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大纲

时间:2019-05-14 20:5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学》考试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篇:《心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 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学术流派,了解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分支,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与作用。本章重点: 1.心理学的概念及性质 2.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3.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5.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本章难点: 1.心理学的概念 2.心理学的流派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

五、精神分析学派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七、认知心理学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三、实验法

四、调查法

第五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认识内外世界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三、考核知识点(一)智力的性质(二)智商与智力差异(三)智力发展的特征 〈四〉智力的理论

(五)智力测验的技术指标(六)智力的影响因素

四、考核要求

〈一〉 智力的性质

识记:智商、比率智商、离差智商

领会:智力的类型,智力的发展特征,智力与能力的关系

应用:如何看待智力差异(二)智力的理论 识记:智力的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领会:各理论的主要观点(三)智力测验

识记:常模、信度、效度

领会:智力测验的性质与类型,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成就测验的区别(四)智力的影响因素 识记:遗传因素

领会:智力的影响因素

应用:如何发挥教育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动机和情绪情感的概念,掌握动机理论飞了解动机和情绪情感的种类,把握动机和情绪情感的作用。本章重点:

1.动机的概念、功能与产生 2.动机的种类 3.社会性动机 4.动机理论

5.情绪情感的界定与种类 6.情绪情感的表达 7.情绪情感的功能 本章难点:

1.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一)心理学的概念(二)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三)心理学的分支(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五)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四、考核要求(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心理学的概念

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帆(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领会:心理学各种方法的主要特点(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意识的概念与不同状态,了解睡眠的阶段与失眠的种类,了解梦的心理学原理与研究,了解催眠的特征与理论。

本章重点: 1.意识的概念

2.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3.生物节律 4.睡眠与梦 5.催眠现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意识的性质

一、什么是意识

二、意识的状态 第二节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三、注意的种类

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一、生物节律

二、睡眠与失眠

三、梦 2.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3.动机理论

4.情绪情感与动机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动机与行为

一、动机的定义.二、动机的产生

三、动机的种类

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第二节社会性动机

一、交往动机

二、成就动机

三、工作动机 第三节动机理论、一、本能理论

二、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

三、认知与期待理论 第四节情绪情感及其种类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三、情绪情感的种类

四、情绪情感的表达 第五节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三、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四、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三、考核知识点

(一)动机的概念与特征(二)动机的产生与作用(三)动机的种类

(四)社会性动机

(五)动机理论

(六)情绪情感的概念及二者的区别

(七)情绪情感的种类

(八)情绪情感的表达(九)情结情感的作用

四、考核要求(一)动机与行为

识记:动机、需要、诱因

领会:动机的基本特征,动机的功能、需要、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

一、催眠

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一)意识的概念

(二)意识的状态与注意的参与(三)生物节律的特点(四)睡眠的阶段(五)失眠的种类(六)梦的特征与研究

(七)催眠的概念、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催眠理论

四、考核要求

(一)意识的性质 识记:意识、无意识

领会: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注意与意识状态的关系

(二)生物节律

识记:生物节律、日节律 领会:生物节律与睡眠

(三)睡眠与失眠

领会:脑电波与睡眠的阶段,失眠的种类在城的种类!:i;

(四)催眠现像

领会:催眠的原理,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要求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了解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的基本构造,以及视觉听觉产生的机制。理解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异同,了解社会知觉的特殊性和基本规律。本章重点: 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3.视觉、听觉的机制 本章难点: 1.感觉、知觉的过程 2.社会知觉的过程

诱因与动机产生的关系,动机的种类 应用:说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二〉 社会性动机

识记: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工作动机 领会:成就动机的成分,工作动机理论

应用:影响成就动机高低的因素,社会性动机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三)动机理论

识记:本能理论、匮乏动机、成长动机、认知与期待理论

领会: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应用:用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认知与期待理论解释人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现象(四)情绪情感的概念

识记:情绪情感、心境、应激

领会: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情感表达的方式

应用:如何保持良好的心境

(五)情绪情感的功能 应用:说明情绪情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作用

第八章人格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人格的基本概念与特性,了解人格的不同结构成分,掌握人 格的两个主要理论,了解各种人格差异,了解人格的测评方法,理解影响人格的重要因素。本章重点:

1.人格的概念与特性 2.人格的结构 3.人格理论

4.人格的影响因素 本章难点:

1.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2.人格理论 3.认知方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人格性质

一、人格的界定

二、人格的结构 第二节人格差异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二节视觉

一、视觉刺激

二、基本的视觉现象

三、视觉的机制 第三节听觉

一、听觉剌激

二、基本的听觉现象

三、听觉的机制

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

一、知觉的一般概念

二、知觉的特性

三、知觉的种类 第五节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

三、考核知识点(一)感觉的基本概念(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三)基本的视觉现像和机制(四)基本的听觉现像和机制(五)知觉的一般概念(六)知觉的特性和机制(七)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八)社会认知的过程

四、考核要求(一)感觉概述

识记:感觉的基本概念 领会: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二)视觉系统

识记:视觉适应,颜色的特性

领会:视觉产生的机制,色觉理论

(三)听觉系统

领会:听觉产生的机制,基本的听觉现像(三)知觉--感觉的整合

识记: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性 领会:知觉的机制

简单应用:感觉的整合--知觉的形成

一、认知方式差异

二、气质差异

三、性格差异 第三节人格理论

一、人格特质说

二、人格类型说 第四节人格成因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社会文化因素

三、家庭环境因素

四、早期童年经验

五、自然物理因素 第五节人格测量

一、测验法

二、投射法

三、考核知识点

〈一〉 人格的概念与特性气(二)人格的结构

(三)人格特质说与人格类型说(四)认知方式(五)人格测量方法

〈六〉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四、考核要求

(一)人格概述

识记:人格、气质、性格、自我意识 领会:人格的特性,气质类型,气质与性格的区别,自我调控的三个系统 应用:如何看待人的气质差异(二)人格理论

识记:特质、个性特质、共性特质

领会:特质的种类,现代特质理论,类型的三种模式,特质说与类型说的关系。应用:描述各种人格差异的特征(三)认知方式 识记:认知方式

领会:各种认知方式差异的特点

应用:在教育中如何发挥不同学生认知方式的优势

(四)人格测量

领会:人格测量的主要方法(五)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领会: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四)社会知觉

识记: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社会知觉的特性 领会:社会知觉的基本过程

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记忆的基本过程、记忆的类别、记忆系统中各成分的特点及关系,应用:在教育中如何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过程和特点,人际喜欢和吸引的条件,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群体的特征和结构,群体对个了解遗忘的规律及主动遗忘的作用、记忆与学习的关系,掌握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及学习策略。本章重点: 1.记忆的过程 2.记忆系统

3.遗忘的规律及克服遗忘的方法 4.学习的策略 本章难点: 1.记忆系统中各成分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学习与记忆的关系 3.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三、记忆的类型 第二节 记忆系统一、感觉记忆

二、短时记忆

三、长时记忆 第三节 遗忘

一、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

二、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三、有意遗忘的作用

四、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第四节 学习

一、学习的定义

二、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

三、学习的分类

四、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体行为的影响。本章重点:

1.三维人际关系理论 2.人际沟通和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的测量

4.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本章难点:

1.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2.人际关系的测量

3.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二、人际交往的理论

第二节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一、人际沟通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第三节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晌

一、群体的一般特性

二、社会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

〈一〉 人际关系理论

〈二〉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三)沟通的过程和模式

(四)人际喜欢和吸引的条件

〈五〉人际关系测量的原理与步骤(六)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七)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四、考核要求

〈一〉 人际交往概述 识记:人际关系的概念(一)记忆的概念与基本过程(二)记忆的类型(三)记忆系统

(四)遗忘及遗忘曲线

(五)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六)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七)学习的策略与万法

四.考核要求(一)记忆概述 识记:记忆

领会:记忆的过程,记忆的类型(二)记忆系统

识记: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领会: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征与区别,记忆系统间各成分的关系

应用:说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长时记忆储存与建构的特征、(三)遗忘 识记:遗忘

领会:遗忘曲线,遗忘的原因,有意遗忘的作用

应用:如何提高记忆能力(四)学习识记:学习

领会: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分类,学习与记忆的关系

应用:学习的策略

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思维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思维的基本特性,概念形成的过程与问题解决的实质和步骤,形成问题解决的有关理论模式,了解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掌握想像和创造性的概念、测量、影响因素等,掌握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训练的基本方法

本章重点: 1.思维的基本概念、过程和机制 2.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有关条件

3.问题解决的过程、理论模式和方法步骤 4.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领会:三维人际关系理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二〉 人际沟通和吸引

识记:沟通的概念、沟通的要素和模式 领会:人际喜欢和吸引的条件测量的基本步骤

〈三〉 群体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识记: 群体的概念、群体的功能,社会助长,从众,去个体化

领会: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简单应用:从众与服从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第十章,心理健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压力、挫折、焦虑等概念,理解和掌握压力、挫折、焦虑的处理策略,掌握培养健康个性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本章重点:

1.心理健康的标准

2.压力、挫折、焦虑的应对策略 3.健康个性的培养 本章难点:

1.压力、挫折、焦虑的应对策略 2.健康个性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科学的健康观念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第二节心理健康与压力 →、压力及其来源

二、压力的身心反应

三、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第三节,心理健康与挫折

一、挫折的概念

二、挫折的产生原因

三、挫折后的反应

四、挫折的应对策略 第四节心理健康与焦虑

一、焦虑的概念 5.创造性的概念,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本章难点

1.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创造性的测量 3.创造性的培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二、思维的过程和种类 第二节 概念的形成过程

一、概念的心理学定义

三、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 第三节 推理和问题解决

一、推理

二、问题解决的定义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第四节 想像和创造性培养

一、想像和创造思维

二、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

三、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创造性思维训练

三、考核知识点

(一)思维的概念和过程

(二)思维的机制

(三)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四)推理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五)问题解决的概念、理论模式和方法步骤

(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及其影响因素

(七)创造性的概念

(八)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

(九)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创造力培养

四、考核要求

(一)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识记:思维的概念,思维的特征 领会:思维的机制(二)概念的形成过程

识记:概念的性质和分类,概念的功能 领会: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三)推理和问题解决

识记:推理的概念,问题解决的概念

二、焦虑的主要类型和产生原因

三、焦虑的应对策略

三、考核知识点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二〉压力的概念、来源(三)应对压力的策略

(四)挫折的概念、类型、原因 〈五〉挫折的防卫方式(六)挫折的应对策略

(六)焦虑的概念、类型、原因(七)焦虑的应对策略

四、考核要求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识记: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 领会: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二〉心理健康与压力 识记:压力的概念

领会:压力的来源,压力的影响因素、简单应用:压力的应对策略(三)心理健康与挫折

识记:挫折的概念,挫折的类型

领会:挫折产生的原因,挫折的防卫方式 简单应用:挫折的应对策略(四)心理健康与焦虑毕生发展 识记:焦虑的概念,焦虑类型 领会:焦虑产生的原因 简单应用:焦虑的应对策略

第十一章 毕生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个体的认知发展过程,社会性发展过程,人生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毕生发展的理论和意义。本章重点

1.个体认知发展过程 2.个体社会性发展过程 3.老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4.毕生发展的意义 本章难点:

1.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问题 领会:推理的一般过程,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问题解决的理论模式和方法步骤

(四)想像和创造性培养

识记:想像的概念,创造性的概念 领会: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

第六章 智力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智力的基本概念及智力的不同类型,理解智商与智力的关系,了解智力的个体差异与发展特征,了解智力测验的指标与经典性智力测验,掌握智力的各种理论观点,掌握遗传、环境、教育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本章重点: 1.智力的性质及类别 2.智商与智力差异 3.智力的理论 4.智力测验

5.智力的影响因素 本章难点: 1.智力的性质 2.智力的理论 3.智力的影响因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智力概述

一、智力的性质

三、智商与智力差异

四、智力发展的特征 第二节智力的理论

一、智力的因素论

二、多元智力理论

三、智力结构论

四、智力的认知理论 第三节智力的测量

一、智力测验概述

二、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

三、经典智力测验

四、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成就测验的关系 第四节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

一、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对2.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

二、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节儿童期的身心发展

一、胎儿和新生儿的发展

二、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三、儿童期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四、儿童期社会性的发展 第三节青少年心理的发展

一、青少年时期的身体发展

二、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

第四节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一、成年初期

二、中年期

三、老年期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阶段(二)个体的认知发展过程(三)个体的社会性发展过程

(四)成年期的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五)老年人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四、考核要求

〈一〉 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

识记: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关键期2.领会: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应用:能够运用发展心理学实验设计模式进行实验研究设计(二)个体的认知发展 识记: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

领会: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婴幼儿言语发展的基本阶段和特点〈三〉个体的社会性发展过程

识记:社会性发展的一般概念

领会: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主题,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理论,青少年个体个性发展的主要特点(三)成年期的心理发展 智力的影响

五、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识记:成年初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领会:中年危机的主要原因

简单应用:如何增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如何增进人生最优化发展?

考试命题的若干要求

(一)考试大纲是命题的根据,试卷中的命题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也不能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适当突出重点章,体现本课程的重点。

(二)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15%,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5%,综合应用占20%。

(三)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难易程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切勿混淆。

(四)本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题等。各种题型的具体形式可参见本大纲的附录。

附录:考试题型举例

一、名词解释: 差别感受性:是能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二、单项选择题: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是什么关系?(B)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对数关系 D.常数值

三、简答题: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记分说明:每个特性及对各特性的解释说明都应该得分。

四、论述题:

举例说明如何根据有关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记分说明:说出2种动机理论以上可得三分之一的分,说出4条措施以上可得三分之一的分,举例得当又可得三分之一的分。

五、案例分析:

请对下面案例中张小平的心理过程进行分析: 张小平因患感冒在医院候诊,他发现旁边不远处有人在不断地抽烟,弄得他总想咳嗽,而抽烟者身旁就有一块“禁止吸烟”的警告牌,可那位抽烟人却视而不见,身旁的其他人以及护士也好像熟视无睹。张小平感到愤怒,他想对抽烟人发火,但却发现对方是满口粗言秽语的大汉,所以,张小平又决定忍气吞声算了。然而那个抽烟人竟走到了张小平的旁边坐了下来,还在不断地抽烟。这时,张小平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他怒气冲冲地找到了值班经理,大声地指责他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值班经理莫名其妙地看着张小平说:"你哪儿不舒服?不会是头脑有问题吧? 记分说明:

1.对张小平的感知觉过程进行分析,哪些剌激作用于他?引起了他什么感知觉?(占三分之一的成绩)2.对张小平的情绪情感过程进行分析,他产生了哪些情绪感?情绪情感又有哪些变化?(占三分之一的成绩)3.对张小平的行为反应进行分析,他是如何行动的?他的行动对他的心理过程又有什么影响?(占三分之一的成绩)

第一章

1.什么是心理学? 2.科学心理学何时诞生?它以什么事件为标志? 3.简述心理学各流派的主要观点与特征。4.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5.简述心理学各种方法的主要特点。

6.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有什么意义?

第二章

1.请解释下述概念:意识、注意、生物节律、日节律。2.意识有哪些不同的状态?这些状态与注意有什么关系? 3.举例说明集中不同的注意在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4.睡眠可以划分为哪些不同阶段?各阶段脑电波的特点如何? 5.失眠有哪些种类? 6.催眠的原理是什么?它与睡眠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请解释下述概念:感觉、感受性、感觉阈限、明适应、暗适应、知觉、社会知觉。2.视觉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主要的色觉理论。

4.基本听觉现象有哪些?听觉又是如何产生的? 5.知觉有哪些特性? 6.深度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的产生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7.简述社会认知过程中信息整合的特点。8.讨论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第四章

1.请解释下述概念: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图式、学习。2.记忆包括哪些基本过程? 3.如何对记忆进行分类? 4.简述记忆的三存储模型。

5.长时记忆是如何储存与建构的? 6.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有哪些条件? 7.为什么会遗忘?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 8.举例说明你常使用的记忆术。9.简述学习的过程与分类。10.学习与记忆有什么关系?

第五章

1.什么是思维?思维有哪些种类? 2.什么是概念?简述一下心理学家如何用人工概念方法研究概念的形成。3.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4.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5.什么是推理?推理有哪些形式? 6.什么是想象?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7.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第六章

2.请解释下述概念:智商、比率智商、离差智商、常模、信度、效度。3.简述能力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智力与能力的关系又如何? 4.如何理解智力的个别差异? 4.如何解释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存在的个别差异? 5.请简述斯皮尔曼有关智力研究中的g因素理论。6.何谓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二者在发展上有什么区别? 7.什么是斯腾伯格智力理论中的元成分和操作成分? 8.智力测验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和成就测验的区别是什么? 9.试说明影响智力发展的各种因素和作用。

第七章

1.名词解释:动机、需要、诱因、成就动机、交往动机、情绪、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2.举例说明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3.试以自己的体验说明动机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4.动机分为哪儿种?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在我们的生活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5.如何培养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 6.简述情绪与动机的关系。

7.情绪的基本成分与种类有哪些? 8.情绪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9.情绪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何影响? 第八章

1.名词解释:人格、人格特质、认知方式、气质、性格、投射测验。2.心理学家是如何看待人格的?人格具有哪些特性? 3.人格结构都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什么? 4.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对人格起什么作用? 5.比较并分析特质说与类型说这两种人格描述模式。

6.人格差异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对照各种人格差异的特点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7.如何形成健康人格? 1.人格测量的方法有哪些? 第九章

1.什么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2.分析比较舒茨的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的异同。

3、什么是人际沟通?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4、简述非语言沟通的类型和功能。

5、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6、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基本特征?

7、什么是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它们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8、分析去个体化现象的发生过程和原因。

9、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会对群体决策造成什么影响?

10、从众与服从有什么区别?比较从众与服从的原因。

第十章

1.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心理健康? 2.引发压力的原因有哪些?压力会带来什么样的身心反应? 3.想想自已是怎样应对生活中的压力的,试一试放松训练,并记录效果。4.什么是挫折?挫折后的反应有哪些?如何应对挫折? 5.举例说明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6.焦虑包括哪几种类型?分别说明。

7.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如何克服焦虑。

第十一章

1.什么是毕生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2.发展心理学主要有哪些研究方法,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有什么影响? 4.如何认识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5.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哪些内容?柯尔伯格如何论述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过程? 6.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内容是什么? 7.成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内容是什么? 8.回顾个人发展的历程,分析影响自已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9.利用毕生发展的观点,讨论如何科学合理地对自己的一生进行规划?

第二篇:《幼儿心理学》考试大纲.

《幼儿心理学》考试大纲

(讨论稿)Ⅰ、考试性质

《幼儿心理学》是幼师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考试以教学大纲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史献平主编的《幼儿心理学》(2009年版)为依据。《幼儿心理学》课程的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充分体现幼师专业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强调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水平,以及运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本学理科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理解,注重考察学生运用本学科理论解决幼教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对教学大纲中涉及的概念、观点和原理能清楚地理解和识记,能深入理解和运用重要的理论、原理分析幼儿的行为,探索解决的方法。为和谐师生关系、发挥师生潜能、进行因材施教、实施创新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打下坚实的心理学科学基础。

Ⅱ、考试内容

本科目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中学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把握、理论以及应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要反映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注重对考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考核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能力层次,其具体要求如下:

识记:要求记住考试大纲和指定参考教材中规定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结论等。理解:要求领会和理解有关概念、原理、理论的主要含义、适用条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或举例加以说明,正确理解概念、原理、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能够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具体教育教学情境,说明事实、提供参考建议、解决实际问题。

Ⅲ、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绪论

【考试内容】

识记: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的概念。理解: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心理现象的本质。应用:主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重点内容】

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的概念;心理现象的本质;幼儿教育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

【考试内容】

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成熟势力说、行为主义学说、精神分析学说、认知发展学说、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理论观点。【重点内容】

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行为主义学说、认知发展学说的代表任务及主要理论观点;观察学习的概念;替代强化的概念。

第三章 幼儿的感知觉和注意

【考试内容】

识记:感觉、知觉、注意、绝对感觉域限、差别感觉域限、无意注意、有意注意、错觉、观察力的概念。

理解:感觉、知觉的特性及其应用;影响幼儿注意发展的因素;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应用:幼儿注意及观察力的培养。【重点内容】

感觉、知觉、注意、有意注意、差别感觉域限、错觉的概念;幼儿注意及观察力的培养;感、知觉的特性及其应用;影响幼儿注意发展的因素。

第四章 幼儿的记忆与想象

【考试内容】

识记:记忆、想象、无意想象、有意想象的概念。理解:记忆的过程;幼儿记忆、想象的特点。

应用:记忆、想象的分类及其应用;幼儿记忆、想象的培养。【重点内容】 记忆、想象、无意想象的概念;幼儿记忆、想象的特点;幼儿记忆、想象的培养。

第五章 幼儿思维与言语的发展

【考试内容】

识记: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语言的概念。

理解:思维的特征;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幼儿判断推理的特点;婴幼儿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发展特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应用:思维的类型及其应用;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重点内容】

思维、形象思维、分析思维、常规思维、发散思维、语言的概念;思维的类型及其应用;婴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婴幼儿语音、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特点;幼儿思维能力及言语能力的培养。

第六章 幼儿情感与意志

【考试内容】

识记:情感、激情、心境、应激、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意志、意志努力的概念。理解: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情感的种类;培养幼儿情感的重要性;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特点;意志的特征;意志的主要心理成分;幼儿意志的特点。应用:幼儿情感的培养方法;幼儿坚持性的培养;幼儿自制力的培养。【重点内容】

情感、理智感、美感、道德感、意志的概念;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特点;幼儿情感的培养方法;意志的主要心理成分;幼儿意志的特点;幼儿坚持性、自制力的培养。

第七章 幼儿个性的发展(上)

【考试内容】

识记:个性、需要、兴趣、自我意识的概念。

理解:个性的基本特征;需要的种类;幼儿需要发展的特点;兴趣的品质;幼儿兴趣发展的特点;自我意识的结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应用:幼儿需要的培养;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重点内容】 个性、需要、兴趣、自我意识的概念;幼儿需要发展的特点;幼儿需要的培养;兴趣的品质;幼儿兴趣发展的特点;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第八章 幼儿个性的发展(下)

【考试内容】

识记:能力、气质、性格的概念。

理解:能力的特征;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如何看待气质类型;幼儿气质的发展特点;幼儿的气质和教育;性格的结构;幼儿性格的发展特点。应用:幼儿能力的培养;幼儿性格的培养。【重点内容】

能力、气质、性格的概念;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幼儿性格的培养;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

第九章 幼儿的人际交往

【考试内容】

识记:依恋、同伴关系的概念;

理解:人际交往的作用;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亲子交往的重要性;依恋关系的类型;亲子交往的年龄特征;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家长对儿童交往技能的指导;同伴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儿童同伴交往的类型;儿童交往能力的必备要素。应用:师幼交往对儿童的影响。【重点内容】

依恋的概念;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同伴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儿童同伴交往的类型;师幼交往对儿童的影响;儿童交往能力的必备要素。

第十章 儿童心理健康维护

【考试内容】

理解:心理健康的特征;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新生儿身心发展特点与心理健康维护;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心理健康维护;

应用:儿童心理偏差的行为表现(吮吸手指、咬指甲癖、口吃、遗尿症、夜惊、退缩行为、精神性厌食、恐惧症、缄默症、梦魇、多种行为模式、攻击性行为、说谎);先学前儿童心 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维护;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维护;教师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重点内容】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维护;教师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吮吸手指、口吃、多种行为模式、攻击性行为及说谎的症状、原因和预防矫治方法。

Ⅳ、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二)题型比例

1、试卷题型比例:客观题(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等)和主观题(分析题、论述题、实际运用题)的比例为4:6左右,题型一般至少有4种类型。

2、试卷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三)内容比例

识记:40%;理解:40%;综合应用20%。试题有适度的灵活性、综合性。

(四)考试难度

试题有适当的难度和区分度,较易、中等、较难的题目比例一般为3:5:2,较易的30%,中等难度50%,较难20%。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简答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简答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滴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学习动机的激发:想要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怎样创设问题情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主要影响表现在:

1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2其次,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此,学习者是否具有i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人认知策略。

如何进行有效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3确滴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新的动觉主题材料3呈现做笔记的线索4在黑板上些3重要信息5给学生提供整套的笔记,给他们看5给学生提供结构式的辅助手段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的变现1形成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4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

心理健康的教育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教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遵循以下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与发展结合的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的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行为改变的方法 1强化法2代金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处罚法6自我控制法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训练2系统脱敏法3肯定性训练

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1 发现教学2情景教学3合作学习,1》分工合作2》密切配合3》各自尽力4》社会互动5》团队历程

个别化教学包含的环节 1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习水平2提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3引入有序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作与练习4容许学生一自己的速度向前学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校鉴别学生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高创造性一般具有的特性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合作学习必备的特征1分工合作2密切结合3各自尽力4社会互动5团体历程

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简答

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的要求1要通读教材2内容项目要齐全3分析要准确深入4教学目标要明确、进度要合理科学

编写教案的的基本要求1要切合实际、坚持五性(科学性、主体性、教育性、经济性性)2要优选教法、精设课型3要重视正本关注附件4要认真备课纠正备课5要内容全面、并及时调整 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1导入要有针对性2导入要有启发性3导入要有趣味性4要恰当把握导入的度5导入要有艺术性

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1语言要规范简明生动2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3要与板书、体态语相配合4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1合理地设计问题2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3提问要目的明确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6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7

课堂倾听的基本要求1创设平等的师生对话情境2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3欣赏学生的独特4要倾听不同学生的声音5倾听后要进行及时反馈

课堂对话的基本要求1营造对话的气氛2选择适当的对话话题3真诚的倾听学生言说4要及时的指导和修正对话

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1要精选内容、突出重点2要条例清晰、层次分明3要形式灵活、布局合理4文字要恰当5书写要规范6时机要恰当

结课的基本要求1结课要有针对性2结课要有全面性和深刻性3结课要简洁明快4结果要有趣味性

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的要求布置作业的要求1内容要精心选择2难易要适度3数量要适量4题目要适量5形式要灵活

批改作业的要求1批改要及时2批改方式要灵活3要尊重学生4批改态度要认真5批改要统一6批改要与讲评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1符合规范、内容科学、合乎逻辑2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于启发3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4要富于创造性、有独特的风格

学法指导的基本要求1要明确目的2要遵循学习规律3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4要与学情相结合5促进具体操作向内在学习素养的转化

自主学习能力指导要求1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2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的学习策略3吧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4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5采取多种指导方式

说课的意义 1说课有利于教师学习共同的对话交流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说课的基本要求1语言简明、重点突出2关注教学创新突出自身特色3说理透彻、理论与实践象结合4要有较强的教学反思意识

评课的基本要求1评课标准要多元化2要坚持评课之道3评课要有提高性4评课要有激励性5 教学反思的作用1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3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体系

教学反思的途径 1阅读理论文献在理论解读中反思2撰写教学日志、通过写作反思3寻求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在对话讨论中反思

教育方法概论简答

教育方法的概念表述为:教育方法是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当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特点1重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2重视教学中学生知情智力的整体统一3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4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5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教学设计的依据1依据现代化教学理论2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方法3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4依据学生的特点5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

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1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3难度适中4便于检测

教师要着掌握以下教学内容分析和处理方法 1 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基本要求2通栏教材,鸟瞰全局3疏通教材,清除障碍4熟悉教材,重点记忆5分析教材,把握三点6精心设计,妥善安排7阅读材料,吸取营养

设计教学时间的策略 1把握好整体时间的分配2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3科学规划单元课时4尽可能增加学生专注学习的时间5防止教学时间遗失

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 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3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4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目的和任务2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3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4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5教师自身的素养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教学组织发展的特点 1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化2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3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化4更加重视课外、校外活动

教学组织的选择 1根据学校的物质资源选择教学组织形式2根据师生数量和教师专业水平选择教学组织形式3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组织形式4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的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5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组织形式6选择恰当时机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

要上课就要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效果优异

教学研究在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动力 1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动力2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依据3发展和完善教学理论的重要基础4提高广大教师素质的重要

教学研究的一般顺序 1 选择研究的问题2查阅文献形成理论构思3制定研究计划4实施研究过程5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6形成研究报告7研究成果的评价

第四篇:(学前)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学前)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99201

2学分:3学分

总 学 时:54学时;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第2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

先修课程:幼儿心理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专业理论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幼儿心理学》课程的础上,进一步在专业理论上的提升和拓展。通过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掌握。通过学习,可以 了解最新的学习理论;可以学到指导幼儿进行有效学习的具体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提供有益指导。

二、考试要求

本门课程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共分为“了解”、“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其含义:了解,指学生能懂得所学知识,能在有关问题中认识或再现它们;掌握,指学生清楚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能在基本应用中正确地使用它们;运用,指学生能较为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它们来分析解决学前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试内容与具体要求

第一章绪论

深刻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第二章学习理论

对理论的理解:各理论主张、代表人物、理论评价

应用: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学会应用理论分析实践中的一些具体方法的应用、解释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考试内容:

第一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行为主义的教学方法在促进幼学习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人本主义取向的学习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与幼儿需要

二、罗杰斯的个人中心学习——幼儿中心学习

三、人本主义教学方法在幼儿学习中应用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幼儿的概念的学习

二、布鲁纳发现学习与幼儿发现学习

第三章 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了解大脑与学习关系,了解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理解幼儿学习特点、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幼儿学习与脑科学基础

一、脑科学研究与幼儿的学习

二、幼儿学习障碍与脑生理机能

三、影响脑早期发育因素

第二节、3-6岁幼儿学习特点及方式

(一)幼儿学习主要方式

(二)幼儿学习主要特点

第四章 幼儿学习的动机一学习迁移

了解幼儿学习动机;了解有关理论主张;掌握如何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动机及学习迁移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幼儿学习动机及其有效

一、幼儿学习动机概念

二、动机理论归因理论

三、幼儿学习动机特征

四、培养幼儿动机有效方法

第二节幼儿学习的迁移

一、什么是迁移

二、幼儿学习迁移

三、促进幼儿迁移

第五章:幼儿学习个别差异与教学

树立一个观念——个别差异存在普通性针对个别差异如何教育(了解);

应用:如何开展适宜性教学

考试内容:

第一节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

一、什么是个别差异

二、幼儿学习能力差异

三、幼儿学习类型差异

四、幼儿学习告别差异

第二节 适宜性教学

一、什么是适宜性教学

二、适宜性教学的主要方式

第六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学

社会性概念(掌握);了解社会能力对幼儿的重要意义;应用:有效促进幼儿社会交往活动。

考试内容:

第一节社会性概述

社会性发展概念

第二节幼儿社会能力与学习

一、社会能力及其构成二、社会能力的价值

三、社会能力影响细节

四、教师如何指导幼儿社会能力发展

第三节幼儿同伴关系

一、社会测量法

二、幼儿同伴关系类型

三、指导幼儿同伴关系

第七章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与培养

了解创造性内涵、幼儿创造性表现;掌握和应用幼儿创造性培养的途经和方法

考试内容:

第一节幼儿创造性概述

一、创造性含义

二、幼儿创造性表现

第二节幼儿创造性学习

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征

第三节幼儿创造性的影响因素与教育培养

一、幼儿创造性影响因素

三、幼儿创造性的教育培养

第八章 幼儿的语言学习与教学

了解:幼儿是如何学语言的;掌握和应用:幼儿学习语言的有效策略。

考试内容:

第一节幼儿语言学习的理论

一、读写萌芽理论

二、全语言学习理论

第二节幼儿语言教学的策略与教师角色

一、幼儿语言教学策略

二教师在幼儿语言教学中角色

第三节婴幼儿语言的学习与促进

一、影响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内外因素

二、3岁前婴儿语言发展的有效促进。

三、3-6岁幼儿语言发展的有效促进。

第九章幼儿学习的评价

了解:幼儿学习评价的意义,掌握和应用:幼儿评价的具体方法。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幼儿学习评价概述

一、幼儿学习评价含义。.二、幼儿学习评价的价值。

第二节有效评价的特征与目标

一、有效的幼儿学习评价的特征

二、幼儿学习评价目标

第三节幼儿学习评价的方法

一、幼儿学习评价的基本方法

三、幼儿学习评价的综合方法

第十章幼儿园班级管理与环境创设

了解: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目标和特点;掌握和应用:管理的具体方法,初步学会环境设计。考试内容:

第一节幼儿园班级管理概述

一、什么是幼儿园班级管理

二、幼儿园班级管理目标与特点

三、有效班级管理方法

第二节环境设计与幼儿的学习

一、环境设计的原则

三、环境设计与幼儿学习行为

第十一章幼儿教师心理

了解: 明确幼儿教师的角色特征;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掌握:构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培养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幼儿教师的角色

一、幼儿教师与家长角色差异

二、幼儿年龄特点与教师角色

第二节幼儿教师心理素质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特点与幼儿教师职业特点

二、幼儿教师专业心理素质

第三节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四节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培养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王振宇:《儿童社会化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6.费斯勒 :《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董丽敏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等。

五、考核方式

方案

(一):本课程成绩考核采用综合评定法,总成绩为100分,由平时考核30%——、期末考核80%组成。

平时考核主要看出勤、课堂笔记、课堂听讲、平时作业等情况。

期末考核采取开卷考试形式,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简答题、列举题、辨析题、综合应用题、材料分析题等。

方案

(二):根据课程考核改革方案,如开展了研究性、探究性教学试点改革的班级,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出勤与听课等综合而成,在总成绩中占40%。具体为出勤占5 %;讨论占5 %;作业占10 %;调查报告或案例分析占20 %。

执笔人:李国强

二О一四年二月

第五篇:2013年辽宁省心理学考试大纲(模版)

2013年辽宁省心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3、感觉是人最简单的认知活动,但却是我们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4、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人格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书面调查、口头调查)、临床法、个案法。

6、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的专著。

7、构造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冯特、铁钦纳。主张用内省法研究心理经验。

8、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詹姆斯。主张研究人适应环境的心理机能。

9、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华生。主张用客观的方法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

10、完型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韦特默、考夫卡、苛勒。主张研究心理整体。

11、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主张用精神分析研究无意识。

12、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主张研究人的积极的本性。

13、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1)高尚的职业道德;(2)广博的知识;(3)完善的人格;(4)全面的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5)专业的技能: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教学监控技能、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技能。

14、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关注技术、倾听技术、沉默技术、宣泄技术、探讨技术、面质技术、自我表露技术、行为矫正技术。第二章 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1、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神经系统 脊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交感神经

植物性神经

副交感神经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心理产生的主要基础。

3、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的反应。

4、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5、巴甫洛夫把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的高级形式。

6、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也叫学龄前期(3-

6、7)、童年期也叫学龄初期(6、7-

11、12)、少年期也叫学龄中期(11、12-

14、15)、青年初期也叫学龄晚期(14、15-

17、18)。

7、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阶段性和连续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8、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遗传、生理成熟;(2)自然环境:空气质量、噪声、社会密度、自然灾害;(3)社会文化:文化传统、拷贝世界、学校教育。

9、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过渡性;(2)闭锁性;(3)社会性。第三章 中学生的学习

1、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2、学生学习的特点:(1)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2)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3)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4)为未来的实践做准备。

3、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有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4、学习的刺激—反应理论是由桑代克创立的;布鲁纳是学习的认知—发现理论模型的代表;班杜拉倡导的是社会学习理论。

5、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根据迁移作用的性质,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时间顺序的不同,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分为水平(横向)迁移和垂直(纵向)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6、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的认知结构;(3)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4)心向和定势。

7、技能是指通过练习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8、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1)认知定向阶段;(2)掌握局部动作阶段;(3)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4)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

9、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

10、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1)先快后慢;(2)先慢后快;(3)先慢后快再慢;(4)先快后慢再快。(会看图)

11、练习达到一定程度,动作技能成绩会出现暂时的停顿现象,叫“高原期现象”。

12、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未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3、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5)品德成分的交互作用。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过程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环节:(1)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2)传入神经的活动;(3)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

3、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每一种感觉都有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以及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4、后象是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视觉后象分正后象和负后象。

5、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适应包括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和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

6、感觉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7、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8、光的波长决定色调;振幅决定明度;成分决定饱和度。

9、视觉辨别物体细节的能力叫视敏度,在医学上称之为视力。

10、颜料混合遵循减法原则,色光混合遵循加法原则。

11、声波频率决定音高,声波振幅决定音响,声波混合决定音色。

12、味觉主要包括酸、甜、苦、咸。

1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14、错觉指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和歪曲知觉。

15、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第五章 记忆

1、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实现的。

2、记忆分类: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和运动记忆;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划分,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3、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是由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的。

4、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7±2个组块。

5、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错误地再认与重现。

6、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先快后慢(会画图和说明)

7、影响遗忘的因素:(1)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2)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3)学习的程度;(4)情绪体验。

8、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9、明明知道某件事情但就是无法回忆出来的现象称为“舌尖”现象。10、表象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的特征。

11、有效的记忆策略:(1)复述;(2)背诵;(3)结果反馈;(4)记忆线索。第六章 思维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2、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3、思维分类: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创新成分的多少,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

5、概念分类: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程度,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关系概念;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可分为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根据概念的外延特征,可分为单独概念、普通概念和集合概念;根据概念的认为性,可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6、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1)过去经验的影响;(2)提供概念所包括事物的变式;(3)下定义;(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5)概念系统。

7、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其形式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8、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知识和智力;(2)问题情境;(3)功能固着;(4)原型启发;(5)定势;(6)酝酿效应。

9、问题解决的一般性障碍:(1)情绪障碍;(2)文化障碍;(3)习惯障碍;(4)知觉障碍。

10、言语的形式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有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11、想象是在人脑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第七章 意识状态

1、意识的特征:(1)觉知性是最基本的特征;(2)能动性;(3)目的性;(4)社会历史性。

2、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3、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4、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

5、注意分类: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分为无疑注意和有意注意。

6、引起无疑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2)主体自身的状态:需要和兴趣、已有知识经验、生理状况和情绪状态。

7、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目的任务要明确;(2)合理地组织活动;(3)克服困难。

8、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范围;(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第八章 行为调控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2)需要的层次越低,越基础,迪对人的影响越大;基本需要得以满足,高层次需要才能出现;(3)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需要分类:依需要的起源可将其划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4、动机是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5、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调节与维持功能。

6、动机分类:根据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可分为有意识东河无意识动机;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7、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动机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会画图和看图说明)。

8、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9、意志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力。

10、动机冲突的形式:(1)双趋式冲突;(2)双避式冲突;(3)趋避式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

11、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制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12、挫折的应对方法:(1)正确对待挫折;(2)改善挫折情境;(3)总结经验教训;(4)调节包袱水平;(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3、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

14、情绪状态:(1)心境;(2)激情;(3)应激。

15、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1)生理;(2)学习;(3)自我心理;(4)人际关系;(5)社会。16:、中学生情绪障碍的调节:(1)提高认识水平,丰富情感体验;(2)调节情绪状态,合理宣泄;(3)转移注意力;(4)自我言语暗示;(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第九章 人格特征

1、人格特性:(1)独特性;(2)整体性;(3)稳定性;(4)功能性;(5)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2、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2)家庭环境;(3)学校教育;(4)社会文化;(5)自我因素;(6)自然环境。

3、能力的分类: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照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大小,可分为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能力在人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和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可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按照能力的功能,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4、液体能力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天赋;晶体能力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5、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能力类型的差异;(4)特殊能力的差异;(5)能力的性别差异。

6、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智力测验发表于1905年,是由比纳、西蒙编制的,称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7、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倾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个人色彩。

8、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9、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10、性格的类型:根据知、情、意在性格中的表现程度,可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根据个体的独立性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根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根据个体的社会生活方式,可分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和宗教型。

11、当代健康人格的主要标准:(1)智力正常;(2)认知客观准确;(3)开拓进取、创新的精神;(4)社会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5)道德责任感;(6)事业心和工作能力;(7)情绪调控能力;(8)人际关系融洽;(9)意志坚强可控;(10)独立性和自主性。

12、应对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时为减轻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

13、应对的特征:(1)情境性;(2)过程性;(3)策略性;(4)反应性;(5)中介调节性。第十章 人际交往

1、交往过程的基本要素:信息源、信息、信息渠道、接受者。

2、人际交往的种类:根据社会个体人际反应的外部表现,人际关系可划分为外露型、内涵型、伪装型;按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人际关系可分为血缘型、地缘型、业缘型;依据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将人际关系分为谦让型、进取型、分离型。

3、人际认知是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4、人际印象是指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其具有一致性倾向、评价的中心性、核心特征作用等特点。

5、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对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

6、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

7、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征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8、定势效应是指当认识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以有准备的心理状态,按事物的一定外部联系对他们进行认知和评价。

9、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征,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形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10、正性偏差是指人们对他人的判断往往具有正面评价超过负面评价的倾向。

11、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12、归因指的是根据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其原因的过程。

13、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强烈的交往需要并渴望独立;(2)采取自主独立的行为倾向,关注自我发展;(3)趋向关系性交往;(4)喜欢与异性交往。第一章 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3、感觉是人最简单的认知活动,但却是我们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4、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人格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书面调查、口头调查)、临床法、个案法。

6、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的专著。

7、构造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冯特、铁钦纳。主张用内省法研究心理经验。

8、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詹姆斯。主张研究人适应环境的心理机能。

9、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华生。主张用客观的方法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

10、完型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韦特默、考夫卡、苛勒。主张研究心理整体。

11、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主张用精神分析研究无意识。

12、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主张研究人的积极的本性。

13、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1)高尚的职业道德;(2)广博的知识;(3)完善的人格;(4)全面的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5)专业的技能: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教学监控技能、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技能。

14、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关注技术、倾听技术、沉默技术、宣泄技术、探讨技术、面质技术、自我表露技术、行为矫正技术。第二章 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1、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神经系统 脊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交感神经

植物性神经

副交感神经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心理产生的主要基础。

3、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的反应。

4、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5、巴甫洛夫把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的高级形式。

6、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也叫学龄前期(3-

6、7)、童年期也叫学龄初期(6、7-

11、12)、少年期也叫学龄中期(11、12-

14、15)、青年初期也叫学龄晚期(14、15-

17、18)。

7、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阶段性和连续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8、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遗传、生理成熟;(2)自然环境:空气质量、噪声、社会密度、自然灾害;(3)社会文化:文化传统、拷贝世界、学校教育。

9、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过渡性;(2)闭锁性;(3)社会性。第三章 中学生的学习

1、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2、学生学习的特点:(1)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2)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3)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4)为未来的实践做准备。

3、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有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4、学习的刺激—反应理论是由桑代克创立的;布鲁纳是学习的认知—发现理论模型的代表;班杜拉倡导的是社会学习理论。

5、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根据迁移作用的性质,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时间顺序的不同,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分为水平(横向)迁移和垂直(纵向)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6、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的认知结构;(3)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4)心向和定势。

7、技能是指通过练习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8、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1)认知定向阶段;(2)掌握局部动作阶段;(3)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4)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

9、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

10、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1)先快后慢;(2)先慢后快;(3)先慢后快再慢;(4)先快后慢再快。(会看图)

11、练习达到一定程度,动作技能成绩会出现暂时的停顿现象,叫“高原期现象”。

12、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未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3、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5)品德成分的交互作用。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过程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环节:(1)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2)传入神经的活动;(3)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

3、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每一种感觉都有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以及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4、后象是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视觉后象分正后象和负后象。

5、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适应包括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和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

6、感觉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7、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8、光的波长决定色调;振幅决定明度;成分决定饱和度。

9、视觉辨别物体细节的能力叫视敏度,在医学上称之为视力。

10、颜料混合遵循减法原则,色光混合遵循加法原则。

11、声波频率决定音高,声波振幅决定音响,声波混合决定音色。

12、味觉主要包括酸、甜、苦、咸。

1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14、错觉指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和歪曲知觉。

15、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第五章 记忆

1、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实现的。

2、记忆分类: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和运动记忆;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划分,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3、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是由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的。

4、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7±2个组块。

5、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错误地再认与重现。

6、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先快后慢(会画图和说明)

7、影响遗忘的因素:(1)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2)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3)学习的程度;(4)情绪体验。

8、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9、明明知道某件事情但就是无法回忆出来的现象称为“舌尖”现象。10、表象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的特征。

11、有效的记忆策略:(1)复述;(2)背诵;(3)结果反馈;(4)记忆线索。第六章 思维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2、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3、思维分类: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创新成分的多少,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

5、概念分类: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程度,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关系概念;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可分为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根据概念的外延特征,可分为单独概念、普通概念和集合概念;根据概念的认为性,可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6、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1)过去经验的影响;(2)提供概念所包括事物的变式;(3)下定义;(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5)概念系统。

7、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其形式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8、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知识和智力;(2)问题情境;(3)功能固着;(4)原型启发;(5)定势;(6)酝酿效应。

9、问题解决的一般性障碍:(1)情绪障碍;(2)文化障碍;(3)习惯障碍;(4)知觉障碍。

10、言语的形式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有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11、想象是在人脑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第七章 意识状态

1、意识的特征:(1)觉知性是最基本的特征;(2)能动性;(3)目的性;(4)社会历史性。

2、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3、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4、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

5、注意分类: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分为无疑注意和有意注意。

6、引起无疑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2)主体自身的状态:需要和兴趣、已有知识经验、生理状况和情绪状态。

7、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目的任务要明确;(2)合理地组织活动;(3)克服困难。

8、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范围;(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第八章 行为调控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2)需要的层次越低,越基础,迪对人的影响越大;基本需要得以满足,高层次需要才能出现;(3)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需要分类:依需要的起源可将其划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4、动机是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5、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调节与维持功能。

6、动机分类:根据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可分为有意识东河无意识动机;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7、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动机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会画图和看图说明)。

8、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9、意志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力。

10、动机冲突的形式:(1)双趋式冲突;(2)双避式冲突;(3)趋避式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

11、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制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12、挫折的应对方法:(1)正确对待挫折;(2)改善挫折情境;(3)总结经验教训;(4)调节包袱水平;(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3、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

14、情绪状态:(1)心境;(2)激情;(3)应激。

15、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1)生理;(2)学习;(3)自我心理;(4)人际关系;(5)社会。16:、中学生情绪障碍的调节:(1)提高认识水平,丰富情感体验;(2)调节情绪状态,合理宣泄;(3)转移注意力;(4)自我言语暗示;(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第九章 人格特征

1、人格特性:(1)独特性;(2)整体性;(3)稳定性;(4)功能性;(5)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2、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2)家庭环境;(3)学校教育;(4)社会文化;(5)自我因素;(6)自然环境。

3、能力的分类: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照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大小,可分为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能力在人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和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可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按照能力的功能,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4、液体能力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天赋;晶体能力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5、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能力类型的差异;(4)特殊能力的差异;(5)能力的性别差异。

6、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智力测验发表于1905年,是由比纳、西蒙编制的,称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7、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倾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个人色彩。

8、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9、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10、性格的类型:根据知、情、意在性格中的表现程度,可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根据个体的独立性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根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根据个体的社会生活方式,可分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和宗教型。

11、当代健康人格的主要标准:(1)智力正常;(2)认知客观准确;(3)开拓进取、创新的精神;(4)社会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5)道德责任感;(6)事业心和工作能力;(7)情绪调控能力;(8)人际关系融洽;(9)意志坚强可控;(10)独立性和自主性。

12、应对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时为减轻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

13、应对的特征:(1)情境性;(2)过程性;(3)策略性;(4)反应性;(5)中介调节性。第十章 人际交往

1、交往过程的基本要素:信息源、信息、信息渠道、接受者。

2、人际交往的种类:根据社会个体人际反应的外部表现,人际关系可划分为外露型、内涵型、伪装型;按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人际关系可分为血缘型、地缘型、业缘型;依据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将人际关系分为谦让型、进取型、分离型。

3、人际认知是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4、人际印象是指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其具有一致性倾向、评价的中心性、核心特征作用等特点。

5、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对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

6、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

7、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征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8、定势效应是指当认识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以有准备的心理状态,按事物的一定外部联系对他们进行认知和评价。

9、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征,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形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10、正性偏差是指人们对他人的判断往往具有正面评价超过负面评价的倾向。

11、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12、归因指的是根据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其原因的过程。

13、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强烈的交往需要并渴望独立;(2)采取自主独立的行为倾向,关注自我发展;(3)趋向关系性交往;(4)喜欢与异性交往。

下载《心理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学》考试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主要流派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 实验法 1.变量与控制2.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3.......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2014(优秀范文五篇)

    2014年春《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一、应掌握的概念 行动研究、先行组织者、自我效能感、替代强化、心智技能、品德、态度、学习策略、直观教学、概念形成、程序性知识、概念......

    教育学和心理学考试大纲.(深圳市考试院)

    《教育学》部分 一、绪论 掌握“教育学”的概念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熟悉教育学创立的标志和条件;了解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了解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了解主要几种教育学派......

    幼儿心理学大纲

    1-4章选择题 1、下列哪一个不属于心理过程?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注意 2、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 A、需要 B、信念 C、理想 D、气质 3、心理学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于......

    心理学论文大纲

    学校代码: 学 号: 武汉大学学位论文 题目 姓名 系别 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张三 XX学院XXX 李四 教授学位论文完成日期 2013年12月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灵” “灵魂”—心理学最早的定义就是“对心灵或灵魂的解说” 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世纪初叶 赫尔巴特(德) (2) 心理学的研究......

    2013年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2012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一、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综合》是2012年应用心理硕士(MAP)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心......

    2018年南开大学《心理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模版]

    《心理学专业基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科目考试是我校心理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课考试。我校将根据考生本科目的考试成绩与另外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