提纲,可以推荐给全班学生借鉴学习,要求学生在写作中注意用实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当堂作文“祖国你早”读后感
(四)总结全课学习,布置作业 1.修改完成作文。
2.预习下一课的课文和词语。
组长签字
第二篇:《祖国的宝岛台湾》教案设计
《祖国的宝岛台湾》教案设计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
一、教学理念:
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祖国的宝岛台湾》。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我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由此培养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解决问题,拓展课程资源。通过图片资料,使学生对台湾有更深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谈内心真实感受,这样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深刻地感受到台湾的美丽与富饶,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台湾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方面:
利用地图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台湾的位置、美丽与富饶,并明白台湾的美丽富饶与人们的辛勤开发分不开。通过学生探究交流宝岛台湾的历史文化等方面,了解台湾自古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大陆和台湾根脉相连。技能方面: 通过学生观察地图和师生互动活动,多角度了解台湾的地理概况及美丽富饶,培养学生识图、指图、认图的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多角度地了解台湾,通过学习交流,感性体悟学习内容。树立自古以来台湾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感受台湾是一座美丽富饶的宝岛,祖国大陆与台湾根脉相连,树立自古以来台湾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知道台湾与大陆有血缘、地缘关系,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教学难点:认识到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五、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课件等。
学生:搜集台湾的地理位置、台湾的各种美称和台湾物产和风光的图片与文字资料等。
六、教学过程:
(一)、以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请欣赏歌曲《外婆家的澎湖湾》
(出示视频:《外婆家的澎湖湾》,会唱的同学一起跟着唱。)
2、了解台湾的地理位置。
师:歌曲欣赏完了,同学们知道歌中所唱的“澎湖湾”在哪里吗?(生:澎湖湾在台湾。)
师:是啊,在台湾。【板书:台湾】那么,你又知道台湾在什么位置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在地图上找找吧。(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师:大家仔细观看一下,台湾这块领土在中国的地图上就像一片芭蕉叶,漂浮在万顷碧波之上,在浩瀚的海洋上发出翠绿的光芒。(出示台湾地图)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祖国的宝岛,了解祖国的台湾吧。【板书:祖国的宝岛台湾】(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活动一:交流收集的资料,进一步认识台湾的位置、美丽和富饶,感知台湾的风景物产、风俗人情。
(1)师:课前同学们都已经通过调查采访、上网、查看书籍等方式收集了有关台湾的资料。请问你们都收集了台湾哪方面的资料?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整理并板书:地理位置 优美风景 风味小吃 物产丰富)
(2)为了方便学生资料的交流,按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组,并发放指示牌。A组、台湾的地理位置。B组、台湾的优美风景。C组、台湾丰富的物产。D组、台湾的风味小吃。(3)分小组在班上进行汇报。
A、第一小组进行台湾的地理位置资料展示(出示地图:边指着地图,边讲)B、第二小组展示优美风光的资料和图片。
(展示图片,学生配乐朗诵和唱“阿里山的姑娘”)C、第三小组进行台湾丰富的物产资料展示。
(从农产、鱼类、矿产、动植物来说明台湾的特产丰富)D、第四小组展示台湾的风味小吃。(表演:吃台湾臭豆腐、鱼蛋)
(4)师:同学们来评评,哪个小组说得最好,要说清理由。(5)学生评价。
师小结:(出示图片)“蝴蝶王国”“东方糖库”“鱼乡粮仓”“水果之乡”之称都告诉了我们台湾物产的富饶啊!阿里山、日月潭、妈祖庙„„展示着台湾的美丽。但你们知道,台湾为什么这么美丽,这么富饶吗?(生:是台湾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6)师:是啊,台湾的美丽和富饶是经过几千年来我们炎黄子孙的共同努力造就了她的繁荣富强,在这块土地上,哪些历史的记载可以作证呢?请看课本59页,说说。(三国时期、隋朝、清朝等)
2、活动二:感受台湾与祖国大陆是根脉相连的。
(1)师: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和台湾就象是血脉相依、根脉相连、母子相望,在这块土地上曾经上演了无数次的战乱和纷争,你知道哪些?(学生简介: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日马关条约》日本侵占台湾,到1945年日本投降,蒋介石战败退居台湾,至今台 湾还没有真正回到祖**亲的怀抱。)
(2)师:是啊,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台湾还没能回归到祖国的怀抱,甚至还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台独分子认为“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请小组讨论一下。
(3)师:看谁的理由最充分,交流时间5分钟。注意:别的小组已讲了的理由就不要再重复了。(4)学生汇报。
第一小组:古地质学和考古学者均认为,台湾本与大陆连成一体,在第三纪因为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才形成台湾岛。所以说,台湾不可能不是祖国大陆的一部分。
台独分子说“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从台湾的历史来看,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661年4月,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明确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第二小组:我们也认为台独分子的说法是缺乏理论根据的。因为从风俗习惯来看,台湾民间的传统节庆和大陆大同小异。最重要的节日、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元宵等。所以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第三小组:我们从台湾的饮食习惯来说明台独分子的说法是错误的。台湾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节日喜庆时,多用鸡鸭等丰盛酒菜宴请客人。酒楼饭店经营川粤、京、津、苏、浙、湘、闽等地风味饭菜。和祖国大陆的饮食相同,所以说,台湾不可能不是祖国大陆的一部分。
第四小组:我们从衣着上来分析,台湾人们多穿汉服,城市妇女有的穿旗袍等民族服装,目前,青年人多穿西装或港衫西裤,和大陆的衣着同处一系,所以说台湾不可能不是中国的一部分。
(4)师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台湾的饮食文化、节日风俗、语言文字、历史渊源、传统文化等都告诉我们台湾与大陆有许多的共同点,它与大陆有血缘、地缘关系,所以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活动三:心系台湾盼回归,寄语台湾。
(1)师:那你作为同台湾同胞根脉相连的一员,一定有很多话要向台湾说吧,请大家快快拿起写中的笔写一写吧。(2)学生动笔写。(3)小组交流。
(4)读出自己的“心”,指名读寄语。
(三)、老师总结
师:在本节课中,老师和同学们都收获颇多,我们不仅知道了台湾有丰富的物产,优美的景色,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宝岛,还知道了它和我们中国有地缘和血缘的关系,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中国人,我们都渴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啊。
(四)布置作业:
大陆和台湾人民是怎样表达自己那种渴望回归之心的呢?大家回去可以收集关于两岸同胞盼团聚这方面的资料,如诗词、歌曲、事例等。
第三篇:祖国的宝岛台湾 教案设计
祖国的宝岛台湾 教案设计
祖国的宝岛台湾 教案设计, 祖国的宝岛台湾 教学目标:
1、了解台湾的地理概况、台湾问题的由来,知道台湾的美丽与富饶是千百年来人们辛勤开发、经营的结果。
2、知道台湾与祖国大陆同祖同源,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了解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台湾问题的解决,两岸人民渴望统一。教学准备:台湾图片、台湾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活动一 美丽的宝岛---------------台湾
1.台湾在哪里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找台湾的位置,看看与中国大陆的那个省最近。也可以在中国地图上量量台湾到中国大陆的距离。2.美丽富饶的台湾
1)让学生找一找台湾 的别称或由老师直接将台湾的别称(“米仓”“东方糖库”“水果之乡”“森林之海”“东南盐库”“兰花王国”“蝴蝶王国”“珊瑚王国”“鱼仓”等)列出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佬台湾会在这些别称?从这些别称中,想象台湾是一个怎样的地方。2)按照别称提供的线索,让学生找一找有关介绍台湾物产和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如田间的水稻、甘蔗、果园,海滨、树林、渔场,南国的花卉、蝴蝶等,并在班上交流。
3.老师参考资料库中的资料,向学生讲述历史上大陆与台湾本地人共同开发台湾的故事。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让学生自己.也可以将材料、事例分门别类发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表演、图画解说、编制问答题等多种形式向大家做介绍。活动二 根脉相连
让学生看看勃勃生机吉的几幅照片,想一想,祖国大陆笔台湾 有哪些共同点,为什么会有这些共同点?可以采取以下步骤进行: 1.总结出教材中五幅照片分别反映的五个方面:饮食文化、节日风俗、语言文字、历史渊源、传统文化等。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补充。
如速冻食品中台湾的汤圆、快餐食品中台湾的方便面、台湾风味餐馆中的台湾 菜、台湾电视剧、各种新闻节目、以及能够反映台湾人生活方式、使用的语言文字、文化风俗的照片图片等。祖国的宝岛台湾 教案设计, 3.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台湾作者写的书,如蔡志忠的漫画或其他文学作品、表少年读物等,看看里面讲的事情,引用的典故、格言等,感受其中根深蒂固的中华文化基础。活动三 两岸情深
1.学生找找或教师介绍两岸同胞思念亲人和盼望相聚的诗词、歌曲、事例等,大家讲一讲,唱一唱。
2.目前,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日益增多,如果班上有亲戚在台湾的同学,或有台湾来大陆工作人员的子女,也可以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感受。
3.每个人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段对台湾同胞的“寄语”。可以是一段小诗、一句深情的话、一篇日记、一封信或一幅画。在小组或班组交流,也可以制成专栏展示。
活动四 祖国一定要统一
1.教师向学生讲解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查找,以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保卫台湾和台湾失而复得的故事(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日本强行夺走台湾等),进行阅读和学习.2.引导学生查找和关注近期媒体中有关台湾问题的报道。台独分子搞分裂的活动事例、我国政府的态度和声明、台湾人民反对台独的斗争等。
3.结合前两个主题的学习和收集的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声明或化开信,每个小组可自己选择题目,如,给台湾同胞的公开信,反对台独的声明,也可以模拟台湾小朋友写一封呼吁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吁书”…… 4.班里搞一个模拟“两岸儿童盼统一”新闻节目。可以找一个“主持人”主持节目,每组出一名“播音员”,宣读本组的声明或公开信。还可以请几个“小记者”对班上同学进行随机采访。活动五 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1、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反映两岸人民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活动的图片和报道。
2、调查本地区有哪些台湾独资或当地与台湾合资兴办的企业,看看商店中有哪些从台湾引进或台资企业的商品。
3、找找媒体中有哪些相关栏目和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海峡两岸”。让学生看一看这类节目,登陆相关网站,并把获得的信息在班上交流。活动生成: 在导入中,我设计了以现在学生最喜爱的超级女生周笔畅的《阿里山的姑娘》引入课题,学生兴趣浓厚。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台湾和大陆人民之间是血脉相通,在对此内容的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首先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方案的制定,然后学生进行研究,再进行汇报交流。
第四篇: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教案设计
半 塔 中 学 高 一 历 史 备 课 组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
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能够列举台湾与大陆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能够说出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2)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含义、地位
(2)通过回顾港澳回归的史实和查找反映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资料,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心和积极反对台独。
(3)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教学重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是重点。香港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是难点。学生由于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其他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半 塔 中 学 高 一 历 史 备 课 组
问题探究二:为什么要用和平的方式进行统一?(结合以下材料和课本学思之窗)
材料: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从而为提出并确立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方针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
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确立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学生讨论,教师最后总结:
1、经济建设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
2、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
3、中美关系的改善为和平统一台湾提供了有利条件
4、实现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主要内涵
所谓“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政策,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三、统一之路——“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1)回归过程
① 中英会谈: 1982年9月 A、双方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B、中国怎样解决这一分歧? C、最后的谈判结果如何? ② 联合声明: 1984年12月 ③ 胜利回归: 1997年7月1日(2)意义
① 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③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范例。
澳门回归
(1)中葡会谈:1986年(2)联合声明:1987年4月
半 塔 中 学 高 一 历 史 备 课 组
课后反思:
]、节历史课主要是关于祖国统一的有关历史情节,因此把学习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课后的反映情况来看达到了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目的。
2、在这节课中,多次运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趣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教材把握比较到位,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通过历史再现、博古通今、学史明智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注重设问情境的创设,注意从学生难理解的问题设问,注意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
3、史论结合的意图明确,引导学生思维是必要的,但基本史实的教学也是不能忽视的,历史学习一般是从史实开始,然后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再从中得到教训或启示。对于基本史实的教学不是很到位
第五篇:《祖国多么广大》的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以“我们的家园”为主题我们知道在上一册“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单元中,以《我是中国娃》为开篇,它从孩子们对自我的认识定位出发,将孩子们的视野放到整个世界这个大家园中,去孕育他们的世界胸怀,他是从大处着眼,而这一册同一个主题的单元则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更真实、更具体的家园——祖国本单元编排了《祖国多么广大》、《小帆船》、《我爱大山我爱家》、和《海滩上》四篇课文及一个综合学习
教材以《祖国多么广大》为开篇,诗中通过描写的祖国南北、东西的景色及气候的不同,使孩子了解祖国河山壮丽、幅员辽阔但祖国在孩子心目中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可我们应该让孩子了解到祖国她含概着许许多多具体的内容,具体到一撮土、一滴水……因此接下来的《小帆船》就载着祖先、历史一脉传承的同胞情,朴素自然地让孩子们铭记住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我爱大山我爱家》、和《海滩上》两篇课文就让孩子们真切的、具体的了解了祖国的山水的美丽和家乡的山水、草木带来的童年欢乐而这些正是“祖国”最生动、最丰富的内涵,认识和了解祖国就从这里开始……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字:正确的认读56个生字,认读一个多音字“兴”
2.写字:正确的书写24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书写工整漂亮了解“绞丝旁”“走之旁”“右耳刀”适当渗透字的间架结构的摆放
3.阅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祖国多么广大》《小帆船》《我爱大山我爱家》《海滩上》四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能对课文内容有自己不同的见解.通过背诵,积累语言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随文识字”“看拼音识字”“请教他人识字”“听读识字”等方法引导学生识字,鼓励个性化识字,引导学生共同归纳一些符合汉字规律的新的识字方法
2.通过“读读演演、读读画画、在情境中阅读”等形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拓展延伸主题
3.通过同桌或小组互读,评价;班内演读,评价,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想读、会读、对读课文感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辽阔的地域,美丽的景色,还有不可分割的台湾宝岛,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的热情
单元学习重点、难点:
1.用学过的多种认字方法识记生字,写字时要求做到规范、正确、工整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对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对祖国的有关认识,激发孩子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