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学语文新课改下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中学语文新课改下的问题与对策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摘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语)。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注意力高度集中,以至达到忘我的境地。
[关键词]:激发兴趣氛围特长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改革,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以,对于21世纪的生力军——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学好语文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好这门基础学科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在愉快的体验积极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可见,只有采取积极的手段,激发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着摸索、探讨,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的。
一、善用教具,激发兴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提高,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种教具也日益增多,传统的录音和挂图,加上先进的电视录象、投影等电教手段,为课堂教学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语文教师如根据所授课文特点,运用合适的教具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大大提高授课效果。
众所周知,兴趣是重要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语)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成功的几率也高。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在有兴趣时,往往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使大脑皮质得到营养物,能把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首先要把兴趣这把金钥匙交给学生,那么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呢?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篇巧设情景,能够一下子抓住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即趣味、预期、目的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的东临碣
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学生情操,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我放了课文录音,那优美的音乐、轻快的旋律加上播音员动听的朗诵,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为课堂教学平添了几分情趣为这篇课文的成功教学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活动多样,氛围有趣
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曾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的而非苦恼的事。”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组织生动的竞赛或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挑战欲,激发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仿照电视上的娱乐节目的形式像《开心辞典》、《智力大考验》等栏目,再结合语文课本的内容,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常用的形式有:
(1)猜谜编谜。对较难的字词和问题,老师可能让它们以谜语的形式出现。如在教“春”字时,老师可以让孩子猜一猜:“日出三人去看花。”是一个什么字。在记忆生字时,可以让学生来编谜语。如“二人从,三从众,二木为林,三木为森。”
(2)古诗词背诵。在课堂上适当开展一些带有竞赛性的活动,使学生在趣味盎然中学习巩固古诗词。如分组抢答、背诵竞赛、默写竞赛等。
(3)自读赛答。带着问题自读自学,然后比赛谁答得多,答得好。这种方法可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
(4)分组打擂台。把学生分成几大组,由老师结合语文课本内容出一些题型,像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等,各组展开竞赛,实行加分制,对获胜组进行鼓励祝贺,并发一些小奖品。由于各种题都与语文有关,所以这种形式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兴趣小组,培养特长
在班里设立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兴趣小组,促使学生特长的发展。如我在班里设立了朗诵小组、作文小组、阅读交流小组等,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使他们的特长得到了提高。在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中,前几名都是我班的学生,这就是很好的见证。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僵死的模式,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丰富自己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给语文学习增添无穷的魅力,才能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以上是我的一点不很成熟的有关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思考,教师的工作是伟大的,也是非常辛苦的,在工作中我们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探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如果学生看不到学习成果的社会价值,我想老师的所有工作都是徒劳;老师们也将丧失积极工作的动力。难道不是这样吗?教师与学生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两个基本原素,它们与教材一起构成系统,又受制于这个系统。所以我想,能否在更高的层次上将教育这个系统很好的融入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去,教师才有可能在小系统中充分调动学生那一方面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1.《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语文参与式教师培训教程》首都出版社 3.《教育新理念》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第二篇: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逐渐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上,生物实验教学具有独到的优势。然而在当前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主要分析当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问题 对策
生物作为一门学科,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的。在新课改的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已经由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转变为能力培养教学。开展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生物实验,不仅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甚至引导学生自行发现生物知识。因此,开展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步成长,都是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的。
然而,在当前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实验教学并不能入预想般顺利进行。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问题
当前,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受诸多因素影响,实验教学的进行并不是十分顺利。本文主要提出以下三点问题。
(一)、实验教学观念落后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开展实验教学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开发学生思维、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然而,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压制,不少教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实验教学,不仅在教学中主动倾向于高考会涉及的内容,而且在实验教学中也只会草草带过或是只教学高考可能涉及的内容,更甚者直接敷衍了事。
某位教师在生物1生物技术实践的实验教学中,就因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左右,在6个专题19个实验教学中只选取了“DNA的粗提取与鉴定”、“胡萝卜素的提取”等个别实验进行教学。并且,在教学时,这位教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么是带领学生简单在实验室参观实验结果,要么就直接在教室内讲解实验中的知识重点,而将实验的操作和参与过程略过不提。
(二)、实验教学模式低端
现今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由于受到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教学时都沿袭了传统生物课堂中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在新课改下,教学本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全面围绕学生开展的一种行为。然而在当前的许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课中,学生的主体性却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处处受限制,只能按照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在毫无弹性的教学框架内重复机械式的实验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重视,兴趣得不到激发,能力得不到培养,知识也得不到吸收。这样的低端的教学模式,只能拖学生的后腿。
(三)、学生实验能力参差不齐 在当前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必须要面对学生实验能力有较大差别的现实问题。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不同学校教师之间对生物实验的教学的重视程度存在很大差别。这样的差别直接奠定了学生在高中阶段生物实验能力上的差距。况且由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原因,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时,也会出现有的学生一点就通,而有的学生则始终找不到门路的情况。学生在实验能力上参差不齐的现实,无疑也给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要照顾全体学生,一方面又必须在规定课时内完成进度。这样的状况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不小难度。
二、改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对策
针对当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了以下三点对策。
(一)、改变观念,重视实验教学
要有效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成效,改变观念是第一步。生物是一门重视实验,并来源于实验的学科。要想让学生学好生物,光开展形而上学式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世界著名的卡迪文实验室曾培育出26位诺贝尔奖得主。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出真知”这一道理。因此,改变观念,让教师和学生都重视实验教学,才是有效解决当前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根本方法。
(二)、结合教材,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有了正确的观念,还需要掌握合适的教学方法予以辅助。在现今的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除了设有三本必修教材外,还增设了三本选修教材。不管是在必修教材中还是选修教材中,实验内容较之以往都大大增加。由此可见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开展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充分结合教材,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同时,在开展实验教学时,教师必须释放课堂权力,让学生放手去操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相应的生物知识。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成。
某位教师在教学“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这一实验课时,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为核心,开展了一堂高效的实验课教学。这位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并没有事无巨细将整个实验讲解了一遍,而仅仅是说明了实验的目标和要注意的问题。之后,在这位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纷纷组成学习小组开始了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这位教师不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并自行分析和解决,并鼓励不同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经验。而对于实验能力稍差的学生,这位教师则重点进行了指导,保证了这些学生能跟上教学进度。在最后的总结中,这位教师又要求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进行总结,共享实验心得,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印象。
通过这样的方式,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充分掌握了实验步骤、要点,还加深了对于“血红蛋白”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这样的教学,不可谓不高效。
(三)、完善考核模式,全面考察学生能力 传统的考核模式是片面的结果式考核,并不能正确体现出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在新课改下,当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考核,应当对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考核,并重点考察学生在实验方面的创造素质及能力水平,开展综合性的测评,从而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及学习状况。总 结:
实验是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更好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生物实验教学中,还存有许多问题。然而,只要教师和学生能正确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真对待,那么问题必然会迎刃而解。参考文献: [1]殷秀梅.浅谈当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2]李宝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11(4)[3]谢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创新,2011(2)[4]单明慧.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常见问题探析[J].读写算,2011(41)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创新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创新教学
摘要: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师。新型教师不再是 “百科全书式学者”、“学富五车”式的知识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关键字:课程改革 创新
新课程不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更需要教师付出行动。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教师的努力,展现给世人的是全新的语文教学。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教学不是让我们的学生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让学生捧出一个个璀璨绚丽的人生;教学不再是培养会考试、会答卷、得高分的得意门生,而是塑造一个个主动、富有个性、具有创造精神的社会人;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讲授,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一)转变教师角色,适应全新的初中语文教学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师。新型教师不再是 “百科全书式学者”、“学富五车”式的知识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个合作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这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体验和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共同营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是个学习者。过去,教师一直在勉励自己: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虽然我们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但要看到,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某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思想。我们试想,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可能无止境的给予。在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的新课程教学中,在知识与技术日益更新的今天,在鼓励探究发现的氛围中,学科型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式呢?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成为学习者,才能与学生一同成长,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 “小事”。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与方法运用中的行为,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因此,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都有表达的权利,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引导者。教师需要引导、激励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导演自己的人生。教学中,“导”要因势利导,教师要多一点启发引导,多一点参与激励,多一点多元思维……“导”要有法可导,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空间中引导;“导”还要依对象而导,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因材而导。“导”只是手段,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才是目的。
总之,教师转变角色应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语文教学。
(二)转变教学观,搭建学生展翅的舞台
新课程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新课程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自身的需要、特长以及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施教。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 “一刀切”“整齐划一”等传统的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奠定坚实基础。转变教学观,首先是教学思想上的转变。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摒弃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思想,重在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在努力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只有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行为上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转变教学观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观念。要注意到: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乃至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信息交流的过程,还应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应当使学生的知识信息得到增长,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得到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重视。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符合新课程要求及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观要转变传统的教法观念。科学的教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做好教法的转变。考虑教法的出发点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手,树立问题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变 “教”为“导”'“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促进“学”。有鉴于此,教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学”的方法体现。
转变教学观要转变以往的教学内容观念,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上要科学地解决教师 “讲什么”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只注重考虑教授的知识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做法,要注重考虑所学的内容应是基础的、必需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教学内容要真正体现课程改革后知识与技能的统一、过程与方法的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新课程精神。
当然,转变教学观还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如转变课程观、学生观等,这些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三)转变课程观,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①。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剑、教材、教参等文本,更是“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切实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并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他们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开发与创造。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材料。这只是“一杯水”,还有大量可读的“江河湖海”。如果不能理解新的大课程观,也就割断了“一杯水”和“江河湖海”的密切关联。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用教科书去教,要体现大课程观,而不是去教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四)转变学生魂,还给学生自由畅想的天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同时应认识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活动就是要依据和顺应这些规律和特点。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注重对这些潜能的开发。学生正处在发展过程中,是正在走向成熟而尚未真正成熟的人,应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不断修正错误,促其发展。这要求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中等学生”和所谓的“差生”“后进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差异,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制定丰富而灵活的教育计划,来适合不同资质禀赋的学生。教师应当从学生自我意识、学习方法、智力或能力个性因素的分析人手,采取多种策略指导教育学生。同时要注意到:学生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与方式。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位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不应该强制学生在成人设计好的圈子内活动,不能引导学生有成人的思维模式,要给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要正视学生的独特性,要承认并正视现代学生的群体特征以及与成人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相信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思考、做事。因此,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转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知、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思考、做事的规律与方法。“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不应是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勤于思考的果实,授人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集思广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全新的角色、全新的理念、崭新的教法与学生的智慧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共建语文学习的广阔舞台,让全新的语文教学植根于课堂教学,让语文的教与学绽放出新的亮点!
第四篇:论题浅谈新课改下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论 题 浅谈新课改下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作者单位: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南官亭初中 参评学科:中学语文 作者姓名:严 联系方式: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南官亭初中 邮 编: 电 话: 邮 箱:
俊
237181 *** 1273977646@QQ.COM 浅谈新课改下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摘 要】
应试教育受到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学校老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业负担沉重,教学效率低下。这样,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的今天,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能迅速的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语文教学变得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创造性。特别是从享受性阅读、感悟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和拓展性阅读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等。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新课改;培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和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不断的反复阅读中,我们才能真心领会语言文字所展示的思想内涵和所创造的文字魅力。一篇作品,依据其作品的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让学生去读:朗读,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语言文字的优美;默读,思考文章里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道理;诵读,吸吮语言文学所描绘的动人细节和字里行间流动的深情;品读,体悟文章里所蕴含的哲理和灵性;精读,顺藤摸瓜,于细微处深化文本,通过文字本身去鉴赏、理解、体悟、发现和创见,让心灵在一个跳动的文字里自由地飞翔;熟读,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将文章里积淀的修养、思想、观念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1.享受阅读,给学生的心灵带来诗意的韵味。
阅读是人生的一部分,是生存的需要,阅读理应成为阅读者的一种精神享受。享受阅读理应被视为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和至上追求。苏霍姆林斯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人类的文化底蕴,人文内涵集中体现在传世文学中。语文教材选择篇目,又都是从这些浩繁卷帙的传世书海中撷取的精华,文质兼美,他们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无疑有着持久而深广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些文化中的精品、瑰宝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转化为个人的素养,这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阅读这些篇目,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能够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去与文本对话,进行思想的砥砺和碰撞,情感的体悟和对流,美感的激发与生成,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真、善、美的境界。
细品我们的语文教学,那些灵动可人,意蕴丰富的文学作品确实使学生们通过阅读,舒展了心灵的翅膀,让心性变得博雅;仰望着思想的星空,让目光变得深邃;搭建理想的阶梯,让岁月变得充实;品味别样的人生让生活变得多彩。读郭沫若的《石榴》,通过对石榴具体生动的描绘,感受到英勇无畏、蓬勃向上的精神。读冰心的《忆读书》,领悟到读书可以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感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我们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能感受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的北国风光;欣赏“小桥流水”的水村山郭婉约的南国情调,至于“金戈铁马”的大气雄浑,“晓风残月”的纤农缠绵。都会让人获得一种无法诉诸笔端的美感和快意。阅读,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进入了学生的内心,构建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2.感悟性阅读,给学生带来心灵和谐共振的情趣。
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全部情感,使其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以作品为媒介,借此来体验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探究个中滋味,与作者的情感在一个节律上跳动,与作者同构一个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乃至进行灵魂的拥抱,在忘我的投入与同化之境中达到心灵之间的自然契合,从而享受心灵和谐共振的情趣。
比如,学习《永久的悔》、《荔枝蜜》、《回忆我的母亲》、《小巷深处》、《背影》等叙事抒情文章,我们读着作者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会感受到字里行间那汩汩流淌的亲情 —— 儿子对母亲的怀念,母亲对儿孙的厚爱,孩子对母亲的悔,儿子体贴父亲,父亲关爱儿子,父子彼此支撑,共度难关和危险的人间一幕幕真情等。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从而感受到人情的崇高和纯善,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广博,感觉到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阅读《凡卡》,通过作者饱蘸深情和含蓄隽永的叙述,一个与学生同龄的孩子的凄惨的生活画面便在我们的面前历历展现,那遭受凌辱的悲愤,那追忆乡村生活的神往,那愿望破灭的无奈,时时牵动着每个孩子的心,他们不仅唏嘘叹息,哀哀伤感,心灵至神情都为之怆然。“爷爷,快来吧;带我离开这吧”,几乎每个孩子都在发自内心地悲情呼喊。阅读,特别是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将作者输入而存储在作品中的情感的形式与阅读主体(学生)内心情感的形成发生异质同构的感应,从而领略到人物的风采和神韵,品读出作者寄寓文中的情绪、观念、理想。不仅能领略阅读中的审美愉悦,而且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
3.理解性的阅读,给学生带来意象流动衍生的美趣。文学作品是作家心灵的产儿。作家在情景创设、意象组合、人物塑造、结构运思乃至言语描述上都以自身的思想、才智,赋予作品灵魂和生命,并由此融合为一个浑然的整体。文学作品的美是作为一个整体所焕发出来的神韵,是意象所辐射开来的情趣,是蕴藏在文字后面的灵气,它未必在于一词一句一个段落的精美。因此,理解性阅读,使学生可以感觉到作品前后连贯着的主旨意脉,言辞间渗沥出的情趣睿智,直观的表象后潜流着的思想、信念与追求。学生可以尽情地把作品当作飞鸟、游鱼、骏马去欣赏,感受一种飞翔、游动、奔跑的生命律动的活生生的美,体会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优美的意境。《索溪峪的“野”》是收录在五年制人教版上册的一篇写景散文,作者紧扣一个“野”字,在我们面前舒展的是一幅冷峻、跳跃、绮丽的山野风光。从山高山陡的角度具体描写“惊险的美”;从山峰绵亘蜿蜒的角度写“磅礴的美”;从“像是一个从深山中崩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绕山奔跑,一会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去了”写索溪峪的水“无拘无束的美”;写动物“放肆的美”,写游人观光、嬉戏,光足过溪写人返璞归真的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没有一点人工雕琢痕迹的、纯天然的自然美,秾丽的辞藻中饱蘸着作者喜爱自然,追求淳朴的美好情怀。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没有给学生进行字的讲解,只是通过他们的熟读、诵读、选择读、欣赏读和与《荷塘月色》、《济南的冬天》、《秋魂》等散文名篇对比读,让学生写了一篇“索溪峪”的印象,学生无不为索溪峪的绮丽风光、野性的美而陶醉,唤起了学生回归自然的意识,从而油然而生一种快慰和清爽的感觉,生命的质地一下子透明了,并懂得了最真的也就是最美的。
同样《荷塘月色》、《竹林深处人家》、《夏天也是好天气》、、《海滨仲夏夜》等写景抒情散文名篇,那许多意象衍生出的美景,那空灵蕴藉的语言所传达的审美蕴涵,那诗意的、弹性的文辞所展示的意境,那细腻的、温婉的格调所流溢出来的真挚的情感,都会在学生们深情地朗读,神往地诵读中产生一种直觉领悟的心理体验,并以一种艺术的思维方式走入作品所描绘的一个个空灵剔透、意蕴丰赡的境界里,领会文章的旨意。
4.鉴赏性阅读,给学生思想以多维砥砺的理趣。
文学作品总是借形象说话,是“情动而辞发”,而意蕴又不能用纯粹的客观的词语来描绘,它具有飘逸、朦胧、含蓄、多元等特点。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就只有靠阅读来产生那种个体的独特感受。“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学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等不同,对作品解读、体验和阐释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能把参考书中对作品主题的阐析对人物的解读,对结构运思的评判为圭臬,而应重视学生的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兼顾作品本身多维的主题和丰富的意蕴,允许和提倡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进行解读。这种多元解读,可以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趋于全面、细致、深刻,而阅读中个体的认识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碰撞、砥砺,便是自由精神的闪烁,是个体意愿的满足,更是思想火花的迸射,从而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学生在对作者成年后感悟的那一段反复诵读和体会,充分的理解了父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都缘于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爱”,正是这种理智的爱才对他的成长起到巨大的作用,让他不断进步,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同样,《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一课,学生在品读中充分地理解了“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的道理,不仅学到有关地球的知识,而且还树立了生态文明意识,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自觉性。阅读是活动的基础,感悟的前提。课下,还可以相机地设计开放性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地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展示地球上美丽的自然景观;可以鼓励学生做知识卡片,客观地、科学地介绍关于地球的一些知识,来阅释“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可以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表达对地球的热爱,可以点评课文中的一些句段,来提醒同学们要爱护地球,热爱自然,善待万物,节约资源,为保护地球环境尽力。同样,文言文《两小孩辩日》,从两个小孩的辨论中以及孔子的表现,学生也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有的认为两个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有的则认为,认识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有的人认为,孔子能正确对待两个孩子提出的问题,真正的像他自己所倡导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谦虚、实事求是的学习品德。
5.拓展性阅读,给学生创造一片自由的天空。
什么是拓展性阅读呢?所谓拓展性阅读,就是一种自由的、理性的阅读,每篇课文学完以后,要向同学们推荐一些与内容相关的文章和阅读材料,以达到巩固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还要向同学推荐一些经典名著,因为这些文化中的精华,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对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塑造了今天的世界。学生们阅读这些经典,不仅能增强对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的了解,增强对语文学习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而且还对健全学生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思想道德的圣殿里领略圣贤和哲人的道德情操,找到人生正确的方向。向学生推荐一些时尚的、畅销的、实用的书目,可以让学生寻找轻松感和刺激感,品味别样的人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像力,为他们有一个精彩的人生奠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拓展性阅读中的拓展迁移”,正好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平台。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思路和答案多元化,既开拓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下面,笔者简要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开展的“拓展性阅读”中的“拓展迁移训练”的几种形式。5.1反弹琵琶式
打破传统思维,反向立意,允许学生发表另类观点。如《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一个地位低微、逆来顺受的下层平民形象。他让人可笑,又让人 可悲。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阿Q 除了可笑可悲之外,还有没有没有闪光点之处,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呢?这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引起学生去阅读课文的兴趣,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并且很快得出答案(善良、厚道等)。这种阅读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2冰糖葫芦式
在阅读教学中把相同的或者相似的人、事、物、景、情、理集中在一块,在整合中提高学生积累和感悟能力。如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就可以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等写景抒情的名句串在一起,并打印出来让学生读,让学生背,还可以让学生写等,使学生有所感知,有所感悟。这种由某一方面知识为出发点进行横向拓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认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5.3思绪放飞式
在课终时,老师要巧妙的利用语文课内容中的“空白”之处,诱发学生的去想象,纵向延伸,补充完善课文内容,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如《最后一课》的结尾中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后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和举动?这个问题使学生很快的进行想象,并得出多种多样的答案。可以叫学生讨论回答,也可以叫学生把课文的结尾进行续写(可以写一段,也可以写成一篇文章)。这样,通过想象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5.4比较异同式
将教学内容中意义相同近或相异的内容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如阅读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后,就可以叫学生对两位名家的创作内容、思想、风格、艺术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做纵向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对作品、作者等更深层次的了解。5.5喜闻乐见式
①以乐配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的意境、情感、主题等让学生配上相同或相似旋律的音乐,用听觉艺术阅读、阐述、解读文章,增强感染力。比如学习《菏塘月色》时,可以配《兰色的故事》、《天籁之音》等乐曲。这些优美的乐曲,一下就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他们如品着香茗,让淡淡的夜曲和流苏般的弥漫,令人无限的遐想。同时也使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②以歌颂情。即用歌声抒发情感。如学了《我的老师》后,就可以让学生演唱歌颂老师的歌曲(如《走过老师的窗前》等)。学生在歌唱歌曲中,感受了老师博大的爱心,同时也抒发了老师的热爱、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
以上五种“拓展性阅读”中的“拓展迁移训练”形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这些阅读训练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
总之,课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得出正确的结论,阅读教学也不能局限在读懂文章,而应向外拓展延伸,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展延伸的方式灵活多样,选择切合实际的方式对阅读教学很重要,关键在于这种方式能否推波助澜,提升阅读质量和学生兴趣。
阅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支点。所以,只有让学生不断地阅读,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张扬他们的个性,让他们领悟到学习的方法,才会不断地去吸收我们五千年的文化、思想、道德和世界文明的精髓,才会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才会让学生的灵性飞扬,才思敏捷,知识积累丰富,从而走入语文学习的最佳境地。
第五篇:中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a
中学语文教师引领培训心得体会
这次培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
一、课标解读,指引方向
中学语文新课改在我校已进行了近一年,在这期间的上课过程中,本人渐渐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初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专家讲座,引领前行。
每一次的专题讲座都是那么精彩!带着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种种疑问,我走进了培训课堂。课堂上,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教师的语言艺术》让我进一步体会到了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性。其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尤其重要,语言艺术中的趣味性不容忽视,因为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需要有趣的东西来吸引他,带有趣味性的语言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艺术也至关重要。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
每一次的讲座都是那么可贵!让人耳目一新。这耳目一新并非在现代教育手段下的缤纷世界,而是在倡导课堂教学有效性下的真实、扎实、朴实的课堂,时时处处渗透着教师的教育机智之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扎实。“简约语文”那丰厚的内涵,一堂语文课,名师的智慧语文,名师的简约语文,引领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完善。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在生活中,让学生去巩固知识。
聆听了特级教师的讲座,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从自身出发,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三、自我实践,不断提升。
向书本请教,听专家讲座,聆听名师的课堂,学习同伴的长处,这都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作好准备。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自己的实践,为了教育好我们新世纪的接班人,否则皆为空谈。于是,在培训期间,我会用学到的东西来改进我的教育教学。特别是一些教育教学的方法让我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参加中学语文教材培训会,使我对中学语文的新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这次的培训开得非常的好,对我这个中学语文的老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使得我在以后的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好的教学方法,更新颖的教学手段。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中学语文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