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地理生物教案2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6 生物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环境对植物的影响以及植物通过适应对环境的指示作用,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明确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意识,并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发展生产,使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本节教材从内容看,介绍了一些有关生物的具体知识,但教材选取的是与地理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生物知识作为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目的是为了阐明生物与陆地环境的相互关系,这在本节教材的开篇已经有所体现,教材的前言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阐述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方面,生物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必须依赖或适应环境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是组成地理环境的有机成分,形成了地球上的有机界和生物圈,并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特殊和重要的作用。
由于教材侧重于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因此对于一些生物知识没有做过多的解释,如果学生对此感到理解困难,教师应适当予以知识补充,如生物圈,学生经常从各种媒体中遇到这个概念,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明确其含义。关于“生物的分布与环境”,教材主要介绍生物中的植物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植物分布受环境的制约,同时植物通过对环境的适应,逐渐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教材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予以介绍。
环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教材主要介绍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气候因素,因为气候决定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不同植物类型对光、热、水的需求是不同的,教材列举了几种植物,以实例并配以图片的形式说明光、热、水对不同植物的影响。另外这部分教材有意识的渗透了人类利用自然界中不同植物对气候条件需求不同的特点,建立人工生态经济林的典型实例,使学生认识人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做到生产、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统一。
由于环境对植物生长有着较强的制约作用,因此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适应环境,教材列举实例并配以图片予以介绍,并进而介绍由于这种适应性,使一些植物对环境具有了指示作用,关于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被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实用性较强,教材主要介绍了植物对环境中的气候、物候对农时农事、干旱区寻找水源、环境污染等几个方面的指示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植物花色的改变了解植物所在地区地下矿产埋藏状况等,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
关于生物中的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没有详细介绍,主要考虑课时问题,如果课时允许,教师可借鉴植物部分的学习,从环境对动物分布的影响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介绍,不过在教学中应注意动物与植物的差别,动物具有迁徙性,因此动物受环境的影响是因为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受环境制约较明显,所以动物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表现的更为广泛。另外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教学中应给予一定的重视。教材分析: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材主要介绍了两部分内容:即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和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方面的作用。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应该明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由于有了这一基础,才可能有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对大气、陆地水和岩石圈等的影响,从而突出生物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紧扣人地关系的主题,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树立学生人地协调发展观念的重要素材,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与生物学科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也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与实际相联系,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不同地区的植物图片,如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不同植被类型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植被由南向北分布的差异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我国北方植被由东到西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使学生明确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气候,植被随纬度变化主要是热量因素的影响,由沿海向内陆变化主要是水分条件的影响,还有些植被对光照的要求不同。根据以上的分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人工多层经济林”示意图,了解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规律发展经济从而获得经济、环境等多方面效益的统一。
关于植被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教材提供了多幅图片,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图像,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分析、加工、处理,了解各类植被如何体现其指示作用的。关于“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光合作用”示意图,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光合作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进而明确生物如何改变大气成分,改善陆地水的化学组成,以及加速岩石的风化,促成土壤的形成,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释生物与大气、陆地水和岩石、土壤的关系。关于“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也是学生在初中和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知识,因此不属于新知识,在学习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①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及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②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绿色植物环境效益
【教学手段】①我国热带、亚热带、温带的植被图片;②我国内蒙古草原、西部戈壁、荒漠的景观图片;③马尾松林图片,东北原始林中的人参景观图片;④热带和寒带地区的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引课)石灰岩的形成和外力作用中的生物风化以及陆地水循环中的植物蒸腾作用等都离不开生物的作用,生物在地球上构成圈层。(板书)
一、生物圈
1.概念
2.厚度
3.核心
二、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出示第①组图片提问思考)生物中与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植物,观察说明以上图片分布在我国的什么纬度地区?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出示第②组图片提问思考)图片中的植被分布反映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出示第③组图片提问思考)影响图片中植物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板书)1.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阅读教材中的西双版纳人工经济林图片思考)人类怎样利用自然规律发展生产?(板书)②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阅读教材中相关图示思考)图中分别反映了植物的哪些指示作用?(出示第④组图片)生物中的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何?(板书)2.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阅读教材中关于光合作用的示意图思考)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所起的根本作用是什么?对地理环境的意义是什么?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对大气、水、岩石等的影响是什么?绿色植物对环境还有什么作用?
(板书)
三、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根本作用:植物光合作用
2.改变原始大气成分
3.参与水循环 改变陆地水成分
4.影响岩石形成和风化
5.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设计思想】
本节教材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并且学生通过初中地理和生物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学中一方面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已有的熟悉的知识解释新问题,进行知识迁移时,注意为学生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如景观图片等,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完成知识的学习。本节教材重在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通过图片形式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设计了通过图片形式观察完成。3.6 生物
一、生物圈
1.概念
2.厚度
3.核心
二、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1.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②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2.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三、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根本作用:植物光合作用
2.改变原始大气成分
3.参与水循环 改变陆地水成分
4.影响岩石形成和风化
5.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第二篇:高一生物细胞凋亡教案2
讲义 孟凡雷
要点提炼
死亡是生命的普遍现象,但细胞死亡并非与机体死亡同步。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来控制的正常的组织中,经常发生“正常”的细胞死亡,它是维持组织一个自然过程。机能和形态所必需的。这种正常死亡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现象。
细胞凋亡是指在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由基因控制的,按照一定程序发生的细胞死亡,因而细胞凋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CD)。
1.细胞凋亡的过程和机制 细胞凋亡发生时,器官和组细胞凋亡是借用古希腊语,表示细胞像秋天的树叶一样凋织并没有发生坏死现象,即不发落的死亡方式。1972年Kerr最先提出这一概念,他发现结扎大生炎症。而当细胞受到急性强力鼠肝的左、中叶门静脉后,其周围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但由伤害时立即出现的早期反应。包肝动脉供应区的实质细胞仍存活,只是范围逐渐缩小,其间一括胞膜直接破坏,然后发生炎症些细胞不断转变成细胞质小块,不伴有炎症,后在正常鼠肝中(如下图)。也偶然见到这一现象。与细胞坏死是有区别的。细胞凋亡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凋亡的起始:细胞皱缩,细胞连接消失,内质网膨胀,染色质固缩、分块,位于核膜上。
②凋亡小体的形成:核膜破裂,染色体断裂为大小不等的片断,与一些细胞器聚集后被内折的细胞膜包围,在细胞表面形成许多泡状和芽状的突起,这些突起叫做凋亡小体(如下图)。
细胞凋亡的过程是细胞机能的退化,进而细胞形态结构的破裂,然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③细胞的解体:凋亡小体逐渐与细胞分离,脱落至细胞间质,最终被周围的细胞吞噬并消化。
探究活动
细胞凋亡的机制
【实验1】 蛙胚发育22天时,前脑两侧向外凸出,形成视泡。视泡与外面的外胚层上皮接触,诱导后者形成晶状体,随后在视杯和晶状体共同诱导下外面的表皮形成角膜。如果把视泡切下,移植到头部任何部位,亦可诱导与其接触的上方外胚层发育为晶状体。在胚胎细胞分化中,诱导作用普遍存在,它对个体发生和建成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2】 激素对细胞分化的影响可看作是远距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在动物个体发生中比较普遍存在。例如
要点提炼
动物在一定的胚胎发育时期,一部分细胞影响相邻的细胞使其向一定方向分化的作用称为胚胎诱导。眼的发生是胚胎诱导的典型例证。
细胞凋亡的发生是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的,甲状腺激素对发无尾两栖类的幼体发育要经过一变态阶段,在此阶段中发生的变化有蝌蚪的尾鳍和尾部被吸收,前后肢形成等。这些变化与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素有关系。幼体发育到一定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便引起变态。人类胎儿时期,指(趾)间组织和尾部组织也发生与蝌蚪尾部退化相类似的变化。
2.细胞凋亡的意义
叶落归根是因为树叶的自然生命走到了尽头,而人和生物的最基本组成元素——细胞到了一定时期也会像树叶那样自然死亡,但是这种死亡是对于个体的正常发育、代谢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清除多余、无用的细胞。这种细胞死亡对于胚胎发育是必需的,比如,蝌蚪变形成为青蛙就是如此。在人类胚胎,手指与脚趾的形成中也需要一部分细胞程序性死亡,如此才可能生成指、趾。同样,在大脑发育的最初阶段程序性细胞死亡也决定着大量神经细胞的产生与消亡。
(2)有利于清除完成正常使命的衰老细胞。无论在发育期还是在成人体内,既有大量的新细胞产生,也有大量的旧细胞死亡,这是生物体的一种自然现象。为了维持机体组织中适宜的细胞数量,在细胞分裂和细胞死亡之间需要一种精确的动态平衡。由于这种生成与死亡的有序流程,在胚胎和成人期便维持着人体组织的适宜细胞数量。而这种精密地控制细胞的消亡过程就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3)有利于清除体内的有害细胞。关于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健康与疾病、生命与死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在健康的机体中,细胞的生与死总是处在一种良性的动态平衡中,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人就会患病。比如,癌症就是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而造成的。而在艾滋病病毒的攻击下,不该死亡的淋巴细胞大量死亡,人的免疫力遭破坏,艾滋病便发作。
3.细胞凋亡与人类健康
(1)细胞凋亡过度造成的疾病:细胞凋亡也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病毒和细菌侵袭人体细胞的机理。除了AIDS,另外一些疾病,如帕金森氏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症)等都是由于很多正常细胞被不正确地启动了程序性死亡过程而造成细胞过量死亡。
(2)细胞凋亡不足造成的疾病,如上面提到的肿瘤的发生等。有了对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认识,还可把这种认识应用和深化到一些严重威胁人类疾病,如癌症的防治上。比如,目前临床许多治疗方法是建立在刺激细胞“自杀程序”的基础上的。这是一种非常有意味和挑战性的工作,可以预言,通过进一步研究能够找到更精确的方式来诱发癌细胞的细胞死亡,从而战胜癌症。
育起促进作用。
思维拓展
大脑的发育初期,具有大量的神经细胞,发育的过程就是大量的无用神经元的死亡。要点提炼
正常的生命需要细胞分裂以产生新细胞,并且也要有细胞的死亡,由此人体和生物的器官才得以维持平衡。
没有了正常的细胞凋亡,人与动物体将会得病。癌症是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而造成的。
全析提示
帕金森氏综合症是以震颤、肌强直、体位反射消失为特征的综合症,是60岁以上老年人多发病之一,往往与老年痴呆伴发。
思维拓展
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焦点可能仍然是细胞增殖的控制,因为这是许多癌基因发挥作用的地方。然而现在有有力证据表明必须考虑问题的另一方面,即细胞的死亡率。
第三篇:高一地理教学计划...2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高效课堂、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爱好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教学班6个,6个班分为二个层次,高一(1)、(2)班是宏志班,其中绝大多数的学生是年级的优秀学生,其余的4个班的学生为平行班,绝大部分学生中招成绩在400分以下,学生成绩悬殊大,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学生的情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三、高一下册地理总体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3.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新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教师要不断研究新课标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新课标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新课标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新课标教学的要求。
4.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教学基本功的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多渠道的获取知识,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以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为本校的高三地理教学创出佳绩。
5.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四、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下册主要是人文地理内容,主要从人文科学角度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
本册共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的因素。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的迁移,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
第二单元“城市与城市化” 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才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的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第三单元“农业地域的形成于发展” 主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
业。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农业地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四单元“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让学生认识到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工业是农业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与农业相比,工业生产除场地与水源外,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不大,这使得工业生产在区位选择上比农业灵活的多,也复杂的多。工业地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种复杂性。
第五单元“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产生了人与物交流的需要。交通运输是实现人与物位移的主要手段。
第六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要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人类与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写好教案。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运用生产和生活中 “案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插图、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并及时批阅、讲解作业。
4、收集有效信息,科学处理教材,教师通过研讨教学大纲和教材,查阅各种各样的资料,将知识归纳整理形成体系,将具体的知识目标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讲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摆脱“题海”,节省大量时间,更好地提高成绩。
5、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认
识、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6、适当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上课,并补充课外知识。两个宏志班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要充分的利用好多媒体设备。
7、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各阶段性目标,本学期学校共安排四次大型考试。第一、三次为月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入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起学好地理的自信心。因而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双基”,特别是识记性知识要求要到位,月考时也以识记性知识作为考查的重点,对理解性知识暂不作较高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月考成绩要尽可能高一些,要出现相当比例的高分成绩。第二次为期中考试,此阶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在识记性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探讨理解性知识,考查中仍以识记性知识为主,增加一定比例的理解性知识,创造一定的挑战性题目,使一部分优等生脱颖而出。第四次为期末考试,此阶段应继续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学困生提高成绩。知识上识记与理解并重,通过典型习题的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应试素质,确保期末取得好成绩。
六、教学上应突出做好的几项工作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是高考命题一贯的原则,在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基础知识是理解问题、思考问题的重要工具;基础知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知识是工具、知识是依据,知识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知识要围绕问题、围绕新材料、新情景重新整合。
2、重视主干知识的教学
重视主干知识的教学,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对考生多年来刻苦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形成基本能力的鼓励和尊重;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考试内容的覆盖面,首先应当考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然后再考虑其他;强调主干知识是在选材上注意所考查的知识在学科中的地位和分量;强调主干知识是指试题的新情景、新材料、新角度的落脚点必须落在学科基本内容和主干知识范围内,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
3、重视知识网络的教学
每一个学科都有它自己的学科知识的体系、框架和网络;每一个学科的知识都有它内在的联系和自身的规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编织学科的体系、框架和网络的过程;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识积累、梳理的过程。
4、坚持知识的三点论:知识点、连接点、生长点
强调考查主干知识不意味着让考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恰恰是强调要建构学科知识的框架、体系和网络;命题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指围绕新问题、新材料、新情景要重新整合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系统;高考命题是在知识交汇点上命题;高考命题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主干知识而肢解主题。
5、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思想
突出能力的测试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指导思想;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是高考命题的改革重点;考查能力特别注意那些对学生的思维变化有科学意义的,与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相衔接的那些能力。
七、时间安排
01月30日------02月17日第一单元
02月20日------03月11日第二单元
03月12日------04月01日第三单元
04月02日------04月20日第四单元
04月23日------05月11日第五单元
05月14日------06月01日第六单元
06月04日------07月06日复习考试
第四篇:高一生物必修2教案 (5000字)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遗传与进化》
1易区分且稳定
2p(亲本)互交
在哪里?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
(一)1956----1864------1872 .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 性状真实遗传 .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反交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f1(子一代)纯合子、杂合子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f4.验证
(子二代)分离比为3:1 .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②因子成对存在。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测交 f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
(二)1.亲组合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1.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体现在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证据:果蝇杂交(白眼)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d佝偻病 现代解释:遗传因子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一、减数分裂
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过程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分裂
精原 初级次级 精 变形 精 细胞 精母 精母 细胞 子 染色体 2n 2n n 2n n n
3.同源染色体
① 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 ②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 ③区别: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④交叉互换
4.判断分裂图象
奇数减ⅱ或生殖细胞散乱中央分极
染色体有丝有配对前中后
偶数 减ⅰ期期期 无 减ⅱ
二、萨顿假说
1.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2保持完整和独立性
蝇的限性遗传
.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①在杂交中②成对存在 ③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④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3.证据: 果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4.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
①分离定律: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独立地遗传给后代。②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四、遗传图的判断
致病基因检索表
a1 图中有隔代遗传现象???隐性基因
b1
c1染色体
a2
de1倍)?x染色体
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几率相等)常染色体 b2 与性别有关 男性都为患者???y染色体 c2男多于女?x图中无隔代遗传现象(代代发生)?? 显性基因 与性别无关? 常染色体 d2与性别有关 男性均为患者???y染色体 e2女多于男(约为男患者2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基本单位;
双螺旋本质其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
序代表的遗传信息。
半保留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体内转化 1928年 英国 格里菲思
① 活r,无毒活小鼠
② 活s,有毒小鼠死小鼠;分离出活s
③ △杀死的s,无毒活小鼠
④ 活r + △杀死的s,无毒死小鼠;分离出活s
转化因子是什么?
(2)体外转化 1944年 美国 艾弗里
多糖或蛋白质型
活型 培养基型 + s型 水解物型
2素示踪 32
p
s
1核糖
转化因子是dn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952年赫尔希、蔡明 电镜观察和同位标记dna 标记蛋白质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实验rna也是遗传物质。
二、dna的分子结构 .核酸核苷酸核苷含氮碱基:a、t、g、c、u 磷酸戊糖:核糖、脱氧 2.1950年鲍林年威尔金斯 + 富兰克林年查哥夫3
对的排列顺序各异
a?g
.dna的结构 ①(右手)双螺旋 ② 骨架 ③ 配对:a = t/u g = c .特点 ①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碱基③特异性:每个dna都有自己特点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5.计算 .在两条互补链中t?c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2.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
a?t
提供;
.整个dna分子中,g?c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三、dna的复制 .场所:细胞核; 时间:细胞分裂间期。.特点:① 边解旋边复制 ②半保留复制 .基本条件: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核液中的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是通过水解atp④ 酶:酶是指一个酶系统,不仅仅是指一种解旋酶。
4.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四、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是dna片段,是不连续分布在dna上,是由碱基序列将其分隔开; 它能控制性状,具有特定的遗传效应。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基因结构
①联系:编码区+非编码区
②区别
原核:编码区是连续的、不间隔的。
真核:编码区可分为外显子和内含子,故是间隔的、不连续的。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控制 蛋白质的dna蛋白质结构性状影响 环境 中心法则
一、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转录
(1)在细胞核中,以dna双链中的一条为摸板合成mrna的过程。(2)① 信使(mrn a),将基因中的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上,是链状的;
rna ② 转运rna(trna),三叶草结构,识别遗传密码和运载特定的氨基酸; ③ 核糖体rna(rrna),是核糖体中的rna。
(3)过程(场所、摸板、条件、原料、产物、去向等)
2.翻译
(1)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氨基酸以mrna为摸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2)实质:将mrna中的碱基序列翻译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3)(64个)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
其中aug,这是起始密码;uag、uaa、aga为终止密码。
(4)遗传信息
① 狭:基因中控制遗传性状的脱氧核苷酸顺序。②广:子代从亲代获得的控制遗传性状的讯号,以染色体上dna的脱氧核苷酸顺序为代表。③ 中心法则:
(5)翻译过程
三、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蛋白质(性状)
. 氨基酸序列 1
2.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不可遗传的 变异基因突变诱变育种 可遗传的基因重组杂交育种
染色体变异多倍体、单倍体育种
一、基因突变
1.定义: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2.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dna复制时 3.外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内因:可变性
4.特点:①普遍性 ②随机,无方向性 ③频率低 ④有害性
5.意义:①产生新基因 ②变异的根本来源 ③进化的原始材料 6.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
二、基因重组
1.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2.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后期
2.意义:①产生新的基因型 ②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 ③对进化有意义
三、染色体变异
1.缺失 1917年 猫叫综合症 果蝇的缺刻翅 结构的变异重复 1919年 果蝇的棒状翅 易位 1923年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倒位
数目结构的变异 : 个别染色体;染色体组的增加与减少
2.染色体组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的染色体。如:人的为22常+x或22常+y
△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某一种生物体细胞种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如:人的核型:
46、xx或xy 3.
一倍体雌性配子二倍体 单倍体 直接发育 合子生物体雄性配子多倍体(秋水仙素)
四、人类遗传病
1.常染色体性染色体 隐性基因镰刀型贫血、白化病、先天聋哑红绿色盲
单基因遗传病显性基因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抗vd佝偻病 多基因遗传病 :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青少年糖尿病 染色体异常 :21三体综合症
2. 危害遗传咨询
监测与预防产前诊断 :羊水、b超、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诊断
3.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人体dna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 ①提出:1986年美国的生物学家杜尔贝利
②主要内容:绘制人类基因组四张图: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转录图 ③1990年10月启动
④1999年7月中国参与,解读3号染色体短臂上3000万个碱基,占1%。⑤2000年6月20日,初步完成工作草图
⑥2001年2月,草图公开发表 ⑥2003年圆满完成 △直系血亲是指从自己算起向上推数三代和向下推数三代;,△旁系血亲是指与(外)祖父母同源而生的、除直系亲属以外的其他亲属。△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六章 育种方法
单倍体
选择育种杂交育种
多倍体
转基因
二、基因工程
受体细胞 :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细胞等 :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的性状
第七章 进化论
拉马克 :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 :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自然选择学说)基本单位:种群
实质:基因频率的改变
原材料:突变与重组 现代进化理论 决定方向:自然选择 必要条件:隔离
生物多样性: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vs协同进化)中性学说(偶然vs必然)补充vs突进)灾变论(渐灭vs突灭)
一、生物进化
研究生物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如
① 生物界的产生与发展:生命、物种、人类起源 ② 进化机制与理论:遗传、变异、方向、速率
③ 进化与环境的关系 ④ 进化论的历史:流派与论点
二、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
1.神创论 + 物种不变论(上帝造物说)
2. 法国 拉马克 1809年《动物哲学》
①生物由古老生物进化而来的 ②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
3.英国 达尔文 1859年《物种起源》自然选择学说 过度繁殖与群体的恒定性有限的生活条件
遗传和变异 适者生存获得性遗传
4.现代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内容
三、现代进化理论的内容
突变等位基因 不定向变异 选择微小有利变异 显著有利变异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定向进化
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4.物种:能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生殖 地理 小种群(自然
选择 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新物种
[状)和生物多样性之
全书小结 从亚显微结构水平到分子水平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mrna→蛋白质(性状)例] 间要论述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蛋白质(性间的关系。
简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dna的主要载体,而不是全部载体,因其还存在于真核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原核生物和病毒中的dna不位于染色体上,dna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控制生物性状的片段叫基因,dna分子也存在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间区,dna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位于dna分子上,也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占据一定的“座位”(位点),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随染色体的移动而移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互换,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基因的三个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dna分子基因上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并不是dna分子上所有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基因间区不含有遗传信息),基因所在的dna片段有两条链,只有一条链携带遗传信息叫有义链,另一条配对链叫无义链,dna双链中的一条链对某个基因来说是有义链,而对另一个基因来说,可能是无义链。
遗传密码是指在dna的转录过程中,以dna(基因)上一条有义链(携带遗传信息)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形成的信使rna单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遗传学上把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密码子”,也叫“三联体密码子”,和遗传密码的含义是一致的,应当注意,20种氨基酸密码表中每个氨基酸所对应三个字母的碱基排序是指定位在信使rna上的,并不是位于dna或转运rna(叫反密码子)上碱基排列顺序。
性状是指一个生物的任何可以鉴别的形态或生理特征,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由蛋白质体现出来。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体现的。
dna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一个dna分子中的一条多核苷酸链有100个四种不同的碱
基,它们的可能排列方式是4种。而事实上dna分子中碱基数量是成千上万,其可能的排列方式几乎是无限的。dna分子的多样性,可以从分子水平上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和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原因。
二、以人类遗传病为例分析遗传的三个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 下图是六个家族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
(1)可判断为 x 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的是图 ;(2)可判断为 x 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的是图 ;(3)可判断为 y 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4)可判断为常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解析] 按y染色体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x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顺序进行假设求证。
d图属y染色体遗传,因为其病症是由父传子,子传孙,只要男性有病,所有的儿子都患病。b图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因为只要父亲有病,所有的女儿都是患病者。c和e图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因为c图中,母亲患病,所有的儿子患病,而父亲正常,所有的女儿都正常;e图中,男性将病症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a和f图是常染色体遗传,首先通过父母无病而子女有患病者判断出是隐性遗传,再根据父母无病,而两个家系中都有女儿患病而判断出是常染色体遗传。
[例] 下图为某家族性疾病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若ⅲ1与ⅲ5近亲婚配,他们的孩子患此病的概率为(基因符号用a、a)表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系谱图的分析判断和简单概率计算能力,解题关键为运用多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去分析人手。
(1)在该遗传系谱中,发病率比较高,占子代的1/2,且子代之中有患者,则双亲之中必定有患者,儿子是患者则其母必定是患者,且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所以该病的遗传为显性伴性遗传。
a
(2)ⅲ1个体的父亲表现型正常,是隐性个体,基因型为xy,他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必定遗传给他
aaa
女儿ⅲ1个体,ⅲ1个体又表现为患者,所以ⅲ1个体的基因为xx,ⅲ5个体为隐性个体,基因型xy。
(3)画遗传图解(略),ⅲl与ⅲ5婚配,他们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2。
联系
质中的遗传物质
三、以染色体概念系统为例,分析染色体与遗传变异进化之间的内在此可见,人工选择大大地加快了物种的进化。☆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与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细胞质遗传 ①主要特点: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②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
③物质基础: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例] 下图是我国育种专家鲍文奎等培育出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过程图。
(1)a、b、d、r四个字母代表。(2)fl之所以不育,是因为。(3)f1人工诱变成多倍体的常用方法是。(4)八倍体小黑麦的优点是。(5)试从进化角度,谈谈培育成功的重要生物学意义。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运用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异的原理,联系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远缘杂交、秋水仙素作用机制,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众多相应知识点综合分析解答。阐明有利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通过人工选择加快培育新物种的进程这一观点。
答案(1)4个染色体组(2)f1产生配子时,染色体不能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3)秋水仙素处理植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生长点,使其染色体加倍(4)耐土地贫瘠、耐寒冷、面粉白、蛋白含量高(5)我国育种专家鲍文奎教授培育成功的小黑麦品种,是人工创造异源多倍体很成功的实例。小黑麦本来是自然界没有的物种,科学家利用远缘杂交,通过人工选择在短短的十几年就创造出这个新物种。若靠大自然的恩赐,通过自然选择形成高等植物的一个新物种需要漫长的时间。由
2.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②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这种影响是通过性激素起作用。
第五篇:高一必修2生物教学计划
2009-2010高中生物教学计划
潜山二中:张祖武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学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工作核心,以规范常规教学为基点,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的研究、实践为重点,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为切入点,以特色发展为突破点,力争使学校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教学重点工作
(一)提高教师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全体教师上上下下以主人翁的精神,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领导做表率、骨干带好头、全员来参与,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高效运作,全体教师要团结协作,拼搏进取、视团结为生命,互帮互助讲奉献,力求在合作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凝聚团队智慧,让学生的成绩得到切实提高。
(二)继续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教师们继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本学科新《课标》。备课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施教;加强教学研究,狠抓过程落实。备课、讲课、听课和评课都以新课程为标准,教师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切磋教学技术,改革旧的教育教学理念。让现在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使教学工作扎实稳步的向前推进。
(三)调整教育常规要求,突出实效性。教师教学常规 本学期,将本着抓过程管理、突出实效的原则,对教学常规重点做如下要求:
1、备课:备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备课至少要做到通读全册教材,熟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在钻研课标和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撰写教案。做到:内容科学、准确、全面,结构完整;形式规范、合理、清楚;详略得当,切实可用。教案应具有创新意识,不生搬硬套公共教案,不照搬教参代替教案,不用往年教案代替现行教案;教案在上课前编写好。具体要求:具体要求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使用教案
(1)各种课型(包括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讲评课、作业课)都要有书面的教案。电子教案除了要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传统教案应有的环节外,还应根据需要增加具有课件、资料库、友情链接等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新环节。
(2)要求重教法、学法指导的设计。针对本班学生具体情况,教案要有自己个性化的改进或创新。
(3)备课要有个人教学工作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
(4)每节课要有知识、能力、德育目标、重点、难点、学具等,教学过程(导入、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例题、练习、归纳、板书设计等)、小结、作业分类设计等。
(5)要有单元教学后记或反思。
2、听课:(1)听课记录重在体现评课意见,包括他人评价和自己的评价;(2)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10节。
3、作业:日常作业要求教师本着分类(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分成2—3类)、适量、有布置就要有批改的原则,批改要规范,要求有等级、鼓励性评价、日期,等等
三、具体安排:
第一周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二、三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四周复习检测、第五、六周基因的本质
第七、八周基因的表达
第九周基因的本质、表达复习、期中复习备考
第十、十一、十三周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十三、十四、十五周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复习检测 第十六、十七、十八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十九、二十周期末复习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