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性化阶梯式阅读教学策略
个性化阶梯式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百花齐放的绿色通道
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
李双群
【摘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阶梯式阅读教学策略,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百花齐放的一条绿色通道。主要体现在:个体分阶梯、目标分阶梯、教学分阶梯、评价分阶梯、作业分阶梯。在认可每位学生个体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表现个性、展现个性、培养个性、塑造个性和张扬个性的过程,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 个性化
阶梯式阅读教学
因材施教 个体
目标
评价
作业
百花齐放
个性化阶梯式阅读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分阶梯推进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百花齐放的一条绿色通道。随着新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尝试进行小学语文个性化分阶梯式阅读教学的探究,针对不同基础和不同个性的学生实施分阶梯教学。
一、个体分阶梯,了解学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有:课程的因素、教师的因素、环境的因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学生中存在知识程度的优劣,学习态度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个异,智商水平的高低,能力表现的强弱,身心状态的差别,所以学生在学习上产生差异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我们不了解学生的这些差异存在,就会按照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标准,统一的程序进行,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服从于教师。这样的教学阻碍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对所教的每个学生进行了解,了解他们的个性特长,做他们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通过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方式,我们把握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发展现状,根据学生的“基础学习、上课表现、作业情况、考试状况、分析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将学生大致归为红、黄、蓝三个层次:红为潜力生,黄为中等生,蓝为优秀生。同时向学生说明,这种划分是呈动态变化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层次,并按相应的规则要求自己,能上则上,该降就降,师不断激励和帮助学生,使其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目标分阶梯,精心备课
每个学生包括学习困难的学生都具有学习的潜能,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使所有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发展,那么教学目标要有利于发展与开发学生的潜能。目标分阶梯将传统教学中划一性教学目标改为由学生自行选择的分层弹性目标。传统的划一性教学目标无视学生差异的存在,其结果是课堂教学总是面向部分较好的学生,而部分程度较差的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处于失败的状态。在研究了不同层次学生客观存在的水平差异的基础上,我从实际出发,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的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学分阶梯目标,即红为基础目标,黄为拓展性目标,蓝发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每个学生必须而且是可以达到的目标。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选择黄和蓝目标,即拓展性和发展性目标。每个人的层次目标选择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的。红层次学生可以从基础性目标开始,完成以后,可以进行提高性目标,甚至是发展性目标的学习。黄、蓝层次的学生可以从基本性目标开始,也可以从拓展性目标开始,甚至可直接按发展性目标学习。明确目标后,则精心研究教材,纵观教材全局确定重点,结合学生实际分析难点,深入并超越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点。在教学目标、学习材料的选择上,在课堂练习题的数量和难度方面深入思考,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保证红层学生“吃得了”;使黄层学生“吃得好”,满足蓝层学生“吃得饱”。如教学《黄山奇松》一文中,红层学生:①基本学会10个生字,;②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写出“担忧、惊喜”的近义词。③能照样子,用“为……而……”仿写句子。黄层学生:①基本学会10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载、脏”;②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写出“担忧、惊喜”的近义词。③能照样子,用“为……而……”仿写句子。④了解一些有关黄山的知识。红层学生:①基本学会10个生字,;②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写出“担忧、惊喜”的近义词。③能照样子,用“为……而……”仿写句子。④了解一些有关黄山的其他景点的知识,并用“我爱黄山奇松”开头写一段话。分层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起了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学生逐层递进设了台阶,既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并带有一定的挑战性,对那些层次稍低的学生,他们就更有信心,更有决心学好语文了。
在实践中,基础较差的学生反映有目标阶梯的课堂学习减少了困难和挫折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学习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反映他们领悟到了学无止境,天外有天的道理,从而使学习更上一层楼。不同层次的学生不仅在难易不同,要求分层的教学活动中各得其所,各展所长,而且给所有学生制造多种尝试,选择、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的思维和情感系统处于激发状态,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不断向高一级目标前进。
三、教学分阶梯,着眼差异
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堂辅导兼顾优差两头,努力为潜力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对蓝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技能技巧;对黄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红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授课过程中握好课堂提问与反馈的分层。课堂上的提问,决定着学生的求知欲,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问题设计也需要设置梯度,知难而问,使他们在自己的“发展区”中有更高的突破,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其次,反馈分层。教师的课堂主要注意力不在于系统传授知识,而在于从各类学生的学习中,从他们的语言、表情、神态、问答中及时地、最大限度地取得反馈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诱导、点拨,从而更好地激发其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三、评价分阶梯,激励肯定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十分重要,不仅能起到导航作用,而且能使每一个学生从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用同一根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而是结合学生的学情,科学地艺术地进行评价,既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又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潜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做法是:(1)红层学生(潜能生),采用表扬性评价,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点滴成绩、进步,让他们消除自卑,看到希望,树立自信,尝试成功的喜悦;(2)黄层学生(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即指明努力方向,揭示其不足,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3)蓝层学生(优秀生),则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促使他们谦虚、严谨、努力拼搏。老师的评价不仅成为强化或矫正学生所学知识的手段,而且成为激发各层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如在新知讲解中,对思维迟钝,不爱发言的学生则可采用“不要怕,大声些”、“回答正确,掌声鼓励”等语句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对发言积极,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你很会动脑筋”、“精彩极了”等表扬。这样进行评价,学生就会觉得老师重视自己,对自己期望很大,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个性。
四、作业分阶梯,呼唤热情
“作业设计”直接指向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
抽样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不能完成作业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习惯差,作业偏多和偏难。我们知道,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此外,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至学生的家庭背景、在不同阶段教师教学能力也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造成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是同步发展的。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有些作业是高不可攀的,是“吃不了”的;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也即“吃不饱”的。因此,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设计“作业超市”,让学生自由选择,达到“吃饱吃了”。作业灵活分为基础性内容、提高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统一规定学生完成基础性内容,这是完成作业布置任务的下限目标,自愿选择提高性和拓展性内容。
例如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我们就根据学生学习需求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
基础题:把《金蝉脱壳》这个成语故事讲事家人听并阅读课外书《成语故事》;
提高题:学了课文,你想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请任选一个一个对象,用“╳ ╳,我想对你说……”的形式来说一说、写一写。拓展题:以《“金蝉脱壳”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段话。
分层作业促使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作出选择,把学生逐渐引入到自觉探索知识的道路上,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使学生的学业不断有所提高。它更有利于学生意志的培养,学习过程是学生克服学习中一个个困难的过程,利用分层作业,给学生设置一个个阶梯,分层递进,使学生逐步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强信心和勇气,具备积极进取的毅力。
第二篇:浅谈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摘 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提倡语文实行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实行个性化阅读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本文从更新阅读教学观念、创新阅读教学方式、运用多种途径阅读教学、掌握个性化阅读方法四个方面对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3-01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3.081
在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提倡教师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所谓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阅读经验,来引导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有独特个性的理解、感受与体验,使师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共同的飞扬。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树立新理念,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断拓宽阅读途径,就能有效提高个性化阅读的质量与效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进行了深入探索。
一、树立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观念
进行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别具一格的教学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个人性格、气质、阅历、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观念、个性化教学创造、个性化教学情感、个性化教学语言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从理解课标要求、个性化教学情感和个性化语言开始。一是深入理解新课标教学观念。由于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标提倡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有创意地进行阅读,并且新课标也做了详细的说明。因此,教师要理解并熟记课标阅读要求,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并把课标要求与教师个性化教学相融合,才能实现个性化教学。二是尊重教师个性化教学情感。具有个性化情感是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催化剂”,也是让学生产生阅读情感和兴趣的基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了情感投入,学生才会跟随教师的个性化情感进行阅读。三是运用个性化教学语言。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语言最能影响和启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情感。例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课时,如果教师在朗读课文时运用高亢悲愤、沉重,甚至是哽咽的语气来朗读,学生就会被教师的个性情感所打动,就能带着情感阅读,从而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创建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
创建个性化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一是要注重创建合适的阅读教学情境。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对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也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注重运用多种方式创设阅读情境,如,运用故事方式讲解课文背景,也可以通过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来增强学生阅读的强烈兴趣。如,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情感,也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可让学生回想现实生活中父亲送儿女上学时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对父爱的理解:父亲虽然背了很多东西,但是依然要把孩子手中不重的东西放在自己身上,舍不得让孩子受半点累。当学生想起这样的场景,心里总会暖暖的、鼻子酸酸的,这样学生的情感很快融入到课文学习中,就能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情感。二是进行个性化阅读感悟训练。阅读感悟是语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学生个性阅读感悟训练,是彰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个性情感体验的重要方面。对此,教师可用以下方法训练:掌握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进行感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魅力;重视朗读,体会语言运用;抓住课文中心思想,进行深入体会。三是提高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提升学生个性阅读理解能力,是增强学生个性化阅读有效性的重点,教师可采取学生自主探究阅读与教师启发相结合的方法,也可以运用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
三、拓宽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途径
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得到培养,个性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就要积极拓宽语文个性阅读教学的途径,其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定期在班级开展读书日活动或读书比赛是重要的途径。一是扩大课外语文阅读量。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培养。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四百万字以上,背诵优秀诗文二百四十首以上,要实现这样的阅读目标,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深厚的阅读兴趣,学生才能发挥阅读积极性,才能主动开展课外阅读,才能做到坚持经常、持之以恒;其次是要扩大语文阅读的知识面,进行课外阅读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各种各类知识都要阅读;再次是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来提升阅读效率,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学生进行阅读的方式和选材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借助网络或多媒体手段进行阅读,既能提高阅读兴趣,又能提高阅读效率。二是定期开展读书日活动。为了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可在班级定期开展读书日活动或进行读书演讲比赛,让学生谈阅读体会和交流阅读经验,以此提高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进行读书日活动必须要做到期期有计划、次次有主题、人人有发言,活动有记录,学期有总结,这样才能发挥读书日的作用。
四、掌握语文个性化阅读方法技巧
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必须使学生能熟练运用个性化阅读方法与技巧。个性化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阅读方式,要在传统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方法与技巧。一是利用感悟法开展个性化阅读。该方法是指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使学生根据本身的生活经历对课文进行理解,以此获得独特感受,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可以通过联系生活?M行感受,如,在学习《岳阳楼记》这样的写景散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进与课文相似的现实环境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感悟,从而获得独特感受。二是运用比较阅读法进行阅读学习。通过对几篇相同类型、相同风格、相同内容的课文进行作者观点的比较、主题思想的比较、语言风格的比较来体会文章的特点,从而增强个性理解。三是运用质疑法进行个性阅读。要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必须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去深入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
综上所述,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为此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拓宽阅读教学途径,让学生掌握个性化阅读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飞扬。
参考文献:
[1] 张迎东.浅谈初中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2).[2] 姚振平.在多重对话中彰显个性――浅谈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之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4(1).
第三篇:中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策略谈
中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策略谈
顾:从小学进入初中,新知识的增加引发了许多新的变化。视野的扩展,思维方式改变,刚刚步入中学门槛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按照思维发展规律,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教与学互动双方的协作程度,如何缩短这个过程,尽快使学生转变思维方式,适应中学数学学习的需要呢?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衔接既是教学的关键,又是教学的难点。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衔接,还主要体现在教师教法的衔接上,更主要体现在学生学法的衔接上。因此,我们试着从教法与学法的沟通入手,努力削缓小学与中学两学段之间的“陡坡”,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进行探索。因此,我们今天研讨的主题确定为“中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策略”。
下面请现任初一班主任阎岩谈一谈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特点和中小衔接应遵循的规律。
阎:虽然初一和六年级的学生在年龄上只相差一岁,上学时也只是进出的校门不同而已,有的甚至已经在我们学校学习生活了六年,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差异有天壤之别。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12-13岁是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时期。小学数学主要以简单的四则运算和应用题为课本内容,课件设计往往注重简单明了。然而,这种设置给刚升入初中的学生造成了不便,在他们的意识中还认为初中数学也是仅此而已,由此学习效率不高。中、小学的管理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确存在差异,使得不少学生感到很难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课堂上知识容量和难度太大,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由此产生学习信心不足、兴趣减弱、成绩下降等诸多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强调直观与形象,而初中数学教学更侧重于在直观、具体基础上的抽象。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进入中学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符合学生实际的个性化教学,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应遵循思维发展规律
思维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思维发展有五个明显的阶段。学龄初期(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离开具体形象,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进行”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而进入少年期(初中分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即经验型思维水平”。这时学生(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即经验型思维水平“。这时学生(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虽有了很大提高,但还需要具体形象和经验的直接支持。
2、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应遵循认知过程规律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数学认知过程,即新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就发生作用,数学学习便进入相互作用阶段。新旧知识相互作用阶段的关键是学生头脑中是否有相应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作用,学生不但必须具有与新内容相适应的知识,而且必须能顺利地提取出来。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查明学生头脑中是否具有相应的知识,并通过恰当的手段促进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的相互作用。
顾:既然不同阶段的学生是有差异的,那么中小学数学知识又有哪些变化特点呢?下面请现任初一班主任战业华谈谈中小学数学知识的变化特点。战:从小学进入中学,数学知识的变化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
1、数的范围发生了变化
从小学进入中学,学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测量温度,当气温在零度以上时,学生能用小学所学的数表示其温度的高低,但当气温在零度以下时,就难以用小学所学的数表示了。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样初中所学的数,就由小学所学的正整数、正分数和零扩大到包含正数、负数和零的有理数范围。之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于是又引入了无理数的概念。数的范围又扩大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在内的实数的范围。
2、数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升入中学,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乃至实数之后,虽然与小学相比难度大大增加,但其形式上的差异几乎没有。问题在于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一个点、一条线段的长度、一个数值都可用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表示出来了,但是一类数又如何简单地表示呢?比如,用n表示整数,2n就表示偶数,2n+1就表示奇数,这样就解决了所有奇偶数的表达问题。一个简单的代数式就表示了无数个现实的数。这样的变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生了变化 在未引入代数知识之前,解决实际问题用的是算术方法,即由若干已知数值,采用的直接推出的办法得出结果。而引入代数概念后,给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更加简捷的途径。把问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问题所求的结果——未知量,均视作已知,按照数学逻辑,建立等量关系,然后通过运算求出未知数。这种方法就是方程方法。这一变化可以看出,从已知数开始,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最终得出结果的算术方法,把未知排斥在外,具有单向性,反映在思维方式上,是单向思维;而从一开始就把所求结果——未知数与已知数放在平等地位,寻求并建立等量关系,再通过等式变形等运算,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方程方法则具有双向性,反映在思维方式上,是“双向思维”。算术方法向方程方法过渡,实质上是“单向思维”方式向“双向思维”方式的转变。
4、思考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小学解决数学问题使用的是直推法,由已知数间的关系直接推出结论。中学解决数学问题,使用的是假设法,即先假设所求的未知数为已知数,把它和其它已知数按照题中所给出的关系组成等式,然后再通过求解得出结论。如一个数的3/5是6,求这个数。用算术方法解答为6÷3/5=10,而用方程方法解时,则首先假设所求数为X,然后建立关系式:3/5 X=6解得X=10。
顾:中小学数学知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变化,对中学初期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教学内容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请现任初一备课组长刘颖以几何为例谈一谈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不同。
刘: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简单几何图形的知识占了很大篇幅,这些知识基本上都是属于实验几何的范畴,让学生用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等方法学习一些几何知识。小学几何重计算不重逻辑推理、不重视抽象思维,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中学几何已经由几何体抽象出几何图形,教材基本上是按照公理化的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小学有关几何知识的教学既要注意各阶段的不同要求,又要注意教材的衔接和教法的衔接。
在小学阶段,几何图形的一些性质和几何结论让学生记住就行了,而中学几何的教学不应满足于只记住现成的结论,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注意搞好衔接。教材中是循序渐进地引入推理论证的,先提出一些只要求回答“是”与“不是”(如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的问题,然后解决由一个根据推出结论的问题。最后再引入根据多个条件推出结论的问题。在推理论证的过程中,要训练学生由文字语言向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化。
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经学过直线、射线、线段、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的简单性质,其目的是利用几何图形的直观性来加深对数的概念的认识,熟练数的运算技能;而初中平面几何的教学,要从数的学习转入到形的研究,要从几何的本质属性方面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概念,要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把握图形性质,因此,要理清知识脉络,加强知识衔接,小学教材已有的,并且在提法上与小学教材无本质区别的内容不再作为新知识处理,而采用复习方式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如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概念;小学教材已有的,但在提法上较片面、不妥当,或者模糊不清的在教学中应予以完善纠正。如线段的定义、互相垂直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在中小学几何教材中内容的叙述不完全一样,教学时应向学生特别指出中小学几何的不同;小学教材已有的,但缺乏理论根据的,教学中应先重新复习小学教材的处理方法,然后再上升到理论上去论证。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个定理,在小学教材中是由实验得出的,学生较熟悉。因此,在教学中既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又要强调说明不能满足于实验,而必须从理论上给予严格论证。
小学生以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时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初中生以逻辑思维为主,而初中几何是以推理论证为主的,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依靠直观、形象说出常见图形的名称、概念,初中平面几何从点、线、面的分析与综合开始,逐步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和圆的性质,进行平面几何图形中各种组合与分解的运算和证明,通过对图形的平移、对称、翻折等研究,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顾:这些变化因素,给我们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增加了许多难度,下面请牟晓琳谈谈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难点。
牟:数学学习实质上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
由小学到中学,数学知识发生了诸多的变化。数的扩展,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就给学生学习带来了新的难题。其
一、负数不能表示具体的实物个数,与学生的惯性思维——正数可以表示实物个数不一致,学生容易混淆。其
二、负数与减法表现形式一样,学生在运算中极易把两者混为一谈。这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难点之一。
数的扩展引入无理数的概念。一是有些无理数的表示方式特别。学生难以理解它也是数,学习中不易接受。二是用无理数表示实物,对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难以理解。如√2这个无理数,对初学的学生来说他们既不易接受,又不易理解,用√2表示一条线段的长度,学生就很难在想象中建立一条线段是5厘米一样的直观感觉,这是数学思维活动的难点二。
从数字运算过渡到代数运算,学生对运算中出现的字母难以驾驭,学生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认为:一个字母就表示一个数;字母a就表示正数,-a就表示负数。对于一个字母可以表示一系列数字,a可以表示负数,-a亦可表示正数,心存疑惑。由于上述疑惑的存在,学生对含有字母的数量关系,不能准确地用文字语言表述;对文字语言表述的数量关系,也很难完满地用代数式表示出来,更何况是运算。这是数学思维活动的难点之三。
引入方程方法后,虽然解决实际问题简便多了,但在多因素交汇的困惑中,寻求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本身就不容易;加之,建立起的方程,又包含了负数、字母、无理数、代数式等学生跨入中学后才接触的新知识,众多新知识和难点知识的累积,给学生熟练掌握方程方法造成诸多困难。小学六年形成的习惯直接推出的“单向思维”方式,迅速转向把未知数视作已知量、建立等量关系、最后求值的“双向思维”方式,很不适应。这是数学思维活动的难点之四。
中小学数学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数学教学进度又要求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个转变,这一对矛盾的存在,是难点之五。
小学数学中,数学术语、逻辑术语、数学符号与中学相比非常少;小学数学中的判断推理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远远没有中学的多,大量带有符号、具备特殊形式化的数学语言的出现,并且要依靠这种语言进行思维,其抽象性不言而喻,学生理解困难。这是数学思维活动的难点之六。
上述诸方面问题的存在,给学生由小学顺利过渡到中学,适应中学数学的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给教师教学增加了难度。
顾: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顺利衔接,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思维发展规律,运用数学学习的基本理论,遵循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认真分析研究,探寻破解难点的途径和突破口。
既然我们面临着这么多的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而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呢?下面请尹红玉谈谈中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如何进行衔接?
尹:首先,中小学老师要加强交流,强化概念的衔接。中小学数学教师应主动、积极地进行相互间的联系与交流,了解彼此的教学方式的特点与要求。初中教师在传授新知识时,必须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并区别新旧异同,从而揭示新知识的本质。如,学习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数学的乘法法则的不同点时,仅在于需确定积的符号,而讲解重点则应放在符号法则上。又如,讲解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可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引入讲解等,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其次,融洽师生关系,进行学习心理衔接。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而这个时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感知的有意性有了提高,但不够稳定和持久。鉴于这些特点,教师必须要注意融洽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特别在课内,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说理深入浅出,表达形象鲜明,讲话幽默风趣,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同时还要多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用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计算方法,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注重认知规律衔接。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是在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同时进行思维的,而初中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感性向理性过渡的过程,需要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借助使用实物、模型、图片、图示等来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待学生对特殊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后,及时注意把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抽象,以此逐步引导学生加深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理解。顾: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抓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改进学习方法。如何重视学法上的衔接呢?下面请初二班主任贾爱霞谈一谈如何进行学法衔接。贾:
1、注重预习,利用学案指导自学。预习实质上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因此,教师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训练的方法可从布置按要求完成的预习作业开始,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后,再布置一些数学概念、定理、应用题等课型,从布置预习慢慢地过渡到自觉预习,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为学习新课知识打下基础。
2、专心听讲,勤于思考。中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应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要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
3、强化训练,每日一测。就书面练习来看,我们的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作业书写格式单一,虽然学生独立意识日趋提高,但并未成熟,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的作业不能独立思考,或与别人对答案等。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要严格训练,即教师要在规范解题上为学生做好样子;二是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要求其纠正。三是通过每日一测检验作业情况,并做到日日清。
4、及时复习,温故知新。一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积累资料,可准备“数学反思本”即及时将平时作业、单元练习中技巧性强的题目(如一题多解的题目、变式题等等),错题收集成册,便于复习时参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顾: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不仅包括教师的教法问题、学生的学法问题和心理问题,还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班级管理等问题,只有综合的研究和运用,才能使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学习任务、面临的升学压力、所处的环境与在小学时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要学的数学知识在抽象性、严密性上都有一个飞跃。作为中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有关问题,切实加强中小学之间的数学教研,为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做平稳过渡,保持优异成绩,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只要我们把这次“衔接活动”的体会、感想,融入我们平时的每一节数学课,我们的学生一定会轻松、愉快地进入初中。
第四篇:小学科学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为了让学生在科学的海洋里像鱼一样自由遨游,小学科学教师要创设开放式教学的源头活水。《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来理解科学本质与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实践验证。
一、探究,从提出问题开始
1.设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在教学中巧妙地设计实验为学生发现问题提供机会,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运用实验、游戏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也可用直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如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笔者展示了大小相同但重量不同的瓶子在水槽中,分别呈现出下沉、悬浮、飘浮的状态。看到这一现象,学生的思维开始活动了:“为什么瓶子会沉下去?”“为什么有的瓶子会悬浮?”“为什么有的瓶子又会漂浮呢?”“为什么大小相同,却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呢?”……这些质疑,都与沉浮有关,这就形成质疑探究的主线。
2.提问。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就等于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的问题就会如泉涌般冒出。如教学《毛细现象》一课,笔者先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将一条毛巾浸在水里,仔细观察发现水沿着毛巾往上升。可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众所周知的,于是新知与旧知就有了矛盾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冒出了一个个问题:“水为什么往高处爬呢?”“如果换成其他物体,水也会向上爬吗?”“跟物体的软硬有关吗?”“会不会与物体的孔隙有关?”……质疑层出不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猜想、回忆、观察、实践。正是有了这些问题,学生才明确了探究的目标和方向,才使探究活动和思维具有了动力和契机。
3.追问。科学家波普尔指出,问题既是科学认识的起点,又是终点。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延伸到课外。如结束《蜡烛熄了》一课,学生已初步得出“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杯子空间大小有关”的结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继续思考新的问题:“为什么与杯子空间大小有关?”“为什么实验时,杯子与桌面不能有空隙?”“如果有空隙,蜡烛会熄吗?”……培养学生追问的习惯,会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善于质疑的态度。
二、创新,源于大胆假设
学生发现问题后就很想知道为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各自提出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筛选,找出大家感兴趣的、适合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创新火花不断迸射,都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教学《电磁铁》一课,让学生围绕“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各抒己见,热烈探讨。学生想法五花八门,有的说与线圈绕的方向有关,有的说与线圈匝数有关,有的说与磁芯粗细长短有关,还都颇有见地。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假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思维假设,如《空气的成分》一课,可先做燃烧实验后再创设这个实验情境:把一个开口钟罩放入盛有红颜色水的水槽中,用两用气筒把罩内气体抽出来,这时学生就会看到罩内红水“涨”起来了,反之则“落”下去。看到这种情境,学生会假设出现的现象:空气烧掉一部分,钟罩内水会涨一点;空气烧完了罩内水会涨得更高;空气中的某种成分被用掉,外面的空气进入了,水又会变浅;空气中有的气体可助燃烧,可有些气体不能燃烧。教师找到一个切入点,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然和谐的情境、独立自主思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找水喝。
三、实践,用于检验设想
学生只有动手动脑,亲自参与,经历实践活动,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知识才能内化。如果脱离了实践,那么探究创新就是无源之水。学生在大胆假设了原因后,一定非常想验证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那么也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了。在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方法获得体验。教师不随意干涉,让学生自己操作、发现、讨论、表达,充分发挥个性思维,让学生有所思,有所疑,有所得,让学生真正进行科学探究。自主性还体现在教师不用同一个标准要求学生,如在《怎样加快溶解》一课中,介绍了三种方法:①搅拌,或者不搅拌;②加热,或者不加热;③研制粉末,或者不研制粉末。教师设计了一个教学实验――看谁的冰糖溶解得快?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学生迫不及待地动手、讨论、实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后来归纳出方法如下:①简单型,如教材出示的三种单一的方法;②综合型,先研制成粉末,再倒热水,最后搅拌;③创新型,先研制成粉末,再边倒粉末,边倒热水边搅拌。学生学得热情十足,富有创意。
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主阵地,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实践、创新,不断进行探索,让学生发展与个性齐飞。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县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
第五篇:初中化学中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中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教学心得体会
东胜一中
杨晓芸
个性化教育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或特点;让学生生动活泼,健康主动的发展自我个性,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创造型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个性化教育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充分的发展与展现学生的潜能为最终教学目标。
初中化学是一门初三才开设的基础学科,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就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技术,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
一. 尊重学生主体,制定差异性目标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识者,课堂教学中,学生以主体参与的姿态进入课堂学习参与各种体验,教师围绕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个性的充分发展和潜能的有效开发制定合理目标,设计最佳方案.因此,备课时,教师要在教学大纲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个体的情绪、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准确把握教材,制定出适合本节课各层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他们再进一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
在有关“铁的冶炼”教学过程中,有关铁的冶炼原理我制订了以下三个具体学习目标:
1、能通过氧化铁和铁的组成差异来理解炼铁的目的是除去氧元素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渗透氧化还原的概念;
3、能通过氧的得失判断其他氧化还原反应。目标一是每个同学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目标二和三是针对中等生和优生而设计的。这样,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 促进个体发展,实施个性化教学
1.形成有效的教学交往。教学交往是指在教学情境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信息、思想和情感及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教学交往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教学效率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鼓励者,而不像传统学习中的训练者、教导者、操纵者。教师要做好这一角色,须做到:①对学生全面了解,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对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充满信心;②尊重学生人格;③要努力形成一种具有真实、接受和理解特征的课堂心理气氛,并且意识到自己力量的存在;④鼓励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澄清所考虑的总是和希望做的事情;⑤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给学生更多的区别对待,如开放学习、咨询学习、集体讨论,等等。
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寻找新的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从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指的是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一整套教学新模式。学生通过对教师所提出的一个问题,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地运用,并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出与问题相关的推测,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探究,查阅资料,收集证据,通过分析、归纳推理和论证,证实、修正或否定自己的猜测,得出合理的结论和问题的答案。这种“先结果后过程”的教学模式是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用任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任务的结构,分析任务,学习新的知识点并应用新的知识点去完成任务,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增加课堂趣味性。
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就适合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在学习镁的性质后,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对金属的认识和镁条性质学习的模仿,进行与铜性质相关的猜想,如硬度、导电性、或者能否与氧气和酸的反应,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和归纳,这种探究活动为以后金属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通过这种学习体验,更收获了知识。
3.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选择性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化学内容,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或网络查询,积极主动的学习和研究;如例题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层次,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复习阶段的作业布置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
不同的个体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着自己固有的特点,这种个性化的方法和策略正是展开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积极的设疑,让学生大胆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层次不同,常常会提出许多具有个性光彩的问题。教师若能及时抓住契机“穿针引线”,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在思维的相互诱导和撞击中,获得不一样的收获。例如有一道计算题,31.6g高锰酸钾理论上可以生成多少氧气?这是一道基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但就有学生会从元素质量上进行求解,虽然高锰酸钾中的氧元素并没有全部转化为氧气,但只要乘以转化率就可以计算得出氧气的质量。学生提出的这种解题思想虽然打破了老师上课的教学安排,但却很好的开阔了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创新精神,也再一次巩固了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质量守恒定律。
三. 激励学生进步,加强过程与结果评价
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选拔与淘汰功能;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弱化评价的外在诱因和压力作用。
1.丰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采用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的方式,加强自我评价;进行活动表现评价,关注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纸笔测验评价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评价结果采用分数、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
2.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化评价。由于知识水平的差异,不同学生个体在课堂中的表现也不同,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对后进生要选择适当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和表现,只要能够回答出一二就大大表扬和不断的肯定,通过不断寻找其闪光点,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要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他们可能是最受老师忽略的一群团体,教师及时的关注和评价,会让他们更有自信;对优生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特别要具体针对某一个品质加以评价,一般的表扬对他们来说是经常性的,但有针对性的评价会让他们更加重视。
3.作业中的个性化评价。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对作业的个性化评价也是进行个性化教学的一个阵地。虽然批改评定要实事求是,但对于较差学生,可以适当的手下留情,如果能够订正正确也可以提高评价等级;作业批改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如:“能尝试一题多解,很好!”,“你又进步了,真为你高兴”;“一丝不苟,值得学习”。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批语不仅给不同的个体以自信和激励,又活化了作业的评价,提高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了学习数学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把化学学习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卡尔·罗杰斯是美国20世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明确指出教育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其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使其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具有创造性、能适应时代变化而又充分发展的人。因而注重个性化教学,就是使学生成为自发而又主动的,对学习具有信心,有实现目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