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计算机正逐渐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确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想象力最活泼、最丰富的儿童,他们对直观、形象的画面尤其感兴趣,所以,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动态感知的优势,为学生创设一个活泼、生动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让学生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励学生的想象,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关键字:多媒体;小学语文;运用
我们的国家要在充满挑战和竞争的二十一世纪中跻身于强国之列,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教育。从战略眼光看,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将是一个从观念,思想到方法,行动都不同于二十一世纪的全新教育;而这个全新的教育又将以“教育现代化总揽全局”方能实现。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阶段的当务之急,必须真正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沉闷气氛,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然而,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实施教育,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因此,必须通过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努力达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
在这个学期中,我们学校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就如何运用多种媒体进行语文电教这一课题研究和探索,并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以小学语文课文《黄果树瀑布》为例,简要地谈谈自己是怎样通过图片,录音、插图等媒体的有机组合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设想。
一、钻研教材,确定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进行教学的总体思路
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能将课文的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在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会中动中有静的美感,待到最后一教时播放黄果树瀑布录像,这样循序渐进,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辅之以学生看听说想读练的训练,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观察、引导思考
《黄果树瀑布》的课文内容与配套插图的画面完全一致。用浅湿、明快、形象、生动的文字全面反映了图中的景物,思考“银雨洒金街”等语句的内涵。
三.自己动手精心制作课件 教师要根据本班同学的知识状况、智力状况及思想状况,自己动手制作适合本班同学理解课文、提高素质的课件,加深学生对静中动的读后印象。投影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实用性、新颖性等特点,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在连看带想的思维活动中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另外,实践中,我们从愉快教育的四要素“爱、美、愉快、创造”方面探索了电化教学与愉快教学的结合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渲染气氛,拨动爱的心弦
愉快教育是一种渗透着爱的教育,而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爱是通过师生情感的交流达到的。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而形象、直观的电教媒体为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加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更能引起师生感情上的共鸣。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开始使用投影仪映出周总理的遗像;同时,教师用哀痛低沉的语调对学生说:“1976年1月8日凌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学生凝视周总理遗像,听着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录像和配乐朗诵录音;那黑色的挽联,那白色的花环,那阴沉寒冷的天气,那缓缓而行的车队,那满面泪痕的老人、青年、小孩„„此情此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悲痛之情。形象直观的电教手段,教师动情的教学,使孩子们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位教师对电教手段的选择运用,贯彻在从设计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当教师在课堂上准确、恰当地展示电教媒体时,其高尚的敬业精神和真挚的爱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感染,唤起学生对知识的爱、对领袖对师长对同辈的爱、对集体、人民和祖国的爱。爱的真谛是爱人。被爱只是一个起点,它需要扩展。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拨动了学生“爱”的心弦,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爱”而且也学会了“爱”,即施爱于人。一个人能施爱才能显出人格的内涵意义,才能显出生活的充实,也只有在被爱和施爱中,完美的人格才能真正显现。
二、创设意境,领略“美”的境界
爱美、求美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美育是愉快教学四要素之一,而电化教学可以艺术地表现教学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音像教材将诸多美的因素渗透到电化教学中去,使学生在一个和谐的、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中既获得知识,又陶冶情操。
如教《繁星》一课,将雪白的天花板作为幕布,随意调节投影焦距,让悬挂在“天空”上的星星时明时暗,不时闪烁。学生头靠桌子上,向上仰望,眼前出现了半明半暗的星空、无数眨眼的星星,还有飞舞的流萤,闪烁的航标灯„„教师随时稍稍移动画面,让学生产生船在移动、星也在动的感觉。与此同时,播放一段优美的夏夜圆舞曲,在视觉、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里学生不仅领略到了一个柔和、静寂、梦幻般的海上之夜的形象美,也从文章的意境中体会到了语言美。
儿童如能沐浴在美的环境中,他们的精神世界就十分愉悦。小学语文教材是装满美的宝库,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宝库去感受美、创造美,电教有其优越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不仅可以把课文教材中的各种美的因素(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往往比课文的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加上电化教学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不仅可以使学生辨别出客观事物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同时也使他们对美的事物产生学习、领会、把握的兴趣,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操。
三、视听并茂,趣化教学氛围
兴趣是儿童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愉快教育把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是否贯彻愉快教学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愉快教学就是兴趣教学。电化教学根据自身声象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以直观、形象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兴奋的情绪。
一位教师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先让学生闭目倾听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录音,逼真、生动、优美的声音,使学生仿佛来到了西沙群岛,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一边看活动投影片上西沙群岛的美景,一边讲解启发。这样,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嬉戏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生长着奇特树木的海岛和鸥鸟翩飞、嬉戏、孵卵、多种鸟蛋堆放于鸟巢等新奇有趣的事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儿童的面前。加上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拨,教学始终抓住了学生的心灵,使它们处于情绪愉悦的状态之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我们说电化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手段。
四、拓宽视野,开发创造潜力
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发展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活动,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要能在将来成为跨世纪的四有新人,现在一定要让孩子成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
如:一位教师教《惊弓之鸟》一课,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这位教师设计了一幅抽拉活动片,并录制了拉弓声和大雁嘶鸣声。教学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推测,得出:更赢听到大雁叫声悲惨,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声,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通过声像并茂的电教演示难点突破了。电化教学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使他们领略到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愉快——创造的愉快。
电教媒体介入教学中,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美感、兴趣与创造力。实践证明,电化教学确实是实施愉快教学的有效途径。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由于年级高低作者不同,体裁有别,文风各异,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潜心研究编者的编排意图,确定科学合理,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课型特点,大胆改革,锐意创新,进行各种电教方法的应用,彻底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借此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以走出高分低能的误区,向高效率、轻负担的方向发展。同时在电教的教学实践中,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忌方法类同,要做到恰当选择。
二、忌千课一面,要做到常用常新。
三、忌一成不变,要做到灵活运用。
四、忌搭花架子,要避免为电教而电教的形式化倾向。
做到该用就用,而且一定要用好,不必用就不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倘若只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使用了却毫无效果,纯粹是教学上的时间浪费。为了电教而电教,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破坏了正常的教学常规。
现在,我用电教的实践中尝到了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甜头,并将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总结,为“办现代化学校,育跨世纪人才”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和奋斗。
第二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心得与反思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反思
山东省滕州市东郭镇下户主小学
王晓玲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对于教育的大力投入,多媒体设备已逐渐深入到小学课堂,影响着小学各科教学。小学语文课堂已开始较普遍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更具感染力,为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最优化的可能。然而经多年使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实践,我发现多媒体教学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促进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一、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创设教学情境并达到情感共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数课文都具有优美的环境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等内容。然而小学生知识面有限,对课文内容有着距离感。如苏教版《雾凇》是一篇文字非常优美的文章,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我们来说很陌生,如何将学生带到松花江畔千姿百态的雾凇情境中,给他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时我为了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感受雾凇的美丽,在朗读介绍的时候,配合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体会到了雾凇颜色姿态之美、景观之壮丽。(2)多媒体能够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受。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投影录音、录像、摄像、电脑多种功能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像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多重剌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受,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利于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学生对于天鹅撞击冰面一环节理解不够深入,我在多媒体中设计了一段动画,动画中展示了冰面被天鹅一点点被撞裂,最后冰面上留下了血迹的过程,使学生很好的体会到了天鹅为了生存所付出的努力,学生的感受得以很好的提升。对于课文的理解结合画面得到强化。(3)多媒体图像和文字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单纯的识字、学词、学句枯燥无味。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二》时,“骆驼、象鼻、鸬鹚、竹筏”等词语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利用课件让学生观看图片,然后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巩固生字字音。把图片和生字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培养了识字能力。
第三篇:多媒体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润滑剂。它是一种把声音、文本、图形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和计算机结合在一起的技术。正确适当的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使师生关系得到质的改善和提高,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它能在有限的时间(课堂)、空间(课间)内打破地域界限,展现古今中外的客观事实,使经验较贫乏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很感性的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到知识领域、情感领域目标。多媒体利用声、光、电、画等手段制作成的动画,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学生在课堂中能多感官、多角度、多渠道的进行学习,使枯燥的课堂学习成为他们学习的乐园。那么,是否只要较多使用多媒体技术就能让学生可以快乐的进行学习,主动的接受知识呢?答案是否定的。只有正确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反之,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处于沉闷或混乱状态,而且会局限学生的思维,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中要避免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学科课程大相径庭的现象,使多媒体教学要素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目前,多媒体支持下的课堂,教学资源是开放的,教学工具是开放的,研究方向也是开放的,多媒体的使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在多媒体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将双边活动中的强势地位进一步弱化。但由于有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内涵、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的关键环节把握不到位,导致教学过程出现“放有余而收不足”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成败只在举手间。面对多媒体,广大教师要做多媒体的真正主人,不要成为多媒体的“套中人”。因此,我认为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一、教师要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备课工作。
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把握好教材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选择具有最佳表达效果的多媒体技术,使多媒体应用得舒适、适当,学生才更容易学、更愿意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思维。
二、课件设计要从学生切实感受出发。一切先进的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服务,教学课件的设计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要以学生的思想、思维感受及接受能力着手,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课件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堂上要关注师生之间的交互性。
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关注各种教学屏幕,未注意学生的反馈和交流,使“人灌”变为“机灌”那么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以致感到厌烦甚至不愿听课,课堂的气氛就会处于“沉闷”或“混乱状态”。而如果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反馈,并及时地进行语言式眼神的交流,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受到重视的感觉,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
四、要避免走进多媒体使用的误区。
有的教师误认为,只要多次使用多媒体技术就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就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有的教师力求多媒体画面的漂亮和动画效果,结果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并未关注所要掌握的内容,而是过分注意不须掌握的部分,甚至会出现自发性的讨论,致使课堂教学处于骚动不安状态。
总之,教师只有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才能使教学有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才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创造性,才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生学习的乐园。
第四篇:让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魅力四射
让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魅力四射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正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就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浅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电教媒体可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鸟的天堂》一课,引入课文时,可利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那茂盛的大榕树绿得发亮、绿得可爱,那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生动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鸟的天堂”。这样,情随境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又如教学《瀑布》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相,屏幕上那瀑布的声响气势和壮观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着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二、电教媒体可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又如《画杨桃》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的样子也各不相同”这话比较抽象,是课文的教学难点,如果应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杨桃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让学生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这样,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三、电教媒体可为学生朗读激发丰富的情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又如《五彩池》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五彩池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此外,教师指导朗读时,还可利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一些关键词语、优美段落进行闪烁、变色,放大等技巧处理,让学生反复品读,深入揣摩,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四、电教媒体可为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遐想。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电教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古诗的语言非常精炼概括,具有跳跃性,给人留有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充分领会诗的美感,并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小儿垂钓》
第一、二句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时,我利用电教媒体出示画面,并配上一段曲调明朗、节奏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聆听老师诵读,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然后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地显示出来,有的学生这样描绘的:一阵风吹来,嫩绿的柳枝舞动着细细的腰枝;清清的湖面泛起了鱼鳞似的波纹。瞧,小男孩的头发被风吹乱了,短褂也被风吹开了,露出了可爱的红肚兜呢!……教学第三四句诗“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时,我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的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小男孩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有的说:小男孩不住地摆着小手,似乎在说:“呀,小声点,别过来!别吓跑了我们的鱼儿!”有的说:小男子向他招了招手,好像在说:“嘘,别出声,凑过来,我指给你看!”这样,通过想象,诗情画意了然于胸。可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善不善于利用有利因素来激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电教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电教媒体也为我们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用武之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
第五篇:生活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生活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江苏省泗阳县来安中心小学 孙红芹
摘要: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倡导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因此,语文教学应和生活紧密相连。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再现生活”、“带领学生体验生活”等,来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关键词: 生活化 语文教学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倡导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其实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也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通过“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再现生活”、“带领学生体验生活”等,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生活中渗透语文教学,实现语文教学返朴归真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局限于课堂上,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渗透语文教学活动。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都来自于生活,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所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与联系,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
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我觉着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虽然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教材基本来源于生活,但是有些人和事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强化语言文字训练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我们应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丰碑》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如教学老舍的《猫》一文,猫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于是我在课前就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猫休息以及捉老鼠和玩耍时的样子去观察,从而理解猫的性格古怪和活泼淘气,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火烧云》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傍晚天上云朵的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引导学生参与情境之中,再现生活。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大江保卫战》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人民子弟兵在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中力战狂风暴雨,誓死保卫长江大堤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英雄事迹,课前我发动学生广泛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向大家介绍展示。学生愉快地接受了“任务”,积极性较为高涨,由于学生的充分参与,教学中,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十分深刻,整堂课是兴致勃勃,教学效果可谓事半功倍。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当时战斗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2
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革命战士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一种强烈情感的陶冶,使学生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还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从而再现生活,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如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公仪休、管家和子明。通过直观形象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公仪休人物品质的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表演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加强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九寨沟》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美景: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给学生一些时间,布置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借助多媒体展示文中描绘的美景,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这样不需我们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又如在教学《长江之歌》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长江的宏伟画面、祖国的壮丽河山,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长江之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观看,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因为: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所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 3
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因此,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开创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
1、留心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在学校发生的好人好事、校园新闻、校园文化、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师生之间发生的事情„„都可以引导学生去写、去说、去细细体会。如:我们学校是一所具有农村特色的百年老校,学校的博物馆中陈列的大都是我们的祖辈们曾经用过的器具,看着眼前一件件充满乡土气息的物品,引导孩子们思考:这是什么?这是干什么用的?我们现在怎么不用这些东西?我们的先辈们过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接着,引导孩子们用心体会,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感悟我们的祖辈们的生活以及艰辛创业的历史,也受到深刻的艰苦朴素教育,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关注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人是社会的人,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富有创意”的广告词,如热水器的广告词“随心所浴”,服装店的广告词“百衣百顺”,止咳药的广告词“咳不容缓”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随处可见,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如学了《桂林山水》、《九寨沟》《草原》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再如到社区参加板报设计、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孩子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孩子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我们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家电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家电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开服装店的,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再如:指导学生在家中和父母举行跳绳比赛,完成一次习作、主持召
开家庭会议,写出自己的作为一名小主持人的体会,这些都是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的好途径。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片面追求对知识的理解,不注重知识的积累运用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生活和语文就好像是孪生兄弟,他们同生存,共发展。语文一旦离开生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将语文教学生活化,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才能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成尚荣 《构建生活的课堂》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