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浅谈新课改下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时间:2019-05-15 06:4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题浅谈新课改下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题浅谈新课改下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第一篇:论题浅谈新课改下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论 题 浅谈新课改下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作者单位: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南官亭初中 参评学科:中学语文 作者姓名:严 联系方式: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南官亭初中 邮 编: 电 话: 邮 箱:

237181 *** 1273977646@QQ.COM 浅谈新课改下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摘 要】

应试教育受到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学校老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业负担沉重,教学效率低下。这样,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的今天,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能迅速的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语文教学变得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创造性。特别是从享受性阅读、感悟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和拓展性阅读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等。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新课改;培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和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不断的反复阅读中,我们才能真心领会语言文字所展示的思想内涵和所创造的文字魅力。一篇作品,依据其作品的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让学生去读:朗读,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语言文字的优美;默读,思考文章里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道理;诵读,吸吮语言文学所描绘的动人细节和字里行间流动的深情;品读,体悟文章里所蕴含的哲理和灵性;精读,顺藤摸瓜,于细微处深化文本,通过文字本身去鉴赏、理解、体悟、发现和创见,让心灵在一个跳动的文字里自由地飞翔;熟读,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将文章里积淀的修养、思想、观念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1.享受阅读,给学生的心灵带来诗意的韵味。

阅读是人生的一部分,是生存的需要,阅读理应成为阅读者的一种精神享受。享受阅读理应被视为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和至上追求。苏霍姆林斯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人类的文化底蕴,人文内涵集中体现在传世文学中。语文教材选择篇目,又都是从这些浩繁卷帙的传世书海中撷取的精华,文质兼美,他们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无疑有着持久而深广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些文化中的精品、瑰宝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转化为个人的素养,这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阅读这些篇目,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能够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去与文本对话,进行思想的砥砺和碰撞,情感的体悟和对流,美感的激发与生成,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真、善、美的境界。

细品我们的语文教学,那些灵动可人,意蕴丰富的文学作品确实使学生们通过阅读,舒展了心灵的翅膀,让心性变得博雅;仰望着思想的星空,让目光变得深邃;搭建理想的阶梯,让岁月变得充实;品味别样的人生让生活变得多彩。读郭沫若的《石榴》,通过对石榴具体生动的描绘,感受到英勇无畏、蓬勃向上的精神。读冰心的《忆读书》,领悟到读书可以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感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我们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能感受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的北国风光;欣赏“小桥流水”的水村山郭婉约的南国情调,至于“金戈铁马”的大气雄浑,“晓风残月”的纤农缠绵。都会让人获得一种无法诉诸笔端的美感和快意。阅读,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进入了学生的内心,构建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2.感悟性阅读,给学生带来心灵和谐共振的情趣。

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全部情感,使其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以作品为媒介,借此来体验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探究个中滋味,与作者的情感在一个节律上跳动,与作者同构一个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乃至进行灵魂的拥抱,在忘我的投入与同化之境中达到心灵之间的自然契合,从而享受心灵和谐共振的情趣。

比如,学习《永久的悔》、《荔枝蜜》、《回忆我的母亲》、《小巷深处》、《背影》等叙事抒情文章,我们读着作者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会感受到字里行间那汩汩流淌的亲情 —— 儿子对母亲的怀念,母亲对儿孙的厚爱,孩子对母亲的悔,儿子体贴父亲,父亲关爱儿子,父子彼此支撑,共度难关和危险的人间一幕幕真情等。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从而感受到人情的崇高和纯善,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广博,感觉到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阅读《凡卡》,通过作者饱蘸深情和含蓄隽永的叙述,一个与学生同龄的孩子的凄惨的生活画面便在我们的面前历历展现,那遭受凌辱的悲愤,那追忆乡村生活的神往,那愿望破灭的无奈,时时牵动着每个孩子的心,他们不仅唏嘘叹息,哀哀伤感,心灵至神情都为之怆然。“爷爷,快来吧;带我离开这吧”,几乎每个孩子都在发自内心地悲情呼喊。阅读,特别是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将作者输入而存储在作品中的情感的形式与阅读主体(学生)内心情感的形成发生异质同构的感应,从而领略到人物的风采和神韵,品读出作者寄寓文中的情绪、观念、理想。不仅能领略阅读中的审美愉悦,而且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

3.理解性的阅读,给学生带来意象流动衍生的美趣。文学作品是作家心灵的产儿。作家在情景创设、意象组合、人物塑造、结构运思乃至言语描述上都以自身的思想、才智,赋予作品灵魂和生命,并由此融合为一个浑然的整体。文学作品的美是作为一个整体所焕发出来的神韵,是意象所辐射开来的情趣,是蕴藏在文字后面的灵气,它未必在于一词一句一个段落的精美。因此,理解性阅读,使学生可以感觉到作品前后连贯着的主旨意脉,言辞间渗沥出的情趣睿智,直观的表象后潜流着的思想、信念与追求。学生可以尽情地把作品当作飞鸟、游鱼、骏马去欣赏,感受一种飞翔、游动、奔跑的生命律动的活生生的美,体会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优美的意境。《索溪峪的“野”》是收录在五年制人教版上册的一篇写景散文,作者紧扣一个“野”字,在我们面前舒展的是一幅冷峻、跳跃、绮丽的山野风光。从山高山陡的角度具体描写“惊险的美”;从山峰绵亘蜿蜒的角度写“磅礴的美”;从“像是一个从深山中崩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绕山奔跑,一会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去了”写索溪峪的水“无拘无束的美”;写动物“放肆的美”,写游人观光、嬉戏,光足过溪写人返璞归真的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没有一点人工雕琢痕迹的、纯天然的自然美,秾丽的辞藻中饱蘸着作者喜爱自然,追求淳朴的美好情怀。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没有给学生进行字的讲解,只是通过他们的熟读、诵读、选择读、欣赏读和与《荷塘月色》、《济南的冬天》、《秋魂》等散文名篇对比读,让学生写了一篇“索溪峪”的印象,学生无不为索溪峪的绮丽风光、野性的美而陶醉,唤起了学生回归自然的意识,从而油然而生一种快慰和清爽的感觉,生命的质地一下子透明了,并懂得了最真的也就是最美的。

同样《荷塘月色》、《竹林深处人家》、《夏天也是好天气》、、《海滨仲夏夜》等写景抒情散文名篇,那许多意象衍生出的美景,那空灵蕴藉的语言所传达的审美蕴涵,那诗意的、弹性的文辞所展示的意境,那细腻的、温婉的格调所流溢出来的真挚的情感,都会在学生们深情地朗读,神往地诵读中产生一种直觉领悟的心理体验,并以一种艺术的思维方式走入作品所描绘的一个个空灵剔透、意蕴丰赡的境界里,领会文章的旨意。

4.鉴赏性阅读,给学生思想以多维砥砺的理趣。

文学作品总是借形象说话,是“情动而辞发”,而意蕴又不能用纯粹的客观的词语来描绘,它具有飘逸、朦胧、含蓄、多元等特点。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就只有靠阅读来产生那种个体的独特感受。“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学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等不同,对作品解读、体验和阐释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能把参考书中对作品主题的阐析对人物的解读,对结构运思的评判为圭臬,而应重视学生的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兼顾作品本身多维的主题和丰富的意蕴,允许和提倡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进行解读。这种多元解读,可以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趋于全面、细致、深刻,而阅读中个体的认识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碰撞、砥砺,便是自由精神的闪烁,是个体意愿的满足,更是思想火花的迸射,从而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学生在对作者成年后感悟的那一段反复诵读和体会,充分的理解了父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都缘于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爱”,正是这种理智的爱才对他的成长起到巨大的作用,让他不断进步,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同样,《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一课,学生在品读中充分地理解了“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的道理,不仅学到有关地球的知识,而且还树立了生态文明意识,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自觉性。阅读是活动的基础,感悟的前提。课下,还可以相机地设计开放性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地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展示地球上美丽的自然景观;可以鼓励学生做知识卡片,客观地、科学地介绍关于地球的一些知识,来阅释“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可以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表达对地球的热爱,可以点评课文中的一些句段,来提醒同学们要爱护地球,热爱自然,善待万物,节约资源,为保护地球环境尽力。同样,文言文《两小孩辩日》,从两个小孩的辨论中以及孔子的表现,学生也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有的认为两个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有的则认为,认识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有的人认为,孔子能正确对待两个孩子提出的问题,真正的像他自己所倡导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谦虚、实事求是的学习品德。

5.拓展性阅读,给学生创造一片自由的天空。

什么是拓展性阅读呢?所谓拓展性阅读,就是一种自由的、理性的阅读,每篇课文学完以后,要向同学们推荐一些与内容相关的文章和阅读材料,以达到巩固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还要向同学推荐一些经典名著,因为这些文化中的精华,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对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塑造了今天的世界。学生们阅读这些经典,不仅能增强对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的了解,增强对语文学习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而且还对健全学生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思想道德的圣殿里领略圣贤和哲人的道德情操,找到人生正确的方向。向学生推荐一些时尚的、畅销的、实用的书目,可以让学生寻找轻松感和刺激感,品味别样的人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像力,为他们有一个精彩的人生奠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拓展性阅读中的拓展迁移”,正好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平台。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思路和答案多元化,既开拓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下面,笔者简要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开展的“拓展性阅读”中的“拓展迁移训练”的几种形式。5.1反弹琵琶式

打破传统思维,反向立意,允许学生发表另类观点。如《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一个地位低微、逆来顺受的下层平民形象。他让人可笑,又让人 可悲。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阿Q 除了可笑可悲之外,还有没有没有闪光点之处,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呢?这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引起学生去阅读课文的兴趣,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并且很快得出答案(善良、厚道等)。这种阅读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2冰糖葫芦式

在阅读教学中把相同的或者相似的人、事、物、景、情、理集中在一块,在整合中提高学生积累和感悟能力。如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就可以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等写景抒情的名句串在一起,并打印出来让学生读,让学生背,还可以让学生写等,使学生有所感知,有所感悟。这种由某一方面知识为出发点进行横向拓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认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5.3思绪放飞式

在课终时,老师要巧妙的利用语文课内容中的“空白”之处,诱发学生的去想象,纵向延伸,补充完善课文内容,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如《最后一课》的结尾中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后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和举动?这个问题使学生很快的进行想象,并得出多种多样的答案。可以叫学生讨论回答,也可以叫学生把课文的结尾进行续写(可以写一段,也可以写成一篇文章)。这样,通过想象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5.4比较异同式

将教学内容中意义相同近或相异的内容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如阅读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后,就可以叫学生对两位名家的创作内容、思想、风格、艺术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做纵向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对作品、作者等更深层次的了解。5.5喜闻乐见式

①以乐配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的意境、情感、主题等让学生配上相同或相似旋律的音乐,用听觉艺术阅读、阐述、解读文章,增强感染力。比如学习《菏塘月色》时,可以配《兰色的故事》、《天籁之音》等乐曲。这些优美的乐曲,一下就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他们如品着香茗,让淡淡的夜曲和流苏般的弥漫,令人无限的遐想。同时也使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②以歌颂情。即用歌声抒发情感。如学了《我的老师》后,就可以让学生演唱歌颂老师的歌曲(如《走过老师的窗前》等)。学生在歌唱歌曲中,感受了老师博大的爱心,同时也抒发了老师的热爱、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

以上五种“拓展性阅读”中的“拓展迁移训练”形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这些阅读训练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

总之,课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得出正确的结论,阅读教学也不能局限在读懂文章,而应向外拓展延伸,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展延伸的方式灵活多样,选择切合实际的方式对阅读教学很重要,关键在于这种方式能否推波助澜,提升阅读质量和学生兴趣。

阅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支点。所以,只有让学生不断地阅读,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张扬他们的个性,让他们领悟到学习的方法,才会不断地去吸收我们五千年的文化、思想、道德和世界文明的精髓,才会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才会让学生的灵性飞扬,才思敏捷,知识积累丰富,从而走入语文学习的最佳境地。

第二篇:浅谈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创新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创新教学

摘要: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师。新型教师不再是 “百科全书式学者”、“学富五车”式的知识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关键字:课程改革 创新

新课程不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更需要教师付出行动。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教师的努力,展现给世人的是全新的语文教学。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教学不是让我们的学生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让学生捧出一个个璀璨绚丽的人生;教学不再是培养会考试、会答卷、得高分的得意门生,而是塑造一个个主动、富有个性、具有创造精神的社会人;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讲授,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一)转变教师角色,适应全新的初中语文教学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师。新型教师不再是 “百科全书式学者”、“学富五车”式的知识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个合作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这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体验和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共同营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是个学习者。过去,教师一直在勉励自己: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虽然我们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但要看到,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某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思想。我们试想,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可能无止境的给予。在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的新课程教学中,在知识与技术日益更新的今天,在鼓励探究发现的氛围中,学科型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式呢?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成为学习者,才能与学生一同成长,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 “小事”。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与方法运用中的行为,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因此,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都有表达的权利,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引导者。教师需要引导、激励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导演自己的人生。教学中,“导”要因势利导,教师要多一点启发引导,多一点参与激励,多一点多元思维……“导”要有法可导,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空间中引导;“导”还要依对象而导,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因材而导。“导”只是手段,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才是目的。

总之,教师转变角色应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语文教学。

(二)转变教学观,搭建学生展翅的舞台

新课程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新课程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自身的需要、特长以及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施教。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 “一刀切”“整齐划一”等传统的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奠定坚实基础。转变教学观,首先是教学思想上的转变。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摒弃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思想,重在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在努力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只有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行为上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转变教学观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观念。要注意到: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乃至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信息交流的过程,还应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应当使学生的知识信息得到增长,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得到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重视。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符合新课程要求及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观要转变传统的教法观念。科学的教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做好教法的转变。考虑教法的出发点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手,树立问题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变 “教”为“导”'“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促进“学”。有鉴于此,教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学”的方法体现。

转变教学观要转变以往的教学内容观念,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上要科学地解决教师 “讲什么”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只注重考虑教授的知识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做法,要注重考虑所学的内容应是基础的、必需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教学内容要真正体现课程改革后知识与技能的统一、过程与方法的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新课程精神。

当然,转变教学观还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如转变课程观、学生观等,这些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三)转变课程观,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①。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剑、教材、教参等文本,更是“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切实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并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他们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开发与创造。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材料。这只是“一杯水”,还有大量可读的“江河湖海”。如果不能理解新的大课程观,也就割断了“一杯水”和“江河湖海”的密切关联。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用教科书去教,要体现大课程观,而不是去教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四)转变学生魂,还给学生自由畅想的天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同时应认识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活动就是要依据和顺应这些规律和特点。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注重对这些潜能的开发。学生正处在发展过程中,是正在走向成熟而尚未真正成熟的人,应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不断修正错误,促其发展。这要求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中等学生”和所谓的“差生”“后进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差异,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制定丰富而灵活的教育计划,来适合不同资质禀赋的学生。教师应当从学生自我意识、学习方法、智力或能力个性因素的分析人手,采取多种策略指导教育学生。同时要注意到:学生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与方式。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位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不应该强制学生在成人设计好的圈子内活动,不能引导学生有成人的思维模式,要给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要正视学生的独特性,要承认并正视现代学生的群体特征以及与成人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相信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思考、做事。因此,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转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知、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思考、做事的规律与方法。“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不应是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勤于思考的果实,授人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集思广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全新的角色、全新的理念、崭新的教法与学生的智慧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共建语文学习的广阔舞台,让全新的语文教学植根于课堂教学,让语文的教与学绽放出新的亮点!

第三篇: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大庆市肇源县和平乡中学----田德顺

摘 要:用情感打动人是语文教学的突出特征,现代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道德教育,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应该发生怎样转变,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怎么实施情感道德教育进行了初步探讨。以适应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教育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社会上一再呼吁要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情操教育,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也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教材中的大量课文是正气歌和爱国颂,这些文质兼美的诗文,可以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德智相长呢?笔者认为,这就要把握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抓住立足点,采用合理的方法,促成德育渗透。

一、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在言语作品中,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文和道密不可分。德育因素在学科中很少是显露的、直接的,往往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德育因素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

就教学内容文体而言,语文教材的三大常用文体中,记叙文、议论文及说明文都具有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发挥影响。并且语文作为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它又是涉及到思想感情的一切领域的,负载着一定社会理想、政治信念、阶级观点、人生哲学、道德情操等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德育成份,并且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中也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教育。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文体,作者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受到情感、情操、意志、志向等各方面的熏陶,从而接受教育。

二、德育渗透立足点

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三、德育渗透的思路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确立以体验生命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增强德育的针对性。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数理化学科的老师,他在课堂上可以不涉及现实、世俗的问题,可以心安理得地“为科学而科学”,而语文教师则不行,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你都无法避开现实,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总在其中。可见,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这一内化的过程就是个人体验的过程。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它应该是“学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充满个人体验。有一名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课文,评析文章的意蕴,再以真我的语言去演绎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的语文课堂——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得到生命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才是学生精神的家园。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的教育性。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机械地紧跟“形势”,过于空泛,没有能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中学生成长的需求,使教育内容严重滞后。而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这都迫切要求课程内容多色彩、大容量。新的语文教材应该说已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几百篇。其中,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都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极好教材,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

(三)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在教育形式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教育形式的单调和封闭,也是影响中学德育效果的原因之一。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语文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神圣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尽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想意识总拘泥于传统的固定框架之内。中学生是生活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与社会各方面进行着广泛的接触,思想观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德育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势必难以适应中学生多角度的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因此,在教育形式上应认真研究中学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方式。一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想开放。教师应该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观点,即便是错误的,也允许其充分地暴露出来,然后再加以肯定或者引导,这样既有利于营造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又有利于体现教育的针对性。二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在语文课堂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进一步得到体验,得到升华。如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

2.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转变。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注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道理的灌输,而忽视素质的培养和情感体念及情感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如教学《最后一课》时,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愿作亡国奴,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的气氛中,再联系到我国人民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历史,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更加坚定了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为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体验,得到发展。

3.在教育方法上做到“灌”和“导”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接受,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压抑和扼制其创造性。新课程注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个性。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移山真是愚不可及,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我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结果引发了一场“移山还是搬家”的讨论。最后大家取得共识:

1、《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它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精神仍是值得学习的;

2、愚公搬家体现了一种针对实际机动灵活的观点,在实践中也是可取的。学生由此感受到了文章的思想美,打开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4.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使对于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股市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德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5.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他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这努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培优抚差,因为对象使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行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如日记、作文,教师可以通过评语,知道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可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第四篇:论影视作品对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论影视作品对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摘要]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影视作品已成为中学生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如何利用影视作品的优势为语文教学服务,是中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影视作品中学语文教学影响

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厚重的经典名著改编成了电视剧、电影。影视作品以其生动具体的银屏幕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本质,集多种媒介的优点于一身,声图并茂、视听兼顾,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大众喜爱,尤其得到青少年朋友的青睐。影视作品不仅成为中学生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且已成为日常关注追踪的热点话题。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研究利用影视作品的优势为教学服务,是中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影视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小学语文教学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研究影视作品对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合理引进,使之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利用影视作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较多的中外名著节选。比如小说节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空城计》、《美猴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等,戏剧节选如《茶馆》、《开国大典》、《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等。一般来说,品读文学作品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品味语言对故事情节、人物外貌、语言、心理;矛盾冲突、环境描写有所认识与把握并体味小说的意蕴与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教师可以在文字解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视觉性解读,即通过影

⑴视作品的欣赏来加深理解。比如一位教师教《雷雨》,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戏剧

语言。通过品味剧中五个片段中极普通、极容易被忽略的词语“洋火、你们、汗涔涔、半晌、支票”。引导学生耐心咀嚼,精细品味,嚼出“言外之意”来。并播放了电影片段欣赏:(孙道临、秦怡主演)从周、鲁相逢到鲁烧毁支票的片段。引导学生观看影片并与课本做比较,从语言、电影形象中揣摩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另外,影视作品的直接介入还可以重现历史宏大的场景,如《开国大典》;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现在有大量的根据文言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有一定的文言含量,可以利用学校的电视系统播放。比如《三国演义》、《荆轲刺秦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知识,提高文言素养。

2.利用影视作品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写作素材

影视作品作为学生文化生活的有机部分,备受学生关注。写作课可以利用影视作品这一资源,引导中学生关注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可以把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情节、细节的叙事技巧,以及结构的章法都可以借鉴到学生的写作教学中。比如一位教师在一次主题为《作文,用什么打动“我“的心》⑵的作文评讲课上,通过学生的作文拟题、选材等的评析,引导学生得出:“真实、思想、创意、文采”是作文取胜的法宝,接着播放“FLASH”音乐剧《人不能没有鸡的世界》让学生讨论,这个音乐剧,在写作上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学生讨论达成共识:换个角度去观察生活、去思考问题、去表达情感。如果我们的作文能在这“真实、思想、创意、文采、换角度”几方面考虑,一定会打动人心。生活、阅读是写作的源泉,中学生喜爱的影视作品也是他们写作的重要素材,可引导学生写影视评论文章等。3.利用影视作品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影视艺术是一种语言性很强的艺术,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越来越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运用才能逐步实现。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走向他们所喜爱的影视作品。如确立话题,“我喜欢的电视剧“,我喜欢的剧中人”,“电影、电视给我们带来什么”,“你对影视剧中的什么最感兴趣?”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说说电影、电视的利与弊。还可以与同学进行对话、甚至争辩。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交际能力。确立话题时,应考虑到话题的价值、现实意义、难易程度等因素,这直接关系到影视的话题一定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热烈的交流气氛。

4.利用影视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好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愉悦,从而受到了以美感为前提的特殊的启迪、教育。影视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刻程度和艺术质量的好坏方面存在着优劣。像《开国大典》、《任长霞》、《亮剑》、《英雄》、《十八岁的天空》、《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优秀影视作品。引导中学生观看、欣赏、读解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比如当师生观赏电影《雷雨》后,课堂上四两拨千斤,只一句鲁侍萍的台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教师点拨一下,学生就能从语言的巧妙中体会侍萍复杂的感情。好的影视作品是一座充满魔力的桥梁,把学生引向文学的殿堂,引向无限广阔的审美鉴赏的天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影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获取经济利益,影视作品中也充斥着厌学、出走、比阔、赌博、暴力等内容,对中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阅历尚浅,可塑性大。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正面引导。对一些格调不高的、有害的影视作品,可结合语文课进行影视欣赏指导,开设影视艺术讲座,提高对影视作品的辨别选择能力和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让他们远离庸俗浅薄的东西。

二、影视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1.文字想象的退场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一位教师在教鲁迅的《药》中“茶馆谈药”一节,剪辑了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黑白影片《药》的相对应部分,课前播放了电影《药》中与课文第一部分对应的片段。学生扮演角色、说台词,课堂很热闹。课后这位教师进行了反思:“热热闹闹的背后是思考的冷冷清清,课堂活跃的下面是智力的低幼和倒退。鲁迅先生已经用文字给我们真实深刻地再现了生活,这说明了文字本身的魅力,再还原回去,真是不折不扣的倒退”。⑶文学语言本身形象生动,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它所提供的想象空间要远远比直观的影视广阔得多,丰富得多。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产生丰富多样的理解,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方式,对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和行为个性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在播放电影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兴趣盎然,但学生的兴趣仅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他们的阅读兴趣还没有真正地调动起来,在文字面前没有形成对文字的感觉,即语感并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

得到培养。有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还未让学生品读文本,就用影视作品来全部代替学生对语文的独特体验,将这种无形的想象转化为有形的图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造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单一化。因此,展示影视作品不能代替阅读主体的想象,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

2.人文性的缺失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部分影视作品不忠实于原著,给学生正确的解读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影视作品《雷雨》⑷,导演在排演《雷雨》时删去了序幕和尾声。序幕是十年后的周公馆成了教堂医院,老态龙钟的周朴园来教堂医院看望两个疯女人—繁漪和侍萍,彼此都没有话。借两个修女之口,交代出这里十年前的故事。尾声写十年后钟声悠悠,大弥撒的音乐阵阵。周朴园在圣经声中作着无言的忏悔。整个故事放在这样一个忏悔的格局内,是有深意的。周没死,也没疯,活在深深的忏悔里,只有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突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作家曾经为此感到深深的遗憾,他认为最能体现自己创作主旨的是序幕和尾声,序幕和尾声被删掉以后,就导致了后来人们仅仅从社会学、政治学的层面来理解文学作品。于是《雷雨》的人文特征被遮蔽了,它成了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形象读本。

三、教师要适时适度用好影视作品资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对影视作品的适时适度的利用,将会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又要讲究相应的策略方法。

1.取其精华合理利用

面对着良莠不齐的影视作品,教师不能抱着拿来就用的心理,要有鉴别、筛选的能力。选择学生关注较多的、普遍喜爱的作品,所选的影视资源必须符合教学的要求,与学生的经验契合,才能引导他们采用审美批判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审视作品。如2005年江西高考话题作文“脸”。面对这个题目,你会联想到哪些材料呢?可引导学生结合影视作品《任长霞》、《西游记》等,体会孙悟空嫉恶如仇的脸;任长霞对百姓柔情似水、嘘寒问暖的脸,对邪恶势力拍案而起、铁面无私的脸等。学生从中得到启示:写作必须做好材料与题目的和谐对接。

2.文本与影视作品对比研究

把影视资源转化为教学材料和讨论材料,必须考虑在什么时候适时、适度引入。教师必须要加强在教学中的导向与调控作用,掌握暂停键,自配解说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影视上转移到文本中的研读,比如一位教师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⑸播放了三拳打死郑屠的影视片段。之后引导学生交流有何感受。学生们都认为影片非常精彩和形象,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但有一位学生小声说,他觉得还是读小说好,但就是说不出好在哪里。老师没有重视这位学生的问题。实际上,教师应因势利导,通过影视片段与文本的对比,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文本阅读上。细细品味这三拳的描写为什么精彩有味?影视片里只有一个鲁提辖,而阅读小说,全班50多个人眼里应该有50多个鲁提辖。文本与影视作品进行对比研究,使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观看影片并与课本做比较,从而通过自身的揣摩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对文章的描写或影视剧的拍摄提出创新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与思考力。

语文教学的深入改革,要求语文教师自觉地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影视文化、影视艺术修养。影视资源的丰富性,为语文教师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可能,教师如能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规律适时适度地使用,发挥影视作品特有的优势,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具有现实的促进意义,将会把语文教学带入一个新的境界。

第五篇:新课改论文:新课改 中学语文 朗读教学

新课改论文: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

【中文摘要】语文朗读教学是以语文教材为朗读对象,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获得一定言语能力。朗读教学的内容包括朗读能力的训练和运用朗读手段进行阅读。目前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师生对于朗读没有正确的认识,不明确、训练不得当、效果不明显。本篇论文着力在更新朗读教学观念和改进朗读教学策略两方面展开。通过对朗读与朗诵、诵读等概念的区分,以及对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对朗读教学的价值进行了再认识,探索出具体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朗读教学实施策略。朗读不同于朗诵、诵读,它的概念外延更大,表现形式更加质朴、平稳。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功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字韵律特色的必然要求。实际操作中,教师应该明确,加强有序的朗读训练;使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并建立科学的朗读测试与评价体系。

【英文摘要】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 for object, through learning, languag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motherland, let students accumulate language materials to use language, access to certain speech ability.Reading teaching content including reading ability training and read by means of reading aloud.At present the middle school practice reading aloud is not optimistic,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read without the correct knowledge, the purpose is not clear, training is not appropria...【关键词】新课改 中学语文 朗读教学

【英文关键词】New Curriculum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reading teaching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6-79Abstract7

二、研究现状9-10

绪论9-1

1中文摘要

一、研究意义

三、本文研究方法10-11第一节 朗读的本质

第三节 第一章 朗读与朗读教学11-2311-13第二节 朗读教学的发展与演变13-16朗读与朗诵、诵读的概念辨析16-19学的现状分析19-2323-30

第四节 中学语文朗读教

第二章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价值探究

第二第一节 强化中学生语言功力的需要23-24节 汉民族共同语的特点决定24-26阅读教学效率26-2727-30

第三节 能有效提高语文

第四节 能有效提高应试能力

第一节 明第三章 朗读教学的实施策略30-34确朗读目的,加强有序的朗读训练30-31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31-32试与评价体系32-3435-37后记

结语34-35

第二节 采用多种朗

第三节 建立科学的朗读测

参考文献

下载论题浅谈新课改下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题浅谈新课改下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a

    中学语文教师引领培训心得体会 这次培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

    中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中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中学语文新课改在我校已进行了近一年,在这期间的上课过程中,本人渐渐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的认识与方法的创新5篇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的认识与方法的创新 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这是一轮全新的教育改革浪潮,它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去理解,让我们教师去做出理性的思考,我们教师要明白在新......

    新课改下的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范文)

    新课改下的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晓澳中学 鄢行银 *** 就农村普通中学而言,在应试教育与传统观念的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并不乐观,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阅读教学往往......

    浅谈中学语文新课改下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中学语文新课改下的问题与对策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摘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语)。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 环县四中 耿海龙 摘要:新课程改革向原有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创造性地利用多种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为了更好落实新课......

    中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5篇)

    为你欢喜为你忧 ——新课程改革心得 安徽省阜阳开发区颍南中学刘慧敏 回顾中学语文新课改的实践过程,我想从严复的一句话开始说起,“非旧无以为守,非新无以为进”,新课改十年我......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新形势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武鸣中学地理组:方成茂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们广西实施一年多了,这期间地理教师们紧跟课改步伐,积极投身课改,认真参与课改的各级各类培训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