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的月亮》教案

时间:2019-05-15 06:0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西走廊的月亮》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西走廊的月亮》教案》。

第一篇:《河西走廊的月亮》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及表现手法,并能准确品味文章内涵丰富的语言。教学重点:

准确品味文章内涵丰富的语言。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及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大多钟爱月亮。他们睹物抒怀,留下了众多咏月佳作。同学们,能说几句与月有关的诗句吗?

是的,这些作品或缠绵凄美,或清新秀美,或慷慨壮美,都以独特的审美照亮了中国文学史的天空。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著名散文家黄文山的《河西走廊的月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指导(一)初读感知。要求:听清看准,圈点勾画,记住内容,并思考: ①河西走廊的月亮有什么特点?作者描写月亮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②作者由河西走廊的月亮想到了哪些? 2.检查初读效果

(1)词语积累:根据拼音写汉字 jiǎo()洁zhí踯zhú()吞shì()zhǐ()尺léi()马xī()利(2)回答问题:

●河西走廊的月亮有什么特点?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 老师板书:

河西走廊月亮的特点:圆、大、柔洁又跟人贴近,丰盈、优雅

作者由河西走廊的月亮想到了:霍去病、左宗棠、红军西路军、张骞、林则徐、班超、玄奘、商旅驼队(了解张骞、林则徐、班超、玄奘)小结:这种由月及人的手法,就是借景抒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月亮的柔情,营造了一个优雅的意境,给人美好的感觉,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三、再读领悟: 自学指导(二)

1、出示问题:本文空旷一词反复出现,倒数第二段中却说绝非只有空旷,这是否矛盾?理由是?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老师视自学情况,组织同学分组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

4、小结:

不矛盾。理由是:空旷一词反复出现,是从空间方面反复强调了河西走廊的广漠,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莫大的舞台。倒数第二段中说绝非只有空旷,则是从时间方面来突出:“从昨天到今天,几千年的故事”。几千年来,无数优秀的华夏儿女在空旷的河西走廊艰辛跋涉,挥洒豪情,抛洒热血,将中华民族“上下求索”的坚韧与执着演绎得大气磅礴!

空旷一词反复出现(反复手法),使本文层次分明,节奏感强,中心突出,极富感染力。四、三读品味: 自学指导(三)三读品味:

1、品读最后一段:“月在中天,我们继续西行。”(1)思考:这一段字面意思是说“我们”在月下继续西行。你能悟出它的内在含义吗?由此,你能中看出本文语言的特点吗?

(2)全班交流:(3)小结:

除了字面意思外,它的内在含义是:“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前人的豪情、坚韧,及拼搏、奉献精神,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求索。本文语言特点:含蓄、内涵丰富,犹如一杯香茗,越品越回味无穷。

2、请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五、自学指导(四)“拓展延伸”:

如今,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祖国西部发生了哪些巨变?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四大标志性开发工程,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总投资240亿元的龙滩电站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可提供近6万个直接就业机会。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惟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西部的变化。

五、播放录音,再次欣赏全文。

六、课堂小结:

学习一篇文章,至少要读三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同学们,让我们放歌西部,放飞理想;让我们投入时代的洪流,抒写青春的壮丽篇章!有你们的加入,西部前景将会更加美好!

李少东

第二篇:河西走廊观后感

河西走廊观后感

河西走廊观后感1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这部纪录片的最后,给出了这样的结尾。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是什么使这样的故事成为永恒?看完了这个记录片,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河西走廊的名字,早有耳闻,只感觉这是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名字。央视《河西走廊》记录片,以史诗般的表现形式,再现了两千年以来,河西走廊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发展演变史。我惊叹于编剧的巧妙构思,悠悠千年,用10集的.篇子展现的恰到好处。我也感叹于河西走廊的精彩故事,每一个人物、事件,让人印象深刻,更加加深了对这片土地的向往。河西走廊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① 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家喻户晓。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张骞是一位勇者,他有勇气,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有毅力,在逆境中不改变气节,终于完成使命,封博望侯,名垂史册。他是河西走廊的开辟者,他作为中华文明的使者,第一次将中国和中亚的一些国家联系起来,河西走廊的故事,也从这里,满满的开始。

② 还记那个叱咤疆场,横扫千军的骠骑将军吗?还记的他为汉朝,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的杰出贡献吗?他是霍去病,一代军师奇才。在那个匈奴肆虐的时代,他以少胜多,出奇制胜,马踏匈奴,建立了一代功勋。是他,真正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的通道。

③ 常惠,西汉著名外交家,我的老本家,曾经多次出使西域,经过河西走廊。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他违反皇帝命令,出兵攻打曾经杀死汉朝使者的一个国家(地区),扬我大汉尊严。

④ 中原战火纷飞的岁月,河西走廊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保存站。郭瑀是在这样的时代中的一个大儒,他的学生刘昞后来成为了河西士林领袖。河西走廊为战火中的中华文化提供了传承的载体,为战乱之后儒学的复兴奠定了了希望。

⑤ 鸠摩罗什,曾经被软禁,命运之神眷顾他,最后被救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是一个外国人。正是他,翻译佛经,为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⑥ 敦煌翟氏家族,他们是著名的莫高窟的修建家族。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被称为敦煌壁画艺术的极品。飞天的形象,美轮美奂,拥有很高的审美和历史价值。最早认识这个是从认识樊诗锦开始的,她曾是敦煌博物馆馆长,有机会一定要到莫高窟看看。

很遗憾我不是历史学家,没有能力为写这篇文章提供信手拈来的素材。或者也可以说故事太多,简略的笔触似乎更加合适,在这里,隋炀帝举行了盛大的万国集会,阔端(元朝河西地区领袖)和萨班(藏族领袖)通过会谈实现了蒙古帝国对西藏的管辖;在这里欧洲使者鄂本笃争取去北京大使的资格,最后遗憾的一病不起;在这里,明长城一直从嘉峪关延伸到了山海关,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慢慢开始;在这里林则徐颠簸在流放的路上,但心中对于天下,从未忘记在这里;在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现了石油、镍矿等宝贵的资源……

这里是河西走廊,这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和使命——绵延不绝的中国历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和继承发展弘扬的光荣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些,这里的故事,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永恒。

再次重复片尾的那句话,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河西走廊加油,中国加油。

河西走廊观后感2

昨天晚上我又把《河西走廊》看完了,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河西走廊。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只河西走廊的人,因为一点事情就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他认为别人的事情和河西走廊有些相象,就认为自己的事情和别人的事不一样,认为自己不会干得更好,就不干了。这是错误的,因为他没有认清别人,就没有认清自己,认为别人不会干好。他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是不会干好自己的,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是不会干好事情的,就不干了。他认为河西走廊的人都不会干好自己的,就不干了。他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是不会干好事情的。

河西走廊的人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错误,认为别人的事情和河西走廊有很大的不同。他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错误,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是不会干好事情的,就不干了。他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是不会干好自己的,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是不会干好事情的,就不干了。他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错误,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是不会干好事情的。

河西走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错误,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错误,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错误,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错误。他认为河西走廊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错误不一样,认为河西走廊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错误不一样,认为河西走廊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错误不一样。

河西走廊观后感3

关于河西走廊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学生时代的历史课本和下发的《甘肃历史》《甘肃地理》等书籍,那时候便知道我的家乡酒泉就在这片神奇的走廊上,对沙漠、绿洲、戈壁、草原、红柳、胡杨、沙枣、红柳、芨芨草、骆驼早已司空见惯,但对河西走廊历史却一知半解,直到观看了这部央视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并买来了同名书籍细细研读,才对这条走廊上跨越千年沧桑变化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系统的理解。

河西走廊指今甘肃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东西长约1200公里,因位于黄河以西,又因其为夹在祁连山(亦称南山)与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故被称为河西走廊。纪录片《河西走廊》如同一部记载河西走廊历史与文化的编年史,将漫漫历史长河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娓娓道来。

1868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踏进河西走廊,他首次将穿越中国西部的古老商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便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正是河西走廊的开辟造就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没有河西走廊,就没有丝绸之路。

某年夏天,我们曾驱车前往位于张掖肃南的康乐草原,那里云淡风清、绿草如茵,让人想起了那首古代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西汉初年,生活在此地的月氏人被彪悍的匈奴人击败被迫西迁至阿姆河流域,与匈奴结下仇怨,同一时期的西汉朝廷,早已对匈奴的骚扰忍无可忍,得知这一情况,一个联合月氏左右夹击匈奴的宏大战略构想呼之欲出,河西走廊的历史也由此拉开大幕。

第一集《使者》就将目光投射到西汉,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黄金时代,日益强盛的西汉,想要一举解决强悍的北方邻居,将国家的战略纵深拓展到广袤的西部,为了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构想,汉武帝决定派使团前往西域联络大月氏,此行路途遥远困难重重,还要经过匈奴人控制的河西,必须要挑选出一位智勇双全的人来率领这支使团,宫廷侍卫张骞最终脱颖而出,他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凭借超乎寻常的信心、勇气和毅力,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历经千难万险,完成了凿空西域的伟大使命,他的这一壮举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诗人杜甫曾留下“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的诗句,即使在千年后,张骞的历史功绩依然还被人们广为传颂。

张骞完成了凿空西域的壮举,接下来将广袤富饶的河西纳入大汉的版图,却主要归功于年轻的将军霍去病和他麾下的将士们。第二集《通道》主要讲述的就是霍去病夺取河西、汉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全过程。英武的少年将军霍去病,和他战无不胜的青年禁卫军,将不可一世的匈奴人逐出河西,构建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和千年不绝的和平商路。

元狩二年(公元前1),西汉王朝发动了旨在打通河西的战役,年仅19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率万余骑兵出击,给予盘踞于河西走廊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部以毁灭性的打击,将河西划入西汉帝国的版图,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传说汉武帝听闻河西大捷龙颜大悦,赐御酒奖赏,霍去病将御酒倒入金泉与将士共饮,酒泉名称因此而来。霍去病去世后,他的陵墓被修成了祁连山的模样,以缅怀他在开拓河西过程中的不朽功勋。随后西汉王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先后设立,其名称沿用至今,两关则是阳关和玉门关,均在现今的敦煌市境内,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到达敦煌之后出两关分为南北两路,两关自此成为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门户,关内关外驼铃声声,历经千年而连绵不绝。

尽管丝绸之路的开辟最初不得不诉诸战争,但是其通畅无论是对于中原王朝还是西域诸国以及更远的西方人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果说张骞是丝绸之路的探路者,那霍去病则是这条商路的开创者,如果说张骞表现的是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霍去病则将当时汉朝人勇敢无畏的尚武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正是那个欣欣向荣、勇于进取的时代成就了张骞和霍去病的辉煌人生。

第三集《驿站》讲述的是汉武帝之后,汉帝国在河西走廊设置驿站、屯垦戍边的故事。张开臂膀的汉帝国使西域变得触手可及,积极推进与西域各国建交或结盟已经成为了汉帝国的国家战略,在兵威之外,汉帝国先后派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与乌孙和亲,同时启动屯垦戍边,片中用诗意的语言形容将士戍边的情形“在茫茫戈壁滩上,士卒们一边守卫边疆,一边开荒种地,修渠筑坝,把沉睡的土地唤醒,让绿洲充满生机”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沿途的驿站发挥着巨大的稳定器作用,屯垦与戍边相互支撑,开创了汉与西域和平共荣的新局面,汉朝政府也由此把河西走廊变成了一条和平繁荣的通商之路。

河西走廊是战乱时代的世外桃源

第四集《根脉》讲述的是汉帝国崩溃之后,中原陷入长期战乱,河西走廊一时间变成了中原人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在此过程中,河西儒学独树一帜、异常繁荣,尤其是民间求学蔚然成风,河西走廊因此成为中国北方儒学文化中心,北魏建立后,随着中原政局的稳定,学者们陆续东迁。正如片中所说:“这是河西走廊对于中原王朝的回馈,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贡献。”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开启了长达二百七十多年战火频仍的五胡十六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如此乱世令中国传统文化蒙受巨大冲击,斯文扫地,伦理尽失,部分中原世族和百姓为躲避战乱来到河西。

此时的河西走廊,经过汉帝国近4的经营,农耕、畜牧与商贸发达,是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郭荷就是从陇西迁到河西避难的儒学世家子弟,他在黑河河畔的张掖扎下根脉,崇尚儒学的河西子弟纷纷慕名而来,据说他教授的学生多达三千,规模堪比孔子。来自敦煌的郭瑀就是其中之一,他成为了郭荷的入室弟子,并将老师传授的学问融会贯通、著书立说,郭瑀也像老师郭荷一样,在临松薤谷收徒讲学,形成了崇尚学识的氛围浓厚。郭瑀还在学习之余带领弟子们在马蹄山上开凿石窟,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马蹄寺。但郭瑀毕竟是一位儒者,为实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他应好友之约出仕,却终因壮志难酬,逝于酒泉南山。他的弟子刘接过了他的'衣钵,隐居深山、讲学著述,成为河西士林的领袖,后应西凉王李暠的邀请出山担任主管文教的官员,在西凉和之后的北凉的官学体系中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五凉时期学术著作最多的学者。河西走廊的百年风云,也被他记录在了十卷本的《敦煌实录》和《凉书》中。

河西儒学的异常繁荣与中原的战火连天形成了鲜明对比,以郭荷、郭瑀、刘为代表的河西学者,在风云际会的时代,坚守着一份属于学者的灵魂净土与儒学传承的使命担当,使河西走廊成为了当时北方儒学的中心,北魏成立之后,以儒学为代表的河西文化随之东渐,成为了日后灿烂夺目的隋唐文化的三大源头之一,国学大师陈寅恪说河西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员,继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

河西走廊沉淀出享誉世界的艺术宝库

在第五集《造像》至第七集《敦煌》中,再现了河西石窟艺术从开始发端到走向繁荣,再到世界石窟艺术瑰宝敦煌莫高窟的诞生,让河西成为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石窟走廊。

汉魏以来,河西走廊不仅是中国儒学的沃土,也是佛学的繁华地,从中国历史上开凿时间最早的天梯山石窟开始,河西的石窟艺术开始走向繁荣,祁连山成为石窟开凿的理想场所,玉门昌马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金塔寺石窟等一批佛教石窟相继开凿,这些石窟承袭了鲜明的西域色彩,并最早开始融合汉地艺术,成为西域佛教艺术传播到中国的第一站和驻泊地,但河西石窟艺术的巅峰,还要属蛮声海内外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一个令全世界为之侧目的名字,因神奇浩瀚的鸣沙山和博大精深的莫高窟而享誉世界。作为河西走廊上的一座边城,敦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沉淀出了令世界惊叹的艺术宝库。

公元344年的一个黄昏,和尚乐僔途径宕泉河谷时,看见鸣沙山在金光之中似千佛显现,认为是佛家圣地,于是留下来开窟造像,开启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先河。此后的若干个世纪里,三危山下,鸣沙山畔、宕泉河谷的石壁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洞窟,一代又一代的僧侣、画匠们将他们的信仰和希望绘制在石壁之上。公元七世纪,中国历史进入了又一个强盛繁荣的时代,大唐王朝的富庶和开放,使丝绸之路迎来了自汉以来的第二个鼎盛时期,敦煌也成为史书中形容的“华戎所交一大都会”。对于雄才大略的“天可汗”唐太宗来说,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西域的安宁是国家战略的既定目标,在大唐的强力管控下,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交流日渐繁荣。大唐的军队征服高昌回撤时,一部分工匠选择留在敦煌,其中就包括李工,他成为了莫高窟第220窟的画师之一。第220窟北壁所描绘的盛大舞蹈场面,被公认为具有“吴带当风”“满壁风动”的画圣吴道子的神韵。今天我们有幸到莫高窟瞻仰到的美轮美奂的壁画,都是那些不知名的画师们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史料中没有记录下他们的真实姓名,片中只能用李工作为代称。繁荣的唐朝贡献了莫高窟近一半的洞窟和壁画,尽显大唐文化的宏大辉煌。

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一千年间,莫高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榆林窟等石窟群,形成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圣地与历史文化宝库。不朽的岩石赋予了佛像们接近永恒的气质,让千年后偶然到来的游山者们感受到超然物外的沉静与智慧。

河西走廊观后感4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部相当好看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是真正的不看后悔系列。

首先,来说说该部记录片的良好口碑,豆瓣评分9.7,腾讯评分9.5,单凭这么高评分就知道该记录片的水准是相当高了。该纪录片不仅拍摄水平上等、配音旁白上等、情景复原上等,收获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而且最最厉害的是,《河西走廊》纪录片内容丰富,取材角度经典,记录的是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河西走廊》纪录片从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讲述了伴随朝代变迁的中国西部历史,展示了河西走廊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作为一个历史小白,通过观看该纪录片,将对中国历史的纵向脉络有初步了解。

记录片从张骞出使西域徐徐道来,通过各阶段历史最具影响人物展开描述,让人了解到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征途、商旅绵延的古道、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丝绸之路等多彩面貌。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路段,连接着亚欧非三大洲的文化贸易交流。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河西走廊作为佛教东传的.要道,文物品类极其丰富,至今还保存着天梯山石窟、马蹄寺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闻名天下的文物古迹。

通过记录片的讲述,了解到河西走廊还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宝藏之地,拥有玉门石油、镜铁山铁矿、金昌镍矿等多处大型矿点,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

看完该部纪录片,对历史、地理、中西文化、政教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思考,也为中华子民的探险精神、爱国情怀、人性之美所感叹!好想从西安启程,沿着丝绸之路的古道,去看看河西走廊上波澜壮阔的雄壮辉煌

河西走廊观后感5

河西走廊不只是一个地理标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和使命。

在曾经的历史通道上,作为通往东西两地的咽喉,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洒下无数先辈的血汗。沉淀了太多的期待和渴望,而对于我们中国人,这条横贯东西的通道,战略地位愈发凸显,也肩负起更多使命。

两千年前,张骞义无反顾踏上西去的探索征程,才有了一个帝国。沿着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生动岁月,和这条通道日后的另一种独特风格。我观后印象最深的是张骞的决心和毅力,这使他在异国他乡饱受艰苦的情况下克服了各种逆境,仍然不忘自己的使命。从走廊东西两端走来的学者和僧人,携带着经书和古老的典籍,穿越乱世动荡的时代,思想和信念依然生生不息。儒家与佛教的光芒沿着这里照射至整个东亚,而东西文化的碰撞也让河西大地变得博大且宽容。河西走廊像一个引子,引入了中国广阔的西部,和平的使者接踵而来,以会谈和结盟的方式确立了今天的中国版图。身处广阔西部和遥远欧洲海岸的.人们也怀着对未来生话的希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求,踏上了东行的旅程。

从此,穿越了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全面扩展,驮运货物的马队日夜兼程,黄金和琥珀,瓷器和丝绸,僧侣与经卷,成为慢慢旅途中坚持的决心。在这条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反复轮回,把一个个遥远的国家笼络成更加宏伟的格局。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确实,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铸就我们的现在。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铺就我们走向未来的道路。历史总是在现在和未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演绎着,读古才能知今”

河西走廊观后感6

作者的文笔优美飘逸,但缺乏主线与灵魂,历史深入还不够。建议有兴趣的你可以观看央视综合频道《河西走廊》的专题片,带给人灵魂的共鸣和视觉的盛宴。

不过依然感恩作者,也感恩这悠闲的假期,让我有时间、有眼福渐次展开《河西走廊》这宏大的历史篇章。回头凝望,在那久远的年代,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白雪皑皑的高山,深不可测的峡谷,河流、湖泊、海子,月氏、乌孙、匈奴……数十个少数民族,弯弓射雕,弯刀映月,一阵阵马蹄声踏破了静悄悄的西北黎明。

丝路悠悠,驼铃漫漫,河西走廊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物质和精神的`洪流相向而行、川流不息。文化是永恒的,其魅力和影响足以跨越时空。历史文化辉煌耀眼,可以明照当下,可以指导现实并启迪未来。

但愿有生之年,可以沿着这条路去走走,去触摸这两千多年前文化元素的热度,去探测这些文化遗迹的深度……

河西走廊观后感7

现在怎么不爱写东西了,书看多了该想要输出才是,许多观点总觉得它们还未形成,因为我没有系统地思考过就不敢说,怕它们漏洞百出,比如上一篇未完成。所以就在博客写一写吧,这大概是个只有韩寒还在怀念的地方。下午没去和朋友们K歌而是看完了这部十集纪录片,其中多次感动流泪,现在写读后感的冲动已经过去了,就是和自己聊一聊。

西北是我的家乡。之前长安与河西走廊是对立的,一个是中原都城,一个是被征服被统治的对象,宋迁都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长安和河西走廊就成一体了,落后的西北五省。虽然作为一个西安人,从小并没有对故乡感到有什么自豪的,生长在古城又不是就代表我有底蕴有文化,相反我倒是觉得身边的人天然有种固步自封,毕竟八百里秦川是富饶安逸之地,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没多大兴趣也情有可原。可是每每看到唐朝的文字或者画面,总是忍不住落泪,好怀念那个我并没有经历过的时代,我几乎确信现在这里的.人没有把当时的精神继承下来,虽然城墙还在,不是唐朝的,虽然西市重新建起来了,但只觉得蹩脚,还有曲江、大唐芙蓉园,即便就是大明宫也被复原出来,这个城市还是不及当年长安的十一,因为她的精神内核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长安,包容万象,万国来朝,天下第一。当年长安城的少年,一胸腔的山河锦绣,心系苍生,广博而自由。那种自信是因为大唐引领时代的风潮,代表最先进的思想和最发达的生产力,就如现今的欧美。人类文明数千年,多少朝代更替,人们还是在不懈地违反着发展和繁荣的定律,也许就是人性吧,然而世界大势偏偏是逆着人性而行的,所以繁荣和倒退才能如此匪夷所思地不断更替。

我总希望那股千年前的汉唐心气还是存在在自己内心深处的,虽然也说不上那到底是什么,就比如大唐的自信豪迈如今体现为不卑不亢,自由广博体现为温和宽厚,虽然被时代被环境压抑制约,但内核的东西还是一路的。只要内核的东西还在,千百年后仍能回到文明的最前列,但如今这内核已经不见了,我再没有见过心中山河锦绣的少年,人们竟不再宽容自由而是相信绝对真理,不再勇敢探索追求真知而是习惯于照抄照搬,感觉像是自折双翼而不觉其痛。

河西走廊观后感8

在读初中的时候,学校每周都会组织在球场上看银幕电影,每一次都要写观后感,几乎都是糊弄着就过了。

这一次看《河西走廊》记录片想总结一下自己的观后感以及补充自己的历史知识盲点,虽然每次写完就忘,但不妨碍我为自己有一刻钟的记忆进行总结。

第一集《使者》主要是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以及经过。首要原因是由于当时俘虏的匈奴简在审讯下暴露出来匈奴的国王冒顿单于与大月氏结仇,刘彻为了对抗匈奴要与大月氏结盟联合对抗匈奴,收服匈奴。为寻找大月氏决定征集史臣出使西域。其次是长期受匈奴的压制。汉高祖时期的和亲政策向匈奴每年进贡,五代帝皇的屈辱,越发嚣张的匈奴势力逐渐增大造成刘彻的恐惧。

回到河西走廊的开端,导演从地理位置上开始普及河西走廊的由来,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甘肃省形犹如“如意”,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形如走廊而命名。河西走廊由于数亿年前的地壳裂变,欧亚板块的地壳运动震裂而形成,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祁连:意指天)。

在公园前141年,年仅16岁的刘邦重孙刘彻登基,为汉武帝。为了对抗收服匈奴,汉武帝在张骞出使西域三年杳无音讯后,决定正面抗击匈奴,为此他做出了一些改革,削藩巩固中央政权、训练士兵、封年轻军官卫青、公孙敖为大将军率领士兵突击匈奴,第一次的“马邑之谋”因被泄露而终止,想法的落实终是靠行动,三思而后行的汉武帝不畏对手的强劲为后续的每一次抗击匈奴埋下了伏笔。之后在一次“龙城之战”中卫青取得了第一次抗击匈奴的胜利之战,为之后收服匈奴奠定了基础。

再往下看,张骞在公元前137年出使西域,那时的张骞27岁,在寻找大月氏的途中被两次俘虏,第一次被俘虏的9年里娶了匈奴的妻子,收集西域的地理信息匈奴部落的作战特点。在谋划了很久之后在一次外出捕猎中逃走后往西南寻找大月氏,大月氏无意结盟,一年多后返长安途中被匈奴人第二次俘虏。第二次逃走是匈奴的国王单于去世,这一次带着随从堂巴邑与匈奴妻子返长安,这一次历经的时间,张骞带着西域的地图、各式种子以及西域的经历回到了长安。在这一段里我反复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两次被捕,匈奴的国王都没有将张骞杀害呢?我不禁在猜想是不是在那个公园前的年代里两边互不流通的信息,单于除了为了得到汉王朝的信息以及张骞为人之外,还有一些原因是为了在外姓人当中留下一些自己的痕迹以证明自己的.王朝呢?这里我还带着一些疑问。看到张骞回到自己国家完成自己的使命,被封“博望侯”的张骞继续为卫青出战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大概孙子兵法中很重要的一点“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一点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到这里为止我对《河西走廊》的使者有了初步认识,使者是不畏艰难险阻,为了使命是可以将自己置身事外,张骞的使命完成的进度条在这一集中是百分之百,历史中被司马迁收录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他的出使被称作“凿空”意指开通道路。

在漫长的凿空里,因为这一次出使,让中原与西域开通了一个新的视野,也为之后的丝绸之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模式。

第一集就让我补充了很多历史知识,我走过大漠但我不认识大漠,在这样一个年代里这部记录片让我重新拾起历史的认知。来历的来与经历在时代人物中翻转,我继续看下一集《通道》。

河西走廊观后感9

《河西走廊》,一部我认为国产最好的纪录片,不论是背景音乐还是旁白配音,旁白文案以及演员的演技都做到了非常完美,总共十集不长不短却最好的介绍了河西走廊的前世今生。

战马斯鸣,旌旗林立且昂首飘扬,战士坚毅目光如炬且虎虎生风,北风呼啸扬起阵阵黄沙,黑云压境且悬挂于苍穹,此时无声胜有声,巨变即将一触即发。武帝刘彻凝视着眼前的大汉疆域地图,眼神坚定的盯着那条狭长的走廊不由的激情豪迈,荡气回肠。年轻的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年轻的将军十八便皮甲挂帅,他以初生牛犊的气势在为国为家的道路上挥斥方遒,二十便封狼居胥,祁连山、焉支山无一不留下他的激情挥洒、理想安家,他的不世之功遍布在河西走廊的每个角落。纪录片《河西走廊之梦》不时在我耳边回响,我总感觉两千多年前的秣马厉兵、峥嵘岁月依旧如昔,音乐声里渗透着每一位为家国浴血奋战将士理想和忠魂。

张骞背负着国家的使命前进在未知的领域,这个过程,他经历了沧海桑田也经历了转身千年,他的探索历经了艰险也积累了太多的沉淀,他崇高的使命感,崇高的气节,对家国崇高的信仰让河西走廊,让大汉充满了意气风发和无尽的期待,期待精神永存,期待家国永存,期待走廊永存。

这片土地上虽厮杀不断,但包容也不断,这里是中外文明交汇的必经之路,这片土地上可以看到各种民族的人,也发生着各种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张国臂腋,扬我军威,滴酒入泉,盛世敦煌也。佛教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石窟艺术的重要发祥地,马蹄寺石窟、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象山石窟等一大批璀璨的石窟艺术在河西走廊,在甘陇大地上生根发芽。这里有着世界上第一次“万国”博览会,这片土地首先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大地的盛大容颜,在海权文明未到来之前河西走廊一直是中华文明的血脉,它的`繁荣即是国家的繁荣,汉时的丝绸之路,东汉再次延续开启,隋时的“万国会盟”,唐安史之乱以前河西走廊是西域进入中原的第一站,元初蒙古和吐蕃在河西走廊的会谈无一不记录着盛世的变迁。

这片富饶的土地让资源匮乏的新中国看到了希望,玉门油田,铁人王进喜等为新中国的石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意中发现的镍矿让新中国一举成为镍产业的大国而这次的贡献者便是河西走廊上的金昌,金川公司和无数为镍事业做出贡献的人。还有很多宝贵的资源在河西走廊的大地上被发现,酒钢,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

远远望去祁连山的纯净延续千年,它滋润着河西走廊这片神奇的土地,缓缓流淌的雪水渗透到每一处足迹。历史在其中流淌、岁月在其中流淌、激情在其中流淌,或许它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其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如:梦想,渴望、期待、天下。

如今的河西走廊已经重现往日的期许,它不仅仅是一个名词,不仅仅是一段历史,它更多的是中国人内心的激情、使命。

河西走廊观后感10

《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真的值得一看,让人动容,热泪盈眶。不仅在于打磨的故事、服化道、配乐、文案,更在于看到两千多年来,民族自信和坚韧的精神,由衷钦佩和自豪。看完还想再看一遍。

一眼千年,时间从这里走过,留下了历朝历代的痕迹,关键的里程碑。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打开了对西方世界的`认知。,坚守初心,历经磨难,完成使命。汉武帝雄才大略,视野开阔,开疆拓土,并设河西四郡,稳定边疆,联通商贸。霍去病像是带着使命而来的璀璨英雄,打通河西走廊,奠定西部版图。外交官常惠,解忧公主为汉帝国西部稳定舍身忘死。开始的屯田戍边,智慧政策。

三百年大混战,郭荷、郭瑀、刘昞这些儒家学者展现了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河西文化促使儒家文化得以保留传承。了解到最早的石窟原来是儒家郭瑀讲学的地方。千古一僧鸠摩罗什,昙无谶历经艰险到河西走廊,佛教文化传入中原,纷争中的精神信仰。第一个踏足河西走廊的皇帝隋炀帝,是第一个在中国的土地上组织“世博会”盛况的人。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当代,利在千秋。敦煌220窟,体现了画工技艺高超。敦煌的石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留下了千年间朝代的痕迹。萨班、八思巴、阔端、忽必烈,促使青藏高原纳入中国版图,藏传佛教文化传播。(最震撼的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横扫大半个欧亚大陆,不可思议。但居然因坠马而死。)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伊利,决一死战,让人动容。外国记者拍下的晚清河西走廊影像,一片衰败,凄凉。闭关锁国,落后世界,落后就会挨打,痛心惋惜。深感生活在现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国家,是多么幸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一代代年轻的建设者们执着、坚韧,施展才能,挥洒汗水和热血,历经艰难万险,发掘地质资源,建立工业城市,再度崛起。西气东输、西油东送,油田,铁矿,铜镍矿和有色金属,天然气,风能,太阳能,兰新铁路,高铁等等工业的发展,开拓的是工业,建立的是民族自信心。

弹指间,沧海桑田。一刹那,转身千年。时光一去不返,但河西走廊始终就在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

河西走廊观后感11

古老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浩瀚的历史长河波涛汹涌。昔日的光辉与荣耀通过万千年的时光依旧绽放着流光异彩。拨开历史的云烟,我们听见霍去病不灭匈奴誓不返的壮志豪言,望见张骞屈身数十载,英名垂青史的辛酸泪。曾经那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在岁月无情的打磨中慢慢沉淀。那承载着历史年轮的河西走廊,一粒粒大漠的沙石都在讲述着这片土地的传奇。那永不止息,生生流淌的大河顺势而去。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

对于中国而言,拥有河西走廊这片沃土,是何其幸运。偌大的沙漠,因它而变得丰富多彩。是它丰美的水草培育了一批优良的马种;是它充沛的水源滋养了无数勤劳的民族;也是它温柔的秉性谱写了一段壮美的历史史诗!

在广袤的河西走廊大地上,一千年前那英姿飒爽的霍去病终有有了一片施展拳脚的天地。他首次联结西域,通过精密的战略部署,成功拿下河西走廊。成为汉代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纵使千百年已过去,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依然深深地烙在人们心中。那个不畏强权,牢记使命的高大形象,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被匈奴欺压数十年人们的心。

那一个个被史笔记录下来的平凡或伟大的人物,都以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姿态,走过那长长的河西走廊。那络绎不绝,来往东西的骆驼商队,在那驼铃叮叮当当中穿过一条两千多公里的戈壁,踏出一首悲壮的阳关曲。

历史是厚重而庄严的,在那个时代,各民族分裂割据,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免不了杀戮和争夺,而统治者的野心则是以人民为代价。回望今天,我们又该多庆幸生在了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国家。优良的军队,民主的政坛,日趋先进的技术,不断地保障和改善着我们的生活。因为有强大而善良的祖国,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可以昂首挺胸地走在世界各个角落。而我想,河西走廊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该珍惜这样美好的时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它前行的脚步,让人不禁感叹,在那个辉煌一时的盛世中,历史演绎着一切的悲欢离合、荣辱兴衰,而人才是最充满悲剧色彩的存在,渺小而无奈。

一刹那,就已千年。

河西走廊观后感12

看完此纪录片,我心中有两大感受。

一是此纪录片的制作精良,恢弘大气,文辞解说优美,逻辑流畅,有趣易懂,对于像我这样喜欢历史的朋友,这无疑是一部十分佳作。

二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沉醉,被片中所记录的西北疆域无限向往和憧憬,被我国从古至今万千骁勇开疆阔土所感动,更是被那一位位英勇帝王作出的功在千秋的伟绩所感怀,万千思绪萦绕心中。

此片中讲述了从汉武帝刘彻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在河西走廊上发生的一系列历史变革以及繁盛过往,兴衰荣辱,起起伏伏,河西走廊用它宽容的姿态和胸襟见证了中国这一古老美丽国家的沧桑变化,见证了千年兴衰,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复兴抗争的不屈精神。

以河西走廊发展为主题,以朝代跟迭时间为主线,详细讲述了各个朝代帝王以及杰出谋略的政治家和文人墨客能工巧匠对河西走廊的发展,我也在影片中见证了曾经汉朝张骞的坚韧不拔,为丝绸之路的开创立下了不朽的功绩;见证了骁勇善战的霍去病大战匈奴王,最后收服投降的浑邪王,从而将河西走廊的版图纳入中原,见证了中原鼎盛万国朝和之景,也见证了河西走廊的包容与丰富多彩,儒道佛三种文化并存,来自西域的商人络绎不绝,空前繁华,见证了大唐盛世,同时也和河西走廊一起经历了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他就像一位长者,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之后,仍然屹立于那片广袤深邃的土地,宽容而博学,身上蕴藏着在历史的变迁中人类留下的.文化瑰宝。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在见证历史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到,即使是从前万国朝和的中央帝国,闭关锁国,故步自封,也会使先辈基业开拓的江土被人侵占割据,因此无论何时,吾辈应当自强;但同时我又感怀祖国从1949年建国,从零开始,至今不足百年,便已得今日之泱泱大国风貌,可见我们中国人韧劲是多么强大,开拓创新是多么快速。虎父无犬子,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千古基业何其强大,相信不久的未来,我国必能实现宏伟构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河西走廊观后感13

凤凰视频同步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刚看过第一集《使者》,可是不得不说,有点失望,明显是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官样文章,还是一如既往的宣扬民族自豪感用汉匈战争做开篇,站在大汉族的立场上去看待河西走廊,而不是立足于河西走廊本身,将河西走廊自身作为一个原点发散出去,探究这里的历史和人文、地理、地缘战略特点,再深度分析下去,和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和当下中国的大战略相结合,不可以不说是一个遗憾。

个人认为,河西走廊的意义在于,他是一个难得的地理缺口和桥头堡,让经过几千年融合稳定下来的华夏民族可以突破自己的地理局限去接触外面的世界,不断补充自己和改良自己,让自己不至于像美洲文明一样趋于僵化封闭或者说是缺乏忧患意识变得脆弱,避免了面对外来冲击时消解覆亡的命运。这是河西走廊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存续的意义。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讲,张骞凿空西域就是中国人那个时代的地理大发现。伴随着张骞通西域,新工具新技术的传入,新作物的传入,新族群的融入,比起明代大航海的郑和,张骞更有可堪与哥伦布、麦哲伦和库克船长类比的历史地位,所不同的只是具体形态。张骞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面对的是北方匈奴的威胁而不是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的威胁,走的不是海路而是陆路,探索的是欧亚大陆而不是全球海洋。

就河西走廊本身而言,汉人开拓西域的历史也并不是真正应该作为纪录片开端的历史,在汉人击败匈奴建立河西五郡开启该地区高度汉化的历史之前,河西走廊就生存着形形色色的族群,有着辉煌不输于汉地的文明形态,至少我们从史书中看到的就有月氏和乌孙,有羌人,这些人是更早于汉人的河西走廊的原住民,纪录片的'视角和格局观还是有点low了,所传达的历史观也不利于中华各民族的平等相处和大融合。实际上,即使是对于汉民族而言,形成华夏先民的一部分族群就东迁自河西走廊,如果能从更久远的年代讲述,文明的广度和深度会大大加深,格局观也会显得更加开放。

中华文化要自新,就必须把自己放到更广大的人类历史的背景上去看自己,不可以死抱着祖宗的大腿不放。中国人想要文化输出,就必须先挖掘整理、用开放的眼光整合改造创新自己的文化,不然,面对当今的世界,是难以制作出足够先进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的,最多不过是像土耳其拍的《征服1453》一样自娱自乐的作品罢了。中国想要文化输出,就必须把自己变成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形态,至少也要是之一才行,而我们现在充其量只是“在路上”的状态,也急不得。文化是经济社会等等的发展最终的累积和沉淀,不是政治文宣需要随时可以生产出的商品。

河西走廊观后感14

本片主要讲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今,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化。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集、第三集和第九集。第二集中霍去病三度大败匈奴,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夺回河西走廊,这真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岁月,当他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时,我真的是血脉贲张。

我也感慨于汉武帝的文韬武略,对河西局势是如此有远见,这个边疆要塞对以后乃至今日的发展都极其重要。我特别喜欢河西四郡的名字与意义。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汉武帝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将他经略西部的梦想留在了河西走廊上,传承千年的名字似乎仍映射着千年前那个站在黄河边极目远眺的身影,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第三集从悬泉置一个无名的置啬夫视角,讲述了常惠和解忧公主为河西奋斗的一生,那都是一段生机勃勃的岁月,常惠五次经过悬泉置,每次一都是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当他最后一次途径悬泉置,他多停留了一天,这是置啬夫最后一次看到这个老人。曾经的老兄弟相继离去,常惠舟车一生,辗转南北,他在悬泉置站在角楼遥望东方时,似乎看到了那座古老的长安城发出阵阵智慧之光,那是众任先贤栉风沐雨的一生,也是他,常惠,砥砺奋战的曾经。

河西走廊观后感15

最近先后看完《觉醒年代》《天道》,又陪孩子一起看完纪录片《河西走廊》,心中热血沸腾,感慨万千,想要写点什么,摩拳擦掌,即便输出水平有限,也凑合两三字说说自己的感受。

今天便先来说说《河西走廊》,以前对大西北的印象非常少,看完这部纪录片,整体了解了河西走廊从汉朝到如今的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纪录片重点讲述了有关河西走廊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从最开始,张赛出使西域,中途两次被匈奴人扣留先后9年,又历时2年时间逃回大汉,其所见所闻,对西域的了解给当时正一筹莫展对付西北匈奴的汉武帝注入一剂良药,可谓是及时雨。张骞出赛可以说对中国国家版图的开拓,对西北历史的布局犹如盘古开天辟地之同等的作用。此后,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征服河西走廊,设置自己的郡县。随后的两位汉朝皇帝,汉昭帝,汉宣帝用和亲的方式巩固了河西走廊的格局和地位。汉朝之后直到隋朝期间,河西走廊不断经历朝代的更迭,确实当时继后晋时期避免最好的世外桃源之地,为逃避战乱,许多文人大家相继来到河西走廊避难,当时的文人大家热衷推广儒家思想,同时苦心研究儒家和当时他们带过去的经典著作。因此儒家思想在河西走廊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前的战乱的300年得到广泛的推广。

后隋炀帝杨广统一全国,他意识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在祁连山脚下举办历史上首次的万国盛会。可谓使东西方的商贸得到空前的繁荣,后唐朝入住中原,成吉思汗横扫整个中亚和欧洲地区,随后的几十年里,当时蒙古国统领阔端和藏族部落首领的班智达进行和谈,从此藏族归于元朝版图。

纵观历史变迁,汉朝开拓,元朝,隋朝,唐朝得到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在明朝和清朝时,因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河西走廊进入了最为萧条的几百年。而这几百年的历史,中国从过了文艺复兴,也错过了欧洲的工业革命。即便是当时开放国门,没有当时很好的国民基础和卓越的领导统治,中国即便知道文艺复兴,估计也是hold不住的

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需要石油和大量的'原材料进行工业改革,而祁连山,这座宝山,给中国源源不断的输出了石油,镍,铁,玉石,水晶等重要的核心国家战略资源。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和力量。

直至今日,内陆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振兴中国的重要要塞。

读毕,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叹历史风云人物变幻,感叹祖国的打好山河,感叹历史先贤为这片土地注入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感叹这块巨大宝藏之地带给我国人民的用之不竭的财富

第三篇:《河西走廊》观后感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河西走廊——宝藏》观影心得

作为一个甘肃人,《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我很早就看过,感慨和感动也颇深,却一直不曾表达过,不如就借此契机一吐为快吧。

这部纪录片分为十集,前面的九集从张骞、常惠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敦煌贸易、凉州会盟等都充分揭示了河西走廊的战略地位:河西走廊既是一条御侮之路,主权之路,也是一条贸易之路,和平之路。而最后一集——《宝藏》则回归现实,讲述了玉门油田、金昌镍矿、兰新铁路等新中国重要工程,以及习主席“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卒章显志地揭示了该片浓浓的现世关怀和责任重负。

此次我选择观看的便是第十集,不光因为它所展示的内容关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建设,更因为对于最后一集的争议很能反应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国人的心态,是非常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

我是在弹幕网站上观看整部纪录片的,所以全程都能看到网友们的评价与讨论,由于前九集讲述的都是过往两千年的政治和历史,与现实联系不紧密,就算有分歧也只是集中在历史观这样的层面,或者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细节错误,可到了最后一集,却出现了一些争议。

争议的出现或许是由于最后这部分的主题升华:时间线延伸到了近现代,影片主要回顾了我们的父辈在共和国成立之后建设河西走廊工业体系的奋斗史,片尾更是顺势引出了“一带一路”这个国家战略。

就是这些内容,让不少“愤青”和“键盘侠”觉得有歌功颂德之嫌,这些人或是以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呵呵”一句,或是“痛心疾首”地指责影片创作方在纯粹的人文历史中加入政治成分,总之,就是觉得影片的最后一集“有失格调”。对此我实在无法认同,他们自以为睿智清醒,可这样毫不思索的态度和批判的无理性,完全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体现。而且从历史层面分析,这些人的心态更是典型的“崇古贬今”,汉武帝经略西域、卫青霍去病击退匈奴可以让他们觉得热血沸腾,而近现代河西大地无数人为之奋斗的工业建设却让他们如鲠在喉,竟然觉得大有“溜须拍马”之意。况且,仔细梳理一下,这些事件也确实只是历史年代不同,本质上都是国家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发展历程,所以,这恐怕和历史无关,只是由于他们自身的无知无能而对国家和政府一贯唱衰的心态作怪罢了。

暂且抛开这些人的看法,说说我的感受吧,如果说前九集是历史的壮阔,让我感怀、感慨,那么最后一集便是现世的关怀,让我感动、感激。在这个篇章里,我看到的是经过几代石油人的努力,玉门油田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也成为河西走廊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发的宝藏;是为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战略布局,年轻的共和国工业先锋历尽艰辛,只用了短短的三年就提交给国家一个大型的铁矿勘探报告,甚至为此先后有十一名地质勘探队员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是因铁矿而兴起的嘉峪关市和因有色金属而崛起的镍都金昌;是建设者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才建设成功的连通第二欧亚大陆桥的兰新铁路和如今的兰新高铁;是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西气东输这条看不见的通道的建设与发展„„更是几代人将自己的青春与血汗挥洒在河西走廊上,让曾经的荒漠变成了新的家园的过往。

所以,就算是歌功颂德又怎样?那些参与了近现代河西走廊一个个伟大工程的所有人都是共和国的基石和脊梁,他们难道不值得歌颂和赞美吗?所幸,大部分网友的三观还是健全的,对于那一小撮上嘲天下嘲地中间嘲空气的“键盘侠”,大家纷纷据理反驳,这既是出于对于这片土地建设成果的认同和维护,也是对老一辈建设者的尊重和感谢。而且,最让我欣慰的是,大部分观者和我的感受一样,对于这一集所展示的奋斗史,我们都是——幸福并感激着。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强调经济发展,多方位地引进各种先进技术,文化也交融碰撞,于是导致一批分辨能力较低的人盲目崇拜外国甚至迷信外国言论,对于本国的一切都“嗤之以鼻”来彰显自己的“精神独立”。这种心态其实和明清闭关锁国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如出一辙,都是不可取的。我们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能盲目崇拜外国贬低本国,重建往日辉煌不是靠一味批评与嘲讽就可以做到的,建议与实干同样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纪录片的主题“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是历史,也是现实。这部纪录片虽然2012年就开始筹拍,但它播出时,恰好与“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相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河西走廊》的现实意义与思想的感召力也就更加深刻,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年轻人要不忘先辈的艰苦奋斗,在新时期的建设中继往开来。

最后,以这部纪录片的结语结束此文吧:

草原黄了又绿,海上潮涨潮落。中国,从强盛到衰落,又从抗争到复兴,今天,我们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未如此之近,中国同周边国家携手圆梦的意愿从未如此之真,而河西走廊作为陆路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时光一去不返,但河西走廊始终就在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豆瓣影评《一带山河多面相》

第四篇: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1

时间在缓缓流逝。

被长时间滞留在匈奴人军帐中的张骞对于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在匈奴人眼里,祁连山是神圣的,匈奴语中的“祁连”就是“天”的意思。

这片神圣的土地曾是月氏人的家园。

在那个纵横驰骋的时代,河西走廊丰美的水草,培育出优良的战马。拥有了优良的战马,也就拥有了向更远处开拓的力量和速度,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尤其重要。

从公元前2开始,野心勃勃的冒顿单于就不断领兵南下。

不堪袭扰的月氏人被迫西迁。

从此,祁连山与河西走廊成了匈奴人的'天然牧场。

他们由此握住了一把直插汉帝国西部边境的利剑。

汉武帝又一次从噩梦中惊醒。

他时常梦到西域,梦到匈奴,血腥的厮杀,枪刺与马蹄,他试图冲破重围,但毫无希望。

此时已经是公元前133年春,张骞出使西域的第5年。

汉武帝失去了耐心,决定不再等待张骞使团的消息。他召集群臣,就如何应对匈奴的战略进行廷议。

5年来,汉武帝锐意改革,大力削藩,巩固中央政权的政治和经济实力。

在军事上,他严厉督促各地行政官员广泛搜寻并储备良马,选拔卫青、公孙敖等一批年轻军官展开军事训练。

汉武帝刘彻决心已定,即或是张骞杳无音讯,或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也要开始对匈奴的反击。

这次廷议中,汉帝国的文武大臣们一致同意停止执行先帝们奉行的防御战略,反击匈奴。

汉武帝刘彻计划亲率30万大军,以和亲为诱饵,在马邑围剿前来迎亲的匈奴部队。

虽然这次被称为“马邑之谋”的军事行动由于消息泄露而被迫中止,但汉帝国自此揭开了对匈奴战略反击的序幕。

刘彻,这位年轻气盛、胸怀宏图大略的皇帝,将把汉帝国快速带入一个开疆拓土,威仪天下的崭新时代。 一幕围绕争夺河西走廊的政治谋略与军事行动的大戏逐渐走向高潮。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2

“马邑之谋”过去4年后。 公元前129年,当匈奴又一次对汉帝国的北方发起袭击的时候,汉武帝决定派出四路大军回击匈奴。 这是汉帝国面对匈奴袭扰的第一次全面反击。 但结果却是,四路大军中一路无功,两路折损,唯独车骑将军卫青领衔的一支,出其不意地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并且在汉帝国历史上首次俘虏了匈奴将士近千人。

这就是名噪一时的“龙城之战”。 这让汉武帝感到振奋。

但另外三路大军的失败,却让汉武帝陷入沉思。 对于匈奴的不了解和缺乏必要的情报成为了更加迫切的问题。

9年前,当他选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他满怀期待。 此时,杳无音讯的张骞不知是否还活着? 时光匆匆,转眼间,张骞已经在匈奴的监管下生活了9年。 9年时光,足以磨灭一个人的雄心壮志。 只有细心的匈奴妻子会发现,张骞偶尔会眺望东方。 那一定是长安,是他对故乡的思念,还有,汉帝国交给他的使命。

一个平常的日子,张骞带着自己的随从堂邑父像往常一样外出打猎。

但他的匈奴妻子还是察觉出一丝异样。

她知道,此一去,自己的汉人丈夫将不再回头。

张骞和堂邑父穿着胡服,穿越匈奴人的关卡一路狂奔——但他并不是要回长安,而是选择了继续西行,完成汉帝国交给自己的使命。

此时,月氏人早已在匈奴的数次打击下,分裂成两支一大部分月氏人选择西迁,他们背井离乡,途经大宛,迁居到中亚阿姆河流域,他们被称作大月氏。而少数则留在敦煌南山地区,与羌人杂处,被称作小月氏。

当张骞得知这一消息后,毅然折向西南方向,继续寻找大月氏。他们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经过库车、疏勒等地。

这是一次艰险的跋涉。

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张骞他们风餐露宿,备尝艰辛。

塔克拉玛干,世界第二大沙漠。

两千年前,张骞和随从堂邑父曾经从这里穿过,前往西域。

茫茫无际的沙漠中时而飞沙走石、时而热浪翻涌,今天的'我们依然无法想象,张骞是如何在强大的信念支撑下,横穿大漠,翻越帕米尔高原,来到大月氏的。这相当于从今天的内蒙古,走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

当大月氏王见到这个来自遥远中原的汉人时,他格外地惊奇和钦佩,但对汉武帝联合攻击匈奴的提议并不感兴趣。

他告诉张骞:这里土地肥沃,大月氏部落已经逐渐由游牧生活过渡到安居下来发展农业生产的状态,已经无意东还。

张骞在大月氏滞留了一年多,再三邀请大月氏王却得不到明确的答复。

尽管他感到有些失望,但他的内心深处依然觉得不虚此行。

他途经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西域数国,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深入了解了西域社会。

这里人们的风俗习惯以及草木、畜产都与中原不同,更有一种名为汗血宝马的优良马种,高大俊朗,绝非中原所见。

如果能够打通河西走廊这条沟通汉帝国与西域的咽喉要道,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就可以畅通无阻,汉帝国的视野也将更加开阔。

带着这样的想法,张骞决定尽快返回长安。

为了避开匈奴控制区,张骞决定改变路线,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遭到匈奴人的拦截。

他们再次翻越帕米尔高原,沿昆仑山北麓,经莎车、于阗——也就是今天的和田。迂回北上返回长安。

意外的是,此时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

张骞实在是时运不济,再次成为匈奴骑兵的俘虏。

这一次。张骞认为自己必死无疑。

但,令人惊奇的是,匈奴首领再一次宽恕了这个逃跑的汉人使者。

在匈奴人的营地里,张骞几经周折,回到了他的妻子——那个善良的匈奴女身边。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3

公元前140年,一个男婴降生在汉武帝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府里。

他的母亲卫少儿是公主府里的女仆,父亲则是平阳县一个地位卑微的官员。

他们给这个孱弱的婴儿起名霍去病。

此时,已经是刘彻登上皇位的第二年,看上去,霍去病与皇帝的命运不会有任何交集。

但之后,就是这个霍去病,肩负起了汉帝国打通河西走廊的使命。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汉武帝在他的爱将卫青陪同下来到羽林营视察。

此时,汉帝国与匈奴都在紧张备战,伺机发起更大规模的战役。

训练有素的职业军官将是决定战场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他们的目光紧紧盯着正在指挥军士进行格斗训练的少年军官霍去病。

这个出生在平阳公主府普通女佣家的婴儿原本命运平平淡淡,但转机很快就悄然而至——

由于他的姨母卫子夫被汉武帝带入宫中并成为皇后,霍去病也从仆人的儿子瞬间变成了汉帝国的皇族成员。

而他的.舅舅正是汉帝国冉冉上升的高级军事将领,卫青。

尽管前程锦绣的霍去病可以享受宫廷的奢华生活,但他却偏偏喜欢舞刀弄枪,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关于秣马厉兵的风云战事与帝国战略。

他酷爱军事,喜欢骑射,每天跟着舅舅厮混在羽林营中摸爬滚打。

汉武帝十分喜爱自己这个虎虎生风的外甥。

在看过霍去病的训练之后,汉武帝建议霍去病要向古人学习,熟读兵法。

没想到,霍去病却和刘彻争辩说:“打仗应该随机应变,光学古时候的兵法是没有用的。”

霍去病犀利、敏锐的思维方式让汉武帝感到后生可畏。

此时,汉帝国与匈奴的生死缠斗仍在持续进行。

匈奴每年侵扰汉朝的边境,杀掠汉朝的官员和百姓。

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汉帝国的国力已达到最强盛的时期。

面对匈奴的一再挑衅,汉武帝终于下定了全面反击的决心。

从公元前129年开始,他先后发动了几次战役,解除了匈奴对汉都城长安的威胁。

而张骞带回的关于河西走廊及广阔西域的信息,极大地激发了汉武帝向西拓展的信心。

自从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月氏部落被匈奴驱逐之后,匈奴单于便把走廊东段封给了休屠王,西段封给了浑邪王。

通过这条走廊,匈奴王朝向西可以控制西域诸国,向南可与羌族结成对抗汉朝的联盟,对汉帝国西部地区构成严重威胁。

假若汉帝国能夺取河西走廊,那么,既能解除匈奴从西方对中原腹地的威胁,又可斩断匈奴与羌族部落的联盟,大大削弱匈奴的势力范围,斩断匈奴的右臂,打通前往西域的通道。

汉武帝刘彻知道,汉匈之间的战争是极其特殊的。河西走廊远离交通线与人口稠密地区,很难及时得到来自后方的补给。更何况

拥有强大骑兵的匈奴人,作战方式灵活多变,突然性强,这让习惯两军对垒的汉帝国军队防不胜防。

公元前123年,大将军卫青率十万大军与匈奴单子主力对决,17岁的霍去病以骠姚校尉的军阶随队出征。

在其中的一次战役中,卫青所率主力部队伤亡惨重。

但初出茅庐的霍去病却率领八百骑兵孤军深人,立下战功。

这次战役引起汉武帝的高度关注,他赐封霍去病为“冠军侯”。

年少轻狂、冲动骁勇的霍去病,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束缚,更不按常理出牌。

这个皇家年轻军官所采用的轻骑兵快速突袭的战术正是汉武帝所期待的。

这是位于河西走廊武威市的雷台汉墓,“马踏飞燕”的出土地。

1983年,“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这匹青铜铸成的骏马,从两千多年历史的硝烟中奔驰而来,它三足腾空,右后蹄踏一飞鸟,鬃毛飞扬,飘逸灵动。

汉帝国纵横千里、万马奔腾的激情岁月在河西走廊上留下了它的见证。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4

张骞的所见所闻让地处亚洲东部的汉帝国视野大开,他们的目光已经可以越过巍蛾的崇山峻岭,穿过河西走廊,看到了西域、中亚、南亚,一直到罗马帝国。

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振奋。

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

但跟随张骞的匈奴妻子在历史典籍中鲜有提及,我们只知道,一年后,她染病故去。

在漫长而艰辛的出使西域途中,因为这个女人,张骞不再孤独——两千年后,人们更有理由相信这一点。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这将是汉帝国随后在西域开展军事和外交攻势的基础,也使汉武帝最终坚定了打败匈奴的信心。

这些宝贵的情报使得汉帝国与匈奴人的决战不再是一场盲目的复仇。

尽管距离分出胜负还为时尚早,但打通河西走廊这条通往西域的'必经通道,斩断匈奴右翼,并且让它永远成为帝国的一部分,成为汉武帝的国家战略。

3年后。

公元前123年二月到四月。

已经晋升为大将军的卫青率六路大军先后两次进攻匈奴。

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军衔跟随卫青出击漠北。

张骞利用他熟悉匈奴军队特点、具有沙漠行军经验和丰富地理知识的优势。为汉朝军队做向导,指点行军路线和扎营布阵的方案。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道,张骞“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确保了战役的胜利。

战后论功行赏,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

“博望”是取其能“广博瞻望”的意思。

张骞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河西走廊也因此记住了这个坚忍不拔的探路者。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5

公元前1十月,45岁的汉武帝刘彻率领上万骑兵部队出巡雍州,最后抵达甘肃靖远的黄河岸边。

秋季的黄河汹涌澎湃。汉武帝向着西方极目远眺。

此时此刻,远方的祁连山连同咽喉一样的河西走廊已经成为中原版图的一部分。

汉帝国的使者、商队、军队,正通过河西走廊源源不断地奔赴富饶的西域。

尽管他一生都没有踏上河西走廊,但他知道,为了打通并且经略这条走廊,有无数汉家将士为之浴血奋战,忠骨销魂,长眠戈壁大漠。

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一年以后。

公元前1,汉帝国在河西走廊的四个行政管理区设置完成。

它们是: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

酒泉、敦煌扼守西部关口;张掖居中;武威则临界古金城府——也就是现在的兰州。

河西四郡的`每一个命名都有着独特的含义。

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

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

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

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

汉武帝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将他经略西部的梦想留在了河西走廊上。

同时,在河西走廊,汉帝国还设置了两个著名的军事要塞:玉门关和阳关,以此扼守西大门并建立了面向西域的前进基地。

这两个屹立于西北大漠的古代名关是河西走廊去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在敦煌以西约八十公里的地方,一南一北,分扼天山南北路的咽喉。两千年来见证无数历史沧桑,被世人千古传唱。

两千年云烟聚散,直到今天,尽管当年的四郡变成了如今的河西5座城市,但,河西走廊的格局和其中四座城市的名称依旧没有改变——

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

河西走廊的打通,为汉帝国带来了继续前行的机遇。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6

公元前138年·西汉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

距离汉帝国首都长安西北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宫里气氛不同寻常。—个使团即将出征。

朝廷侍从官张骞郑重地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

他将率领使团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

这一年,他们都很年轻——刘彻19岁。张骞27岁。

对于距今21前的这个帝国来说,

“西域”,无疑是个风险重重又令人向往的地方。

张骞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

但他无法知道的是,当他转身的那一刻,这次起伏跌宕、险象环生的出行就将注定被载入史册。

而河西走廊,也将从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西北至东南走向的省级行政区划。

甘肃省,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省份,形状犹如一支如意,它的中段,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

这条通道东西长约12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

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于是被人们称作——“河西走廊”。

它的形成,源于数亿年前的一次地壳剧变。

欧亚板块因为印度次大陆板块的撞击而缓慢隆起,形成地球上最高、也是最庞大的地质构造体系:青藏高原。与此同时,一条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弧形山脉被顶推隆起,这,就是祁连山。在祁连山脉的北麓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它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的隆起,切断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使西北地区形成了大片的戈壁荒漠。但幸运的是,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丰沛的山区降雨使祁连山成为伸入西北的一座湿岛。祁连山脉覆盖的积雪和史前冰川融化,形成了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河水奔涌而下,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河西走廊。在黑河的东西两侧是石羊河和疏勒河,这三大水系滋养了片片绿洲,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

这个星球上除了海洋以外,几乎所有的'地形地貌都在这条走廊上呈现。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后来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注定要从这里穿过。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河西走廊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略、经贸促进、文化交融的宏图大梦。对于生活在中原的人们,打通河西走廊,前往更为辽阔的西部是他们不变的梦想。

这个梦想的开端,源于两千年前一个帝国的开拓。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7

公元前141年。西汉。公元前141年,作为汉帝国创始人刘邦的重孙、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年仅16岁的刘彻登上皇位。此时,汉帝国已经运行了64个年头。

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铲除了异姓王。平定了刘姓诸王叛乱,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经济上休养生息,国富民强,充满活力。

但是军事和外交的羸弱却让这个国家被北方的匈奴王朝袭扰和压制了几十年。

年轻的刘彻自登基的那一天起,就踌躇满志地开始谋划如何经营自己的国家。

此时,他的国家,向东是大海;西南方向是犹如天然屏障般的青藏高原;向北和向西都是强大的匈奴势力。匈奴,始终是东亚大陆诸国的噩梦。

他们曾经是亚洲大陆上最强大、幅员最辽阔的游牧部落,成为横亘在东西方之间的可怕力量。

这是一个由众多游牧民族逐渐演变、融合而成的部族,发祥地在今天的内蒙古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

从先秦时代开始,他们一批批地从蒙古高原冲出去,无所顾忌地劫掠安定富庶的农耕国家。

秦末汉初之时,趁着中原形势混乱之际,匈奴杰出的军事统帅冒顿单于杀父自立,驱逐东胡、月氏等邻族,一统大漠,建立起庞大的匈奴王朝。

也正是在这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匈奴王朝勾勒出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可以控制的地域东起辽东,横跨蒙古草原,西与羌、氐相接,北达贝加尔湖,南抵河套及今山西、陕西北部。

这个王朝雄踞在高原大漠之上,俯瞰着东亚腹地。他们兵锋南指,成为汉帝国最强悍的敌人。

公元前2,一支匈奴骑兵突然包围了马邑城,随后又南扰太原。刚刚统一全国的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军营救,不想却被困在冰天雪地的白登山七天七夜,虽然军中猛将谋士如云,“马上天子”久经沙场,却险些全军覆没。

“白登之围”是汉匈正式交锋的第一战,竟以如此惨败的结局而告终。

这是汉高祖刘邦始料不及的。一统天下的豪情化作英雄迟暮的伤感。

为了休养生息,刘邦只能被迫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同时每年还要源源不断地送给匈奴大批生活物资。

但是,匈奴带给汉帝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无奈的屈辱已经延续了五代皇帝,年轻的刘彻决心改变这一切。

就在汉武帝刘彻登基不久,一名匈奴军官被汉帝国边境部队俘获。

通过对这名军官的审讯,刘彻得到这样一条情报:

当时河西走廊形势混乱,被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所控制,其中比较大的是月氏和乌孙部落。月氏部落赶走了乌孙人,而匈奴单于进入河西走廊后又杀死了月氏的领袖,甚至把他的头颅做成酒器。

新的月氏王渴望报匈奴的杀父之仇,但力不从心。

于是,月氏人只好向西迁徙。

刘彻觉得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假如能联合西域的月氏,形成东西方向的联合夹击,必定可以打败匈奴。

遗憾的是,在年轻的汉武帝麾下,几乎所有谋臣武士,对遥远的西方世界一无所知。

但他们知道,向西渡过黄河之后,有一条河西走廊可以通往西域。

一个解除来自北方匈奴威胁的战略构想被提上汉帝国的日程表:

汉武帝决定公开招募愿意冒险出使的人,穿过河西走廊,前往西域去寻找月氏部落,说服他们和汉帝国东西夹击,赶走匈奴。

但是,作为此时中原通往西域的唯一交通要道.河西走廊控制在匈奴王朝右贤王部的浑邪王与休屠王手中,而且月氏西迁后的下落也无人知晓。

更令人担忧的是,也许出使的人还没有走到西域,就会被匈奴人杀掉。

但还是有勇敢者站了出来,他就是27岁的陕西城固人,张骞。

张骞是汉武帝首创察举制之后被推举出来的孝廉,并且刚刚成为帝国宫廷中的侍从官,也就是汉武帝的宫廷侍卫、朝廷行政事务见习官。

张骞觉得出使西域是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也是一件对中原具有重要意义的事。

汉武帝非常高兴。

他不仅亲自为张骞挑选了勇士随行,还让一个归顺的匈奴人堂邑父给张骞做向导和翻译。

临行前,汉武帝刘彻在甘泉宫隆重接见了张骞。

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担当这样的重任,汉武帝有气量,没把握。

这里是祁连山脉中段一条长约28公里,贯通南北的大峡谷——扁都口。

今天,扁都口仍然是由青海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两侧山势陡峭,奇峰耸立,发源于祁连山脉黑河水系的大大小小20多条河流,沿峡谷蜿蜒而下。远近的牧民在此放牧,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两千年前,张骞和他的使团渡过黄河后,就是由这里进入河西走廊的。

当张骞使团走出了扁都口的葱郁山林,来到河西走廊的茫茫戈壁之中时,他们距离帝都长安已经1000公里了。

对于长期生活在富庶汉中平原上的张骞和他的使团来说,尽管对于穿越这条通道的艰苦与险恶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但随着日渐深入河西走廊,他们还是感到了自然环境的压力——

戈壁坚硬,黄沙漫漫,阳光炽烈如火一般燃烧,走上很远才能看见一片绿洲和稀疏的人烟……然后又是荒漠,戈壁,劲吹的风沙铺天盖地……危险无处不在。

要找到月氏部落,就只能冒险穿过匈奴人严密控制的这条通道。

而强大的匈奴王朝与中原王朝的对立已经持续了几百年,若是不幸撞到匈奴士兵,后果不堪设想。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8

毫无疑问,匈奴的军事优势在于骑兵,骑兵的关键在于优质战马,这恰恰是汉帝国所缺乏的,也正是汉军常常被匈奴牵制的重要原因。

当汉武帝刘彻登基时,大力发展优良战马便迅速成为重中之重的国策。

汉朝的军队开始了职业化进程,不再是平时耕种、到战时才征召的农民。骑兵战术也在与游牧民族不断交锋中逐渐成熟。在帝国丰盈的财政收入保障下,骑兵数量也急剧膨胀,一度竟拥有甲兵45万、军马60万匹,相当于中国现役部队总兵力的五分之—。

看上去,万事俱备,只欠一次在河西走廊上酣畅淋漓的胜利。

多年以后,当烈士暮年的汉武帝蓦然回首时,他或许还会记起:在实现帝国梦想的道路上。发生在戈壁大漠上的生死搏杀是多么令人心悸。

基于打通并有效控制河西走廊的战略意图,汉武帝决定发起河西战役。

初战告捷的冠军侯霍去病成为汉武帝突击河西走廊的首选。

与其说选择喜欢冒险的霍去病,倒不如说汉武帝本人更喜欢冒险。

乌鞘岭位于甘肃中南部,是河西走廊东端的起点,平均海拔3000米,两侧的山势在这里开始收缩,它是河西走廊的咽喉,也是长安通往河西走廊的主要通路。

公元前1,早春时节。

壮志凌云的霍去病站在大雪纷飞的乌鞘岭上,手中握着张骞提供的河西走廊地图。

在他的身后,一万名精锐骑兵正在翻越天寒路险的隘口。

他的前方没有尽头。他的国家需要这条通道。

就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从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的霍去病率部急速转战6天,连续扫荡了匈奴五个部落。抗拒者以武力征服,降服者则予以安抚。

随即,霍去病越过匈奴人放牧的天然草场焉支山,连续疾进500公里,斩杀了折兰王、卢胡王,歼灭匈奴军近万。

惊慌失措的匈奴休屠王和浑邪王率残部逃走。

霍去病追击到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才收兵回撤。

这是霍去病骑兵闪击战术的首次正规试验,结果大获全胜。

年轻的霍将军完全按自己的战术思想单独指挥一支劲旅打了一场漂亮的'运动战。

霍去病凯旋归来。

但汉武帝仍然心有遗憾,他把霍去病召进宫中,彻夜长谈。

这次河西作战,虽然深入匈奴境内近1000公里,大军贯穿整个河西走廊,但由于只有平推,没有聚歼,使休屠王和浑邪王逃之夭夭,没能达成围歼匈奴主力的既定目标。

就在这次讨论中,一个新的作战计划逐渐成形——

为了迷惑敌人,由老将公孙敖率军从东面进攻,吸引匈奴的注意力,霍去病趁机绕道闪击匈奴后方。

同时,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各带一路人马,分两路纵队切断匈奴援军的路线。

如果计划顺利实施,那么,霍去病和公孙敖将在河西走廊会师,形成东西夹击,彻底聚歼休屠王和浑邪王部落。

他们为这个充满想象力的作战计划激动不已。

3个月后,公元前121年夏天。

汉武帝下达了出击的命令,汉帝国的军队按预定作战行动从3个方向出发。

匈奴单于也派出数万骑兵南下,快速进击代郡、雁门,分散汉军兵力,以期达到到汉军不敢放手全力攻击河西走廊右贤王部队的作战目的。

汉匈之战,在数千里的广阔地带展开并迅速推向高潮。

霍去病率领经过严格挑选的精锐骑兵向西北挺进,渡过黄河,跨越贺兰山,横穿大漠,至居延泽,再由西北转向西南,长驱深入达1000公里,按照计划绕到匈奴军队的后方。

但此时霍去病发现,如此精心策划的第二次河西之战出现了意外——

公孙敖部由于在行军中迷失了方向,未能按预定的计划和霍去病会师。

这令霍去病的奇袭之师突然陷入困境。

此时,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罢兵而归;要么全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河西歼敌的重任。

旷野之上,帝国的骑兵和马队整装待发。

霍去病决定铤而走险,向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的部队侧背发动攻击。

寂寞荒凉的戈壁滩上骤然战马嘶鸣、杀声震天。

匈奴人做梦也没想到,他们防线的背后会突然遭到袭击。

措手不及的匈奴主力部队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遭到毁灭性打击。

焉支山,是祁连山的一条支脉,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山丹县。早在两千年前,匈奴人就在焉支山下这片天然的草场上饲养良种战马。今天,这里仍然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马场。

这里的人骄傲地告诉我们:“我们的第一任场长就是霍去病。”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9

河西之战后,霍去病的大军接收了这片匈奴人饲养战马的梦幻之地——山丹。

从此,汉帝国有了理想的军马养殖基地,高原环境培养出的马匹质量远远超过中原马。

被霍去病击溃的匈奴唱着悲凉的歌退出祁连山牧场。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兴奋的汉武帝刘彻下诏表彰霍去病的战功,并为他建造了一座豪华府第。

听说此事的霍去病向汉武帝上奏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史官司马迁记录了霍去病这句话并成为流传千古的铿锵名言。

但,霍去病的辉煌难掩另外一个人的失意。

在这场宏大战役中,作为牵制匈奴人行动的李广与张骞部队,却陷入敌人的重围遭遇惨败。

张骞因贻误战机,免去博望侯,成为庶民。

从巅峰瞬间滑落到低谷,个中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连续发生在河西走廊上的春夏大战让匈奴感到异常焦虑。

一旦失去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就再无法形成对汉帝国的封锁与围堵,匈奴王朝的战略优势将丧失殆尽。

愤怒之极的匈奴单于打算召回并杀掉浑邪王、休屠王。

听到风声的浑邪王和休屠王万般无奈,决定投降汉帝国。

但得知这个消息的汉武帝担心有诈,踌躇再三,决定派霍去病率领部队前去受降——这是霍去病一年之内第三次受命出征河西走廊。

尽管浑邪王和休屠王两次战败,但他们仍然拥有数万军队,而且,受降地点远在匈奴境内,很有可能出现预料不到的突然变化。

当霍去病率领1万骑兵尚未到达河西时,休屠王果然临阵变卦,拒绝降汉。

一场血腥的内讧不可避免——浑邪王杀掉休屠王并收编了他的军队。但浑邪王自己也举棋不定。

面对人心浮动、剑拔弩张的受降场面,霍去病淡定自若,策马走入匈奴军营,来到浑邪王面前,命令军士将正要逃跑的匈奴兵就地杀掉。

震惊不已的浑邪王只得交出佩刀,在汉军卫队护送下前往长安面见汉武帝。

就在公元前121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历经3次河西之战的`霍去病和他的精锐部队纵横驰骋,终于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

著名的“河西之战”落下帷幕。

连续三次河西战役对汉匈双方力量的消长产生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

匈奴再难以依靠西域地区诸国和羌族诸部落的人力、物力、资源从西方发动对汉的进袭。汉帝国西部边境地区,也由此获得了相对安定发展的有利条件,并形成了从西面屏护京师长安的安全地带。

这一年,汉帝国首次设置武威、酒泉两郡,河西走廊并入中原版图。

而青春洋溢的霍去病刚刚19岁。

经过河西之战后,汉匈战争的攻守态势发生逆转,但北撤的匈奴并未屈服。

公元前119年夏,为巩固河西战果,卫青和霍去病各带一路大军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直击匈奴单于本部。

霍去病的部队在全歼匈奴主力之后,一路冲到被匈奴人视为圣地的狼居胥山,并率大军进行了祭天仪式。史称“封狼居胥”。

从此,匈奴再也没有能力和汉朝进行大规模的作战。

这一年,霍去病22岁。

此时汉帝国国力强盛,蒸蒸日上,不仅陆续收复了秦帝国时代的领土,还继续开疆拓土,在今天的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宁夏、甘肃设立了郡县行政建制。

在汉武帝心中,他强烈渴望能建立一个疆域万里,远方的人将通过九重翻译来朝见,在邻邦中建立威德的国家。

河西之战结束后,汉帝国通往西方世界的大门打开了。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征召从巅峰跌落谷底的张骞第二次代表国家出使西域。被任命为中郎将的张骞率领一支300人的庞大使团,携带帝国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和牛羊币帛等财物浩浩荡荡地向西域进发。

此时,河西走廊已在汉帝国掌控之中,张骞和他的使团不再担心匈奴轻骑的威胁与骚扰。

当年,张骞在离开西域时曾郑重许诺说,总有一天,他会回来的。

如今,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这一次,他们顺利抵达了西域的乌孙国,表达了结盟的意愿。

在这期间,张骞还派副使分道赴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和天山以南的于阗、扜弥等地进行访问,在汉帝国与天山南北及中亚地区之间建立起了友好关系。

张骞和他的使团将来自中原的物产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到了西域;西域的名马、银器及毛织品等当地特产也源源不断地传到了中原。西域各国纷纷遣使来汉,开始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广泛交流,这在河西走廊很多现存文物中都有所体现。

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纷纷进入中原,我们今天熟知的葡萄、胡萝卜、石榴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鸵鸟等物种也陆续沿着这条走廊传人中原内地。

毫无疑问,张骞的第二次出使,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奠定了中原王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的基础。

遗憾的是,河西走廊上出现的繁荣景象,霍去病无缘再见。

公元前117年九月,年仅23岁的霍去病突然去世。

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犹如一颗耀眼的彗星,光芒四射地划过天宇,又匆匆地消失在茫茫的夜空之中。

悲痛的汉武帝用国礼厚葬了自己的这位爱将,并把他的墓修成了祁连山的样子。

他的灵魂与河西走廊融为一体。还有伫立在时光斑驳的岁月中的马踏匈奴雕塑。

时至今日,在河西走廊东面的兰州市,依旧塑有霍去病的巨大雕像,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位征战河西的英雄。

在霍去病辞世两年后,结束了第二次西域之行的张骞被汉武帝任命为大行令。

只可惜,这样的荣耀来得太晚。

一年后的公元前114年,张骞与世长辞。

由此,一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岁月落下帷幕。

第五篇:河西走廊野外实践报告

河西走廊野外实践报告

一、考察目的

地理学是一门与自然和社会密切想关的科学,资源专业所涉及到的内容也有很多是以地理学为基础的,所以,不论是地理专业还是资源专业的学生,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实地考察与研究。从学科的角度,要求学生能将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应用于实践,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掌握区域考察与研究的技能和技巧。因此,野外实习是地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加深对地理学基本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综合分析能力,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考察时间、地点、路线

1、时间:2018年7月21日

2、地点:敦煌雅丹地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张掖丹霞地貌;金昌丽靬古城、紫金花海、镍矿坑;武威雷台汉墓、红崖水库、民勤治沙研究所、治沙纪念馆。

3、路线:兰州----------敦煌---------张掖---------金昌--------武威---------兰州

三、内容

1、敦煌

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市西北约180公里处,玉门关西北约100公里处。公园面积398平方公里。它主要由风蚀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景观。地质公园内集中连片地分布着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风蚀地貌,例如,“蒙古包”、“骆驼”、“石鸟”、“石人”、“石佛”、“石马”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它宛如一座中世纪的古城,世界许多著名的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缩影,令世人瞠目。夜幕降临之后,尖厉的劲风发出恐怖的啸叫,犹如千万只野兽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也因此得名“魔鬼城”。敦煌魔鬼城属于古罗布泊的一部分。为沙漠平原区,光照充足,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四季多风,最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在地质上位于新生代(距今约6500万年以来)敦煌——疏勒河断陷盆地的中心部位。雅丹地貌的岩石形成于距今约70万年的中更新世,为一套河湖相的砂泥质沉积物。颜色呈灰色、灰绿色和土黄色。

鸣沙山,古称神沙山、沙角山。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整个山体由油润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我攀山而上,只觉脚下的沙子会鸣鸣作响,虽深一脚浅一脚,前进一步后退半步,爬山异常艰难,但仍感乐趣无穷。我一鼓足作气爬上顶峰。此时,顿觉劲风夹着细沙,朝身袭来,鸣声不绝于耳,身后留下的脚印很快便消失了。据说,狂风起时,从山顶下滑沙砾随人体下坠,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平日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鸣沙山的日落景观更令人陶醉,不可不看,叹为观止。月牙泉长约300余米,宽约50米,被鸣沙山四周环抱,泉边白杨亭亭玉立,泉内游鱼悠闲戏水,泉水呈浅兰色,清澈柔美,味美甘甜,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梦一般的迷。千百年来不为四周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堪称天下沙漠第一泉,令人称奇叫绝。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莫高窟唐时有窟千余洞,现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

2、张掖

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地处祁连山北麓,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城以南30公里,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是中国彩色丹霞和窗棂状宫殿式丹霞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科考和旅游观赏价值。2005年11月由中国地理杂志社与全国34家媒体联合举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当选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2015年被全国多家知名网站评选为全球25个梦幻旅行地。张掖丹霞地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景观区主要包括冰沟丹霞风景区和七彩丹霞风景区两大景观区,两景区间隔约12公里。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分布面积约536平方公里,其中七彩丹霞景区面积约200余平方公里,冰沟丹霞景区面积约300余平方公里。冰沟丹霞景区主要分布在张掖市肃南县康乐乡、白银乡地段;七彩丹霞景区主要分布在临泽县倪家营乡。[1] 中国丹霞地貌总数达790处,集中分布在东南部、西南部以及西北部干旱区的26个省区。其中,张掖丹霞地貌面积达536平方公里以上,是我国干旱地区最典型和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3、金昌

骊靬古城,又名“犁靬古城”,位于中国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今焦家庄乡者来寨),海拔2,400米左右,始建于西汉时期(公元前36年),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城市和军事要塞,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融合性典型城市,古城建筑以伊特鲁里亚建筑技术、古希腊建筑技术和汉朝建筑融合风格为主,后因历史变迁、风沙侵蚀和人为破坏未能完整保存。骊靬古城因在西汉时期安置流散的古罗马-而为世人所知。2015年,骊靬古城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骊靬古城位于永昌县者来寨村骊靬遗址,是一个正方形城堡建筑,主要包括复原一座骊靬古城、古罗马风格民居、罗马神庙、古罗马一条街、古罗马广场。古城核心建筑是罗马风格的“万神殿”,围绕主体建筑的是长300米、宽10米、高5.6米的城墙,城墙四面建四个门楼,四角建四个角楼,墙体内部为住房。公元前53年,罗马帝国执政官克拉苏集七个军团之兵力入侵安息(伊朗一带),在卡尔来遭围歼。克拉苏长子普布利乌斯率第一军团突围后,突然人间蒸发。两千年后,这支古罗马军队又突然在中国甘肃发现,这个旷日持久的历史谜案,成为“骊靬古城”的由来和发展机遇。据说“骊靬古城”是根据史料记载进行修建的,整个“骊靬古城”是一座寺庙(金山寺),中心是一座有着5个金色穹顶的“罗马神庙”,经典的罗马石柱、外墙上的天主教十字图案、教堂式彩色玻璃窗以及雕有古罗马人和菩萨场景的铜质大门,东西方元素在这里得到充分糅合。骊靬城金山寺前身为百年古寺黄毛寺,位于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骊靬古城附近,距永昌县城15公里。由浙江东天目山居士齐素萍筹资建寺,于2011年在原位于骊靬古城遗址黄毛寺旧址上恢复重建。总占地面积93231㎡,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地藏殿等建筑,总建筑面积18098.76㎡。2012年8月,由金昌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批复同意,为佛教固定活动处所,定名为“金山寺”。现有宗教教职人员10人,常住居士100余人。2015年春节档,由成龙、约翰·库萨克、阿德里安·布洛迪主演,李仁港编剧并执导的古装动作电影《天将雄师》在全球首映。影片根据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讲述了保护丝绸之路和平的故事。《天将雄师》是成龙筹备了7年的电影,影片源于成龙看到的关于甘肃骊靬有罗马人的后裔和古罗马的遗迹。

紫金花城核心景区是金昌市着力打造的紫金家园大景区的核心景点之一,还包括金川国家矿山地质公园、金水湖、金川公园等景区。紫金花城核心景区是2014年金昌市委、市政府提出着力打造“紫金家园·生态绿城”的要求后,在城市建设闲置用地上建设的景区。景区总占地面积570.4亩,其中种植各类花卉400亩,人工湖、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占地170亩,由一湖——紫焉湖、一岛——樱花岛、三园——香草花卉园、药膳花卉园、“不能忘却的记忆”年代主题园构成。目前景区已种植薰衣草、马鞭草、百合、碰碰香、琉璃苣等各类花卉23个品种,花卉基地已初具规模,整个景区还在不断地建设完善当中。在景区大量种植紫色和金色两种颜色的花卉,是因为紫色和金色不仅是最佳互补色,给人以高贵、神秘、典雅的感觉,而且对于金昌来说,还有其特殊的含意:紫色是古罗马皇室的象征,代表着尊贵、神秘和浪漫;金色是中国皇家的色彩,代表着高贵、荣耀和梦想。这正好契合了金昌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见证地和“点石成金”的有色金属王国的独特个性,也是城市特色文化和个性魅力所在。景区的三园之一---年代主题园,主要是由原来废弃的马家岸小学改造而成,由60/70/80/90四个年代主题馆组成,每个馆内成列有反应当时年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不同物品,闲暇时间游客可以去那里寻找属于不同年代的记忆。其中的70馆内设有咖啡屋,游客可以一边寻找回忆一边品尝咖啡,90馆在夏季每周六的晚上举行花田音乐会,游客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浪漫氛围。药膳花卉园种植有原产于美国的蛇鞭菊、原产于北美的假龙头、原产于墨西哥的孔雀草、原产于中国的桔梗等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景区的一岛--樱花岛,由飘带湖直接连接了紫嫣湖。樱花在每年的4月开放,为了做到金昌市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目标,还在岛上种植了大面积满天星、鼠尾草等植物。现在景区还可以看到由火车车厢打造的火车餐厅,建设完成后可以供游人品尝由各种花卉做成的香草美食。在火车餐厅后还有正在建设的蜂巢宾馆,木屋别墅区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当中。整个景区随处可见供游人休息的长椅以及摆放在花丛中的矩形相框、自行车、摩托车等道具供游人拍照。在景区的中央,从景区最大的主入口进去可以看到婚礼广场也称比翼广场,临湖而建,这里由东向西设计了长360米的月季长廊,寓意着有情人比翼双飞,可以供上百人举行集体婚礼。

4、武威

红崖山水库是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是沙乡人民的生命工程,大漠深处的璀璨明珠,四海宾朋的游览胜地。红崖山水库海拔1750米,相对高度350米,远远望去,山色赤红,故名红崖山。1958年在这里建成一座驰名中外的沙漠水库,设计库容1.27亿立方米,水库面积30平方公里。这样大的水库,只有西面依红崖山而建,其它三面都是人工所筑,而且又修建在沙漠中,这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沙漠水库,七九年被中央电视台列为“中华之最”,被人们誉为“瀚海明珠”。红崖山水库是民勤县唯一的水利调蓄工程,浇灌着全县六十多万亩耕地,支撑着民勤绿洲的生存与发展,是沙乡人民的命脉,是“倾进千顷碧波,倒出万担米粮”的聚宝盆。武威市雷台公园是中国旅游樗”铜奔马”的出土地。观赏游览点有:一号、二号汉墓、雷台观、雷台湖、九天灵泉瀑布、西凉伎乐馆、把盏听涛阁、醉听堂、仙泉亭、双孔石桥、群马玉雕等10多处。待建景点有:丝绸之路群雕、汉白玉祈坛、铜天马等20多个。内设铜天马等文物复制部、旧货交易所、文物商店、旅游产品商店。雷台是举世闻名的稀世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位于甘肃武威城区北关中路,占地面积12.4万平方米。雷台是丝绸之路上精品旅游景区,1983年雷台被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雷台汉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03年12月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3年11月被定为甘肃省建设系统第三批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单位,2004年4月被定为甘肃省第三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史料记载,雷台为前凉(公元301年-375年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

下载《河西走廊的月亮》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西走廊的月亮》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月亮教案

    22、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努力、登上、任何、一旦、估计、年龄、神秘、探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

    教案 看月亮

    看月亮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月亮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并知道每种形状的月亮叫什么月。 2.每种月(蛾眉月、弦月、满月)分别是在一个月中的什么时候出现的。 3.知道月相周期性变化......

    月亮生日快乐教案

    《月亮,生日快乐》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听故事的技巧和观察画面的能力。 2、借助绘本阅读,在观察、想象、表演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情趣。 3、以故事的形式把孩子们引领进......

    月亮,中班教案

    月亮(诗歌) 设计背景: 月亮是一种很常见的景象,它总是高高的挂在天空,小朋友们都见过它,然而却从未近距离的接触过。容易让小朋友产生遐想。诗歌《月亮》把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拟人......

    走月亮 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明月”为主题,《走月亮》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美好的回忆,充满童真童趣。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

    走月亮教案

    走月亮教案 走月亮教案1 【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画面美,体会月色下的美景。4、激发学生......

    望月亮教案

    望月亮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赏《望月亮》,把学生带入感受节日的音乐中,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鉴赏音乐的方法。 2、通过学唱歌曲《望月亮》,学生能用简单的律动感受3/4拍的韵律,并感悟......

    走月亮教案

    《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1 文章描写的意境美。因此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哪儿美,怎么美”是本课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