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1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第一篇: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过程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2.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做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二、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具准备:

1、空气占据空间:

演示——塑料瓶、气球。

分组——粉笔头、砖块、气球、烧杯、纸团、塑料瓶、水、水槽。

2、空气有质量:

演示——细木棍、细绳、大气球两个、大头针、酒精灯、胶带、剪刀等。

3、压缩空气:

演示——排球。

分组——排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猜谜: 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多媒体出示)2.学生回答。

3.谈话: 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4.谈话: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既然空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那它具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2.学生假设。

3.每小组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4.讨论: 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5.小结: 在这一过程中相机给出“空间”这一概念,引导学生用“空间”描述实验现象。由“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引出“有空间就有空气占据吗?”这一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

三、学生利用实验来证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

1.谈话: 我们得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这就要看它是否能经得起实验的检验了。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入水中,杯

子不能歪,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可结合动画演示)

【注意】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要塞紧纸,不能掉下来,二要把杯子垂直往水里按,不能倾斜,往外拿杯子的时候也要垂直。

2.同组的同学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思考:根据刚才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准备哪些材料来做这一实验呢?实验可以分成几步去做?

3.同组的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开始设计实验。4.学生实验。

5.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6.提问: 为什么在第一次实验中纸团没湿?而在第二次实验中纸团却湿了呢?

启发学生发现: 第一次把杯子往水中压时,纸团没有湿,是因为杯子里面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气跑不出来,水就进不去,因此纸团不会湿。第二次把杯子压入水底后,将杯子慢慢倾斜,会看到从杯口冒出气泡,那是空气跑出来了,杯子里空气占据的空间一让出来,水就进入杯子,纸团就变湿了。7.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动画演示结果,教师指导学生用“占据”、“空间”两词来描述实验。学生通过分析纸团湿与不湿的原因,进一步认识空气要占据空间的性质。

8、那么现在请你再来把气球吹大,你会怎么做?学生实验。

9、有空间就有空气占据,那么粉笔、砖块里面也有空气吗?怎样证明粉笔、砖头里是否有空气?

10.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的又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的空间,都有空气占据着。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四、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教师出示两个雪碧瓶(一个装水,一个空的),提问:这两个瓶子里面有什么?哪个重?

2.提问: 这个瓶子里有空气,空气有重量吗? 3.学生讨论。

4.教师介绍器材,谈话: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5.学生讨论。

6.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

7.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① 两只气球要吹得一样大;

② 一只气球表面贴一小块胶带;

③ 把两只气球分别系在长棍的两端;

④ 在长棍中间系上绳子,调节其位置,并用适量的胶泥配重,使长棍保持平衡;

⑤ 用大头针从贴胶带处刺破气球,观察发生的现象。8. 教师演示实验。

9. 学生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10. 师生小结。

五、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

1.教师出示一个充足了气的排球,提问:排球里面有什么?用手压排球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活动中的感觉与看到的现象。

4.教师小结: 生产和生活中用到空气的这种性质的地方很多,只要我们勤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发现空气的这种性质能在更多的场合发挥它的作用。

六、课堂总结

小结: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在原来基础上,对空气又有了哪些认识呢?我们知道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可以被压缩,而且压缩空气有弹性。正是因为空气具有这些性质,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为人们来做事,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下课!

板书设计:

占据一定空间

空 气 的 性 质 有质量

压缩空气有弹性

第二篇: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一课时《空气的性质》。

一、教材

本课教学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对空气的认识,知道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并不真正是空的,它们里面有空气等等的认知背景为基础,指导他们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对“空气的存在、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2、知识与技能: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2)、知道空气的性质。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2)、愿意与同学交流,拥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认识空气的性质。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了解空气能被压缩。

四、教学准备:

教学组织形式: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材料准备:黑袋子、玻璃杯、纸团、矿泉水瓶、水、水槽、排球、皮球、注射器、橡皮,多媒体课件、圆珠笔笔芯、小木棍、注射器、土豆、湿纸团,水火箭、气筒等。

五、教学过程 为了真正达成课时目标,体现新课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核心的理念,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导入。

在课前准备好充满空气的黑色塑料袋放在礼品盒中。

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你们想知道黑色袋子里装了什么吗?接着让学生来摸。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猜测。

之后我给出肯定的答案:黑色袋子里装的是空气。我提出问题:既然空气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那么你们凭什么说袋子里装了空气呢?那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呢?

我出示注射器提问学生:你们能用这只注射器或者塑料袋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学生演示实验方法并说明。

小结: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板书:空气是存在的)

【意图解析】情景导入的小活动增加了空气这一主题的神秘感,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空气探究的兴趣。我提供了明确的研究任务给学生,既规范了学生的课堂行为,又为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打开了一扇大门,学生会为了目标的实现,费尽心思,挖空脑袋去证明空气的存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下是本课的重点,我将会花25分钟左右进行讲解)

2、引入本课的主题(耗时2min)

空气虽然无处不在,但同学们对空气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空气的性质。(板书:空气的性质)

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的确存在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空气:当解开充满气的气球并将口对着自己时有什么样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说说对空气的印象。并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吗?我会适当提示学生结合水的性质与空气作比较,水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且易流动的物体。然后请学生作答。

得出结论:和水相似,空气也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物质。(板书)

3、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耗时4min)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看到气泡从水中往上冒,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学生会提出自己的假设,A空气不溶于水,B空气比水轻C空气自己会动等。刚刚有同学说空气比水轻,那么空气有没有质量呢?学生提出假设,可能有的说没有,理由是我们没有感觉到周围的空气压在身上;可能有的提出反对意见,说有质量,是因为空气比较轻我们感觉不到。我会拿出两只排球(一只充满气,另一只不充气)然后请学生感受一下两只排球的轻重。学生明显可以发现充了气的排球比不充气的重。得出结论:空气有一定的质量。

【意图解析】在中低年级的实验过程中,假设占了很重要的位置,有意识地训练他们有根据的进行假设,对他们推理能力提高大有好处。

4、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6min)

我会引入《乌鸦喝水》的故事,并且用实验仪器进行操作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请学生回答。

最后我作出解释:石子和水占据了瓶子的空间,也就是说一个空间被物体占据后,其它的物体就不能进入了。

我向学生提出质疑:石子和水会占据一定的空间,那么,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空气也会占据空间吗?(板书:空气占据空间吗?)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一团纸巾的秘密”。

我叙述实验方法后让学生带着“纸巾会湿吗”的疑问分组进行实验,各组汇报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并解释实验现象。

最后得出结论:通过以上研究,我们会发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会占据空间。(板书:空气占据空间[将“吗?”擦掉])

【意图解析】学生对现象的解释,表明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通过不同的现象归纳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核心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归纳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提升,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5、运用“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解释现象。(耗时10min)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吹气球的游戏好不好?比一比,谁的气球吹得大? 游戏结束后,我出示一个装有气球的塑料瓶,提问:瓶子里的气球能吹大吗? 然后让学生实验。讨论并解释:瓶子里的气球能吹大吗?为什么?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呢?

【意图解析】在这部分,我安排了一个 “吹瓶子里的气球”的活动,因为空气占据空间,所以瓶子里的气球基本上吹不大,然后我会让学生想各种办法让瓶子里的气球吹大些,学生也许会想到把瓶子里的空气排挤出来,比如在瓶子上钻个洞,等方法,从而从反面论证了空气占据空间。然后我提出疑问:既然瓶子里充满空气,为什么气球也能吹大一点点呢,从而为了解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做了铺垫。

6、小组探究,发现空气能被压缩。(耗时10min)(这一部分是本科的难点。)我会提供充气很足和充气不足的篮球通过对比试验,让学生在过程中发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这两种性质。之后我提供注射器和橡皮让他们设计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板书:空气可以被压缩)

【意图解析】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但获取了知识,满足了情感的需求,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对无限科学知识的向往。、利用空气能被压缩以及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完成空气枪的小制作

1、教师演示空气枪。

2、介绍空气枪制作方法。

3、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4、学生玩空气枪,体验成功的乐趣。(不成功的学生需教师个别指导,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检验到成功。)

5、让学生说说空气枪的原理和如何才能射得更远。

我将问题引伸:同学们说说看,在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的这种性质?让学生交流并展示ppt图片。

8、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空气的性质,教师加以补充。

9、课后作业

由于时间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完成空气枪的小制作,并思考如何才能让“子弹”射得更远。下节课我们会继续探讨空气的最后两个性质。

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1、设计与核心概念直接关联的实验。PPT 我们知道观察可以是人的眼睛和其他感觉器官进行的直接观察,也可以是借助于仪器的间接观察——实验。由于实验是为了对假说进行检验,比直接观察更具有结构性,所以实验活动是最能反映科学方法的活动,也是认知上较高层次的探究活动。活动设计的宗旨是通过对非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对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观测。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考虑了学具结构的严密性问题。学生面对有结构的学具,可以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产生科学问题,不需要教师的“开场白”;活动中使用的实验材料,就充分体现了学具的结构性。而且所有活动紧密围绕一个主题“一团纸巾的秘密”而展开,在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逐步感知“空气要占据空间”这一核心概念。

2、引导学生交流与核心概念直接关联的内容。PPT 一个人的观察往往有限,通过交流可以分享彼此的观察,弄清问题所在,互相弥补经验上的不足,达到重复观察的效果,从而引发儿童思维的发展。

3、培养学生学会假设:PPT 本学期的培养重点是学会假设,并通过搜集证据去验证自己的假设,找出问题的答案。因此,我们要把训练的重点放在这一点上,要在每一个实验前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做出自己的假设,潜移默化地熏陶,不知不觉地养成先假设后实验验证的思维习惯。

4、材料准备很关键:PPT 科学老师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准备教学材料了,准备哪些材料,在什么时候提供材料,用什么方式把材料分配给学生,这些环节都直接影响到探究活动的好坏。关系到探究活动能否充分的展开。因此,我们在准备教学具时也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考虑实验材料是否可以用更简单、容易获取的其它东西代替,也就是应该具有典型性、简易性,更应考虑材料的有结构性,即是否可以一物多用,是否能提供给学生帮助等等。

5、课堂调控很头疼:PPT 在我们的课堂活动中,有一种现象非常普遍,那就是在活动的时候学生往往显的乱烘烘,或者由于发现而兴奋影响到后面的交流,这其实主要是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这也难怪,毕竟学生接触科学学习科学的时间还是这么短暂。我的解决方法是,让学生知道合作和分工的重要性,懂得只有有序合作、合理分工,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探究。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探究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2、能用简单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并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3、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4、认识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和有害的方面。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实验探究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难点:掌握二氧化碳性质相关实验的操作。

三、教学准备:

小苏打、醋、集气瓶、橡胶管、烧杯、长条金属片、长短蜡烛、火柴、澄清石灰水

玻璃杯、玻璃片、冰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空气的成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空气中有什么?它们各占空气体积的多少。

2、你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一些性质吗?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二)认识二氧化碳:(1)制取二氧化碳:(拿出为各组学生准备的实验材料:小苏打、醋、集气瓶、橡胶管)(2)学生分组做实验,收集二氧化碳(不要太多)(让学生注意收集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口朝上,因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2、实验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谈话:(师拿出一瓶澄清石灰水)这是把生石灰放在水中浸泡,静置后取得的液体,叫澄清的石灰水。大家看看它是什么样的?(无色、透明)

(2)学生分组实验:把澄清石灰水倒入装有少量二氧化碳气体的瓶子中,摇晃后观察发生的想象。

(3)提问:看到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4)小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实验

2、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1)学生猜测:向杯中倒入二氧化碳,阶梯状放置的燃烧着的蜡烛会不会熄灭?是否一起熄灭?

(2)演示实验,并提问:发生了什么现象?哪支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3)小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三)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实验3: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1)谈话:从资料中知道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能不能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2)教师出示饮料瓶、澄清石灰水,启发学生讨论方法。(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并解释。

(5)小结:因为瓶子里只装了很少的澄清石灰水,瓶内大部分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充分摇动瓶子后,澄清石灰水变浑,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二氧化碳。

2、实验4: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1)谈话:为了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你能想到哪些方法?(2)讨论:

①把饼干放在空气中,时间久了饼干会变软,这是怎么回事儿? ②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观看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相关微视频

(5)小结:实验结果和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四)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及污染状况:

(1)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固碳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吸热可直接变为气体,可用于人工降雨、食品保鲜或实验室制冷剂。二氧化碳不助燃,比空气重,能隔离空气,用做灭火器。二氧化碳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纯碱、小苏打、尿素等。还用于生产清凉饮料、啤酒、充气救生筏、救生衣泡沫塑料、泡沫橡胶等。在蔬菜暖房中注入二氧化碳能加速作物生长,缩短生长期。

(2)二氧化碳的污染:

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正常组成部分,约为空气体积的万分之三,直接参与动植物新陈代谢,对人体无害。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百分之一时,人的呼吸会加快;浓度达到百分之四会使人呼吸困难;浓度达到百分之十时,几分钟内会引起头痛窒息;浓度达到百分之二十五时,几小时内可引起人死亡。

(五)课外拓展

利用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自制泡沫灭火器

第四篇:(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空气的性质 1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科学探究: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方法来收集证据。科学知识: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2.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作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材料:玻璃杯(透明塑料杯)、纸、红色水、水槽、饮料瓶、气球、细木棍、空气充的同样多颜色相同的气球两只、细线、支架、塑料袋、一次性塑料注射器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地球的表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气体,我们叫它大气层,通常大家把它叫做空气,对于空气大家了解多少呢? 2.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空气是材料,大家交流。

探索和调查 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1.空气有这么多的性质,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这里有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缸(出示已注有大半缸水的大玻璃缸),如果将玻璃杯倒置,垂直放到玻璃缸的底部,杯中的纸会怎样呢?

2.演示、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认为杯子里的纸湿了吗? 学生观察汇报 3.分组实验

将玻璃杯垂直取出。4.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1--

小游戏:比赛吹气球

1.我想请位同学帮忙做一个游戏:比赛吹气球。不过他吹的气球有一些区别。(出示放在矿泉水瓶子中的气球,并把瓶口封好,另一个就是普通的气球。)请其他同学来做裁判。仔细观察发现,一个吹得很大,放在瓶中的只能吹鼓一点。2.请这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吹气球的感受。3.这个现象有说明了什么呢?与空气有关吗? 4.小组讨论,汇报

5.师生总结: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占据空间的。6.利用光盘让学生直观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道理。空气是有质量的

1.将一个空杯子口朝下压入水中,再慢慢倾斜。你看到了什么?这些水泡是怎样运动的? 2.观察讨论:杯子里的空气向水面跑。

3.请一位同学,一只手拿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另一只手拿放了三分之二水的瓶子。不断将瓶口与瓶底倒置,你会发现什么现象? 4.汇报:空气总会跑到水的上方。5.我们知道水是有质量的,那空气有吗? 出示研究表格,设计实验装置,画出设计图。6.小组讨论,提出假设。7.各组交流。8.各组说明实验情况以及实验结论。9.师生总结:空气是有质量的。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1.请两同学用手压气垫,说一说是什么感觉?用塑料袋分组活动。(注意:用力不要太大)2.学生观察松手时气垫发生的变化。

3.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想法?能证实吗?提供针筒和橡皮。

4.观察针管里的空气开始所占空间的大小和手压活塞后的大小,手压活塞时的感觉,松开手后看到的现象,比较活塞压下一部分时与压不动时所占的空气、手的感觉及活塞的运动各有什么不同。

5.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记录实验过程,讨论得出结论。6.平时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7.学生讨论、汇报

8.利用教学光盘补充。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占据空间 觉察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有质量

认识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2--

回顾和解释 1.和马铃薯、牛奶等固体、液体相比,空气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2.学生讨论,完成表格后汇报。3.通过活动和不同物体与空气的对比,你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概括空气的性质 教学反思: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3--

第五篇: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木材》教学设计 作者:谭艳于军

单位:白沙滩镇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8木材 教材分析

“材料”是《课程标准》中强调深化的内容。材料及材料的使用情况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材料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是“材料”单元的第一课,以“木材”作为学生研究的素材,旨在让学生从研究身边常见的材料入手,认识人们对木材的利用,认识木材对生活的重要性。并能养成对常见材料进行研究的好习惯。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年学习科学的经历,他们对于科学的学习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于自己动手做来研究问题更是有着很大的热情,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于学习的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好,动手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展开科学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教学重、难点:

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从而发现木材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木材,如:杨木、梧桐木、槐木、松木、枣木、椿木等。

教师准备:酒精灯、火柴、放大镜、电池、小电路、导线若干、小刀、湿木头、干木头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把谁带到课堂上来了 生:木材。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木材。(板书

8、木材)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木材的图片出发,激活学生与木材相关的知识和生活情景。为下面新知识的学习作了一个很自然的引入过程。)

二、探究木头的特点

1.课上交流

师:提到木头你会想些什么? 生:想到大树。

师:对,木头来源于树木。生:想到家里的家具。

生:木头可以燃烧用来作燃料取暖。生:想到木头可以做玩具。

生:古时候人们还可以用木头做木桶和马车。师:是的木头在生活中用途非常广。生:想到我们用的纸张。

师:现在有的纸张是用木浆做的。

……

出示图片:大树、家具、木桥、木房子、木质工艺品。师:木头在我们生活中极其常见。说说你见过什么木头呢? 生:我见过杨木、松木、梧桐木等。生:我见过椿木和榆木。

……

师:能说说你见过的木头有什么特点吗?

生:我见过木头的有的是红色,有的是黄色,还有的是褐色的。生:有些木头的摸上去很光滑,有的很粗糙。生:有的木头有香味,有的没有。(设计意图:学生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通过“交流与讨论”的教与学,满足学生这些需要于一身,在这一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交流与讨论”的学习场所。这样构建起来的环境是民主和谐的交流讨论教学环境,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和信息交流,形成满意、愉快、互助、互动的积极学习氛围。)

2.提出探究问题

出示:几种木头做成的物体图片:木纹、木船、圆木、火柴、枕木。师:根据这些图片你会想到木头的什么特点? 生:木头都有好看的木纹。(板书:木纹?)

生:我想到木头不怕水,还想到木头能漂在水面上。(板书:不怕水?浮在水上?)生:我想到木头不会传电。(板书:不导电?)生:我认为木头很容易点燃。(板书:易燃烧?)生:是不是做枕木的木头很特殊? 师:说说哪里特殊?

生:它是不是象石头一样很硬。(板书:硬度大小?)师:老师板书的这些都打上了问号,这是为什么? 生:老师是不是不相信?

生;老师是想让我们研究这些问题。

师:能把这些问题说完整吗?比如(利用大屏幕出示),是不是所有的木头都不怕水,是不是所有的木头都能浮在水面上,不同的木头在水里的浮沉情况一样吗? 生:是不是所有的木头都不导电? 师:很好。

生:不同的木头导电能力一样吗? 生:不同的木头硬度一样吗?

生:是不是所有的木头都容易燃烧?

(教师打出学生的问题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利用有趣的生活中常见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如:根据这些图片你会想到木头的什么待点?利用六幅插图,学生会提出:木头有好看的木纹,木材可以浮在水面上。木头可以燃烧等问题。看完图片让学生提出问题,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师:同学们可真像小科学家一样会提问题,你打算怎样研究这些问题呢? 生:我们查资料。生:我们做实验观察。

师:我们选择做实验的方法,课下再查资料好吗?请每个小组先选择内容再制定研究方案。(学生讨论、汇报。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设计对比性实验。)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实验过程防止烧伤、割伤等。

2、根据要求,正确使用酒精灯和连接电路。

3、记录员把同学看到的现象全部记录下来。

4、实验结束后把实验器材放到指定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理的猜测,得出了需探究的问题,这一节就是针对学生自己猜测的内容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通过全班交流,小组内修改实验方案进而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利于正确而完善实验方案的生成。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设计一些实验,是的确有成效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率先提出了“注重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的教学理念与当今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因此在现如今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上注重儿童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应始终贯穿于他们探究科学知识的整个实践过程。)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并适时注意学生的实验,并提出有效的引导)。

(设计意图:我认为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的感性材料丰富、深刻,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5.汇报交流

师:下面请各小组分别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研究情况。生:我们研究的是木头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我们把不同木头制成大小一样的的木块放进水里,发现它们都浮在水面上,但是杨木露出水面的部分比槐木露出水面的部分要大得多,比梧桐木露出水面的部分要小一些。

生:我们也是做的这个实验,我们还发现外面涂了漆的杨木比没有涂漆的杨木变沉了,木头涂了漆就不怕水了。

师:是的,木头内部有的缝隙比较大,里面会吸水,不过吸水能力有差别,用来做船的木头不但结实,而且吸水性差,通过外面涂上油漆或在桐油里浸泡等方法,使它更耐腐蚀,常见的有柏木等。

生:我们小组比较的是哪种木头易燃烧。把一样粗细的木条放在酒精灯的火苗上,最先燃烧的是松木和梧桐木,后来杨木燃烧了,槐木最慢。生:我们研究的是哪一种木头比较硬,我们分别用小刀在梧桐木和椿木两种木板上用小刀刻,梧桐木很容易刻,而椿木就难刻,梧桐木用手指甲就能划出道道。师:思考过原因吗?(学生摇头)

生:我们小组思考了,我们又观察了这两种木头的纹里,发现纹理的粗细不同我们认为纹理比较细的木头比较硬,纹理比较粗的硬度比较小。

生:我们小组是观察的木头的木纹,我们发现有的木头有漂亮的木纹,有的就没有,有的木纹是直的,有的是弯的,还有的一圈一圈的。

生:我知道一圈一圈的是年轮,通过数年轮可以知道这棵树长了多少年。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出示:木头的特点:

1、大部分木材易燃烧。

2、木材有花纹(年轮等)。

3、木材软硬度不同,有的较软,有的很硬。

4、木材有沉有浮,浮的多,沉的少。

5、干木材不导电,湿木材导电性能很弱。

(设计意图:实验后,引导“得出结论”从现象到分析比较、推导得出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

三、认识天然材料和木头的应用

师:根据大家对木头的了解,我们知道木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天然材料,人们要想得到木头就要依靠种树,而不会直接制造出来,象这种材料我们叫做天然材料。你还能举出几种天然材料吗? 生:石头 生:棉花

……

出示:资料卡:

天然材料: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竹子、煤、石油等非人工合成的材料。师:塑料是不是天然材料? 生:不是。师:为什么?

生:它不是来自大然的材料,所以不是天然材料。师:那它是什么材料? 生:它是人们造出来的。

师:对,所以称为人造材料。人造材料还有什么? 生:人造纤维 生:人造革 „„

出示:资料卡: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人造革、人造纤维等人工合成的材料。

师:同学们知道一棵树从小长到能盖房子或造家具一般要用多长时间吗? 生:两年。生:五年。

出示:

一棵树从幼苗长大成材需要的时间 杨树

3----5年

柳树

8----10年

松树

12----15年

紫檀木

25年以上

师:俗话说:十年树木,也就是说一棵树长大成材一般要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有的还要更长时间。由此你会想到什么? 生:木头是不容易得到的。

生:我们要爱护木头,不要浪费。生:我们还要多植树。

……

师:目前我们社会上使用一次性木筷的现象仍非常普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你能提出什么合理的建议。

生:我认为虽然方便,但是太浪费了。生:应当用其他的筷子来代替。四:评价总结:

1、这节课同学们对木材进行了悉心研究,真不简单!你们能不能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研究的内容,谈自已的收获。

(设计意图:整节课上完学生掌握的知识是比较零散的,不牢固的。这时。我抓住课堂小结这一环节,首先发挥学生的主体,让学生集体交流,老师再用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勾画出刚学过的重点知识.就能给学生加深印象,并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拓展资源

师:请同学们课下一是查阅资料了解木头的有关知识,比如什么样的木头在水里是下沉的,楠木为什么这么珍贵啊等。二是调查一家中等的快餐店一年要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一年需要多少木材。根据你的调查写一份倡议书,我们开展一个向一次性木筷挑战的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搜集、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科学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板书设计

8、木材

木材的特点:

1、木材有纹理。天然材料:

2、木材易燃烧。人造材料:

3、木材有软有硬。

4、木材大多数浮于水面,少数沉。

5、干木材不导电,湿木头导电弱。检测试题

一、填空 1.我知道木材的特点有:。

2.木墩上的环形花纹叫,它记录了树木的。3.木材是材料,人们可以用木材做、、、等。4.我知道材料分材料和材料两种。

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我国的森林资源丰富,所以产品的包装应该多使用木材。()

(2)有些木材具有特殊的香味,有的还能驱虫,可用来制作名贵家具。()(3)所有的木材在水中都不会下沉。()

(4)在北半球,通常树木朝南的年轮比朝北的年轮疏松。()

三、把木材的特点和与之相应的研究方法用线连接起来。

四、简答

发现电线断落在地上,可以使用干燥的木棍将其挑开。这是利用木材的什么特点? 教学反思

问题是探究的开始。在引入时,我注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探究问题,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学生不仅在课堂开始会提出一些研究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认真观察及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思考,直到带着产生的新问题走出课堂,在课后将探究活动持续进行下去。

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组成协作小组,通过实验探究、查阅资料、询问别人等不同的探究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阔思路,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在探究前,我注意提醒学生要首先制定探究方案,这是解决科学问题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它旨在让学生动手前先动脑,使探究活动的方法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过程更科学。在探究中,我注意提醒学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让学生养成做记录的习惯,把在研究中的点滴发现及时记录下来,经过学生的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为小组间的表达与交流奠定基础,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

下载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 天 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上册《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好像是很熟悉的东西。但学生有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呢?有没有思......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文档(最终定稿)

    第五单元 动物家族 1 动物大转盘 教学目标: (1)活动引入,提出问题。 (2)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活动。 (一)是用“大转盘”的形式。教师上课前准备一个......

    苏教出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册(共5则)

    天柱县高酿镇小学学生科学实验报告册 NO:1课题 空气的性质 实验名称 空气的性质 班级 四班 指导教师实验时间实验小组长组员实验材料 水槽、塑料袋、烧杯、饮料瓶、气球、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

    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有重量吗》教学设计

    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空气有重量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3.亲历称量的过程,了解一些......

    四年级科学上册 空气中有什么教案 苏教版

    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听听声音》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为了了解学生关于声音的认识情况和引发学生关于声音问题的思考,教科书设计了“听听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