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总理栽的缅桂花树》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周总理栽的缅桂花树》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语文A版三年级上册《周总理栽的缅桂花树》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诗句。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体会诗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诗中周总理对各族人民的祝福与期待,感受文中的我对总理的深切怀念。
2、激发学生对周总理的热爱,并树立勤奋学习建设祖国的信念。
重点、难点关键
1、朗读诗歌、谈话诗意。
2、感悟文中由数及人的写法,激发学生对周总理的热爱与怀念。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导入。老师出示文中的插图。
1、学生看图,书书图上画了什么?
2、指名反馈,导入新棵。
3、老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认识生字“缅”。
4、认识周总理。
(1)、学生介绍、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和文章。(2)、老师小结:周总理是我们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为总理。
6、认识周总理栽下的缅桂花树。(1)、学生看图介绍。
(2)、齐读“信息窗“中的内容,了解这棵缅桂花树的来历。
二、认读生字,通读诗歌。
1、学生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
2、老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认读。浓郁俊秀繁荣吉祥祝福一般记忆
3、集体评议,全班齐读。
4、从词中抽出本课的生字,开火车读并扩词。
5、老师强调生字的要点。
6、回到课文,学生再读诗歌,做到正确、流利。
三、整体感知,熟读诗歌。
1、同桌比赛读诗歌,看看谁读得更正确、流利。
2、整体感知: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3、指名反馈,评议。
4、全班齐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老师出示本课生字词,开火车读。
2、全斑齐读生字。
3、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知道文中主要写了作者看缅桂花树深切忆念周总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认真谈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二、读悟结合体会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节,思考:这节中共有几句话,每句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反馈评议。
(3)学生齐读第一句,说说这棵缅桂花树美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4)引导体会文中的两个比喻句,感受缅桂花树的芳香美丽。
(5)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6)老师小结,引导体会周总理种植缅桂花树的意义。
2、学习课文第二节。
(1)老师导言: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缅桂花数有是怎样的?
(2)齐读第二节:此时站在这高大的缅桂花树旁,作者想起了什么?
(3)说说总理的祝福和期望是什么?
(4)学生有过感情的读课文。
(5)老师总结:是的,总理的祝福与期待温暖着,激励着各族儿女。
(6)又是一个美好的节日夜晚,深切怀念着总理的“我”站在缅桂花树旁是怎么做的?
(7)指名读课文最后一句。
(8)讨论:在我心中珍藏的只是缅桂花的馨香吗?那到底是什么?
(9)学生自由发言、评议,感悟作者对总理的深切的怀念。
三、总结全文,练习背诵。
1、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
2、介绍、交流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诗句。
3、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板书:
周总理栽的缅桂花树
浓郁的香
寄托总理的祝福与期望
常青的树
葱绿的叶
金黄的花
课后反思:在教学本课时我想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学习。我为自己的想法有点沾沾自喜。却不料事实给了我当头一棒,我还埋怨学生没有积极性。这样让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我是这样教学的: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我把需解决的四个问题全部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通过默读来解决。开始大部分的学生很认真,慢慢就开始心不在焉,交头接耳了。课后,我反思自己,发现自己实际是犯了很多错误:
一、我对自己的教学对象不切实际的拔高。
作为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默读,怎样默读,目的是什么。而我又没有渗透过这种知识,上来就让他们默读解决问题,实在是有点为难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默读,并真正的使他们学会边默读边解决问题。
二、我急功近利的心态影响了教学效果。
我一味的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却忽略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一下子解决那么多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注意力和持久性还维持不了那么长的时间。作为教师应循序渐进,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安排教学,否则适得其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先让他们自学一个问题,逐步的增多,不能一口吃个胖子,那时两不全也不美了。
三、对于朗读的教学还是不够。
在朗读上我一直十分困惑,到底该怎样高效的进行朗读指导,如何在课堂上既理解了课文,又能很好的完成有感情的朗读的教学目标。尽管通过听课和理论学习我还是没能找到更好的引导方法,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探究学习下去。
四、对文本的把握力度不够。
文本教学不仅是课文还包括与之有关的信息及文章。教学课本再好而忽略了其他文本也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在理解各族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上,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学前应让学生看看有关的资料,或教师准备一些资料,通过读课外知识或许能更好的理解那种对总理的爱戴之情。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散于收集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以备教学之需。
第二篇:《比一比》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比一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二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美丽的农家小院作为背景,让学生认识常用的反义词和量词。悠闲的黄牛和花猫,嘻闹的鸭子和小鸟,甜蜜的杏子、桃子、苹果、红枣组成一幅温馨的农家生活场景。琅琅上口的韵文充满童趣,事物之间的比较也激发着儿童求知的欲望。别说是孩子连我也情不自禁爱上了它。琅琅上口的儿歌,诵读间会传出一种暖暖的情意。一个大,一个小,一边多,一边少,这是一种简单的比较,又是一种充满童趣的比较,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一个孩子在院子里跳跃、玩耍的身影,听到孩子清脆的童音。作为一节识字课,有它独特的风格。短短的一首儿歌中出现了好多的量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不同的事物应使用不同的量词,让我们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另外,儿歌中又出现了好几组反义词,这样鲜明的对比既让孩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容易理解它的含义。学生很容易模仿。
【设计思路】
识字和认物是《比一比》的两个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出农家小院的美丽朴实的情景使两者统一,让学生在情景的创设中整体感知课文,认识“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桃子、苹果、红枣”8个事物名称。让学生在朗读中发现本课要求掌握的反义词“多——少”、“大——小”和量词“群、颗、堆”。所以本课的难点是理 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生字,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在本课中,学会12个生字。
(2)能力目标:掌握“少—多”、“小—大”两组反义词,理解“群、颗、堆”的意思,并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情感目标:感受朗读的乐趣,体会语言的韵味。
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一)激情导入 在情境中识字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用上声情并茂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新课内容。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到农家小院的美丽,看到农家小院内传出的各种景物,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看到的东西,根据学生所说的用课件图片一一展示。通过文本和课件互为直观感知,然后离开图画,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一读,再去掉拼音让学生读,最后再给生字分类,在创设的情境中促使学生更好地识字,学词和读文,达到识字和学词的目的,提高识字能力。
(二)试读课文,熟悉内容
借助拼音初读课文,巩固拼音,熟悉课文内容。朗读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本课韵文浅显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儿童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朗读的乐趣,体会语言的韵味。在自渎自悟中知道韵文有4句,前两句比动物,后两句比水果;第一句和第三句比大小,第二句和第四句比大小。读的形式很多,可以是课件播放音乐,学生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画面,也可以学生自由读,个人抽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间竞赛读,拍手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了起来,在反复的诵读中,师生已经融入到教材所设置的情境当中,真正走进了美丽而温馨的农家小院。同时,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中华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图文结合,突破难点
在这个板块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两点来展开教学:第一是通过图片展示动物和水果的比较方式,理解两对反义词“大、小”和“多、少”。第二是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首先用铅笔标出呈现量词的韵文,提醒韵文中量词的用法。在学习“群”时,先出示一只鸭子,再出示许多许多鸭子,懂得“一群”和“一只”的区别,再请学生想想还可以说一群什么?理解“堆”时,课件出示一堆杏子,让学生再想想生活中还可以说一堆什么,说完后请学生比较“堆”与“群”的用法。在理解量词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背诵韵文,可以借助填空的方式背诵。也可以学生自由背,个人背,集体背、男女生比赛背、师生间竞赛背,拍手背。这样学生的积极性 3 完全被调动了起来,最后,结合动物图片,进行量词使用的说话练习,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使用量词。这样图文结合,联系实际,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理解量词;并在多种形式的练习中,学习运用,并巩固和拓展量词的积累。
第二课时首先要检查学生的识字和韵文的背诵情况,加深学生对韵文的理解和对量词及反义词的掌握情况。有生字花猫的猫我们认识一个新的偏旁“反犬旁”并帮助学生理解反犬旁与哺乳动物有关。
然后补充了一首量词歌来加深对量词的理解和运用。最后是指导书写,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发现写好字的基本规律,4个字的一竖都写在竖中线上,而竖中线左右两部分基本对称。书写时请学生注意“牛”一竖出两头,而“羊”一竖出头,写“小、少”时先中间后两边。老师先示范写这四个生字,在指导学生练习。
当堂达标是指当堂完成作业,其目的有三:一是严格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二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三是便于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实际,教师要对达标题进行精心设计,设计出符合实际、适合学生的习题。要用激励的语言进行教学总结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布置作业。
第三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3、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4、了解故事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寓意。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寓意。
2、了解课文内容,以问题为线索,理解为什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而青蛙眼中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体会文章在对比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全班认读词语卡片。
2、开火车个别认读。
3、师问:孩子们,喜欢青蛙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一则关于青蛙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标出自然段。
2、听完范读之后,教师再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天有多大?)
三、朗读感悟,细读课文
1、师:青蛙和小鸟是怎么争论的?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看看吧!请同学们三人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2——7自然段。学习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小鸟和青蛙说的话;找出小鸟和小青蛙的三次对话,想想它们为什么对天的看法不一样?
2、教师先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然后和学生共同找出小主角的三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
⑴ 指名读第一次对话。⑵ 交流读懂了什么。
⑶ 指导孩子读出小鸟又渴又累的语气,可加上适当的动作加以理解。
第二次对话:
⑴ 自读第二次对话,画出青蛙小鸟各自的观点。
⑵ 理解“大话”,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或身边的人说过大话吗? ⑶ 实验:用课本裹成圆柱形看天花板,并交流发现了什么? ⑷ 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理解“无边无际”,用“无边无际”说话。⑸ 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边读边评价指导。第三次对话:
⑴ 分角色读第三次对话。⑵ 用“一……就……”说话。
⑶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第三次对话。
四、教师小结
1、师:从同学们说的这些,我们知道了青蛙为什么错了,就因为它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了。青蛙将永远成为一只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哪位同学帮老师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生自由回答)
2、师: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啊!
五、拓展学习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能说说“坐井观天”的含义吗?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2、你觉得自己有像青蛙的地方吗?想一想。
3、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小鸟 无边无际 见多识广 天有多大? 看事物要全面 青蛙 井口那么大 目光短浅
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是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的字面意思,学生通过读课文,很容易便知道:坐在井里看天。可是,“坐井观天”是个成语,它有一定的寓意,而体会它的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因此,如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这则成语的寓意,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同时也是支持者和帮助者。也就是说,教师既要在前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实现和谐的互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于是,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特别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3人一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让他们通过朗读来感悟这一成语的寓意。刚开始,大部分学生声音很小,而且读不出青蛙和小鸟对话时争论的语气。后来,我在旁引导,并鼓励他们。为了更进一步体会“坐井观天”的寓意,我让学生亲自动手看一看,这使学生情绪高涨,因为他们尝到了动手的乐趣,学习的乐趣。由于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表现的平台,学生们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观察时所看到的。此时,教师再适时引导:书卷起来看到的是天花板的一部分,青蛙也是一样呀!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事物呢?学生便从中悟出道理,知道此成语的寓意: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只看某一部分。最后我又补充归纳“坐井观天”的寓意:我们看问题或者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样一来,又加深了学生的体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由此突破。我不难感受到:学生的潜力有多大,真的难以想象呀!
第四篇:《比例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比例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摘 要:利用奥运场馆与本校操场的鲜明对比,创建了设计足球场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绘图,无师自通的用到了按比例缩放,从而发现了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接着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学习了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并应用总结的公式解决了常见的比例尺问题,最后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拓展,介绍了比例尺的不同类别,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关键词:设计图;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中图分类号:O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5-00301-02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了解比例尺的用途和类型,正确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计算比例尺。
2、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计算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渗透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教学难点:
学生能正确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图画纸、作图工具、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为了办好这届盛会,我们国家专门建造和改建了许多奥运场馆,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课件出示)
1.漂亮的奥运场馆
2.育才小学后操场。
提问:看完这两组图片,大家有什么感想?
那我现在就向大家透露一个好消息,为了给同学们提供一个更好的锻炼身体的环境,咱们学校很快就要彻底整修我们的操场了,特别是要建造一个漂亮的足球场,你们高兴吗?不过现在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设计图还没有做好,校长想请咱们六(8)班的同学帮这个忙,你们愿意吗?
二、小组合作绘图
我们学校要修建一个长60米,宽30米的小足球场。请小组同学先一起商量商量,你们打算怎么画?然后再按照你们的想法画把它画下来。
(板书:长60米 宽 30米)
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是怎么画的?(组内代表发言,不同画法)
板书:
20cm 10cm
12cm 6cm
10cm 5cm
6cm 3cm
…… ……
三、认识比例尺,理解意义
1、引出比例尺
师:我们的设计图画好了,但是施工的师傅能从我们的设计图中知道咱们学校操场要修多大吗?(不能)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师:同学们的方法是想让工人师傅了解我们设计图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对吗?
其实用比的形式就可以表示两者的关系。
以一幅图为例(课件出示设计图:长30厘米,宽15厘米)
下面我们就用比的形式来表示这幅图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
首先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这个足球场长度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板书:30m :60m
=30cm :6000cm
=1 :200或1/200
提问:1:200表示什么意思?能看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吗?
师:1 :200就是这幅图的比例尺。(板书:比例尺)
提问:谁来说说什么是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师板书:比例尺=
2、计算比例尺
(1)师:刚才我们通过长度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求出了这幅图的比例尺。那么通过宽度可以求吗?(可以)谁来说说怎么求?学生口答。
(2)计算本组设计图的比例尺
接下来,快来算算你们组设计图的比例尺吧。
师巡视,指导学生把比例尺标在设计图的旁边。
反馈提问:你们组设计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四、应用比例尺
1、根据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进行足球比赛了?(缺少球门)
(课件出示)要在足球场左右两侧正中分别放置一个2米宽的球门,球门应该怎样画?
师:小组同学可以先讨论一下。看哪个组最快完成。(如果需要计算,把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反馈(先确定球门在图上的宽度,再画出)
展示学生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归纳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根据比例尺及图上距离球实际距离
(1)师:设计图完成了,相信我们很快就能在咱们自己的球场上痛痛快快踢一
场球了。我们知道在足球这项运动中,有罚任意球的说法。
课件演示
(2)引导思考:这个足球离球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呢?我们有办法知道吗?(指名回答)
(3)学生计算
(4)反馈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归纳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帮学校的足球场完成了设计图,还认识了比例尺(指课题)那关于比例尺,你都了解了那些知识呢?(学生小结)
六、练习
师:好,下面我们就应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课件)
七、生活中的比例尺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尺。
2、介绍线段比例尺,说说它表示的意思。今天我们用到的是数字比例尺。
3、师: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些比例尺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了,那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呢?工程师要绘制一个很小的机器零件图,他又该怎么办呢?
结语:看来生活中需要的不都是缩小的比例尺,有时也需要放大的比例尺。
课后反思: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图形缩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1、在情境中引出课题。通过比较美丽的奥运场馆和学校的后操场,让学生内心既激动,又期盼,不仅引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体会到继续学习的必要性。这样很自然的过度到设计足球场平面图的环节。
2、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足球场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3、在自学中学到知识。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样求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这一部分知识教简单。因此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
4、多媒体手段的合理运用。通过用实物投影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和以课件为载体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感到生动、直观,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值得思考的是:教学数学知识时要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挖掘教学素材,不能生搬硬套教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用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中来,用激情带动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五篇:《麻雀》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麻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摇撼、无可奈何、拯救、嘶哑、搏斗、庞大”等词语;会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点: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教学难点: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出示麻雀图,解说可爱、调皮、小麻雀对老麻雀的依恋,老麻雀对小麻雀的关爱。今天我们学习课文《麻雀》。
一、初读课文,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第3段。
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老麻雀是怎样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1、出示第3段: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2、引导学生抓住“无可奈何、刚出生不久、掉”等词体会小麻雀的可怜。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它拍打着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
4、指导朗读:“猛烈”写出了风很大,要重读;“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写出了小麻雀毫无办法,要突出它没办法,不知怎么办好,声音要拖长一些。“嫩黄”与“绒毛”要读得稍重一些。
三、学习第4段。
1、猎狗是怎么做的?出示第4段第1句。
2、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
3、谁能读出猎狗的可怕?
4、正当猎狗逼向小麻雀时,发生了什么?出示第4段第2、3句。体会:老麻雀此时是怎样的心情?出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抓住突然、像一块石头似的、落等词体会。)真实的说,老麻雀害不害怕?(害怕)哪为什么还要冲下来?它心里会怎样想?
5、此时,如果老麻雀和猎狗都开口说话了,他们会有怎样的对话?(老师扮演猎狗,学生扮演老麻雀对话,然后学生间对话。)理解“扎煞”的意思,什么时候看到过鸟儿扎煞?
师演猎狗:老麻雀,你真是自不量力,你这么弱小,在我面前不是送死来吗?难道你就不怕我吗?怕为什么还要下来?
6、朗读第4段。
四、学习第5段。
1、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出示第5段1、2、3句。你读懂了什么?老麻雀可以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可它为什么飞下来?老麻雀与“庞大的怪物”比起来是多么的弱小。老麻雀此时的心情怎样?“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力量?
2、这是一只怎样的麻雀?
3、老麻雀和小麻雀如果此时也会说话了,他们有怎样的对话?同桌练习。师生表演练习,生生表演练习。
4、朗读训练。读出紧张,强大。
五、小练笔: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敢震撼了,我也被老麻雀伟大的母爱震撼了。小麻雀也脱离了危险。可是小麻雀并没有真正的得救,它能否安全的回到鸟巢?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写下来。
1、生写。
2、交流。
六、升华感情。
1、母爱是伟大的,请大家看汶川地震中母亲救子的故事。
2、说说生活中母亲是怎样关心你的?
七、积累。交流收集赞美母亲的名言。
1、生说。
2、师出示,交流体会。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回家背给妈妈听。
八、你以后打算怎样报答母亲?
《麻雀》课后反思
1.课后以“我”为线索,生动形象地叙述了“我”的所见所闻,从而勾勒了一幅感人的画面,写成一个情趣横溢的故事。开始,教师不要直接提出问题,而要设好“铺垫”,创造好条件。学生对故事感兴趣,对感性的材料易接受。故事情节的小有波澜以及内容的生动性,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了基础。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接受有声有色地复述故事等方法,很快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后,教师应顺势提出第一个问题,让他们通过“思考—— 讨论 —— 发言”的办法去解决。尽管给故事分成几个部分难度并不大,却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因为学生要对有趣的故事与感性的材料进行分解与综合,要基本弄清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通过努力,基本弄清了故事的几个层次:“我”发现可怜的小麻雀 —— 猎狗威胁小麻雀 —— 老麻雀拯救小麻雀 “我”唤回猎狗走开。学生还没有学习故事情节的基本要素,但他们却能从故事的“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这其实是他们“追踪”情节,进行观察的结果。2.由于这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适应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因此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每一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光彩。许多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 “老麻雀为什么绝望的尖叫?”“老麻雀为什么像一块石头似的飞下来?”“老麻雀自知斗不过猎狗,为什么还要飞下来,岂不白白送死吗?”„„特别是一位同学提出的:既然“嗅”是“闻”的意思,文中为什么不用“闻”而用“嗅”呢?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嗅”是有目的闻,带有辨别味道的意思;有的说 “嗅”多用于动物„„真想不到四年级学生对遣词造句还有这么多研究,孩子们的问题既尖锐又深刻,发人深省。3.最后,教师还应顺着学生丰富的想象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老麻雀能不能把小麻雀送回巢里?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本文,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