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除法

时间:2019-05-15 06:0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除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除法》。

第一篇: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除法,初步感知除法算式的含义.2.经历分物体的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建立文字语言,操作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3.初步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文字语言,操作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教学过程:

一、借助分学具,在分东西的过程活动中感悟平均分。

1.咱们班有多少名学生?(45)老师把45名学生分成了几个组?快数一数。2.分别汇报。你有什么发现吗?(每组人数都一样多)

3.出示学具。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学具,我该怎么分呢?(学生各抒己见)4.每个组一袋。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5.谁帮老师发一发?其他同学看一看他是怎么发的?(拿一袋,分一组;拿几袋一组一袋……)

6.现在每个组手里面都拿到了学具,你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怎么回事?(每组分的一样多,公平)

7.一个组只有一袋学具,每个组5个人,你们准备怎么用?(分给组内同学,每人一种)(小组长动手分学具,组员看看组长是怎么分的)

8.回想:我们班45个同学分成了9组,每组有5个同学;9袋学具分给了9个小组,每组一袋;五种颜色的扣条,分给了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了1种。我们分的东西不一样,有什么是一样的呢?(我们得到的都一样)9.每份分的同样多,这种分东西的方法就是平均分。(?)

二、借助学具拼图形的活动认识除法 1.把12根扣条平均分成2堆,你会分吗?

2.和小伙伴分享你是怎么分的?(一根一根分,一份一份分)

3.你看懂他的意思吗?你赞同吗?(12根扣条,平均分成2堆,每堆有6根。)4.你们刚才分的过程写成:12➗2=6,你能看懂吗?(12根扣条,平均

分成2堆,每堆有6根)5.介绍除号——平均分

6.有12根扣条,拼同样大的三角形,你能拼几个?(小组合作)7.说一说你是怎么拼的?

8.刚才拼的过程可以用12➗3=4表示,你能结合拼的过程说一说12➗3=4表示什么意思?

三、根据除法算式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1.15÷5=3(学生操作,由于根数的需求,学生因需求而合作。可以定时间)2.汇报:其他同学读懂他们组的做法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关注同伴的交流)15根扣条,每5根做一个图形,可以做3个同样的图形。

15根扣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3根,拼成一个三角形。3.小组自己借用一些小棒,拼出你们组喜欢的形状。4.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说他的想法,并列出除法算式。

四、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分,还认识了除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第二篇:认识除法教案

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50页例

5、例6和相应的“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情境,经历从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写成除法算式,能根据平均分的情境填写除法算式,并能说明理由。

2.使学生在联系平均分的情境认识除法的活动中,体会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数学式子的过程,理解除法算式表示的平均分的含义,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感受除法来自实际生活中的平均分,对与数学相关的生活现象产生一定的兴趣;培养积极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除法含义。

[教学难点] 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师生各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新知

(一)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写除法算式。1.教学例5。

(1)出示例5情境和问题。

讲述:星期天小朋友们到公园里玩,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和读题,告诉大家:你从题里知道了什么?

提问:一共几个小朋友?(板书:6)每几人坐一辆车?(板书:2)要算出什么结果?

(2)引导思考、解决。

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可以怎样想呢?你能得出要坐几辆车吗?自己想一想,有困难可以用圆片摆一摆、分一分,得出要坐几辆车,把()填好;再和同桌说说你的做法、想法,结果是要坐几辆车。好吗? 交流:哪位小朋友用圆片摆的?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摆的,要坐几辆车?(根据交流教师用圆片演示,得出要坐3辆车)

这是把6个小朋友怎样分的?

有没有不摆圆片自己想的?来说说你怎样想的。

你们听明白了他说的有6人,每2人坐一辆,要坐3辆车是怎样想的吗?谁来说说看?

追问:他的想法实际上是把6个小朋友按什么分的,结果得到什么?

引导归纳:有的小朋友摆圆片分,有的小朋友看图直接想.用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6人怎样分的,结果要坐几辆车?(板书:3)(3)引入除法。

说明:刚才的问题,是把6人按每2人一份地平均分,结果得到坐3辆车。(指板书的数)这样把6人按每2人一份平均分,结果是3份,可以用除法计算,写成算式“6除以2等于3”。(在数中间板书除号和等号)

追问:根据什么写出“6÷2=3”这道除法算式的?

说明:这样的算式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除法算式。(板书课题:认识除法)

说明:这个符号叫除号。(在“÷”下面板书:除号)除号可以这样写:先写中间一小横,然后上面写一点,下面写一点。(让学生跟教师书空写除号)教学算式“6÷2=3”的读法,让学生读一读,并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2.教学例5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题目和图,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

提问:要知道可以分给几只小熊,应该把12个苹果怎样分,得到结果是什么?(让几名学生说一说,使学生明白:把12个苹果每3个—份地分,看分成几份)

按照这样平均分的分法,你能填写下面的算式吗?(学生填写、交流,集体订正)

集体读一渎算式。

追问:想一想,为什么算式可以写成“12÷3=4”?这个算式里的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回顾小结。

回顾:请小朋友回顾刚才两道题,是把6个小朋友、12个苹果怎样分的?这样的分法可以写成怎样的算式?

小结:像刚才两道题这样,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按几份平均分写除法算式。1.教学例6。

(1)出示例6情境和问题。

讲述:星期天小朋友们去植树。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和读题,想想从题里 你知道了什么,提出什么问题,和大家一起分享。

提问:这是要把6个小朋友怎样平均分?(板书:6 3)(2)引导思考、解决。

把6个小朋友按3组平均分,每组几人呢?看图自己想一想,也可以用 圆片分一分,得出每组几人,填在()里;再和同桌说说你的做法、想法。交流:哪位小朋友用圆片摆的?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每组几人。

(根据交流教师用圆片演示,得出每组2人)

这是把6个小朋友怎样分的?

有没有不摆圆片看图想的?来说说每组几人,你怎样知道的。

追问:他的想法实际上也是把6个小朋友按什么平均分的,结果每组几人?

引导归纳:有的小朋友摆圆片分,有的小朋友看图直接想,但都是把6人怎样分的,结果每组几人?(板书:2)(3)引入除法。

说明:这里的问题,也要平均分。这是把6人按3组平均分,结果得到每 组2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把6人平均分成3组,结果是每组2人,(指板 书的数)就写成“6除以3等于2”。(在数中间板书除号和等号)

让学生读一读算式。

追问:根据什么写出“6÷3=2”这道除法算式的?6和3各表示什么?2呢?

说明被除数、除数和商并板书在算式下面,并指给学生说一说。2.教学例6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题目和图,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

提问:要知道每人分得几支,要把8支铅笔怎样平均分,得到结果是什么?

按照这样平均分的分法,你能填写下面的算式吗?(学生填写、交流,集体订正)

追问:为什么要写成“8÷2=4”?这道除法算式的8、2、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回顾小结。

回顾:请小朋友回顾刚才两道题,6个小朋友、8支铅笔都是怎样分的?这样的分法可以写成怎样的算式?

小结:通过这里两道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巩固内化,加深认识 1.选择答案(口答)。

(1)8个同学在跳绳,每2人一组,分成了(4)组。列式是()。A.2×4-8 B.8÷2=4(2)10人打乒乓球,平均分成5组,每组(2)人。列式是()。A.2×5 =10 B.10÷5-2 提问:这里为什么都要选除法算式?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算式,集体订正,并要求学生说说10、2、5各表示什么,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说明:把10砖按每2块搬一次,求几次搬完,要用除法算。3.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算式,集体订正。

提问:为什么也可以写成除法算式?除数3表示什么意思?商3呢? 4.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可以看成怎样平均分的,还可以看成怎样平均分的。

学生独立读题并完成算式。

交流两道算式,教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两小题都用除法算?这两道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个朋友知道了只要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不管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还是按几份平均分、求每份是几个,都要用除法计算。

5.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除法算式。

三、全课总结

回顾: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都认识了哪些知识?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还有哪些体会?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算法,这就是除法。大家都知道了,在生活里有许多时候需要平均分,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一些物体不管是按每几个一份分、看分成几份,还是按几份平均分、看每份几个,都可以写成除法算式。不过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分法确定哪个做除数,得到的商是多少。大家还学会了写除法算式,读除法算式,知道了除法的运算符号是除号(指“÷”)。那你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现在这样的除号吗?请小朋友看课本第50页的“你知道吗”,把了解的内容互相说一说。

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P26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认识除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再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主要基础,因此我在讲授时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建立数学模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以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这过程中,认识除法的意义,对低年级学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当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我还要求学生能根据题意反复说说所列出的除法算式的意思,即除法算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这样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整堂课下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列出除法算式,还能理解其含义。

2、在练习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信息和找出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接着,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本领,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理解和巩固除法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

3、要充分了解和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强化练习。比如,除法算式的读,看似很简单,但对一部分学习困难生来说肯定会出现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我非常注意这一细小的环节,除了齐读,还指名让学生读一读,这期间我刻意安排一些学习困难生,让他们反馈学习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就让大家一起帮助纠正,这样,有利于加深大家的印象,使学生学得更扎实到位。

第三篇:除法的认识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设计:苏晓霞

评析:姚文娟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页至13页“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与学情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而,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所以,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特质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今后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教学准备:情境图课件、实物、学具袋(实物图片、小圆片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

谈话: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个故事,想听吗?(课件演示关于故事内容的动画)猴妈妈在果园里摘了6个桃子回来,要分给她的两个儿子明明和亮亮,明明手快,一下子拿走了4个,亮亮拿到了两个。亮亮可不高兴了,嘴撅得老高,说:“妈妈,这不公平。我要和明明分的一样多。”猴妈妈说:“那你说说,你分到几个桃子你俩分的才一样多呢?”亮亮想了想说:“一共有6个桃子,他分3个,我也分3个,我俩分的就一样多了。”猴子妈妈说:“亮亮还真聪明,明明,你觉得呢?”明明听了,仰起头大声说:“妈妈,我是想,这几个桃子不能只是我们俩吃,我们要和妈妈一起分,而且,每个人分到的都要一样多,所以,我这两个是要给妈妈的。一共有6个桃子,妈妈两个,我两个,亮亮两个,我们三个分的就一样多了。”明明说着,就把手里的两个桃子递给了妈妈。听了明明的话,亮亮也不生气了,还大声说:这样分我同意!妈妈看着两个又聪明又懂事的孩子,高兴地笑了。

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想说点什么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有可能学生的回答会偏离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只要学生能说出平均分桃子比较公平这个主题就可以了),其实,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平时在分物品的时候,往往也会像故事里一样,每个人都分得“同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故事让学生感知平均分,符合二年级学生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教师对于“一共有6个桃子,他分3个,我也分3个,我俩分的就一样多了。”这类语句的完整示范,给学生后面回答问题时的叙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听过故事之后问他们想说点什么,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体现知识的学科整合,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在数学故事里搜集数学资源的能力。

二、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通过主题图,再次感知平均分。教学例1:

你们看,(电脑出示12页主题图)二(1)班要去春游,同学们正在忙着分食物呢。仔细看一看,你知道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分到哪些食物吗?这样分有什么好处?你知道这几个小朋友手中的物品该放在哪里吗?为什么呢?(电脑逐个显示圈出小朋友拿着物品的手。引导学生完整回答:应该放在……,因为只有放在那儿每份分得的××才同样多)

(电脑出示13页上边主题图)你们看,这个小朋友对桌子上食物分配的情况不满意,你能猜到她在说什么吗?

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在分物品的时候,都做到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通常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课题)

现在你能说说,什么叫“平均分”吗?(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做一做:那你们会平均分吗?好,把你学具袋里的面包图准备好,试着分一分,把这10个面包,平均分成5分,每份有几个呢?(分后汇报分法)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太好看明白,但其直观的实物图对学生理解“平均分”又是很好的素材,因此我利用主题图,但是加进自己的理解,12页的图主要是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平均分”,并通过分析几个小朋友手里的东西该放在哪里,进一步体验“平均分”。

2、应用“平均分”,总结不同的分法。教学例2:

老师这里有15个橘子,我要把这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你们能做到吗?

那就拿出你的圆片代替橘子来分一分吧。分好后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你的分法,看你们分的方法一样不一样?

(指名演示不同分法)

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两个或多个,只要最后使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同学们可真聪明。那你们再和同组的同学研究一下,你还可以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几份呢?该怎么分呢?一定要分一分,试一试。再把你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引导学生说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个)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动手操作、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心理过程。而知识逐步加深的层次性,更利于学生理解和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接受。“你还可以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几份呢?该怎么分呢?”这个问题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情感需要,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加深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和应用。

1、(16页第1题)画一画。

你想在每个花瓶里插几朵花,就把它画出来吧。(画后汇报插法,引导说出:把12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瓶插4朵)

(通过画一画,增强学生的兴趣。如果有不是平均插的,也不能否认,只要总数是12朵就可以,只是可以强调通常人们都会平均分。)

2、(16页第2题)评一评。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意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和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后汇报。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4、(16页)第3题。(先说一说,再分一分,最后说一说分得的结果)

5、你们看,这个卖苹果的人遇到了难题,有 5个人都要买这筐苹果(多媒体显示一筐苹果,标注20斤),为此发生了争论。你帮卖苹果的人想一想,怎么做才能使5个人都满意呢?

【设计意图】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经历平均分物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

四、课堂总结,梳理、回顾本课内容。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整体设计意图】“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只有透彻的理解了什么是“平均分”,才能为今后学习除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我先是从故事情境出发,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平均分”现象;接着,创造性的使用主题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了什么是“平均分”,并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探究,操作“平均分”,体验从原始化平均分到最优化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现象。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不仅充分的认识了“平均分”,而且能够初步进行“平均分”,为今后除法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评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两大特点: 1.重视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教者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充分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了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出了“平均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后突出了学生三次实际操作。第一次,分面包,在直观感知平均分之后重视学生分的结果。体会感受“平均分”的含义。第二次,分橘子。在理解了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重视不同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概念。第三次,自主分橘子。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

2.层次清晰,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无论是整节课的设计,还是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设计者都特别注意教学进程的层次性。如,从整节课看先是感知“平均分”,接着实践操作平均分,总结不同分法,最后发散思维,让学生自己创造性地进行平均分。再如,在教学例2时,先是指名演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的不同分法,之后又让学生进行与前面不同份数分法的思考。层层深入的设计,将使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步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自主发现的习惯会逐步养成和优化。

(作者单位:兴城市宁远小学 兴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第四篇:认识除法说课稿

<<认识除法>>第一课时说课稿 黄田中心小学 陈晓燕

一、说教材

《认识除法》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0页的内容。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实践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讲练法,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形成知识,然后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三.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本堂课的依据的理念是: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对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 学习习近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理解平均分

(四)归纳总结,回味平均分 第一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实际操作

帮助猴妈妈分桃子,让每个小朋友自由地桃子,要求把桃子全部分完,并把结果板书于黑板上。

2、观察问题

通过让同学们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发现有几组每人分的少,有几组每人分的多,有几组每人分的同样多,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的一样多。

3、揭示课题

通过让学生给每人分得一样多这种分法取个合适的名字,从而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平均分,(板书)再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会说把()平均分成()份,每份()。

3、及时练习:判断平均分

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就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分的?如果不是平均分的,先说明原因,再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使他变成平均分? 第二层:实际操作

学习习近平均分

1、课件出示小兔搬萝卜的画面。

2、请小朋友说说你喜欢那种方法

3.小结:虽然分的方法不同,但是每人分到的数量都相同,这就是平均分。第三层: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应用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练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练习的形式要有变化。

2、练习难度逐步提高.3、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以上的注意点,我主要把练习分成基本练习和拓展性练习。

4、小结:生活中既有平均分,又有不是平均分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第四层:归纳总结,回味平均分。

小朋友们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1.猴妈妈要把6个桃分给2只小猴,你猜猴妈妈会怎样分?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回答:

(1)一只小猴分1个,另一只小猴分5个;(2)一只小猴分2个,另一只小猴分4个;(3)每只小猴分3个。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 这几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最公平?为什么? 3.小结: 每只小猴都分3个,也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 同样多、平均分)

[说明: 通过富有情趣的素材,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4、及时练习,判断平均分.(1).出示两幅图: 第一幅图9颗草莓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3颗;第二幅图10颗草莓放在2个盘子里,一盘放6颗,另一盘放4颗。

(2).提问: 第一幅图为什么表示平均分?这是把几颗草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颗?(3).第二幅图为什么不是平均分?怎样改变可以使它变成平均分? [说明: 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义。]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课件出示小兔搬萝卜的画面。

小兔提出问题: 我可以把8个萝卜平均分几次搬呢?(1)说一说:“平均分几次搬”是什么意思?(2)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汇报: 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如下方法: ① 每次2个,搬4次。② 每次1个,搬8次。③ 每次4个,搬2次。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整理并板书: ① ○○ ○○ ○○ ○○ ② ○ ○ ○ ○ ○ ○ ○ ○ ③ ○○○○ ○○○○

师: 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搬法。请大家说一说,第一种方法是把8个萝卜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第二种、第三种方法呢?

[说明: 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1.按要求分小棒。

(1)每2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学生分小组操作后,组织交流。

(2)每3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每4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要求说说这几次分小棒的操作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3)启发:像刚才这样,还可以每几根分一份?把12根小棒分成几份? 2.先圈一圈,使每份同样多,再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1)出示10个苹果图(每组1张),要求:把10个苹果,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2)出示15个青椒图(每组1张),要求: 15个青椒,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四.归纳总结,回味平均分。

说说这节课你知道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说明:通过不同形式的基本题与提高题的练习,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第五篇: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①、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②、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③、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888817263544 ④、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⑤、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⑥、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三>、形成练习

(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动手实践五: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③、观看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 ④、指导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3)、做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五>、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二的第一题 <六>、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 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三>、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①、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②、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③、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④、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2、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①、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②、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③、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④、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⑤、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水西关小学 张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谈话。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做出神秘的样子)今天是小精灵明明的生日。

(2)多媒体显示小精灵及录音: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我邀请了一些客人。瞧,他们来了!(多媒体显示4位小朋友)。妈妈端来一盘橘子,让我分给4位朋友,我该怎么分呢?

2.讨论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用1号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每人同等数量的橘子)。(2)每人分到几个橘子?为什么要这样分?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了解分配情况。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每人分得不一样多。经过讨论、交流,重新均等分配。

②把全部橘子分完,每人分得同样多。

③只分了一部分橘子,但每人分到的是同样多的。

(3)学生汇报分配情况,展示分配结果,并说出理由。

(4)教师小结:像这样,每人分到同样多的橘子,你知道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什么吗?

揭示课题──平均分。

3.举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均分?

师小结:看来平均分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4.理解“份数”的含义。

(1)这里有一些桃子,看一看是不是平均分的?用手势判断。多媒体依次显示不同分法。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比较。(多媒体显示)

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会分吗?试一试。学生在题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

(4)学生展示分的结果,并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以合理、正确、美观为评价标准。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把题纸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5.考考你。

(情境)刚才,大家帮明明平均分好了橘子,明明很感激大家。现在他想把8块糖平均分给4位朋友,应选择哪种分配方法呢?多媒体显示下图:

学生手势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第(3)种分法每份都是4块糖,是平均分,为什么不选择这种分法呢? 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平均分成几份。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明明的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树结果子啦!(多媒体显示神奇树)。

明明为了感谢大家,特意摘了许多,让我分给大家。想要吗?就在2号袋中。为了使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的水果,要求:

(1)请你把2号袋中的水果平均分给你们组的每一个人。想想怎么分?

(2)动手分一分。分完后互相说说你的分配方法。

2.学生操作分配,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分法:

(1)按个数一个一个地平均分给4个人。

(2)先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多出来的再一个一个或两个两个分,直到分完,(3)用乘法口诀来分。

(4)用除法算一算再分。

3.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分法。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他们的分法。师:你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分法。这些分法都很好,你最喜欢哪种分法?说说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巩固加深。

师:这位小朋友愁眉苦脸,他一定遇到了问题。(多媒体出示题目)

每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苹果,应该放几个?请你帮帮我!

(1)师: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每盘放几个?

(2)如果有4个盘子呢?(多媒体增加盘子数)

(3)这12个苹果你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4)全班交流。

2.应用。

(情境)明明的妈妈告诉我们一件事,有 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多媒体显示一筐橘子),为此发生了争论。怎样分才能使5个人都满意呢?

小组商量,全班交流解决。学生相互质疑、解疑。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教学设计意图]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在备课时抓住这一关键,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且信息都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发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经教学法的加工,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课一开始,就以小精灵明明过生日给大家分橘子,使学生对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的描述感兴趣,思维被激活,为下面的学习开拓了空间。

在学生已比较熟练地把一个具体数量平均分成几份后,我铺设了一情境障碍: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怎样分才公平?这一源于生活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必然会发生争论,在相互质疑、解疑中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2.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教学一开始,就是学生的操作:把12个橘子分给4个小朋友该怎样分?在这里,未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去分,在交流中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表示“平均分”。

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平均分物品,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在设计活动时,人人动手分学具;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多种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样多。无论是一个一个地分,还是用除法计算,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师生能共同体验成功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后记]

1.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要培养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勇气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不怕挫折的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勉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不要轻意对学生的见解下结论;让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在情绪不冲突的情况下进行相互辩论,直至学生自己能分辨是非,统一认识。

在理解“份数”含义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虽然分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2份。这时一学生说:“我还有一种方法。”边说边走上讲台,用手比画了一下。原来,他是把6个桃从中间分开(),这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理解。这时又一学生说:“我还能把桃平均分成3份”。学生敢于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向教师挑战.正是学生自主精神的体现。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多样性交流。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个体上,而且也体现在他们群体上。鼓励学生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情商高的学生,总是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并能较好地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有畏难情绪)时,总能及时找到指导、得到帮助和得到合作。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交流,例如,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分配方法和分配结果,让学生进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让小组之间互相辩论,从而进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到讲台上阐述自己分配的方法,台下同学可向他提出问题或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进行学生个体与全班同学之间的交流。启发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地进行知识、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将教师教学的过程演变为学生积极参与、不断表现自我的、充满生机、富有灵气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本节课从引入体会平均分到练习应用,我都设计了有趣的生活情境,从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如在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学生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在小组内、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下载认识除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除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会读除法算式......

    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种分法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除法的教案

    第四单元 认识除法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 :第30—3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1 除法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除法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到底有没有了解和知道呢?这是我上......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四课时)——除法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18页,例4,练习四中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1.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2.在沟通......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种分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聋校教材第四册40、41页例1到例3及做一做的内容。主要讲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8-50例5,例6,“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会正确读写除......

    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下册教案 第4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复习近平均分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的国宝是什么吗?(熊猫),熊猫最喜欢吃?(竹笋) 2.引出情境:小熊猫请同学们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