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空气中有什么教案
空气中有什么
养马小学—王坤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3课空气中有什么。计划课时1课时。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在前两课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的物理性质。在此基础上,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为学生下一课理解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度时期,关于空气的成分及各自的特性学生的前概念比较浅显,根据学生的这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使学生能从小关注生活中的常见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科学知识,不断的探求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科学知识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实验、观察、思考等方法探索空气的成分。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尊重事实,重视证据,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空气的成分。
五、教学难点:在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各方应如何完美配合以达到保证实验成功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
1、实验一:教师演示燃烧三支蜡烛,导入课题。
2、实验二:学生实验,探究瓶子里的空气中有什么?
3、实验三:师生演示,探究燃烧剩下的空气还支持燃烧吗?
七、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
第二篇:《3. 空气中有什么》教案2
《3.空气中有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气体。
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空气的成分。
2、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
三只相同的蜡烛、去底的塑料瓶、水槽、红水、火柴、冰、水盆、筷子、胶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实验1: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得最久?(1)展示三只点燃的蜡烛,按图所示。
(2)猜一猜:这三只蜡烛中,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得最久?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4)学生讨论:实验中有什么现象产生?
2、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你能解释这些现象?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些问题。
二、研究空气的成分
1、实验2: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师:为了弄清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的原因,我们做个实验。
(2)学生实验:学生分组按要求做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瓶内水上升)(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瓶内水上升,因为瓶子内的空间原先被空气占据着,蜡烛燃烧时燃烧了一部分空气,就空出了一部分空间,这时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水就占据了这部分空间。)
2、实验3: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1)想一想:饮料瓶中剩下的空气还能不能支持燃烧呢?
(2)学生实验:我们继续分组实验,按要求做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火柴熄灭了,不再燃烧了。)(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学生小组讨论总结:火柴不能继续燃烧,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6)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7)小结:剩下的这部分空气不能支持燃烧,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3、分组讨论探讨: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现在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他们各有什么性质?(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
4、汇报交流探讨结果。
5、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6、那空气中除了有这两种气体之外,还有没有其它气体呢?猜一猜,你是怎么知道的?
7、阅读资料:空气的组成。
8、汇报:通过阅读,我们知道:
(1)空气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由哪些气体组成呢? 氧气21%支持燃烧 氮气78% 二氧化碳水蒸气……1%不支持燃烧(2)你知道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气体?(3)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可能是哪些气体?
三、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了解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看书,认识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2)教师演示实验1:制取二氧化碳。
(3)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很多,如我们呼出的气就有含量很高的二氧化碳。
2、实验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这是清石灰水,如果倒入二氧化碳,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猜一猜。(2)学生分组实验:向澄清石灰水吹二氧化碳,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得怎样?(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得怎样?
(5)小结: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实验3: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1)学生猜测:向杯中吹入二氧化碳,阶梯状放置的燃烧着的蜡烛会不会熄灭?是否同时熄灭?
(2)分组实验,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下面的蜡烛先灭?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下面的蜡烛先灭?这个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5)小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四、总结:
1、通过探究,我们认识到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呢?(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通过探究学习这两节课,我们知道空气有哪些成分?你需要空气中的哪些物质?不需要哪些物质?为什么?
第三篇:《空气中有什么》听课感受
《空气中有什么》听课感受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知道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因为学生下一刻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本节课主要经过猜测→实验→验证→结论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而是由多种不同的气体混合而成,其中一部分气体可以支持燃烧,一部分气体不支持燃烧,同时在实验中感受科学课的趣味性,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性,促使学生进一步对科学课产生浓厚兴趣,达到爱科学的目的。
张老师在操作中主题鲜明,重难点突出,时间把握恰到好处,特别是细节上的处理,让我大饱眼福,同时感受到了张老师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功底,心里暗暗为她竖起大拇指。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享受,总之我会认真学习张老师的优点与长处,以弥补自己课堂上的缺点与不足,争取让自己的课堂在本学期有质的飞跃。
第四篇: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课前思考: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未下节课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对于空气的成分及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但怎样证明,怎样找出科学的依据,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严谨实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很重要。
在教学安排上,因为内容较多,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和讨论,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认识空气成分,第二课时认识二氧化碳性质和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实验、思考等方法探究空气的成分。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知识:
1.知道氧气能支持燃烧。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其它气体。
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实验提出自己的见解。愿意与别人合
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装满细沙费玻璃墨水瓶(改进材料)、蜡烛、杯子、水槽、去底的塑料瓶、火柴、青石灰水、小苏打、白醋、烧杯、集气瓶、碎冰、塑料片、课件等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出示三支相同的蜡烛,如果同时点燃谁先灭。2.其中一个扣上大杯子,一个口小杯子,这样呢谁先灭?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蜡烛燃烧的问题引起学生对空气成分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能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在交流中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一)进行实验,分析出“空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 1.到底会是怎样呢?让我们看实验吧。2.师演示实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3.学生根据观察,结合自己的假设进行解释。
帮助学生分析出“空气支持燃烧”。刚才同学们说大杯子中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小杯子中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短。如果蜡烛不罩杯子,暴露在外面,会有源源不断的空气补充,它们会一直燃烧着。那就是说,物体燃烧必须要有空气,是不是?你们的意思就是:空气----支持燃烧。
(二)继续实验,认识到空气支持燃烧时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1.引导:燃烧是不是用去了杯子里的全部空气呢?可是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们能不能借助其他东西让我们看到有空气,还是没有空气呢?
2.下面我们就来再做一个实验看看杯中到底有没有空气了。3.教师指导学生弄清楚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课件展示实验方法。(1)把蜡烛固定在装满细沙费玻璃墨水瓶上,放进有水的水槽中。(这一步老师要提前做好。)
(2)不点燃蜡烛,用去底的塑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进入瓶子?
(3)点燃蜡烛,用去底的塑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进入瓶子?
注意:不要接触到燃烧的蜡烛,放稳。拧紧瓶盖时不能提起塑料瓶,也不能碰到蜡烛。因为要求立即盖瓶盖,所以速度要快,同学之间要配合好。
4.提出观察与记录要求。
观察: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瓶内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记录:把看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记录纸上。
5.分组进行实验。(注意安排好,使组内合作能得以体现。)
6.实验完毕,对指定观察的内容进行讨论,最后汇报交流。分析出原因。(1)没点燃时水进不去,为什么?(瓶内空间空气占据着)
(2)点燃后,瓶内的水进去了一些,说明什么呢?(说明燃烧时用掉了
一部分空气。)
6.教师小结:空气支持燃烧时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设计意图:先用没点蜡烛水不容易进瓶里,依据前面所学,学生能认识到是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而点燃后水能进去一些,反映出空气量的变化,是部分减少,而不是全部,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到燃烧掉的只是一部分空气。
(三)深入实验,弄清楚上述实验瓶内剩余的“空气”的特性。1.引导:空气支持燃烧时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那剩余的(指着瓶内剩余的空间)还是什么呢?杯子里剩下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
2.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
3.我们还是实验试试吧。先把水槽里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相平,再打开瓶盖,把燃烧着的火柴迅速放进去。
4.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5.汇报实验结果。(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6.讨论:
(1)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不能支持燃烧)(2)就此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能支持燃烧)(3)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设计意图:以上几个实验,逐层深入,层层剥茧的引导学生理解一部分空气支持燃烧,烧掉了,另一部分空气不支持燃烧,剩下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
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四)认识空气成分
1.介绍: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有哪些成分呢?课件介绍空气的成分。
2,阅读资料,查明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又是什么?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认识了空气的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 支持燃烧 氧气 21% 不支持燃烧 氮气78% 二氧化碳、水蒸汽等1%
第五篇: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獐子中心小学
张道鹏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2.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教学难点:分析认识燃烧用去了部分空气,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器材,讲述方法,请同学们猜一猜,三只蜡烛哪支最先熄灭,哪支燃烧的最持久? 2.学生猜测汇报。
3.教师演示实验,要求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4.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5.为什么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为什么罩上大小不等的杯子燃烧的时间不一样?你怎样解释这些现象? 6.学生讨论交流。
7.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里所有的空气吗?杯子里还有没有空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通过实验分析来认识空气的成分。1.认识燃烧要用去一部分空气。
(1).为了弄清蜡烛罩上杯子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2).教师讲述操作的方法和观察要求。(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
(5).讨论: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
(6).教师:接着实验,讲述操作方法和观察要求。(7).学生分组实验,汇报结果。(8).讨论:
①水进入瓶子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②为什么瓶内的空气会减少了?
(9).师生小结:燃烧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支持燃烧。2.认识瓶子里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1).瓶子里剩下的空气支持燃烧吗?(2).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3).教师讲述操作方法和观察要求。(4).学生分组操作和观察。(5).汇报实验结果。(6).讨论:
①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②燃烧用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③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它至少含有几种气体?它们个有什么性质?
(7).师生小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三、认识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又什什么?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
2.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书中的资料,从中寻找答案。3.汇报交流。
4.教师总结:空气的成分。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研究,你知道了什么? 2.总结下课。
板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
燃烧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
→
氧气
21﹪(支持燃烧)
剩下大部分空气不支持燃烧 → 氮气 78﹪
二氧化碳 1﹪
水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