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精选]

时间:2019-05-13 18:0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精选]》。

第一篇: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精选]

第一章绪论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学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 :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心理,研究其心理规律。

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研究对象、结构体系、基本内容、发展史和研究方法等,也就是教育心理学的学科问题。(2)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的问题(3)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心理规律的问题(4)学生品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问题(5)学生健康体质和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6)学生心理卫生和教育的问题(7)学生个别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的问题(8)现代教育技术学与个别化教学的问题(9)学习成绩评定的问题(10)教育心理学的问题

5、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践观察法 自然实验法 问卷调查法 个案分析法 经验总结法 实验室实验

7、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类个体心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可能是开卷题)具体内容在旧书上,大家可以到我这里来复印。研究对象: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心理动力 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 心理特征

8、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不同,提出学习结果分类,分别是:

1、智慧技能,指个体运用符号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它是学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教育内容;

2、认知策略,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主义、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3、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4、运动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地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表现为影响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6、简答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奥苏伯尔于1978年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接受学习是指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发现学习是指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机械学习是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来进行的学习。

7、简答我国的学习分类:一般分为三类:

1、知识的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来接受和占有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

2、技能的学习: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有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两种;

3、行为规范的学习。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规则的内化过程,是品德形成的过程。

8、请结合任教学科,论述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P

52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5、什么是学习迁移?举例说明学习迁移的种类。正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如对平面几何的掌握有助于立体几何的学习;负迁移:至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如学习汉语英标之后再学习英语的音标发音就时常发生干扰。纵向迁移:一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如掌握了定理、公式之后有助于各个例题的学习;二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如学过蜥蜴的特点以后再学习两栖类动物的特点就容易掌握。横向迁移:如直角、锐角、钝角等概念,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横向迁移。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如生活中说的“举一反三”。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如在学习了动物的概念后,再学习植物、微生物的概念,就会使已掌握的原有的动物的概念发生变化。特殊迁移:如小学生在学完加减乘除以后,在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中,就可以把已有的经验加以重新组合来解决问题。普遍迁移:如,将习得的原理、态度应用于以后的各种学习情境中,则后继学习会变得较为省力和有效。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已有经验的概况水平;认知技能与策略,即认识问题的技能和有效方法;定势的作用。

7、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迁移的方法有哪些? 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科学精选教学材料;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授学生学会学习,即讲授学习方法。

8、如何提高教学组织能力?(附加论述题)1)教学准备阶段。应该分析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的;应该了解学生需要,确定学生水平;应该熟悉教学环境,合理设计课程;应该大方服饰发型,充分精神准备。

2)教学开始阶段。应该提前到达教室,做好教学准备;应该采取有效方式,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它通过分析梦境和自由联想的手段,发现病人的潜在动机,使精神压力得到缓解,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9、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哪些环节?心理学在其中有什么作用?(开卷简答 闭卷论述1-2页)

六个环节:明确教育目的 任务分析 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课的设计 教学 评价。作用:(1)高等教育心理学对教学过程的六个环节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2)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3)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10、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有哪些? 5+6题

11、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理论和应用相交叉的科学(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交叉的科学(3)古老的话题,崭新的学科,一门新的学科。该学科研究大学生的学习活动特点,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的特点,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为实现高等教育的职能服务。

12、俄国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影响。”“具有教学效果的不是教学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布贝尔)即中国古语所说“亲其师,信其道。” 请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分析这两段话的涵义

以上文字对高校教师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1)要做好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细腻的精神领域(2)认真分析精神领域的基本规律(智慧 感情 信念 自我意识 意志)(3)用教师的群体智慧去感染影响学生

(4)师生间的良好亲密的沟通非常重要(5)只有情感上的相互接纳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章 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大学生情绪情感体验上的特点(1)情绪情感体验的波动性(2)情绪情感体验的延续性和心境化(3)情绪体验的丰富性与深刻性(4)情绪、情感的内隐性(5)大学生情绪的激化,正面激化是激情、负面是对立(6)大学生情感的升华

2、大学生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1)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既有直接影响(如青春期)又有间接地影响(如家庭、同伴、学校、社会)(3)间接影响更重要,间接作用是指身体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是由其他因素传递的,即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3、心理发展: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俗的讲,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4、情绪情感的分类: 分为情绪、情感、情操。情绪:对人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体验。一方面,客观现实是人类情绪产生的源泉,另一方面,需要时客观现实和主观体验的中介。情感:是较高级的感情现象,着重体现感情的内容方面,具有较稳定持久、内隐含蓄的特点;它与人的基本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爱、恨、依恋感、友谊、孤独感)。情操:是最高级的感情现象。着重体现在感情的内容方面,具有更稳定更含蓄的特点,不仅与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而且还与一定的价值观念相结合。(道德观,理智感,审美感)

5、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也叫思维发展的特点,大学生认知发展有它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反映,这种反应有三个特点:(1)大学生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2)在常规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对思维的认识更深刻,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6、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是什么?(1)一年级大学生面对高校生活的适应问题(2)二三年级是大学生活全面展开和心理健康问题较多的时期(3)四年级大学生面临择业和求职的矛盾 第三章 学习理论概述

1学习的心理学涵义是什么?(学习的涵义):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表现出来。

2、大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

1、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起来的各种学科知识,即间接接受知识,它和科学家的主要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识别活动是不同的;

2、学生的学习是他们的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

3、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3、什么是观察学习?(社会学习):没有找到。

4、简答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于1956年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种类型,这八类学习一次是: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5.简答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于1977年,针对各类学习所获得的能力的1、学习需要的形成与有效运用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的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者学习意向。学习需要对学习的作用,成为学习驱力。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构成:

1、认知内驱力,使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2、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可

以分为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一般动机和具体动机。

3、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4、强化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的。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研究者认为,任何条件反射的建立,任何行为的学习,都是为了获得强化物,得到报偿,以满足个体的内心需要。由于它只强调了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因而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5、最佳激起水平理论: 未找到

6、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在任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他是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高成绩动机者具有以下特点:

1、能积极地、全力以赴地完成某种困难任务,看重声誉,并获得成功;

2、有明确的目标和较高的报复水平,相信自己的技能,并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3、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

4、选择工作伙伴以高能力为条件,而不是以交往的亲密关系为标准。

7、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人们行为的原因或行为的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归因。归因理论认为,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广泛影响着后来行为的动机。研究表明,具有成功倾向的学生更多地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

它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过关系;

2、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3、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8、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也称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对某一特殊工作或事物,经过多次成败的历练后,确认自己对处理该项工作,是否具有高度效能。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P779、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分类: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可以分为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一般动机和具体动机。

10、培养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P78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

生积极思维;

2、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与恰当的评定;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五章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的经验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

2、学习迁移的类型 根据迁移的性质来分,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根据迁移的方向来划分,可以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先后来划分,可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3、学习迁移的作用 学习迁移现象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而且还存在于态度和品德的学习中。学习迁移理论有助于学生使习得的经验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习迁移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学习迁移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学习迁移对学生以后在工作中的学习也将产生积极影响;学习迁移的研究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4、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以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因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及产生学习迁移。

给学生良好第一印象;应该分析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的;应该了解学生需要,鼓励表扬学生。3)教学进行阶段。应该分析教学大纲,突出教学重点;应该准备丰富案例,激励学生的兴趣;应该合理设计课程,采取多种方式教学;应该注意学生反馈,积极合理应对。4)教学结束阶段。应该简要总结课程,突出教学重点;应该布置课外作业,布置预习内容;应该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问题;应该留有提前量,激发下次课的兴趣。第六章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

1、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个方面,也是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指主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即一个人对自己本事的意识。

2、什么是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实施的教育,在对自己正确的评价、对社会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进行的自我分析、规划、实施(命令)、激励、监督、完善等等。

3、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自我体验。具有丰富性和波动性,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具有敏感性和情境。自我调控。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

4、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1我国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大多数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别人对他们的评价是比较一致的;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基本上是协调统一、同步发展的。2 我国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总体上是随年级上升而发展的。大学三年级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表现为自我意识、自我调控发展较高,自我体验最为强烈。3 我国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

5、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认识更具有积极性和自觉性;自我概念有了明显变化,即自我概念更具有完整性、丰富性、概括性和稳定性;自我评价能力在增长,但仍具有片面性。

6、大学生的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丰富性;波动性;敏感性;情境性;矛盾性

7、如何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简答题要点,如果是论述题就结合括弧中的内容展开论述)

1.树立远大理想,激发自我教育的高尚动机。(理想的树立;人生观的形成;动机的激发。)2.通过多种渠道全面认识自我。(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3.不讳疾忌医,积极地悦纳自我。(引导他们积极地评价自己,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自尊心;促使他们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树立不达目标不罢休的信心、树立自信心。)4.有效的自我控制。(学会管理情绪;学会管理时间;学会管理效率;学会管理交往。)5.加强自我反省和监督,努力完善自我。(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的自我;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第七章 高校学生的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1、群体。群体也称团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特点: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分工合作,心理依存,相互影响。群体功能作用:生产性功能,维持性功能,归属感,安全感,力量感

2、从众(从众心理)。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3、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效率的提高。社会助长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的意识,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

4、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互动过程。人际关系是指在交往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表现为心理距离的远近。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关系:1,5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交往愿望的迫切性,交往内容的丰富性,交往系统的开发性,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6、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由于直接交往所带来的情感联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主动交往3,移情4,自尊尊人,自信信人,自助助人良好人际关系得维护:1,避免争吵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

第八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高校心理咨询

1、健康新概念: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

2、心理健康的概念: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

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乐于学习,情绪稳定,精神愉快,反应适度,善于思考,意志坚定,正视挫折,人格统一,言行一致,善于交流,人际和谐,自我意识,正确适度,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1,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心理成长滞后,社会化程度低2,在新环境的适应上面临着较多的困难3,交往能力较弱,无法很快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学业目标过高,学习方式不当,学业压力越来越大5,家庭经济困难所导致的自卑6,异性交往与恋爱问题7,网络心理障碍8,社会因素的影响(父母下岗,社会价值观念)

5、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1,遗传因素2,生理因素3,环境因素4,教育因素。试举例说明。自己去139页看一下

6、心理咨询的方式有哪些?这题如果出就是开卷,找王宇要答案。

7、心理咨询的过程与重要原则是什么?这题如果出就是开卷,找王宇要答案。

8、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1,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2,通过各种途径向大学生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健康知识,做好危机预案3建立完美的心理咨询机构。

9、举例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案例。第九章高等学校中的教师

1、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或职责(功能):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传授功能);教师是年轻一代个性的塑造者(教育功能);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管理者(组织者功能);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为人师表);教师是学

2、知识的学习是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亦称知识的掌握。

3、教学直观的形式及评价(P197)教学直观包括: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①实物直观:让学生直接感知实物来使其获得具体的感性经验。优点,与实际联系密切、真实、亲切。缺点,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常常混在一起,难以突出;另外,实物直观受时间、空间感官特性的限制,认识不一定清晰、准确。②模象直观:通过实物的模拟形象作为直观对象,使学生获得相应知识的一种直观方式。优点,可以根据需要,用扩大或缩小、动静结合、虚实互换等手段,突出事物本质要素。缺点,模象与实物有距离、有差别,只是模拟形象。③言语直观: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来使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表象的一种直观方式。优点,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形象。缺点,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形成的表象鲜明、稳定和完整。

4、问题解决的理论主要有哪些?①试误说与顿悟说②杜威的五步模式③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式

5、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①知识的储备②能力的高低③问题的难度④合理的步骤⑤原型的启发⑥情况和动机

6、如何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①采用主动接受学习方式,辅以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和主动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分析、有批判的进行学科的教学。②教师要注意制造适当的氛围,以利于间歇的解决。③让学生熟悉学科的基高信度是使测验有效的一个必要条件。信度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①测验长度。取样的适当性直接影响测验的信度,增加长度是提高信度的一个有效方法。②测验难度。测验过难或太易,分数范围就会缩小,信度也将降低。要使信度达到最高,难度水平应是能产生最广分数分布。③施测对象因素。受测者的动机和焦虑的变化,也会影响测验信度。④施测过程因素。测验的环境条件影响测验的稳定性,导致测验信度下降。

3、高校教学测量与评价对教学活动有何作用?

1、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效;

2、使教师调整改进教学;

3、能更好促进学生学习;

4、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4、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或者说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它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指导学习活动的进行等基本功能。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学目标为定向的,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即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并以清晰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

5、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和能力。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6、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辩证法,红军小战士刘炽随众听讲。毛泽东讲课乡音颇重,且辩证法理论过于思辨,刘不明所以,不久便在台前酣睡起来。旁有红军干部急欲唤醒刘,毛泽东微笑止之。

生的知己(良师益友);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调节员”(身心健康保健员)。

2、教师的教育智慧(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的教育所示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它是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以及意志的果断性的独特结合。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循循善诱,因势利导②灵活果断,随机应变③方式多样,对症下药④实事求是,掌握分寸。

3、教师的教育能力 是指教师为成功地进行教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他与教育相辅有较高的相关。概括为以下几种主要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独立创造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4、根据自己所任教学科的特点,试论述如何树立教师威信,发扬师爱。(此题答案仅供参考)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祖言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是:①崇高的思想和道德风范,优秀的心理品质和业务能力,以及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是高校教师获得威信基本条件。

②教师的仪表、工作作风和习惯对形成威信也有一定的影响。③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有重大影响④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对于学生中威信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⑤严格要求自己,又自我批评精神。教师的威信是有效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教师威信的维护和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本身所具备的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①教师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地态度。②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与用自己的威信。③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④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5、师爱的涵义。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有教师心理智慧、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它既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又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同时还是建立良好师生关心的感情基础。

6、师爱的特征。①师爱的职业对象性,教师必须爱学生②师爱的原则性,必须按照培养目标去严格要求的每个学生。③使爱的广博性,对于学生一视同仁,公平不偏。

7、师爱的心理功能。①激励功能②感化功能③调节功能④榜样功能

8、师爱的表现形式 ①关怀和爱护学生②尊重和信任学生③同情和理解学生④热情期望和严格要求⑤结合所任教学科实际

9、分析题

上课铃声刚刚停止,讲授经济学的贾老师提着书包匆匆走进教室。在宣布上课以后,他说:“我今天因为感冒,有些发烧,所以音量可能受影响,请同学们注意听讲。”他象往常一样先是讲评作业:“说实话,你们是我遇到的学习风气最差的班级,有的人写作业是三言两语应付老师,有的人是相互抄袭、欺骗自己。某某来了没有?某某某呢?站起来!你们已经两次没交作业了,知道吗?课下找我一下。本来我就不愿教书,遇到象你们这样的学生,我就更不想教了。”

贾老师正式讲课了,他的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多彩,但是他的板书少,语速快,常常有许多学生听不清楚或听不明白,每当这时,贾老师看到一些学生迷惑不解的样子总是问大家:“听明白了吗?懂了吗?”下面都没有回音,于是他又继续讲课。临下课时,他的手机响了,他赶紧关掉,继续说:“下面的问题不是考试的重点,但我还是要讲一讲…...”

下课铃声响了,贾老师对围着他提问的学生说:“对不起,我有急事。”然后匆匆地离开了教室。

请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贾老师的教学过程。10.实例分析:

赵老师是某大学的一位青年女讲师,今天她穿了一套漂亮的吊带裙,脚上穿着一双高级皮拖鞋,显得分外精神。她走进教室,把随身带来的教具放在讲台上,这才发现不少学生正在热烈讨论什么问题,连上课铃声都未注意到。她和蔼地向大家招手示意后便开始讲课:“……”她备课认真,讲得流畅而快速。

她偶然注视一下学生,才发现有一些后排的学生又在开小差了。这是她最不愉快的事,便当场点名要求他们收敛。她讲到重点处,习惯地提高了音量,然而竟还有同学说没听清楚,要求重复。她上课的内容很丰富,常常到下课铃响才结束授课,然后布置一些作业。

今天是她教学中最平常的一次,就这次教学活动而论,你认为她在哪些方面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

11、从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任务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现实意义第十章 高校教学中的心理问题

1、知识的概念 只是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要表现。知识的类型:①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②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③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本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便的问题,熟悉该学科特有的发现知识的策略,使学生严惩有分析的提出异议的态度,准确的使用阐述解题过程的习惯。④把要点放在课题知识上,放在特点的学科的问题解决的逻辑推理与策略上,放在问题有效解决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上。⑤理论联系实际

7、如何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①积累创造素材②强化创造意识③培养创造人格④重视非逻辑思维⑤学习创造技法⑥形成创造氛围

8、短时记忆 也称操作记忆。他是瞬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是指信息保持大约为5秒到2分钟的记忆 第十一章

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学心理

1、计算机网络发展与普及带来的全新的教学形式 现代化教学技术,现代教学媒体,网络教学,远程教学

2、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正负效应 正面:

1、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呈现,提高了学习效率;

2、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教育网络化发展,构建了信息化的教育环境;

3、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全方位开放,推动了教育社会化运行体系的建立;

4、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适应了继续教育、终生教育的要求;

5、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教育的智能化,促进了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负面:网络垃圾 网络犯罪 网络成瘾 缺少锻炼 伦理失范 自我认知不协调 人家关系的障碍

3、研究材料初步揭示,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大约发生在大学二年级末、三年级初。在你的教育工作中是否也发现了这种现象,请你谈谈对这转折时期的看法。参考答案:1.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情感、自我调控;2.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自我认知日趋辩证,自尊心占主导,自我调控更加自觉,是自我意识的转折期;3.联系自己教学中的实际,谈如何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4、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我们并不对教师说,你们得这样或那样做,但是,我们得对他们说,你们要研究你们想支配的那些心理现象的规律,并且在工作中考虑这些规律和那么想应用这些规律的情况。” 请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谈谈自己的感想。

参考答案:1.研究表明,心理学的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2.教师必须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3.应用这些规律的经验。4.违背这些规律的教训。

第十二章 高校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1、高校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1)教学测量 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教学测量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学成效,也就是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即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格等的形成状况。教学测量的目标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测量目标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而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格等的形成状况,只能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进行间接测量。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前提。教学成效是通过量化的学绩进行考察的。学绩是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命题的合理性与评分的客观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的分析及解释。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必须对学绩测验数据所表明的教学成效做出确切的诊断。诊断教学成效就是依据教学目标,运用学绩测验数据,判明学生知识、技能、策略的掌握程度及能力与品格的形成状况。

②必须对教学的成败进行分析,并对改进今后教学工作做出明确的规定。教学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能力与品格的形成状况,更要找出以往学习中的断裂点和断裂带,分析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2、效度和信度(1)测验的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效度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质量指标。效度是相对的,一种测验对一定的目的是有效的,对其他目的和用途不一定有效。效度只能达到某种程度,不可能全有或全无。效度可以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实证效度三类。①内容效度。内容效度指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性,也就是测验所选的项目是否符合所要测量的东西,其代表性是否适当。②构想效度。构想效度指测验对某种理论的符合程度,目的在于用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对测验的结果加以解释及探讨。③实证效度。实证效度又称效标关联效度,指测验对处于特定的情境中的个体行为进行预测的有效程度。三种效度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内容效度和构想效度既是实证效度的保证,又要得到实证效度的支持;考察内容效度和实证效度可以帮助确定构想效度;用于测量某种构想的测验可以作为实证效度的预测源来使用。根据不同的需要,一个测验可以采用不同的效度。对教学测验而言,主要考虑取样的适当性,也就是内容效度。

(2)测验的信度 测验的信度又叫测验的可靠性,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必须稳定可靠,即多次测量结果要保持一致,否则便不可信。

毛泽东在课堂上何以纵刘酣睡?

参考答案:1.毛泽东讲课乡音颇重,且辩证法理论过于思辩,是毛自身的问题。2.毛泽东微笑止之,是毛泽东师爱的体现。3.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如何处理?

第二篇:高等教育心理学要点总结

第1章 绪论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学校的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最鲜明的学科特征是交叉性。

3、:(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折分支学科(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体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4)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依据。

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2)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3)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心理(4)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心理(5)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6)高等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5、:

(一)客观性原则:是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心理学现象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和机制,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二)系统性原则:是指研究心理现象时应把人的心理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加以综合考虑,这样才有可能把握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本质及其必然联系。系统性原则主要表现在:(1)整体性(2)层次性(3)动态性(4)组织的适应性。

(三)实践性原则:也可称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实践的需要出发,研究的课题应青海湖于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四)道德性原则:是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手段和方法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类被试而言,这是研究中必须遵守的一条原则。

(五)发展性原则,也称为创新性原则。

6、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7、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1)有助于高等学校教师

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2)有助于高等学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性特点(3)有助于高等学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

(二)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1)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2)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中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3)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三)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高校教师的角色胜任能力(1)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2)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四)有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

(五)有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2)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3)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第2章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

发展

1、(1)体格发育趋于稳定(2)性机能日益成熟(3)躯体机能明显提高

2、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平衡(2)情感的发展与情绪的不稳定(3)自我意识的独特性①自我评价日趋完善:首先,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自我评价更符合实际情况②独立意识从个体性向社会性过渡

(四)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仍带有主观片面性

(五)大学生性意识的发展

3、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间在身心方面相对稳定的差异,它表现在个体重见天日和心理两个方面。个体差异的成因:遗传、环境和教育。

4、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2)冲动型与沉思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

(二)性别差异:(1)兴趣(2)成就动机(3)智力: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群体差异(4)情感与意志(5)性格

(三)成就动机差异

5、针对大学生心理差异因材施教:(1)气质差异与学习(2)性格差异与学习(3)能力差异与学习

6、人际交往:又称社会交往一般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进行信息交流和

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

7、人际交往的主要功能:(1)获得信息和选择交往对象的功能(2)认识自我和表现自我的功能(3)协调合作和促进团体内聚力的功能(4)身心保健功能

8、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1)认知因素(2)人格因素(3)能力因素(4)相似因素(5)情绪因素

9、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问题:(1)害怕人际交往(2)轻视人际交往(3)缺少交往方式

10、大学生人际关系类型:(1)同学关系(2)师生关系(3)同室关系(4)网络人际关系

11、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及调适:

(一)羞怯心理及调适:(1)增强自信心(2)不要过多计较别人评论(3)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4)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二)自卑心理及其调适:(1)如果是由于不正确的认知而造成的自卑、缺乏自信心,则可以通过调整认知,增强自信心来解决;如果是采用不正确的的比较方法,即问题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或是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而失去自信,可以通过改变比较方法来调整,即不但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还要与比自己差的人比,同时要与自己的过去比,通过全面客观的比较,以确立对自己的正确评价。(2)要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3)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4)积极与他人交往。

(三)嫉妒心理及调适:嫉妒的成因:(1)性格缺陷(2)强烈的欲望感(30自我评价过高。克服手段:(1)正确评价自己(2)转移注意(3)正确比较(4)提高修养(5)降低预期

12、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1)平等原则(2)真诚原则(3)宽容原则(4)诚信原则(5)互助互利原则

(二)增强自身的人际魅力:(1)注重仪表①衣着得体②仪容整洁(2)重视第一印象(3)有幽默感(4)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5)加强交往,密切关系(6)寻找共同话题

(三)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1)语言艺术(2)学会赞美别人(3)学会倾听(4)学会争吵与批评(5)富有恻隐之心(6)把握交往的度

第3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1、行教育、教学职能的专职人员。

2、教师的社会角色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教师角色的形成一般经历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

3、教师角色的多样性:(1)知识的传授者(2)学习的指导者(3)教学的组织管理者(4)榜样和价值导向者(5)家长代理人(6)心理调节者(7)科学研究者。

4、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

(一)了解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能力:(1)教学组织能力:教师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学组织能力成为了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专业能力(2)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生特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3)教学操作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即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具体操作方式。(4)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过程能够有序进行的能力。(5)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的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审视与分析,从而优化教学活动,形成自己新的教育思想。

(三)语言表达能力

(四)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1)善于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①具有科学的学生观②关爱学生③树立威信(2)善于处理领导、同事和学生家长的关系

(六)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7)自我更新的能力。

5、高校教师心理素质的意义和作用:(1)首先,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文化素质形成的基础(2)其次,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职业成熟的条件(3)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育人的重要保证。

6、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认知心理方面(1)教师的观察要迅速准确、细致深入、全面客观(2)教师的想象要丰富、合理、新颖(3)教师的记忆要准确而迅速、系统而持久(40教师的思维要敏捷而广阔、条理而深刻(5)教师的注意要稳定而灵活

(二)情感心理方面(1)教师要积极情感(2)教师要有移情能力(3)教师要有情感

调控能力

(三)人格方面:教师的人格品质促进其主导作用的发挥,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基本核心是促进;教师要做到心胸豁达;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同样是促进学生发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人格品质。

(四)意志方面: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要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发

(五)自我意识方面:健全良好的自我意识是教师成熟的标志,主要包括自知、自尊、自信和自律。

7、高校教师的压力与应对策略:

(一)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现状

(二)职业压力的不良影响:(1)对教师的重见天日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强迫、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2)教师的倦怠感

(三)应对策略:(1)社会层面:①首先,社会要调整对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②再次,社会应当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专门为教师提供咨询与服务的机构。(2)学校层面①首先,学校应建立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营造公证、公开、公平的竞争氛围②其次,学校要加大教师参与管理的力度,为教师提供更多地参与学校管理和重大决策的机会③再次,高校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避免高校教师工作压力过大④另外,学校还应该不断丰富教师生活,经常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和社会活动,既增加教师的躯体,又避免教师的工作单调而枯燥。(3)个人层面:①首先。学校教师要加强自我认识,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②其次高校教师要学会运用心理调适的知识和技能去应对压力③最后,高校教师要增进人际沟通,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8、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第4章 学习理论

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经过实践或练习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必须引起主体自身某种行为变化(2)主体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3)主体的变化必须能够保持的比较长久。

2、人和动物在学习上的区别:(1)以间接经验为主的社会性学习(2)以语言为中介(3)积极主动性。

3、:

(一)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1)学生学习的接受性(2)学生学习的建构性

(二)学生学习的派生特点:(1)学生学习的定向性(2)学生学习的连续性(3)学生学习的意义性:学习内容的意义性、学习方式的意义性。

4、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不同于与中小学生的新特点:(1)学习主体的变化(2)学习的自主性(3)学习的专业性(4)学习方式的多样化(5)学习研究的探索性与创新性

5、学习的分类:

(一)根据学习水平分类(加涅):(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动作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加涅的六类学习:(1)连锁学习(2)辨别学习(3)具体概念学习(4)定义概念学习(5)规则学习(6)解决问题学习。

(二)按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力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动作技能的学习(5)态度的学习。

(三)根据学习的性质与方式分(奥苏伯尔):根据新学习的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是否有联系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的进行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四根)据学习的内容分(我国):知识学习、技能学习、道德品质学习或行为习惯学习。

6、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巴甫洛夫提出了习得律与消退律、泛化与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2)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S-R之间的联接,学习的过程是尝试与试误的过程。他总结出准备律、练习律、效果率三条主要的学习律。(3)斯金纳非常重视强化在行为形成和学习中的作用,提出强化定义、强化类型等理论。(4)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7、经典条件反射在教学中的应用:(1)避免消极情绪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2)将学习与积极的情绪建立联系(3)教会学生恰当运用泛化与分化(4)帮助学生克服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的焦虑。

8、:(1)准备率:是

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2)练习律:是指对于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如果多次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3)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加强或减弱,取决于反应结果的好坏,愉快的结果加强联结,厌恶的结果削弱联结。

9、行为分为(斯金纳)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条件反射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10、观察学习(班杜拉):是指通过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过程、动机过程。

11、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主动建立认知结构的过程,并提倡发现学习法。发现法是指学生用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的所有形式。奥苏伯尔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奥苏伯尔的理论观点是:如果使学生的学习有价值,应尽可能的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学习实质(定义):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1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体适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进行联系。

13、有意义学习的同化理论:(1)类属学习,也称下位学习:它是把新观念纳入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适当部分,并使之相互联接起来的过程。(2)总括学习,也称上位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

14、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的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进来。

15、学习过程中的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16、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皮亚杰和布鲁纳。

1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强调知识的生成性、主观性而非其客观性,(2)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强调学生独特的个体经验和已有的能力(4)强

调的丰富性、多样性、个体性(的)强调学习的情境性,总之,建构主义与以往的学习理论不同,实现了注重外部输入到内部生成、从注重个体式学习到社会化学习、从注重知识的概括性学习到情境性学习三个重心的转移。

18、建构主义学习模式:随机通达教学、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教学中的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19、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

(一)以学生为中的学习观:(1)学生的学习是自发的(2)学习是全脑投入的过程(3)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4)学生的学习是自我评价的学习

(二)教师角色-学习的促进者:(1)真诚(2)无条件积极关注(3)同感理解

20、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理论渊源:卢梭、蒙特梭利、杜威

21、人本主义思潮对教育的影响:(1)从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到关注人与人的关系(2)从重知识到重人格(3)从重视客观外显的行为到重视内心世界(4)从单纯重知识经验到同时重视经验对个人的意义(5)重视自我概念

第5章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动因。学习动机作用的心理机制包括:需要的基础作用过程、情绪的放大作用过程、兴趣的促进学习过程和诱因的引发作用过程。

2、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根据奥苏伯尔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3、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4、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强化论(现代的S-R心理学家)、需要层次说(马斯洛)、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归因理论(韦纳)

5、影响大学生动机形成的因素:(1)内部条件①大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②性格差异③抱负水平④大学生的年龄特征⑤大学生的焦虑程度。总之影响学习动机的内部条件是很多的,比如说,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学习结果的归

因、学习的目标结构等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2)外部条件:①家庭条件与袝舆论②教师的榜样作用③人际关系<1>亲子关系对学习动机的影响<2>师生关系对学习动机的影响<3>同学关系对学习动机的影响④不确定因素。总之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既有内部条件又有外部条件。

6(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①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对大学生提出合理的能接受的发展目标,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②其次,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加强学习目的教育。(2)培养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①创设问题情境,制造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②提高内容新颖新异的学习材料③让大学生参与到所能及的学习活动中④采用研究性教学,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3)引导大学生合理归因:①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②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③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技能训练,主要有三种方法:团体训练法、强化矫正法、观察训练法④教给大学生学习的方法⑤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是要有以下几点: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醒⑥恰当利用批评和表扬:要多表扬少批评主、评价要客观、公正、及时、注意大学生的性格特点⑦适当开展学习竞赛。

第6章 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意识、有目的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可从三个方面正确理解学习策略;(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或有效学习所必需的(3)学习策略是贯穿学习始终的。

2、学习策略的类型:根据掌心策略在学习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主策略和辅策略(丹瑟洛);根据学习包含的成分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迈克卡)。

3、常用的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及时复习、排队干扰、避免前摄干拟制和倒摄拟制、尝试背诵、过度学习、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部分复习和整体复习(2)精细加工策略:位置记忆法、首字连词法、谐音法、缩减法、划线法、5R笔记法(5R:记录Record、简化Reduce、背诵Recite、反省Reflect、复习Review)、PQRST读书法(预习、提问、阅读、自我复述、测试)(3)组织策略:是指发现知识的部分之间的类别关系、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使之系统化,便于加强对学习材料进行记忆、理解和表述策略同。

(二)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四)时间管理策略:(1)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不要花费时间去做毫无意义的事、活动安排要从易到难、善于分配时间,学会同时做两件、三件事的方法。(2)高效利用时间

4、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调控,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对于影响认识活动的过程、结果的因素的认识以及他们之间如何发生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元认知调控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识活动的管理与控制,即主体把自己的认识活动进程及状况作为意识对象,进行积极主动的监视、调节与控制。元认知策略:是指元认知对自身认识活动进行调控时所用的方法和技术,它可以间接的影响个体的信息加工活动。

5、策略性学习:是指对学习策略、自我、任务内容和背景方面认知的基础上,学习者积极地选择有效学习策略并对不良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整,保证学习成功的学习。

6、策略性学习者应具备的特征:(1)具有保证学习成功的技能(2)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这些技能、方法的意愿和动机(3)具有自我调节的学习能力

7、策略性学习者应具备的相关知识:(1)自我方面的知识(2)任务方面的知识(3)策略方面的知识(4)

内容方面的知识(5)背景方面的知识

8、学习策略的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把学习策略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以一定的形式让学生加以掌握和利用教学活动。

9、学习策略的教学原则:(1)特定性原则:是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生的类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一种学习策略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超出了它的适用条件,不仅不利于学习甚至还会起到干扰作用。

(2)生成性原则:是指学习策略教学中要引导大学生利用学习策略对所学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新的东西。(3)有效控制原则:是指学习策略教学中,不仅应该教给大学生某一学习策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还要告诉大学生具体掌心策略的适用条件(4)个体差异原则(5)注意自我效能感的原则

10、(1)帮助大学生获得策略性学习应该具备的五种基本知识:①帮助大学生了解有关自我方面的知识教学②有关学习任务方面的教学③有关学习内容的教学④有关学习背景方面的教学⑤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教学(2)提高大学生自我调控学习的教学:自我调控学习是将学习策略有效事例的能力和素质,它是大学生能否获得学习成功和发展的重要保证。自我调控学习的模式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过程,它们分别是①自我评价与监控:是指学习者能根据自己以前的学习表现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判断自己的学习效能,对自己在某种学习的现有水平做出评价②目标设置与策略计划:是指学习者能够分析学习任务是什么,能够制定学习目标并选用合适目标的学习策略③策略执行与监控:④策略结果的监控。教师在自我调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包括教会大学生自我监控;要求大学生以个人、小组的方式分析自己的资料;帮助他们以自我监控的结果为基础,设置目标并选择相应的策略,激发大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高校教师要通过演示自我调节的技巧和策略的选择程序,教给大学生自我调节的技巧。最重要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体验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成功,提高自我效能感,达到自我改进学习策略的目的。

第7章 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分类:根据学习迁移的内容可分为:知识的迁移、动作技能的迁移、态度和情感的迁移、能力的迁移、世界观的迁移;根据学习迁移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学习迁移效果的不同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学习迁移的发生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特殊迁移和一般

迁移。

3、学习迁移的实践价值:(1)促使学习者“为迁移而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2)促进教育者为“促进迁移而教”,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4、学习迁移对教师的作用:道德,有利于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促进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其次,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来创设与应用情境相类似的学习情境,选取教学方法,合理地选取、组织教学实例,适当的安排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对学校其他教学有关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5、学习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詹姆斯、桑代克)、相同要素说(桑代克)、概括说(贾德、亨德里克森)、关系转换说(苛勒)、认知结构说(布鲁纳、奥苏伯尔、约瑟夫)

6、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7、素:客观因素:(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2)学习情境的相似性(3)教师的指导;主观因素:(1)学生的智力水平及年龄(2)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数量和质量(3)学生学习的定势。

8、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1)合理安排教材与教学的内容(2)加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3)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4)教会学生学习(5)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形态(6)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习迁移。

第8章 高等学校教学心理

1、知识:(狭义)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知识是技能和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广义)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与组织。从这种角度出发,知识既包括主体从自身及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各种信息,也包括主体在获得和使用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技能和能力。

2、知识的分类: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一般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

3、存和呈现方式,是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命题网络或图式。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4、陈述性知识的分类:(1)符号学习(代表性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2)概念学习:是指掌握以符合代表的同类事物或性质的共同的本质特征。(3)命题学习: 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也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命题分为概括性命题和非概括性命题。

5、程序性知识的分类:(1)根据一般与特殊的维度分: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和非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2)根据自动与受控维度分: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和受意识控制的程序性知识。(3)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4)模式识别程序和动作步骤程序。

6、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学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人脑将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从而支配个体的行为。人脑将编码后的信息,存储在记忆中,实际上就是学习的过程。

7、学习与保持的过程(个体完成学习任务信息加工过程主要有以下五个阶段):

(一)感觉登记:感觉登记又叫做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感观记忆,是指个体凭感觉器官收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记忆。

(二)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又称为短时记忆,是信息加工过程过程中的第二个信息储存库,是指感觉登记中经注意而能保持1分钟以内的记忆。

(三)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加工经过充分和尝试加工后,可以较长时间地保持在头脑中,甚至永远不会忘记。

(四)遗忘:是指记忆中的信息消失或永远无法找到的信息。(5)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调节和控制。

8、遗忘的原因:(1)痕迹消退理论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减弱甚至消失,这样就发生了遗忘。(2)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是由于干扰造成的。(干扰分为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3)提取失败理论认为:遗忘的发生和提取信息失败有关。

9、提高保持效果(减少遗忘)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信息意义性(2)学习材料的重要性和熟悉程度(3)组织合理的复习

10、元认知的核心成分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是个体通过经验积累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认知,即对影响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的因素的认识,包括知人的知识、知物的知识和方法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指个体 在从事认知活动中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对认知活动进行积极、自觉的控制和调节过程。包括设置活动的目标、选择策略、评价与反馈、采取弥补策略等环节。三者关系: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三者动态地有机结合,构成了个体认知结构中有机的统一整体。首先,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元认知知识只有通过元认知监控的具体操作,才能发挥其价值,主体也可通过元认知监控的实践环节,检验修正和发展自己相关的元认知知识,丰富和完善自身的元认知结构。其次,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之间相辅相成。元认知知识有助于个体引起相应的元认知体验。再次,元认知监控与元认知体验相互影响。元认知体验对元认知监控也有非常重要的动力性影响,是推动人们进行元认知调控的力量,同时,元认知监控的每一个具体步骤的要,也都会对元认知体验产性直接的影响。总之,三者的动态有机结合,构成了个人认知结构中的有机的统一整体。

11、问题的四要素:(1)问题的初始状态(2)目标(3)障碍(4)方法

12、问题:问题是一种情境,即个体想做某件事情,但不能马上知道做这件事需要采取怎样的一系列行动。问题解决: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中按一定的目标,将原有的概念和知识加以综合及应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3、问题解决的特征:(1)问题解决中的问题是新问题(2)问题解决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3)问题解决要有认知性(4)问题解决要包括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或者称之为心理运算(5)问题是个人化的14、问题解决的早期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说、柯勒的顿悟说、杜威的五阶段说、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1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识别问题

(二)表征问题

(三)选择策略

(四)应用策略

(五)结果评价

16、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一)问题表征

(二)心理定势

(三)功能固着

(四)酝酿将效应

(五)原型启发

(六)知识经验

(七)动机和人格,总而言之这,影响问题的解决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综合的影响着问题的解决。

17、:指个人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固定化认知操作模式,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指个人习惯了一种事物的某种或某些惯常用途后,很难发现该事物其他用途的心理特点。原型启发:指个体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受到启发,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8、创造的三个特点:(1)产品是否新颖(2)产品是否独特(3)产品是否社会或个人价值

19、创造性:指个体具有敢于创造且善于创造的心理特点。

20、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智力因素(2)个性因素(3)环境因素<1>家庭教育方式<2>学校教育<3>社会文化

21、创造性思维:是个体力求获得创造性结果的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

22、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23、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一)思维的流畅性

(二)思维的变通性

(三)思维的独特性

(四)思维的敏感性

24、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外部条件,创造活动需要的环境和和谐的氛围。

(二)激发学生创造性动机。创造性动机是学生保卫和平能力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动机。

(三)发挥学生个性。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塑造学生创造性人格。

(四)创设创造性情境。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体系上应注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余地,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做自己有兴趣的事

情。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测

1、测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方法。教学测量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测量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学成效,也就是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即学生内在能力等形成情况。(2)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能力等心理结构的形成状况,它不可能像物理测量那样直接进行,只能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间接进行。(3)教学成效是通过量化的学绩进行考查的。

2、教学测验(学绩测验):就是选择能代表学绩的一些行为样本,进行考核并作出数量分析。

3、: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多少。而测验是测量的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的描述人的心理特征。教学测验是教学测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学测量是对教学测验或学绩测验所得的结果的客观描述。也可以说教学测量就是借助于学绩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

4、教学测量与测验的作用:

(一)鞭策学生的学习<主要作用>

(二)促进老师的教学

(三)鉴定课程计划和作出判断

5、教学测量的类型:教学测量按其方式、内容、标准和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6、标准化成就测验:含义: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的测验。特点:(1)测量题目具有高质量,它们由教育和测验专家审核并完善,是经过预测的,有一定的难度的区分度。(2)测验的实施和评分的说明十分准确,不同的使用人员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相同的标准。(3)从被测的团体中取得的常模可用于解释测验分数。

(四)一般有等同和可比的测验表格。(5)具有测验手册和其他的必备材料,对测验的实施和评分进行说明和指导,对测试结果解释。

7、:一般是由教师根据

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教师自编测验通常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状况。

8、教师自编测验;(1)客观题<1>选择题<2>是非题<3>匹配题<4>填空题(2)是非题<1>论文题**论文题分为有限制问答题和开放式论文<2>问题解决题

9、论文题的优缺点:优点:命题省时容易,有利于测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养活学生的情境压力。缺点:评分的主观性大;试题缺少代表性;问题含义太广泛;易受其他因素干扰。

10、教师自编伯步骤和方法:(1)审查测验目的(2)制定测验编制计划(3)命题与组卷

11:(1)评分标准要客观公正(2)评分标准要规定答案要点及可接受的变式(3)评分标准要依据题目的难易及要点的主次配给分数(4)评分时要注意分析评分和综合评分相结合(5)评分标准应注重内容不宜注重形式

12、测验结果的分析主要包括对测验本身的分析和对教学活动的分析。

13、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包括:

(一)案卷分析

(二)观察<1>行为检查单<2>轶事记录<3>等级评价师表

(三)情感评价

14、测验的信度:是指测验所要测量的东西前后一致的程度,也就是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心理与教育测验信度通常有以下几种:(1)重测信度(即稳定性系数)复本信度(即等值性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包括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

15、影响信度的因素:(1)被试方面(2)主试方面(3)施测情境方面(4)测量工具方面(5)两次施测的时间间隔

16、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效度分三种类型: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准则关联效度。

17、内容效度:就是测验用的测题对整个测验内容范围的代表性程度。主要应用于成就测验,也适合于某些甤选拔和分类的职业测验。效标效度(实证效度):反映的是测验预测个体在某种

情境下行为表现的有效性程度。分为(1)同时效度(2)预测效度。结构效度(构想效度: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的程度,或者说它是指测验分数能够说明心理学理论的某种结构或特质的程度。结构效度主要用于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一些心理测验方面。

18、影响效度的因素:(1)测验的构成(2)测验的实施过程(3)接受测验的被试(4)所选效标的性质(5)测量的信度,总之所有与测量题目无关而又能带来误差的因素都 会降低测验的效度。

19、区分度:是指测试题目对所测试的属性的鉴别力它是衡量题目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筛选题目的依据,20、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包括:测验的信度、测验的效度、代表性、区分度、可用性

第十章 大学生德育心理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称。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个体的道德,具体而言,品德就是个体处理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中表现出经常的、稳定的品质。品德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第一,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品德的发展与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及社会现实的制约,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点;第二,品德在后天教育、榜样示范、社会舆论等形式的影响和感染下,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形式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个人品德在受到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的同时,对社会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3、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在于研究的范畴不同、影响因素不同、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表现形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4、品德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它具有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品德心理结构的多层次性、品德结构发展的差异性,品德结构各成分发展所顺序性和阶段性、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品德结构形成的多端性等六个特征。

5、大学生品德发展受到个人特质、家庭、学校集体、社会心理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个人特质包括个人的生理特质和心理特质,他是影响我们品德的内在因素。学校集体的影响包括(1)班集体的影响(2)学校德育的影响(3)学校集体中其他因素的影响<1>老师的态度及作风<2>集体舆论的影响<3>校风、班风的影响(4)校园文化的影响。社会心理因素包括(1)大众传媒和舆论(2)社会风气的影响

6、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互动,把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素质的教育。

7、品德的特征:(1)品德内容的社会性<1>第一品德反映着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某种社会关系<2>第二,品德发展变化主要取决于社会因素。(2)品德结构的内在统一性(3)道德品质的稳定倾向性(4)品德抉择的自觉性。

8、大学生品德的培养:品德培养包括道德教育和品德修养两个方面。道德教育是社会对个人的品德培养,是社会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品德,从而使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过程,是品德培养的外在方法。品德修养是个人自我品德培养,是个人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内在品德从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过程,是品德培养的内在方法。

9、道德教育方法:(1)言教(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方法是言教):是指教育者主要通过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的道德教育方法。(2)奖惩: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给予奖励、对不道德行为给予惩罚的教育方法。(3)身教:是教育者通过自己躬行道德而使受教育者自觉遵守道德的教育方法民。(4)榜样:是教育者引导教育者模仿学习些品德高尚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综观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可以看出,言教能够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是提高他们道德认识的教育方法;奖惩可以使学生形成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教育方法,是

陶冶其道德情感的教育方法;身教可以使学生在行动上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是锻炼其道德意志的教育方法;榜样则能使接近榜样的品德,是品德教育的综合方法。

10、品德修养方法:(1)学习:学习是获取道德知识的道德修养方法。学习是提高道德认识的道德修养方法,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前提。(2)立志:立志是追求品德理想的道德修养方法。(3)躬行:即实习道德、履行道德、实践道德,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的道德修养方法。(4)自省:即反省,是一个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完全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的品德修养方法,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所表现的品德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也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及其所表现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道德价值的自我检查。

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

1、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具体来讲,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的基本条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主要包括:智力发展正常,具有浓厚的学习学习兴趣;了解自我并悦纳自我,自我意识发展良好;能控制和合理的表达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具备和谐统一的人格;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

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环境适应问题、学习压力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求职择业问题等。

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前提。

(二)心理健康是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学好科学文化的知识的前提。

(三)心理健康是适应大学生心理需要和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

(四)心理健康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心理健康关系到大学生的素质、人

才质量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有现实的紧迫性,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5、(1)心理发展过渡性的特点,(2)心理发展的可塑性特点,(3)心理发展两面性的特点,(4)心理发展阶段性的特点:(适应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左右;发展期:持续到大学毕业前期;成熟期)

6、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冲突: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生理、心理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矛盾。(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2)独立与依赖的矛盾(3)自豪与自卑的矛盾(4)心理的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5)情绪与理智的矛盾。此外,随着学习生活的推移,在情感、人际交往和学习等诸方面又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困惑。所有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化解,就可能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导火线。

7、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环境适应问题(2)学习压力问题(3)人际关系问题(4)情感问题民(5)求职择业问题

8、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根据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特征和轻重程度,可以把他们分为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病三种。

9、心理障碍是一般心理问题积累、延伸、演变的表现和结果。在大学生中,常见的神经症主要有神经衰弱、癔症、强迫症、焦虑证、抑郁证、恐怖症等。

10、格,并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人格,反社会人格、自恋型人格民、依赖型人格和强迫型人格。

1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内因:

(一)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之一,主要反映在(1)先天遗传因素(2)生物因素(3)脑损伤,此外神经系统的类型特点对个体的心理也会有影响。

(二)心理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正相关。同样的生活事件对不同的大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一般来说,个人的认知态度、自我意识、性格特点、情绪等方面的差异,对心理健康影响最

大。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因:

(一)家庭因素

(二)学校因素

(三)社会因素。总之,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时常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而保持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

12、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生活、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未来发展。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系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2)运用多种宣传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4)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保健(1)人生观和世界观(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1>学习负担要适量<2>生活节奏要合理(3)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和应用(4)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5)改善人际关系(6)增强环境适应能力(7)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1>自我激励法<2>合理宣泄法<3>自我代偿法<4>幽默化解法<5>自我升华法。总之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途径,各种方法灵活运用,以达到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

第三篇: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

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是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广义的心理发展主要是说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心理的发生或起源的问题,指心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即个体心理发展,是指心理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指心理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2.学习的心理学涵义: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表现出来。

3.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过程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驱力。

4.学习迁移通常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5.意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6.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个方面,也是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指主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即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

7.自我,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从自我的内容看,自我是指一个具体的人的存在。根据人的特性,自我应包含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心理)自我。二是从自我在自我意识中所发挥的机能看,可把自我分解为主格我和宾格我。

8.群体也称团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9.心理健康,在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狭义上讲,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10.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11.知识学习也称知识的掌握,是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习对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12.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这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索,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13.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成绩测验所取得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14.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的。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

15.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16.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人们行为的原因或行为的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归因。

17.自我效能理论,是指个人在目标追求中面临一项特殊工作时,对该项特殊工作动机之强弱,将决定于个人对其自我效能的评估。简答题: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研究方法:1)观察法:参与性与非参与性、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系统性与非系统性;2)实验法: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3)调查法; 4)个案法。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具体目标:(1)使学生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并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3)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智力发展的教育;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3)环境适应教育;4)协调人际关系的教育;5)健康人格的教育。3.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遗传因素:一般讲,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性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2)生理因素:首先,母亲孕期身体有病、情绪不好或营养不良,可影响胎儿的生理发育,并进而影响其心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其次,脑神经递质的变化也会对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疾病产生重要影响;第三,维持认得心理健康,也赖于脑和整个神经系统保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3)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诸多因素,它们也都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4)教育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因素。

5)个体的主观因素:个人的自我意识、人格的特点、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事物认知的态度等,都会对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座、报纸、杂志、办展览等各种方式进行有针对性地宣传心理卫生的知识,以唤起人们的心理保健意识。对教职工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2)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建立三级保健网络:可以分别由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组成初级保健网;由系、部层次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人员组成系级保健网;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有关人员组成校级保健网络。(3)建立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心理健康专业机构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员、社会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家及精神科医生等去实施。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由学校医院的精神科大夫等组成此机构。(4)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心理环境、物质环境。5.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2)教师是年轻一代个性的塑造者(3)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管理者(4)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5)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6)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调节者”。

6.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教师的影响力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者影响学生,使之改变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1)教师的认知特征对大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智能(与教师表述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 教师的科学知识; 教师在学术方面的准备;

(2)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大学生的影响:理解别人(心胸豁达、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与别人相处(真诚、积极相待、交往的技巧)了解自己(安全与自信、教师的需要)(3)教师威信 7.高校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

教师威信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社会对教师的态度;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等。但教师本身的条件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决定性的因素。(1)崇高的思想和道德风范,优秀的心理品质和业务能力,以及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是高校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2)教师的仪表、工作作风和习惯对形成威信也有一定的影响;(3)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有重大影响;(4)教师要在全体学生冲建立威信,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8.问题解决的理论

1)试误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问题解决的过程,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行为逐渐减少,正确行为逐渐增加的过程,最终问题得以解决,形成了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的联结。

2)顿悟说:德国心理学家苛勒;解决问题时从整体把握全部问题情境和认知的豁然改组,而不是一次次经验的积累。(实际上问题解决中既有尝试错误,又有顿悟,二者缺一不可。试误是顿悟的前提,顿悟是试误的结果。)

3)杜威的五步模式:美国心理学家杜威;疑难、分析、假设、检验与评价、结论。它是根据人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的,一直被人们看做是一种经典的解决问题过程的标志。

4)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式: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四阶段模式较好地反映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关于解决问题的简要模式。

9.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培养和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实践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1)基本条件的储备 a.具备有关课题的知识并熟悉该学科所特有的逻辑推理方法b.认知因素 c.人格特性(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训练(3)训练的程序 10.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征。(1)培养创造性的教学原则 a.创设一种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b.重视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 c.引导全面发展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d.提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2)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a.脑力激荡法 b.隐喻训练法:个人类推、直接类推、强势冲突 c.戴维斯与豪特曼创造力训练法:局部改变法、棋盘法、清单法、比拟法。11.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的正负效应:

正效应:促使当代大学生的全球意识、效率观念、信息知识和平等观念的增长。负效应:网络垃圾、网络心理障碍、高科技犯罪等。

一、网络团体心理

(一)网络的心理诱惑

(1)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高速性、及时性,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时效的特点(2)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和开放性,符合大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追求。(3)网络的自由性正好符合大学生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

(4)网络交往的隐蔽性、广泛性符合大学生渴望真情又怀疑真情的心理特点。(5)上网的时尚性符合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

(二)网络诱惑对大学生的影响

二、网络人格

(一)自我认知不协调

(二)人际关系产生障碍

(三)阻塞对真知的内化

(四)深埋真实情感

(五)唯我独尊的意志膨胀

三、网络情色

(一)网络色情

(二)网恋

四、网络拼凑抄袭

五、网络成瘾 12.教学测量与评价对教学活动的作用

教学测量与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环节,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检验教学成效、有利于调整和改进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3.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所包含的环节,心理学在其中的作用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应包括:明确教学目的、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课的设计、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育需要心理学,教育必须与心理学相结合。只有以教育过程为依据,综合探索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才能较好地完成经验传递的任务。教育心理学可以提供有关学生如何学习的丰富知识,以及各种常模和测量工具等。14.大学生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

1)人们的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有两种:直接作用、间接作用;2)体态变化的影响;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15.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1)情绪、情感体验的波动性;2)情绪、情感体验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情绪体验的丰富性与深刻性;4)情绪、情感的内隐性。16.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起来的各种科学知识,即间接知识经验,它和科学家的主要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识别活动是不同的;(2)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的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3)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17.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或者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或性格动机与情境动机。18.培养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2)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4)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有效的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

19.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

1)精选教材:教材与事实材料相结合;精选教学内容,必须注意用科学的新成就来替代过时的材料,不断取舍,使之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3)有效设计教学程序: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在微观上,应合理组织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顺序。4)讲授学习方法:学会了如何学习,就可以实现最普遍的迁移;学习方法包括概括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应用原理的方法、归纳总结的方法、整理知识的方法和研究探讨的方法等。20.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也像意识一样表面为知、情、意三个方面的统一的形式,那就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在认识方面的表现,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在意志方面的表现。以上三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自我认识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基础和前提;自我体验是自我认识和走我调控的动力或阻力;自我调控是自我认识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并能控制和改造人的自我体验。三者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人的自我意识。21.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进程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自我中心时期、客观化时期和主观化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3)大学生走我意识的统一; 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22.成熟的自我意识包含的内容

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2)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的心理活动; 3)能认识并感受到自我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2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2)从众和服从。24.从众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方面:1)对于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有助于形成群体的一致行为;3)有助于完成群体目标;消极方面:1)传统中的某些具有消极意义的东西或社会上不良风气,也会产生社会压力,也会使人们从众。2)从众心理倾向于形成标准化的行为模式,有时会窒息人的创造精神。

从众受情境和个性两方面因素的制约。情境因素:问题的性质,群体的权威,群体意见的一致程度;个性因素:一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水平等个性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有密切的关系,群体规模、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也都会成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25.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 2)交往内容的丰富性; 3)交往系统的开放性; 4)交往观念的自主性。意义:1)提供必要的信息,保证人的身心发展;2)有助于建立联系,丰富心理内容;3)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26.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主动交往; 3)移情。

维护:1)避免争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学会批评。

各派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二级条件作用 桑代克的联结理论:联结、尝试错误、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无强化、惩罚 自主学习理论: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苛勒的顿悟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顿悟的过程是一个知觉的重新组织的过程;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各门课程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学习;

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的接受;学习过程的建构;教学的生长点

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学习是有目的的,学习即期待的获得;外在的强化并不是产生学习的必要条件;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和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观察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1)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2)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3)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有价值的; 4)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第四篇:高等教育心理学-岗前培训复习材料

第一章 绪论

1.教师的教育与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关于所教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关于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心理学和教育学)。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既包括人的心理行为,也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但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主。

3.就个体水平而言,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个方面。

4.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在心理学中,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一般是可以通用的。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

5.人与人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称作个性心理特征。6.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事系统的心理物理学实验,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7.191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行为主义的诞生。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S—R)公式来表示。这是早期的行为主义,也被称为“古典行为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其理论被称为“新行为主义”。

8.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基于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理论,提出由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9.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特指信息加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观点来解释心理活动的历程。

10.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并借此服务于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1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13.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高等专业性教育,具有“高”和“专”的特点。14.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A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a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b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c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B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宏观上而言,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四种主要的变量,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a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b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c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C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a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b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加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D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a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b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c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第二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15.在心理学中,发展是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

16.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发展与社会性发展。

17.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伊底、自我和超我);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知发展学派(皮亚杰)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构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是同化、顺应、平衡。

18.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19.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

20.整个青少年期可分为A青少年早期11、12—

14、15,初中B青少年中期14、15—

17、18,高中C青少年晚期17、18—

21、22,大学 21.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0-2岁)。B前运算阶段(2-6岁)。C具体运算阶段(6-11岁)。D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22.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佩里将大学生思维发展分三个阶段:

A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以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推理,对问题及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的。

B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此阶段的个体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

C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个体不仅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即能确定“这对于我是正确的”。2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A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

B在常规性思维发展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大学阶段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最佳阶段。流畅性高、变通性次之,独创性最低 C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以各种认知活动的某一方面作为其对象或对其加以调节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组成。

24.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5.歌德曼总结了青少年这一特定时期友谊关系的六大发展功能:陪伴、放松、工具性支持、自我意向支持、社会比较、亲密。

第三章 大学生心理差异与教育

26.气质不同于人们通常说的风格或气度,而是指人的“脾气”“秉性”或“性情”,它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之一,指个体内在的,不依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稳定持久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全部心理活动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胆汁质(直率热情、好动、脾气急等)B多血质(活动、敏感、反应快、情绪不稳等)C黏液质(安静稳重、反应慢、沉默寡言)D抑郁质(孤独、反应迟缓、多愁善感等)。27.大学生气质教育:

A教学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B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C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某些气质特征为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D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生者。28.性格差异与教育

A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B性格与其他个性品质的不同,它是由性格中具有核心意义部分形成的反映个性本质属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是受一个人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的调控而形成的。29.心理学中说的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知识与技能、实践)。一般说来,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30.智力是一种以脑的神经活动为基础的偏重于认知方面的潜在的能力,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

31.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力结构理论。

32.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与1986年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这个理论主要包括智力的三个亚理论:情景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成分亚理论。斯滕伯格

把智力成分分为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33.美国心理学家推孟首次引进智商概念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15岁后不再适用。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采用年龄组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确定智商值。公式:IQ=100+15(X-X)/s

34.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上。

35.大学生的能力差异的教育含义 A针对大学生的能力类型差异,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能力:人的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培养大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主导);时间是对能力特别是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勤奋是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是大学生能力发展的内因。总之,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上,要把不同层次的能力同不同形式的培养方式结合起来,使处于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认真培养和能力开发。

B针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在教学方法上要因人施教:掌握学习(布卢姆);个别指示学习;个人化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

36.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殊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37.认知风格—知觉风格—场独立型:往往倾向于内在参照物而不是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即能以自己独立的标准觉察、判断事物。场依存型:较多的依赖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从复杂情境中区分事物的基本要素或组成部分。

38.认知风格—思维风格—分析与综合:分析就是学习者在头脑中把认知的概念、观念或问题分解为若干部分、特征或方面;综合是指学习者面对一个事物,首先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笼统地加以把握;认知风格—思维风格—发散与集中:发散是从多角度、各方面进行思维的方式;集中是指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朝着一个方向思维,以求得单一的、确定的答案。

39.奥苏伯尔等人通过研究,将成就动机分为三个方面: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40.教师的社会角色心理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时,变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包括学生及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知识的传播者和指导者;教学的组织管理者;学生的榜样和价值导向者;家长的代理人;心理调节或心理治疗者;科学研究人员。

41.教师角色的形成一般经历: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与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知。角色认同阶段:教师角色认同指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角色信念阶段:角色信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

4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的要素: A教师的知识水平

B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C教师的人格素质特征 D教师职业的积极情感:教师的威信、教育信念、责任感和自我教学效能感(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一般教学效能感和特殊教学效能感)等方面。

43.专家型教师是在教育教学领域有专长的教师,也就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敏锐洞察力(创造性的洞察力)的教师。

第五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44.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一般说来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45.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活动而积累经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46.人类的学习有一些显著的特点:1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动物只有学习个体的直接经验;2从功力和动力上看,动物学习只是为了适应环境;3从能动上看,动物的学习只是被动你的消极适应过程,而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47.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常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

48.冯忠良把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1知识的学习,主要指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2技能的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49.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

50.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接受-发现和机械-有意义是划分学习的两个维度。

5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1符号学习,即学习单个符号的意义;2概念学习,即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获得的;3命题学习,即学习由概念组成的句子。

52.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自学是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高年级,自学成了主要学习方式。2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专业课阶段,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阶段。3学习内容的特殊性。4学习组织的主体性。

53.桑代克是联结理论的创始人。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之一。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情境是引起反应的原因,而反应是情景引起的结果;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错误”而实现的;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或建立起来的,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有三个定律,即准备律、联系律、效果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两大主要定律。

54.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人和动物有两种习得性行为。斯金纳根据他的强化学习理论观点,提出了程序教学思想,并在20世纪50年代大力提倡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

55.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替代学习)理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学习过程受四个子过程的影响:1注意过程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2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换成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性活动的内部形象;3再造过程是以内部形象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4动机过程则决定哪一种经由观察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

56.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57.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认知—接受说,认知—同化说)。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旧意义的同化过程。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文字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所谓实质性,是指表达的词虽然不同,但都是等值的。所谓非人为性,是指存在内在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联系,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

58.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论。

59.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准确表征,它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我们在自己经验背景的基础上建构

起来的一种假设或解释。

60.支架式教学

61.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过去一般的心理学教科书中,都把先前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成为“迁移”。A按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用或抑制作用。B按层次分为:横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向在难度上大体相似而又不同的后继学习发生的迁移又称水平迁移。纵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向不同水平的后继学习(更高级的学习)发生的迁移又称累积迁移。

C按先后顺序分为: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如“举一反三”。逆向迁移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D按内容分为:特殊迁移是指某一领域内的学习直接对另一领域内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如三米跳水与十米跳水。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

62.学习迁移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在当今知识激增的时代,大学生不可能在学校里学会全部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希望通过在学校里的学习,对以后工作中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63.为迁移而教,教是为了不教。

64.形式训练说是对迁移现象进行的最早、最系统的研究。b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是由贾德提出的。1908年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学习定势说又叫“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65.根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对原理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就越好。66.认知结构说(瑞士心理学角皮亚杰)。

67.奥苏泊尔: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即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新学习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68.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69.大学生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虽然有学习就是学习的迁移,但它不是自动发生的,而是有条件的,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1掌握有关的原理或规则;2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3让学生学会学习;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定势使人们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这种倾向性本身就是一种活动经验。这种经验对学习和解决新课题既有积极作用(正迁移),又有消极作用(负迁移)。5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第六章 大学生学习动机及激发

70.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容易的任务,学习效率随着动机作用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任务的难度,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

71.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大学生在社会化的实践过程中,其学习动机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表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多样性、发展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性。

72.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73.“成就动机”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默里提出的“成就需要”。

74.阿特金森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两种: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75.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韦纳把众多原因按其特性划分为三个维度: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韦纳在1986研究表明,对未来成功和失

败的期望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先前成败结果归

因的稳定性,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成败期望的继续,这就是他的“期望原理”。

76.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会强烈地影响自我效能感。

77.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1进行学习责任感教育,增强学习积极性;2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3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

78.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A想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许多情况下,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什么和如何学。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这是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措施。

B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能够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成功地解决问题。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C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就是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学生知晓自己的学习结果,不经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而且能够提高学习的热情,激发进步学习的动力。

D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是在丰富多彩、新颖的教学内容中得到激发的。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性,介绍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向、发展趋势,可以使学生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

E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

F训练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第七章 陈述性知识学习与教学

79.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A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B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的具体操作。即技能

C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80.知识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

81.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的。另外包括表象系统和线性序列也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形式。

8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产生式,产生式系统。83.元认知(弗拉维尔)对认知的认知,具体说,是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控制。

84.元知识的核心成分也就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调控两方面。

85.奥苏贝尔提出了三类有意义学习的机制: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86.概念学习实质上就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87.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88.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89.陈述性知识的常用教学策略:动机激发策略;注意选择策略;复述策略;意义构建策略;认知结构优化策略(是促使学生发现不同新旧知识之间在意义上的多种联系并满足不同应用需要的措施。它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掌握的结构化与系统化)。

第八章 程序性知识学习与教学

90.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往往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也为获得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保障。

91.概念与规则的掌握与转化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取得联系的纽带,也是教学中应着力解决的关键点。

92.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自动化阶段。

93.变式是指概念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

94.策略性知识的一般掌握过程: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元认知阶段

95.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评价和调整自身认知过程和结果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三种:

A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完成目标所涉及的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等。

B监控策略,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检测认知过程,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及时调整学习过程,以期顺利达到有效学习的策略。

C调节策略,是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认知活动监控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即实践调整策略或修正目标;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评价认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修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等。96.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关系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目标的实现。1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2教会自我监控;3在教策略性知识的同时教会反思;4激发维持学生的动机;5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6长期教学。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

97.问题是个体未能直接打到目标所处的情景。98.桑代克(尝试—错误模型),苛勒(顿悟模型)

99.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一般包括两类思维搜索策略:算法式和启发式。

1.目前常用的启发式策略主要手段包括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推法、联想法、类比法等。2.心理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3.功能固着是指当人们习惯了一种事物的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时,就很难发现该事物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特点。

4.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1在擅长的领域表现突出;2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3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4能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持大量信息;5能以深层方式表征问题;6愿意花费时间分析问题;7能很好地监视自己的操作。

5.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1实施学习策略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策略性思维的习惯。2发展元认知。发展元认知是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保障。3增强自我监控学习。增强自我监控学习是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关键。4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核心。5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是个体正确而迅速地解决具体学科问题的必要基础。6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7问题的难度要适当。8帮助学生正确地表征问题。增强自我效能是提高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重要因素,它能够显著地提高其问题解决的信心,增强其对问题的控制感。另外,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对问题的控制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无疑为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多种有效途径。

6.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奥斯本1939年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在国外大学颇为流行的集体讨论法。7.头脑风暴的准备:问题的陈述,设置活动环境。

8.头脑风暴的基本原则:禁止提出批评意见,暂缓评价;鼓励提出改进意见;问题多多益善;追求与众不同,自由发言。

9.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主要包括认知、动力、人格特征和环境四个方面:

A完善创造性认知结构: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创造性的培养同样也离不开有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创造的基本技法和自我管理技巧。帮助学生获取有关领域的知识,有意识传授创造技法,培养科学实验能力,协助发展自我管理的技巧。B激发创造性动机:创造性动机是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确立目标和意图、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鼓励自我竞争。C塑造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特征是主体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必备条件,它包括动机兴趣、意志品质等。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动机,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确立创造的信念。D创设创造性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外部条件。给学生提供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开展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鼓励和组织各种创造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第十章

德育心理及大学生品德修养

10.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或德行。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品德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的结构也存在于个性结构之中,它是个性心理结构整体中的一部分。

11.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基本心理成分构成的(四因素说)。

A道德认识:道德认识又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B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

C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去克服到的生活中的困难或矛盾并且支配行为的表现 D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为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形成习惯。它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原则涵盖了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因素。13.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有多种开端。14.皮亚杰(对偶故事法),总的趋势是从他律到自律的水平发展的。6-10尊重准则;10-12自律阶段

1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将六个阶段划分为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16.大学生的常用的品德修养方法主要有4种: A学习。学习是培养、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B立志。立志就是树立愿望,是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规范的人的愿望。

C躬行。躬行就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

D自省。自省即反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察,它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及其所表现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自我省察。

第十一章 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17.心理教育是教育者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途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并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过程。

18.心理教育从性质上可以分为发展性心理教育和补救性心理教育。

19.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是轻

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异常状态。20.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主要有下列六个方面:1环境应激问题(大学新生);2自我认知失调(中学时期优秀学生);3人际关系障碍;4情绪情感不稳定(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强烈,富有激情);5性适应不良;6紧张和压抑。21.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生活、学习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A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B大学生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22.心理咨询的类型:发展性心理咨询、调适性心理咨询。

第五篇: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

考点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趋势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 婴儿期(乳儿期)0~1岁  新生儿期 0~1月  婴儿早期 1~6月  婴儿晚期 6~12月

 先学前期(幼儿早期)1~3岁  学前期(幼儿期)3~6岁  幼儿初期 3~4岁  幼儿中期 4~5岁

 幼儿晚期

5~6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主要特征

(一)出生到满月 1.生理寄居性 2.心理现象的发生

(1)惊人的本能――无条件反射(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3)认识世界的开始――知觉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4)最初的亲子依恋――人际交往的开端

(二)满月到半岁

1.视听觉迅速发展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3.主动找人 4.开始认生

(三)半岁到周岁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3.言语开始萌芽 4.亲子依恋关系发展

(四)前学前期

一、动作发展的特征  1.学会直立行走  2.开始使用工具

二、言语和思维的发生发展

三、独立性开始出现

*注意: 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大致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

第二阶段: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

第三阶段: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

第四阶段: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五)3~4岁

1.最初的生活自理2.认识依靠活动 3.情绪作用大 4.爱模仿

(六)4~5岁

1.活泼好动 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3.开始接受任务

(七)5~6岁

1.好学、好问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从不齐全到齐全;从笼统到分化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向到有意向;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4.从零乱到成体系

考点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儿童最初的一些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例如味觉、嗅觉、视觉和听觉等。这些最初的感觉,是生理性活动,同时又是原始的心理活动。知觉在孩子出生不久也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考点三: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早于有意注意发生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例如,正在上语言课,窗外突然电闪雷鸣,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地去看和听。

有意注意:则是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同样还是电闪雷鸣,大班的某些孩子会努力控制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再出去。无意注意是不由自主的、被动的注意;而有意注意则是人有意识、主动的注意,因而要比无意注意出现得晚。一般在两岁以后开始萌芽。

二、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1.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

应当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需要,有意识地训练幼儿的注意选择性,使幼儿的注意指向和集中到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内容上来。

注意的选择性有赖于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的情绪和兴趣。因此,教师要提高幼儿的活动效果,必须了解、研究幼儿的兴趣以及当时的情绪状态。2.注意的范围与幼儿活动

注意的范围又叫做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较短的时间片断中能够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的品质。随着幼儿生理发育和知识经验的丰富,注意的范围会逐渐增大,但总的来讲学前儿童的注意范围比较小。

*注意:教师在指导幼儿的活动或教学中要注意以下方面:(1)、要提出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在同一个短时间内不能要求幼儿注意更多的方面;

(2)、在呈现直观教具时,同时出现的刺激物数量不能太多,而且排列应当规律有序,不可杂乱无章。

(3)、要采用各种幼儿喜欢的方式或方法,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以逐渐扩大他们注意的范围。3.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持续的时间越长,注意的稳定性就越高。它与注意对象以及幼儿自身的状态有关。

*注意:要提高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

教育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 b)教学组织过程中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c)各种活动应当动静交替,集中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活动的内容要多样化。(2)家长

a)合理安排幼儿的作息时间; b)适当控制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c)鼓励幼儿做事有始有终。4.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非常熟练。

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要培养幼儿的注意分配能力,提高幼儿的活动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通过各种努力,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即自我控制能力;

(二)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幼儿对所进行的活动比较熟练;

(三)要使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紧密的联系。

考点四: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广度

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总量。这个数量是有限的。儿童的记忆广度增加受生理发育的局限。儿童大脑皮质的不成熟,使他在极短的时间内来不及对更大的信息量进行加工,因而不能达到成人的记忆广度。

二、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1.机械记忆用的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首先,意义记忆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进行的;其次,机械记忆只能把事物作为单个的孤立小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则使记忆材料相互联系起来。

2.幼儿的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记忆和机械记忆的效果差异将会缩小。

考点五:表征(有关这章,需要大家看书!!在书的第七章,课件上说的很少,是在记忆章节提到的)

表征和表象

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而当前并未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表征则是指这种形象形成的过程

考点六:学前儿童思维发展

一、思维概述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首先,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普遍的联系。其次,思维具有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二、皮亚杰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阶段”的概念包括了三个基本点:发展阶段具有顺序性,前后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但是可以加速或推迟;每个阶段具有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它决定了儿童在这个阶段主要的外显行为模式;各阶段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不是独立的过程,而是将旧过程进行了整合。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一)反射活动阶段:皮亚杰把婴儿出生后1个月定位为反射活动阶段。在此期间,婴儿在很大的程度上仅局限在练习先天反射活动上,他们将新刺激同化到已有的反射图示中。例如吸吮手指和被子。

(二)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儿偶然发现自己能够做出和控制各种反应,如吸吮手指、发出嘟囔声等。他们对此感到很满意,因此会重复这一动作。这些简单的重复动作被称为初级的循环反应,它总是以婴儿自身为中心。之所以成为“初级”,是因为这是婴儿最早出现的运动习惯,称之为“循环”则是因为这些反应是重复的。

(三)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此阶段,婴儿偶然发现,除了自己的身体之外,还可以使其他的一些物体变得有趣。皮亚杰认为,4~8个月的婴儿对外界突然产生兴趣可以表明他们已经能够把自己和周围环境中的可控物体区分开了。

(四)二级模式间的协调阶段(8~12个月):婴儿真正有计划的反应出现在8~12个月的二级循环反应协调阶段。这时婴儿为了能够达到简单的目的,能够协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作。它代表着儿童早期模式的目的指向行为和真正的问题解决。

(五)第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此阶段的婴儿开始积极地作用于客体,并试图创造出新的问题解决方法。只有那些对儿童来说能达到有趣或者说有意义结果的动作才被积累下来,所以又被称为试误。这些被称作第三级循环反应的试误探索模式,反应出婴儿有积极的好奇心,也就是说有了了解外在世界的动机。

(六)符号问题解决阶段(18~24个月): 当婴儿能将已经获得的行动经验内化成心理符号或者表象,并以此来指导后来的行为时,就达到了感知运动阶段的最高水平。此时,婴儿已经能进行心理操作,而且对如何解决问题表现出了一定的“洞察力”。2.前运算阶段(2~7岁)

(1)前概念期的标志是符号功能的出现。

(2)前概念期的又一重要特征是象征性游戏的大量涌现

(3)在前概念期,儿童最大的缺陷是自我中心。也就是说,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意识不到他人的观点。皮亚杰通过其“三山实验”说明了这一点,他先让儿童熟悉一个不对称的山地模型,然后让他们说出一个与自己位置不同的观察者看到的风景是什么样子的。3岁和4岁的儿童一般都认为他人与自己看到的是相同的。这说明儿童此时还不能考虑他人的不同观点。

(4)此外,该阶段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往往局限于事物的表面,这使得他往往不能对真相和假象做出区分。

(二)直觉期(4~7岁)

之所以把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称作“直觉”思维,是因为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以事物最显著的直觉特征为基础,而不是经过逻辑或推理的思维过程。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考点七:学前儿童言语发展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

言语是心理现象,是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也包括理解别人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

二、语言的组成:语音、语义、语法、语用 1.语音:语音形成阶段

(一)出现嗓音:儿童出生时就会发出声音。

(二)出现阿姑声:从2~3个月开始,婴儿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会发出满意的“阿姑”声。

(三)出现喃喃语声:在这个阶段,婴儿发出的声音出现了明显的元音和辅音,有了比较明显的音节划分。

(四)开始发出语音:真正发出语音是一种有意性的运动,是后天学习的来的。

2、词汇:

词汇数量是儿童言语发展的标志之一,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标志之一。3.语法:

案例分析1:妈妈把做好的红烧排骨放在餐桌上,一岁3个月的儿子看不到餐桌上的食物,但是闻到了食物香味,于是踮起脚看着餐桌,说:“肉?肉肉?”开始吃饭时,妈妈把他放在餐椅上,他指着红烧排骨急促地说:“妈妈肉、妈妈肉、肉„”。拿到一根排骨后并吃了一口后,他面带笑容对旁边的奶奶说:“奶奶肉!”

请分析该幼儿三次说“肉”表达的含义,并结合案例说明该年龄段幼儿语法发展特点。

案例分析2:两岁半的小孩对妈妈说:“妈妈看,黑色的小白兔!” 请分析该幼儿的语言表述反映了该阶段幼儿语法发展的什么特点?

三、语言的获得

1.先天论(乔姆斯基):儿童语言发展的普遍性是一种生理预成的活动,这种活动包括高度专门化的语言处理能力,该能力在童年早期运作最有效。

支持:1.语言学习敏感期;2.夏威夷克里奥尔英语;3.语法结构获得; 反对:1.不能解释LAD如何运作2.忽略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2.习得论(斯金纳):语言通过学习获得,模仿和强化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支持:1.聋哑儿童的语言学习2.母语习得

反对:1.儿童如何迅速获得早期语言?2.如何模仿语法结构? *交互作用观:语言发展是先天能力和社会语言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习得论和先天论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正确的:语言发展来源于生理成熟、认知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

四、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一)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

(二)理解语言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展在后。

五、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

(二)言语发生阶段

(三)掌握口语阶段

六、幼儿言语发展指导

一、创设良好的言语环境

(一)创设良好的亲子交往言语空间 :1.鼓励儿童言语活动 2.树立言语榜样 3.鼓励言语创造性

(二)利用儿童间言语交流的环境和氛围

二、指导儿童获得言语知识

(一)正确语音:1.成人语音做榜样:语速慢、吐字清晰;

2.方法多样化:儿歌、绕口令、故事等;

3.耐心纠正儿童发音错误

(二)促进儿童掌握大量词汇:1.充分利用周围环境

2.多种练习方法

三、培养言语能力

(一)培养倾听能力

(二)前阅读能力

(三)表达能力1.鼓励儿童言语行为—想说2.创设发言机会—多 说 3.提高口语质量—会说

考点八: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一)保持和谐的气氛;

(二)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

二、成人的情绪控制

成人的情绪示范对孩子情绪的发展十分重要,和睦美满的家庭有助于儿童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三、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一)肯定为主;

(二)耐心倾听孩子说话;

(三)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四、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转移法;

(二)冷却法;

(三)消退法。*案例分析:

3岁的小明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妈妈一个劲地向他解释睡觉前不能吃糖的道理,小明就用高8度的嗓门哭起来,.妈妈生气地说: “再哭,我打你”,小明不但没有停止哭叫,反而情绪更加激动,干脆在床上打起了滚。

请你分析一下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

五、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一)反思法;

(二)自我说服法;

(三)想像法。

考点九: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与培养

一、创造力

(一)概念:创造力代表一种能激发新想法和产生新解决方案的能力,做得到的产品不单纯是新颖或超乎寻常,而且与情景相适应,并被他人认为是有价值的。

(二)测量:对创造力的测量通常涉及到求异思维。即当个体面对一项任务或一个问题时产生不同寻常的答案的可能性。

二、创造力发展的条件

(一)好奇心是起点

(二)创造性想象是支点

(三)探究性活动是主要手段

(四)积极情绪是有力保障

三、影响因素

(一)外在:家庭和社会文化

(二)内在:儿童性格特征

四、培养

(一)成人:正确识别儿童创造力 1.父母: 对规定和限制做出解释,允许孩子参与决策 恰当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刺激材料 与儿童共同游戏或从事学业活动 支持幼儿的兴趣发展

父母自身的性格:兴趣广、独立、民主、有童心 2.教师:

正确识别创造力

鼓励幼儿用普通材料创造性地游戏 培养幼儿创造性想象并激发创作欲望 让幼儿尽早掌握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

(二)儿童(性格培养)

坚强:坚持到底;进取;求知欲和上进心; 独立:不过分依赖他人; 创新:冒险和好奇;

专注:专心致志,长久地集中注意力。

考点十: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一、气质的概念与特点

(一)气质的概念: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因素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

(二)气质的特点:

1.天赋性:出生就有的,在新生儿期就有表现; 2.遗传性:与遗传的关系密切;

3.稳定性:与性格、能力等其他心里特征相比更具有稳定性。

二、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

1.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2.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 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3.粘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 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4.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培养:1.胆汁质:培养勇于进取和豪放的品质,防治任性和粗暴; 2.多血质: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和稳定的兴趣,防治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3.粘液质: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和踏实认真的特点,防治墨守成规、谨小慎微;

4.抑郁质: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治疑虑和孤独。

考点十一: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重点哦!)

一、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社会性: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二)社会性发展:也称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可以包含隔代亲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也可以说是抚养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二)同伴关系: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

(三)性别角色行为: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四)亲社会性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以及倾向。

(五)攻击性行为:也称为侵犯性行为,是伤害他人或东西的行为。

三、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依恋:依恋是婴儿寻求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在与父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1.婴儿依恋的类型:1.焦虑-回避型 2.安全型 3.焦虑-反抗型 2.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的探索能力;(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以 及后期的社会交往。3.如何形成安全的亲子依恋:

(1)注意“母性敏感期”的母子接触;(2)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3)父母与孩子之间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4)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做出反应。

4.亲子关系类型:

(一)民主型

(二)专制型

(三)放任型 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依恋关系主要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表述儿童和抚养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亲子关系更多是从抚养人的角度出发,阐述抚养人的教养方式。

5.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一)婚姻关系

(二)家庭结构

五、父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父子交往的独特性 多游戏活动(少生活照料)

多身体运动(打球、骑车,较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

(二)父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1.对孩子智力有一定影响

2.对孩子的个性、社会性有重要的影响 3.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影响最大

六、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

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的游戏形式。但这种联系是偶然的、没有组织的,彼此之间的交往也不密切,是幼儿社会性交往发展的初级阶段;

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合作性游戏是幼儿游戏中社会交往水平最高的。

下载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等教育心理学

    1. 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的认知,是“以各种认知活动的某一方25. 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是指个体这种学科差异不是体现在一般智力上,一书......

    高等教育心理学

    1. 2. 心理学研究对象:人和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以人为主。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特性。 个体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活动。 个性心理特征(人与人心理的差......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十大特征 1、面向全体公民的大众化特征。2、面向世界经济的国际化特征。3、面向教育过程的终身化特征。4、面向教育领域同行的竞争话特征。5、面向教育模......

    河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2016-2017

    河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内容复习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879年冯特(Wilhelm Wundt)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对象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关键词是: 学与教的规律;......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概 述: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 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遗传、胎期环境、社会文化、家庭......

    高等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高等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杨鹏 在两天紧张的学习中,培训老师围绕高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学习观与教育、高校班级群体心理与管理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

    更新版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社会特点,还有助于高校教师深 入了解大学生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