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重难点第五课
5、詹天佑
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知道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中心思想的、能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2、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
3、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学策略:
1.采用导读法,辅之以示图法、以读助讲法等进行教学。
2.教给学生通过‚读——说——画——说‛的学习方弄懂课文内容。具体策略如下:
(1)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我紧紧围绕课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抓住关键词‚爱国‛、‚杰出‛,提出本节课探究的主要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为感受爱国精神和感受杰出才干两大组进行小组协作学习。
(2)在感悟‚爱国‛方面,学生根据课前上网查找有关詹天佑的资料,结合网页课件中教师补充的詹天佑的个人资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资料(出示网页课件),通过读课文抓重点词句,感受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壮举,体会他强烈的爱国热情。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使学生学会学习。
(3)詹天佑的‚杰出‛主要表现在‚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而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是本课的难点,可在课件中设计了‚读读画画‛、‚难点突破‛两个栏目(出示网页课件),学生通过边读课文边画示意图,再结合‚难点突破‛中的三个小动画来自主学习(出示网页课件)、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感悟詹天佑因地制宜,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重难点第五课
第二单元
5、灰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
2.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难点: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重点: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突破重点难点的教学策略: 一:词句为关键,品读
聚焦“列宁喜欢灰雀”,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以贴近儿童的问题“你喜欢灰雀的什么呢”,具体交流灰雀的颜色“深红”“粉红”,动态“来回跳动”,声音“婉转地歌唱”。“来回跳动”用创设情境想像法触摸,“这三只灰雀,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生接答),这边——(那边),那边——(这边),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采用入情入境法感受,“抑扬顿挫、变换着调子,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短,一会儿——(长),像唱歌一样,我们听一听,(课件出示叫声)”。这样引导学生“化话为画”,历经“读进去”、“想起来”的过程。而后,指导学生朗读,达成“读出来”的目的。
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有了前一个环节“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此处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的方式,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二:对话为重点,研读
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
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
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
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第三篇: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重难点第三课
3、草虫的村落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庞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进而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教法策略:
《草虫的村落》是一篇在表达上颇有特色的散文。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但我们面对的多数是长期生活在城镇的孩子,很多学生少与大自然接触,对昆虫世界的了解甚少,因此,对文中作者关于草虫世界的联想、想象的描写成了阅读理解上的难点。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小虫、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这样的文章,喜读、乐读。在品读感悟文章、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时,以读代讲。可以采用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反复地品读重点语句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在教师的引导和充分地朗读中展开交流。如:“一只娇小的到洞口迎接远归者,双方对视良久……”“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等较难理解的语句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想象相结合并在感情的朗读中得到理解突破。学生活动的时间充足,活动的范围广泛,能够积极讨论交流自己的感想,能够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来自农村的有此类经验的学生回忆自己曾经亲近、观察过的小虫的经历讲述给同学听,由此引起其他学生产生共鸣,学生的兴趣受到激发,从而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小生灵的热爱。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重难点第二十三课
最后一头战象
教学目标
1.学写11生字。正确读写 “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入情入境地品读,感受课文包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难点: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策略
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的一个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来教学:
首先,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对嘎羧的印象。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把自己对嘎羧的印象写在黑板上。然后,师生一起回顾大家的见解,根据语言的表达及用词情况作适当的整理。
其次,研读课文,抓住最能说明自己见解的语段,细细品读,深深感悟。可以独自学习,也可以同桌或小组研读。在学生充分研读后,组织集体讨论与交流,在交流中深化认识和感悟。重点可以抓住以下几处描写,如,嘎羧再次见到象鞍时的举动与神情;嘎羧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为;嘎羧为自己挖掘坟墓的壮举。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充分感受到嘎羧的英雄气概,感悟到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之后,可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引导他们说说其他令自己感动的语段,或以读代讲,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深化对嘎羧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此时,学生也自然地感悟到具体、生动的描写是本文一个重要的表达特点。
最后,可根据班级学情,适当引导学生感悟到,作者这样具体的描写,是与他所要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通过对嘎羧生命最后一程的细腻描述,赞颂了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字里行间,也有更深刻的含义。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语文重难点第十五课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教学目标
1、学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策略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感情,从而引出“热爱”。由此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他们对土地热爱的句子“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出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并感情朗读。接着引出“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重点朗读“每一处沙滩„„”,以此为主线,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如: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句子、句子对比读、深入思考、练习表达)培养学生阅读后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也掌握得不错,同时也把德育教育渗透了进去。
针对“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读、吟读、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可贵。我在这一环节,重点抓住文中反复三次出现的作者的叮嘱“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让学生们通过充分地朗读来体会了作者对土地的强烈的情感。
在最后,我将学生热爱土地的情感进行了拓展、升华,呼吁大家要热爱土地、珍惜资源。在深情的音乐声中,我向同学们朗读了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并以此升华,让他们拿出笔,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写下自己对土地的热爱。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练写”的环节,也使学生也更加深刻地发自内心地去热爱土地、珍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