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锐)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口才训练的方法和途径

时间:2019-05-15 06:5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杨承锐)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口才训练的方法和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杨承锐)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口才训练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篇:(杨承锐)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口才训练的方法和途径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口才训练的方法和途径

杨承锐

【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忽视学生的口才训练,中职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交际和求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口才训练很有必要。本人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中职生的口才训练做了一些探究,中职生的口才训练要注重一些环节,要有明确的方法和途径,注意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多方面训练学生的口才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为学生在职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口才训练 中职生 培养学生 交际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训练的方法和途径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被誉为了“世界工厂”、“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因为工业的发展,所以社会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特别是中职毕业生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教育部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而中职毕业生良好的与人交流、与人沟通等口头表达能力,在现代职场生活中也越来越受青睐,在中职毕业生个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也越来越显现出更为重要的作用,可在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却远未把培养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笔者多年从事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此不避浅陋,与大家作一些交流。

一、口才训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从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看,口才训练很必要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为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中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应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重读、写轻听、说的现状普遍存在。教师们并非不知道“说”的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加之读、写在语文课堂上的可操作性强于听、说,相关的教学设备也比较匮乏,所以语文教师不得不被动地引导学生重读写,而把许多“说”的能力的训练挤出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我认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任务之一,还“说”在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中以应有的位置。

2、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看,口才训练很重要

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在职场中,人际联系和团队合作意识日趋重要。中职学校的毕业生不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与人交流、与人沟通的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企业应聘、企业公关、商务谈判、商业培训哪项不用口才?景区导游、商品导购与推销员谁个不需口才?就是汽车技师,商场营业员、宾馆服务员也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把产品和服务更好的推销出去。当今社会,人们已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口才的重要,是否具备“铁齿铜牙”的口才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将直接影响到其事业的成功与否。所以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口才的强化训练是当务之急。

3、从学生的基础看,加强口才训练很迫切

笔者从所接触的学生情况看,中职学校的生源“说”的素养相对较差,许多学生从小到大从无机会登台亮相当众发言,心理上更趋于封闭,课堂上愿意主动举手发言的已不多。这样长期以来形成不良循环:越不会说锻炼机会越少,锻炼机会越少越不会说。很多经过中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大都是高级工、技师,甚至高级技师,动手实践水平丝毫不亚于工厂一线的熟练技工,但口头表达能力就和他们不在同一水平了,很多与实践相关的理论“说”不出来。试想一个只能“做”不能“说”的技工,他在职场的发展会是可持续性的吗?

因此,在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口才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这是民族复兴、国力振兴的需要,是社会对人才的迫切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提升中职教育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二、口才训练中的主要问题与关键环节

1、普通话语音训练

在口才训练中是否需要进行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呢?笔者认为非常必要,因为演讲是一个人讲,众人听,演讲者的发音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听众的理解是否正确。不仅演讲是这样,其他的口头表述亦如此,特别是在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使用方言或带有严重方言口音的普通话会大大影响其效果。同时,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会因为其语言的障碍,而影响其在职场的更好发展。因此在口才训练中加强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2、心理素质训练

刘伯奎先生在《青年口才训练系统》中说到,“在口才训练系统中,有两个举足轻重的环节:一为思维环节,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此人口才水平的高低;一为心理素质环节,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们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显现。”我们先来谈心理素质环节。在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相对于书面考试与比赛来说,在口语考试与比赛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提高“说”时的心理素质呢?一般说来,越怕当众说话越要锻炼当众说话,只有在反复的锻炼中才能克服紧张情绪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永远开不了口就永远怕开口,只有多讲多练才能从“不敢讲”到“不怕讲”。我在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时注意唤起他们的自信与勇气,特别是对那些还未迈出“第一步”的学生,我们更注意鼓励他们抓住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让他们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永远站在岸边就永远怕水,这时候我们必须伸出热情之手把他们拉下水,只有下了水才能不怕水,只有通过当众说话才能克服害怕当众说话的心理,加强口才训练,这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3、思维训练

口才训练系统中的另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是思维环节,思维训练也是口才训练中的重要一步。从心理学原理看,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着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那么,思维如果不敏捷不清晰不严密,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流畅清楚,很难想象,一个思维迟纯而又混乱的人,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又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由此看来,“口才表述水平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口才表述水平的提高,其实取决于表述者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很大程度上应是思维的训练。我们知道,相对于书面表述来说,口语表达对思维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即兴说话,对思维的要求尤其高,书面表述可以思前想后,想好了再写,写了后面的还可以再修改前面的;而口语表达则是边想边说,说前面时就得想着后面的,这就要求表述者有极敏捷极清晰的思维。我们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思维训练中首先必须强化脱稿说话的训练。有些同学长期以来养成了离开稿子就说不了话的习惯。这样形成恶性循环,越拿惯了稿子依赖性越强,依赖性一强就越离不开稿子,而拿稿子念是无法训练思维的。所以在思维训练中我从一开始就采取“强行断奶”的措施,一律进行脱稿说话训练,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就能使学生克服对稿子的依赖性,促进思维的发展。其次,还要重视即兴说话训练,即兴说话,是口才训练中的高难度训练项目,它要求表述者有极其敏捷极其清晰的思维,因此,即兴说话训练也是培养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然,不能一下子要求过高,应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形成一个训练的台阶。

三、口才训练的方法与途径

笔者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针对口才训练中的主要问题,抓住口才训练中的关键环节,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职学生口才训练方法与途径。

1、普通话语音训练方法

针对中职学校学生普通话水平不高的现状,我在对其进行语音的辨正与训练时的基本做法是:选美文、听美文、读美文。“选美文”具体做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教材中,按照学生喜好选取十篇词句意境优美的散文;“听美文”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每段时间选取一篇散文,听与之相应的朗诵录音,先听后模仿,反复的听反复的模仿,在训练的过程中,按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语音辨正给予指导。“读美文”的具体做法是用朗读、演讲等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在过程中多给予正面的肯定和表扬。

2、心理素质、思维训练途径

在口才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维的训练往往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那么在口才训练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说”时的心理素质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①课前五分钟发言 每次上课前五分钟,由一至二学生上讲台发言,一人讲五分钟,要求用普通话,声音洪亮,目视听众,发言的内容不限,可以是诗歌、散文、故事、对新闻事件的评论等。

②充分利用课堂提问

每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三到四个问题,让学生即兴回答,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其思维品质。

③鼓励学生多参加语言类竞赛活动

赛前指导学生写好文稿,帮助学生训练语言、音量、语调、表情、手势,通过训练和竞赛的锤炼,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④模拟情景训练

创设交际情景,模拟毕业生招聘会,让学生根据招聘时遇到的问题,即兴说话;模拟现场导游,提前准备好景区导游词,模仿“景区导游”,让教师和部分学生做“游客”,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景区景点,“导游”随着景区画面向“游客”逐一介绍,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教师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选取如上合适的模拟情景对学生进行训练,教师在训练后帮助其总结“说”的得与失,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变得更会“说”。

通过以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我任教的班级的学生不仅个个变得能说会道,而且在各级各类语言类的竞赛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各行各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如果我们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能拥有“铁齿铜牙”,不能够“巧舌如簧”,不会很好的与人沟通,与人交流,那么他们就会在现代职场中丧失许多成功的机会。也就更谈不上在事业上的可持续发展了。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表现和教学途径论文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情趣及感受美、欣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能借助艺术形象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他们的智力;能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修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既有较高的思想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性。这些作品的教学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利用这些美育教材,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水平,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追求生活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情感,树立奋发向上的生活理想。如《海燕》所表现的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对丑恶势力的蔑视,就是一曲响彻云霄的生活之歌、斗争之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去奋斗,去追求美好的生活。《百合花》中新媳妇用新婚的被子装殓革命烈士,象征爱情的百合花尤为动人,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崇高美。《与妻书》以真挚的感情、朴实的语言表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纯美内心。学习这些课文,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并能激励学生追求崇高理想和美好生活。

热爱自然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对祖国山川和绚丽多姿的大自然的热情。无论是古代的《望庐山瀑布》、《岳阳楼记》,还是现代的《雨中登泰山》、《天山景物记》,作者都以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用绮丽秀美的文字和形象逼真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倾注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这些作品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生动优美的艺术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使读者获得美的艺术享受。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也会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感受艺术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活情趣。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体态美、品质美、行为美,形成了一种整体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建造很多“风雨不动安如山”的高楼大厦,“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真挚的情感,情与景构成了一种非常深沉而又优美的境界。

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结合的优秀之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艺术美的感受和认识能力。就美育而言,笔者认为,教学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朗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是书面语言,当学生受语言文字的限制时,对课文艺术美的感受就会大打折扣。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富有魅力的范读,可以更好地再现作品的神韵美,让学生借助听觉形象步入文章意境,舒心畅怀地接受美育;而学生通过朗读,不仅能理解文章的意境,还能提高语言能力。

以情动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或激昂,或肃然,或悲壮,或委婉,引导学生进入“无我境地”。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感知美,热爱美,而且也会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较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

视听教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形象和画面,能通过视听教学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感其情,效果自然不同。这样的教学方法使艺术形象变得更加鲜明直观,既能使语文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大大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是很丰富的,文学作品中的美感是随处可得的,只要教师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美育成份,就一定能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

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途径

学校德育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性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重视这些方面的正确导向,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目标的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课是一门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并在思想情操上受到良好熏陶的课程。它在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也在渗透着德育教育。

首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学生最好的教材,是一门最好的新课标课程资源。教师的言行举止、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塑造,都起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其次,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语文教材内容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在客观上为渗透德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且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形式多样,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学生易于领悟和接受。如刘禹锡的《陋室铭》表现了作者不慕虚荣,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情操。这样的文章淡泊明志,格调清新,不事喧嚣,体现出了我国文化中的天然和谐的美感和道德修养。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调正自己的心态,感受那种不受金钱名利的诱惑而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结合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第三,利用作文课渗透德育。俗话说:“写好作文,学做真人”。作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以及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例如,我在教学作文主题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时,先让学生回去收集资料,了解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文化,接着大家一起交流,教师也借机向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对联、菜肴„„”,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责任。可见,一节好的作文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好口语交际的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的和他人的日常行为的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理解公共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懂得尊老爱幼、礼貌待人、文明交往,做到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并客观地认识自己,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实践证明,注重德育渗透的语文课堂里走出来的学生更能坦然面对学习中的困惑,能珍惜至爱亲情、同学友情„„所以语文教师要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必然。语文教师也只有注重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语文教学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才能使语文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宜城市孔湾中学郭恒江

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遗留和传承下来的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让学生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石。国家在“十一五”计划中,把传统文化的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内容,为此成立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它的内涵与外延是非常丰富和广博的,它涵盖了所有与语文学科有关的内容。根据课题组把《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进行分解所形成的子课题,我选择了《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这一课题。现将我对这一课题的初步想法写出来,与同行探讨。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与语文。这就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立足课本,以课本为依托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的途径。语文教材内容编写,本着传统化、信息化、综合化的原则,内容丰富,涵盖面大。所选课文,有古代经典作品、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传统文化寓于其中。把握教材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教育,就能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1、古诗文的欣赏。

古诗文,是古代文化的沉淀,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美的文化食粮,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直接途径。

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时代的印迹。欣赏古诗文,就是和古人零距离的接触,直接去感受古人的心跳。品尝古诗文带来的艺术魅力,陶冶情操,产生对我国灿烂文化的向往和热爱,自发产生探索古文化的欲望。

《〈论语〉十则》是伟大思想家孔子给我们的谆谆教导;《陈太丘与友期》教导我们怎样做人;《伤仲永》更让我们明白后天的努力对于我们的成长是多么重要;《木兰诗》让我们从木兰的飒爽英姿中,感受爱国精神的强大动力;《口技》更是让我们领略口技这种传统技艺的迷人魅力;《观沧海》中曹公博大的心胸;《龟虽寿》曹公坚强不息的精神;《钱唐湖春行》早春的明丽;《西江月》夏夜的宁静;天净沙 秋思》游子的泪;《夜雨寄北》、《春夜洛城闻笛》朋友的深情,它们无不撞击我们的心灵,引导我们窜越时空,和古人们同喜同乐。我们怎能不为古代灿烂的文化而自豪?我们怎能不产生为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而努力的激情。

2、富含传统文化的现代文的品味。

教材所选的现代文中,有许多文章就是传统文化的直接介绍,有的文章也穿插着传统文化的说明。我们要善于发掘文章中的传统文化的点滴进行教学,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如七年级上册中,《风筝》民风民俗的渗透;《看云识天气》古代

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天上的街市》民间传说的新解;《女娲造人》对人类起源的探索,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

七年级下册中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古人学习的情境;《社戏》传统民俗的闪光;《安塞腰鼓》民间艺术的发碰撞。通过这些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整理、收集和赏析,品味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的甜蜜,产生探究它们的强烈愿望。

3、附录,传统文化体味的园地。

七年级两册书都让学生欣赏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书法艺术。书法艺术大汉字魅力的完美展现。充分利用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我国书法艺术的起源、流派、艺术风格,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通过临摹、赏析、欣赏书法艺术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自觉放弃“现代社会都用电脑打字,还练什么字”的想法,让学生自觉热爱书法艺术,热爱传统文化。

4、综合性学习,展示传统文化的舞台。综合性学习,这是新教材设计的一个亮点,它能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所了解的知识集中展现,在综合性学习的能让的设计中,有许多能让就是传统文化展示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可以让学生尽情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七年级下册中的《黄河,母亲河》,活动要求我们作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采撷那些沉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爱国情。内容就包括黄河起源、黄河颂歌等。在完成这些内容过程中就需要查阅资料,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在活动中,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达到

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戏曲大舞台》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通过对戏曲的源流、戏曲种类的了解,让学生明白中国戏曲的丰富多姿;对戏曲行当、脸谱的认识,让学生体味中国戏曲独特艺术魅力,对戏曲片段的演唱,让学生懂得中国戏曲的底蕴,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传统文化就有了更深的感情。

二、对本地乡情风俗、风物特产、工艺品进行才、调查,汇编乡土教材,弘扬传统文化。

民风民俗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沉淀,它是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样式。让学生在收集整理中,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韵美,由然而生热爱家乡之情,达到培养学生爱国思想的目的。

把学生分成风俗组、土特产组、工艺品组、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组,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家乡名胜古迹等的由来,把采集的资料,按类整理加工,编成教材,作为语文课外读物的补充教材,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体味地方文化的魅力。还可以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传统文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制作网页在网上发布,编演小剧目,举办演讲会等多种形式。

随着信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也可以让学生跨地域收集,上网查找等等,途径很多,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给予正确引导。以上,是

我就《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的一种思路,当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处理。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自由的翱翔,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于发扬光大。

第五篇:中职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中职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邗江职业教育中心校倪福疆

摘要:“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反映到语文教学上,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中职语文教学要从转变观念、激发兴趣、教授方法、指导训练、养成习惯这五个方面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培养自学能力

如何适应职业教育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目标,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努力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语文是中职生重要的必修课程,在其全面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使得本来就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中职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加之语文课时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堪忧。笔者以为要改变中职语文教学尴尬的局面,必须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着重体现中职生的特点,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中职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需要的是独立工作能力,这就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独立学习语文,加强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感觉到:要教会学生独立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克服“惯性”,转变教学观念。

许多老师习惯于用老观念讲授课文,对课文作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面面具到的串讲,生怕学生听不懂。一堂语文课,老师从上到下的灌输,学生习惯于做听众和观众,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没有讨论辩论的机会,一句话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使本应充满生机、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刻板、乏味。学生疲于应付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生怕记丢了,记错了。其效果如何呢?学生只能学到老师教给他的东西,却缺乏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更谈不上自主地探索。无论老师教给他多少,都是有限的,只有学生自己去学并学会自学,才能打破这种有限,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现代发现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校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对教学而言,作为结果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是否进行充分的智力活动,是否通过自己的探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克服旧的教学模式的“惯性”,确立起新的观念——应立足于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学生主动发展的权利;应立足于人一生的不断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 1

能力。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自学。

“兴趣和爱好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一种以精神需要为基础的认识兴趣,它表现为对语文学习本身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并强烈地倾向于去掌握语言表达艺术。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认识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稳定的因素。因此,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其对语文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中职学生大多处于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个矛盾期,在他们身上,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求知欲强,希望自己什么都懂,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分析力、鉴别力差。根据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教师应尽量利用课堂教学唤起学生对所教科目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一堂课要使学生听得有趣,趣中有思,思有所得,学生有了愉快的情绪体验,才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要力求将学生导入情景之中。

现阶段,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于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首先,应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的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具体好处,激发他们产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理,从而重视语文学习;同时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消除语文难学的偏见,尽快摆脱学习语文束手无策的困境。其次,应调动内外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要利用各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进而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把语文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国家四化建设、民族命运联系起来;教师还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答记者问、课前一分钟演讲等。

三、授之以法,使学生善于自学。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会生存》一书中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可见,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学习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学习方法,既包括思维方法,也包括具体的操作方法。广义的思维方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具有纲目性、原则性答案,如,说明文常见的四种说明顺序,小说的三要素,散文形与神的分析等;具体的操作方法很多,如查阅工具书、参考资料,朗读的技巧,抓文本重点,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根据上下文及构词法、造字法等推断词义,文章中文眼、题眼的位置等。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学习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的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六步自学法”很值得借鉴。六步自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定向,即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自学,根据学习重点,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研读课文。讨论,经过自学,大部分

难点可解决,不能解决的,自己记下来;前后左右,四个人一个讨论组,研究自学过程中各自遇到的疑难问题。答疑,分组讨论,仍没解决的问题,则提交全班同学,学生如果会,则由学生解答,学生不会,则由教师解答。自测,即自我检测,有时学生根据学习重点自己出题,有时请一名同学出题,大家答,也有时每组出一道题,其余组抢答。自结,即学生自己回忆总结这节课: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六步课堂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的主体,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语,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四步自读法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实践,变老师讲为学生学;让学生充分自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交流,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审美和思想教育。经过一、二学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学会了默读,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和讨论,学会了圈点勾画,学会了做读书笔记;教学效果明显。

四、指导训练,使学生学会自学。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化知为能,达到“不复需教,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时,教师的教学行为则应由呈示行为转化为指导行为,强化对学生练习、阅读、活动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学。指导训练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预习。每节课未上之前,都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并布置具体的预习习题,以备上课时检查。这样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学生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许多问题学生自己已解决了,老师也避免作一些分析介绍,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师生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学生成了学生的主体。学生会把预习成果拿来交流,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会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拿来讨论。在预习中,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经常发生分歧,经常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兴趣都得到提高。

积累知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人的自学能力是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知识归类,归类时分出主次轻重。如:文言文教学中可根据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特点等作为梳理重点,同时也要教给翻译、断句等知识。积累知识靠平时多观察、多读、多想、多记。记有自然记忆和笔录记忆两种,这两种记忆各有优缺点,要求学生对一些简单的知识,采用自然记忆法,对于复杂的重要的知识则用笔录记忆法,如编制卡片,编写索引等,这样查找起来就方便了。知识积累多了,再加以运用,自然而然就转化为自学能力了。

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仅靠课本还远远不够。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

期,其心灵世界的觉醒往往表现为一种勃发的求知欲,会对书籍产生强烈的向往。因此,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若能在此时恰当的予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并做好阅读指导,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作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一个书目,既包括古今中外的名著,也包括当今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让学生或借或买来阅读,总之是开卷有益;还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著名历史学家陈垣说过:“书并不都是仔细念的,有的是供浏览翻阅的,有的是供参考备查的,有的是需要熟读记诵的。”要求学生读后写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或摘抄,或评论,或分析,形式多样,长短不一;检查读书笔记情况,挑出写得好的加以表扬,或朗读,或张贴,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即提高了自学能力。

五、养成习惯,使学生坚持自学。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了习惯,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笔者认为,基本的自学习惯包括:

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每天新课之前,要求学生按照“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进行预习,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识记和思考,在教师指导下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培养有目的地学习的习惯,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有了它,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培养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勤翻工具书是十分重要的;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部首、音序、四角号码等几种查字法的训练。

培养专心学习的习惯,荀子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说明专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学习也是如此。

培养一边读一边圈、点、批、划的习惯(把生字、难词圈出来并且查字典词典解决;把优美的、精彩的词、句、段下面加上点,把有疑难的地方勾划出来;在有体会、有看法的词、句、段旁边加上批注),这样的阅读,有助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

培养坚持阅读、积累的习惯。保证让学生每天有4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内容包括书报、电视节目等;同时养成读思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

培养勤于动笔的习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倾诉,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写下来,坚持小练笔,坚持写日记。参加社会实践、办班级黑板报、编个人作文集都是激发学生勤于动笔的好办法。

总之,只要我们中职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勃发出生机和活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能真正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魏所康著《主体教育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施良方主编《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刘好梅、王桂珍高职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习《职教通讯》2006、54、魏书生著《魏书生谈语文教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下载(杨承锐)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口才训练的方法和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杨承锐)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口才训练的方法和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周小波 摘要 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

    中职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探讨

    中职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探讨 [摘要]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综合性技术型人才,作为中职教育基础课程之一的语文,对于提高中职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

    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杨建江 万春红 (贵州省凯里市工读学校) 中职语文有利于中职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并对他们将来的择业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思考杨建江 万春红 (贵州省凯里市工读学校)中职语文有利于中职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并对他们将来的择业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

    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的途径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的一大功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增长知识。教师要有较高的美育素养,善于引导学生在美的具体形态欣赏中感知美,在绚丽多彩的现象中发现美,用自己......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常见的类型和训练方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常见的类型和训练方法 解决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解答应用题。由于解决问题反映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数学知识......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_通用版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通用版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表达真情实意的文章,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重要素材。作为德育的重要场所,小学语文......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课堂中传播“正能量”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