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

时间:2019-05-15 06:5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

第一篇: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

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是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广义的心理发展主要是说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心理的发生或起源的问题,指心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即个体心理发展,是指心理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指心理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2.学习的心理学涵义: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表现出来。

3.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过程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驱力。

4.学习迁移通常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5.意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6.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个方面,也是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指主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即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

7.自我,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从自我的内容看,自我是指一个具体的人的存在。根据人的特性,自我应包含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心理)自我。二是从自我在自我意识中所发挥的机能看,可把自我分解为主格我和宾格我。

8.群体也称团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9.心理健康,在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狭义上讲,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10.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11.知识学习也称知识的掌握,是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习对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12.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这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索,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13.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成绩测验所取得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14.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的。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

15.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16.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人们行为的原因或行为的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归因。

17.自我效能理论,是指个人在目标追求中面临一项特殊工作时,对该项特殊工作动机之强弱,将决定于个人对其自我效能的评估。简答题: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研究方法:1)观察法:参与性与非参与性、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系统性与非系统性;2)实验法: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3)调查法; 4)个案法。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具体目标:(1)使学生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并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3)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智力发展的教育;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3)环境适应教育;4)协调人际关系的教育;5)健康人格的教育。3.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遗传因素:一般讲,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性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2)生理因素:首先,母亲孕期身体有病、情绪不好或营养不良,可影响胎儿的生理发育,并进而影响其心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其次,脑神经递质的变化也会对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疾病产生重要影响;第三,维持认得心理健康,也赖于脑和整个神经系统保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3)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诸多因素,它们也都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4)教育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因素。

5)个体的主观因素:个人的自我意识、人格的特点、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事物认知的态度等,都会对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座、报纸、杂志、办展览等各种方式进行有针对性地宣传心理卫生的知识,以唤起人们的心理保健意识。对教职工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2)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建立三级保健网络:可以分别由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组成初级保健网;由系、部层次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人员组成系级保健网;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有关人员组成校级保健网络。(3)建立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心理健康专业机构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员、社会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家及精神科医生等去实施。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由学校医院的精神科大夫等组成此机构。(4)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心理环境、物质环境。5.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2)教师是年轻一代个性的塑造者(3)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管理者(4)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5)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6)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调节者”。

6.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教师的影响力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者影响学生,使之改变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1)教师的认知特征对大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智能(与教师表述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 教师的科学知识; 教师在学术方面的准备;

(2)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大学生的影响:理解别人(心胸豁达、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与别人相处(真诚、积极相待、交往的技巧)了解自己(安全与自信、教师的需要)(3)教师威信 7.高校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

教师威信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社会对教师的态度;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等。但教师本身的条件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决定性的因素。(1)崇高的思想和道德风范,优秀的心理品质和业务能力,以及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是高校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2)教师的仪表、工作作风和习惯对形成威信也有一定的影响;(3)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有重大影响;(4)教师要在全体学生冲建立威信,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8.问题解决的理论

1)试误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问题解决的过程,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行为逐渐减少,正确行为逐渐增加的过程,最终问题得以解决,形成了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的联结。

2)顿悟说:德国心理学家苛勒;解决问题时从整体把握全部问题情境和认知的豁然改组,而不是一次次经验的积累。(实际上问题解决中既有尝试错误,又有顿悟,二者缺一不可。试误是顿悟的前提,顿悟是试误的结果。)

3)杜威的五步模式:美国心理学家杜威;疑难、分析、假设、检验与评价、结论。它是根据人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的,一直被人们看做是一种经典的解决问题过程的标志。

4)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式: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四阶段模式较好地反映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关于解决问题的简要模式。

9.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培养和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实践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1)基本条件的储备 a.具备有关课题的知识并熟悉该学科所特有的逻辑推理方法b.认知因素 c.人格特性(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训练(3)训练的程序 10.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征。(1)培养创造性的教学原则 a.创设一种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b.重视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 c.引导全面发展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d.提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2)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a.脑力激荡法 b.隐喻训练法:个人类推、直接类推、强势冲突 c.戴维斯与豪特曼创造力训练法:局部改变法、棋盘法、清单法、比拟法。11.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的正负效应:

正效应:促使当代大学生的全球意识、效率观念、信息知识和平等观念的增长。负效应:网络垃圾、网络心理障碍、高科技犯罪等。

一、网络团体心理

(一)网络的心理诱惑

(1)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高速性、及时性,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时效的特点(2)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和开放性,符合大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追求。(3)网络的自由性正好符合大学生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

(4)网络交往的隐蔽性、广泛性符合大学生渴望真情又怀疑真情的心理特点。(5)上网的时尚性符合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

(二)网络诱惑对大学生的影响

二、网络人格

(一)自我认知不协调

(二)人际关系产生障碍

(三)阻塞对真知的内化

(四)深埋真实情感

(五)唯我独尊的意志膨胀

三、网络情色

(一)网络色情

(二)网恋

四、网络拼凑抄袭

五、网络成瘾 12.教学测量与评价对教学活动的作用

教学测量与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环节,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检验教学成效、有利于调整和改进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3.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所包含的环节,心理学在其中的作用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应包括:明确教学目的、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课的设计、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育需要心理学,教育必须与心理学相结合。只有以教育过程为依据,综合探索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才能较好地完成经验传递的任务。教育心理学可以提供有关学生如何学习的丰富知识,以及各种常模和测量工具等。14.大学生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

1)人们的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有两种:直接作用、间接作用;2)体态变化的影响;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15.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1)情绪、情感体验的波动性;2)情绪、情感体验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情绪体验的丰富性与深刻性;4)情绪、情感的内隐性。16.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起来的各种科学知识,即间接知识经验,它和科学家的主要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识别活动是不同的;(2)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的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3)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17.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或者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或性格动机与情境动机。18.培养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2)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4)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有效的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

19.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

1)精选教材:教材与事实材料相结合;精选教学内容,必须注意用科学的新成就来替代过时的材料,不断取舍,使之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3)有效设计教学程序: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在微观上,应合理组织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顺序。4)讲授学习方法:学会了如何学习,就可以实现最普遍的迁移;学习方法包括概括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应用原理的方法、归纳总结的方法、整理知识的方法和研究探讨的方法等。20.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也像意识一样表面为知、情、意三个方面的统一的形式,那就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在认识方面的表现,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在意志方面的表现。以上三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自我认识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基础和前提;自我体验是自我认识和走我调控的动力或阻力;自我调控是自我认识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并能控制和改造人的自我体验。三者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人的自我意识。21.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进程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自我中心时期、客观化时期和主观化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3)大学生走我意识的统一; 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22.成熟的自我意识包含的内容

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2)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的心理活动; 3)能认识并感受到自我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2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2)从众和服从。24.从众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方面:1)对于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有助于形成群体的一致行为;3)有助于完成群体目标;消极方面:1)传统中的某些具有消极意义的东西或社会上不良风气,也会产生社会压力,也会使人们从众。2)从众心理倾向于形成标准化的行为模式,有时会窒息人的创造精神。

从众受情境和个性两方面因素的制约。情境因素:问题的性质,群体的权威,群体意见的一致程度;个性因素:一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水平等个性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有密切的关系,群体规模、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也都会成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25.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 2)交往内容的丰富性; 3)交往系统的开放性; 4)交往观念的自主性。意义:1)提供必要的信息,保证人的身心发展;2)有助于建立联系,丰富心理内容;3)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26.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主动交往; 3)移情。

维护:1)避免争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学会批评。

各派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二级条件作用 桑代克的联结理论:联结、尝试错误、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无强化、惩罚 自主学习理论: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苛勒的顿悟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顿悟的过程是一个知觉的重新组织的过程;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各门课程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学习;

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的接受;学习过程的建构;教学的生长点

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学习是有目的的,学习即期待的获得;外在的强化并不是产生学习的必要条件;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和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观察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1)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2)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3)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有价值的; 4)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第二篇:“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安徽省高等学校岗前培训课程 2009年《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教 学 大 纲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各级各类教育。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最高层次,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人才,以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为能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有一大批政治合格、作风优良、敬业爱岗、业务精深、了解学生的大学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高等教育活动中来。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高校教师在高校都受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质训练,但很少系统地学习过高等教育心理学,往往对高等学校学生的认知过程、学习心理和个性特点缺乏深刻的了解,不能依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普遍缺乏必要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能自觉地运用其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有效地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也可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广大高校教师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教育过程,并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心理科学的指导下,在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由此,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心理学》作为高等学校岗前培训的课程,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地熟悉和适应高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二、本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本大纲是在安徽省高师中心于2009年7月28-30日组织的安徽省高校教师培训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教材内容以及2005年编制的原《高等教育心理学》大纲精神要求,由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蚌埠医学院、皖西学院、安徽工业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宿州学院、安徽理工大学、黄山学院、巢湖学院、安徽科技学院、池州学院、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各位专家共同研讨、创作而成。

大纲的编写指导思想是:统一思想,统一内容,统一教学,高效求实,保证高等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质量。

本大纲编写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求实创新。

三、教学内容和时数

讲授内容共有十一章,总学时为36学时。具体内容与学时分布见正文。正文内容

第一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4学时)

一、本章重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二、本章的难点

心理学的发展

三、教学要点

第一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1)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1)

一、心理学的含义„„„„„„„„„„„„„„„„„„„„„„„„„„(1)

二、心理学的任务„„„„„„„„„„„„„„„„„„„„„„„„„„(4)

三、心理学的内容„„„„„„„„„„„„„„„„„„„„„„„„„„(5)

四、心理学的发展„„„„„„„„„„„„„„„„„„„„„„„„„„(6)

第二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11)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11)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14)

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5)

第三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意义„„„„„„„„„„„„„„„„„(16)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方法„„„„„„„„„„„„„„„„„„„„„„(16)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20)

第二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3学时)

一、本章重点

教师角色的含义;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教师专业素质

二、本章的难点

教师专业素质

三、教学要点

第二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24)

第一节

教师心理概述„„„„„„„„„„„„„„„„„„„„„„„„(24)

一、教师角色的含义„„„„„„„„„„„„„„„„„„„„„„„„„(24)

二、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27)

第二节

教师专业素质„„„„„„„„„„„„„„„„„„„„„„„„(31)

一、教学效能感„„„„„„„„„„„„„„„„„„„„„„„„„„„(31)

二、教学反思„„„„„„„„„„„„„„„„„„„„„„„„„„„„(34)

三、教学监控能力„„„„„„„„„„„„„„„„„„„„„„„„„„(37)

四、教育机智„„„„„„„„„„„„„„„„„„„„„„„„„„„„(41)

五、教师胜任力„„„„„„„„„„„„„„„„„„„„„„„„„„„„(43)

第三节

教师成长与发展„„„„„„„„„„„„„„„„„„„„„„„„(44)

一、教师成长的历程„„„„„„„„„„„„„„„„„„„„„„„„„„(44)

二、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45)

三、专家教师的特征„„„„„„„„„„„„„„„„„„„„„„„„„„(49)

四、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51)第三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2学时)(讲授+自学讨论)

第三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54)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54)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54)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55)

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57)

四、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58)

第二节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60

一、大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60)

二、大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61)

三、大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62)

四、大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62)第三节

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64)

一、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64)

二、大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69)

三、大学生人生观发展的特点„„„„„„„„„„„„„„„„„„„„„„(71)第四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4学时)

一、本章重点

学习的含义;学习的特征;学习的分类;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

二、本章的难点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三、教学要点

第四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74)

第一节

学习心理概述„„„„„„„„„„„„„„„„„„„„„„„(74)

一、学习的含义„„„„„„„„„„„„„„„„„„„„„„„„„„(74)

二.学习的特征„„„„„„„„„„„„„„„„„„„„„„„„„„(76)

三、学习的分类„„„„„„„„„„„„„„„„„„„„„„„„„„(77)

第二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78)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78)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79)

三、学习的建构理论„„„„„„„„„„„„„„„„„„„„„„„„(82)

四,学习的人本理论„„„„„„„„„„„„„„„„„„„„„„„„(83)

第三节

大学生学习的特点„„„„„„„„„„„„„„„„„„„„„(84)

一、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84)

二、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85)第五章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3学时)

一、本章重点

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的功能与结构;学习动机的种类;学习动机的特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二、本章的难点

学习动机理论

三、教学要点

第五章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87)

一、动机的含义„„„„„„„„„„„„„„„„„„„„„„„„„„(87)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与结构„„„„„„„„„„„„„„„„„„„„„(89)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91)

四、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93)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96)

一、强化学习理论„„„„„„„„„„„„„„„„„„„„„„„(96)

二、成就动机理论„„„„„„„„„„„„„„„„„„„„„„„196

三、归因理论„„„„„„„„„„„„„„„„„„„„„„„„„(97)第三节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99)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99)

二、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99)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99)

四、进行恰当的表扬与批评„„„„„„„„„„„„„„„„„„„(100)

五、正确指导结果归因„„„„„„„„„„„„„„„„„„„„„(100)

六、开展适当的竞赛„„„„„„„„„„„„„„„„„„„„„„(100)

七,科学设计任务难度„„„„„„„„„„„„„„„„„„„„„(101)第六章 大学生的学习迁移及其促进(3学时)

一、本章重点

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的类型;学习迁移的促进

二、本章的难点

学习迁移理论

三、教学要点

第六章

大学生的学习迁移及其促进„„„„„„„„„„„„„„„„„(103)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103)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103)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104)

三、学习迁移的过程„„„„„„„„„„„„„„„„„„„„„„(105)

四、迁移的意义„„„„„„„„„„„„„„„„„„„„„„„„(107)第二节

学习迁移理论„„„„„„„„„„„„„„„„„„„„„„(108)

一、形式训练说 „„„„„„„„„„„„„„„„„„„„„„„„(109)

二、共同要素说 „„„„„„„„„„„„„„„„„„„„„„„„(109)

三、概括说 „„„„„„„„„„„„„„„„„„„„„„„„„„(109)

四、关系转换说 „„„„„„„„„„„„„„„„„„„„„„„„(110)

五、同化说 „„„„„„„„„„„„„„„„„„„„„„„„„„(111)

六、产生式说 „„„„„„„„„„„„„„—„„„„„„„„„„(111)

七、意义建构说 „„„„„„„„„„„„„„„„„„„„„„„„(112)

八、经验整合说 „„„„„„„„„„„„„„„„„„„„„„„„(113)第三节

大学生学习迁移的促进„„„„„„„„„„„„„„„„„„„(113)

一、学习迁移的形成条件„„„„„„„„„„„„„„„„„„„„(113 二.学习迁移的促进„„„„„„„„„„„„„„„„„„„„„„(115)第七章 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学习(2学时)

(讲授+自学讨论)

第七章

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学习„„„„„„„„„„„„(120)

第一节

大学生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概述

„„„„„„„„„„„„„(120)

一、知识的表征„„„„„„„„„„„„„„„„„„„„„„„„(120)

二、技能的表征„„„„„„„„„„„„„„„„„„„„„„„„(129)第二节

大学生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的一般过程„„„„„„„„„„„(133)

一、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条件„„„„„„„„„„„„„„„„„„„(134)

二、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条件„„„„„„„„„„„„„„„„„„„(138)第三节

大学生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的指导„„„„„„„„„„„„„(143)

一、大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143)

二、大学生技能学习的指导„„„„„„„„„„„„„„„„„„„(145)第四节

大学生学习策略及其训练„„„„„„„„„„„„„„„„„(147)

一、学习策略概述„„„„„„„„„„„„„„„„„„„„„„„(147)

二、学习策略理论„„„„„„„„„„„„„„„„„„„„„„„(150)

三、大学生学习策略的训练„„„„„„„„„„„„„„„„„„„(155)第八章 大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3学时)

一、本章重点

问题和问题解决;创造和创造力;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本章的难点

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要点

第八章

大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172)

第一节

问题解决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72)

一、问题和问题解决„„„„„„„„„„„„„„„„„„„„(172)

二、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84)

第二节

创造力及其培养„„„„„„„„„„„„„„„„„„„(188)

一、创造与创造力„„„„„„„„„„„„„„„„„„„„„(188)

二、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196)第九章 大学生的品德与自我意识及其培养(4学时)

一、本章重点

品德的含义;品德的心理结构;大学生品德的培养与提高;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其功能;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二、本章的难点

品德发展理论

三、教学要点

第九章

大学生的品德与自我意识及其培养„„„„„„„„„„„„„„(207)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228)

一、品德的含义„„„„„„„„„„„„„„„„„„„„„„(207)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209)

三、品德发展理论„„„„„„„„„„„„„„„„„„„„„(212)

第二节

大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216)

一、大学生品德的形成„„„„„„„„„„„„„„„„„„„(216)

二、大学生品德的培养与提高„„„„„„„„„„„„„„„„„„(219)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224)

一、自我意识的概述„„„„„„„„„„„„„„„„„„„„(224)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230)第十章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3学时)

一、本章重点

人际交往的含义;人际交往的阶段;人际交往的功能;人际交往的原则;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二、本章的难点

人际交往理沦

三、教学要点

第十章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234)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234)

一、人际交往的含义„„„„„„„„„„„„„„„„„„„„„„(234)

二、人际交往的阶段„„„„„„„„„„„„„„„„„„„„„„(235)

三、人际交往的功能„„„„„„„„„„„„„„„„„„„„„„(236)

四、人际交往的原则„„„„„„„„„„„„„„„„„„„„„„(238)

五、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239)第二节

学校人际交往概述„„„„„„„„„„„„„„„„„„„„(242)

一、学校人际交往的含义„„„„„„„„„„„„„„„„„„„„(242)

二、师生关系„„„„„„„„„„„„„„„„„„„„„„„—„(245)

三、同学关系„„„„„„„„„„„„„„„„„„„„„„„„„(249)第三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适„„„„„„„„„„„„„„„„„„(252)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252)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艺术„„„„„„„„„„„„„„„„„„„(253)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与调适„„„„„„„„„„„(255)第十一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4学时)

一、本章重点

健康与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二、本章的难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分析

三、教学要点

第十一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259)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259)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259)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262)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分析 „„„„„„„„„„„„„„(265)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265)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268)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274)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77)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77)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78)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82)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

(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

2、教师角色

3、教学风格

4、自我效能感

5、教学效能感

6、动机与学习动机

7、学习迁移

8、问题解决

9、自我意识

10、心理健康教育

11、教师期望效应

12、教学监控能力

13、教师胜任力

14、教学反思

15、学习

16、创造力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

18、人际交往

二、简答题

1.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简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作用?

3.简述学习的作用。4.简述大学生学习特点。5.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6.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7.简述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8.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 9.简述凯尔曼的品德形成理论。10.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11.简述自我意识发展。12.简述自我意识的功能。13.试述人际交往的功能。14.试述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15.简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6、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17、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18、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论述题

1、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试述如何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意识完善?

2、创造性的实质是什么?大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那些?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4、结合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试述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5、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6、根据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认识,谈谈如何进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7、通过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谈谈学习它的现实意义。

8、结合自己的体会,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适方法。

四、辨析题(附答题要点)

1、高校里有些老教师以前从没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同样上得很好,有的还当了教授,可见学不学这门课没多大关系。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有些老教师确实从未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不断进行总结和摸索,终于成长为优秀教师。而如果学了这门课,就会大大缩短自我摸索的过程,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学习相应的理论,将有助于解决怎样教与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简而言之,学习这门课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2、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答:这种说法不全面。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包括学与教两方面。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教师只要努力扮演好教学者的角色就已足够。

答:不正确。由于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专业性,教师应成为一个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角色丛。除了教学者的角色外,还应包括朋友、管理员角色;心理辅导人员角色;榜样模范公民角色;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等。

4、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心理现象,严格说来,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并不存在本质区别。答:错误,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之间存在本质区别。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思维活动产生和实现的;它是一个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它以语言为中介;是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而以上特点动物的学习都不具备。

5、要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最有效的还是靠高额奖学金、评优、推荐直升研究生等外部刺激。答:这种说法较片面。题中所列的均属于外部动机,它们对大学生的学习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可能只对少数较为优秀的学生有较大作用,多数普通学生难以实现这些目标。而且外部动机往往不能持久,遇到挫折就可能气馁。所以教学中不能忽视内部动机的重要性,如大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对学科的热爱等,这些动机更为持久,也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6、既然学习需要动机的作用,那么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会越好。

答;这种说法不恰当。学习活动必须有动机推动,一般而言,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如果过高反而会适得其反,降低学习效果。根据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应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而不是动机水平越高越好。

7、“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这话有道理吗?

答:有道理。人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相互影响的现象,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学习迁移,即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骑自行车与骑摩托车之间存在相同因素,因此在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技术后,再学习骑摩托车就发生了迁移,学习就变得容易了。

8、从学习迁移的角度看,“温故知新”属于顺向迁移。答:正确。“温故知新”是指通过复习以往所学知识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根据学习迁移的观点,这是一种顺向迁移,即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9、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的作用。

答:不全面。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如果是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定势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定势就可能是一种束缚,使得思维受到旧框架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

10、我国学生与欧美学生相比,在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方面明显不足,这与缺乏创造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答:正确。与欧美等国相比,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管理得过紧、束缚得过严、包办代替得过多。主要表现在:必修课太多、课时安排过满、理论知识繁难偏旧、考试内容死板、考试形式单一等多方面。因此,当务之急是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宜他们创造力发挥的环境。

11、学生考试作弊表明其品德存在问题。

答:这种说法较武断。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只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表现出来一贯的作弊行为,才能认为该学生确实存在品德问题。而学生偶尔一次的考试作弊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并不一定就是品德问题,不能因此就将其一棍子打死,必须联系以往行为表现深入分析。

12、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经历了从道德评价到道德信念、道德概念再到道德观念的过程。

答:错误。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它经历了从道德观念到道德概念、道德信念再到道德评价的过程。道德观念是道德认识的感性阶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的理性阶段,道德评价则是道德认识的具体化过程。

13、自我意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貌、体形、性格特点的认识。

答:这种说法不全面。自我意识从形式上看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部分。题中所说的主要为自我认识方面,它除了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的认识外,还包括对社会自我(如人际关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个体产生一定的自我体验,如自尊或自卑,自豪或内疚。而自我调控则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最主要方面。

14、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统一是指个体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和谐的统一。

答:正确。这种情况称为“自我肯定型”,即坚持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不断与发展的理想自我保持动态一致。

15、有人喜欢在人际交往中夸赞对方,这属于阿谀奉承,不值得提倡。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人际交往的艺术,学会赞美对方便是其中之一。人的本性都是喜欢受人夸奖的,通过适当的赞美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和谐的环境,还能使人心情愉快、增强信心。而且根据交互的原则,还能引来别人对自己的赞美与欣赏,这对个体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都有好处。当然如果是一味的脱离实际的称赞,则又另当别论。

16、个体的心理功能状态或是健康的,或是存在心理疾病的,二者必居其一。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状态这一序列的两极,它们是一种相对关系,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而且有相当多的人介于健康与不健康的状态之中。

第三篇:2013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河北省高等院校在职和拟聘教师岗前培训的基础课程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河北省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细则(试行)》的有关规定,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懂得教育规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教学目的与目标

本教学大纲由河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根据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下发的《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的总体评价目标制定,并力求促使河北省即将入职的高等学校教师通过课程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准确理解并掌握高等学校情境下的教师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教学设计与测评的基本原理。

3.能够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解释、说明和辨析。

4.能够综合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般问题进行适当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并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适宜对策。

三、教学原则

1.重视理论,夯实基础的原则。本科阶段的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必须主要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教育心理学在学习理论、学习规律、教学心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为学员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2.课堂教学辅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在《高等教育心理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员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深化对知识结果的理解,养成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并注意指导学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参与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教研,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能力的原则。高等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应用学科,必须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原理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并尝试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去分析现实的课堂教学,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程包含12章的内容,总学时为120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章目

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学习动机 学习心理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群体心理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高等学校教学设计与测评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讲授学时 自学学时2 3 2 2 1 2 2 2 2 3 2 2

8 12 8 8 4 8 8 8 8 12 8 96

五、课程内容与具体要求

第一编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教学目标】1.掌握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p1-4,明确心理的实质p5,并能够清楚地阐述脑、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p5。

2.明确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3.区别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别,理解心理学对教学活动的影响p12-14,并能与实际教学相结合阐述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18。

第二章 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

1.掌握学习动机的概念p24、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p29。

2.理解强化动机理论p30-

32、成就动机理论p32-

33、成败归因理论p33-

35、自我实现理论p35-

36、自我效能理论p36-37,⑤能够利用这些理论解释大学生的某些学习现象p41。

3.掌握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并能够运用于教学实践中p37-45。

第三章 学习心理

【教学目标】

1.掌握大学生学习的特点p51。

2.理解先行组织者p63、接受学习p49、刺激泛化律和分化律、强化与正强化p58、惩罚p59等基本概念。

3.能够运用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p62-6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p67-68,进行教学设计和分析教学现象。

第四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陈述性知识69、程序性知识69的概念,并能对比分析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异同69。

2.明确感觉、知觉、思维、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变式等术语,掌握大学生观察72、记忆76、思维发展74的特点。

3.理解记忆、识记、保持、遗忘、前摄抑制、倒摄抑制75、过度学习97等术语,理解知识的组织的主要方式91、知识遗忘的进程及其特点90,掌握遗忘的主要理论及其观点92-95。

4.能够运用记忆的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效果95-97。

第五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的概念99-100。

2.掌握冯忠良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能在教学实际中应用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教学方法101-104。

3.理解主要的认知策略,掌握认知策略教学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111-121。

第六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教学目标】

1.理解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泛化说、关系转换说、认知结构说等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129-133,理解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133-136;掌握促进

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137-138。

第七章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

【教学目标】

1.掌握创造力的概念和创造力最主要的特征141-142。

2.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掌握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148-150及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150-152。

3.重点理解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掌握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途径155。

第八章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教学目标】

1.理解品德及其实质157及其基本特征157,了解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2.能够运用价值观辨析理论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166-169。

第九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一般概念,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188-189。

2.了解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明确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95,掌握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适应不良、学习问题、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择业与求职等问题的心理辅导方法198-203。

3.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204及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206,明确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问题,掌握大学生自我意识心理辅导的方法209。

第十章群体心理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教学目标】

1.理解良好群体的心理学原则216-217及社会助长

218、社会惰化218、群体极化221、群体思维221、冒险转移、从众219、服从219-220、模仿220、感染220等概念。

2.掌握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226。

3.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230,掌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231,并能够指导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232。

第十一章高等学校教学设计与测评

【教学目标】

1.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基本程序,理解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观240。2.理解教学任务的分析247。

3.明确教学测量、教学评价、测验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概念,了解教学测验的类型及学绩测验的基本要求。

第十二章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教学目标】

1.明确成熟教师的特征和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条件266-268,教师对学生的影响268。

2.了解教师职业活动的内容,理解教师职业能力的结构273-288,理解教学监控能力及其结构因素280-282,理解教学效能感的概念及其对教师行为的影响与作用274-276,理解教育机智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表现方式286-289,掌握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途径276-280。3.掌握教师威信建立以维护的方法291。

4.理解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294、教学反思的概念297,⑩掌握教师成长的与发展的途径296-300、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300。

第四篇:高等教育心理学要点总结

第1章 绪论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学校的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最鲜明的学科特征是交叉性。

3、:(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折分支学科(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体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4)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依据。

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2)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3)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心理(4)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心理(5)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6)高等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5、:

(一)客观性原则:是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心理学现象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和机制,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二)系统性原则:是指研究心理现象时应把人的心理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加以综合考虑,这样才有可能把握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本质及其必然联系。系统性原则主要表现在:(1)整体性(2)层次性(3)动态性(4)组织的适应性。

(三)实践性原则:也可称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实践的需要出发,研究的课题应青海湖于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四)道德性原则:是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手段和方法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类被试而言,这是研究中必须遵守的一条原则。

(五)发展性原则,也称为创新性原则。

6、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7、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1)有助于高等学校教师

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2)有助于高等学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性特点(3)有助于高等学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

(二)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1)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2)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中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3)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三)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高校教师的角色胜任能力(1)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2)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四)有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

(五)有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2)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3)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第2章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

发展

1、(1)体格发育趋于稳定(2)性机能日益成熟(3)躯体机能明显提高

2、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平衡(2)情感的发展与情绪的不稳定(3)自我意识的独特性①自我评价日趋完善:首先,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自我评价更符合实际情况②独立意识从个体性向社会性过渡

(四)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仍带有主观片面性

(五)大学生性意识的发展

3、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间在身心方面相对稳定的差异,它表现在个体重见天日和心理两个方面。个体差异的成因:遗传、环境和教育。

4、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2)冲动型与沉思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

(二)性别差异:(1)兴趣(2)成就动机(3)智力: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群体差异(4)情感与意志(5)性格

(三)成就动机差异

5、针对大学生心理差异因材施教:(1)气质差异与学习(2)性格差异与学习(3)能力差异与学习

6、人际交往:又称社会交往一般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进行信息交流和

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

7、人际交往的主要功能:(1)获得信息和选择交往对象的功能(2)认识自我和表现自我的功能(3)协调合作和促进团体内聚力的功能(4)身心保健功能

8、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1)认知因素(2)人格因素(3)能力因素(4)相似因素(5)情绪因素

9、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问题:(1)害怕人际交往(2)轻视人际交往(3)缺少交往方式

10、大学生人际关系类型:(1)同学关系(2)师生关系(3)同室关系(4)网络人际关系

11、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及调适:

(一)羞怯心理及调适:(1)增强自信心(2)不要过多计较别人评论(3)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4)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二)自卑心理及其调适:(1)如果是由于不正确的认知而造成的自卑、缺乏自信心,则可以通过调整认知,增强自信心来解决;如果是采用不正确的的比较方法,即问题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或是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而失去自信,可以通过改变比较方法来调整,即不但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还要与比自己差的人比,同时要与自己的过去比,通过全面客观的比较,以确立对自己的正确评价。(2)要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3)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4)积极与他人交往。

(三)嫉妒心理及调适:嫉妒的成因:(1)性格缺陷(2)强烈的欲望感(30自我评价过高。克服手段:(1)正确评价自己(2)转移注意(3)正确比较(4)提高修养(5)降低预期

12、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1)平等原则(2)真诚原则(3)宽容原则(4)诚信原则(5)互助互利原则

(二)增强自身的人际魅力:(1)注重仪表①衣着得体②仪容整洁(2)重视第一印象(3)有幽默感(4)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5)加强交往,密切关系(6)寻找共同话题

(三)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1)语言艺术(2)学会赞美别人(3)学会倾听(4)学会争吵与批评(5)富有恻隐之心(6)把握交往的度

第3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1、行教育、教学职能的专职人员。

2、教师的社会角色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教师角色的形成一般经历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

3、教师角色的多样性:(1)知识的传授者(2)学习的指导者(3)教学的组织管理者(4)榜样和价值导向者(5)家长代理人(6)心理调节者(7)科学研究者。

4、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

(一)了解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能力:(1)教学组织能力:教师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学组织能力成为了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专业能力(2)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生特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3)教学操作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即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具体操作方式。(4)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过程能够有序进行的能力。(5)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的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审视与分析,从而优化教学活动,形成自己新的教育思想。

(三)语言表达能力

(四)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1)善于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①具有科学的学生观②关爱学生③树立威信(2)善于处理领导、同事和学生家长的关系

(六)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7)自我更新的能力。

5、高校教师心理素质的意义和作用:(1)首先,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文化素质形成的基础(2)其次,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职业成熟的条件(3)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育人的重要保证。

6、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认知心理方面(1)教师的观察要迅速准确、细致深入、全面客观(2)教师的想象要丰富、合理、新颖(3)教师的记忆要准确而迅速、系统而持久(40教师的思维要敏捷而广阔、条理而深刻(5)教师的注意要稳定而灵活

(二)情感心理方面(1)教师要积极情感(2)教师要有移情能力(3)教师要有情感

调控能力

(三)人格方面:教师的人格品质促进其主导作用的发挥,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基本核心是促进;教师要做到心胸豁达;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同样是促进学生发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人格品质。

(四)意志方面: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要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发

(五)自我意识方面:健全良好的自我意识是教师成熟的标志,主要包括自知、自尊、自信和自律。

7、高校教师的压力与应对策略:

(一)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现状

(二)职业压力的不良影响:(1)对教师的重见天日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强迫、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2)教师的倦怠感

(三)应对策略:(1)社会层面:①首先,社会要调整对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②再次,社会应当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专门为教师提供咨询与服务的机构。(2)学校层面①首先,学校应建立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营造公证、公开、公平的竞争氛围②其次,学校要加大教师参与管理的力度,为教师提供更多地参与学校管理和重大决策的机会③再次,高校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避免高校教师工作压力过大④另外,学校还应该不断丰富教师生活,经常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和社会活动,既增加教师的躯体,又避免教师的工作单调而枯燥。(3)个人层面:①首先。学校教师要加强自我认识,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②其次高校教师要学会运用心理调适的知识和技能去应对压力③最后,高校教师要增进人际沟通,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8、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第4章 学习理论

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经过实践或练习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必须引起主体自身某种行为变化(2)主体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3)主体的变化必须能够保持的比较长久。

2、人和动物在学习上的区别:(1)以间接经验为主的社会性学习(2)以语言为中介(3)积极主动性。

3、:

(一)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1)学生学习的接受性(2)学生学习的建构性

(二)学生学习的派生特点:(1)学生学习的定向性(2)学生学习的连续性(3)学生学习的意义性:学习内容的意义性、学习方式的意义性。

4、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不同于与中小学生的新特点:(1)学习主体的变化(2)学习的自主性(3)学习的专业性(4)学习方式的多样化(5)学习研究的探索性与创新性

5、学习的分类:

(一)根据学习水平分类(加涅):(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动作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加涅的六类学习:(1)连锁学习(2)辨别学习(3)具体概念学习(4)定义概念学习(5)规则学习(6)解决问题学习。

(二)按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力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动作技能的学习(5)态度的学习。

(三)根据学习的性质与方式分(奥苏伯尔):根据新学习的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是否有联系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的进行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四根)据学习的内容分(我国):知识学习、技能学习、道德品质学习或行为习惯学习。

6、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巴甫洛夫提出了习得律与消退律、泛化与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2)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S-R之间的联接,学习的过程是尝试与试误的过程。他总结出准备律、练习律、效果率三条主要的学习律。(3)斯金纳非常重视强化在行为形成和学习中的作用,提出强化定义、强化类型等理论。(4)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7、经典条件反射在教学中的应用:(1)避免消极情绪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2)将学习与积极的情绪建立联系(3)教会学生恰当运用泛化与分化(4)帮助学生克服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的焦虑。

8、:(1)准备率:是

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2)练习律:是指对于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如果多次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3)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加强或减弱,取决于反应结果的好坏,愉快的结果加强联结,厌恶的结果削弱联结。

9、行为分为(斯金纳)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条件反射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10、观察学习(班杜拉):是指通过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过程、动机过程。

11、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主动建立认知结构的过程,并提倡发现学习法。发现法是指学生用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的所有形式。奥苏伯尔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奥苏伯尔的理论观点是:如果使学生的学习有价值,应尽可能的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学习实质(定义):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1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体适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进行联系。

13、有意义学习的同化理论:(1)类属学习,也称下位学习:它是把新观念纳入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适当部分,并使之相互联接起来的过程。(2)总括学习,也称上位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

14、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的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进来。

15、学习过程中的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16、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皮亚杰和布鲁纳。

1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强调知识的生成性、主观性而非其客观性,(2)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强调学生独特的个体经验和已有的能力(4)强

调的丰富性、多样性、个体性(的)强调学习的情境性,总之,建构主义与以往的学习理论不同,实现了注重外部输入到内部生成、从注重个体式学习到社会化学习、从注重知识的概括性学习到情境性学习三个重心的转移。

18、建构主义学习模式:随机通达教学、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教学中的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19、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

(一)以学生为中的学习观:(1)学生的学习是自发的(2)学习是全脑投入的过程(3)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4)学生的学习是自我评价的学习

(二)教师角色-学习的促进者:(1)真诚(2)无条件积极关注(3)同感理解

20、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理论渊源:卢梭、蒙特梭利、杜威

21、人本主义思潮对教育的影响:(1)从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到关注人与人的关系(2)从重知识到重人格(3)从重视客观外显的行为到重视内心世界(4)从单纯重知识经验到同时重视经验对个人的意义(5)重视自我概念

第5章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动因。学习动机作用的心理机制包括:需要的基础作用过程、情绪的放大作用过程、兴趣的促进学习过程和诱因的引发作用过程。

2、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根据奥苏伯尔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3、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4、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强化论(现代的S-R心理学家)、需要层次说(马斯洛)、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归因理论(韦纳)

5、影响大学生动机形成的因素:(1)内部条件①大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②性格差异③抱负水平④大学生的年龄特征⑤大学生的焦虑程度。总之影响学习动机的内部条件是很多的,比如说,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学习结果的归

因、学习的目标结构等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2)外部条件:①家庭条件与袝舆论②教师的榜样作用③人际关系<1>亲子关系对学习动机的影响<2>师生关系对学习动机的影响<3>同学关系对学习动机的影响④不确定因素。总之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既有内部条件又有外部条件。

6(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①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对大学生提出合理的能接受的发展目标,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②其次,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加强学习目的教育。(2)培养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①创设问题情境,制造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②提高内容新颖新异的学习材料③让大学生参与到所能及的学习活动中④采用研究性教学,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3)引导大学生合理归因:①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②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③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技能训练,主要有三种方法:团体训练法、强化矫正法、观察训练法④教给大学生学习的方法⑤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是要有以下几点: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醒⑥恰当利用批评和表扬:要多表扬少批评主、评价要客观、公正、及时、注意大学生的性格特点⑦适当开展学习竞赛。

第6章 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意识、有目的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可从三个方面正确理解学习策略;(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或有效学习所必需的(3)学习策略是贯穿学习始终的。

2、学习策略的类型:根据掌心策略在学习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主策略和辅策略(丹瑟洛);根据学习包含的成分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迈克卡)。

3、常用的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及时复习、排队干扰、避免前摄干拟制和倒摄拟制、尝试背诵、过度学习、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部分复习和整体复习(2)精细加工策略:位置记忆法、首字连词法、谐音法、缩减法、划线法、5R笔记法(5R:记录Record、简化Reduce、背诵Recite、反省Reflect、复习Review)、PQRST读书法(预习、提问、阅读、自我复述、测试)(3)组织策略:是指发现知识的部分之间的类别关系、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使之系统化,便于加强对学习材料进行记忆、理解和表述策略同。

(二)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四)时间管理策略:(1)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不要花费时间去做毫无意义的事、活动安排要从易到难、善于分配时间,学会同时做两件、三件事的方法。(2)高效利用时间

4、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调控,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对于影响认识活动的过程、结果的因素的认识以及他们之间如何发生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元认知调控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识活动的管理与控制,即主体把自己的认识活动进程及状况作为意识对象,进行积极主动的监视、调节与控制。元认知策略:是指元认知对自身认识活动进行调控时所用的方法和技术,它可以间接的影响个体的信息加工活动。

5、策略性学习:是指对学习策略、自我、任务内容和背景方面认知的基础上,学习者积极地选择有效学习策略并对不良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整,保证学习成功的学习。

6、策略性学习者应具备的特征:(1)具有保证学习成功的技能(2)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这些技能、方法的意愿和动机(3)具有自我调节的学习能力

7、策略性学习者应具备的相关知识:(1)自我方面的知识(2)任务方面的知识(3)策略方面的知识(4)

内容方面的知识(5)背景方面的知识

8、学习策略的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把学习策略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以一定的形式让学生加以掌握和利用教学活动。

9、学习策略的教学原则:(1)特定性原则:是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生的类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一种学习策略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超出了它的适用条件,不仅不利于学习甚至还会起到干扰作用。

(2)生成性原则:是指学习策略教学中要引导大学生利用学习策略对所学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新的东西。(3)有效控制原则:是指学习策略教学中,不仅应该教给大学生某一学习策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还要告诉大学生具体掌心策略的适用条件(4)个体差异原则(5)注意自我效能感的原则

10、(1)帮助大学生获得策略性学习应该具备的五种基本知识:①帮助大学生了解有关自我方面的知识教学②有关学习任务方面的教学③有关学习内容的教学④有关学习背景方面的教学⑤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教学(2)提高大学生自我调控学习的教学:自我调控学习是将学习策略有效事例的能力和素质,它是大学生能否获得学习成功和发展的重要保证。自我调控学习的模式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过程,它们分别是①自我评价与监控:是指学习者能根据自己以前的学习表现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判断自己的学习效能,对自己在某种学习的现有水平做出评价②目标设置与策略计划:是指学习者能够分析学习任务是什么,能够制定学习目标并选用合适目标的学习策略③策略执行与监控:④策略结果的监控。教师在自我调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包括教会大学生自我监控;要求大学生以个人、小组的方式分析自己的资料;帮助他们以自我监控的结果为基础,设置目标并选择相应的策略,激发大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高校教师要通过演示自我调节的技巧和策略的选择程序,教给大学生自我调节的技巧。最重要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体验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成功,提高自我效能感,达到自我改进学习策略的目的。

第7章 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分类:根据学习迁移的内容可分为:知识的迁移、动作技能的迁移、态度和情感的迁移、能力的迁移、世界观的迁移;根据学习迁移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学习迁移效果的不同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学习迁移的发生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特殊迁移和一般

迁移。

3、学习迁移的实践价值:(1)促使学习者“为迁移而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2)促进教育者为“促进迁移而教”,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4、学习迁移对教师的作用:道德,有利于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促进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其次,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来创设与应用情境相类似的学习情境,选取教学方法,合理地选取、组织教学实例,适当的安排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对学校其他教学有关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5、学习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詹姆斯、桑代克)、相同要素说(桑代克)、概括说(贾德、亨德里克森)、关系转换说(苛勒)、认知结构说(布鲁纳、奥苏伯尔、约瑟夫)

6、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7、素:客观因素:(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2)学习情境的相似性(3)教师的指导;主观因素:(1)学生的智力水平及年龄(2)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数量和质量(3)学生学习的定势。

8、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1)合理安排教材与教学的内容(2)加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3)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4)教会学生学习(5)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形态(6)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习迁移。

第8章 高等学校教学心理

1、知识:(狭义)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知识是技能和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广义)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与组织。从这种角度出发,知识既包括主体从自身及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各种信息,也包括主体在获得和使用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技能和能力。

2、知识的分类: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一般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

3、存和呈现方式,是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命题网络或图式。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4、陈述性知识的分类:(1)符号学习(代表性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2)概念学习:是指掌握以符合代表的同类事物或性质的共同的本质特征。(3)命题学习: 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也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命题分为概括性命题和非概括性命题。

5、程序性知识的分类:(1)根据一般与特殊的维度分: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和非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2)根据自动与受控维度分: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和受意识控制的程序性知识。(3)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4)模式识别程序和动作步骤程序。

6、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学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人脑将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从而支配个体的行为。人脑将编码后的信息,存储在记忆中,实际上就是学习的过程。

7、学习与保持的过程(个体完成学习任务信息加工过程主要有以下五个阶段):

(一)感觉登记:感觉登记又叫做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感观记忆,是指个体凭感觉器官收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记忆。

(二)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又称为短时记忆,是信息加工过程过程中的第二个信息储存库,是指感觉登记中经注意而能保持1分钟以内的记忆。

(三)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加工经过充分和尝试加工后,可以较长时间地保持在头脑中,甚至永远不会忘记。

(四)遗忘:是指记忆中的信息消失或永远无法找到的信息。(5)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调节和控制。

8、遗忘的原因:(1)痕迹消退理论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减弱甚至消失,这样就发生了遗忘。(2)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是由于干扰造成的。(干扰分为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3)提取失败理论认为:遗忘的发生和提取信息失败有关。

9、提高保持效果(减少遗忘)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信息意义性(2)学习材料的重要性和熟悉程度(3)组织合理的复习

10、元认知的核心成分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是个体通过经验积累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认知,即对影响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的因素的认识,包括知人的知识、知物的知识和方法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指个体 在从事认知活动中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对认知活动进行积极、自觉的控制和调节过程。包括设置活动的目标、选择策略、评价与反馈、采取弥补策略等环节。三者关系: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三者动态地有机结合,构成了个体认知结构中有机的统一整体。首先,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元认知知识只有通过元认知监控的具体操作,才能发挥其价值,主体也可通过元认知监控的实践环节,检验修正和发展自己相关的元认知知识,丰富和完善自身的元认知结构。其次,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之间相辅相成。元认知知识有助于个体引起相应的元认知体验。再次,元认知监控与元认知体验相互影响。元认知体验对元认知监控也有非常重要的动力性影响,是推动人们进行元认知调控的力量,同时,元认知监控的每一个具体步骤的要,也都会对元认知体验产性直接的影响。总之,三者的动态有机结合,构成了个人认知结构中的有机的统一整体。

11、问题的四要素:(1)问题的初始状态(2)目标(3)障碍(4)方法

12、问题:问题是一种情境,即个体想做某件事情,但不能马上知道做这件事需要采取怎样的一系列行动。问题解决: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中按一定的目标,将原有的概念和知识加以综合及应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3、问题解决的特征:(1)问题解决中的问题是新问题(2)问题解决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3)问题解决要有认知性(4)问题解决要包括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或者称之为心理运算(5)问题是个人化的14、问题解决的早期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说、柯勒的顿悟说、杜威的五阶段说、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1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识别问题

(二)表征问题

(三)选择策略

(四)应用策略

(五)结果评价

16、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一)问题表征

(二)心理定势

(三)功能固着

(四)酝酿将效应

(五)原型启发

(六)知识经验

(七)动机和人格,总而言之这,影响问题的解决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综合的影响着问题的解决。

17、:指个人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固定化认知操作模式,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指个人习惯了一种事物的某种或某些惯常用途后,很难发现该事物其他用途的心理特点。原型启发:指个体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受到启发,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8、创造的三个特点:(1)产品是否新颖(2)产品是否独特(3)产品是否社会或个人价值

19、创造性:指个体具有敢于创造且善于创造的心理特点。

20、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智力因素(2)个性因素(3)环境因素<1>家庭教育方式<2>学校教育<3>社会文化

21、创造性思维:是个体力求获得创造性结果的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

22、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23、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一)思维的流畅性

(二)思维的变通性

(三)思维的独特性

(四)思维的敏感性

24、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外部条件,创造活动需要的环境和和谐的氛围。

(二)激发学生创造性动机。创造性动机是学生保卫和平能力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动机。

(三)发挥学生个性。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塑造学生创造性人格。

(四)创设创造性情境。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体系上应注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余地,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做自己有兴趣的事

情。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测

1、测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方法。教学测量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测量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学成效,也就是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即学生内在能力等形成情况。(2)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能力等心理结构的形成状况,它不可能像物理测量那样直接进行,只能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间接进行。(3)教学成效是通过量化的学绩进行考查的。

2、教学测验(学绩测验):就是选择能代表学绩的一些行为样本,进行考核并作出数量分析。

3、: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多少。而测验是测量的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的描述人的心理特征。教学测验是教学测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学测量是对教学测验或学绩测验所得的结果的客观描述。也可以说教学测量就是借助于学绩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

4、教学测量与测验的作用:

(一)鞭策学生的学习<主要作用>

(二)促进老师的教学

(三)鉴定课程计划和作出判断

5、教学测量的类型:教学测量按其方式、内容、标准和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6、标准化成就测验:含义: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的测验。特点:(1)测量题目具有高质量,它们由教育和测验专家审核并完善,是经过预测的,有一定的难度的区分度。(2)测验的实施和评分的说明十分准确,不同的使用人员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相同的标准。(3)从被测的团体中取得的常模可用于解释测验分数。

(四)一般有等同和可比的测验表格。(5)具有测验手册和其他的必备材料,对测验的实施和评分进行说明和指导,对测试结果解释。

7、:一般是由教师根据

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教师自编测验通常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状况。

8、教师自编测验;(1)客观题<1>选择题<2>是非题<3>匹配题<4>填空题(2)是非题<1>论文题**论文题分为有限制问答题和开放式论文<2>问题解决题

9、论文题的优缺点:优点:命题省时容易,有利于测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养活学生的情境压力。缺点:评分的主观性大;试题缺少代表性;问题含义太广泛;易受其他因素干扰。

10、教师自编伯步骤和方法:(1)审查测验目的(2)制定测验编制计划(3)命题与组卷

11:(1)评分标准要客观公正(2)评分标准要规定答案要点及可接受的变式(3)评分标准要依据题目的难易及要点的主次配给分数(4)评分时要注意分析评分和综合评分相结合(5)评分标准应注重内容不宜注重形式

12、测验结果的分析主要包括对测验本身的分析和对教学活动的分析。

13、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包括:

(一)案卷分析

(二)观察<1>行为检查单<2>轶事记录<3>等级评价师表

(三)情感评价

14、测验的信度:是指测验所要测量的东西前后一致的程度,也就是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心理与教育测验信度通常有以下几种:(1)重测信度(即稳定性系数)复本信度(即等值性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包括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

15、影响信度的因素:(1)被试方面(2)主试方面(3)施测情境方面(4)测量工具方面(5)两次施测的时间间隔

16、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效度分三种类型: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准则关联效度。

17、内容效度:就是测验用的测题对整个测验内容范围的代表性程度。主要应用于成就测验,也适合于某些甤选拔和分类的职业测验。效标效度(实证效度):反映的是测验预测个体在某种

情境下行为表现的有效性程度。分为(1)同时效度(2)预测效度。结构效度(构想效度: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的程度,或者说它是指测验分数能够说明心理学理论的某种结构或特质的程度。结构效度主要用于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一些心理测验方面。

18、影响效度的因素:(1)测验的构成(2)测验的实施过程(3)接受测验的被试(4)所选效标的性质(5)测量的信度,总之所有与测量题目无关而又能带来误差的因素都 会降低测验的效度。

19、区分度:是指测试题目对所测试的属性的鉴别力它是衡量题目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筛选题目的依据,20、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包括:测验的信度、测验的效度、代表性、区分度、可用性

第十章 大学生德育心理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称。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个体的道德,具体而言,品德就是个体处理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中表现出经常的、稳定的品质。品德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第一,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品德的发展与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及社会现实的制约,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点;第二,品德在后天教育、榜样示范、社会舆论等形式的影响和感染下,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形式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个人品德在受到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的同时,对社会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3、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在于研究的范畴不同、影响因素不同、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表现形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4、品德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它具有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品德心理结构的多层次性、品德结构发展的差异性,品德结构各成分发展所顺序性和阶段性、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品德结构形成的多端性等六个特征。

5、大学生品德发展受到个人特质、家庭、学校集体、社会心理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个人特质包括个人的生理特质和心理特质,他是影响我们品德的内在因素。学校集体的影响包括(1)班集体的影响(2)学校德育的影响(3)学校集体中其他因素的影响<1>老师的态度及作风<2>集体舆论的影响<3>校风、班风的影响(4)校园文化的影响。社会心理因素包括(1)大众传媒和舆论(2)社会风气的影响

6、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互动,把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素质的教育。

7、品德的特征:(1)品德内容的社会性<1>第一品德反映着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某种社会关系<2>第二,品德发展变化主要取决于社会因素。(2)品德结构的内在统一性(3)道德品质的稳定倾向性(4)品德抉择的自觉性。

8、大学生品德的培养:品德培养包括道德教育和品德修养两个方面。道德教育是社会对个人的品德培养,是社会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品德,从而使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过程,是品德培养的外在方法。品德修养是个人自我品德培养,是个人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内在品德从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过程,是品德培养的内在方法。

9、道德教育方法:(1)言教(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方法是言教):是指教育者主要通过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的道德教育方法。(2)奖惩: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给予奖励、对不道德行为给予惩罚的教育方法。(3)身教:是教育者通过自己躬行道德而使受教育者自觉遵守道德的教育方法民。(4)榜样:是教育者引导教育者模仿学习些品德高尚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综观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可以看出,言教能够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是提高他们道德认识的教育方法;奖惩可以使学生形成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教育方法,是

陶冶其道德情感的教育方法;身教可以使学生在行动上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是锻炼其道德意志的教育方法;榜样则能使接近榜样的品德,是品德教育的综合方法。

10、品德修养方法:(1)学习:学习是获取道德知识的道德修养方法。学习是提高道德认识的道德修养方法,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前提。(2)立志:立志是追求品德理想的道德修养方法。(3)躬行:即实习道德、履行道德、实践道德,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的道德修养方法。(4)自省:即反省,是一个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完全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的品德修养方法,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所表现的品德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也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及其所表现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道德价值的自我检查。

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

1、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具体来讲,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的基本条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主要包括:智力发展正常,具有浓厚的学习学习兴趣;了解自我并悦纳自我,自我意识发展良好;能控制和合理的表达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具备和谐统一的人格;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

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环境适应问题、学习压力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求职择业问题等。

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前提。

(二)心理健康是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学好科学文化的知识的前提。

(三)心理健康是适应大学生心理需要和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

(四)心理健康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心理健康关系到大学生的素质、人

才质量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有现实的紧迫性,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5、(1)心理发展过渡性的特点,(2)心理发展的可塑性特点,(3)心理发展两面性的特点,(4)心理发展阶段性的特点:(适应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左右;发展期:持续到大学毕业前期;成熟期)

6、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冲突: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生理、心理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矛盾。(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2)独立与依赖的矛盾(3)自豪与自卑的矛盾(4)心理的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5)情绪与理智的矛盾。此外,随着学习生活的推移,在情感、人际交往和学习等诸方面又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困惑。所有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化解,就可能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导火线。

7、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环境适应问题(2)学习压力问题(3)人际关系问题(4)情感问题民(5)求职择业问题

8、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根据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特征和轻重程度,可以把他们分为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病三种。

9、心理障碍是一般心理问题积累、延伸、演变的表现和结果。在大学生中,常见的神经症主要有神经衰弱、癔症、强迫症、焦虑证、抑郁证、恐怖症等。

10、格,并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人格,反社会人格、自恋型人格民、依赖型人格和强迫型人格。

1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内因:

(一)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之一,主要反映在(1)先天遗传因素(2)生物因素(3)脑损伤,此外神经系统的类型特点对个体的心理也会有影响。

(二)心理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正相关。同样的生活事件对不同的大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一般来说,个人的认知态度、自我意识、性格特点、情绪等方面的差异,对心理健康影响最

大。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因:

(一)家庭因素

(二)学校因素

(三)社会因素。总之,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时常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而保持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

12、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生活、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未来发展。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系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2)运用多种宣传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4)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保健(1)人生观和世界观(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1>学习负担要适量<2>生活节奏要合理(3)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和应用(4)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5)改善人际关系(6)增强环境适应能力(7)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1>自我激励法<2>合理宣泄法<3>自我代偿法<4>幽默化解法<5>自我升华法。总之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途径,各种方法灵活运用,以达到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

第五篇: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为了适应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要求,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使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高校教师明确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诸多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学问题,如高等教育中的学习心理、大学生的认知发展,高校中的群体心理及人际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初步理解和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内容,在走上讲台时能够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高校教育教学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切实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高等教育心理学》新大纲。

一、教学原则、授课方法与考核方式

1、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远程授课、案例分析和专题讲座为主,以自学、案例讨论、小组讨论、专题研讨和论文习作等方法为辅。分连续学习与分阶段学习两种。

2、考核方式是闭卷和开卷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原则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认真贯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从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当代高等教育心理学中的热点问题。

2.要充分考虑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高校青年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心理发展等特点,从高校的教学、管理和实际工作出发,注重学术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3.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特点,使高校青年教师了解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自觉遵循高校教育教学规律,为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努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授课方法和考核方式

1、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远程授课、案例分析和专题讲座为主,以自学、案例讨论、小组讨论、专题研讨和论文习作等方法为辅。分连续学习与分阶段学习两种。

2、考核方式是闭卷和开卷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与考试要点

第一章 绪

[教学目标] 通过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述,使学员明确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以及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脉络,进而把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原则;研究方法。[教学难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学科性质;我国教育心理学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考试要点]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所包含的环节;心理学在其中的作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了解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把握大学生的认知、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以便更加明确高等教育的目的。[教学重点] 心理发展的概念;大学生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确立与稳定。

[教学难点]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分析。[考试要点] 心理发展的概念;大学生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第三章 学习理论概述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掌握学习的概念、特点与分类,了解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学习理论,特别是理解学习理论对高校教学的启示。

[教学重点] 学习的概念;相关的学习理论;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教学难点] 经典性条件反射与工具性条件反射是在理解学习现象时的区别。[考试要点] 学习的心理学涵义;学生学习的特点;各派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理解和掌握学习动机的概念、结构与分类,了解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掌握激发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需要的组成因素;学习动机的理论;培养与激发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和激发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考试要点] 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分类;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培养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第五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掌握学习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与作用,以及掌握学习迁移的相关理论,了解迁移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明确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策略更有力地促进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教学重点] 学习迁移的基本概念;学习迁移理论;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教学难点] 学习迁移的概念;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和策略。

[考试要点] 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的理论与最新研究进展;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

第六章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了解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基本涵义,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了解大学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发展特点,进而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意识、自我、和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进程;成熟的自我意识包含的内容。

[教学难点] 自我教育概念;自我教育的环节和内容;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考试要点] 意识、自我、和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进程;成熟的自我意识包含的内容。

第七章 高校学生的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教学目标] 通过对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的概述,使学员掌握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的含义与特点,了解集体心理、群体规范、群体内聚力、群体的从众行为等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了解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以及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教学重点] 群体的概念及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从众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班集体的作用及集体目标的形成与确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意义;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确立与维护。

[教学难点]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意义;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考试要点] 群体的概念及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从众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意义;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第八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高校心理咨询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状,明确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遵循心理咨询的原则与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咨询。

[教学重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教学难点]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原则与方法。

[考试要点] 心理健康的概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第九章 高等学校中的教师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明确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掌握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了解和掌握高校教师的教育能力及应具备的人格特点。

[教学重点] 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高校教师的教育能力及应具备的人格特点。

[教学难点] 移情作用的含义;心理素质的含义;高校教师的教育能力。[考试要点] 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高校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

第十章 高校教学中的心理问题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掌握知识的概念、类型、表征及其作用,以及记忆的类型与概念,了解遗忘的规律和产生遗忘的原因,熟练掌握和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和策略以及复习的方法和策略,了解问题解决的概念及其能力的培养,掌握大学生创造性培养的方法。[教学重点] 知识的概念与知识学习的概念;问题解决的理论;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难点]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考试要点] 知识的概念与知识学习的概念;问题解决的理论;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十一章 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学心理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了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发展及普及带来的全新的教学形式,了解网络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了解由于信息获取的变化派生出来的新的教育心理学问题。

[教学重点] 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的正负效应面面观(促进高校教育发展的同时带来诸多问题,例如网络团体心理,网络人格,网络情色,网络拼凑抄袭,网络成瘾。)

[教学难点] 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的正负效应。[考试要点] 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的正负效应。

第十二章 高校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了解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概念,掌握测量与评价的基本要求及正确的进行测量与评价。

[教学重点]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概念;教学测量与评价对教学活动的作用。[教学难点] 信度和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考试要点]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概念;教学测量与评价对教学活动的作用。

下载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精选]

    第一章绪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学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 :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3、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目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目总结 题型:名词解释 5个;简答 4个;辨析(改错) 4个;论述 2个 名词解释—— 第一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 1. 个性心理(P3):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

    高等教育心理学

    1. 2. 心理学研究对象:人和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以人为主。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特性。 个体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活动。 个性心理特征(人与人心理的差......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十大特征 1、面向全体公民的大众化特征。2、面向世界经济的国际化特征。3、面向教育过程的终身化特征。4、面向教育领域同行的竞争话特征。5、面向教育模......

    高等教育心理学

    1. 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的认知,是“以各种认知活动的某一方25. 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是指个体这种学科差异不是体现在一般智力上,一书......

    简约版: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范文大全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 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2、中国古......

    心理学考试要点1五篇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教师的智力素质: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注意分配的能力 动机的分类:(1)生理......

    《高等教育法规》考试要点总结

    第一讲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法律干预 一、高等教育的起源 1、现代大学的起源:柏拉图,阿卡德米学园; 2、中世纪欧洲大学确立了教师和学生两个基本的主体。 二、特许状制度和大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