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第5课《童趣》三维目标新教案(人教新课标)
第5课《童趣》三维目标新教案
沈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2.背诵、理解全文。
过程与方法
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准确朗读,读通文句,感受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读懂文句。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10 课时
一、作者简介
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检查预习
童稚zhì 藐小miǎo 拟nǐ 强jiāng 唳lì怡yí
砾lì 壑hè 庞páng
三、学生自读课文
注意理解下面词语。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四、问题探究
1、“飞蚊成鹤”,表现了少年时期的“我”的什么特点?
2、用文中的语言概括“我”这样做的好处?
3、“我”为什么能获得“物外之趣”(自身具备什么条件)?
4、文中除了“飞蚊成鹤”之处,还写到了什么“物外之趣”(即把什么看作什么)?
5、为什么“我”“呀然一惊”?文中的庞然大物指什么?
6、“我”为什么要打癞蛤蟆并“驱之别院”?
五、师生共同合作,解答上述问题,了解全文大意。
六、集体朗读课文,请一学生简述故事内容。
七、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1、在自己的本子上翻译全文;
2、熟读全文,背诵全文。
第 11 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翻译全文:
附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三、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一、二”。
四、明确全文主旨:表现了童年的我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五、请学生讲讲自己曾有过的“物外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文背诵;
2.完成翻译作业;
七、板书设计:
仔细观察、富有爱心、想象联想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虾蟆
八、教学反思:
物外之趣
第二篇: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童趣》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童 趣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2.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方法。能力培养点:
1.学会仔细观察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
2.围绕中心,选取富有表现力的同类材料进行表述。情感体验点:
体验生活,爱惜生灵,感悟物外之趣。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言字词,掌握诵读方法。背诵全文。课型:朗读课
教学方法:采用四轮诵读的方法,层层推进不断提高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投影片、卡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音、指导朗读、反复朗读。
2.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3.体会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们的童年生活如何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请一学生讲讲。
(备学生)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以讲讲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
三、指导朗读,了解文意。(目标1)(15分钟)
1.教师正音。藐()小 土砾()
项为之强()
鹤唳()壑()
怡()然
虾()蟆()
2.教师提示、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翻译课文。(目标2)(23分钟)
1.幻灯显示,先根据课文注释完成练习提纲,再翻译全文。(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②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③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④以虫蚊为兽(把„„当作„„).(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②昂首观之(代夏蚊).③使之冲烟飞鸣(代蚊子).④常蹲其身(代自己).⑤观之正浓(代二虫).
⑤驱之别院(代虾蟆).(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①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与台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③神游其中,恰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二只虫子在草间争斗。)2.讲解联系答案。
(备学生)有个别词语较难或教重要,教师板书而且要求学生进行识记 3.根据刚才的练习,学生独立试译。4.学生纠正或修改,教师补充。
五、小结(1分钟)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从文章里,我们看出了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确实,我们跟作者的年代比较,现在的生活不知好多少,那么我们是否要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用“明察秋毫”、“藐小”、“怡然自得”等词语造句。(A)2.翻译全文。(B)
3.找出课文当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原因。(C)
七、说课精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设计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熟悉并理解文言词语,自主翻译课文。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2.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3.学习作者发挥创造性想象。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以旧联新,复习导入。(2分钟)
1.请一学生回忆上界课的内容。
2.教师明确今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三、复述课文内容,先拟出复述提纲。(目标1)(1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
2.请学生先列好提纲,再根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①拟夏蚁为“群鹤舞空”。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打抱不平。
(备学生)这一步要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敢说、乐说。
四、讨论理解文章中?quot;物外之趣“。(目标2)(23分钟)
1.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
(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2)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如: 夏蚊成(想象成)群鹤舞空。冲烟飞鸣(想象成)青云白鹤 丛草——森林(富有创造性)
(3)你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试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备学生)这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讲解。
五、小结(1分钟)
文章这种“物外之趣”是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而得来的。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知识丰富,想象力的丰富。
虫蚊——兽类 土砾——丘壑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翻译全文。(A)
2.《掌握语文》练习。(B)
3.把你童年的趣事,在小组或班上说给同学听。(C)
七、说课精要:本节课主要通过复述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务求能够让中下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还专门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八、教学后记:
九、板书设计:
仔细观察、富有爱心、想象联想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虾蟆
物外之趣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童趣》教案 新人教版
第5课、童 趣
沈复
知识与能力: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词句。
2、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解释字词,理清句子层次,朗读时注意停顿。
2、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走进作者
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中国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一生为幕僚。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三、初读课文,弄清字词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云端(lì)
怡然称快(yí)
凹凸(āo tū)
土砾(lì)
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癞虾蟆(lài há ma)
四、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1、自读、小组合作朗读、表演性朗读 朗读提示:示例
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3、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4、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6、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7、蹲其身,使/与台齐。
7、见/二虫斗草间。
9、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0、作/青云白鹤/观。
2、抽读、点评
3、反复朗读课文
五、合作学习
1、文言文句子直译六法:
1、扩:单音节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2、换:文言文词语换成现代汉语。
3、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
4、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
5、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
6、补:省略内容和关联词语补充出来
2、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理解课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
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都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两者同源而异流,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2、学号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而是要自己用心领会,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律,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3、文言积累
在读好文言文的基础上,还要有意识地积累一些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尤其是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在初中阶段可以不掌握一些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的术语,但遇到此类活用或特殊句式时要做到能理解,能直译。
三、朗读课文,合作理解课文
1、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一个老人回忆往事时的那种恬然、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感情。
2、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3、合作理解(按文言文翻译方法翻译)
四、字词学习
1、老师一边范读,一边明示句子层次,让学生正确把握句中停顿。学生可同时提问,回答中插入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知识,如通假字、词性活用、语序等。明察
藐小
鹤唳
凹凸
土砾
丘壑
癞虾蟆
2、文中代词指示的事物。
3、字同、意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神:定神细观(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之:见藐小之物(的,结构助词);昂首观之(指“夏蚊”,代词)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把)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4、沿用至今的成语:
明察秋毫——原来形容视力极佳,目光敏锐,连极其细小的东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后来形容人很精明,能够洞察事理。(同义词:火眼金睛、洞察一切,反义词:茫然不解、蒙昧无知)夏蚊成雷——夏天的时候,成群文字的叫声就像雷声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听到风声和鹤鸣都害怕,看见一草一木都像是追兵。形容几段惊恐疑惧,或者妄自惊扰。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课后)。
怡然自得——形容心满意足、十分愉快的样子。(同义词:怡然自乐,反义词:黯然伤神)庞然大物——庞然,高而大的样子。指形体、体积很巨大的东西。仙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虚弱的东西。(同义词:硕大无朋,反义词:秋毫之末)
五、互相质疑
六、作业
1、译文
2、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见上字词学习)
二、内容新授
(一)、把握文意
1、句意解释。
2、参考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3、背诵课文,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三)、思考、研讨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物外之趣。
2、分别找三个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1)把蚊子看成鹤(观蚊如鹤)
(2)把从草当做树林,把虫蚁当做野兽(神游山林)
(3)大癞蛤蟆并赶到别的院子里去(鞭打蛤蟆)
3、这几件事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里?
1)小—大。
如:丛草—树林 虫蚊—禽兽 土块—峰、谷 2)丑—美
如:蚊虫飞舞—白鹤舞空
3)益虫—坏人如:癞蛤蟆吞食二虫——捉、鞭、驱
4、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5、“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都已经把癞虾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6、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通过仔细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赋予自然景物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了“物外之趣”。
7、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体验与思考
1、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2、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文言知识积累
五、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积累文言词语、成语。
3、背诵默写课文。
4、课时方案 板书:
观 蚊成“鹤”
童趣
神 游“山 林”
物外之趣
观虫斗
驱蛤蟆 细致观察、丰富联想想象 教学反思: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 童趣教案 新人教版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 童趣(沈复)教案 新人
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文中的童趣同时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全文。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难点: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2.学习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3.疏通字词,翻译全文。
(二)朗读诗歌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在预习时已读过多遍,我想了解一下朗读的情况。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发音要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1.全班齐读 【肯定学生的朗读,读得很流畅,但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把他们读错的地点记在黑板上】
2.师范读第1段 【怎样才能抑扬顿挫——注意停顿,分出轻重,读出感情。】 3.请三个学生分读2~4段 【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愉悦自豪】 4.请一女生朗读全文
5.师生共读【读出古人摇头晃脑的一点感觉】
(三)疏通文意 同学们刚刚接触文言文,请你们把它和现代文比较一下,看看二者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简洁)
那简洁的文言文要怎样翻译为现代汉语呢?下面老师以第一段为例,教大家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教师把文章的第一段抄写在黑板上,并以此为例教他们怎么样在书上的字里行间作标记。)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第一种,换字法。即古代汉语中专有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没有,所以要换成现代汉语中表示相应用法的词,如“余”现代已没有,要换成“我”。
第二种,加字法。即古代汉语因书写的不方便和用语的凝炼,词很简练,是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往往要添加一个字,成为双音节词。如“忆”翻译成“回忆”。
第三种,调换法。即古代汉语中有些句子如果按照一一对应的方式翻译下来,往往会不通顺,所以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明察秋毫”如果按序翻译就是“能清楚看极细微的东西”,这显然是个病句,要把“清楚”与“看”换一下位置,变为“能看清楚极细微的东西。”这样就合符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了。第四种,补充法。即古代汉语中有许多省略的成份,翻译的时代要补充上来。第五种,省略法。即古代汉语中有许多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翻译的时代要省去。(带着学生翻译第一段,把一些重点的词记在黑板上。)有哪些词是我们不需要记的,我们又从黑板上擦去?如果这个词我们能准确地推断出来的话,我们就不需要记,并非是每一句话的每一个字的翻译都要记下来的,只有重点字词或不理解的字词才需要记录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带着学生把翻译一起整齐地说了一遍。教师读一句原文,学生一起杂说译文。
(四)当堂训练 背诵第一段原文和译文。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第三周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二)复习前文 翻译的五种方法。
(三)疏通文意 自学指导1:
自读课文,根据课文下方提供的“注释”和“翻译五种方法” 逐字逐句地研读课文,把课文2—4段翻译成现代文(用铅笔翻译在课文中)。若出现无法翻译或无法理解的语句可先与小组同学讨论。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 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成果交流】:
我回忆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四)达标测试
1.选出下列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D)A. 方出神 B.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C. 盖一癞虾蟆 D. 果然鹤也
2.翻译下面两个词类活用的词语:
1).鞭数十(“鞭”,鞭子,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2).果然鹤也(“鹤”,白鹤,活用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3.选出下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C)A.观: ①昂首观之〔看〕 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 B.时: ①余忆童稚时〔时候〕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C.为: ①凹者为壑〔当作〕②以丛草为林〔当作〕 D.以: 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丛草为林〔把〕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通假字
1.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2.虾蟆 :蛤蟆
判断句: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被动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省略句:(1)“使与台齐” 等于“使(之)与台齐”。
(2)“见二虫斗草间” 等于“见二虫(于)草间”斗。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第三周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的童趣同时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检查背诵。
我们已经完成了从“言”到“意”的转化,下面,我们就来研读这篇文章了。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呢?(童年的趣事)作者把它叫什么趣呢?(物外之趣)作者是从什么东西身上得到物处之趣的呢?(藐小之物),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而作者得到了,作者靠的是什么方式呢?(细察)
(二)“物外之趣” 自学指导1:
文章主要是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而获得的“物外之趣”。2~4段分别写了不同的“物外之趣”,请女同学朗读第2段,男同学快速找出本段中具体写了哪种“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成果交流】: 观蚊如鹤(板书)
(引导:是从蚊子飞舞中找乐趣——是戏蚊之趣,把蚊子当做伙伴,做了两个游戏,书上是怎么说的?)
自学指导:2:
请男同学朗读第3~4段,女同学思考:这两段主要写什么地方的乐趣?在这里作者又找到了哪些乐趣?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成果交流】:
“草丛之趣”——神游“山林”和驱赶蛤蟆。(板书)
自学指导:3:
把蚊子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把癞蛤蟆当作野兽„„作者从中获得了许多“物外之趣”,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呢?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成果交流】:
仔细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板书)自学指导:4:
“趣”是作者小时候得到的趣,那么文中的“我”给你一个怎样的印象呢?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成果交流】:
此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中品味出这个小孩子的一颗美丽的童心:天真、调皮、有好奇心、有正义感„„
归结:这就是童心。因为童心是好奇的,童心是富于想像的,童心是无比可贵的。问:你们小时候是否也有过与作者类似的童年之趣呢?(举了自己小时候吃西瓜,母亲让我别把瓜籽吃进去,说肚子里会长西瓜出来,我很害怕从而小心地吃瓜。)请同学们讲讲自己童年的趣事。
小结:亲爱的同学们,美丽无忧的童年已经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我们美丽的童心还在,不管时间怎样变迁,我希望大家一定要保守好你们可贵的童心!
(三)达标测试
1.作者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在?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夸张手法,作者将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说明观察入神、细致,从而产生超出物外的乐趣,另外,此“庞然大物”也是相对于“见二虫斗草间”之“二虫”
而言。
2.写出四个出自本文的成语。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夏蚊成雷
板书设计: 观察:
童
藐小微物────────────────物外之趣
想象、联想
趣
戏蚊之趣 丛草之趣(神游“山林”、驱赶蛤蟆)
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林、兽、丘、壑,二虫相斗 8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上:第6课《理想》教案(人教新课标)
语文:第6课《理想》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难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预习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搜集流沙河的有关故事。
课前活动:成语介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展示课件,补充)
(1)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2)范朴真为先生所作的藏头诗:
流金岁月滤沧桑,沙石飞卷旧时光,河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2.初读
用心
爱心
专心
(1)听课件范读全诗。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注意朗读时的重音,注意读出诗歌的感情。同时听准字音。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2)字词掌握情况检查(课件出示)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5.谈谈初读感受。
三、梳理层次
小组合作交流:
1.作者从哪些方面阐释了理想?
2.你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主旨角度理解)示例:1.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7)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四、语言品读
1.你通过诵读诗歌还有那些疑问? 小组交流后,说出疑难集体解决。
预设:
1.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用心
爱心
专心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结合个人的经历与生活的体验谈谈你的感受。预设示例:
1.第12节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2.“珍珠链”和“脊梁骨”
用心
爱心
专心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3.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六、拓展:
分析本文语言特点:语言凝练,形象,富有音乐美,精妙的比喻令人接应不暇,它们从多角度赞美理想,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此外,顶针、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也使语言更加凝练、形象。
1.语言训练
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2.课件出示: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①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②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③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④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法)蒙田
⑤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
⑥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巴金
⑦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⑧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⑨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⑩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用心
爱心
专心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周恩来
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作业:
1.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理想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怎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写300字左右的随笔。
2.进一步整理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7)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