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探究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2、能用简单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并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3、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4、认识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和有害的方面。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实验探究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难点:掌握二氧化碳性质相关实验的操作。
三、教学准备:
小苏打、醋、集气瓶、橡胶管、烧杯、长条金属片、长短蜡烛、火柴、澄清石灰水
玻璃杯、玻璃片、冰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空气的成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空气中有什么?它们各占空气体积的多少。
2、你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一些性质吗?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二)认识二氧化碳:(1)制取二氧化碳:(拿出为各组学生准备的实验材料:小苏打、醋、集气瓶、橡胶管)(2)学生分组做实验,收集二氧化碳(不要太多)(让学生注意收集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口朝上,因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2、实验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谈话:(师拿出一瓶澄清石灰水)这是把生石灰放在水中浸泡,静置后取得的液体,叫澄清的石灰水。大家看看它是什么样的?(无色、透明)
(2)学生分组实验:把澄清石灰水倒入装有少量二氧化碳气体的瓶子中,摇晃后观察发生的想象。
(3)提问:看到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4)小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实验
2、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1)学生猜测:向杯中倒入二氧化碳,阶梯状放置的燃烧着的蜡烛会不会熄灭?是否一起熄灭?
(2)演示实验,并提问:发生了什么现象?哪支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3)小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三)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实验3: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1)谈话:从资料中知道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能不能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2)教师出示饮料瓶、澄清石灰水,启发学生讨论方法。(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并解释。
(5)小结:因为瓶子里只装了很少的澄清石灰水,瓶内大部分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充分摇动瓶子后,澄清石灰水变浑,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二氧化碳。
2、实验4: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1)谈话:为了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你能想到哪些方法?(2)讨论:
①把饼干放在空气中,时间久了饼干会变软,这是怎么回事儿? ②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观看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相关微视频
(5)小结:实验结果和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四)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及污染状况:
(1)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固碳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吸热可直接变为气体,可用于人工降雨、食品保鲜或实验室制冷剂。二氧化碳不助燃,比空气重,能隔离空气,用做灭火器。二氧化碳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纯碱、小苏打、尿素等。还用于生产清凉饮料、啤酒、充气救生筏、救生衣泡沫塑料、泡沫橡胶等。在蔬菜暖房中注入二氧化碳能加速作物生长,缩短生长期。
(2)二氧化碳的污染:
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正常组成部分,约为空气体积的万分之三,直接参与动植物新陈代谢,对人体无害。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百分之一时,人的呼吸会加快;浓度达到百分之四会使人呼吸困难;浓度达到百分之十时,几分钟内会引起头痛窒息;浓度达到百分之二十五时,几小时内可引起人死亡。
(五)课外拓展
利用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自制泡沫灭火器
第二篇:四年级科学上册 空气中有什么教案 苏教版
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教学准备】
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空气。
2.蜡烛的燃烧能离开空气么?你怎么知道的?
3.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蜡
烛能燃烧么?
4.他们的燃烧情况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谁来解释一下?
二、进入新课
1.空气的成分 教学效果
用心爱心专心 1
(1)为什么会出现蜡烛熄灭的结果,我们在来看一遍实验,不过我们稍加一些改变。
(2)教师演示书上实验。(建议改为大一些的集气瓶)
(3)蜡烛熄灭后,你还看到什么现象?
(4)用空气占据空间解释水为什么进入了杯子,说明了什么?
(5)杯子中的空气有没有完全消失?剩下的空气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我们在看。
(6)教师演示实验。
(7)火柴为什么会熄灭?正常情况下会不会熄灭?说明剩下的空气有什么性质?
(8)通过蜡烛的燃烧与火柴的熄灭你能确定空气中至少有几种气体?他们分别有什么性质?
(9)教师简单介绍空气的成分。
2.认识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虽然在空气中很少,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很重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制取方法。
(2)教师制取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究有什么样的性质?
(4)教师演示实验。
(5)蜡烛由下而上的熄灭可以说明什么?
二氧化碳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6)教师继续演示实验。
(7)石灰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谁来总结一下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三、巩固
你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是怎么应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么?
学生做介绍。
教师对书上图比较难理解的做介绍。
四、作业
用心爱心专心 2
了解氮气的作用。
板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
氧气 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 不支持燃烧 重
氮气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三篇:四年级科学上册 空气中有什么教案 苏教版
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教学准备】
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空气。
2.蜡烛的燃烧能离开空气么?你怎么知道的?
3.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蜡烛能燃烧么?
4.他们的燃烧情况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谁来解释一下?
二、进入新课 1.空气的成分
教学效果
用心
爱心
专心 1
(1)为什么会出现蜡烛熄灭的结果,我们在来看一遍实验,不过我们稍加一些改变。
(2)教师演示书上实验。(建议改为大一些的集气瓶)(3)蜡烛熄灭后,你还看到什么现象?
(4)用空气占据空间解释水为什么进入了杯子,说明了什么?(5)杯子中的空气有没有完全消失?剩下的空气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我们在看。
(6)教师演示实验。
(7)火柴为什么会熄灭?正常情况下会不会熄灭?说明剩下的空气有什么性质?
(8)通过蜡烛的燃烧与火柴的熄灭你能确定空气中至少有几种气体?他们分别有什么性质?
(9)教师简单介绍空气的成分。2.认识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虽然在空气中很少,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很重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制取方法。(2)教师制取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究有什么样的性质?(4)教师演示实验。
(5)蜡烛由下而上的熄灭可以说明什么? 二氧化碳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6)教师继续演示实验。(7)石灰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谁来总结一下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三、巩固
你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是怎么应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么? 学生做介绍。
教师对书上图比较难理解的做介绍。
四、作业
用心
爱心
专心 2
了解氮气的作用。
板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 氧气 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 不支持燃烧 重
氮气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四篇: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课前思考: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未下节课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对于空气的成分及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但怎样证明,怎样找出科学的依据,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严谨实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很重要。
在教学安排上,因为内容较多,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和讨论,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认识空气成分,第二课时认识二氧化碳性质和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实验、思考等方法探究空气的成分。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知识:
1.知道氧气能支持燃烧。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其它气体。
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实验提出自己的见解。愿意与别人合
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装满细沙费玻璃墨水瓶(改进材料)、蜡烛、杯子、水槽、去底的塑料瓶、火柴、青石灰水、小苏打、白醋、烧杯、集气瓶、碎冰、塑料片、课件等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出示三支相同的蜡烛,如果同时点燃谁先灭。2.其中一个扣上大杯子,一个口小杯子,这样呢谁先灭?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蜡烛燃烧的问题引起学生对空气成分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能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在交流中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一)进行实验,分析出“空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 1.到底会是怎样呢?让我们看实验吧。2.师演示实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3.学生根据观察,结合自己的假设进行解释。
帮助学生分析出“空气支持燃烧”。刚才同学们说大杯子中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小杯子中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短。如果蜡烛不罩杯子,暴露在外面,会有源源不断的空气补充,它们会一直燃烧着。那就是说,物体燃烧必须要有空气,是不是?你们的意思就是:空气----支持燃烧。
(二)继续实验,认识到空气支持燃烧时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1.引导:燃烧是不是用去了杯子里的全部空气呢?可是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们能不能借助其他东西让我们看到有空气,还是没有空气呢?
2.下面我们就来再做一个实验看看杯中到底有没有空气了。3.教师指导学生弄清楚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课件展示实验方法。(1)把蜡烛固定在装满细沙费玻璃墨水瓶上,放进有水的水槽中。(这一步老师要提前做好。)
(2)不点燃蜡烛,用去底的塑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进入瓶子?
(3)点燃蜡烛,用去底的塑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进入瓶子?
注意:不要接触到燃烧的蜡烛,放稳。拧紧瓶盖时不能提起塑料瓶,也不能碰到蜡烛。因为要求立即盖瓶盖,所以速度要快,同学之间要配合好。
4.提出观察与记录要求。
观察: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瓶内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记录:把看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记录纸上。
5.分组进行实验。(注意安排好,使组内合作能得以体现。)
6.实验完毕,对指定观察的内容进行讨论,最后汇报交流。分析出原因。(1)没点燃时水进不去,为什么?(瓶内空间空气占据着)
(2)点燃后,瓶内的水进去了一些,说明什么呢?(说明燃烧时用掉了
一部分空气。)
6.教师小结:空气支持燃烧时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设计意图:先用没点蜡烛水不容易进瓶里,依据前面所学,学生能认识到是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而点燃后水能进去一些,反映出空气量的变化,是部分减少,而不是全部,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到燃烧掉的只是一部分空气。
(三)深入实验,弄清楚上述实验瓶内剩余的“空气”的特性。1.引导:空气支持燃烧时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那剩余的(指着瓶内剩余的空间)还是什么呢?杯子里剩下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
2.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
3.我们还是实验试试吧。先把水槽里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相平,再打开瓶盖,把燃烧着的火柴迅速放进去。
4.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5.汇报实验结果。(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6.讨论:
(1)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不能支持燃烧)(2)就此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能支持燃烧)(3)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设计意图:以上几个实验,逐层深入,层层剥茧的引导学生理解一部分空气支持燃烧,烧掉了,另一部分空气不支持燃烧,剩下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
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四)认识空气成分
1.介绍: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有哪些成分呢?课件介绍空气的成分。
2,阅读资料,查明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又是什么?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认识了空气的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 支持燃烧 氧气 21% 不支持燃烧 氮气78% 二氧化碳、水蒸汽等1%
第五篇: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獐子中心小学
张道鹏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2.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教学难点:分析认识燃烧用去了部分空气,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器材,讲述方法,请同学们猜一猜,三只蜡烛哪支最先熄灭,哪支燃烧的最持久? 2.学生猜测汇报。
3.教师演示实验,要求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4.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5.为什么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为什么罩上大小不等的杯子燃烧的时间不一样?你怎样解释这些现象? 6.学生讨论交流。
7.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里所有的空气吗?杯子里还有没有空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通过实验分析来认识空气的成分。1.认识燃烧要用去一部分空气。
(1).为了弄清蜡烛罩上杯子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2).教师讲述操作的方法和观察要求。(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
(5).讨论: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
(6).教师:接着实验,讲述操作方法和观察要求。(7).学生分组实验,汇报结果。(8).讨论:
①水进入瓶子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②为什么瓶内的空气会减少了?
(9).师生小结:燃烧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支持燃烧。2.认识瓶子里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1).瓶子里剩下的空气支持燃烧吗?(2).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3).教师讲述操作方法和观察要求。(4).学生分组操作和观察。(5).汇报实验结果。(6).讨论:
①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②燃烧用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③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它至少含有几种气体?它们个有什么性质?
(7).师生小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三、认识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又什什么?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
2.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书中的资料,从中寻找答案。3.汇报交流。
4.教师总结:空气的成分。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研究,你知道了什么? 2.总结下课。
板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
燃烧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
→
氧气
21﹪(支持燃烧)
剩下大部分空气不支持燃烧 → 氮气 78﹪
二氧化碳 1﹪
水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