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考试要点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教师的智力素质: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注意分配的能力 动机的分类:(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划分(2)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划分(3)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根据活动支配作用划分(4)先天性动机和后天性动机,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中的作用划分(5)短期动机和长期动机 根据动机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6)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7)高尚动机和卑劣动机根据动机的内容性质。动机的强化理论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的培养:明确学习目的和近期目标,引发和强化学习动机 ; 通过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学习的动机 ;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动机的迁移 ;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合理组织竞赛与合作 及时反馈,合理利用表扬与批评。动机冲突的形式:接近-接近型回避-回避型接近回避型 多重接近回避型 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他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直观教学的三种形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在使用教具时,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根据教学的需要使用教具;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是用教具;使用直观教具时要有正确的言语配合。记忆的种类:根据内容不同,记忆可以分为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情感记忆和运动记忆;按照有无动机和目的,记忆可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按照记忆的方法的不同,记忆可以分为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两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识记后短时内迅速遗忘,后来逐渐缓慢平稳,遗忘的进程被通俗的称为“先快后慢”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优化教学环境、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考虑学生的情绪状态)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加深学生对学习目的、学习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加强意志锻炼)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运用记忆规律组织教学:
1、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识记效果(让学生明白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加强学生对识记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选用适当的识记方法)
2、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组织复习(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恰当安排复习内容;引导学生选用是党的识记方法)
3、利用记忆线索提高记忆效果(层次记忆、学习情境、主体的姿势)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从具体想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高中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言语表达水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解决的特征: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操作认知性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刺激模式(指人们知觉到的材料的组织形式)功能固着(指人们把某种物体的功能固定化的倾向)定势(是主体在活动之前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情绪情感动机。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发散性思维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激发学生主动解惑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2、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3、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
4、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5、正确对待创造性学生,培养创造个性。头脑风暴法创造者:美国 奥斯本概念是指通过一种特殊的会议形式,使参加人员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为解决问题提出一系列创造性的设想的创造方法。实施原则:不得批评原则自由畅想原则以量求质原则综合改善原则 激发学生的灵感:致力于长期而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时产生灵感的基本条件;注意克服僵化思维模式 ;要善于抓住灵感出现的时机。情绪情感的内涵:情绪情感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情感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个体对于不同的情绪情感的自我感受 ;情绪情感总是伴随着或隐或显的外部表现;与情绪情感相伴而生的还有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即生理唤醒。情绪的三种状态
1、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弥漫性和长期性是其突出特点;
2、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3、应激: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关于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言论、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和探求真理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深刻;情绪情感的表现形式趋于内敛和稳定;情绪情感的自控能力不断增强。情绪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情绪情感的感染力;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活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会学生保持良好情绪的方法,提高其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实施赏识教育要做到具体、适时、适度。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动力特征,是指在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中表现出稳定的动力特点。气质的心理特征:感受性、耐受性、灵敏性、行为的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向性。气质的类型:强而平衡又兼灵活型,也称“活泼型”;强而不平衡型,也称“不可遏止型”;强而不平衡又兼不灵活性,也称“安静型”;弱型,又称“抑制型”。性格的类型:根据优势心理机能分类—机能类型说;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分类---向性说;根据个体独立性程度分类---独立说;根据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分类—社会文化性说。性格和气质的关系:性格和气质都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他们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性格相比较,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慢,比较难;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善恶好坏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另一方面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生理的影响;环境的影响(家境和教育;学校教育;文化与社会风气;自然因素)主观能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中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教学的作用;注意教师自身言传身教的作用;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利用集体的力量进行感染和熏陶;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及时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是人对自身状态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主观化时期。有效人际沟通的条件:沟通双方必须有共同理解的符号系统;沟通中信息的传递应尽量避免外界的干扰;信息的接收人要有心理上的准备;在沟通中要充分考虑到背景因素。社会认知的概念: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对自己、他人和群体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规律作出判断和推测的过程。人际印象行成中的认知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光环效应。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是指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得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形成的印象符合自我期待过程。人际认知的内容:对他人的认知(对他人情绪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人际关系的原则:交互性原则;强化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的原则。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主义相貌和衣着;增加交流;互补性;改善人格。中小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遭受挫折;过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消除:要让学生真确评价自己;要让学生悦纳自己;要让学生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嫉妒心理的特征:潜隐性与行为性并存;等同性欲变化性并存。矫正: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教育学生学会羡慕别人;教育学生要有宽阔的胸怀。造成羞怯的原因:心理压力 ;家庭因素 ;学校环境影响。克服:要让学生树立自信;要让学生放下包袱;要让学生鼓起勇气;要教给学生交往的技巧。群体类型: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从众:在许多情况下,个体会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不由自主的在认知和行为上倾向于同群体内的多数人一致。从众的原因学校群体规范影响了个体的从众;个体需求;是信息的特点。不从众者的影响效应 :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间接性是指不从众者往往会诱发其他人某些潜在认知和态度的变化。滞后性是指不从众者所起的榜样作用会在过一段时间之后表现出对他人行为明显的影响。社会助长:是因他人在场而增强个人动机性行为水平的心理现象;社会懈怠:是指个人与他人在一起完成任务时,不如独自干时效率高的现象。去个性化: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有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者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产生原因匿名效应;任分散;自我意识因素。群体极化效应:个体在参与群体讨论时,由于受群体气氛的影响,会出现支持极端化决策的心理现象。如果群体成员中冒险激进者居多,则群体作出的决策更为冒险激进,这称为冒险激进。如果群体成员中谨慎保守者居多,则群体作出的决策更为谨慎保守,这称为谨慎偏移。班集体凝聚力:是班级成员之间人际吸引的总和。班级心理气氛:指班级成员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促进或阻碍班级活动和学生发展的共同心理倾向。影响班级凝聚力和心理气氛的因素:熟悉性和相似性;班级目标的实现;教师班级管理风格。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各种心理活动协调一致、心理内容与客观现实和谐统一、人格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者的特征:积极的人生态度;客观与开放;自爱与爱他;以责任感为基础的和谐;欣赏和审美;幽默感;人格内在和谐。心理正常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遗传与生理方面(生物遗传、身体发育、生理健康)(2)心理和个性方面(自我认识、心理冲突、个性特征)(3)家庭方面(非常态家庭、家庭环境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意外事件及其他因素)(4)学校方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师行为风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程度)(5)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变化、社会焦虑、紧迫感产生、集体感淡化、传媒的影响)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特点:(1)性心理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2)情感要求释放与外部表露内隐的矛盾(3)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与社会成熟相对落后的矛盾。鲍伦德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种:威信型父母、专制型父母、宽容型父母。过度性补偿:如果人通过极大的努力将自己原先的弱点变成自己的优势。厌学的原因:学校教育的失误;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学习成绩差;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考试焦虑的矫正:正确认识焦虑与学习的关系、认知矫正。
第二篇: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
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是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广义的心理发展主要是说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心理的发生或起源的问题,指心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即个体心理发展,是指心理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指心理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2.学习的心理学涵义: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表现出来。
3.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过程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驱力。
4.学习迁移通常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5.意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6.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个方面,也是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指主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即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
7.自我,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从自我的内容看,自我是指一个具体的人的存在。根据人的特性,自我应包含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心理)自我。二是从自我在自我意识中所发挥的机能看,可把自我分解为主格我和宾格我。
8.群体也称团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9.心理健康,在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狭义上讲,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10.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11.知识学习也称知识的掌握,是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习对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12.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这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索,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13.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成绩测验所取得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14.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的。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
15.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16.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人们行为的原因或行为的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归因。
17.自我效能理论,是指个人在目标追求中面临一项特殊工作时,对该项特殊工作动机之强弱,将决定于个人对其自我效能的评估。简答题: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研究方法:1)观察法:参与性与非参与性、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系统性与非系统性;2)实验法: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3)调查法; 4)个案法。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具体目标:(1)使学生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并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3)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智力发展的教育;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3)环境适应教育;4)协调人际关系的教育;5)健康人格的教育。3.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遗传因素:一般讲,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性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2)生理因素:首先,母亲孕期身体有病、情绪不好或营养不良,可影响胎儿的生理发育,并进而影响其心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其次,脑神经递质的变化也会对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疾病产生重要影响;第三,维持认得心理健康,也赖于脑和整个神经系统保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3)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诸多因素,它们也都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4)教育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因素。
5)个体的主观因素:个人的自我意识、人格的特点、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事物认知的态度等,都会对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座、报纸、杂志、办展览等各种方式进行有针对性地宣传心理卫生的知识,以唤起人们的心理保健意识。对教职工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2)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建立三级保健网络:可以分别由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组成初级保健网;由系、部层次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人员组成系级保健网;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有关人员组成校级保健网络。(3)建立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心理健康专业机构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员、社会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家及精神科医生等去实施。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由学校医院的精神科大夫等组成此机构。(4)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心理环境、物质环境。5.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2)教师是年轻一代个性的塑造者(3)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管理者(4)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5)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6)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调节者”。
6.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教师的影响力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者影响学生,使之改变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1)教师的认知特征对大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智能(与教师表述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 教师的科学知识; 教师在学术方面的准备;
(2)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大学生的影响:理解别人(心胸豁达、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与别人相处(真诚、积极相待、交往的技巧)了解自己(安全与自信、教师的需要)(3)教师威信 7.高校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
教师威信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社会对教师的态度;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等。但教师本身的条件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决定性的因素。(1)崇高的思想和道德风范,优秀的心理品质和业务能力,以及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是高校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2)教师的仪表、工作作风和习惯对形成威信也有一定的影响;(3)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有重大影响;(4)教师要在全体学生冲建立威信,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8.问题解决的理论
1)试误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问题解决的过程,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行为逐渐减少,正确行为逐渐增加的过程,最终问题得以解决,形成了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的联结。
2)顿悟说:德国心理学家苛勒;解决问题时从整体把握全部问题情境和认知的豁然改组,而不是一次次经验的积累。(实际上问题解决中既有尝试错误,又有顿悟,二者缺一不可。试误是顿悟的前提,顿悟是试误的结果。)
3)杜威的五步模式:美国心理学家杜威;疑难、分析、假设、检验与评价、结论。它是根据人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的,一直被人们看做是一种经典的解决问题过程的标志。
4)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式: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四阶段模式较好地反映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关于解决问题的简要模式。
9.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培养和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实践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1)基本条件的储备 a.具备有关课题的知识并熟悉该学科所特有的逻辑推理方法b.认知因素 c.人格特性(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训练(3)训练的程序 10.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征。(1)培养创造性的教学原则 a.创设一种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b.重视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 c.引导全面发展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d.提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2)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a.脑力激荡法 b.隐喻训练法:个人类推、直接类推、强势冲突 c.戴维斯与豪特曼创造力训练法:局部改变法、棋盘法、清单法、比拟法。11.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的正负效应:
正效应:促使当代大学生的全球意识、效率观念、信息知识和平等观念的增长。负效应:网络垃圾、网络心理障碍、高科技犯罪等。
一、网络团体心理
(一)网络的心理诱惑
(1)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高速性、及时性,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时效的特点(2)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和开放性,符合大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追求。(3)网络的自由性正好符合大学生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
(4)网络交往的隐蔽性、广泛性符合大学生渴望真情又怀疑真情的心理特点。(5)上网的时尚性符合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
(二)网络诱惑对大学生的影响
二、网络人格
(一)自我认知不协调
(二)人际关系产生障碍
(三)阻塞对真知的内化
(四)深埋真实情感
(五)唯我独尊的意志膨胀
三、网络情色
(一)网络色情
(二)网恋
四、网络拼凑抄袭
五、网络成瘾 12.教学测量与评价对教学活动的作用
教学测量与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环节,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检验教学成效、有利于调整和改进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3.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所包含的环节,心理学在其中的作用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应包括:明确教学目的、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课的设计、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育需要心理学,教育必须与心理学相结合。只有以教育过程为依据,综合探索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才能较好地完成经验传递的任务。教育心理学可以提供有关学生如何学习的丰富知识,以及各种常模和测量工具等。14.大学生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
1)人们的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有两种:直接作用、间接作用;2)体态变化的影响;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15.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1)情绪、情感体验的波动性;2)情绪、情感体验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情绪体验的丰富性与深刻性;4)情绪、情感的内隐性。16.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起来的各种科学知识,即间接知识经验,它和科学家的主要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识别活动是不同的;(2)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的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3)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17.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或者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或性格动机与情境动机。18.培养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2)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4)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有效的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
19.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
1)精选教材:教材与事实材料相结合;精选教学内容,必须注意用科学的新成就来替代过时的材料,不断取舍,使之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3)有效设计教学程序: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在微观上,应合理组织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顺序。4)讲授学习方法:学会了如何学习,就可以实现最普遍的迁移;学习方法包括概括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应用原理的方法、归纳总结的方法、整理知识的方法和研究探讨的方法等。20.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也像意识一样表面为知、情、意三个方面的统一的形式,那就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在认识方面的表现,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在意志方面的表现。以上三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自我认识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基础和前提;自我体验是自我认识和走我调控的动力或阻力;自我调控是自我认识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并能控制和改造人的自我体验。三者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人的自我意识。21.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进程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自我中心时期、客观化时期和主观化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3)大学生走我意识的统一; 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22.成熟的自我意识包含的内容
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2)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的心理活动; 3)能认识并感受到自我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2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2)从众和服从。24.从众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方面:1)对于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有助于形成群体的一致行为;3)有助于完成群体目标;消极方面:1)传统中的某些具有消极意义的东西或社会上不良风气,也会产生社会压力,也会使人们从众。2)从众心理倾向于形成标准化的行为模式,有时会窒息人的创造精神。
从众受情境和个性两方面因素的制约。情境因素:问题的性质,群体的权威,群体意见的一致程度;个性因素:一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水平等个性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有密切的关系,群体规模、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也都会成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25.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 2)交往内容的丰富性; 3)交往系统的开放性; 4)交往观念的自主性。意义:1)提供必要的信息,保证人的身心发展;2)有助于建立联系,丰富心理内容;3)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26.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主动交往; 3)移情。
维护:1)避免争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学会批评。
各派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二级条件作用 桑代克的联结理论:联结、尝试错误、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无强化、惩罚 自主学习理论: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苛勒的顿悟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顿悟的过程是一个知觉的重新组织的过程;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各门课程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学习;
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的接受;学习过程的建构;教学的生长点
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学习是有目的的,学习即期待的获得;外在的强化并不是产生学习的必要条件;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和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观察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1)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2)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3)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有价值的; 4)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第三篇:心理学要点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得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个案研
究法。
3.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有助
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高校教师的角色胜任能力;有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有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威廉詹姆斯致力于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高等学校学生
心里和教师心理;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心理;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心理;高等学校学生的德育心理;高等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6.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道德性原则;发
展性原则。
7.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情感的发展及情绪的不稳定;自我意识的独特性;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仍带有主观片面性;大学生性意识的发展。
8.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间在身心方面相对稳定的差异。
9.个别差异的成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
10.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气质差异与学习(胆汁质类型的学生,用轻描淡写的批
评,软弱无力的告诫是很难达到教育效果,而应该实行强刺激。这种刺激不是简单粗暴的责骂与处罚,而是摸清情况后抓住问题的要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迅速解决。)多学制类型的学生优点和缺点不较明显,如果把它们的缺点或不足看的过重,就会使他们继续消沉下去。要电动他们的积极性。)粘液质类型的学生属于内向型,既不易于表现其优点,也不容易暴露其缺点,有许多想法都掩藏于内心深处。这就需要深入细致耐心的教育与他们交知心朋友,解除他们内心深处的苦闷。抑郁质学生比较孤僻、不合群,有的心胸还比较狭窄。对于这类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时要细心谨慎,要经常与他们谈心,最好用集体活动吸引他们,是他们逐渐形成集体意识和宽阔的胸怀;在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时,态度要温和,语调要亲切,重在讲清道理,还要及时指出他们的优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性格差异与学习。对于坦率、直爽的可采用直接批评法;对接受能力强、头脑聪明、反应明锐的学生采取暗示批评法;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采用对比批评法,及把批评和表扬结合起来,批评时可用被批评者自身的优点和缺点相对比,那他自己的现在和过去相比,让学生从失望中看到希望,从而增强自信心;对爱面子,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迂回批评法,即在批评时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抓住他们的上进心。能力差异与学习。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要点
1.简述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的体现
2.简述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3.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4.有意义学习的标准是什么?
5.学生的志向水平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6.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7.简述布鲁姆关于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分类标准
8.应该如何理解学习现象?
9.简述布鲁纳对发现学习条件的认识
10.简述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条件的认识
11.简述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12.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3.简述智力技能的培养方法
14.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5.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6.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17.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18.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要点
19.简述良好课堂管理的主要原则
20.学习评定中常见的教师心理误差有哪些?
21.简述练习过程的一般规律
22.简述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
23.简述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方法
24.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25.简述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
26.简述人本主义的教学目标
27.简述加涅关于指导学习的基本观点
28.简述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
29.简述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
30.如何科学进行复习,防止遗忘?
31.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32.如何正确处理非正式的学生群体?
33.简述克服遗忘的主要方法
34.如何科学进行复习,防止遗忘?
35.有意义学习的标准是什么?
36.学生的志向水平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7.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8.简述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39.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40.简述美国学者马杰提出的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求
41.简述知识巩固的途径
第五篇:心理学要点
小学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概述
识记:
1、自我意识: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
2、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根本分界线。
3、自我意识是心理成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等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1)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包括自尊感(自尊心)、自信感、成功感和失败感。
(3)自我监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4、自我评价是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的,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它方面的社会价值的判断。
5、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是由低到高的。其中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发展的速度较快,尤其是一、二年级之间发展尤为迅速;三年级至五年级期间,自我意识的发展相对平稳;而小学五、六年级内,自我意识发展又出现了加速现象。
第二节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领会:
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几种表现:
(1)过高的评价。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可能性、活动的成果以及某些个性品质。这类儿童很容易形成过分自信、高傲、势利眼、不讲策略和难于相处等性格特征。
(2)过低的评价。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以及今后的发展缺乏信心。这类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退缩、不合群等性格特征。
(3)适当的评价。自我评价适当的儿童是积极、富有朝气、机智、好与人交往的。
第三节 提高自我评价水平,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识记:
1、社会视角转换是一种社会认知技能,是指在自我认知或社会交往中摆脱自我中心的限制,在自我与交往对象之间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将自我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体验他人的观点,最后得出较为客观的观点或结论。
2、儿童社会视角转换技能的培养训练,可采取命题作文、结合生活事件进行集体讨论等方法。领会与应用:
1、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
(1)利用原有的信心和成功经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在自我评价偏低的儿童中提倡“自我竞赛”。
(3)鼓励儿童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争”。
2、儿童交往中的个别指导。
对自我评价不当的儿童,通过交往中的个别指导使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变得比较客观、比较恰当,从而对自己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1)对自我评价过高儿童的个别指导。
特征: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普遍具有与人难于相处的特征。
原因:一是经常得到周围人们不适当的肯定评价;二是他们确实具有某些能力。
对策: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使其内心引起矛盾斗争。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分析讨论,切切实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消除优越感和激情情绪,逐步使行为变得正常起来。
(2)对自我评价过低儿童的个别指导。
特征: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其特点是倾向于“不与人交往”。
原因: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往往有着多次交往。
对策:长期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儿童个性的正常发展和心理健康是极其不利的。要多加关心,注意保护。培养其自尊心;鼓励他们大胆和别人交往,并在交往的技能上给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