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5 06:3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

第一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正确认识父爱与母爱,对“爱”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比较法,对父爱与母爱进行比较,重新审视其本质。

2、问题探究法,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学习重难点 如何理性地看待“爱”。学习步骤

一、自读检测,巩固基础

1、填空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辜负()惩罚()藩篱()借鉴()专横().....押解()解数()刹车()刹那()惶恐().....咄咄逼人()休戚相关()..

二、阅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概括地讲,这篇文章谈了“爱”。具体如下:

(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二)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8)

(三)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9—10)

三、具体探究

1、在同学们的心中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含蓄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么样的呢?

(1)仔细阅读文中描写母爱的段落,找出体现了母爱的特点的句子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母爱是无条件的。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2)仔细阅读文中描写父爱的段落,找出体现了父爱的特点的句子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2、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母爱 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温和 独立 父爱 给孩子信心 指导孩子生活 理智 自信 因此,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爱,他们还使孩子在爱中成长,又学会去爱别人,这是一个理性的、圆形的过程。

3、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弗洛姆笔下的父爱、母爱的理解。

4、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孩子的爱”三者的爱,那么在文章中“孩子的爱”是怎样的?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 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很明显,在10岁之前,孩子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那么我想,我们在坐的各位,有没有那个是10岁以下的?8岁以下的?刚出生的?就更没有了!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孩子一样,因为被人爱,才去爱;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别人的爱无动于衷,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在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孩子,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四、拓展训练

同学们现在是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

第二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3、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其本质。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教学时数】:一课时

【预习】

1.通读课文,初步把握作者观点,感知主要内容。

2.识记下列字音及字形:

一刹()那给()予罪孽()咄咄()逼人

biàn()认yuān()源lǚ()行归根结dì()

3.完成学案上的题目。

【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弗罗姆及其《爱的艺术》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二.自主探究

1、归纳本文的主旨:

2、阅读课文1—3段,回答下列问题:

(1)《爱的艺术》一书要使读者相信:“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情感”,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说明。

(2)“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试从这句话分析“母爱”的作用。

(3)文章中谈到两种“爱”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原则区别在哪里?

3、阅读4-7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这一句中的“这种变化”具体指什么?

(2)联系全文,回答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

4、阅读8-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分条回答理想的父爱是怎样的?

(2)结合文章,分条回答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拥有怎样的特点?

(3)《爱的艺术》一书指出,爱是一种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学到手的能力,这一点对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

三、课堂小结

在我们成长的磕磕绊绊中,总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不关有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

四、作业拓展: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根据体验和经历,写成一篇800字的文章。

强化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与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诞dàn生刹shà那缺陷xiànB.凝níng聚依赖lài履lǚ行

C.专横hèng辜gū负罪蘖nièD.嬴yíng得渊yuān源秩zhì序

2.下列加点的成语,有误的一项是()

A.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

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B.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

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C.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D.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

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

象,而且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B.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生病或者听话、孤立

无援。

C.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

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D.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⑤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

A.②⑤③①④B.①④②⑤③C.④①⑤③②D.①④②⑤③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本1~4段,回答5~7题。

5.第2段“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中“本来面目”的意思是()

A.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B.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C.一切接触到的事物可感的性质、特征等。

D.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

6.对“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B.孩子被母亲爱是因为他们是母亲的孩子,有被母亲爱的资本。

C.长得可爱、孤立无援都可以成为孩子获得母爱的理由。

D.母爱的无条件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7.下列对选文理解的句子中,有误的一项是()

A.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不能很好地辨认物体,是因为婴儿只能意识

到他的内部要求。

B.孩子在生长、发育后,开始有能力区别外部事物的不同,这就使他们能够去

爱自己的母亲。

C.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逐渐由自恋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

同他人的统一。

D.爱的对象的发展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对象应是自己的母

亲。

1、明确:本文阐释了父爱和母爱之间的联系与关系、性质与区别。他首先阐述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爱以及爱从幼稚道成熟的过程。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懂爱的重要性,去创造爱,产生成熟的爱。指出一个人成为自己的父母,健康灵魂,走向成熟的途径。2(1)明确:婴儿时期:婴儿出生一段时间后同他出生以前没有大多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身以外的世界;

童年时期:他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他如果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起来成为一种经验:我被人爱。

8—10岁:儿童到了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情感,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第一次感到要送母亲一个东西„„

(2)明确:正是母爱的潜移默化使得孩子的心灵由索取趋向奉献,由被热爱到爱别人;母爱的无私使子女在获得满足与快乐的过程中意识到给予的重要性,爱他人不仅给人带来幸福,也让自己体会到幸福和快乐。这是母爱的真谛,正是这种由母爱衍生的爱人之心让每个人意识到他人的重要和社会的美好,从而构成和谐统一的人类社会。

(3)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身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它嗯和社会中才能实现。给比得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得到快乐。爱比他人更重要。前一种爱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爱,受到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3(1)明确:这种变化指的是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

(2)明确: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世界。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关怀和安全感。父亲给孩子指出通往世界的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母爱从本质上说是无私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

母爱的积极面是: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能给孩子安全感。消极面是母爱不能用努力去唤取,根本无法赢得,也容易让孩子失去独立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父爱的积极面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可能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极面是必须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期望的情况下,可能失去,有时过于严厉。4(1)明确:能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应该宽容有耐心不要盛气凌人甚至专横;应该使孩子能对自身产生自信心成为自己的主人。

(2)明确:综合了同父母亲的关系,并能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3)明确:一个好家长应该希望孩子成长、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他应该克服惶惑不安的情绪;一个好父亲在指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宽容和耐心,使孩子逐渐相信她最机并最

终把握自己,这些都需要学习。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1、高一新生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恰逢母亲节,不少同学说了具体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离世五个月的年轻的母亲。这不在我的教学设计范围内,是课堂上本人有感而发的)——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2、联系电视剧《亲情树》,大姐孙雨欣用无悔的青春换来了弟弟妹妹永远的尊敬和永恒的亲情。

3、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层层推进,希望让学生明白:①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②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③爱的升华——珍惜情感,感恩

第三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鞠躬)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来说教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名人的随笔杂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一篇著名的随笔,文章阐述了父爱、母爱的不同特质以及它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影响。文章思想深刻、结构严谨,是培养学生阅读论述类文章能力的好范例。

因为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逻辑技巧的掌握相对欠缺,又因为文章思想深刻,不易理解。所以,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本文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和提炼文章的观点。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对父爱、母爱的本质的认识,学会感恩父母、回报社会。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作者在文中阐释的爱的本质及成熟的爱应具备的条件。

接下来说教学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语文素养,教学应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将采用多媒体展示、讲授、提问、点拨等教法。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在学习方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具体包括:预习、朗读、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方法。以上教法学法我将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展示。

下面重点说下我的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新课。我将采用如下方式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爱。我们熟悉爱,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父爱、母爱、友爱等等,爱在我们心中,所以它属于情感范畴。然而,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力,他就是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弗罗姆,他在《爱的艺术》中系统的阐释了他对爱的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父母与孩子的爱》,感受弗罗姆带给我们的那一份陌生的爱吧。

这样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抓住文中关键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在学生有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后,将进入第三个环节;重点研究课文

这个环节,我主要用提问法、点拨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这一过程中,我会扮演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进行思考,从而解决教学目标。

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人爱的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通过之前的阅读很快可以在前三段中找到三个阶段:婴儿、儿童、少年,进而概括出三个阶段的特点:“自恋阶段”、感到被人爱和感到爱别人的快乐。

学生找到答案后,我再提出第二个问题:父爱和母爱的特点以及积极面和消极面各是什么?

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找到文中相应的关键句,然后进行概括总结。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也很容易解决。

接着我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思考作者认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较为简单学生很快能锁定第9段,概括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是在内心建立起父母两个形象。

最后,我会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本文是按什么顺序?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这个问题意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论述的逻辑性。有了前面的问题做铺垫,这个问题已经不难回答了。本文是按照孩子的成长顺序,从爱的能力和爱的对象进行论述的。

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探究,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另外,我还设置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我会组织联系实际对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区别进行讨论。意在调动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课堂进行到这里,就要接近尾声了。最后,我设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以“父爱或母爱”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意在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

完成了上面的教学过程,就会形成我这节课的板书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婴儿—“自恋阶段” 母爱 + 父爱 = 成熟 儿童—“我被人爱” 无条件 有条件 少年—“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必赢得 可以赢得

无法赢得 必须努力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是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概括,清晰明了,利于学生对课文重点的把握。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足是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鞠躬,擦黑板)

第四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二、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

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 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 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

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 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等。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本文标题中的“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前面的“父母与孩子”则限定了所写内容的范围。文章主要论述了父母之爱的条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

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

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障碍。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三分钟后)

1.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所找词语以及解决的结果,根据情况,教师明确如下: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帮助。

休戚相关:欢乐和忧愁一起分享,有利和不利的遭遇一起经历。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有岔出了新的问题。归根结蒂:归结在根本上。

惶恐:惊慌害怕。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2.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文章结构划分情况,教师指导明确,并在黑板上形成提纲:(利用多媒体展示)

(一、二、三为大的层次标志,1、2、3为自然段标志)一(1、2、3):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二(4、5、6、7):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三(8、9):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回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达到综合,成为自己的父母。四(10):总结全文。(注意过度段和过度句)由此看出,本文的思路是:

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即人的成长成熟过程,层层深入,阐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极其发展变化的。孩子从以母亲为中心转到以父亲为中心,然后最终与他们分离,并在自己心中同时拥有父母两个世界,从而达到奠定灵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础。

四、跳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知识目标)

(两分钟后,让一位学生发言,教师指导明确,形成提纲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本质上:

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祝福,是和平。

父爱是有条件的,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人生关系上:

母亲代表自然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上: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信心。

2.母爱和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母爱:

积极面: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面;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父爱:

积极面: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五、同学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觉有的句子比较长,或者句法顺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理解上有些困难。主要因为这是译文,必须符合原文的风格。请找出该类句子,准确理解其含义,并试着用现代汉语的方式换一种说法。(能力目标)

(学生寻找并讨论两三分钟后,找几个学生说出所找的句子极其理解。教师取其交集,举例明确如下。)

1.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分析:用假设的语气表达婴儿出生时的情况,这种虚拟语气表现了作者使用语言的严谨性,语句用“仁慈”修饰“命运”,为后文母亲对孩子的无私关爱作铺垫,形象地表现出母爱的特点。自我说法:有母亲保护婴儿,他才不会感到离开母体的恐惧。如果不这样,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2.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相互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分析:形象地描述了孩子与人最初的交往,排比的句式概括了婴儿成长中的特点。通过这种描述得出一种结论和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然后用“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一句引出对母爱特点的描述“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最终得出结论:母爱是无条件的。

自我说法:他被人爱,因为他是母亲的孩子。所以,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3.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 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的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分析:用虚拟语气提出自己的问题,靠努力得来的爱不是永恒的,用对比写出人们渴望母爱的最大原因,同时这种议论也引出了下文对父爱的论证。“被人需要而已”一句更能对比出母爱的伟大来。

自我说法: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因为可能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因为这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而是使对方快乐,被人需要而已。

4.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分析:用对比的手法,阐述孩子接受父母影响的实质和内容,说明孩子是如何发展母亲的良知,而又发展父亲的良知的。

自我说法: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认为,人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我认为,人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六、根据以上句子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带给你哪些影响,你是怎样不自觉地同时拥有这两个世界的。(能力情感目标)

(思考讨论两分钟,学生起来发表看法,老师适当引申,培养学生爱心,增加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提示性明确:

1.人生下来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母亲一直不辞劳苦,无条件的抚养和关爱孩子。(让学生举例)

2.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后,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让学生举例)

3.一个成熟的人既发展了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父亲的良知,最后达到综合。(让学生举例)

七、除了父亲母亲,还有哪些人关爱过我们,让我们感动不已呢?请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情。(能力情感目标)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爱心的表现,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八、作业(能力情感目标)

写一个父母或者他人对自己具有爱心的小故事。要求写真人真事,有真情实感。

(目的,培养感受爱心的能力。)

一、导入: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不能失而复得的也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又如何提高生命的质量呢?让我们一同走入短文三篇去找寻答案。

二、探究学习新课内容。

1.[探究过程一] 学习《热爱生命》一文(1)审读配图,关注配图中的元素。提示:布满蛛网的钟表盘

失落的钟摆

背对着钟表盘和钟摆的中世纪人

(2)诵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解读配图,思考配图要告诉我们什么? 提示:钟表可以对应为“生命”、“时间”,布满蛛网的钟表盘可以对应为“消磨时光”,遗落的钟摆可以看成是“匆匆流逝的光阴”,中世纪人背对钟表的行为可以看成是文中所写的哲人习气——尽量回避生命的流逝,无视生命流逝的存在,仿佛度过生命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教师阐述:

全图可以做这样的解读。配图向我们展示了作者所生活的欧洲中世纪时 代的哲人们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思想状况,当时的哲人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 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 件贱物似的“。

(3)在作者看来生命是什么样的?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提示: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 比的。

品味下列语句

.“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因为好好享受了生活,对死亡就不感到遗憾。).“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小结:作者面对如此优越、值得称颂并富有乐趣的生命他准备乐于生,享 受生活。讲究方法,关心生活。

(4)思考:在谈到乐于生,享受生活之前作者先谈到了死,作者既然认为生命“值得称颂,富于乐趣”、“优越无比”,那么为何又在第二段中说“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怎么理解“生之本质在于死”一句。提示:“生之本质在于死。”(有生就有死,没有死 也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种形式。).既有其生,必有其死。

生的结局就是死。所有生命都是会死去的,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就意味着死亡的开始。

生即死,死即生。此刻的你已不是从前的你(细胞不断死去,又不断重生),所以说生的本质是死。

作者在谈到热爱生命之前先说能坦然面对死亡,因为只有将现世生命过得丰

盈饱满的人,在死亡来临时才不会感到遗憾、惋惜,才能坦然。也就说作者认识到了生的本质之后,会更加珍惜此生。此时,做到此生无憾了,那么对告别人生还有什么惋惜呢!谈的似乎是生死观,但他要使此生无悔,同样还是在谈对生命的热爱。

(5)多媒体展示:中世纪的时代背景,人们的主流思想,认识蒙田思想的伟大和价值。教师阐述: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作为中世纪的一员,能够摆脱人们的主流思想,形成令今天的我们都称赞的伟大思想真的是难能可贵。(6)课内拓展:

古今中外的智者贤人为使生命丰盈饱满他们都做了深入的思考,对于生命的认识是相通的,人性是相通的。他们都告诫我们对待生命要热爱,对待死亡要从坦然镇定。历史上和当下也有一些人他们也懂得珍惜生命、坦然面对死亡请看:(投影展示)

英国渣打银行在对新员工的培训中有关应对抢劫的理论就是“贪生怕死”!国家新颁布了中小学生见义勇为要慎重的规定 司马迁隐忍苟活,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汶川地震中成名的“范跑跑” 恐怖头子本·拉登培训出的“人肉炸弹”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对这些人、事的看法和观点。思考这同作者所说的对待生和死的态度一致吗?

明确:渣打银行的理论是尊重生命的生存权,生存权是第一位的;新颁布的中小学生见义勇为的规定,也是从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存权的角度考虑的,重视生命、重视生存权是我们社会进步的体现。当然有象宁若诚这样的优秀青年我们应该是歌颂和赞扬的。司马迁忍辱偷生,屈原自投汨罗江,这两人我们现在给予的是赞许和肯定,因为他们都是为了信仰。同样范跑跑保全性命,拉登的人肉炸弹放弃生命,他们也是有信仰的,只不过他们的信仰违背了社会的主流意识和观点。

所以,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要热爱生命,不做无谓牺牲,学会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有所获,死得其所。

2.[探究过程二] 学习《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文

相对于浩瀚的宇宙和深邃的历史长河而言,个人的生命微不足道、转瞬即逝。但是思想会赋予生命力量,有思想的生命将会拥有更有意义的生活。(1)自读文章,思考帕斯卡尔认为“人”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人的特点是能思想、脆弱。

提示:相较整个宇宙而言,人因身体而脆弱,因思想而坚韧。在帕斯卡尔这里,人只是会思想的芦苇。

举出你熟悉的人或者亲历过的事例来证明帕斯卡尔的观点。

明确:霍金的事迹、汶川地震的幸存者们,等等。

(2)文章的结构为片段式,语言形式相对散乱,请用文中的语言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

明确: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人的全部尊严都在于思想。

我们要努力好好思想。这就是是道德的原则。(3)疑难句解读

教师阐述:本文哲学味道浓厚的句子很多,哪些语句是你不好理解的?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解读:一方面人在自然界面前是弱小的,另一方面人又因为思想超越了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因而能驾驭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显示出人的伟大,人的伟大来源于人思想的力量。

2.“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解读:教师可以举例解释人与其他生命的区别在于:人知道自己渺小,也知道自己不可能抵抗宇宙的力量,但是其他生物对于宇宙的力量却不能正确认识,对于自身的渺小也缺乏认识。因此,正是在人与物思想能力的区别中体现出人的高贵。人从而超越了肉体的渺小,实现了精神的伟大。

3.为什么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怎样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尊严与思想、道德之间的关系是这一部分的难点。实际上这句话的思想与前几句一脉相承,都体现出正因为客观上人类肉体的渺小无法改变,因此才需要用思想来体现尊严,而保持思考的习惯就是人类道德的原则。

作者把思想看做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有着绝对的优势,这种优势表现在思想精神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是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这里作者把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层面,换言之,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同时在进行道德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就能体现自己的尊严。

4.“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思想之所以囊括宇宙是因为思想没有边际,不受束缚,宇宙可以成为思考的对象(4)结合课文内容,并为本文配上

一幅形象的插图,并从课文中选择一句话作为注释语,并做适当阐释。学生展示:

3.[探究过程三] 学习《信条》一文

(1)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有思想的生命将会是丰盈饱满的,如何使生命丰盈饱满的问题美国当代作家福尔格姆在《信条》一文中已做过这样的思考。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福尔格姆的人生信条。

明确: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2)具体来讲福尔格姆在幼儿园里学到的生活、做事、为人准则是什么样的? 请同学们浏览小字部分并思考文中简单的幼儿园语对应的深广的人生道理是什么?

小结:作者在文中通过浅显的幼儿园语,告诉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当我们拥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了正确的生活态度,遵循了友爱互助的为人准则,那么我们的人生状态将是健康的。

福尔格姆用浅显的幼儿园语告诉我们,要使自己的生命丰盈饱满就要学 爱自己、爱他人、爱生命、爱生活。

(3)课内拓展:解读课本P53页配图。提示从构图要素和注释语解读。

提示:全图重点构图要素是两个紧挨在一起的人并排坐在大树下,注释语也强 调了手拉手、紧挨一起。于文中的“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 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这一信条对应。

思考:为什么画者会从众多信条中选取了这样一条强调互助友爱的信条语作 为绘图的对象?互助仁爱的集体精神对于我们生命的意义何在? 提示:这一信条是作者在文中唯一重复强调的一条信条。绘图者也把这一条作为注释语放在了插图下。绘图者想告诉我们,他更看中在生命的历程中关爱他人的品质。一个人仅仅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只是单纯的关注自身的存在价值是不够的,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关爱他人,如何关爱集体,因为毕竟只有整个社会的健康才会有个人生命状态的健康。从这一意义上讲,关爱他人,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对我们人生的意义更为重大。

三、总结归纳

(教师通过板书巧妙地通过图画将三篇文章连为一体。)

师:以上三篇短文从文体上说都是观点鲜明,语言形象,思想深刻的哲理散文,我们通过解读形象的配图,自创形象的配图,了解了文章的主旨。蒙田告诉我们要热爱生命;帕斯卡尔告诉我们要使生命丰盈饱满、更加有意义,要做一个有思想,会思想的人;富尔格姆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应该遵循基本的人生信条,并且强调只是关注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是不够的,还有学会关爱他人、关爱集体。板书设计 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

学会思考

人生

遵守信条

四、作业设置

作业布置:今天,同学们学了三篇文章,相信能够指导同学们更好地面对生命、学会生活,有所启发。设想你是一个心理健康网站的版主主,面对这样的一个帖子,你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投影展示)

我读完初三就没读书啦。读书成绩不上不下。后去在别人店里学习了三个月电脑。又回家又读初三。没读完。又到深圳做了一年。见识了很多。又不想在那干了。回家玩了半年,我妈又托人让我到河南读职高要我学技术。我来这里比叫晚在班级中是插班生上课都听不懂。在这里我没一个人认识,又不懂他们这里的话。我湖南的,想过不想读了但觉的很对不起我爸妈。我现在觉得很迷茫,但又不能不读下去。不用跟我说大道理这方面我不比你们差,外面我见识得多。我原来在深圳做了一年的服务行业。知道很多。

五、结束语: 人是有生命、有思想、有信念的一种高级动物,是受到自然厚赐的优越无比的一种生命形式,我们应该用思想指引自己的行为,用信念照亮人生的道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让我们生活是丰盈充实,有意义,有价值的。如此,即是是“死亡”,我们也会泰然处之。

第五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天亮了》这首歌导入课题。

听故事:大家知道这首歌的背后的故事么?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一辆缆车正缓缓驶向山顶平台,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正准备让车厢里的人走出来。就在这一瞬间,意外地事故发生了,缆车不可思议地迅速往下滑去,惊慌失措的人们尖叫声连成一片。缆车迅速滑行大家说,人们还有生存的希望吗?(没有)原来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让年仅两岁半的孩子活了下来?到的并不是自己,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幻灯片)母爱的特点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母爱是无条件的。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父爱的原则是: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二如果说我们刚刚对父爱和母爱的感受是处在感性的,理性的眼光给我们概括了父爱和母爱的特点。性质特点吗?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孩子的爱”三者的爱,那么在文章中“孩子的爱”是怎样的?(幻灯片)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刚出生阶段8岁以下8——10少年时期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成熟时期(幻灯片)30 米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巨响后重重地撞在。可是,一个年仅两岁半的小孩居然活了下来。小孩的父母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儿子高高举起。而他的双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人 对,是父母之爱,是爱的力量,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的爱!,看看作者的笔下,父母之爱又是怎么样的呢?

“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较浅的层面的话,不过,弗洛姆仅仅是想告诉我们父爱和母爱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

无爱的意识

有被爱的意识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

米下的山谷中。结果,这个名叫是什么今

那么弗洛姆则是用

世„„大家说,岁

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很明显,在10岁之前,孩子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那么我想,我们在坐的各位,有没有那个是10岁以下的?8岁以下的?刚出生的?就更没有了!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孩子一样,因为被人爱,才去爱;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别人的爱无动于衷,界的存在”?可见,种能力。(幻灯片)《爱的艺术》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幻灯片)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幻灯片)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正有能力爱的人呢?同学们现在是少年了,及同他人的统一,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他人的能力时,的人。所以这堂课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板书设计

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

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孩子,等

(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婴儿——8岁以下——

无爱——有爱的意识——有爱——创造爱

“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

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

8—10岁——少年——成熟

爱是一

你确实见过多少真体验关心他人以快乐!”

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请付出爱心给父母,爱是一种能力

下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宿州三中下派祁县中学支教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武金华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优质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2012-04-15 20:19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 ——参加09年省优质课比赛有感 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焦作市外国语中学 李......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认识到父爱母爱的区别; 能力目标:学会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父母之爱;学习文章的哲学语言和作者思路。......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教......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柳永的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前系统部分一、标分析 《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论述类,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材资料: 教材单元(篇)分析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