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空气教案

时间:2019-05-15 08:1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看不见的空气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看不见的空气教案》。

第一篇:看不见的空气教案

第三单元

看不见的空气 一课时

教学目标: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知道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解决方案:通过实验来加速学生的认知。教学难点:了解空气的性质。

解决方案:实验和多媒体视频认识到空气的性质。

易 错 点:能用多种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解决策略:通过细心观察,得出实验结论,证明空气的存在。教学准备:纸扇子、小砖块、塑料瓶、保鲜袋、水槽、烧杯等。教学过程:

一、活动1:空气在哪里?

谈话: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它在哪里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谈话: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纸扇子、小砖块、饮料瓶,同学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吗?怎样证明?

实验:扇动扇子、把小砖块放入水里、把空的饮料瓶放入水里,注意小组合作,观察现象。

谈话: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交流:说说各组所见的现象。

二、活动2:“捕捉”空气

谈话:知道了空气在哪里,同学们想不想捉一些空气来玩一玩?用什么方法能把空气装起来呢?

交流:先小组,后班级。

提问:老师想用保鲜袋“捕捉”空气,怎么做?用保鲜袋“捕捉”空气后,怎么玩呢?(阅读教材46页)

操作:用手摸一摸、压一压、拍一拍、抱一抱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操作:用手捏一捏,放松,有什么现象?

操作:用手敲一敲,听一听有什么声音?

操作:用铅笔把袋子刺穿(注意安全),用手挤压塑料袋,脸,鼻,口放在洞口,有什么感觉? 汇报交流:同学们的感觉。讨论:空气占据空间吗?

谈话:看到同学们玩得很开心,老师也很高兴,现在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好不好?(做一个“纸团不湿”的实验给同学们看)

提问:为什么纸团不会湿呢?水槽里的水为什么跑不到玻璃杯里去呢?

三、活动3:转移空气。

提问:这个瓶子里面是空的吗?为什么?

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把瓶子里面的空气移到杯子里? 活动:学生实验。

交流: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是谁赶走了玻璃杯里的水?为什么瓶子会进水了?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让学生想办法转移空气,并让学生思考瓶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玻璃杯里的?空气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通过实验和思考,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四、活动4:压缩空气

导入:出示注射器,用橡皮堵住注射器的管口,塞上活塞。

提问:注射器里有什么?如果用手指用力压注射器的活塞猜猜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活动:学生实验并记录推活塞前注射器的数据、推活塞后注射器的数据,手推活塞的感觉、松手后活塞的运动情况。

交流:对比推活塞前后的数据,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手推活塞时有什么感觉?松手后活塞是怎样运动的?

归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目的:让学生猜想推活塞会出现的情况,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实验和数据的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突出学生在探究过程的主体性。

五、拓展:压缩空气的应用 导入:播放“压缩空气”视频。

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作业: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压缩空气更多的应用。

目的:通过压缩空气应用的几个事例和上网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

六、讨论:空气和水有什么不同?

问题:从形态、颜色、味道、气味等方面比较空气和水有什么不同?讨论:分小组讨论。

交流:各小组讨论结果。归纳:描述空气和水的特征。

七、小结。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空气的许多知识,知道了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空气能够占据空间,空气会流动,空气能被压缩。其实,今天我们对空气的研究只是开了一个头,空气里面的学问还大着呢,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继续研究。

作业设计:收集人类压缩空气的相关资料,明确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课后反思:

第二篇:宋建安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教案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上:《看不见的空气》教案

上丰中心学校

宋建安

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从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入手,力图通过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空气、实验观察空气、搜集资料等活动,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压缩空气的应用。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学会运用感官观察物质,学会运用实验和对比的方法观察研究物体。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实验、观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拓展。

重难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准备:教师:一个用塑料袋做成的降落伞、一个饮料瓶、篮球、有关空气的视频。

学生:风车、扇子、空塑料瓶、小土块、吸管、水、塑料袋、烧杯、注射器。

第一课时:活动1 :空气在哪里?

导入:播放“把海绵放进水里”视频。

提问:影片里你们能找到空气在哪里吗?还有哪些方法能找到空气在哪里?

目的:通过视频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想起生活经验,找到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活动2:“捕捉”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你能用塑料袋把空气“逮住”放到我们面前吗?

活动: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

观察:请大家参照教科书第46页的方法来感觉空气是怎样的。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空气是无色、无味、可以流动、有弹性、能变形的。

目的: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满塑料袋;通过让学生拍一拍、敲一敲等方法,利用感觉来认识空气的性质。

教后记:学生能说出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第二课时:活动3:空气占据空间吗?11/20

实验:讲解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实验。

(1)把玻璃杯横放在水槽中,待玻璃杯中进满水后,再将玻璃杯慢慢倒着竖起来,并提起来一部分,使杯口不要露出水面。

(2)将一个装满空气的空饮料瓶倒立着放入水里,斜插到玻璃杯口的下面,并慢慢倾斜饮料瓶。

交流:我们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它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通过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空气转移,从而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活动4:压缩空气

通过给篮球打气的活动,启发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通过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认识空气具有弹性的性质。

【友情提示】

用充气筒给篮球打气,观察打气过程中篮球的变化。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会发现:给篮球打气但篮球的大小却没有多大变化,引出“是否球内的空气被压缩了”的话题;学生还会发现,篮球里的气越足,篮球弹得就越高,引出“压缩空气是否具有弹性”的问题。

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注射器里空气的体积变化、手压活塞的感觉、松手后活塞的运动情况;注意刻度的变化:压前的刻度、压不动以后的刻度、松手后活塞弹回后的刻度。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中观察的现象、实验时手的感觉等来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达到共识,得出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压缩空气具有弹力。[ 得出结论以后,可再回过头来解释一下“打足了气的篮球为什么可以弹得那么高?”的问题。

【引申的问题】

空气能够被压缩,说明组成空气的基本微粒之间有一定距离。

导入:拍打没气的篮球。

提问:篮球为什么不能弹起来呢?怎样才能使它弹起来?(给篮球打气)

观察:在打气过程中篮球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给篮球打了这么多气,篮球还是这么大呢?

交流:球里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被压缩了)

提问:篮球里的气越足,为什么篮球弹得越高?

活动:学生按照教科书中的步骤用注射器进行实验。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目的:通过给篮球打气的活动,启发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通过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认识空气具有弹性的性质。

教后记:学生能初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7.离不开的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能力培养:

(1)通过体验性探究活动感受空气对人的重要性。

(2)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3)学习搜集资料、进行调查和进行网上交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珍爱生命和保护空气环境的情感。

任务驱动页

问题情景:驱动页安排了两幅图,一幅是人们潜水时,背上背有一个氧气(空气)瓶;另一幅图是人们在攀登高山时,也需要带上氧气。图中由主题人物琪琪提出了问题: “为什么在登山或潜水时要带着氧气瓶?”,从而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人与空气有什么关系?一切生物与空气又有什么关系?

第三课时:活动1:人与空气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

活动:我们也来体验一下潜水员在水里的感受,憋气10秒。

交流:憋气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没有空气能活下去吗?

提问:为什么人在潜水时要带着氧气瓶?

目的: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

【友情提示】

学生学习游泳时可能都有憋气的体验,可通过这种情景引起学生回忆憋气的体验。我们要特别提醒学生一定不要在水中进行憋气比赛,那样会很危险的。

测量10秒内的呼吸次数,这一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呼吸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活动,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还可利用我们做剧烈运动时,呼吸的次数就会增加,说明我们需要的空气也就越多。

学生可通过10秒的憋气感受,让学生体会和认识人与空气的关系。

活动2:豆芽的生长

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但是植物生长与空气有没有关系呢?没有空气,植物能否生长呢?本活动就是利用豆芽生长的对比(在空气充足和不充足的条件下)实验,来探究解决这个问题。[ 本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证明植物的生长也是离不开空气的。运用对比实验时,要让学生明白,一定要突出主要问题,即做空气充足和空气不充足的条件下的对比实验,要注意控制与实验无关的其他变量。

观察豆芽生长的实验,豆芽生长初期没有光合作用,只是进行呼吸作用,需要大量的水和氧气。利用豆芽进行植物与空气关系的实验比较方便。实验时,需要用两个大小一样的盆子,盆子内垫有吸水性好的几张纸(两个盆子所垫的纸一样多),分别在两个盆子上装水,使所垫的纸吸透水为宜;在两个盆子里放同样多的绿豆,一个盆子用塑料袋包牢,另一个盆子不盖任何东西;两个盆子要放在同样通风、阴凉的地方,数天后,豆芽就长出来了,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没有包塑料薄膜的豆芽长势很好,而用塑料袋包裹着的豆芽长得很差,这说明了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

【引申的问题】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白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夜晚也要进行呼吸。

课前准备:学生做豆芽生长对比实验用的小容器。

导入:出示豆芽生长对比实验图片。

交流:豆芽在两种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如何?

目的:利用豆芽生长的对比实验,使学生明白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

教后记:学生能明白人和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

第四课时:网上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环境?

任务:了解当地的空气环境情况。

调查:确定主题(如出现蓝天天数记录、当地空气污染情况调查等),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调查。

方式:通过访问师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当地空气环境的情况。例如,可以记录当地一定时间周期内出现蓝天天气的天数,或者不同区域环境(公园、校园、住宅小区、工厂厂区等)中的空气环境情况。

整理: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录像等),撰写调查报告或观察记录。

交流:在班级开设专题展区,展示各专题小组的成果。

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的质量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从了解自己周围空气环境、利用自己的经验,上网交流自己的想法。

【友情提示】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讨论的方法,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的空气状况,向学生渗透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空气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教育。

收集资料和讨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前面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接触了类似的活动,进行专题学习,仍需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络学习,教给学生上网的方法,提供相应的网站、网址。暂时不能进行网上学习的,可在班上进行交流。

教后记:通过讨论,学生能明白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的质量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第三篇:6、看不见的空气教案和教学反思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课:

6、看不见的空气教案和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1、空气无处不在,它既看不见,有摸不着。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呢?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本单元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资料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用途,了解生命之源,初步形成爱护空气环境的意识。

2、本节课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感觉器官了解“空气在哪里?”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空气”的过程,在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学情分析 1.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与学生的谈话当中了解到学生已经对空气的概念比较熟悉,它的一些性质也略知一二。同时他们又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实验,这样我设计实验将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吸引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2.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但实验的操作性不高,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不够,所以该课时的教学应以引导为主,实验为重 3.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一道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空气的质量。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3、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并运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体会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和应用。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空气的存在,并用简单的方法来证明,探究空气的性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导入

1、师:请你用力挤压桌上的矿泉水瓶。

2、师:请你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引导学生说出瓶子里有空气。

4、你能看见它吗?(看不见)

5、板书:看不见的空气

6、你准备怎样证明有空气的存在呢?

1、学生分组活动,用力挤压桌上的矿泉水瓶。

2、学生分组讨论瓶子里有没空气,记录实验的方法。

3、汇报交流。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更直观地感受空气的存在。

2、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1、引导学生说出证明有空气存在的方法:扇扇子、将泥块放入水中、等)

2、你准备怎样做这些实验,需要什么材料,请你说一说。

3、师强调在实验中,注意用自己的感官进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指导学生做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

1、学生利用各种感官找纯水?

2、汇报。

3、分组实验,并观察和记录。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来感觉、认识空气。证明空气的存在。通过动手实验,更直观的感受空气的存在,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讨论: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师:分小组讨论,空气是否像其他的物体一样占据空间呢?

2、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呢?

1、分组讨论。

2、汇报。

3、学生上台演示。让教学有个头尾呼应,让学生知道刚开始的实验是与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息息相关的。同时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反思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再次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同时,学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板书设计 看不见的空气 物质 形态 颜色 味道 气味 是否占据空间 能否流动 能否被压缩 空气 概括空气的性质:

1、无色、无味、有重量。

2、能占据空间。

3、能流动。

4、能被压缩。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各组的实验好不好,是否能证明空气的存在?

2、在实验的过程中是否分工合理,全组成员是否参与?

3、讨论是否激烈,是否各抒己见,得出的结论是否新颖、扣题。

4、在汇报过程中说得如何? 回复 举报 网站工作室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27 11:09:42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1.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凭空想象是不可能的。因此本课设计主要从学生的身边现象出发,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感知,真实“看到”空气的存在,并以科学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在学生的意识里形成科学的概念,同时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空气的现象,比如:跳伞、放风筝、水中生物等三年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教学中选择的实验都是对动手要求比较简单的内容,偏重于学生动脑思考,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容易的体会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对学生以后的科学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加强了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促进了学生思维从直观向抽象的转变。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语言描述不够准确。科学课要求语言也要有科学性,但是本课教学中学生在用空气的存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明白意思,但解释不清楚。从整个教学来看,主要是教师在前面的实验中缺乏语言表达的指导,有些科学用语没有给学生。今后教学中多注重这方面的引导。3.在学生的合作学习方面,以前,学生的合作意识还没有形成。实验中往往是个别学生想到就做,其他学生“跟风”。缺乏有效的交流,在内容选择上也没有必须是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内容。经过几节课的方法改进,实验前强调组员间的交流及小组分工,本节课学生基本上有了很大的长进。4.这节课上得很活跃,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下学到知识,同时增进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唯一遗憾的地方就是没有引导好学生作好学习汇报,使得这一环节花费时间较多,结果无法依依展示,稍有可惜。以后得加强科学语言表达这方面的引导。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看不见的空气》教案(通用)

《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第六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空气的性质

3、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和科学素养。

4、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教学准备:

纸扇子、小砖块、塑料瓶、保鲜袋、水槽、烧杯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与大家一起来研究问题,(出示一个装满水的的饮料瓶)捏一捏问,为什么捏不动?(出示一个空的饮料瓶,拧紧瓶盖)用力捏瓶子,观察现象。提问,里面空了,为什么捏下去又起来呢?

回答:因为瓶子里面有空气。提问:看得见吗?

出示课题:看不见的空气。(板书)

二、探究

活动一:空气在哪里?

谈话: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它在哪里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谈话: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纸扇子、小砖块、饮料瓶,同学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吗?怎样证明?

实验:扇动扇子、把小砖块放入水里、把空的饮料瓶放入水里,注意小组合作,观察现象。

谈话: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交流:说说各组所见的现象。活动二:“捕捉”空气

谈话:知道了空气在哪里,同学们想不想捉一些空气来玩一玩?用什么方法能把空气装起来呢?

交流:先小组,后班级。

提问:老师想用保鲜袋“捕捉”空气,怎么做?用保鲜袋“捕捉”空气后,怎么玩呢?(阅读教材46页)

操作:用手摸一摸、压一压、拍一拍、抱一抱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操作:用手捏一捏,放松,有什么现象? 操作:用手敲一敲,听一听有什么声音?

操作:用铅笔把袋子刺穿(注意安全),用手挤压塑料袋,脸,鼻,口放在洞口,有什么感觉?

汇报交流:同学们的感觉。讨论:空气占据空间吗?

谈话:看到同学们玩得很开心,老师也很高兴,现在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好不好?(做一个“纸团不湿”的实验给同学们看)

提问:为什么纸团不会湿呢?水槽里的水为什么跑不到玻璃杯里去呢? 活动三:转移空气。

谈话:我们知道空气是可以“捕捉”的,空气可以占据空间,我想把塑料瓶里的空气装到杯子里?你们有没有方法?

讨论:交流方法。

演示:把塑料瓶里的空气装到杯子里。操作:把塑料瓶里的空气装到杯子里 交流:发现了什么?

结论:证明空气会流动,从而说明空气可以占据空间。

三、小结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空气的许多知识,知道了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空气能够占据空间,空气会流动。其实,今天我们对空气的研究只是开了一个头,空气里面的学问还大着呢,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继续研究。

第五篇:《看不见的空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看不见的空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

1、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知道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二)能力培养:

1、能用多种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会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探究事物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平常的小事,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尝试说出从观察中所感悟到的科学道理。

二、设计意图

本课从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的空气,并在“豆子发芽”实验过程中以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水里的动物需要空气吗?”,让学生体验不同学习方式的同时,获得生命离不开空气的认识;最后通过上网学习,与更多的小朋友进行交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环境?”,把保护大气环境的教育自然地渗透其中,以期形成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爱护,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对比实验,搜集信息、讨论等活动,了解生命与空气的关系。同时教给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即引领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并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保护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流程

情景引入——体验活动——交流讨论——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收集资料——拓展。

四、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五、教学准备

教师:一个用塑料袋做成的降落伞、一个饮料瓶、篮球、有关空气的视频。学生:风车、扇子、空塑料瓶、小土块、吸管、水、塑料袋、烧杯、注射器。

六、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咱们上节课学习了空气的一部分性质,你还记得有哪些么? 生:无色无味,无气味,能够流动。师:真的能够流动么?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么?

四、活动三:转移空气

提问:这个瓶子里面是空的吗?为什么?

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把瓶子里面的空气移到杯子里? 活动:学生实验。

交流: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是谁赶走了玻璃杯里的水?为什么瓶子会进水了?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让学生想办法转移空气,并让学生思考瓶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玻璃杯里 的?空气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通过实验和思考,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五、活动四:压缩空气

导入:出示注射器,用橡皮堵住注射器的管口,塞上活塞。

提问:注射器里有什么?如果用手指用力压注射器的活塞猜猜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活动:学生实验并记录推活塞前注射器的数据、推活塞后注射器的数据,手推活塞的感觉、松手后活塞的运动情况。

交流:对比推活塞前后的数据,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手推活塞时有什么感觉?松手后活塞是怎样运动的?

归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目的:让学生猜想推活塞会出现的情况,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实验和数据的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突出学生在探究过程的主体性。

六、拓展:压缩空气的应用 导入:播放“压缩空气” 视频。

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作业: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压缩空气更多的应用。

目的:通过压缩空气应用的几个事例和上网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

七、讨论:空气和水有什么不同?

问题:从形态、颜色、味道、气味等方面比较空气和水有什么不同? 讨论:分小组讨论。交流:各小组讨论结果。归纳:描述空气和水的特征。

八、小结。

下载看不见的空气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看不见的空气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空气 教案

    空气 肖露 一、创设情境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请问同学们,风是怎么样形成的,植物为什么在空气流通的情况下生长的更好呢? 可见空气无时不刻不在我们周围,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

    空气 教案

    集中教育活动计划 班级:大 班 教师:杨 瑾 活动内容:科学活动——隐身的空气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2.了解空气的一些特性,知道空气对人类及生物的重要性。 3......

    看不见的运动教案

    龙堰乡一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课题: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课时: 课型:新授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2、 知道扩散现象,扩散的成因、扩散的规律。 3、 了解分......

    《看不见的脏东西》教案

    【活动目标】1、知道周围的许多东西是不干净的,许多脏东西是看不见的,吃东西之前愿意洗手。2、引导幼儿关心周围的人,愿意与周围的人分享自己的食物。【活动准备】1、好吃的食......

    看不见的光教案

    光谱: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七种颜色的光按此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1可见光:人眼可以看见的光,如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2.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1红外线: 在光谱上红光......

    看不见的运动教案

    第九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二节教案 §9.2 《看不见的运动》教案 芜湖市第十一中学 钟传波 一、课型课时: 采用猜想→实验→再猜想1课时完成知识传授。 二、教学策略: 在回忆......

    《抓空气》教案

    中班—《抓空气》 科学教育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袋子去抓空气,知道空气是无处不在的,是会动的。 2.能用正确的方法去装空气,并制作小玩具。 3.体验装空气的乐趣。 活动准备:人手一......

    寻找空气 教案

    目标:1、初步了解空气是 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特点。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3、喜欢进行小实验,探究空气的秘密。 活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