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梁才学校2014年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2

时间:2019-05-15 06:1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贵州省毕节梁才学校2014年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贵州省毕节梁才学校2014年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2》。

第一篇:贵州省毕节梁才学校2014年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2

贵州省毕节梁才学校2014年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

式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农业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记忆最早的农作物区域,主要农作物名称,古代主要农具,重要水利设施。

(2)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完善和小农个体耕方式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3)分析理解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在近代以来又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迟滞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实物考察法、阅读法、讨论法,再造历史形象,理解古代农具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巨大作用。

(2)归纳法、探究法,归纳农具变化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归纳古代水利设施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驳斥中华文明外来说。

(2)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3)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4)了解家乡农业发展历程,理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由此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教学难点:“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课型:高一新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幻灯片上展示材料,学生找相同点和不同点: “民以食为天”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皇皇天朝,万千气象。江山坐在百姓心上„„ 一座座粮仓与天下人共享;一代代兴亡,与天下人担当。”

不同点:体裁不同,有俗语,有成语,有诗词,有戏词,有歌词。相同点:内容都和农业有关。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南稻北粟的原始种植结构

(1)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多个农业中心(多元)的出现。

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3)南稻北粟的种植结构: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

(1)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以种植业为主,是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2)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1.以耒耜为主要农具进行生产的时代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造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

2.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

(1)春秋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大约在战国中期,牛力犁耕开始出现,但在西汉中期以前,牛耕情况并不普遍。3.汉代农具的改新和农耕技术的发展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自此以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三国时期,马钧对东汉人毕岚创制的翻车(又称龙骨水车)加以改进,制成了更加完备实用 2 的翻车,用人力摇动杠杆,通过木齿轮的运转,拖带轮间的链板引水灌田。翻车是中国古代引水机械的重要发明。

(2)筒车:

唐宋时期,人们又发明了以水为动力的筒车和以畜力牵引的高转筒车,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大禹治水的传说

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2.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

(1)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2)都江堰:

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水利发电,缓解电力危机;

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3.治理黄河和兴修水利(1)治理黄河:

重要性: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是否安澜,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2)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坎儿井 4.古代水利技术的研究(1)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2)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驯等,不仅具有丰富的治水实践经验,而且也提出了关于水利建设的系统思路。

在明代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水利”一目占九卷,除总结前人兴修水利的经验外,还收录了西方传教士的《泰西水法》,提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规划,论及水利施工技术。

明清时期,水利建设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从集体耕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

(1)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耦耕”)进行农业生产。(2)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是当时自耕农的一般经营规模。从此,“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落后性:

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3)自耕农经济的脆弱性: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自耕农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即使在正常的年份里,其生活也不富裕。如果遭遇社会**、豪强兼并,或遇到旱涝灾害的年景,农民的生活就会陷入绝境。他们往往被迫流亡,卖妻鬻子,直至揭竿而起进行反抗。

第二篇: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资料和劳动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精致的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大致说来,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

期,自秦汉到明清一直处于扩展、发展乃至成熟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之所以形成,主要原因有:(1)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应用和推广,逐渐

取代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以及人力为主的耕作方式,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为

精耕细作提供了技术条件。(2)灌溉工具改进和水利事业的兴修。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兴修过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3)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小农经济的发

展。

自春秋战国以后,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不断发展,耕作工具和技术

不断进步。例如:(1)耕犁的改进。唐朝时发明了。(2)灌溉工具和

水利事业的进步。三国时曹魏发明了,唐朝时发明了。从汉代开

始,政府经常大规模地治理;历代都普遍重视对历史上的水利工程进行维

护等。(3)古代农书不断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3、实际上,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只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与世界古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经济相比,中国古代经济还有哪些特点?

(1)以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与相联系,“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4、这样,我们可以说,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主要有以上四个特点。请思考,这四个特点分别是从哪个角度分析总结出来的?每一个特点的成因是什么?

(1)第一个特点是从中国古代农业内部结构角度得出来的。其成因主要在于中国的地理气候条件。

(2)第二个特点是从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角度得出来的。其成因

主要在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

(3)第三个特点是从经营方式的角度。起主要成因在于私有土地的出现和

小农经济的形成。

(4)第四个特点是从土地所有制角度。其主要成因在于生产力的进步。

5、“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可以说,除“精耕细作”外,“个体农耕”是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中最令人瞩目的方面。个体农耕出现前,中国农耕的面

貌如何?“个体农耕”出现的原因、特点如何?应如何评价评价它的历史地位?

个体农耕出现前,在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进行农业生产。

个体农耕也称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时期。产生原因:的进步以及的出现。特点:(1)以为单位,由于家庭手

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2)自给自足。

对小农经济的评价:见教材最后两个自然段。请加以归纳。

【知识结构】

1、中国古代农业的产生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从农业内部结构而言)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从耕作方式而言)

成因

发展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从经营方式而言)

成因

特点

评价

(4)地主土地所有制(从土地制度而言)

【问题拓展】

1.如何认识小农经济?

(1)历史条件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是小农经济出现的前提。

②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2)基本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④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3)影响因素

①有利因素

a.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b.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生产面积。

c.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②不利因素

a.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b.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c.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课堂巩固】

1.《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

A.牛耕的出现B.敬祖观念的淡薄

C.铁农具的使用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

2.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B.曹魏C.唐朝D.北宋

3.小农经济适应的生产力状况是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

C.铁农具和牛耕的普及D.间作、套作等复种技术

4.下列生产工具属于利用自然力灌溉农田的是

A.翻车B.筒车C.水排D.耧车

5.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自耕农经济产生。下列对自耕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B.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C.农民生活十分富裕D.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6.“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种经济现象

A.采集的生产方式B.大规模简单协作的生产方式

C.商品经济D.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

7.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课后提升】

1.如果要再现我国古代先民在原始农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最好选择

A.使用铁器清除杂草B.展示耒耜的发明过程

C.使用青铜器松土D.用铁犁翻耕土地

2.就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反映牛耕的文物

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牲(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人物

3.“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藏村业,头白不出门”诗句所述不能反映的是

A.自耕农经济的封闭性B.自耕农经济的理想性

C.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D.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性

4.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重视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由于它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封建王朝收入的主要来源

D.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而生产

5.“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

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锄耕D.铁器牛耕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仙配》是我国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唱词脍炙人口: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你能说出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

(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堂巩固

1.A 2.C3.C4.B5.C6.D

7.(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联系,“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5)各地发展不平衡。

课后提升

1.B2.D3.B4.C5.D

6.(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

特点: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分散性。

(2)材料二。主要观点:农民常年劳累,生活贫困;赋役和徭役负担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第三篇: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训练题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训练题

一、选择题

1.唐代诗人在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

A.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 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3.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D.用牛力耕田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4.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诗经》中提到的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上述材料不能说明()A.甲骨文是研究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

B.《诗经》中有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C.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粮食作物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 5..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6.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耕作方式有关()A.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千耦其耘 7.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作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

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C.铁器开始使用于农具制造

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8。.史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灌溉工具出现于()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唐宋时期

9.早在中国古代就已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下列水利工程中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是()A.芍陂

B.郑国渠

C.白渠

D.都江堰 10.《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11.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小农经济()①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 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③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模式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精耕细作的特点 C.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注重因地制宜

13.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民谚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A.分散性

B.自给自足

C.相对稳定性

D.精耕细作 14.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重要因素是()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耕作经验的丰富

D.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淮南子·主术训》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农业技术怎样的进步?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训练题

1.答案A。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反映的生产模式是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情趣。并不存在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所以选A。2.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上面演进示意图反映的是从河姆渡人发明的骨耜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直犁再到唐朝发明的曲辕犁,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变化,故选D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从材料和两幅图片可以看出,“五谷丰登”表现的是农业,“六畜兴旺”表现的是家畜饲养业,因此B符合题意,A项不全面,CD两项与题干无关。

4.解析: 甲骨文是商代出现的文字,其中多次提到“黍”“稷”,可知A项判断正确;《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其内容记载说明B项正确;由整个题干材料说明C项也是正确的。而D项内容需与世界其他地区农业起源比较方可推出。答案: D 5.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神农氏教民农作”反映原始农业的出现。答案: C 6.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鞭牛”这一信息可知与铁犁牛耕有密切关系。答案: C 7.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语“汉代”与此相符的只有B项。答案: B 8.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材料中“水激轮转,众筒兜水”可以判断是筒车,筒车出现于唐代。答案: D 9.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A、B、D三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白渠是西汉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故选C项。答案: C 10.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小农经济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小农经济的经营形态是由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答案: C 11.解析: 自然经济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即落后性和脆弱性,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在无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勉强可以度日,而绝不是富裕祥和的生活。答案: A 12.解析:选B。精耕细作的特点包含注重节气,因地制宜等。

13.解析:选C。民谚反映古代人民看重农业生产,轻视商业。A、B、C、D四个选项都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但与题意相符的只有C项。正是因为农业的相对稳定性,利于生活相对安定,使人民重农业而轻视商业。

14.解析:选A。铁制工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促使农耕方式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

15.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一“以桑条贯牛鼻,牵之”反映了“牛耕”的产生。材料二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的社会生活。第(3)问依据所学知识归纳。

答案:(1)使用牛耕。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生产工具的改进;风调雨顺,没有天灾的危害;社会安定,没有战乱的破坏;吏治清明,没有苛政的干扰。

第四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14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中国近代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关于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总体情况(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必要性)。同时,随着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力增强(可能性)。于是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

具体表现:①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如:美日侵略台湾,沙俄侵略新疆,英国侵略云南和西藏,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②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如:各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危机的新特点:(与19世纪中期比较)

①危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和西南,西北边疆扩展(以东南沿海为主)

②外国的侵略由军事向经济领域延伸(以军事侵略为突破口)

③更多的国家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以英国单个国家为主)

④外国对华商品输出的同时,加强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主要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

⑤清朝中央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由抵抗到妥协再到相互勾结)危害:①政治上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

②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败无能

1、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侵华野心由来已久(文化因素)。历史上,日本就觊觎亚洲大陆。如:明朝时日本的丰臣秀吉就两次就于1592、1597年两次侵略中国。近代,日本将“开拓万里波涛”作为大和民族的国家理想。

2)、(经济因素):19世纪后半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强烈要求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政治与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力增强。

3)、(政治因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日本寄希望于战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

4)、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向中国挑衅的机会。

日本对外扩张的路线

台湾——朝鲜——满州——全中国——东南亚——全世界。

2、战争的经过

3、战争的结局及影响

《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

请同学们分析:这一条约在内容上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有何不同》?(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这一条款表明西方国家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变化,即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危害:①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中国内地。

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严重地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当然,在另一方面,给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即同时具有正面、负面影响)。

③巨额赔款回生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

④日本的“胜利”刺激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欲望,西方列强随即拉开了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⑤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严重地破坏了中国主权。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人民的反抗

1、义和团运动爆发

原因:19世纪中期以来,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激起了中国人民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仇恨。特别是外国传教士在山东胡作非为,激起了山东等北方人民的痛恨。中国民间有习武的传统,朴素的爱国热情遭遇外国资本主义的罪恶,引发了这次反帝斗争。

1)、义和团与清政府关系的变化:利用——围剿(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

2)、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这个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义和团运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阴谋手段的警惕,给义和团带来了灾难。“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思想。

3)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

背景:①19世纪后半期,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②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从中国取得了巨大的侵略权益,大大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欲望。

③西方国家借口义和团运动威胁到他们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时间:1900。6

3、《辛丑条约》签订及影响

(1901.9)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战后的巨额赔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便于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第五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教案第23课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岳麓版教案2009版 点击数: 178 【字体:小 大】 【收藏】 【查看评论】 接收回传 [课标导航]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分解课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国两制”理论形成的过程和含义;

2、掌握“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实践过程及意义;

3、熟悉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新发展的表现;

4、探讨台湾顺利统一的方法及重大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与香港问题的解决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

2、联系台湾问题的现状掌握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一个中国”的观念,提高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祖国的意识。[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含义;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难点]统一台湾存在的阻力;台湾顺利统一的方法 [自主天地]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史料链接]“一国两制”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和平统一祖国。那你了解台湾的历史吗?

(1)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澎湖等岛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2)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3)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4)1885年: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立行省;(5)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6)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把台湾归还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归祖国;(7)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海峡两岸再度分离。

(一)形成过程:

1、雏形: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除外交外,台湾一切事物都有蒋介石全权处理,后者还可以派人参加中央政府;

2、基础;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 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等等。这些原则后来称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形成: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4、宪法保证: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5、成为方针:1984年,“一国两制”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注解]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它享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的高度的自治权,但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还可以保留军队。

问题探究1:为什么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原因:(1)“一国两制”是我们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符合中国的实际,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2)用“一国两制”的办法和平解决,可以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符合人民的愿望;(3)“一国两制”既可以确保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又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总之,“一国两制”是顺应时代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的正确方针,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历史回顾]香港问题的由来是怎样的?

①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中被割占;②九龙司: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割占;③新界:1898年《中英展拓界址专条》中被租借。

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条件:

①物质: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理论:“一国两制”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完善,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指明方向;

2、香港回归:

(1)过程:①提出方案: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国正式提出以“一国两制”方案收回香港;

②签署声明: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届时将把香港交还中国;

③恢复主权: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正式生效。

(2)意义:①香港的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②香港的回归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澳门回归的过程:

①1987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祖国怀抱。

4、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1)对中国:①洗雪百年国耻,提高国际地位;②开创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繁荣的新纪元;③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④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为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成功典范。

(2)对世界: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问题的成功范例;

问题探究2:同是“一国两制”,政府在港澳和台湾的具体应用上有什么不同?

——除了享有香港、澳门拥有的一切权力之外,台湾还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

问题探究3:为什么我们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重要性:①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

②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发展和繁荣;

③解决台湾问题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紧迫性:①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敌视、颠覆活动仍然存在,不断插手台湾事务;

②台湾岛内的台 独势力日益发展,企图分裂国家。

△国际敌对势力和台湾岛内的台 独势力是台湾统一的两大障碍。

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文革结束后,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上了议事日程; 2、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3、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台湾民间回内地探亲、观光、投资经商、文化交流等活动不断加强;

4、两岸还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接触与会谈,并于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 5、1995年,江泽民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就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主张;

△八项主张核心内容: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②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意义:体现了党和政府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6、2002年,中共十六大关于台湾问题的内容:

①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②呼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岸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仅在恢复对话;

③郑重声明: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注:其中斜体加黑部分为记忆方法,要求学生了解、能大致复述即可。

[各抒己见]依据以上内容,你认为台湾如何才能顺利回归?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答案要点:

1、方式:由学生各抒己见,注意强调“一个中国“立场;

2、意义:①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根本基础,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振兴。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突出标志,是民族复兴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

[时政要闻]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

[思维拓展]你认为国共两党60年后能够再度握手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你从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中能得出什么认识?

条件:①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主题;

②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人民渴望和平统一;

③祖国大陆经济政治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提高;

④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加强,联系日益密切;

⑤“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认识:①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②中国统一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致、共同排除外国干涉势力的阻挠,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③台 独势力猖獗,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统一;

④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下载贵州省毕节梁才学校2014年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贵州省毕节梁才学校2014年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9课教案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重点:1787年宪法的内容与原则。 难点:三权分立的体制、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导入:美国,是一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但它却是当今世界财富与权力的中心,......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22课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岳麓版教案2009版 点击数: 228 【字体:小 大】 【收藏】 【查看评论】 接收回传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课教案

    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熟悉秦朝政权机构和统一措施,记忆主要官职名称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体制的权力格局。二、能力与方法1、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实依据......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课 孔子与老子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 第1课 孔子与老子教案 岳麓版必修3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教案第25课(精选)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岳麓版教案2009版 点击数: 276 【字体:小 大】 【收藏】 【查看评论】 接收回传 课标要求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五四精神的实质。 二、能力和方法 1、 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

    高中历史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金田起义的原因和爆发;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资政新篇》;天京的沦陷;太平天国的意义;分析《天朝田亩制度》......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21课(合集5篇)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岳麓版教案2009版 点击数: 266 【字体:小 大】 【收藏】 【查看评论】 接收回传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