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祖国》教案设计(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5 11:2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课文《祖国》教案设计(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课文《祖国》教案设计(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语文课文《祖国》教案设计(写写帮推荐)

【教学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

1.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研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祖国》,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边听边想,进入情景

二、资料助读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注意听讲,了解作者及作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了解作品写作背景,帮助理解诗歌深刻内涵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认真听读录音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意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各抒己见,互相补充

3.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思考讨论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认真发言

4.合作研讨: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积极发言

5.学生熟读全诗。

认真朗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莱蒙托夫的《祖国》他们的心声是和我们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谈谈体会和收获

五、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皿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仔细审题,完成短文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抒怀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第二篇:语文课文《三顾茅庐》教学教案设计

语文课文《三顾茅庐》教学教案设计

语文课文《三顾茅庐》教学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呵斥”“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干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同学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了《三国》吗?你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相机示刘备图片,介绍刘备资料)

2、今天俺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示课题)《三顾茅庐》。课题中“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谁能来解题?(提示说清人物、地点、事件)

二、初读课文

1、汉室皇叔刘备为什么要一请、二请、三请这个一介草民诸葛亮?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将读不准,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是什么原因?书上是怎么说的?哪一小节告诉俺们?(指名读第一小节)

三、聚焦刘备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考虑: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预设交流:

A:“俺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俺的诚意。你怕冷,自身回去吧!”

天气这么冷,还去——说明诚心诚意。(还有那些写天气的词?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导: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

师导:俺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C:“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D: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身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俺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同学读刘备的话。)

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

E、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示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b、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见面……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探究张飞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俺。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呵斥——大声呵斥”?

五、拓展延伸

1、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2、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俺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语文课文《三顾茅庐》教学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朗读讨论毛宗岗的评点内容。

2.灵活运用此法评论名著片段。

【课前准备】

有关文评诗词,三大名著片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涉猎古代文评,了解古代文评典故佳话,比较阅读拓展知识视野。

【教学过程】

一、月旦评——导入新课

(月旦评,东汉许劭、许靖之典故)

风流旧仰先贤传,月旦翻输后辈评(清黄景仁)

独先月旦宜无愧,满纸清风月旦评(金元好问)

教师导语:

同学们,《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红学派”是中国文评第一大派,脂砚斋扛鼎;《金瓶梅》道尽古代兰陵家居生活,“金学派”不让红学;《水浒传》高举替天行道大旗,“金圣叹腰斩水浒”;《三国演义》有毛宗岗,生花妙笔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重要文学评论派,及相关重要评论家)

二、石鼎评——理解内容

(典故出自韩愈,借指诗文善能。)

咫尺西风诗酒社,石鼎句(辛弃疾)

清吟联石鼎(萨都拉)

语文课文《三顾茅庐》教学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2、理解人物形象,抓关键字词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4、学习古典小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说说从哪个角度来概括的`?

2、分析人物形象。

刘备来茅庐邀请诸葛亮,在哪些地方足见其诚心诚意?

请找出相关语句内容进行交流概括其形象

链接;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忆往事时写下《出师表》,看他是怎样看待当年刘备三请他的?展示《出师表》节选。

3、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见面,却多次写张飞,文中是怎样刻画张飞的,有什么作用?

小结:

三、总结巩固

仿写运用

类文阅读:《借东风》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的?

五、作业布置

语文课文《三顾茅庐》教学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演义》,把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刘备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胸怀,及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才学,提高自身素养。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理解部分文言词语的现代意思,掌握小说的艺术特点。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2、作品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1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3、背景介绍:官渡大战,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刘备听从徐庶建议,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三次到隆中才得以见到诸葛亮。本文是第三次拜访。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缚(fù)胄(zhòu)沔(miǎn)殆(dài)彝(yí)箪(d226;n)

吴会(kuài)纶巾(gu226;n)拜谒(yè)刘璋(zh226;ng)存恤(xù)

鹤氅(chǎng)愧赧(nǎn)

2、理解词语。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经世奇才:有整治天下的罕见才能。

思贤如渴: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顿开茅塞:比喻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三、整体感知

1、文中刻画了哪几个人物?

刘备、诸葛亮、张飞。

2、通读课文,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出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3、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三顾茅芦,拱立阶下——刘备问计,孔明对策——拜请辅佐,感恩出山。

一、研读主要情节。

1、刘备三顾:找出人物的不同表现。

刘备:下马步行,拱立阶下。

张飞:大怒,欲放火。

孔明:仰卧几席。

2、刘备问计:他的话包含哪几层意思?

(1)表明身份及诚意。

(2)分析现状,表明志向。

(3)求开愚拯厄之计。

(4)表达心中疑虑。

3、孔明对策:

(1)他为刘备献策包括哪几层意思?

A、分析曹操、孙权两大势力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

B、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

C、规划政治蓝图,打消刘备疑虑。

(2)孔明为刘备规划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汉室兴,大业成。

(3)怎样实现这一目标?

以人和为基础,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二、分析人物形象。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1)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侧面衬托:以张飞、关羽的言行烘托出刘备的谦虚、礼贤下士。

(2)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

侧面烘托:司马德操、徐元直的推介。

(3)张飞:鲁莽、急躁、讲义气。

描写方法: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三、小说中多次出现诗词,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三次使用诗词:第一次是孔明醒后所吟的诗,表现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质;后两首是后人的赞诗,是对诸葛亮的才华与品质的赞誉。三首诗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

四、概括小说的艺术特点。

1、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3、铺垫烘托突出形象。

文章主旨

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板书

情节:三顾茅庐——问计对策——拜请出山。

三顾

茅庐

人物:刘备、诸葛亮、张飞(正、侧面描写)。

拓展延伸

1、介绍你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2、阅读《三国志》,比较《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的人物形象有何不同。

教学反思

学生对《三国演义》比较感兴趣,但对古典小说的阅读还有一定的字词障碍。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已知”,用“兴趣”为桥梁,激发他们去探究“未知”,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先易后难,从情节入手,到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探究写作特色,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足的是,对人物及作品的相关情节拓展不够,课外阅读时间不足,学生综合素养还需进一步提升。

语文课文《三顾茅庐》教学教案设计5

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

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诚心诚意)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多维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作了老总,去招聘人才,或者你是当今大限,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三、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语文课文《三顾茅庐》教学教案设计6

目标点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教学难点: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课堂流程

一、诵读名言: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提问:谁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谁还看过小说《三国演义》?

2、研讨题意:

(1)“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

(2)“三”指的是刘备他们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还是特指第三次?为什么?

(3)作为课题来讲,“三顾茅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4)作为成语来讲,“三顾茅庐”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三、自主学习,帮扶训练。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呢?(可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3、反复读,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交流: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最最要紧,最最关键的是要懂得什么。)

4、读读、想想、画画、议议。(按“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说说在刘备第三次去隆中邀请诸葛亮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出了他对诸葛亮的十分尊重。)

5、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景色秀美先整体后部分的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谈感悟,从张飞与刘备的对话中,从三请诸葛亮的过程中感悟到什么?

2、品析人物特点。(提醒学生抓关键词、句分析,相机追问)。

3、分享所仿写的句子。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一文通过写刘备三次亲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同时,赞颂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友情。

上完课之后,我感觉有四个方面比较成功:

一、思路明白,设计清晰。

设计本文的教学,我以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为突破点,教学时紧扣“尊重”这一中心词,依循“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了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和诸葛亮的“隆中决策”,使刘备尊重人才和诸葛亮确为奇才相映生辉,学生在领悟文本的过程中思维敏捷、自信而活跃,整个课堂气氛融洽而愉悦,效果良好。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趣味性强。

我为了避免教学时枯燥、乏味,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精心制作了14张幻灯片,有教学目标、有重难点、有重点句段、有三国时期群雄纷争图、有三分天下三国鼎立图、有古隆中图。既使学生清楚直观、又增强了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

三、导入课文,简捷自然。

导入课文时,我避免了繁琐的介绍,而是联系电视剧及古典小说,由学生看过、读过导入课题,水到渠成,简捷自然。

四、抓住细节描写,品析人物性格。

本文关于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等在文中作者都刻画地非常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描写品析刘备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但是也有三点不足之处:

预设不足,时间紧迫。

本文最精彩描写景物部分,并用“来到……只见……”仿写比喻句,由于我设计课文时,预设不足,没想到学生会在理解课题“三顾茅庐”中的“三”是写刘备三次去隆中还是写刘备第三次去隆中这个问题卡壳,耽误了时间,所以在最后仿写比喻句时时间紧迫,没来得及让学生展示,没有收到预设的效果。

重点字,领悟不透彻。

在品析第二自然段中关羽和刘备对话部分,关于“嚷”到的“嚷”时,没有让学生真正“嚷”出来。

今后,在课文设计时,一定要给自己的课堂留有一定的“空隙”,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与别的老师沟通交流,多听专家讲座,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自己的课堂更有高度、更有趣味性,使学生更感兴趣、更喜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第三篇:课文《语文园地八》教案设计

教学学科

小学语文第四册

教学内容

语文园地八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第一板块中的三种句式及比喻句的组成和作用。

通过“口语交际”和“展示台”两个板块的同步进行,向同学介绍自己借到的科普读物和自制科普小报。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学习总结和计划。

目标

1、了解同一意思可用不同句式表达。

2、了解形声字中形旁、声旁的作用,学习利用形旁辨义,利用声旁记音。

3、积累比喻句,初步了解其作用。

4、积累名言警句。

5、以科学内容为载体,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

6、通过展示使学生了解科学,从而培养他们爱科学的热情。

分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了解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方式。

2、明白同音形近字中各部分的作用,并会举例说明。

3、积累比喻句和名言警句。

1、通过“口语交际”和“展示台”两个板块的同步进行,向同学介绍自己借到的科普读物和自制科普小报。

2、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学习总结和计划。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奥秘的热情。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投影(小黑板)出示书上的三个句子。

2、请学生比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3、告诉学生:带“?”的叫疑问句;带“。”的是陈述句;带“!”的是感叹句。

4、告诉学生:表达同一意思,可根据需要用不同句式,但三种句式在朗读时的语气不同。范读句子。

5、你能把“那么乖的孩子,老师很喜欢。”变一种说法吗?

1、自由读、齐读三个句子。

2、学生叙说发现:字数不同;标点符号不同;第1、3句末尾有“呢、呀”,表达意思相同。

3、学说疑问句、陈述句、感叹句。

4、体会、练读(自由读、同桌比赛、指名读)。

5、练习变句式:那么乖的孩子,老师怎么能不喜欢呢?那么乖的孩子老师喜欢呀!

二、日积月累

1、小黑板出示音节的“愉、榆”等9个生字。

2、谁来认一认这些新朋友。

3、这9个“生字娃娃”中有4对双胞胎,请找出来。

4、让学生帮助住在花瓣房中的双胞胎们找到他长期合作的伙伴。

5、请说说找伙伴的结果,并说明理由(补充、纠错)。

6、能否给这4对双胞胎和那个单胞胎再找其他朋友。

1、自由拼读识记。

2、展示型(指名)认读。

3、找出“愉、榆、描、瞄”等4对同音形近字。

4、在书上连线。

5、说正确答案和理由。朗读。

6、口头扩词。

三、日积月累之我会读

1、引导学生自读。

2、请再读句子,小组合作找这些句子的共同点。

3、你能说出这些句子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吗?

4、引导学生找比喻词。

5、出示对比句子。设问: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6、你能说一两个比喻句吗?

1、自由朗读句子。

2、学生朗读,小组讨论。

3、自选句子说一说。

4、学生分别答出:似的、犹如、就像、好像。

5、说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6、说一说比喻句。

四、日积月累之读读背背

1、出示书中名言警句,引导学生朗读。

2、请告诉我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指导学生背诵。

1、自由读、同桌同学比赛读、齐读。

2、学生选句子并说理由。

3、同桌比赛背诵。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播放科教小片或做科学小实验或讲科学小故事。

观看(观察或聆听)。

二、口语交际、及展示台

1、科学无处不在,我们了解它就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更加美好。今天我们就要在这里举行一场科学知识擂台赛。

2、老师说参赛内容:科学知识介绍,科普读物介绍,科学手抄报展示及介绍,科学家介绍。

3、组织、指导擂台活动。

(1)小组内预赛。

(2)班内决赛(选前五名发红旗)。

1、学生“情绪准备”,回想有关科学的小知识,画面。

2、学生自行按介绍内容分组。

各组推举一名裁判(决赛时上台)。

记住要求:态度大方,有礼貌,介绍要清楚、准确、无误。

3、擂台赛。

(1)小组内预赛。

(学生介绍举例:大家好!我叫,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一本科普读物,它的名字叫《科学起步百科》,是我从妈妈那儿借来的,这里面有许多有趣的科学秘密,我选一个读给大家听听吧……我的介绍到此结束,我愿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知识,有兴趣的可以和我联系,谢谢!)

(2)班内决赛。

三、教学效果测评

1、请裁判根据参赛要求进行点评。

2、教师评价(裁判及参赛者)。

1、裁判点评。

2、对照、反思。

四、拓展性学习

1、推荐优秀电视节目——《走近科学》及其他科普读物。

2、这学期的新课到此结束,本学期内你有什么打算,请回家向家长谈谈,并写下来。

1、2、在课外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电影,或其他方式进行科学知识的搜集,归类。

第四篇:课文《手拉手》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阅读歌词,理解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起、承、转、合” 的结构形式。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与发扬“友谊、团结、参与、和平、竞争”的奥运精神。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扳书课题,播放《手拉手》歌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歌词,读准字音。

2、熟读歌词

三、合作学习

1、这首奥运会会歌的主题是什么?(友谊、团结、参与、和平、竞争)

2、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和体会奥运精神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

2、指名读,评价。

五、了解诗的结构

1、本首诗很好地把握了“起、承、转、合” 的四段式结构。

起(首节)承(二节)转(三节)合(尾节)

2、自读理解。

六、学唱歌曲,体会语言特点

七、总结:

同学们,“友谊、团结”是奥运精神的体现,也是手拉手的真正含义。

第五篇:课文《坐井观天》教案设计

一、导入:

请小朋友认真听故事,完成贴图任务。一只青蛙,天天坐在井里,抬头看着外面的天空,过着清闲的日子。忽然有一天,飞来一只小鸟,落在井沿上,使它的生活发生了改变。谁能把青蛙、小鸟贴到黑板上?你为什么这样贴呢?(认识井沿、井口、井壁、井底)

二、释题:

1、请大家齐读课题。

2、谁知道“观”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呢?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读,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讨论: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汇报结果:板书(天)

4、小声快速默读课文,思考:青蛙认为天有多大?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用直线把答案画书上)

5、小组讨论:分别找出一个词概括天有多大。

6、汇报:板书:(无边无际、井口那么大)

7、释词:“无边无际”、“井口那么大”。过渡语:同一片蓝天,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呢?

8、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上问。

9、指答。过渡语:青蛙坐在井里看天,所以只有井口那么大,坐在井里看天,到底什么样?让我们做个实验。

10、实验:卷纸筒看天,看完后,你想说什么?

11、指读最后一段: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小组讨论后指答)

12、表演:青蛙跳出井口会怎样?(戴头饰表演)

13、指导朗读:假如这只青蛙不跳出井口,它将永远看见井口那么大的蓝天,你希望看到这种结果吗?那么就请用我们的真诚把它请出来吧!

①分小组进行角色朗读。

②指名分角色朗读。

四、戴头饰表演故事。

五、揭示寓意:

板书:目光狭小

六、小结.七、练习:

1.出示投影片,说句子。

2.读一读,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下载语文课文《祖国》教案设计(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课文《祖国》教案设计(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文《葡萄沟》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本文讲述了狐狸妈妈为小狐狸出外寻找食物,被猎人追赶,在危难之际大声呼喊让小狐狸逃走。几年之后,长大的小狐狸回到原来的住处,发现自己住过的山洞附近的一棵树下长着葡......

    匆匆课文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1、以读、评、议为主要方式,促进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入体会作者由于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悲伤、惆怅、无奈之情。2、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作者的感受为切入点,激发学......

    课文《珍珠鸟》教案设计

    【课 题】:25珍珠鸟【课 型】:阅读课【教 学 目 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美好意境。2、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3、过程与方法目标:珍珠......

    祖国.doc教案设计

    祖国,你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流利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会一些科普知识,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掌握文中的一些常用词。 二.过程与方......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小萝卜头》教案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小罗卜头》 教 案 设 计 教 师:严克飞 2013年11月 1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小罗卜头》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萝卜......

    语文课文 春联 教案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如果从秦汉开始计算,我国贴春联的历史已有两千年,那么为什么我国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呢?这就涉及到我国百姓传统的思维观念问题。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传统的观念......

    《桃花源记》课文及教案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

    课文2、四季教案设计

    课文2、四季 廊坊市安次区东张务小学 周春艳 教学要求: 1、能认识11个生字,认识新笔画“┑”,会写“口”和“五”两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下来,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