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危害及职业病预防培训教案
职业危害及职业病预防培训教案
煤矿是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存在粉尘、噪声、有毒气体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是职业病高发的行业,为贯彻实施《职业病防治法》切实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消除职业健康安全隐患,强化宣传教育。
第一节
职业危害的概念及防范
一、职业危害、职业病的概念
1、职业危害及因素
职业危害是对从事职业活动的从业人员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导致发生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危害的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
(1)、作业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它包括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化学因素(生粉尘和水泥粉尘等),物理因素(风速湿度、温度、噪声、震动等)和生物因素等。
(2)、劳动过程的职业危害因素。它包括劳动时间过长,作息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个别部位或器管过度紧张,使用工具不符合要求。
2、职业病及其特点
职业病的特点有以下3个方面
(1)、职业病是由职业危害所引起,如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职业病的轻重与职业危害因素的数量和强度不关。
(2)、大多的职业病还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还不能彻底清除疾病,恢复人体健康。
(3)、职业病是人为的疾病,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群体的发病,但是控制职业危害因素,能有效的降低其发病率,甚至清除职业病。
二、矿山的主要职业危害及职业病
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噪声、震动、有害气体、生产性化学毒物、高湿、不良体位劳动等。、职业病主要有粉尘病、噪声聋、局部振动病、职业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以及滑束炎等。
1、生产性粉尘
生产粉尘是矿山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井下生产过程中的凿岩、钻眼、放炮、装膏、转载运输等环节均能生产大量粉尘,作业人员长期在岩尘超标的环境中劳动,可能引起矽肺病。
2、有害气体
井下空气中可能存在过量的CO、CO2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如果不及时加强通风,将其冲淡并带走,就可能造成人员中毒。
3、不良气体条件
井下气候条件的基本特点是温差大、温度大、风大,因此,作业人员容易出现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或风湿性关节炎。
4、不良体位
工作面低从事作业人员不能站立劳动,经常跪、蹬在底板上,使局部关节长期受到强烈压迫及摩擦而引起滑束炎,另外,井下从业人员长期弯腰劳动,容易引起腰椎病,井下空间较小,井下从业人员经常磕碰头部,容易引起颈椎病。
5、噪声和振动
生产噪声和振动对从业人员的危害越来越大,钻机、装载机、破碎机、水泵、局部通风机、放炮等都能产生很大的噪声,可引起噪声聋、听力显著下降,振动可引起局部振动疾病。
三、职业危害的防范
职业危害防范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所谓预防为主就是控制职业危害的源头,即在职业活动中尽可能消除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产生,所谓防治结合就是预防和治疗双管齐下,“防”是职业危害防范的根本途径,目的是不产生职业危害,“治”是职业病发生后保障患者的医疗、康复。
劳动过程中的职业危害的防范
(1)、指定或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定期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并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做出评价。(3)、向从业人员告知职业危害因素及应急处理方案。(4)、采取减少和消除职业危害因素的措施,督促从业人员在劳动中贯彻执行。
(5)、制定职业危害事故救援预案,一旦发生事故,对受到职业危害的人员组织现场抢救,控制职业危害事故的蔓延和扩大。
第二节
从业人员职业病预防的权利和义务
一、从业人员职业病防治的要求权
1、从业人员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责任的权利
2、要求企业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权利。
3、要求企业为从业人员保障职业病待遇的权利。
4、具有对矿山企业职业病预防的知情权。
5、具有对矿山企业职业病预防的民主管理参与权。
6、具有获得矿山企业职业病防治教育培训权。
二、从业人员职业病防治的义务
1、履行接受职业病防治的教育培训的义务。
2、履行遵守职业病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的义务。
3、履行佩戴使用职业病防治设施的防护用品的义务。
4、履行及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的义务。
第二篇:职业病的危害与预防
职业病的危害与预防
周莹 女 1980年出生 辽宁省锦州市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中心 121000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技术的发展,职业事故和职业病的数量在诸多发展中国家持续上升。国际劳工组织初步估算全世界每年死于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人数超过120万人,其中约25%死于职业病。每年职业事故和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2500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高速增长,但职业健康安全工作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目前,无论从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死亡人数和新发现职业病人数,我国均居世界首位。因此,改善我国职业安全健康状况已势在必行!
关键字:职业危害、预防
一、全球事故现状
全球每年因各种原因导致死亡人数约为 450-500多万人之间,其中,劳动工伤死亡与职业病死亡约为200多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约为120多万人,平均每分钟有10个家庭饱尝事故带来的苦果。
二、我国与其他国家安全生产状况比较
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得到了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但是,重特大事故仍呈多发态势, 影响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没得到根本解决,非法、违法、违规、违章生产和瞒报事故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和企业安全生产思想认识、责任措施、管理监督等不到位的问题仍然突出。
1.是事故总量大
我国的事故死亡总人数居于世界第一位,目前全世界每年工伤死 亡人数约110万人
2.是特大事故多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工业生产中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事故已大幅度减少,而我国近年来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仍然比较高,特别是煤矿、道路交通领域的安全生产状况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工伤千人死亡率:我国0.10,发达国家0.0
2道路万车死亡率:我国16人,发达国家小于2人
百万吨煤死亡率:我国5人,发达国家0.5人
3.是职业危害严重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50多万个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高达2500万人以上;每年新发尘肺病 超过1万例,因尘肺病死亡4000人;农民工成为职业危害的主要受害群体。
三、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回顾与职业危害现状
人类自开始生产活动以来,就出现了因接触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有害因素而发生的疾病。追溯国内外历史,最早发现的职业病都与采石开矿和冶炼生产有关。随着工业的兴起和发展,生产或工作环境中使人类产生疾病的有害因素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职业病的发生,常与社会经济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各种形式的职业危害日趋严重,因而职业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
趋势。根据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西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业病报告,2010年新发职业病27240例,是2000年报告病例的1.3倍。其中尘肺病23812例,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64.3%,是2000年报告病例的1.6倍。从行业分布看,煤炭、铁道和有色金属行业报告职业病病例数分别为13968例、2575例和2258例,共占全国报告职业病例数的69.02%。
四、职业危害面临的严峻形势
职业病防治工作关系数亿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我国有毒有害企业超过1600万家,受到职业危害的人数超过2亿,目前从业人员约8亿,每四个劳动者中就有一人受到职业危害。我国职业病防治形势相当严峻,职业病发病呈现出量大面广,个案层出不穷,总体人数不清的局面。职业病危害正在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由国有大中型企业向非公有中小型企业转移。现在每年新增尘肺病患者约1万例,每年报告中毒3万例,死亡1500例。这些令人震惊的数字已经成为影响科学发展的瓶颈尺度。国际劳工组织目标是2015年消灭尘肺病。我国面临着严峻挑战!
五、经济损失严重
我国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百亿元人民币。联合国的资料估计,由于职业病和职业外伤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高达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的4%,世界各国要拿出GDP的4%补偿相关费用。
六、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中的缺陷
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庞大系统工程,是需要由国家、用人单位、劳动者、其他公民组成的四位一体防治体系来完成的工程。然而这四个防治主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国家方面,由于立法还不够完善,职业卫生专业人才短缺,技术鉴定结论出具不及时等,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及卫生知识普及不够,执法装备不足等。用人单位方面,由于职业卫生法制观念不强,无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的问题在中小型用人单位普遍存在,管理人员的职业卫生知识匮乏,防治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相匹配。劳动者方面,由于卫生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总体水平低下,自我防护意识不强。维权意识差。
河南新密农民工张海超怀疑在工厂得了尘肺,先后被郑州和北京多家权威医院诊断为尘肺(尘肺为职业病),但在职业病法定诊断机构——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却被诊断为肺结核,张海超对此强烈质疑。在多方求助无门后,张海超做出了惊人之举,2009年6月22日,他到郑大一附院做了开胸手术,以悲壮的方式证明自己确实患上了尘肺,而不是肺结核。张海超“开胸验肺”的沉重经历暴露出职业病患者维权的艰难处境。经媒体报道后,卫生部责成卫生部相关司局和中国疾控中心权威专家组成联合督查调研组赴河南对该事件进行督查调研。2009年-,督察组到郑州实地调查。,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再次组织省、市专家对张海超职业病问题进行了会诊,诊断为“尘肺病Ⅲ期”。有专家称,“开胸验肺”看似荒唐,却充分暴露出职业病患者维权的艰难处境,暴露了我国职业病防治体制之弊端。目前,我国职业病鉴定的规定不利于职工举证,给劳动者设置了很高的门槛,也就为后面的诊断治疗造成了障碍。农民工维权的成本太高,作为企业,违法成本太低了。为避免更多的“张海超”出现维权尴尬,希望尽快完善修订职业病鉴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职业病鉴定机构的法律监管。张海超是勇敢而可敬的。他以近乎残酷的自戕行为,刺穿了体制的积弊,也刺痛了社会的良知。在热血面前,制度不会永远冰冷。倘若开胸之举能够催生体制变革,让“人人享有职业健康”纳入法治轨道,那将是中国职业病防治之大幸!
七、造成职业病高发原因
(一)职业病危害分布行业广,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多,患病数量大。
(二)生产经营单位职业病防治责任主体没有根本落实。
(三)中小企业危害重。生产力低下,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无任何防护设施;管理混乱,制度不全;
(四)职业病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新的职业病危害、职业病病种不断出现;
(五)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法制观念淡漠,自我防护意识缺乏;
(六)地方政府职业病监管不到位,职业卫生的执法力度不够;
(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缺乏,职业卫生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八)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其危害往往被忽视。
大多数职业病在发病后具有不可逆转性,无法根治,并会造成部分劳动者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的严重后果。只有坚持以预防为主的立法理念,从源头上预防、控制和消除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才能有效应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切实改善职业场所健康与安全状况,维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及经济效益。职业病难以治愈,但可以预防!职业病不仅仅是一个疾病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不采取有效措施,必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创造财富,而是使人类能够过上高质量的生活,经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劳动者的健康作为代价。因此,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各用人单位应把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改善劳动者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健康,防止发生职业病做为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驎《安全科技概论》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1998
【2】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第三篇:2012年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危害培训考试
二〇一二年宣贯新《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危害知识培训考试题
单位: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24分)
1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国家主席胡锦涛于当日签署第 52 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施行。
2、物理因素所致的职业病包括: 中暑、减压病、高原病、航空病、手臂震动病 等5种。
3、生物所致职业病包括:
45、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包括:、、6尘” 四个字。因此,如果控制了 高危粉尘 所致职业病,也就基本解决了我国尘肺病高发的问题。
二、名词解释(20分)
1、职业危害因素:是指职业活动中存在的不良因素,这些职业危害因素给从业人员带来各种职业病。
2、粉尘 :是指能较长时间呈浮游状态存在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3、职业特征:有害因素引起身体的外表改变,称为职业特征
4、湿式作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工件或原料加入适量的水分使之湿润后进行操作,以防止粉尘的飞扬,称为湿式作业。
5、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三、问答题(44分)
1、简要回答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包括哪些内容?
(1)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的不合理
(2)劳动中紧张度过高
(3)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
(4)不良工作体位
2、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都包括哪些内容?
(1)生产场所设计或安装不符合卫生要求或卫生标准。
(2)车间布局不合理
(3)通风
(4)照明
(5)防尘、防毒、防暑降温
(6)安全防护
3、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包括哪些内容?
(1)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的不合理
(2)劳动中紧张度过高
(3)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
(4)不良工作体位
4、结合自已实际工作中谈谈如何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
第四篇:煤矿职业危害及预防(范文)
第二节
煤矿职业危害及预防
一、我国煤矿职业危害的概况
职业危害是一个隐形杀手,自.2 O世纪5 0年代建立职业病报告制度以来,我国迄今已累计发生6 O.7万例尘肺病,除去因此病去世的外,现有尘肺病人4 7万例,居世界之首,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百亿元。
(一)我国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严重,尘肺病患病率高发
1.量大面广,个案突出
由于我国煤矿的生产作业条件普遍较差,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现状仍十分严峻。据不完全统计,煤炭行业尘肺病人累计已达2 0多万,占全国工矿企业尘肺病人的4 6.5%,且每年仍以4 0 00~5 0 0 0人的速度递增;加上现有的约2 0万人的可疑尘肺病人数截至2 0 0 5年底,尘肺病累计病例6 0 7 5 7 0例,其中存活病人为4 7 0 0 8 9例,煤矿职工占近一半。Eh于我国职业病统计要经过严格的诊断、鉴定程序,未进入这一正规程序的“隐报’’或“未报’’职业病患者大量存在。因此,我国职业病统计总体底数不清,职业危害管 理面临巨大的挑战。
2.个别煤矿企业劳动用工不规范
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煤炭行业来说,特别是近年来中小煤矿数量急剧增加,政府部门监管工作不力,导致个别煤矿企业劳动用工不规范,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频繁发生,突出表现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出现劳动争议时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关系不稳定。
3.劳动者对职业危害认知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转变为煤矿工人,由于文化素质低,大多数劳动者没有经过培训,职业卫生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即使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上岗工人,明知工种有危害因素也照样上班,为多赚点钱拼命加班;有的职工为了方便提高工效,甚至将其防护设施拆毁,导致生产岗位有害因素超标;更有一些人明知所处之地有生产性粉尘和有害气体,嫌戴防护El罩麻烦,通风设施也只是“摆设“。据监管部门的现场调查,绝大多数企业都给职工发放了个人防护用品,但现场发现大部分作业人员没有佩戴防护用品,有的佩戴不规范,起不到防护作用。
(二)煤矿职业危害引发的安全卫生事故,造成严重损失
首先,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法制意识、安全意识不断提高,队业人员更南疆重视自身的安全与职业健康。职业危害引起的人员伤害,也不容小视。一个企业一旦发生安全卫生事故,最严重的损失不是经济损失,而是人员损失。以我们煤矿企业为例,从生产角度来说,职工是企业最基本的生产元素,往往一个安全卫生事故就会引起多个职工的伤害甚至死亡。
其次,在煤矿企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同时,企业也必须面临生产设备严重受损和产品质量无法保障的双重损失。特别是发生煤与瓦斯爆炸重大安全事故,井下受灾区域内的设备都会受到破坏性影响。
再者,在处理事故的时间内,企业将停产,产品无法正常供应,名誉、形象也受到很大影响。
(三)煤矿职业危害防治体制不健全,主体责任不落实
1.政府监管工作不到位,投入不足,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
从政府监管角度看,当前煤矿职业卫生的监管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内部没有建立职业卫生监管机构和明确职能部门,部门之间的分工也不够明确;政府对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投人严重不足;监督执法人员中缺少专业人员,且多数无实际经验,监督、监测、管理和执法手段落后,信息不畅通。
2.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
企业是职业卫生管理的责任主体。一些煤矿企业对职工安全与健康不重视,没有依法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没有建立有效的控制职业危害的制度和措施,职业卫生管理档案不健全,职业防护设施投人严重不足,防护设施简陋;安全基础监督管理混乱,在配备个人防护用品的企业中,有的防护用品不合规苞,不符合标准,有的企业干脆只发放简单的口罩和手套,不能有效预防职业危害,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失去应有 的作用。
一些企业的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均未达到法定要求。由于经费不足,全国各级各类煤矿职业危害防治科学研究机构不断萎缩,设备老化,人才流失严重,相对于市场经济进程,职业危害防治的技术和能力处于严重滞后状态。另外,不少煤矿企业法律意识淡薄,无视法律法规,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不落实,不按规定为职工办理工伤保险,不按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有的甚至不惜对劳动者采取轮换的方式来掩盖本单位职业病危害情况。更甚者,用人单位不愿按《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提供发病人员的职业史、危害因素接触史以及职业卫生和健康监护等相关资料,给职业病的诊断、鉴定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有的医疗费用只能由患者自己承担。可见其社会危害性是巨大和 深远的。
二、煤矿主要职业危害的因素
(一)生产性粉尘
1.定义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较长时间以浮游状态存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种类
在矿山开采、凿岩、爆破、运输、矿石粉碎、筛分、配料、冶炼、水晶宝石加工过程中均可有大量粉尘外逸。生产性粉尘按其性质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无机粉尘:矿物性粉尘,如石英、石棉、滑石、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铝、锰、铅、锌等;人工无机粉尘,如金刚砂、水泥、玻璃纤维等。
(2)有机粉尘:动物性粉尘,如毛、丝、骨质等;植物性粉尘,如棉、麻、草、甘蔗、谷物、木、茶等;人工有机粉尘,如有机农药、有机染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
(3)混合性粉尘是上述各类粉尘,以两种以上物质混合形成的粉尘,在生产中这种粉尘最多见。
3.对人体的危害
长期吸人生产性粉尘可引起各种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
①尘肺,可分5类(矽肺、硅酸盐肺、炭尘肺、混合型尘肺、金属尘肺)。
②粉尘沉着症。
③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如棉尘症、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④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气管哮喘。
⑤呼吸系统肿瘤。
(2)、局部作用
呼吸道肥大性病变、萎缩性改变、堵塞性皮脂炎、粉刺、毛囊炎、脓皮病、角膜病、光感性皮炎。
(3)中毒作用
铅、砷、锰的中毒。
(二)有害气体
1.一氧化碳
(1)理化特性、一氧化碳(Co),俗称煤气,为无色、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稍溶于水,可溶于氨水。
(2)接触机会
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时均可产生一氧化碳气体。采掘工作可因一氧化碳泄露而造成职业性接触。
.
(3)吸人途径
一氧化碳通过呼吸道被人体迅速吸收。
(4)中毒原理
一氧化碳通过呼吸道吸人后,很快弥散穿透肺泡、毛细血管进人血液循环,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由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 0 0-~3 0 0倍,而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要比氧合蛋白慢3 6 0 0倍,因此就排挤了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了携氧功能,使人体组织缺氧,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中毒症状。
(5)临床表现
①轻度中毒:出现剧烈头痛、头昏、四肢乏力、恶心呕吐或有轻度意识障碍,但无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 0 G。
②中度中毒:除有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烦躁、步态不稳、意识障碍以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 O%。
③重度昏迷:意识障碍程度达深度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并出现脑水肿、肺水肿、休克或严重的心肌损害、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脑部损害如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5 O%。
(6)处理原则
发现一氧化碳中毒病人,应立即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如果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对轻度中毒者的处理,可立即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并注意保暖。对中度中毒患者,采取高压氧治疗,并进行对症处理,可使用能量合剂、细胞色素
C、胞二磷胆碱等以改进细胞代谢,促进细胞恢复。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治愈的患者,出院后应继续观察2个月,如出现迟发性脑症状,要及时处理。
2.二氧化碳
(1)理化特性
二氧化碳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二氧化碳无毒,但不能供给动物呼吸,是一种窒息性气体。
(2)接触机会
二氧化碳主要来源是煤等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3)吸人途径
二氧化碳通过呼吸道进人人体。
(4)临床表现
二氧化碳在0.0 7%以下时属于清洁空气,人体感觉良好;当浓度在0.0 7%~O.1%时属于普通空气,个别敏感者会感觉有不良气味;在0.1 0,4~0.1 5%时属于临界空气,空气的其他症状开始恶化,人体开始感觉不适;达到0.1 5%~O.2%时属于清度污染,超过0.2%属于严重污染;在0.3 9/6~O.4%时人呼吸加深,出现头疼、耳鸣、血压增加等症状;当达到0.8%以上时就会引起歹E亡。
3.甲烷
(1)理化特性
甲烷俗称沼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沸点一1 6 1.4℃,比空气轻,它是极难溶于水的可燃性气体。甲烷和空气混成适当比例的混合物,遇火花会发生爆炸。
(2)接触机会
甲烷主要用于制造乙炔、氢气、合成氨及制备炭黑、硝基甲烷等,生产过程中可引起中毒。甲烷是天然气、沼气和油田气的主要成分,是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且有爆炸危险的废气,通风不良或忽略防护可致中毒,一些煤矿常常因缺乏防护措施发生急性中毒事件。
(3)中毒原理,甲烷对人体基本无毒,其麻醉作用极弱,由呼吸道吸人,大部分以原形呼出。甲烷浓度增加会使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引起机体缺氧,在极高浓度时是一种单纯窒息性气体。因无色、无味,高浓度吸人不易被察觉。
(4)临床表现
主要是缺氧表现。当空气中甲烷达2 5%~3 O%时,可使人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供给失调,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
(5)处理原则
迅速脱离现场,口乎吸新鲜空气或吸氧,注意保暖,间歇给氧,必要时选用高压氧治疗。呼吸、心跳停止时,应及时进行复苏急救。对症处理,注意防治脑水肿。忌用抑制呼吸中枢药物。
.
4.硫化氢
(1)理化特性
硫化氢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剧毒的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其水溶液显酸性,叫氢硫酸。
(2)接触机会
接触硫化氢的工种有7 O多种,引起急性中毒多因为输送硫化氢的管道和阀门泄露,或含有硫化氢的废气、废液排放不当,在疏通阴沟、污水池、粪池时意外接触所致。一些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也有部分硫化氢气体随煤石开采出来,散逸到空气中。
(3)吸人途径
硫化氢主要经呼吸道进人人体。
(4)中毒原理
硫化氢通过呼吸道进入机体,与呼吸道内水分接触后很快溶解,并与钠离子结合成硫化钠,对眼和呼吸道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硫化氢吸收后主要与呼吸链中细胞色素氧化酶及二硫键(~S~S~)起作用,影响细胞氧化过程,造成组织缺氧。吸人极高浓度时,强烈刺激颈动脉窦,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停止;也可直接昧痹呼吸中枢而立即引起窒息,产生“电击样,死亡。按吸人硫化氢浓度及时间不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主要是刺激症状,表现为流泪、眼刺痛、流涕、咽喉部灼热感,或伴有头痛、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检查可见眼结膜充血、肺部可有干罗音,脱离接触后短期内可恢复;中度中毒者黏膜刺激症状加重,出现咳嗽、胸闷、视物模糊、眼结膜水肿及角膜溃疡,有明显头痛、头晕等症状,并出现轻度意识障碍,肺部闻及干性或湿性罗音,X线胸片显示肺纹理增强或有片状阴影;重度中毒出现昏迷、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吸人极高浓度(1 000 mg/m。以上)时,可出现“闪电型死亡”。严重中毒可留有神经、精神后遗症。
(5)处理原则
尽快将患者抬离中毒现场,移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处,解开衣服、裤带等,注意保暖。吸入氧气,对呼吸停止者进行人工呼吸,应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10%硫代硫酸钠20~40 mL静注,维生素C加入高渗葡萄糖中静注。美蓝10 mg/kg,加人50%葡萄液中静注。
对躁动不安、高热昏迷者,可采用亚冬眠或冬眠疗法。眼部损
伤者,尽快用清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再用4%硼酸水洗眼,并滴人无菌橄榄油,用醋酸考的松滴眼,防止结膜炎的发生。
(三)生产性噪声和振动
1.生产性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生产性噪声可由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而产生,如球磨机、电锯、机床等发出的声音,也可以由于气体压力突变或液体流动而产生,或由于电机中交变力相互作用而产生,例如通风机、喷射器汽笛或冲刷等声音,以及其他发电机、变压器等的嗡嗡声。使用风动工具的工人、发动机实验人员、机床操作工等均接触噪声。
(1)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在80 dB以下职业性噪声暴露时,一般不致引起噪声性耳聋;在85 dB以下可造成轻微的听力损伤;在85~90 dB会造成少数人的噪声性耳聋;在90~100 dB时会造成一定数量人的噪声性耳聋;在100 dB以上会造成相当数量人的噪声性耳聋;在人突然暴露在150 dB的噪声环境下,听觉器官会发生急性外伤,造成双耳完全丧听。
(2).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长期接触噪声可引起工人出现耳鸣、头痛、头晕、失眠、多梦、乏力和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综合征,其患病率随声压级升高而增大。长期接触噪声,在未出现明显的听力损失情况下,工人可以表现为记忆力和视感知记忆力下降等神经行为功能障碍。
(3)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长期接触噪声,可引起机体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心电图ST段和T波呈缺血型变化,且工龄越长,心电图异常阳性率及ST—T改变阳性率越高。
(4)噪声对女性月经及生育机能的影响
接触高强度噪声的女工容易发生妊娠恶阻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噪声可影响胎儿胎动的次数和心率,出现心率加快,影响后代的智力发育,噪声还会对胎儿的听觉发育有影响,使后代听力受损。
(5)噪声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长时间在噪声状态下工作,会使人的免疫功能下降及内分泌系统失调。
(6)噪声对心理方面的影响
噪声对作业工人情绪有明显的干扰作用,表现为噪声作业工人心理卫生状况不佳,对立、抑郁、躯体不适、敏感倾向增高;幻想倾向者增多,强迫倾向者减少。噪声与某些职业危害的协同作用,如高温、振动及某些有毒物质(Co、铅等)与噪声共同存在时,会加
强噪声的不良作用。
2.生产性噪声的控制
(1)控制和消除噪声源。如用低噪声的焊接代替高噪声的铆接,用无声的或低噪声的工艺和设备代替高噪声的工艺和设备。
(2)更新设备。对老企业已有的设备,应从实际出发,采取消声、吸音、隔声和隔振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控制噪声的传播和反射。
(3)进行健康教育,加强个体防护,工人现场操作时要佩戴耳塞或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以减轻噪声危害。
(4)加强噪声监测,监督检查预防措施执行情况及效果。
(5)定期对接噪工人进行健康检查,发现听力损伤,应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3.生产性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生产中由生产工具、设备等产生的振动称生产性振动。在生产中接触的振动源有:铆钉机、凿岩机、风铲等风动工具;电钻、电锯、砂轮机、抛光机、研磨机等电动工具;内燃机车、船舶、摩托车等运输工具。振动对机体全身各系统均可产生影响,按其作用于人体的方式,可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生产中常见的职业性危害类型是局部振动。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的危害有如下几点。
(1)振动会使人发生运动病。低频振动会引起协调方面的视觉紊乱,甚至于嗅觉系统也会起决定性的作用。
(2)振动影响人的睡眠。
(3)振动会使视觉功能减退。当振动频率在眼球最大共振振幅时,人的视觉功能减退最为强烈。
(4)振动影响人的语言能力。在振动中说话音调提高,说话的时间也会拖长,气管和支气管的共振会损伤语言能力。
(5)振动会使人的生理受到影响(见表6—3)表6—3
生产性振动对人的生理影响
┏━━━━━━┳━━━━━━━━━━━━━━━━━━━━━━━━━━━┓ ┃
损伤
┃
脑、肺、心、消化器官、肝、肾、脊髓、关节等
┃ ┣━━━━━━╋━━━━━━━━━━━━━━━━━━━━━━━━━━━┫ ┃
循环系统
┃
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心排血量减少等
┃ ┣━━━━━━╋━━━━━━━━━━━━━━━━━━━━━━━━━━━┫ ┃
呼吸系统
┃
呼吸次数增加
┃ ┣━━━━━━╋━━━━━━━━━━━━━━━━━━━━━━━━━━━┫ ┃
代谢
┃
耗氧量增加、能量代谢率增加等
┃ ┣━━━━━━╋━━━━━━━━━━━━━━━━━━━━━━━━━━━┫ ┃
体温
┃
体温升高
┃ ┣━━━━━━╋━━━━━━━━━━━━━━━━━━━━━━━━━━━┫ ┃
消化系统
┃
肠W内压增高、肠胃运动抑制、内脏下垂等
┃ ┣━━━━━━╋━━━━━━━━━━━━━━━━━━━━━━━━━━━┫ ┃
神经系统
┃
交感神经兴奋、手指伸缩、颤动值减少、影响睡眠等
┃ ┣━━━━━━╋━━━━━━━━━━━━━━━━━━━━━━━━━━━┫ ┃
感觉系统
┃
眼压升高、眼调节力减弱等
┃ ┣━━━━━━╋━━━━━━━━━━━━━━━━━━━━━━━━━━━┫ ┃
血液系统
┃
红细胞比容值增加,中性白细胞增加,血清钾、钙等增加
┃ ┗━━━━━━┻━━━━━━━━━━━━━━━━━━━━━━━━━━━┛ 4.生产性振动的控制
(1)改革工艺,使用先进的减振设备,从根本上取消和减少手持风动工具的作用,用液压、焊接、黏接代替铆接;手持振动工具者,应戴双层衬垫无指手套或衬垫泡沫塑料无指手套,并注意保暖防寒。
(2)对新工人应作就业前体检,有血管痉挛和肢端血管失调及神经炎患者,禁止从事振动作业。
(3)对接触振动作业工人应定期体检,对振动病患者应给予必要的治疗,对反复发作者应调离振动作业岗位。
(四)不良气象条件(高温)
高温可使作业工人感到热、头晕、心慌、烦、渴、无力、疲倦等不适感,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在:
(1)体温调节障碍,由于体内蓄热,体温升高。
(2)大量水盐丧失,可引起水盐代谢平衡紊乱,导致体内酸碱失衡和渗透压失调。
(3)心律脉搏加快,皮肤血管扩张及血管紧张度增加,加重心脏负担,血压下降,但重体力劳动时,血压也有可能增加
(4)消化道贫血,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液酸度降低,淀粉活性下降,胃肠蠕动减慢,造成消化不良和其他胃肠道疾病增加。
(5)高温条件下若水盐供应不足可使尿浓缩,增加肾脏负担,有时可见到肾功能不全,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等。
(6)神经系统可出现中枢神经抑制,注意力和肌肉的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及反应速度的降低等。
预防高温的措施有:
(1)合理布置热源,把热源放在车间外面或远离工人操作的地点,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应布置在天窗下面;采用穿堂风通风的厂房,应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2)隔热,是减少热辐射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
(3)加强通风换气,加速空气对流,降低环境温度,以利于机体热量的散发。
(4)加强个人防护,合理组织生产,如穿白色、透气性好、导热系数小的帆布工作服;同时调整工作时间,尽可能避开中午酷热延长午休时间。加强个人保健,供给足够的含盐清凉饮料。
(五)放射性物质
某些物质的原子核能发生衰变,放出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感觉不到,只能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到的射线。物质的这种性质叫放射性。放射性污染来源于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核燃料,循环的“三废”排放、医疗照射引起的放射性污染等,其中,核辐射普遍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包括水和空气。如果我们对某些放射性较强的物质缺乏了解,就可能伤害自己的健康。在大剂量的照射下,放射性对人体和动物存在着某种损害作用。如在400 rad的照射下,受照射的人有5 9/6死亡;若照射650 rad,则人100 9/6死亡。照射剂量在150 rad以下,死亡率为零,但并非无损害作用,往往需经20年,一些症状才会表现出来。放射性也能损伤遗传物质,主要在于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一代甚至几代受害。生活中的核辐射主要有地基及建材、深部地下水、天然气和煤、医疗设备等,还有一般居民消费用品,包括含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的产品,如放射性发光表盘、夜光表以及彩色电视机产生的照射,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低,但都会对一定范围内的人产生辐射性危害。所以,对放射性物质必须严加防范,妥善处理。
(六)其他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因素
(1)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与劳动者生理状态不适应。
(2)劳动组织不合理,劳动时间过长或休息制度不合理。
(3)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长时间重复某一单调动作。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
(5)作业场所设计不符合有关卫生标准和要求。
(6)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方法不当或防护用具本身存在缺陷等。
三、煤矿职业危害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职业病——尘肺病
尘肺病是现今我国职业病中对作业人员健康危害非常严重的一类疾病,据统计,尘肺病约占职业病患者总人数的2/3。
1.尘肺病概念
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人生产性粉尘(灰尘),并在肺内滞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疤痕)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2.尘肺病发病因素
当粉尘被吸人人体的呼吸道之后,人体可通过咳嗽反射等自身防御清除功能排出97%--~99%的粉尘,只有1%~3 9/6的尘粒沉积在体内,进入肺组织中的尘粒多数在直径5 um以下,其中进人肺泡的主要是2um以下的尘粒。但是人体对粉尘的清除作用是有限度的,长期吸人大量粉尘可使人体防御功能失去平衡,清除功能受损,而使粉尘在呼吸道内过量沉积,损伤呼吸道的结构,导致肺组织损伤,造成肺组织纤维化。
3.尘肺病预防措施
控制尘肺病的发生关键在于预防,减少吸人肺中的粉尘。生产经营者、组织者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及国家有关防尘的法规和办法,积极进行工艺改革、革新生产设备;作业场所实施湿式作业,减少粉尘产生,如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要对尘源
采用密闭抽风除尘办法,防止粉尘飞扬;定期做好接尘工人健康检查,对职业病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力口强个人防护,减少粉尘的吸人;认真做好防尘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使职工充分认识防尘的重要性,督促职工加强营养,劳逸结合,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积极配合企业搞好防尘工作。
(三)工作相关疾病(职业性多发病)
.
1.职业性中毒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接触化学毒物所致的疾病状态称为职业中毒,职业中毒在职业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我国重点防治的职业病之一。常见的职业中毒有常见金属及类金属中毒、有害气体中毒、常见有机溶剂中毒等。
在有职业性中毒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要有通风排毒设施;职工上岗前须穿工作服,戴防毒面具,下岗时清洗淋浴;工作期间不宜吸烟进食;定期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
2.职业性皮肤病
由生产性有害因素引起的各种急、慢性皮肤及其附属器(毛发、指甲、趾甲)的疾病,称为职业性皮肤病。常见的有:皮炎、湿疹、痤疮、毛囊炎、灼伤、溃疡、角化过度、皴裂、色素改变、疣状赘生物、肉芽肿等,以及根据《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皮肤病发生后,应及时清除皮肤上残留的致病物,在治疗期间酌情避免或减少接触致病因素,并根据临床类型及病情对症处理。职业性皮肤病一般不会使人丧失劳动能力,在加强防护条件下仍可正常工作,皮炎急性期、溃疡及某些感染性皮肤病等在治疗期间应酌情休息或暂时调换工种。如有严重变应性反应或反复发病长期不愈者,应调换工种,安排不接触致敏物的工作。职业性黑变病、职业性白斑和职业性皮肤癌确诊后应调换工种,脱离发病环境。聚合型或合并多发性毛囊炎、囊肿的职业性痤疮,长期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调换工种。
3.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可分为职业中毒性耳鼻喉疾病、职业性喉病、职业性口腔疾病等几类,如噪声聋、铬鼻病、牙酸蚀病等。
预防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工作场所要采取防治措施,减少有毒物排放,增加减噪设备,职工上岗前要佩戴劳动防护用品,按照规定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早期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4.职业性眼病
在工农业生产中,因接触化学性物质与辐射线引起化学性与辐射性眼损伤,称为职业性眼病。职业性眼病的种类有职业性白内障、电光性眼炎、职业性视网膜损伤、化学因素所致眼损害、化学性眼灼伤等。服,戴防护眼镜,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培养职工的自救、互救能力。
四、煤矿职业健康监护
(一)职业健康的检查
《煤矿安全规程》第七百四十四条规定:“煤矿企业必须按国家有关法法规的规定,对新人矿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对接尘二I二人的职业健康检查必须拍照胸大片。“"煤矿企业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定期对接触粉尘、毒物及有害物理因素等的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对检查出的职业病患者,煤矿企业必须按国家规定及时给以治疗、疗养和调离有害作业岗位,并做好健康监护及职业病报告工作。”“查体时间间隔必须符合下列要求:(一)对在岗接触粉尘作业工人,岩石掘进工种每2~3年拍片检查1次;混合工种每3~4年拍片检查一次;纯采煤工种每4~5年拍片检查1次。
(二)对离岗工人必须进行离岗的职业性健康检查。(三)对接触毒物、放射线的人员每年检查1次。”“职业性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职业病治疗应由取得相应资格的职业卫生机构承担。’’
职业性体检与一般临床疾病的检查有很大的差别,是技术性、特异性、政策性较强的预防医学领域里的临床工作,因此职业性体检、诊断、治疗机构由取得省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医疗机构担任。职业性健康体检可分为进入有职业危害因素的工作岗位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性健康检查。
通过就业前健康检查,可以预先发现职业禁忌症,同时也为今后进行定期体检的连续动态观察提供最基础资料,就业后的在岗工人要按一定的间隔时限进行定期体检,以便及早发现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的亚健康群体,从而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处理。
煤矿在岗职工职业性健康体检周期是根据员工所接触职业危害的性质、种类、毒性对身体损害的大小及劳动强度拟将在该作业场所能够引起工人身体健康出现病理改变的最低时限,2002年国家《职业病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规定:
接触矽尘、石棉尘作业的工人,每年体检1次;
接触煤尘、炭黑尘、石墨尘、滑石尘、云母尘、水泥尘、陶土尘、铸尘、铝尘、电焊尘作业的工人每2年体检1次;
接触其他粉尘作业的工人,每3年体检1次。
(二)职业健康监护的评价
健康监护是以医学检查为主要手段,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了解某一职业人群的健康状况,早期发现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损害征象的一种健康监护方法和过程。职业健康监护评价是通过一个由组织、人员、指标、制度、质量控制和反馈等组成的评价体系,以对从事存在有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人群职业医学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环境监测的结果为对象,结合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环境监测、接触评定的结果来系统评价健康监护的准确性、及时性、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一种评价方法和过程。
1.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组织由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人员组成,这些职能部门包括安全监察、卫生行政部门、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2.评价内容
职业健康监护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职业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辅助用品基本卫生要求、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概算等。
3.评价指标
(1)医学评价指标医学评价指标包括体检机构评价指标和健康检查项目评价指标。体检机构评价指标主要是指体检是否有健康监护资质、是否提供符合开展健康监护诊断资质的人员、是否有健全的组织保障、检查结果偏差率是否符合标准。健康检查项目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就业前健康检查率、定期健康检查率、离岗或转岗时体检检查率、职业病健康筛检率。
(2)职业健康监护信息管理评价指标
职业健康监护信息管理评价指标包括是否有健康监护信息管理工作组织、是否有健康监护信息管理人员、是否建立职工健康监护卡、监护卡内容是否完整等。
职业健康监护评价指标还包括监护档案管理指标、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发放管理情况、产生职业危害的场所管理情况、职业培训管理情况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制度等。
4.评价方法
职业健康监护评价方法主要有:
(1)按人群评价,分为个体评价和群体评价;
(2)按项目内容分类,分为检查表法和综合分析法;
(3)评价程序由用人单位对健康监护开展工作资料的收集准备阶段、依据评价方案开展评价工作的实施阶段及得出结论提出对策建议的完成阶段三个阶段组成。
(三)职业健康监护的档案管理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是指用人单位对本企业职工从事本职业建立的一份个人职业健康监护登记卡片(健康卡片)。它是劳动者健康变化与职业病危害因素关系的客观记录,也是职业病诊断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更是法院审理健康权益案件的物证。因此,要求用人单位保持职工个人健康监护档案的完整真实。
目前,我国整个职业健康监护的制度还未完善,远落要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监督体制和机构不尽合理,有些企业对职业卫生意识淡薄,对职业性健康监护不够重视,加上没有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所以,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用人单位要加强对职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工作,特别是流动性比较大的煤矿基建单位,管理应当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建立档案工作网络,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对职工健康监护的资料要及时整理、分析、评价并反馈,使之成为搞好职业卫生工作的科学依据。
职业性健康监护档案管理主要包括:劳动者的个人职业史和疾病史、家族病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性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个人防护用品佩戴情况、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及健康分析等几个方面。
五、煤矿从业人员职业病预防的权利和义务
(一)煤矿从业人员职业病预防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六条对从业人员职业卫生保护权利作了明确的规定。
(1)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从业人员有权利要求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并督促教育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
(2)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劳动者有权利要求用人单位对其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时的健康检查。在职业病确诊后,用人单位要承担职业病患者诊疗、康复、护理等费用,直至患者痊愈或者死亡。
(3)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劳动者在上岗前要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明白这些危害因素对人体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和后果,尤其是职业危害因素较多的岗位,劳动者应做好有针对性的个人防护措施。
(4)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用人单位要根据职工工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改善劳动环境,改变不良的作业方式,提供职业病防护用品,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5)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劳动过程中,发现有不良因素,如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工作超负荷、作业管理不善、“三违"现象严重等,职工有权利提出批评,向上级管理层检举和控告,力求保证自己工作中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6)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职工有权拒绝对个人健康不利的指挥和指令,同时也限制了管理者的权利,防止滥用职权强令指挥的现象发生。
(7)参与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要积极参与企业各项工作,特别是在职业卫生方面的民主管理,因为这涉及自身健康利一益,要及时提出工作过程中职业卫生管理的漏洞,对职业病防治提出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
(二)煤矿从业人员职业病预防的义务
(1)遵守单位有关安全、卫生生产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为了避免职业危害事故发生,各个行业或企业都有自己独有的管理制度和作业规程,作为用人单位的职工,必须有遵章守I纪的意识,工作要服从管理,不出现违章违纪的行为,保障生产的正常进行。
(2)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在企业履行
为职工提供各种劳动保护用品义务的同时,职工要有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积极正确佩戴。
(3)接受安全、卫生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安全、卫生生产技能。企业为了提高职工的综合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作为职工,要积极配合和接受。
(4)发现安全、卫生生产隐患,及时报告。如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职工有义务及时向上级管理层汇报,避免职业危害事故的发生。
六、煤矿职业危害的防治措施
(一)预防煤矿职业危害的组织措施
1.规范管理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煤矿职业危害,煤矿企业必须加强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切实履行企业主体责任。煤矿企业应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充分完善管理机构,加大投入,积极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和设备,制定切合企业实际的职业危害防治规划措施和方案;组织全员职业卫生培训和教育宣传;定期做好作业场所环境检测,定期对职工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认真做好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严格执行职业危害保护用品发放和使用的规定,督促和教育职工正确佩戴和使用职业危害防护用品;完善职业卫生档案管理,特别是职工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要做到力求完整。
2.加强监察
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履行职能,将督促煤矿企业落实新建、改建、扩建等工程项目职业危害防治设施“三同时’’(职业危害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工作作为重点,落实对煤矿企业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监察。积极监督煤矿企业设置职业危害防治工作部门、配备相关专业人员和装备、制订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督促煤矿企业做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尤其是生产性粉尘的日常监测、分析和评价工作,建立健全有效的综合防尘、防毒等措施,加强个体防护,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以控制伤亡事故为主向全面做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转变。
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督促煤矿企业依法搞好职工健康监护工作。首先,煤矿企业必须对新人井工人进行职业性安全技能培训和从事职业危害作业的工人进行上岗前体检,技能鉴定合格和身体适合作业才能上岗;对接触粉尘等有害因素的作业人员和离职职工按规定进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建立完整的职业健康档案;对被诊断为职业病的职工,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并将其调离原工作岗位。对职业危害防治和职业病发病情况,煤矿企业应当按《煤矿职业危害防治报告办法》的规定报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应由取得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完成。要督促煤矿企业开展岗前和工作中的定期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培训,强化对职工的职业危害防治知识的教育,教育职工自觉遵守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正确使用职业危害防治设备和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依法对煤矿企业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实施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违法行为,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未有效开展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煤矿企业,要依法严肃查处。
煤矿企业发生职业危害事故后,必须及时报告。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根据职责组织对事故进行调查,并根据有关规定和“四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督促发生事故企业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生产设备、防护设施、规章制度、岗位培训、管理等情况,认真吸取事故教训,搞好职业危害防治工作。
3.重视培训
煤矿企业和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重视职工的职业卫生培训工作。首先,对一线工人做好煤矿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和防护知识的宣传,提高职工的法律意识。其次,提高培训师资素养,改善教学培训条件和教学方法,使职工全面掌握个人防护技能和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再者,企业要做好日常的培训教育工作,组织职工现场体验,现场学习,培养职工发现和解决为作现场安全隐患的能力。通过教育培训,使职工知法守法、知防会防,进而保障了职工的身体健康,也保障了企业生产的安全进行。
(二)预防煤矿职业危害的技术措施
1.革新工艺
煤矿企业积极进行工艺改革、革新生产设备是消除职业危害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煤矿企业采用先进的本质安全型设备和技术,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效益,也同时有效地改善了职工的作业环境,减少了职业危害因素,对生产一线的职工健康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2.湿式作业
煤矿企业在井下作业中主要采用湿式碾磨石英及耐火材料、矿山湿式凿岩、井下运输喷雾洒水等湿式作业措施。采用湿式作业,降低了生产性粉尘的浓度,净化空气,降低温度,有效地改善了作业环境,也就降低了工作环境对身体的有害影响。
3.密闭通风
在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对生产性粉尘或有毒有害物质采用密闭通风的办法,能够有效防止粉尘飞扬和有毒有害物质四散对人体的伤害。
(三)预防煤矿职业危害的保健措施
1.健康检查
煤矿企业要依法组织职工进行职业性健康体检,上岗前要掌握职工的身体情况,发现职业禁忌症者要告知其不适合从事此项工作。在岗期间对作业职工的检查内容要有针对性,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告知职工,对检查的结果要进行总结评价,确诊的职业病要及时治疗。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离岗职工,要进行离岗前的职业性健康检查,按照国家规定安置职业病人。
2.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是整个职业危害预防的最后一道“防线”。职工本人要积极配合企业在职业卫生方面的管理工作,及时佩戴个人劳动防护用品,正确掌握使用防护用品的知识和方法,使个人防护真正起到防护作用,以保证职工在作业环境中不受伤害。
【复习思考题】
1.煤矿瓦斯有哪些危害?
2.防止瓦斯爆炸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煤与瓦斯突出有哪些预兆?
4.煤与瓦斯突出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5.防止煤尘爆炸的措施有哪些?
6.什么叫煤的自燃倾向性?
7.煤炭自然发火的预兆有哪些?
8.简述预防煤炭自燃的措施有哪些?
9.煤矿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有几大类?
10.对一氧化碳中毒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11.什么是工伤?哪些情形不得认定为工伤?
12.工伤保险待遇包括哪些内容?
13.什么是尘肺病?尘肺病预防措施有哪些?-
第三节应急救援中班组长的职责
班组长身处安全生产第一线,直接领导职工,他既是搞好班组安全的第一责任者,在重大事故发生初期又是现场抢险救灾的全权指挥者,所以其责任十分重大。班组长在防灾救灾中的职责主要有下列四项。
一、班组防灾救灾安全教育与训练演习
班组长对职工进行强制性的防灾救灾安全教育和培训,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班组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每一个职工都能认识到矿井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危险性,以及防灾救灾教育对矿井安全生产、消除事故隐患、减少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后,才能真正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到自觉遵章守纪,避免“三违”。增强法制观念,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提高职工对灾害发生时的应变能力,要抓好训练演习。但灾害事故发生时,要使每个职工做好自主保安,正确进行自救互救和安全脱险,就要靠平时加强救灾方面的技能训练和演习。通过训练和培训,达到人人能熟练佩戴自救器,懂得防御窒息、火焰烧伤、一氧化碳中毒等临时性防护措施,熟悉各种灾害发生时的避灾路线和安全出口等应变措施。
二、班组长在灾害发生时应采取临场应急措施
临场指挥与抢救遇难人员。在灾害发生初期班组长是临时抢救遇难人员的先驱指挥者。尤其是在灾害刚刚发生时,人心惶惶,环境险恶,情况瞬息万变,急需有人出来领导指挥,稳定遇险尚存人员的情绪,把握一切有利时机,协助受伤受惊吓人员脱离危险区,遇险者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千方百计设法营救,保住职工生命安全。所以班组长只要能及时赶到事故现场,就必须全力以赴、妥善指挥、拼命抢救遇险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同时也要教育骨干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发扬“~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搏精神抢险救灾。
查点现场人数,组织职工抗灾抢救。作为班组长首要的是关心管辖范围内全体职工的安全和健康,尤其在危难之时,更要想到灾区范围内哪些地方还有人进行生产活动,有无遇险的可能。所以班组长达到事故现场后首先要清点灾区内外的人数,做到无遗漏,以便采取各种办法帮助其躲避灾难。
在灾害事故发生的初期阶段,灾害所波及的范围和造成的危害一般是比较小的。这时,既是阻止和控制事故的有利时机,也是决定矿井和井下人员安全的关键时刻。大量的事故案例证明,在危难的情况下,依靠现场干部的正确指挥以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积极正确地采取避灾措施,根据灾情和现有条件,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及时投入现场抢救,将事故消灭在初期阶段或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就能减少伤亡和损失。
正确进行事故抢救。首先要正确判断灾情,其次是要正确进行抢救。正确判断灾情,一是靠灾区附近和出事地点人员的直观感觉和可能利用的手段,仔细观察事故造成的各种异常变化和迹象(如烟雾、温度、风流状态、空气成分、巷道支护、涌水等),认真分析判断事故的性质和发生原因。二是查明事故发生的地点,并对灾害可能波及的范围和危害程度做出判断。三是根据事故性质和发生地点,结合井下巷道布置、通风系统、人员分布等情况,迅速判断有无诱发和伴生其他灾害事故的可能性。四是分析判断自己所在地点的安全条件,为抢险救灾或安全避灾提供依据,做好准备。
在查明灾情确实可抢救后,必须按《煤矿安全规程》和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的规定要求和办法,积极地投人到扑灭灾害的工作中。现场班组长要统一指挥和严密组织,严禁盲目蛮干和各行其是的不良做法。同时还要根据灾情和客观条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力求将灾害彻底扑灭。如因灾情严重或条件不足,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事故时,则应尽最大努力将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和程度,阻止灾情的扩大。在救灾过程中,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必须首先做好自身防护,切实保障救灾人员的安全,要提高警惕,避免中毒、窒息、爆炸、触电、二次突水、顶板二次垮落等再生事故的发生。
三、班组长应及时向矿调度室报告灾情
.
为了迅速、干净、彻底地扑灭灾害事故,只靠灾区人员的抢救能力是很有限的,必须将灾害事故的确切情况,及时向调度室汇报,以便得到矿山救护队和灾区以外人员的营救和更有效地扑灭灾害。
怎样向矿调度室报告灾情呢?一是灾害事故发生后,事故地点及其附近人员应利用电话或派出人员等方法,迅速将事故的性质、发生地点、时间、原因和危害程度向矿调度室报告;井下其他区域人员在发现异常现象后,也应及时汇报。二是根据事故性质和蔓延趋势,以最有效的方式,向可能受威胁区域的人员发出警报通知。三是在抢救事故期间,现场指挥人员应随时向调度室汇报灾情状况和抢救工作进展情况(如现有抢救力量、人员的情绪及身体状况、救灾的现有条件、事故发展趋势及后果、所采取的措施及所取得的效果等),也可以对下一步抢救工作的开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听候指挥部命令,组织完成安全撤离任务
当灾情发展迅猛,已无法进行现场抢救,并可能危及人员安全时,要立即请求救灾指挥部决策,在接到救灾指挥部下达的撤退命令后,现场班组长应立即有组织地带领灾区职工撤离灾区,并应遵守以下行动准则:
①沉着冷静。在撤离灾区时,要保持头脑清晰,做到临危不乱。所有人员都要坚定安全撤出灾区的信心,谨慎稳妥地行动。
②认真组织。在场的班组长和老工人要充分发挥核心骨干作用,组织带领其他职工统一行动。所有遇险人员都必须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各行其是,独立行动。
③团结互助。所有遇险人员都应发挥团结互助的精神和先人后己的风格,主动承担工作任务,照料好伤员和年老体弱的同志,l司心协力地达到安全地点。
④加强安全防护。撤退前,应根据《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的要求和灾变后的具体情况,确定撤退的路线和目的地;应尽量选择安全条件最好、距离最短的行动路线;在选择撤退路线时,既不可图省事、存侥幸心理而冒险行动.也不能犹豫不决而贻误战机。
抢险救灾实践证明,事故现场负责人(区队长、班组长、矿山干部,也包括有经验的老工人、瓦斯检查员等)若能发挥高度政治责任心,勇于承担事故现场救灾职责,正确组织遇险人员救灾与避灾,对减少灾害损失,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例如,1984年2月24日,平顶山矿务局大庄矿在4时30分左右发生一起明火火灾。被火烟包围的22231综采面的21人中,除了12名身体好的人员冲出危险区脱险外,还有9人被围困在火烟内,其中有驻矿监察处副处长张××和矿检查科郑××。张副处长在做好政治鼓动和稳定思想情绪后,统一组织指挥遇险人员,根据火烟来自采面入风和火烟速度及通风情况,缓缓撤向采面的回风巷。为了增加采面风量,在该采面回风巷中设有一台28 kW局部通风机和两道风门。遇险人员撤到回风巷内,穿过风门并停止局部通风机运转,然后立即用衣服等物品将风门严密封闭,以防止火烟向采面急速流动,保存回风巷中有限的新风。为了减少氧气消耗,张副处长要求遇险人员静卧待救,节约电源,并商讨脱险策略。当大家要求由回风流强撤时,张提出不能冒险盲目集体撤出,应先由两人侦察后再行议事。经两人侦察,发现烟浓温高不能撤退,遇险人员便撤返风门处待救。当他们发现烟雾又从回风巷口向他们逆退过来时,他们又将回风侧的三道消尘水幕打开,以降温、隔绝烟雾逆流和吸收有毒有害气体。6时30分,救护队还没有进入灾区,遇险人员心急难待,于是重新打开风门侦察,发现无烟,人员便进入采煤工作面,边行进边侦察。到机头处时,与调度室进行通话联系,要求火速派救护队抢救9人。经救护队奋力救灾,终于在8时30分将9名被困人员救出。
又如,1998年6月12日,淮南矿业集团公司新庄孜矿毕家岗井六号运煤石门掘进工作面发生的一起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突出煤岩量650 t,瓦斯量12 600 m。当日12时18分,专职瓦斯检查工王××在六号运煤石门口以北5 m钻窝处,突然听到六号运煤石门掘进迎头人员尖声喊叫、风筒剧烈抖动声,以及从六号运煤石门内传来“噗噗”声,于是想到迎头去看看情况,但刚站起便感到腿发软,有被熏感觉,同时有一股强气流从里面向外推动,便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事故。王随即向外撤退,并将五号运煤石门以北的3名钻工及在六号运煤石门外的8名矿工全部撤离事故现场,后又跑到附近的变电所打电话,向矿调度室汇报。矿领导立即布置停电撤人,组织抢救。经矿山救护队3昼夜的奋力抢救消除了事故。这次事故中只有2人遇难,1名被堵在灾区内人员被救护队救出。在这次事故中,专职瓦斯检查工在危险时刻能冷静地组织突出区域附近人员及时撤离事故现场,挽救了11个人的生命,减少了灾变损失。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理原则。
2.简述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应急处理原则。
3.简述矿井火灾事故的应急处理原则。
4.发生事故时现场人员的行动原则是什么?
5.简述化学氧自救器的使用方法。
6.瓦斯与煤尘爆炸事故时的自救与互救措施有哪些? 7.煤与瓦斯突出时的自救与互救措施有哪些? 8.矿井火灾事故时的自救与互救措施有哪些? 9.现场创伤急救技术有哪些? 10.应急救援过程中班组长的职责有哪些?
职业性眼病的预防必须定期更新陈旧设备,对设备进行良好 的保养和维修;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做好安全防护,穿防护
第五篇:水利工程运行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及预防
水利工程运行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及预防
一、噪声
噪声不仅对听觉系统有影响,对非听觉系统,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及消化系统等都有影响,可引起人头疼、头晕、心悸、血压波动、情绪不稳、视觉反应时间延长等反应,影响安全生产,严重的可对听力造成损伤。由于长时间接触噪声导致的听阈升高且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称为永久性听力阈移,临床上称为噪声聋。
生产性噪声一般声级较高,有的作业地点可高达120~130
dB(A)。据调查,我国生产场所的噪声声级超过90dB(A)的占32%~42%,中高频噪声所占比例最大。生产性噪声可分为空气动力噪声、机械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三类。
(1)空气动力噪声是由于气体压力变化引起气体扰动,以及气体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所致,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和汽轮机等,由于压力脉冲和气体排放发出的噪声。
(2)机械性噪声是由于机械撞击、摩擦或质量不平衡旋转等机械力作用引起固体部件振动所产生的噪声,例如,各种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等发出的噪声。
(3)电磁性噪声是由于磁场脉冲,磁致伸缩引起电气部件振动所致,如:电磁式振动台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
水力发电企业的噪声源较多,主要噪声源为水轮发电机组、空压机、风机、水泵、电动机及变压器。噪声性质为电磁性噪声如发电机组、变压器、电动机等;流体动力性噪声如通风机、空压机、首部泄洪等;机械性噪声如水泵、水轮机等。目前水力发电企业的运行人员主要采取控制室监控,按时进行现场巡检的工作方式,巡检点一般设置在主要的设备设施附近,故都会在巡检过程中接触到一定的噪声,其中噪声影响最大的设备为水轮发电机组。而设备检修人员在检修时也会受到附近设备产生噪声的影响。
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的要求8h等效声级的限值为85dB(A)。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可通过定期监测掌握本单位的噪声情况,对于噪声强的场所进行重点监测,从源头降低噪声,对噪声较大的生产设备采取消声、减振、隔离等技术措施消除或减少噪声,主要手段有:
(1)选用低噪声的设备,对产生噪声的设备安装减振基础,并集中布置在主厂房。
(2)空压机、风机、泵类独立布置,并安装隔声防爆门。
(3)水轮机组、发电机组的盖板、进入门、引出线洞隔板采取减振隔声措施。
(4)设置的中控室应布置在副厂房,远离主厂房,安装隔声门,装修内饰面宜采用吸声材料。
(5)同时加强个人防护,在产生噪声的场所,作业人员佩戴防噪耳塞、耳罩或防噪声的头盔等防护用品。
二、工频电磁场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现场含大量的输变电设备设施,这些设备设施周围都会产生大量的工频电磁场,主要以电磁辐射的形式作用于人体,对于长期作业于工频电磁场的维修、巡检作业人员,可引起慢性辐射综合症的表现,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疲劳乏力,睡眠障碍等。
卫生部发布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对8h工作场所工频电场强度的职业接触限值作了要求,见表1。
表1
工作场所工频电场职业接触限值
频率(Hz)
电场强度(kV/m)
工频电磁场的防护可以采取工程控制、管理控制、个人保护等措施,具体的有:
(1)降低辐射源。选用电磁辐射水平低的设备,且设备及配件加工精良,外形和尺寸符合要求。
(2)控制接触距离。电气设备的布置应满足带电设备的安全防护距离要求,还应有必要的隔离防护措施和防止误操作措施及防直接雷击和安全接地的措施。
(3)采取防护措施。屋内外配电装置按照安全净距布置,配电装置用围栏隔开,防止外人进入;在电气外绝缘体最低部位距地面,装设固定遮拦;配电装置的各种通道的最小宽度也均符合安全要求。
(4)加强个人防护。线路工与检修工及相关作业人员必须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在高强度工频电磁场暴露下作业时可穿戴屏蔽服、鞋、帽等。
三、粉尘
能够较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叫做粉尘。从胶体化学观念来看,粉尘是固态分散性气溶胶。其分散质是空气,分散相是固体微粒。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叫做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的种类繁多,理化性状不同,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多种多样。吸入人体的粉尘有97%~98%可通过人体呼吸道的清除功能排出体外,余下的沉积于肺内,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其理化性质有关,与其生物学作用及防尘措施等也有密切关系。在卫生学上,常用的粉尘理化性质包括粉尘的化学成分、分散度、溶解度、密度、形状、硬度、荷电性和爆炸性等。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职业危害主要有全身中毒性、局部刺激性、变态反应性、致癌性、尘肺,其中以尘肺的危害最为严重。粉尘对人体健康最普遍且严重的危害是引起各种尘肺病,其次是粉尘沉着症、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以及中毒等病症。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中粉尘的来源有检修时电焊产生的电焊烟尘。这种烟尘是电焊过程中焊条与焊件接触是在高温燃烧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烟尘,成分与使用的焊条有关,包括氧化铁,氧化硅、氧化锰及氟化物,漂浮在空气中对人体造成危害,可引起呼吸系统粘膜刺激、炎症、电焊工尘肺和中毒。若使用高锰性焊条,产生的粉尘含有较多的二氧化锰,长期接触则表现为慢性锰中毒,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电焊产生的高温也容易对皮肤进行灼伤,强光使电焊作业人员可能产生电光性眼炎。
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电焊烟尘对人体的危害:
(1)改善作业场所的通风状况,主要包括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在自然通风较差的场所,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焊件时,必须有机械通风措施。
(2)加强个人防护。电焊作业人员应加强提高职业卫生意识,自觉遵守操作规程,佩戴防护用品。
(3)对焊接作业场所的粉尘加强监测管理。
(4)加强对电焊工的职业健康监护,定期体检。
在某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中,使用燃煤锅炉也是也是粉尘的另一重要来源,产生的煤尘中一般含有10%以下游离二氧化硅,作业人员长期高浓度吸入以二氧化硅为代表的硅尘,会引起矽肺病。可以通过下列措施预防:
(1)加强对防尘设备的管理,防止漏灰、漏粉,采取措施提高防尘效率。
(2)定期监测,在粉尘危害大的场所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作业人员与粉尘的接触时间。
(3)加强个人防护。锅炉房作业人员应加强提高职业卫生意识,自觉遵守操作规程,佩戴防护用品。
(4)加强对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定期体检。
四、六氟化硫
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中,SF6作为一种惰性气体,本身并没有毒性,主要存在于高压、中压开关设备中,但是,当它因泄露在空气中含量高时,使空气中的氧含量减少,吸入者便发生窒息,严重时导致死亡。此外SF6因其独特的理化特性,可分别在电弧、火花放电及电晕放电的条件下分解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物,如四氟化硫(SF4)、氟化硫(S2F2)、氟化亚硫酰(SOF2)、十氟化二硫(S2F10)、氟化氢(HF)等,主要分解产物及其毒性见表2。
表2
SF6部分解产物及其毒性
四氟化硫(SF4)
无色气体,有强烈毒性的刺激性气体,可引起类似光气的呼吸道损害。
氟化硫(S2F2)
常温下为无色气体,具有很强的毒性,遇水后生产HF,对呼吸系统有类似光气的破坏性作用。
氟化亚硫酰(SOF2)
无色剧毒气体,有强烈的恶心臭味,能侵袭肺部,引起肺组织急性水肿,影响气体交换,使肺部缺氧充血导致窒息性死亡。
十氟化二硫(S2F10)
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易挥发液体,系剧毒物质,毒性约为SOF2的300倍,引起肺出血和肺水肿。
氟化氢(HF)
无色气体或液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极易溶解与水,形成氢氟酸,对一般材料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对皮肤和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并能引起肺水肿、肺炎。
备注:光气主要损害呼吸道,可导致化学系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轻度中毒,患者有流泪、畏光、咽部不适,咳嗽、胸闷等;中毒中毒,除上述症状加重外,患者出现轻浮呼吸困难、轻度紫绀;重度中毒出现肺水肿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
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SF6对人体的毒害:
(1)设计方面:开关设备气密性良好,通风装置风口应设置在室内底部,排风电源开关应设置在门外,安装预警、报警仪,控制相对湿度。
(2)运行时的个体防护:在SF6电气设备从事工作的人员,应当经过专门的安全技术知识培训,并配置和使用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具;工作人员进入SF6配电装置室,若入口处未设置SF6气体含量显示器,应先通风15min,并用检漏仪测量SF6气体含量合格;尽量避免一人进入SF6配电装置室进行巡视,不准一人进入从事检修工作;工作人员不准在SF6设备防爆膜附近停留;进入SF6配电装置低位区或电缆沟进行工作,应当先检测含氧量(不低于18%)和SF6气体含量是否合格。
(3)检修时的个体防护:设备解体检修前,应对SF6气体进行检验。检修人员需穿著防护服和防毒面具;打开设备封盖后,现场所有人员应当暂时离开现场30分钟;设备内的SF6气体采取净化装置回收,经处理合格后方准使用,不得向大气排放;从SF6气体钢瓶引出气体时,应使用减压阀降压,当瓶内压力降至1个大气压(9.8×104Pa)时,即停止引出气体,并关紧气瓶阀门,戴上瓶帽;进行气体采样和处理一般渗漏时,要戴防毒面具并进行通风;SF6断路器(开关)进行操作时,禁止检修人员在其外壳上进行工作;检修结束后,检修人员应当洗澡,把用过的工器具、防护用具清洗干净。
(4)严格按照规范对作业场所SF6及分解产物进行定期监测,并定期SF6气体中的水分进行监测,控制其水分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