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
天 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溶 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 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的传播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运动起来会怎样
(一)4、运动起来会怎样
(二)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第二篇: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三维目标: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了解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天气,感知不同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3、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使学生能坚持观测天气和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
重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5.汇报交流。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
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归纳整理展示提高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11.反馈检测课后练习
小结: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教学反思:今天我上了四年级我们关心天气一课,学生很喜欢,课堂很活跃,以下是关于这节课我的一些思考:一.课题引入自然:用假设“下周学校要组织秋游,这段时间你们最关心什么?”来引入课题,学生自然会想到天气。随即板书我们关心天气。二.课前中国地图、城市天气和天气符号的卡片以及磁铁的准备充分,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认识更多的天气符号。三.让一两个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己设计的天气符号,给他们创造的机会。
第二课、天气日历
三维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
重点: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难点: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
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6.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归纳整理展示提高
7.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8.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9.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反馈检测课后练习
10.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你知道表示天气有那些符号吗?
教学反思:通过天气符号的认识和学习,让学生具体去制作天气日历
表。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东南风、西北风、无风、微风、大风、小风、0级、1级、2级、小雨、中雨、大雨、晴天、多云、阴天等术语及天气符号反映在天气日历表中,并根据日历表统计一季度、一个月、一周的天气情况,以后分析“天气日历表”上搜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让学生了解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去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是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并记录,还有待于老师的督促指导。
第三课、温度和气温
三维目标: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2、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3、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重点: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归纳整理展示提高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温度对天气都有哪的影响?想一想,说一说。教师强调使用温度计要注意的问题。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 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
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有些则没有很好的理清思路。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我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掌握温度计的用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亲自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机会。希望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谐的提高和发展。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的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
三维目标:
1、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2、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归纳整理展示提高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反馈检测课后练习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说说你对风的认识,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风。看书预习一下,什么是风向和风向标。
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教学反思:天气几乎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前面这两个课时的情况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天气有了初步认识。但是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不知从那些方面描述天气,当问及“今天天气怎么样?”的时候,他们往往回答“秋天来了”“今天好冷”等等。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并且意识到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由此开始“天气日历”的学习,使得他们的气象方面知识的学习有更加浓厚兴趣。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
三维目标:
1、制作简易的雨量器;
2、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3、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4、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归纳整理展示提高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大家思考后说说你的方法。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教学反思:我在本节课中的处理是这样:首先解决难点,难点解决了重点自然就解决了。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幅图,让学生来理解什么是降水量,降水量就是雨水下落到地面之后沉积在地面上水的高度。学生对于地面积水会产生疑问,地面有土,土会渗水。就难以计算,这时就假设地面是平的,并且不渗水的,那雨水落到地面,地面会怎样的呢?解释降水量就是
要测量这个水位的高度。学生很快理解了,并让学生说出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根据高度引导学生说出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紧接着我画两个口径大小不一样的杯子放在地面上,学生非常形象地认为杯子去接水了。的确,在测量降水量的时候是要用杯子去接水,学生自然就明白杯子里的水位高度就是降水量了。此时引导学生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介绍我制作的雨量器如何使用等等。
第六课、云的观测
三维目标:
1、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2、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
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你看到天上的云,你会想到什么?
看书后说一说根据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云的呢? 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给云,进行分类。
教学反思:根据当天云的情况分析,属于哪种类型的云。正好今天是小雨天,这种云属于雨层云,并结合比较形象化的图来板书描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靠近地表低一点的扁平层状的云是层云。继而再来理解积云,积云则像棉花,学生都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它会变成积雨云,我通过一些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什么时候会出现积雨云:就是近距离范围内,不同地点会出现此处下雨,彼处不下雨的情况。学生就热开了锅,几乎每人都有类似的经验,以此更好理解积雨云。至于卷云也有一个学生说出它能帮助记忆的方法,高空形成的卷云又是由冰晶组成的,可能会是因
为越到高空空气越冷,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空气就形成冰晶,所以,卷云在高空形成,加上课件里的几张卷云照片图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如此结合板书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难点知识。天、多云。也能简单通过观察图片判断层云。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三维目标:
1、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2、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
(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3、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教学反思:在课外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尽量避免学生“独自为政”,而改为“协同作战”。利用现在学生居住集中小区的特点,把学生组织起来,有效地开展课外探究活动。而这其中如何进行合理分工,如何优化组合,发挥群体的最大效应,是我们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第二单元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三维目标: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
1、沙
1、面粉
1、装水烧杯
3、筷子
1、玻棒
1、水槽
1、漏斗
1、滤纸
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教学反思:课堂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试验课的组织教学比较难
把握,需要花更多的心思。一堂实验课下来了,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自己讲的太多,对学生扶得过多,学生自己探究的内容过少。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实验常规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
第二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三维目标:
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
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教学反思:这一活动,看似学生只是简单的描述高锰酸钾与水混合的现象,但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可以知道在学生头脑中物质在溶解时的微观世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描述高锰酸钾与水混合的现象延伸到食盐与水的混合现象中,食盐的溶解过程的微观世界是怎样的。因为食盐在水中是无色的,我们不可能借助颜色来了解食盐溶解的微观世界。只有在理解了高锰酸钾溶解微观世界的基础上,来想象食盐微观世界的溶解过程。再在食盐溶解的基础上推广到所有物质在溶解时是微观世界里是怎样溶解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产生新知的衍生点。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看似简单的观察活动,但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可以知道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打开学生的思维想象想象能力,通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力度。
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三维目标:
1、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2、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3、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1)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2)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
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教师做实验,学生仔细的观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说说你观察到的现象。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教学反思:最后,学生的一个问题带给我的思考,学生问:“醋是黄色的,与水混合之后也是黄色的,如何判断醋就是溶解在了水中了呢?”我的回答是醋如果不能溶解在水中,那它会漂浮或者会沉淀,但是我们看不到漂浮和沉淀,所以,我们认为醋溶解在水中。从刚才的问话中我思考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是不是只要看液体是否有沉或浮就可以了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三维目标: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2、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3、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教学反思:《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教材溶解的第三课,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和过程的基础之上,研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
解能力,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放在让学生感知体验不同物质它的溶解能力是不同上。所以在让学生明确了“在同样多的水中物质的溶解量越多就是溶解能力强。”后,就把重心放在了小苏打和食盐的溶解能力比较上。老师动手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探索自己的猜测的好习惯,也培养研究科学的严谨态度。
第五课、溶解的快与慢
三维目标:
1、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教学反思:一个溶解快慢的对比实验做完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刚才做的对比实验是在哪些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是一个既
能让学生回答得出来但又不能一下子就答完全的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子想,经过大脑的构思才能回答正确。学生回答后,我及时地进行了纠正和归纳,把语言整理到最简为止,得出结论:烧杯大小相同,水的多少相同,水的温度相同,食盐颗粒大小分量相同。使学生学会如何总结实验结论,这样,后面的两个实验老师不用教,学生就会模仿着说出来。使学生不但会操作而且会思维,能表达。这样的学生才是我们一直想培养的,动手和思维相结合,能有扩散思维。
第六课、100毫升能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三维目标:
1、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2、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3、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重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3’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在课题一杯后加上50ml)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20’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
二、准备的材料
一杯50ml的水;一小袋盐;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研究的方法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1.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5’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8’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勺数:6勺 7勺 8勺 9勺 10勺 11勺 12勺 13勺 14勺 14勺以上 组别: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第8组 第9组 第10组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
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谁愿意和老师合作?
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
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
教学反思:一课时专门进行实验设计的讨论和实验步骤语言的表达的指导(因为到了五、六年级更多的是实验的设计),在此为以后打好基础。第二课时专门进行实验操作,因为考虑到是100毫升的水,要让它达到饱和状态,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为了让实验更准确,我让学生2克2克地加食盐。接着就是要看实验的效果,等待后面的反思中进行总结
第七课、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三维目标:
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
2、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3、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难点 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学生思考)
3.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学生做解释)
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
5.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6.集体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7.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拓展:阅读资料P19。提问: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 教学反思:在科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等合作学习。在第一次上课时,我过分强调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结果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评价进行得不够,教学效果没达到如期的目的。第二次上课,我让小组共同合作探讨学习,并充分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小组提出得到的结论,我问其他小组“你们小组同意他们的说法吗?”、“你们认为他们的方法好吗?为什么?”、“你们小组有更好的办法吗?”等等,结果学生的互动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气氛也热烈了,教学效果有明显改观。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差异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各不同。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从而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得到发展。
第三单元
第一课、听听声音
三维目标:
1、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
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实验器材
轻轻击打
声音的描述 重一点击打
声音的描述 大铁钉
中铁钉
小铁钉 交流:
1、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2、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教学反思:科学是一门开放的过程,它的外延是全部的、立体的、全方位的。而教材作为科学教学的载体是有限的、单一的。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综合性地学习科学。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拓展迁移的情境:我让学生说说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目的是让他们明白,我们的确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声音的世界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维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
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实验器材:鼓
钢尺
皮筋 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 轻轻击打、拨动 我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
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按压、弯曲、拉伸)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
(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反思:要加强实验的组织,提高实验中组织化程度。让学生学会倾听,实验时可以分工做实验,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材料,让学生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
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学生回答不正确,我就告诉学生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学生不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例如,敲钟的声音,打击鼓面的声音,敲打桌面等,从而是学生自然地知道是振动产生声音的。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
三维目标:
1、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2、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
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
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
发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
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教学反思:在这堂课前,我曾出现了一个严重的科学性错误。我认为同样大小的杯子中,盛入不同量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去敲打时,盛水越多的杯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高,盛水越少的杯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低。经过多方请教,我才恍然大悟。水越少,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高;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低;看来,我们科学教师真的要加大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量。如果有些科学概念,科学实验现象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那么真的是大糊涂教小糊涂,误人子弟。因此,我们平时要多看一些科学杂志,一些科学专著,还要去了解更高年段的科学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必须要有自来水的容量。
总之,通过本次上课,我受益非浅。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三维目标:
1、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2、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出示记录表格
尺子伸出左面的长度(厘米)我想到的(预测)
我听到的我看到的
音高的变化顺序: 振动的快慢: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
三、课后延伸:
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课后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
动手操作并记录表格
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
教学反思:上新课前,首先复习前面学习的声音的音高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引出新课,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进行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少,探索也比较简单,向学生讲明注意事项以及要求,由于大部分学生的尺子都在18cm左右,因此我将四个数据改成4cm,8cm,12cm,16cm,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在实验前先将预测的结果写下来,再进行实验,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并画出音高变化的柱状图,对照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的结果是否一样,最后请学生上来说明自己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出尺子发出声音的高低与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有关,伸出越长,声音越
高,进一步总结,加深学生印象。在本节课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实验并总结实验过程,效果较好,但学生纪律有点混乱。
第五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三维目标:
1、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3、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
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物体传声效果
铝箔尺、木
尺、棉
线、尼龙绳 预测: 实验结果:
我们的发现(四种物体传声效果排列):
小组交流、反馈: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后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
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声音变化了吗?为什么?
3、假设: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
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 教学反思:(1)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科学语言的运用。科学是严谨的在用语要注意简洁。(2)学生的回答各异。点评不合理。(3)对学生应该用多种形式的鼓励,调动学生的主动性。(4)对实验数据分析不到位,对于土电话的效果没有讲清楚。(5)在拓展活动中应强调对知识的运用。总
之本节应让学生多掌握操作,观察和推理的方法,学以致用。
第六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三维目标:
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2、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3、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重点:鼓膜的作用
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
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交流反馈:
五、总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p38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
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教学反思:
以建议地用背唐诗代替“啊”,这样会使声音和谐一些,让听众也能感受声音之美。我是选择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组装成“鼓膜模型”所以这一环节用的时间比较多,如果每个小组都提供一个已经做好了的,直接去感受鼓膜的作用,怎样做成的,让其在课后完成,这样,对于这节课应该会更合理些。
总之,一堂课会有一些闪光点,也会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找准优点,改正不足,持之以恒,经常反思,备课时,多备学生,相信,会更上一层楼的。
第七课、保护我们的听力
三维目标:
1、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2、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3、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重点: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难点: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出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远离噪声
1、听两段录音: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三、如何控制噪音呢?
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
2、分组活动: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能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呢?
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小组讨论
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
四、课后延伸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
2、阅读P42“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
3、介绍电子扩音器
保护我们的听力
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
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体验噪音和悦耳音乐之间的感受,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亲身感受,接着,通过学生们对以前听到的噪声的描述,来认识噪声对听力的危害。音乐是不是就对我们的听力没有危害呢?也是不能让学生去听过高或过强的音乐或长时间使用耳塞听音乐来体会的。所以,通过学生以前的一些行为经验来说明噪音的危害,进而教育学生保护好自己的听力,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
第四单元
第一课、身体的结构
三维目标: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
3、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4、能够根能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重点: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难点:观察身体内部器官。教学过程 :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活动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②: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③: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④: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
(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越性。当然从人体外部来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察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对称这个特点上。从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3、观察身体的内部。
(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突破难点)。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①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第三篇:2019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9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一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具体为: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我们的身体》;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质科学(光、热、电、磁)《声音》;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天气》。教材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专题研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内容体系科学、合理。每个单元都有七个教学内容,一般每个教学内容为一个课时。根据教学建议,对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应该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研究的问题,懂得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进行有系统的科学观察训练。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好奇、爱问、爱想象。
2.让每一个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都能体现自我的价值,尝试成功的喜悦,建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3、学习倾听别人的见解,尊重他人说话的权利;能运用各种方法记录与表达自己的事实。
(三)、科学知识
1.了解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建立生物的基本概念。
2.围绕“溶解”的主题,运用对比思想研究观察物质之间的相互混合、溶解的现象,进行溶解的观察实验,进一步扩展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认识。
3.认识天气的最基本要素,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去开展对天气现象的研究活动。
4.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不同磁铁之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5.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区别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区分乐音和噪音
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习惯着手,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记录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日
期
内
容18、31
-----
9、4
始业教育
分组29、7-----9、11
我们关心天气
天气日历
温度与气温39、14-----9、18
风向和风速
降水量的测量
云的观测49、21-----9、25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59、28-----10、2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610、5-----10、9
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710、12-----10、16
溶解的快与慢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810、19-----10、23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听听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910、26-----10、30
声音的变化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011、2-----11、6
期中复习,考试1111、9-----11、13
声音的传播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211、16-----11、20
保护我们的听力
身体的结构1311、23-----11、27
骨骼、关节和肌肉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1411、30-----12、4
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1512、7-----12、11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相互协作的人体器管1612、14-----12、18
期末复习1712、21-----12、25 期末考试1812、28-----1、1
备课(下个学期)
191、4-----1、8
备课(下个学期)
201、11-----1、15
备课(下个学期)
211、18-----1、22
备课(下个学期)
第四篇:新教科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一切知识都源于无知,一切无知都源于对知识的认知。最根深蒂固的无知,不是对知识的无知,而是对自己无知的无知。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新教科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新教科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1
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13、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2)蜻蜓要下雨时会低飞。(3)蚂蚁要下雨时会搬家。
14、空气质量预报分为5级;舒适度指数预报分为7级;紫外线强度分为5级。
新教科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2
第二单元“溶解”知识要点
1、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滤的过程: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内壁。
过滤时倒入液体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3、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4、高锰酸钾投入水中时:会像小蝌蚪一样出现紫色的尾巴,然后慢慢沉入水底,一点点的向水中扩散。搅拌后:高锰酸钾均匀的溶解在水中,不能看到它的颗粒。
5、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会变成乳状的液体),这说明(食用油在加入洗洁精后可以溶解)。
6、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7、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8、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被搅动)有关。水果糖在水中快速溶解的方法:①搅拌②加热或者用热水③碾碎。
9、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10、水能溶解(固体)、(液体),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二氧化碳)。
1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如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12、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蒸发)或(加热)的方法进行分离。
1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内焰)、(外焰)、(焰芯)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14、浓盐水的底部有未溶解的食盐,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让它溶解。
15、食盐溶解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16、酒精灯使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1)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2)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3)用完要熄灭时,应该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要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7、酒精灯中的究竟万一洒出后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8、青少年应该饮用的水是(生态水)。
实验一:制定一个“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计划。
要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研究地准备(实验材料):量筒、天平、小匙、搅拌棒、食盐、记录单。
研究方法:1.用量筒取100毫升的水倒入杯中。2、用天平把食盐分成两克一份。3、把第一份食盐用小匙投入水中,并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使食盐完全溶解。然后再按照这样的方法投入第二份、第三份、第四份……直到加入的食盐不能再溶解为止。4、统计一共溶解了多少克食盐,并填写记录单。
经过运用实验计划,最后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100毫升水能溶解大约36克食盐.实验二:描述实验过程
食盐在热水与冷水中溶解的快慢一样吗?不一样。
要想证明对这个问题的猜想,你选用的实验材料是:热水、冷水各一杯、两份同样多的食盐
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只有 冷水、热水 一对条件是不一样的。
实验过程:取相同多的热水和冷水各一杯,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同时放入水中。
实验想象:放入热水中的食盐溶解快,放入冷水中的食盐溶解慢。
实验结论: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快。
这个结论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是:用热水冲感冒冲剂比用冷水冲溶解快。
实验三:除了利用搅拌、加温外,还有可以加快水果糖溶解的方法。请根据下面的提示结合你做过的一种实验描述一下。实验材料:水果糖2块、杯子两个、水、锤子1把
实验过程:把一块水果糖用锤子碾碎,将碾碎的水果糖和另外一块水果糖分别同时放到盛有水的杯子中。
实验现象:碾碎的水果糖放进水中就开始融化了,溶解比较快;整块的水果糖则融化得很慢。
实验结论:碾碎可以使水果糖的溶解加快。
新教科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3
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4、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5、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6、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7、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8、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9、(过高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10、描述人感受声音的过程: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震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引起鼓膜振动。耳朵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11、使发声罐发出的声音变轻地方法:用手捂住发声罐、用纸包住发声罐。
12、人们生活中减少噪音的方法:安装双层玻璃、安装汽车消声器。
14、应用题: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就(高),拉得松,声音就(低);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就(强),轻轻拨,声音就(弱)。
试验一: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通过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发出的音高的变化:
我制定的研究方案:
(1)、先进行预测。随着尺子伸出桌面部分长度的变化,音高可能会怎样变化。
(2)、再进行实验。实验前需要确定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比如8厘米、12厘米、16厘米、20厘米等;再按照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变化顺序依次进行试验。能够听到四种不同的音高:高、较高、较低、低。
(3)、记录看到的、听到的内容。
新教科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第五篇: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011.9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教学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二课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教学准备】
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教师小结。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学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 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 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教学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要研究的问题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是()否()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左边钩码个数右边钩码个数定滑轮的状态我们的发现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教学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六课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a)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c)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教学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教学过程】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
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斜面的状况提升不同的物体我们的发现 ABCD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实验目的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坡度越大,用力越()坡度越小,用力越()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直接提升物体的力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我们的发现 1234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三、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教学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八课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最好能变速)【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最好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观察内容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自行车部件简单机械类型所起到的作用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四、本单元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教学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第一课 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过程与方法
●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3)表格设计:表1 纸的厚度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预测 实测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教学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二课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过程与方法
●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3、小黑板出示问题: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1)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2)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教学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三课 拱形的力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过程与方法
●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教学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四课 找拱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过程与方法
● 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教师自己准备: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关图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示拱形拼成圆顶形和球形)。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
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
2、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
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
5、观察、实验、分析: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硬。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现在我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实验演示。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适时提示: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几个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
6、教师讲述: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硌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状的研究报告”。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写出发现。
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四、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1、谈话: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人的肋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人的脚骨也是拱形的吗?它能使人的脚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弹性。
2、提问:
观察龟壳、贝壳、蛋壳等,说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小结: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教学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五课 做框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过程与方法
●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教师自己准备: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
二、研究简单框架
1、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2、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4、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5、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四、小结 【教学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六课 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过程与方法
●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教学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七课 桥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吸管或竹片、粗线。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1、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2、(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2、以实际例子说明(可结合我们家乡的太平桥作说明)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这个由老师做演示实验)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1)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2)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教后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八课 用纸造一座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过程与方法
●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合作带来的各种桥模型,请学生按照展览要求先报名,再统一在讲台前参展。
二、请各在座的评委检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统一,然后讨论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评价这些不同形状的桥模型?教师提出要求,板书如下: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最佳作品奖,最佳评委奖。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单项奖:省料奖、美观奖、实用奖、参与奖。
三、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桥?下面的内容可供参考: 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设计图或设计过程。应用了哪些形状方面的知识。应用了哪些结构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哪些地方限于技术,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预计能承多少重量。【教后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三单元 能量 第一课 电和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2.学生活动3.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 4.学生活动5.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 6.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
(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1.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
2.学生活动3.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
4.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5.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 【教后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二课 电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过程与方法: 制作铁钉电磁铁。
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大头针、透明胶
2.教师准备:绝缘导线、大铁钉、砂纸、指南针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电能够产生磁”。那么我们如果把导线绕在一枚大铁钉上,铁钉又会出现什么变化呢?(板书课题:电磁铁)
(二)制作铁钉电磁铁
1.阅读P50制作铁钉电磁铁的部分,按照书上的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1)朝着同一个方向绕导线。
(2)要将绕在铁钉上的线圈2头固定好。(3)制作完成后,要通电试一试是否制作成功。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电磁铁做好了没有?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注意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描述,指导正确的实验方法。)
4.电磁铁做好以后,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具有磁性吗?为什么?(介绍磁化现象)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你们发现电磁铁的磁性哪里比较强?哪里比较弱?怎么知道的?
2.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普通的磁铁来说,磁性强的地方是磁极。电磁铁有磁极吗?我们可以验证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吗?怎么做?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实验方法。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实验发现: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南北极各在那一端? 6.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1)比较磁极位置不一样的小组的电磁铁(注意电池的接法要与汇报前一致),找出2者之间的差别。
(2)讨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3)交流发现。【教后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三课 电磁铁的磁力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过程与方法:
有一定根据地进行假设,找出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能对本小组实验方案作介绍说明,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想象,又有根据地假设。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作检验假设的实验。【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大头针
2.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长绝缘导线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直到学生看P52图片)这是一个用在废铁处理厂的电磁起重机,它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制造而成,一次可以吸起数吨重的废铁!你们知道磁力这么大的电磁铁是怎么做成的吗?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
(二)作出我们的假设
1.上节课我们制作过电磁铁,谁来说一说:电磁铁的磁性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它的磁性又是怎样产生的?
2.如果要使电磁体的磁性得到加强,我们大胆的假设一下应该怎么做?
3.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强调假设时要说明自己的理由,尽量避免无端的猜测。指导填写P52表格。
4.全班交流,教师简要板书。
(三)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1.我们的这些假设可以被证明吗?应该怎么做实验证明?
2.以研究线圈圈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为例,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要想知道电磁铁的线圈增多时,磁力是会加大还是减小,我们要使哪些因素保持不变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哪些因素,才能知道线圈的圈数会对磁性造成影响呢? 3.看书P53表格,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教师巡视。4.全班交流小组填写的研究计划。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5.根据计划,各小组开始实验。
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后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四课 电磁铁的磁力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用数据展示说明本小组的研究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能通过倾听、提问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的铁螺栓3个、粗细不同的铁螺栓3个、直径不同的线圈3个、强力电磁铁1个。【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并研究了电磁铁的线圈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把我们自己的假设也像上节课那样证明一下,好吗? 2.板书课题
(二)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
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填写P55表格。2.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3.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4.各小组验证假设。教师巡视,强调根据P56“2.准备小组的汇报发言”边实验边准备如何发言。
(三)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1.全班交流
(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控制不改变的条件的?(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
2.总结这2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四)制作强力电磁铁
1.汇总这些研究成果后,我们能够用手中的材料做出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吗? 2.大家动手试一试。【教后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五课 神奇的小电动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过程与方法:
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玩具小电机、橡皮筋、一次性塑料杯、一号电池、透明胶 2.教师准备:导线、磁铁、电池盒、开关、铜质粗导线、大头针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小电动机被安装在很多玩具的里面,通上电以后就可以转动。你知道它为什么一通电就能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神奇的小电动机。板书课题。
(二)小电动机里有什么
1.让我们先拆开小电动机,看看里面有什么? 2.学生活动。
3.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介绍电动机内部构造。)4.猜一猜小电机里面的这些零件都有什么用?
(三)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
1.小电机里的转子部分是一块电磁铁吗?怎么验证?如果老师没有大头针和指南针给你们,只给你们一块磁铁,你们可以验证它是电磁铁吗?为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按照教材P59制做实验装置。并实验。
4.讨论:小电动机内部的零件和结构,对于它的转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后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六课 电能和能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小实验和阅读资料,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分析常见能量转化的例子。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铁丝 2.教师准备:电扇、电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电可以产生磁,小电动机的转动就利用到了这个原理,那么在生活中电还可以帮助我们做些什么?
2.看来“电”的能力很强啊!我们把电的这种能力叫做电能。(板书:电能)在生活中还有像电能这样可以使不同的物体“工作”起来的能量吗?(板书:能量)
(二)电能和其他能量
1.打开书P60,阅读内容,提出问题。(1)蒸汽火车利用了热能(2)风车利用了风能
(3)激光和声音详见书上的解释 2.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形式?
3.有没有能量可以被储存起来的?举例说明。4.人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从哪来?
(三)电能的转化
1.教室里有电灯和电扇,它们有一个统称叫做“用电器”。谁来说一说,它们用电能干了什么?电进入到它们的身体里后,变成了什么?
2.在我们的家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用电器”,请大家讨论一下它们把电变成了什么?并填写在表格里。
3.电能经过用电器之后,可以被转变为风能、热能、光能„„等等,这说明“用电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电能转化器”。
4.电能通过用电器可以转化成其他的能量形式,那么像光能、热能也能这样转化吗?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5.拿出自备的铁丝,反复的弯折铁丝的一个位置,然后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 6.观察教材P62图画,分析这里是什么能量之间的转化? 7.在P62最下方图画中连线,表现出能量之间的转化。【教后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七课 电能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电能是由其他能量转化来的。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贡献。【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号电池、玩具小电机、溜溜球上的绳子、透明胶 2.教师准备:小电珠、导线、指南针,手摇发电机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
(二)各种各样的电池
1.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可以带着走的“电能”吧。
2.看书P62,它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电池?这些电池里的电是什么能量转化出的呢? 3.除了这些电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得到电?
(三)我们来发电
1.大家看老师这里的手摇发电机,转动摇杆它就可以发出电来。演示发电。2.介绍手摇发电机的结构(磁铁、线圈、导线、底座和摇杆)
3.看了这个结构之后,你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的什么装置?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4.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小电机发电吗?可以怎么做? 5.要知道是否发出电来,我们应该怎么检验? 6.用你们说的方法试一试吧!
7.成功没有?让小电机发出电来的原因是什么?(介绍机械能P61)
(四)发电站的电是从哪里来的
1.自从奥斯特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特殊的关联之后,人们继续研究,不久就发明了发电机,从此人类全面进入了电器化时代!发电机被广泛的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发电站里。2.你们知道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发电站?这些发电站都是使用什么能源发电的? 3.介绍三峡发电站 【教后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八课 能量与太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过程与方法:
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2.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为什么它们可以变成煤、石油和天然气,而与它们埋在一起的其他的东西,比如石头、灰尘却不能?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1.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2.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4.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教后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四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第一课 校园生物大搜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过程与方法
● 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
● 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科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教学难点】知道我们的校园中大概生活着多少种植物和动物。理解校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记录本,记录工具,观察工具,调查表 为整个班级准备:校园常见生物的照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和动物,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和植物吗?用幻灯片放校园内常见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辨认和观察(意图:学生能说出名字的让学生说,如说不出名字,让学生观察动植物样子,告诉名称。引发学生调查兴趣)
2、: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让我们一起去调查
二、设计调查方案
1、师:如何去调查呢(意图:引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
2、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汇报,师点拨:
A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
B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看的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
C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
D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E在调查时可能会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种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开黄、白、红不同颜色花的郁金香等,记录时可以都记录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别记录某某样的蝴蝶;某某颜色的郁金香。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F要爱护动植物
三、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
将校园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组给予加星评价。(意图: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感性经验。)
四、课外延伸:对不知名的动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资料 【教后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二课 校园生物分布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过程与方法
● 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 具有合作意识和成果共享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教学难点】会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教学准备】为全班学生准备:两张大白纸、记号笔。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A4纸。【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各小组调查的结果怎样?现在来交流和汇集我们的调查资料
二、整理分析调查信息:
1、各小组整理上节课调查的动植物,(注意:整理时按树木、花草或其他标准将植物和动物分类,最后统计出共发现了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植物。)
2、各组汇报交流:学生边汇报,师边记录,把各小组的调查汇集成一个全班的调查表。
3、总结:在校园里搜索到哪些动植物?一共有多少种植物和动物?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意图:在通过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4、思考:我们校园里的生物是不是校园生物的全部?为什么?(不同时期生物种类不同)
三、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1、师: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我们共同来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展现校园生物大家庭。
2、小组研究制定校园分布图方案,在制定中师点拔:
思考:在制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生物分布是立体的,而生物分布图是平面的,如何区分地下、地面、地上分布的生物?(预设: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生物种类较多,分布图面积有限,如何最大限度的将校园生物种类记录上去可用编号的方法
;可以将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用箭头指出它的位置;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制作生物分布图。制作中可借鉴校园平面图)
3、分组制定校园生物分布图
4、各组汇报制定的校园分布图,对制定好的组加星
5、分析与讨论:观察校园生物分布图,我们发现校园哪些地方的生物种类较多?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调查的范围扩大,生物种类会有多少?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生物分布会有什么特点?
四、拓展性活动:
1、认识这些珍稀的动植物吗?他们各自生活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并把它们填在相应的图上
2、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珍稀的动植物?它们生活在哪?目前数量怎样?(认识我国的珍稀生物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危机。)
五、课外延伸:
查阅资料,了解世界珍稀动植物和它们的分布的地方,制作世界珍稀动植物分布图
(意图:一方面可以了解珍贵动植物资源,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意义。【教后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三课 多种多样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过程与方法
●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 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教学重点】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教学难点】
理解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准备】
教学用幻灯片:不同种类的植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除了校园里的植物种类,我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植物?生长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在公园,花卉市场等)
二、自主探究:
1、下面这些植物,你们认识吗?说说它们长在哪?有什么特点?幻灯片放映书中11种植物。
2、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以上这些植物分一分类
(意图: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等不同的类别,在这一类别中再确定新的标准还可以继续往下分,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
2、总结:通过共同探究,可把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等
3、观察开花植物:说说它们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预设:开花植物身体分为:根、茎、叶、花、果、种子)
4、看书P76页,说说不开花植物有哪些
(预设:不开花植物有蕨类、藻类、苔藓类、菌类)
三、拓展活动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比一比哪一组认识的植物多,样式奇特。教师可以以组为单位组织竞赛活动: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知道的植物名称,比一比,看哪一组写的多?(意在渗透植物的多样性教育)
四、课外延伸:
找一找校园里常见植物中哪些是常绿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开花植物,哪些是水生植物,哪些是不开花植物? 【教后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四课 种类繁多的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 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过程与方法
● 利用给出的标准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 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能够说出一些脊椎动物的名称。【教学难点】
能够利用给出的标准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教学准备】
为全班同学准备:鱼、鸟、兔的骨骼标本(或图片)。
为每组学生准备:一组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的动物图片,不同的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等动物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除了校园里的动物,我们还认识哪些动物?生活在哪?(充分让学生由发言,体现动物的多样性)
二、自主探究:
1、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分类是研究动物的一种基本方法,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吗,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下面的动物分一分类,讨论分类标准,并说说分类方法(预设: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水中游的、空中飞的、地上走(或爬)的;根据它们生存的方式可以分为野生的和家养的;根据它们的身体特征可以分为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和软体动物等;根据它们的食性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等等)
2、比较动物的骨骼
观察比较鸟、狗、鲤鱼的骨骼有什么共同特征,摸一摸人的骨骼有这样的特征吗? 总结: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三、给各类动物增添成员
1、说说鸟,兔子,金鱼,蚂蚁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根据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根据此标准把动物分成鸟类,哺乳动物,鱼类,昆虫,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鸟类,哺乳动物,鱼类,昆虫?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四、拓展性活动:
播放动物世界短片,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 【教后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五课 相貌各异的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 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协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教学难点】
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为全班准备:几个相貌特征组合成的性状图、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四张相同的头部相貌轮廓图。为每组准备: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为每个学生准备:白纸、记号笔。【教学过程】
一、引入:
猜猜老师描述的这是班级中哪位同学?为什么会毫不费力猜测到?
二、自主探究:
1、观察我们的不同
1)小组内选择2个人,观察它们的眼睛、鼻子、嘴、眉毛,看看互相之间相貌有什么不同? 2)通过观察我们有什么发现?(预设:通过观察比较我们会发现就某一个相貌特征而言,人与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比如某两个人都是双眼皮,而另一个人是单眼皮。)
2、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
1)与同学合作,对照下图,观察我们的眼皮,前额发际,耳,下颌等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把调查的结果填入下表中,先小组内互相观察,统计,再汇总成全班表格 性状人数性状 双眼皮 单眼皮 有耳垂 无耳垂 前额V发尖 前额平发际 下颌中央有沟 下颌中央没沟 舌头能向内卷曲 舌头不向内卷曲
2)讨论: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把单、双眼皮,有、无耳垂相貌特征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相貌不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同的人?
3)每个人的以上表中性状等征是不一样的,如果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情况呢?组合成多少种人? 4)如果考虑更多的相貌特征,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我们班级里能找到两个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全世界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人吗?
三、拓展性活动:
猜一猜描述的是班级的哪一位同学的特征?(根据眼皮,前额发际,耳垂,下颌特点进行猜测)
四、课外延伸:
回家观察父母及亲人的外貌特征 【教后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六课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动植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殊身体结构。● 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与方法
● 根据动植物的特殊身体结构推断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 利用已有经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
● 具有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推论的意识。【教学重点】
知道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能够根据动植物的特殊身体结构推断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教学难点】
能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测。【教学准备】
具有特殊形态结构的动植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纸鱼、水盆、水。【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知道许多生物都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如骆驼的驼峰,鸟类的翅膀,仙人掌退化的叶子,这些特殊结构,使得生命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是什么使得它们与众不同呢?
二、自主探究:
1、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1)观察浮萍,小草,玉米的根,是怎样的?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形态结构?(浮萍根系退化,只有一根较细的根;小草和玉米都有庞大的根系,与生活的环境有关)
2)观察仙人掌,松树,香蕉树的叶,它们是怎样的?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形态结构?(观察的结果:仙人掌叶子退化成刺状,茎绿色、肥厚多汁;松树的叶为针形,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有利于保持身体温度;香蕉树叶子宽大,更有利于蒸发体内水分,调节植物体的温度。形成的认识:植物叶的形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3)你还能说出哪些植物的特殊形态结构?说说它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形态结构?
2、不同环境中的动物
1)观察生活在水里和在空中飞行的动物,比较它们的身体特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分别写出金鱼和鸽子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特征。这些特征对它们有什么意义呢? 动物名称生活环境身体特征我猜想的功能 金鱼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 备课人:刘炳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鸽子
2)设计实验想办法证明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
四、拓展性活动:
观察图中的生物器官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这些生物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猫的脚有肉垫,在地上跑时发出的声音较小,不易被捕食对象发现;带钩的鸟爪,容易抓住树干,适宜生活在森林中,并有利于捕抓小动物;鸭的脚有蹼,可以用来划水,适宜生活在水中;苍耳种子上有刺,在陆地上生活容易被动物携带传播种子;莲子有较硬的外壳,可在水中漂流;蒲公英种子上有毛,容易随风漂移,传播种子。)
五、课外延伸:
观察生活中的动植物的外形特征,想一想与什么样的环境有关联?人为什么分为黄人种、黑人种、白人种,它们与什么环境条件有关? 【教后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
崔集小学
刘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