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空气教案5篇

时间:2019-05-15 06:1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单元空气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第一篇: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 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 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 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难点:能否用红磷以外的物质来测定空气的组成。课型:探究型,多媒体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谜语导入?——空气。讨论:请说出空气与我们的关系。

2、新课探究:

一、空气的组成 阅读:课本第22页

思考:二百多年前,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那他是如何研究的呢?拉瓦锡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

[实验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 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推论:空气中剩余的约4/5体积的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探究:

1、在实验中发现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小于1/5,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3、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探究参考:

1、少于1/5的可能:红磷的量不足,温度没冷到室温就观察,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当燃烧到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低,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如果红磷的量不足反应结束后瓶内有残余氧气;氧气含量低时,红磷熄灭,氧气剩余。

3、装置不能漏气。结论;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的组成: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杂质0.03%

一、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以用专门的符号来表示。

第二课时:

三、空气的作用;

讨论:空气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课本第24页

1、氧气: 讨论:为什么叫做“养气”?氧气通常有哪些用途呢? 阅读:课本第24页

2、氮气 讨论:氮气有哪些用途?

1).制硝酸、化肥的重要原料。2).用作保护气。3).液氮冷冻麻醉。4).超导性 5).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不会;能 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性质,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能 小结: 物理性质:一般指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等。这些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性质 练习:请列出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稀有气体 定义:由于有空气中含量比较少

成员: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性质:无色、无味。由于其化学性质在通常情况下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叫惰性气体。

用途:保护气、不同颜色的电光源。(放映影像资料)

四、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出示蓝天白云与空气污染对比图片。讨论:

1.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情况?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粉尘

空气污染物 二氧化硫 SO2 有害气体 一氧化碳 CO 二氧化氮 NO2 空气污染的途径:汽车尾气的排放,工厂的废气、矿石燃料的燃烧等。如何防治:阅读课文第26页 放映影像资料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阅读课本第27页: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教后:

第二篇: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案

课题1 空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空气的成分,说出各成分的大致含量 了解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 知道空气各成分的主要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白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混合物与纯净物

2、空气的主要成分确定

三、教学准备:准备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有关器材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言]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2.1、空气的成分

[提问]1.空气实实在在的存在,你能否举出空气存在的例子呢? 2.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3、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你能用实验来证明 吗?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装置,了解实验原理

原理:利用化学变化特点,用一种物质同空气反应,若空气无剩余,则空气的成分单一,反之,成分不唯一。

具体装置:连通器原理,利用气体消耗后的气压缩小,水面上升,测定空气的成分。注意事项:生成物应该为固体、液体,不能为气体(为什么),测量水面高度时,应等到恢复倒室温时。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26图2-1)。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课本中的问题:

1、空集气瓶中装得是什么?

2、瓶内出现了什么现象?

3、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什么物质?

4、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观察现象产生的问题 1.水面为什么会升高?

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样的气体?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解答]

1、瓶中装的是空气

2、红磷在瓶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一段时间后熄灭。

3、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氧气消耗完毕,红磷停止燃烧。

4、松开止水夹后,水倒流至集气瓶中,大约占集气瓶的1/5。[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阅读、讨论](课本28页)

1、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是多少?

2、空气的组成是怎样发现的?

3、氮气和稀有气体有什么特征和用途?

4、空气的各组分的比例是否固定不变?

[小结]

1、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2、利用实验,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科学探究的精神。(拉瓦锡、瑞利)

3、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发生化学变化。用途:冲氮包装,灯泡中冲氮气(为什么?);但是,在高温下,可以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用途:制取氮肥,合成染料、制造炸药。

稀有气体:一般不同其他物质反应,曾称之为‘惰性气体’。

用途:焊接保护气,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途:霓虹灯,激光技术

氦气:密度很小,用途:探空气球(为什么不用氢气)

六、板书设计:

空气的成分

1、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

2、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发生化学变化。用途:冲氮包装,灯泡中冲氮气(为什么?);但是,在高温下,可以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用途:制取氮肥,合成染料、制造炸药。

4、稀有气体:一般不同其他物质反应,曾称之为‘惰性气体’。

用途:

七、教后反思:

八、练习:

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_,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______;含量居第二位的气体是________,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____________。

2.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指______、状态、______、熔点、______、密度、_______和溶解性等。

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蒸馏水 B.雪碧饮料 C.河水 D.新鲜空气 5.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量最多气体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稀有气体 6.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A.4∶1 B.5∶l C.l∶5 D.l∶4

第三篇:第二单元 课题1空气教案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中对空气有所了解,知道了人类、动植物离开空气无法生存,他们也知道空气有体积、有质量、有浮力,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但从化学角度来看,仅仅知道这些知识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学习空气的组织。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五、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六、教学过程

师:(用多媒体播放一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请大家做一个深呼吸,今天的研究课题便是我们吸人的气体──空气。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生1: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教师让该生演示)

生2: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

生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生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生5:(望了一眼窗外)你们看,树叶在动,那是因为空气在流动,也是风。

生6:吹气球,发现气球鼓起来了,说明有空气了。(学生中一片反对声:那不是空气,是呼出的气体)

生7: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就是将空气压人车胎……(以上同学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大约6分钟)

师: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生8:有氧气。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就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

生9:有二氧化碳。向空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CO2。

生10:空气中还有水蒸气,早晨的露珠就是空气的水蒸气冷凝的小水滴。生11:夏天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啤酒,过一会儿,瓶外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很好。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那么,空气中还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呢?经过漫长的科学探究,科学家们已经解开了这个谜。下面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4人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

生12: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我非常佩服,其他的同学对此有何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13: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体积减少量无法测定。师:我同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谁来帮帮他?

生14;我能不能上来画?

师:当然可以!

生14:(边画边讲)先将一支较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再点燃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人集气瓶内,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同学们,这个方案怎么样?(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

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人瓶内水的体积,明确地表达出被消耗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内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学生中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有人回答,一时安静无声)

师:既然没有,我们就请这位同学演示一下,看一看他的实验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

生14:演示(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个带刻度(5等分)的集气瓶,让其演示,便于观察体积变化)。结果水上升的体积约为集气瓶容积的1/10。师: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的1/5,而在他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却远远小于1/5,为什么?

生15: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数偏小。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后,再观察(约2分钟后,观察结果仍然偏小)。

师:看来还有别的原因?(无人回答,教师提示)想想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什么状态?

生16: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偏小。

师:怎么改进呢?

生17:改用木棒。

生18:不行,木棒燃烧也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生19:改用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质的可燃物。

师:可能吗?

(许多学生反对)不行!燃烧就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生20:选用燃烧后不生成气体的可燃物。

师:很好!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燃物──红磷,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展示红磷样品)。现在,我们这个方案基本可行了。为了便于操作和观察,某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完善、改进,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思考,并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去亲手做一做。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个实验。

(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新教材[实验2-l],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师板书)结论:1.红磷+空气 五氧化二磷(化学变化)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教师简介空气的其他成分,完整地板书空气成分及含量,再略讲纯净物和混合物)

师:从[实验2-l]中,还能体现出氮气或其他物质的什么性质?

生21: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生22:氮气不易溶于水,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生23: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

七、板书设计

八、随堂练习(投影)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中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结合实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九、布置作业

1.课后同学们用自己设计的方案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与其他同学讨论新教材中的两个讨论题。

2.看书:了解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发展史;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创见,还有哪些疑问?将它们整理后写在自己的笔记中。

本题课我以学生自主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先是讨论,明白可以通过燃烧耗氧后,用水的体积来间接感知氧气体积的道理,再用实验否定了用燃着的蜡烛进行实验的方案,经师生对误差原因的分析,明确了这个实验对可燃物的要求。至此学生自主地认识了这个实验的设计原理,使学生兴趣与信心倍增,课堂气氛也逐步达到高潮。教师适时肯定后,及时给出这个实验的装置和药品,可谓水到渠成。学生在成功喜悦的鼓舞下,兴趣盎然地完成了后继的学习任务。

第四篇:化学第二单元空气氧气

1第二单元空气氧气

一、空气

★2.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用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1/5,氮气约占4/5。

【实验方法】用燃烧红磷的方法测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有水进入集气瓶 反应原理:磷 + 氧气

消耗氧气,集气瓶压强减小,大气压把水从烧杯压入集气瓶

【实验注意事项】:

(1)红磷要稍过量,确保空气中的氧气被完全消耗。

(2)橡皮塞要塞紧,确保装置的气密性好(此实验开始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要等容器内的白烟完全消失、恢复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观察并记录。否则会导致

测量结果偏低。

(4)若选用其它物质测定空气成分,应选择只与氧气反应的可燃物,燃烧产物是固体;

(5)若选择硫做燃烧物,瓶内应放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使瓶内压强减少明显,测量才会更

接近真实值。

【实验讨论】

若用燃烧红磷的方法,讨论下列情况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1)红磷量过多 不影响(2)红磷量偏少 偏小(3)瓶塞未塞紧,造成装置漏气 偏小

(4)没有完全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偏小(5)点燃红磷后,没有立即伸入瓶中 偏大

(6)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偏大。

五、常考问题:

1.水面上升少于1/5体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哪些?

答:⑴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⑵红磷的量不足; ⑶装置没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

夹;⑷瓶内剩余氧气含量低,不足以支持物质的燃烧 ;⑸导管内没有事先注入

水;⑹烧杯内的水量不足。

2.水面上升大于1/5体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哪些?

答:⑴在红磷燃烧过程中未夹紧弹簧夹(使得瓶内气体一开始就受热膨胀逸出,造成瓶内实际空气减少,试验后倒吸入的水就多了); ⑵伸入燃烧匙太慢,塞紧

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3.能否用木炭、硫、铁丝、铝箔等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答:不能用木炭、硫、铁丝、铝箔等代替红磷。因为木炭、硫燃烧虽然消耗氧气,但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都是气体,瓶内气压变化较小,水不能进入;

铁丝和铝箔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实验无法进行。

4.若想用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应如何改进,才能保证实验成功?

答:将集气瓶中的水换成稀碱溶液,如NaOH、KOH溶液等,碱溶液能把 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充分吸收,从而达到容器内气压减小的效果。

3.空气的用途(重点记氮气的用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中充氮气以防

4.保护空气

1)空气的成分一般是固定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吸收二氧化碳用释放出氧气,自然界的各种变化相互补偿使空气中的各种成分几乎不变。2)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形成酸雨、光化学烟雾。3)空气污染物

固体污染物:烟尘、粉尘(矿物燃料的燃烧、地面扬尘、沙尘暴、焚烧秸杆等)气体污染物:二氧化硫(SO2)(燃烧含硫的煤、化工厂排放的废气)二氧化氮(NO2)(矿物燃料的燃烧、化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一氧化碳(CO)(矿物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排放的尾气)

臭氧(O3)(低空臭氧是一种气体污染物,主要由汽车排放的碳氢化合物和氮

氧化物在太阳光下产生的)

4)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

煤脱硫处理、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湖)、工厂产生的废气经处理达标排放、在汽车尾气系统安装催化转化装置等。

二、氧气(O2)

1.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微溶于水。

收集氧气的方法:

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2.氧气的化学性质(1)氧气能供呼吸

(2)氧气能支持燃烧(注意氧气不可燃,不能做燃料)

物质燃烧实验现象的描述:一般为一光、二热、三生成。例如:硫在氧气中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 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应放少量的水或氢氧化钠溶液,防止生成物污染空气。※ 铁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应放少量的水或放少量的沙,防止高温熔融物落下炸裂瓶底。※ 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石蜡 + 氧气 ——→ 水 +二氧化碳(氧化反应)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当空气不充分时,可生成一氧化碳、还可能冒黑烟。氧气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3.氧气的制法 1)工业制法

方法1:分离液态空气

氮气

加压降温

空气

液氧

液态氧贮存于蓝色钢瓶中。

利用液态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沸点不同,经过减压升温,沸点低的先气化,沸点高的后气化,将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分离出来,这一过程为液态空气的蒸馏。是物理变化。方法2:膜分离技术

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经多级分离,可得含90%以上氧气的富氧空气。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详细步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一.仪器(必备):

试管、铁架台、集气瓶、导管、(酒精灯)

二.步骤:(检、装、夹、点、收、移、熄)

(1)检查装置的密封性。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有

没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为什么?因为手握试管时,试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气压变大、气体的体积增大,如果装置不漏气,则气体会从导管口冒出,产生气泡);如果没有气泡冒出要仔细找明原因,如是否应塞紧或更换橡胶塞,甚至不漏气后才能进行实验。

(2)检查过气密性之后在试管中装入适量高锰酸钾,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管口。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

(3)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盛水的水槽内。

(4)给试管加热。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高锰酸钾所在的部位加热。

(5)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不宜立即收集(为什么?会有一些空气存在,若立即收集,会导致所收集的氧气不纯),当气泡连续地并比较均匀的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等瓶子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下面用玻璃片小心的盖住瓶口。小心的把瓶子移出水槽,正放在桌子上。用同样的方法再收集一瓶氧气。(6)停止加热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如果酒精灯先熄灭会造成什么后果?会导致水槽中的水倒吸入热的试管内,使试管炸裂。)

三.装置:(组装顺序:自下向上,自左向右;拆卸顺序与其相反)

左:发生装置:类型:①固液混合常温型、②固体加热型(选择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

右:收集装置:方法:①排水集气法、②向上排空气法、③向下排空气法(选择标准:气体的密度、在水中的溶解性)

四.检验:

(1)怎样证明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

: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看它是否复燃。若复燃,说明瓶内是氧气;若不复燃,说明瓶内是其它气体。

(2)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怎样证明气体集满?

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瓶口,看它是否复燃。若复燃,说明瓶内的氧气已满;若不复燃,说明瓶内的氧气还不满。

五.注意事项:

⑴制取前要检查装置气密性。

⑵加热药品时,要让药品在试管底部均匀受热。⑶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⑷铁架台铁夹要夹在距试管口三分之一处。

⑸试管内的导管不可以留得太长,稍微伸出胶塞即可。

⑹加热时要对试管预热,然后用酒精灯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⑺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注意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⑻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应将导管口放在集气瓶底部。⑼停止加热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撤出,再撤掉酒精灯。⑽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要在试管口放一团小棉花。

⑾收集完氧气后要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并正放在桌面上。

工业制氧气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化学变化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优点是不需加热、操作简单,生成物无污染 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这三种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

三、基本概念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2.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氧化反应物质跟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氧气在氧化反应中供氧,它具有氧化性,是

常用的氧化剂。

4.燃烧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5.缓慢氧化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不易察觉。

物理变化

化合反应物质变化分解反应基本反应

化学变化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燃烧剧烈氧化爆炸自燃

缓慢氧化例如:动植物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都属于缓慢氧化。6.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注意:这里的“氧”是指氧元素,只要物质得到氧元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但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也不一定是氧化反应。7.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不能说加快)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率)叫催化作用。怎样证明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是催化剂(一变两不变)?

(1)往过氧化氢溶液中添加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溶液中不加二氧化锰,对比分解反应速率

(验证二氧化锰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待上述反应停止后重新添加过氧化氢,重复多次仍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验证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

(3)反应前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反应后过滤、洗涤、烘干,再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验证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空气

教学目标

1:认识空气的主要组成。

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3:认识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教学过程: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

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首先发现并制得氧气.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 【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演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引入】空气确实存在,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演示】实验2-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1)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红磷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黄白色,有浓厚的白烟,因为生成固体小颗粒)。

用文字表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式子: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4P + 5O2 点燃 2P2O5(2)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提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溶解性:气态不溶于水就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追问:上述实验不仅知道N2不能维持生命,还可以知道N2的什么性质(难溶于水)?(4)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可以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吗?(空气组成中按体积计算氮气占78%);博学多才的氧气博士(氧气占21%);用途广大的二氧化碳教授(二氧化碳占0.03%);沉默寡言的惰性世家„稀有气体占0.94%‟;还有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在实验基础上,归纳小结空气的成分,介绍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介绍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例:O2、CO2、P2O5

混和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和而成。例:空气,食盐水.,矿泉水。

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中。请注意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将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5等份,并加以标记?(2)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如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结果又如何?(3)这什么要等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4)如果实验中,红磷在集气瓶里已经全部燃烧,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为什么?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雷雨后,为什么空气格外新鲜?雷雨后,常会感到空气格外新鲜,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一场倾盆大雨,给空气洗了个“淋浴”,去掉了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另一方面,在闪电时,发生了一场奇妙的变化——空气中的氧气变成了臭氧。即:氧气臭氧。臭氧,顾名思义,有臭味,它是氧气的亲姐妹。臭氧有很强的氧化能力,能漂白物质,能杀灭细菌。浓度很稀的臭氧一点也闻不到臭味。反而有一种清 保护空气 教材指出以氮气、氧气为主的空气,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所造成的。而且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还有可能被污染。因此,要使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自然界里的变化,并了解防止空气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若不同时开展环境保护建设,排放到空中的“杀手”——有害气体和烟尘,就会改变空气的成分,造成了对空气的污染,危害了人类和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因此,保护环境、防止空气受到污染,是一项千秋万代的大事。

空气是人类生命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空气大约2万多次。吸入的空气量达15-20m3,为每天所需食物和饮水重量的10倍。生命一时一刻离不开空气。人在5周内不吃饭,5天内不饮水,尚能生存,而断绝空气5min就会死亡。空气也是人们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每天做饭在燃料燃烧时都需要空气。

在环境科学中,对室内、车间、厂区空气的污染,称为空气污染,而对区域性空气污染,则称为大气污染。

人类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例如,煤燃烧产生的烟,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等等。污染物超过了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就会使大气的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健康、建筑物等直接或间接破坏或产生恶劣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当前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给人类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一定要把大气污染的防治提到议事日程,采取措施,防止大气污染,保护环境,为人类生活提供清洁的空气。

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讨论交流

1.请根据你们的经验讨论并判断,下列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并简要说明理由。(结论填在横线上,可填高于,低于或等于)a.正在上课的教室里______________ 操扬上;b.白天的森林里 ______________ 晚上的森林里;c.城市繁忙的街道上______________ 农村清净的田野上;d.冬天的室内 ______________ 夏天的室内;e.地面上 ______________ 地窖里;f.枯物园里(室外)______________ 温室里。2.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现在市场上有许空气清新剂出售。请问真的能清洁空气吗?为什么? 3.你对防治空气污染有哪些建议?

课题2 氧气

教学目的: 1:了解02的性质、用途,以及S、P、Al与02反应的现象、反应表示式。

2: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性质、氧化剂的概念。

4:了解化学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本课题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

2:S、P、Al与02反应的现象

难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氧化反应和氧化剂的概念。

教学过程:

【提问】1.空气中有哪些气体?这些气体的体积分数各是多少? 2.空气中最重要的气体是什么?

【引入】氧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气体,我们对氧气有多少了解呢?现在让我们来学习氧气的性质。

一:氧气的性质

【演示】展示一瓶氧气。

【讲述】氧气的物理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101千帕 室温)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1:0.03)的气体,密度:D=1.429g/L 比空气略重(高山为什么缺氧)可液化: 101千帕时:-183℃液化为淡蓝色液体.,可固化: 101千帕时:-218℃固化为雪花状淡蓝色固体.在标准状况下:(101千帕0 ℃):氧气:DO2=1.429g/L空气:D=1.293g/L氮气:DN2=1.25g/L

【讲述】通常状况和标准状况的区别。

【设问】我们知道了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又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呢?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演示】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燃烧的实验,燃烧后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一边实验一边引导学生观察木条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

【提问】为什么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C + O2 点燃 C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演示】硫在氧气燃烧的实验(一边实验一边引导学生观察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时火焰颜色的不同)。

【讲述】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时火焰颜色不同的原因以及二氧化硫的气味。

实验现象:①

硫在空气中能燃烧,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

②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③

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板书】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S + O2 点燃 SO2(蓝紫色火焰,放出刺激性气体)

【演示】铝在氧气燃烧的实验(一边实验一边提醒学生注意做本实验时,集气瓶底,要铺一层细砂或放少量水.(防止灼裂瓶底)

并引导他们观察细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和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实验现象:铝在空气中加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

铝+ 氧气

三氧化二铝 2Al+3O2点燃 Al2O3

与氧气反应的物质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表达式

实验2--2木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C + O2 点燃 CO2

实验2--3硫磺 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有刺激性气味.。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S + O2 点燃 SO2

实验2-1红磷 发出明亮的黄色火焰(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黄色火焰)有大量白烟 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4P + 5O2 点燃 2P2O5

实验2--4铝箔 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铝+ 氧气

三氧化二铝 2Al+3O2点燃 Al2O3

学习和研究观察实验的方法。

变化前 变化中 变化后

1.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2.物质的色、态、味等。1.反应条件(加热、点燃、催化剂等);2.现象(发光、放热、生成沉淀或气体等)。1.有几种物质生成;二:化学变化

复习物理变化,变化时,无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铝燃烧,食物变质}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提问】从反应前后各有多少种物质来分析,碳、硫、、磷、铝等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上反应都是有两种物质参加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结论。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和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氧气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讲解】讲解氧化反应的概念,适当说明氧化性的概念。

【讲解】讲解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区别。说明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提示以后还会学到一些化合反应也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氧化反应也一定是化合反应呢?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

【小结】有氧气参加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在这种情况下的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的化合反应也一定是氧化反应。

“氧气助燃”这种说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我们可做如下的实验,把氧气或氯气用玻璃管导入氢气中点燃,同样可以看到氧气或氯气在氢气中燃烧。而且氢气供应充足燃烧就旺,氢气供应不足,燃烧就不旺。如果单从表面现象看问题,即可得出“氢气助燃”的结论。关于“氧气助燃”或是“氢气助燃”问题,都不能从表面的现象来看。

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问】生活中有许多燃烧现象,你能根据这些现象列举一些使物质燃烧的方法吗?

【回答】用火柴、打火机、烟火、炉火等火源将纸、煤、酒精灯等引燃,用电子打火点烟、钻木取火等。

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虽也有放热过程,但很不容易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缓慢氧化”。

【讲述】在生活中,缓慢氧化的例子很多,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都包含有缓慢氧化的过程。

由于缓慢氧化的速度很慢,故不易观察其现象,但借助以下实验可以证明其发生的事实:

【演示】白磷自燃。

【提问】从燃烧的条件分析,白磷为什么可以燃烧?

【讲解】白磷的着火点较低,只有40℃。白磷在缓慢氧化中产生热量,而这些热量又不能及时散失,就会积聚造成温度升高,达到白磷着火点时,会自发燃烧

在铝箔燃烧实验中,最能说明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A.铝箔变小

B.放出大量的热

C.发出耀眼的强光

D.生成白色固体

分析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变化过程中伴随着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可以帮助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但不能说明化学变化一定发生。铝箔燃烧后生成了白色新物质——氧化铝,是判断铝箔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

2: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3:了解工业上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重点: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

难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过程:

【提问】1.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2.写出氧气与碳、硫、磷、铝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如何验证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讨论】如何鉴别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四瓶无色气体。

【演示】鉴别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四瓶无色气体。

【讲解】鉴别物质的一般方法、步骤和要求。

【讲述】实验室制取物质的原则和特点:原料便宜、操作简单、反应速度适中

【演示】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实验 现象 原因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有过氧化氢的试管 用带火星的木条很快熄灭

没有氧气放出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加热过氧化氢的试管 用带火星的木条很快复燃

有氧气放出

往装入过氧化氢的试管中加绿豆大的MnO2 ,再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 用带火星的木条很快复燃

有氧气放出

表达式 2H2O2——2H2O +O2↑ 过氧化氢 水+氧气

在加热过氧化氢(双氧水)的实验中,由于5%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时,有大量的水蒸气和少量的氧气共同逸出,带火星的木条比较难复燃。所以该实验可以改用以下两种方案进行:(1)在试管口加1个带有干燥管的装置。

(2)在5%过氧化氢溶液中滴加1滴氢氧化钠溶液。

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MnO2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讲述】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实验室还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演示】展示高锰酸钾,将少量高锰酸钾溶于水,让学生观察现象。加热高锰酸钾并检验是否产生了氧气。

【讲解】加热高锰酸钾后生成的有关物质。

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提问】1.什么叫化合反应?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这两个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讲述】分解反应的概念。

【板书】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讲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区别。强调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都属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设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在什么装置中发生呢?

【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要的仪器。将这些仪器连接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讨论】为什么试管口要稍向下一点?

【讲解】试管口要稍向下一点的原因。

【讨论】产生的氧气应怎样收集呢?排水集气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讲解】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和原因。

【讲述】凡是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跟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都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都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步骤:1.连接装置。2.检验气密性。3.装药品(将高锰酸钾装入大试管。装置中特别注意的地方: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原因是防止潮湿药品蒸发后形成冷凝水滴流入灼热的试管底部,使之炸裂。在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4.加热。5.收集氧气。(收集氧气。导气管刚冒出泡时不要立即收集,因为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待气泡从集气瓶口逸出时,表明集气已满。用玻片在水下盖好,取出正立在台面上。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6.将导管移出水面。7.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特别注意(6)、(7)两步不能交换,否则移去酒精灯后引起试管内气压减小,使水槽中的水在大气压强作用下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说明其原因。氧气的性质

实验 现象 表达式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 C+O2点燃CO2 Ca(OH)2+CO2 =CaCO3 ↓+ H2O

铁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光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3Fe + 2O2 点燃 Fe3O4

【演示】木炭在氧气燃烧的实验,燃烧后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一边实验一边引导学生观察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

【提问】为什么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

【讲述】木炭在氧气燃烧的实验现象和结果。

【演示】细铁丝在氧气燃烧的实验(一边实验一边提醒学生注意集气瓶中留有少量水,并引导他们观察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和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实验现象:

①细铁丝在空气中加热至变红,不能燃烧!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讲解】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和集气瓶中留水的原因。说明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原因。

【板书】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 3Fe + 2O2 点燃 Fe3O4(剧烈燃烧,火光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注意: 1.铜铝等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能燃烧.(氮气的作用)2.做本实验时,集气瓶底,要铺一层细砂或放少量水.(防止灼裂瓶底)

练习: 1.验证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A.向瓶中加澄清的石灰水 B.闻气体的气味

C.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瓶中 D.看气体的颜色

2:催化剂在经过化学反应后()A.质量减少B.质量减少且化学性质改变C.化学性质改变D.质量不变且化学性质不变

下载第二单元空气教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单元空气教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题1空气教案(人教版)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题1空气教案(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二单元 课题1空气 (参考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

    课题1 空气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1 空 气(第二课时) 化学课组:代玲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

    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5中彩那天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维持、财富”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

    第二单元教案

    第5课 中彩那天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相关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懂得“......

    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 教学内容: 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和掌握连加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这是乘法运算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创设真实有趣的问题情境,引......

    第二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 第二单元导读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展示。 展示第一单元的收获。 二、单元导读 牵手亲情,唱响关爱 人之所以与草木不同,就在于人有情, 亲情、友情、师生情„„......

    第二单元教案

    5.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

    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案 5、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