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空气 教案
空气
肖露
一、创设情境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请问同学们,风是怎么样形成的,植物为什么在空气流通的情况下生长的更好呢?
可见空气无时不刻不在我们周围,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空气。师: 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1、堵住注射器的末端后推动活塞很难推动,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
2、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3、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还可能有以下答案:
4、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师:同学们刚才的方法都非常好,说明大家平时都很用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书上的化学史实,了解一下拉瓦锡是如何测定空气组成的。
通过刚才的阅读,你知道了什么: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但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
[过渡] 拉瓦锡的实验是在200多年前做的,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比较麻烦。现在我们就一个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拉瓦锡所得出的结论,也就是书上的实验2-1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实验要用到哪些仪器:
1、介绍仪器的名称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也就是检查这个装置是不是漏气,我们通常用的方法是用我们的手或者热毛巾捂住集气瓶,由于我们手或者热毛巾是有温度的,所以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通过导管进入水中,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没有漏气也就是气密性好,如果没有气泡,说明漏气。
下面我们就要开始实验,这个实验我们用到的是红磷和空气,(板书)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d。这边要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集气瓶中的水是干什么的,水以上的这部分是什么,我们将这部分空气平均分成五等分。
2.关闭c处的止水夹后, 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3.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在它冷却的过程中我们来看一下红磷燃烧的现象有哪些,生成大量白烟,这个物质我们把它叫做,它是一种固体小颗粒,所以形成的是白烟而不是白雾,4.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5.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打开止水夹之后,你又看到什么现象,刚才我们在集气瓶上做了记号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部分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来空气中哪个气体的体积。
实验我们已经做完了,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这个实验的反应原理是怎样的,为什么原来的集气瓶中要装一些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
1、燃烧匙中加入较多量的红磷,为什么?
2、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3、冷却之后才能打来止水夹
如果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想一想有哪些原因会造成这个结果。【归纳】
1、装置不严密
2、红磷量少,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
3、没有及时塞上橡皮塞
4、空气没有冷却
通过刚才的反应我们已经把空气中的氧气消耗完了吧,现在里面主要还有什么气体,现在老师把火柴棒伸入集气瓶中 发现什么,熄灭,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除了氮气和氧气
还有哪些气体,①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③煤等燃料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⑤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
混合物,纯净物的介绍。
第二篇:空气 教案
集中教育活动计划
班级:大 班
教师:杨 瑾
活动内容:科学活动——隐身的空气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2.了解空气的一些特性,知道空气对人类及生物的重要性。3.感受科学探索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塑料袋、汽球、充气玩具、空瓶子、泡泡液、吹泡泡的工具、粉笔、吸管、盘子、蜡烛、盛满水的金鱼缸、两株小草(其中一株种在密封的瓶子里)、两只小虫(其中一只养在密封的瓶子里)。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植物动物都需要。”(空气)2.提问“空气在那里呢?” 二.自由探索,寻找空气。
1.教师介绍材料,幼儿自由探索。
2.集体交流:你找到空气了吗?你是怎样找到空气的? 三.细心观察,认识空气。
1.提问:你们都找到了空气,空气是什么样子的?
2.“看一看,空气是什么颜色的?闻一闻,空气是什么气味的? 用手抓一抓,空气能抓住吗?”
3.小结: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会流动的气体。四.观察实验,感知作用。
1.分别比较小草和小虫的异同。
教师分别出示开放环境下的小草、小虫和密封环境下的小草、小虫,幼儿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并说说为什么。
小结:植物需要空气,动物也需要空气。
2.为充气玩具充气。
⑴ 出示充气玩具,请幼儿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状态:“它现在是什么样的?”
⑵ 教师为其充气,“我把什么打进去了?它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⑶ 小结:把空气打进汽球等封闭的东西里,可以使这些东西鼓起来。
3.小实验:蜡烛灭了。
⑴ 教师在空盘里点燃一支蜡烛,然后用空杯子罩住,“你发现了什么,蜡烛为什么熄灭了?”
⑵ 小结:没有了空气,蜡烛就不会燃烧。五.延伸活动,提升经验。
提问:“还有那些地方需要空气?”
观看课件,初步了解空气对潜水员和航天员的作用。
第三篇:《抓空气》教案
中班—《抓空气》
科学教育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袋子去抓空气,知道空气是无处不在的,是会动的。
2.能用正确的方法去装空气,并制作小玩具。
3.体验装空气的乐趣。
活动准备:人手一份(白色袋子,彩绳,夹子)
PPT 透明胶
彩色笔(5人一盒)活动过程:导入:
师:“小朋友们,请把你们的手拿出来,在周围随便动一下,有什么东西吗?”
幼:“没有”。
师:“好,现在呢,我们来了一个新朋友,叫白妈妈(拿出袋子),她现在饿了,老师要请她吃东西。”(慢动作的装满空气)
“你们知道她吃了什么吗?” 幼:“空气”或“不知道”
过程:
一、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分享探索经验。
1.师:“白妈妈带来了她的孩子,她有好多孩子,她们的肚子都饿了,现在请小朋友
们来喂饱她们吧!
(现在小朋友们自己拿白色袋子,在自由的装空气,先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2.师:“小朋友们有没有请她们吃饱啊?”
(这个时候呢,有些孩子可能通过自己的探索装满了空气,但也有一些小孩没有,所以,那些装满空气的孩子呢,要给她们给予表扬,并请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或去帮助那些未完成的孩子,做好的要表扬,没做好的要给予鼓励。)
二、感受空气是会动的。
1.师:“小朋友们做的都非常棒哦!现在让我们把手松开,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幼:“空气走了”。
师:“对了,空气没了,只要我们一松手,空气就走了,这说明空气是会动的,那我们怎样才能不让空气逃走呢?现在跟着老师一起做。”
(首先跟着老师做一遍把空气装满,然后用手把袋子抓住的地方拧几下,然后用夹子夹住)
三、感受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问小朋友们她们刚刚都在哪里抓到的空气呢?)幼:“桌子上、……等。”
师:“是不是只有那里有空气呢?其它地方有没有空气呢?现在请小朋友们把夹子拿开,去其它地方装一下空气。”(小朋友们把空气装好后,询问她们刚才在哪里抓到了空气。)
得出结论: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空气是会动的。
四、制作简单玩具。
师:“现在白妈妈的孩子们都吃饱了,我们来给她加一些漂亮的东西好不好呀!”(老师先示范一次,怎样把彩绳黏在白袋子上,然后幼儿跟着做)
师:“最后呢!我们一起来给她画上可爱的小表情吧!”(这次,孩子自由发挥,5人一盒水彩笔,老师在一旁指导)结束:
师:“今天小朋友们都非常棒,把今天做的小玩具,回家要分享给爸爸妈妈看哦!”
第四篇:寻找空气 教案
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是 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特点。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探究空气的秘密。活动过程:
环节一:让孩子知道空气的特点
(1)
教师出示一个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鼓的。
师:小朋友塑料袋里装的什么呀?
生:空气。
师:空气宝宝啊,告诉老师,我好想跑出去和小朋友玩一玩„„
让孩子自己说出空气的特点。
环节二:做实验证明被杯子里面有空气。
(1)在玻璃杯里放入面巾纸,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水中,过一会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中的纸没
有湿。幼儿猜想,教师最后总结原因。
(2)同样做实验,这一次杯子斜斜的插入水中,这一次纸湿了,为什么?幼儿猜想,教师最后总结
原因
环节三:小朋友自己找空气。
(1)小朋友,杯子里面有空气,哪里还有空气呢?
(2)哦,这么多地方有空气,那教室里哪里有空气呢?
(3)那外面哪里有空气呢?
(4)原来啊,到处都有空气。环节四:空气的助燃、充气的作用
(1)做实验,把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2)让幼儿自己总结出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3)出示没充气的气球,怎样让球变得好玩?引导幼儿知道空气还有充气的作用。环节五:学习保护环境。
(1)“憋气”小实验
(2)我们需要空气,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播放“污染环境”的图片
(4)引导孩子说出保护环境的做法。环节六:游戏
“抓空气”游戏结束本次活动(记住塑料袋用完不要乱扔呦。)
第五篇:空气炮教案
空气炮
(一)一、目的:
〈一〉制作简易空气炮。<二> 了解空气炮形成的原因
二、原理:
空气炮是利用容器内的空气受到挤压后,体积会瞬间减少,容器内的空气同时也会被压缩,空气经过小容器口被推挤出去形成的气流(风),产生波动与声音,从而熄灭了蜡烛,从能量的角度讲,既容器内气体压缩时的内能转换为动能(风),故瓶身越大,空气越多,压缩产生的内能也越多,能量越强。也就是利用空气的急剧压缩而形成的冲击波。
三、材料:
小纸杯20个(每人一个)、气球一包(厚的)、蜡烛20支(4个小组、每组5支)、透明胶4卷、剪刀8把(每组来把)、打火机一个、大纸盒一个、烟雾弹
四、课堂设计:
<一>课堂引入(5分钟左右)
问:大家可以想到那些办法来熄灭蜡烛?
答:吹、用水、用沙子、用盖子„„
总:今天叫大家一个新的方法,同时也教大家制作一个小玩具“纸杯空气炮”。此处可有一个小小的动作演示,简单说明原理。
<二>制作环节(10分钟左右)
发材料、教小朋友制作简单的小纸杯空气炮,让小朋友猜猜空气炮的威力有多大。
<三>实验探究环节(10分钟左右)
1、每组发两根蜡烛,将蜡烛并排摆放,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空气炮打灭蜡烛,观察成功与否。
2、问:如果蜡烛并排摆放,我们手中的空气炮究竟能灭掉多少根蜡烛呢?
3、看情况给小朋友增加蜡烛的数量,同时引导他们思考用手上的纸杯如何改进能灭掉更多的蜡烛。(问:①小朋友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手中的空气炮威力更大,灭掉更多的蜡烛呢?②想要灭掉更多的蜡烛需要空气炮大一点还是小一点?(预想小朋友能说大一点的)③怎样把空气炮变得大一点呢?(预想小朋友们能想到增大炮口大小、增大力度和换一个大一点的纸杯)④就用我们手中的纸杯,如何把空气炮的威力增大?(预想 小朋友能把炮口剪大一点或更用力拉弹气球膜)<四>简单小结(5分钟左右)
1、请灭掉蜡烛最多的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说说自己的想法。
2、衔接之后的大型实验表演。
<五>大型实验演示(10分钟左右)
1、大型空气炮灭蜡烛
2、空气炮推到纸杯桥
3、允许的话可以弄撒花效果
(用于提高课堂气氛并证明体积大的容器发射出来的空气炮威力更大)
<六>课堂总结(5分钟左右)
1、简单说明空气炮的原理及影响空气炮威力的因素。
2、拓展一下生活中的应用(玩具应用、台风与空气炮的关系)<七>课后反思
1、拿出空气炮的箱子时一定要对这样新东西做一些定性的介绍,拿着它前前后后介绍它是密闭的容器上开了个孔、介绍说里面没有装东西等等。
2、摆放纸杯墙时不用磊太高,因为目的是让孩子们看见空气炮的威力,太多了不一定能全部打到。
3、在演示完第一个“打纸杯”实验后可让孩子们上开亲自感受一下空气炮射出的风力,这比只是观看实验更直观。
4、灭蜡烛和观察烟圈有必要分开进行。可先展示灭蜡烛的神力,在将空气炮的距离拉远,进行对比演示,之后再单独拍出烟圈让孩子们观察。
5、言语要注意专业化,既然目的是让孩子们观察,就不能一直说“烟圈”这样。
6、带有危险性或太过活跃性的实验需要跟助教老师提前做好沟通。不要到时候手忙脚乱。
7、之前讲解了构造,可发给孩子们成品或半成品作为模型让他们自己观察模仿着做。
8、若要选择一步步教孩子们做,则做一步发一步的材料,好玩的材料最后发。
9、可两两分组,让孩子们分别做大洞小洞进行比较探究性试验。
10、原理要讲解清楚,下课的时候要有个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