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5篇)

时间:2019-05-15 06:1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第一篇: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确定位置》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学习目标

经历数对的抽象过程,探索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发展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学习过程

一、导入

(阅读资料:我国研发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性能大大超过美国的GPS……)

提出问题: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如何定位的呢?(这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就从今天的“定位”学起,引入今天的课题,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动力。)

二、探究新知

1、确定每个位置有对应的一种描述方法(1)描述自己的位置

(2)以班长的座位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座位却有两种(第2列第3行,第3排7号)不同的说法?(生:因为数的起始位置不一样)

(3)规定起始位置,并用数学语言来表述

(横向称为“行”,纵向称为“列”。让学生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表示自己的位置)

2、探究位置的记录方法

(1)让学生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记录座位(2)让学生说出这样记录的感受。(生“麻烦”)

(3)同桌合作,探究出一种新的简洁的记录方式,以班长的座位为例“第2列第3行”。

(4)全班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生1:︱2,3﹂(师评“思维很有创新”,评价语言很准确)

生2:(2,3)

(5)向大家介绍用数对表示座位(6)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座位

3、在方格图上用数对来表示位置

(1)出示淘气班的座位图,让学生描述淘气的位置。

(2)提出问题:谁有疑问?在表示之前我们应先做什么?

(生“从哪边开始”,师评“思维很严谨”)

(通过思考让孩子在头脑里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在用数对表示位置前,首先要确定起始位置,也就是座位图的左右与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将座位图抽象为方格图,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发现。

(每一列的座位抽象为方格纸的纵线,每一行的座位抽象为方格纸的横线,座位抽象为方格纸上的格点,让孩子经历了一个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4)在方格图上找淘气(2,4)笑笑(1,1)的位置

4、加深对数对的理解,引出“有序数对” 引导学生区别数对(5,3),(3,5)的意义

(生“列在前行在后”,师评“话不多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1:黄车的位置

(生“黄车在第3列第1行,就是(1,3),后改为(3,1)”,师让生提出建议:以左下角为起始位置,先看在第几列在看在第几行,师并提议“伸出左手放在左下角的位置”)

(通过动手做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地概念:用数对来表示位置首先要确定起始位置,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这个概念建立了,左右前后的起始位置和顺序就确定了,再用数对来表示表格中的位置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

闫大学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

1、例2。教材简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在本节课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学习的主要任务定位在“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中,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题意。”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常识引入: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并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需要种很多树,那种的树之间都有间隔。那么我们现在种8棵树,这中间有几个间隔呢?同学们画画,算算。

接着,通过创设在公路中间绿化带中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理解题意。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5=20(棵)

方法二:100÷5=20(棵)20 +2=22(棵)方法三:100÷5=20(棵)20 +1=2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2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2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怎样种?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a.先种10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2段 3棵)

b.跟上面一样,再种1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3段 4棵)

c.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 2段 3棵;5段 8棵;7段8棵。)

d.你发现了什么?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 其实段数也就是间隔数,那么植树棵数=间隔数+1)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小黑板出示:前面例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5=20 这里的20指什么? 200+1=21 为什么还要+1? 师:这个“秘方”好不好?

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通过按老师要求画,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再任意画一画,种一种,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验证前面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二)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会上,在笔直的跑道的一侧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两端要插)。这条跑道长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学生独立完成。)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求棵树用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棵树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本环节通过为学生设计困难,让学生想出有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自由设计,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前面学习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每人先独立画一段路种种看;然后4人一组进行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2.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3.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通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求棵树,你会做了吗? 4.

做一做。

在一条长2000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将“一侧”改为“两侧” 问:“两侧种树 ”是什么意思?实际要种几行树?会做吗?赶紧做一做。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情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要种”还是“两端不种”。(探讨“两端不种”的规律,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用同样的方法从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获得“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数=段数-1,学生尝试运用新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 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8÷2=4(段)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相当于今天学习的植树问题中的那种情况? 2.

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看,这一列共有几个同学?(4个)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的距离是1米,从第1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如果这一列共有10个同学呢?100个同学呢?

②这一列还是4个同学,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2米,从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3.在一条路的一侧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41棵树。从第1棵树到最后一棵树的距离是多少米?(练习的设计从多个方面进行应用,让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线段图加以分析,让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解问题,在头脑里建立数学知识模型,达到学习的高境界——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继续研究。

第三篇: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方程》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88-90页“方程” 二.教材分析

方程表示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三.学情分析

方程相对学生来言,比较抽象,也较为难理解。所以教学中要多创设情境和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实物来帮主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找数量的相等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知识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等量关系,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突破方法:借助教具天平来理解方程的概念。

2.难点: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突破方法: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演示。

学法:观察、比较、分析。七.教学准备

天平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谁能描述玩跷跷板的情形? 请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玩跷跷板的时候,如果两边的重量不一样,重的一边就会把轻的一边翘起来;当两边的重量相等时,跷跷板就平衡了。根据这种现象,科学家设计出了天平。今天老师也带来了简易天平,我们用它来做个小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熟悉的游戏引入,既让学生深刻体会了“平衡”,又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教材第88页情境图

(1)同学们,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明情况:天平的左边有一颗樱桃和5克的砝码,右边有10克砝码,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天平平衡。

(2)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呢?

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

(3)如果用x表示樱桃的质量,你能根据天平平衡写出一个等式吗?每位同学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指名学士汇报。

X+5=10 同学们思考一下,X+5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

2.教材第88页月饼图

(1)你能从图中看到什么?

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380克。

(2)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独立思考,指名汇报。

每块月饼的质量×4=380(3)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4y=380(4)思考:4y表示什么意思? 3.教材第88页水瓶图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指名汇报。

2000毫升的水,刚好倒满2个热水瓶和1个杯子,杯子能装200毫升的水。

(2)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2个热水瓶的容积+200毫升=2000毫升

(3)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装z毫升的水,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等式吗?独立试着写一写,小组内讨论汇报结果。2z+200=2000(4)思考:2z表示什么意思?

4.观察刚才我们列的几个等式,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组内交流。

总结:像x+5=10,4y=380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方程一定是等式,那么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引导学生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理解方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反馈应用

教材第81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一说列式的理由。

【设计意图】:多角度强化对方程的认识。知道列方程是要找数量的相等关系。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同学们知道什么叫方程?怎么样列方程了吗? 九.方程

X+5=10 2z+200=2000 4y=38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十.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块崭新的知识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愿学乐学,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方程打下基础。数学应该服务于生活,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首先应结合具体问题,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建模过程,建模思想。因此我设计了三环节。

1、构建方程的数学模型

借助天平体会等式的含义,天平两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边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实现了从等式到方程的链接。这样新的数学知识能够得以生长。

2、教学探寻方程的意义,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例题的简洁数学式子表达,让小组合作,给一系列式子分分类,找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并用集合图表示,渗透数学思想,从而归纳出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 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含有未知数”也是方程区别于其他等式的关键特征。于是我接着安排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并通过“练一练”让学生直接找出方程,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即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都是方程。紧接着我让同学们根据直观图象感知,做列方程的题目,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后,他们在写方程时会更加关注方程的本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

3、生活应用

数学应该服务于生活,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环节。我认为人类的最为普遍的日常生活中其实也蕴藏着许多关于平衡的等量关系,所以我设计了关于衣食住行这四大类方面的问题和习题,并且层层递进。为了让学生参与活动更有趣,我设计了让学生们选择这四方面题目的环节,其实为了递进的需要,也将会要给出自己的建议,使得课堂更加有效。

第四篇: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上第五单元《点阵中的规律》 设计理念:

尝试与猜测这部分内容是《标准》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点阵中的规律》看起来似乎对学生很陌生,与其他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一节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课,其实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如:一年级的找规律填数,二年级的按规律接着画,以及四年级探索图形的规律,都是逐步将数形结合在一起,将知识进行进一步提升。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在生动的情景中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归纳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的意识。教法安排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观察、寻找图形的特点,从而探索出点阵中的规律,并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2、通过活动教学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抽象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增强学生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概括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教学法设计:

本节课我运用了活动教学形式,通过创设找朋友的游戏情境,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组内合作学习,以及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方式,归纳总结出中的规律,充分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学法体现

五年级学生善于动手操作、探究能力较强,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将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进行综合运用,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粘一粘等形式,体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始激趣,兴趣盎然

[预设3分钟] 师:(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一个点)今天的数学课呢,老师要先画一个非常重要的图形。注意观看。画完了。(生笑)

师:别小看这个点。许多点排列起来就组成了有趣的点阵,比如跳棋,都是点阵的运用,二千多年前,希腊的数学家就开始研究点阵了,这节课,我想请你们也来尝试一下?敢不敢?从而引出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课中参与,兴趣正浓

[预设10分钟]

1、出示点阵,提出问题——研究平方数

师:(出示点阵),这就是他们当时研究过的一组点阵,请大家用数学的眼光,仔细看看每一个点阵,想想,你有什么发现?说给大家听听?请大家闭上眼睛,在心底悄悄的想象一下第五个点阵的样子?试着在练习本上画出来。指名学生画?看看,和他画得一样的举手。为什么要这样画?说得真好。原来你是发现了这组点阵的规律,谁来描述一下第6个点阵的样子?第7个呢?你觉得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去研究点阵?板书:形状、点数。

2、探索点阵中的规律

师:说得很好。看来我们研究点阵中的规律可以从形状和点数这两方面进行。现在,我们就从这两方面再来研究这组点阵中的规律。他们的形状一眼就看出来了,再看看点数,每个点阵有多少个点?第一个?第二个?„„分别是怎么算的?第8个呢?第9个?现在,用心看看这一组算式,你又想说什么?对,这就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一个平方数可以写成两个相同数相乘的形式。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在这一组点阵中,当有了第一个图形,也就是一个点的时候,它是怎么变成第二个点阵的?这时有几个点?又是怎么变成第三个图的?又有多少个点?„„你能接着用算式表示出第四个点阵的点数吗?第五个呢?现在观察这组算式,关于平方数,你又有什么发现?我给一个平方数,36,可以写成什么样的算式?还可以怎么写?

师:真了不起,通过研究点阵,我们发现平方数原来如此神奇。其实,这组正方形点阵中还有很多规律,这些规律表现了平方数的另外一些特征,课后同学们可自己去接着研究。

三、课末设疑,兴趣犹存 [预设15分钟]

1、除了正方形的点阵外,还有很多形状的点阵,研究他们,同样会有很大收获。

2、以正方形点阵为例,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计算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总结的规律抽象成算式。

3、请学生运用发现的这一规律说出第五个正方形点阵有多少点,试着画出图形,并说一说想法。

4、同理,请学生总结出长方形点阵的规律,并列式计算。

5、请学生继续寻找三角形点阵的规律,并写出算式。适时引入划分法,让他们说说三角形点阵有没有其它的划分方法。

6、让学生用划分法将第五个正方形点阵图进行划分,并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情况灵活的出示“折线划分法”,使学生体会到通过点阵研究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7、观察下列图形的规律并填空。

(此题是让学生寻找规律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8、观察下图中已有的几个图形,按规律画出一个图形。

(为了使有困难的学生生动地理解图形变化的规律,我采用了不同颜色标出了每次的变化情况。)

四、课外延伸[预设4分钟] 在很久以前,数学家们已经开始研究这些点阵了。(电脑展示)

五、感受与发现 [预设5分钟]

教材练一练内容:让学生感受研究点阵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发现规律,创造规律。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了拓展应用,运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了点阵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六、课堂小结:[预设3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它对我有什么帮助?这节课表现的怎样?”或者反思探究过程中的问题,达到思想共享的目的。老师送给大家的话:“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数形结合,发现规律.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美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幅简洁准确的图像!”

七、点阵设计:

这节课我本着“充分预设,关注生成”的态度,让学生自主的探究,解决数学问题,获取数学经验”。在现实情境中,有意识地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归纳概括的全过程,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点 阵 中 的 规 律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谢金贤 2009-12-15

第五篇: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同学们,老师现在说一句话,这句话是“爸爸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学生说)

小结:同学们,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生活中规律经常有,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规律的眼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上探索之路好吗?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出示课本主题图)同学们,你们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

那你们现在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

1、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估计:谁能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学生试着估计。

3、列式解答

同学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瓷砖究竟有多少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

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 4×8+6×8 =32+48 =80(块)

这边的4×8和6×8分别是算什么?(6+4)×8

= 10×8 =80(块)

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3×10+5×10 =30+50 =80(块)(3+5)×10 =8×10 =80(块)

你们真行,找到了这几种方法。现在同学们看一下这四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4、观察算式的特点

观察等号两边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四人一个小组讨论,最后以小组的名义汇报。

看看这是偶然现象还是暗藏着什么规律呢?你们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5、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从同学们举的大量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你们能用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规律吗?小组再交流一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于每个加数分别

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字母表示。

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a+b)×c=a×c+b×c并带读。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请同桌讨论探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80+4)×25(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2、34×72+34×28(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

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下去以后看看把加法变成减法以后这个规律还成立不成立。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8+6×8 =(6+4)×8 3×10+5×10 =(3+5)×10 用字母表达:(a + b)×c = a×c + b×c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教学反思:

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我自己认为已基本达到了我课前所设定的目标,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学生较易接受与理解。

2、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使他们能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渐渐发现了几组算式之间存在着的联系,找到规律,再通过举例,验证自己所找到的规律,并且再启发他们说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既让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练习的机会,又安排了小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因此,这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回答问题的面也比较广,从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对这个内容还是掌握较好。由于学生差异大,所以我在面向全体方面做的还不够,使得个别不爱发言的同学,很少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值得注意,应该改进的地方。

下载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去图书馆》教学案例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去图书馆》教学案例 (2014-12-17 09:00:29)转载▼ 标签: 教育 方向 路线 行走路线 行走 分类: 心得体会 设计意图: “去图书馆”是教学根据方向和距......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1.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三角形的分类》不仅是小学几何知识学习得基础,也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 姓名:杨俊神池县大严备学校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关系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4页例3 教学目标:1、使用权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

    四年级数学上册:《画角——用量角器画角》教学案例 肥西县桃花工业园中心校 段红霞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并会用一副三角尺画一些特殊度数的......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干溪中小学杨清萍 教材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内容。此内容教材特意安排......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黄钊 一学期来,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课堂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