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子题《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计划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实施计划
一、研究背景: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课堂这过程中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我校推行了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时配以学案教学,这些都是为了改变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智力与非智力的全面发展.而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施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变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方面实效显著,所以成为当前主流教学的主要策略之一.
鉴于的我校学生大多因为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造成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而带来的教学成绩比较低下的现状,特别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形式已无法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心理,甚至于放弃数学学习,不能从数学学习中体会出学习的乐趣,造成数学教育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所以课堂教学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大量事实证明,合作学习在改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以至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应有的帮助和归属感方面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合作学习的深入研究,改变教师在课堂传统地位,进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让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关注,使教师得到改变与成长.基于以上种种,数学教研组决定将此专题作为我们的研究内容,通过研究,使教与学都能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要力争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通过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校整体教学现状和精神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具体目标为:
(一)各学科在组织课堂教学实践中,明确“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主体性、置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
(二)全面提高各科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学的能力,使各科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换。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抛弃“权威”意识,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
(三)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
三、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统治课堂的教学形为,使单一的教师的教转变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2.改变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感受、情感的交融等情感目标的渗透.
3.改变以往班级中两极分化现象,使学困生和中等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应有的帮助和提高.
4.改变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通过小组内互评,自我评价,小组间竞争,达到不求人人成功,只求人人进步的效果.
四、研究的范围与对象
.我校七-九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形为,参与的对象是数学课堂中教的主体:教师,学的主体:学生.
五、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的形式对课堂教学中改进策略的问题展开对师生的调查,了解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师生对此研究的认识与期望达到的结果.
2.案例研究法.通过全体教师对此问题的研究,广泛收集教师们在研究中积累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总结和归纳后与理论结合,提升到一定高度,从而反哺课堂教学.
3.行动研究法:对学校数学课堂教学采用行动研究法,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基本设想和实践计划,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教学改进的方法与策略。
六.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时间为:2012.9-2012.12。主要工作包括对学校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认真学习和熟悉新课程标准,建立课题研究的设想并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起步阶段:时间为:2013.1.1-2013.7。主要工作为建立课题研究组织,成立总课题组和各子课题组,各组开始工作,制订相应的课题研究计划,学校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组织进行骨干培训。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时间为:2013.9-2014.1。主要工作为各课题组根据计划开展工作,以例会的方式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定期组织评课选优、观摩研究课、实验课、示范课。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的交流,撰写经验总结和相关论文,不断修改和完善课题研究计划。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时间为:2014.1-课题结题。主要工作为汇总整合资料、数据分析、效果分析和撰写研究报告,并报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及同行验收,着手进行成果推广和新一轮研究。
七、研究方向与内容(仅供参考)
(一)课堂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师生亲和力的策略研究。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
(三)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
(四)学科教育渗透德育目标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五)分层次作业与测验及其评价的策略研究。
以上问题仅供成员参考,可以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与研究确定研究问题,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研究,希望成员将研究过程中的点滴心得及时进行记录,并作为撰写教学设计、论文、反思、案例的素材。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实施计划
台安县第二初级中学
数学组
第二篇:第一子题《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计划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实施计划
一、研究背景: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课堂这过程中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我校推行了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时配以学案教学,这些都是为了改变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智力与非智力的全面发展.而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施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变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方面实效显著,所以成为当前主流教学的主要策略之一.
鉴于的我校学生大多因为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造成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而带来的教学成绩比较低下的现状,特别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形式已无法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心理,甚至于放弃数学学习,不能从数学学习中体会出学习的乐趣,造成数学教育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所以课堂教学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大量事实证明,合作学习在改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以至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应有的帮助和归属感方面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合作学习的深入研究,改变教师在课堂传统地位,进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让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关注,使教师得到改变与成长.基于以上种种,数学教研组决定将此专题作为我们的研究内容,通过研究,使教与学都能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要力争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通过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校整体教学现状和精神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具体目标为:
(一)各学科在组织课堂教学实践中,明确“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主体性、置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
(二)全面提高各科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学的能力,使各科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换。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抛弃“权威”意识,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
(三)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
三、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统治课堂的教学形为,使单一的教师的教转变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2.改变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忽
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感受、情感的交融等情感目标的渗透.
3.改变以往班级中两极分化现象,使学困生和中等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应有的帮助和提高.
4.改变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通过小组内互评,自我评
价,小组间竞争,达到不求人人成功,只求人人进步的效果.
四、研究的范围与对象
.我校七-九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形为,参与的对象
是数学课堂中教的主体:教师,学的主体:学生.
五、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的形式对课堂教学中改进策略的问题展开对师生的调查,了解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师生对此研究的认识与期望达到的结果.
2.案例研究法.通过全体教师对此问题的研究,广泛收
集教师们在研究中积累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总结和归纳后与理论结合,提升到一定高度,从而反哺课堂教学.
3.行动研究法:对学校数学课堂教学采用行动研究法,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基本设想和实践计划,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教学改进的方法与策略。
六.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时间为:2012.9-20
12.12。主要工作包括对学校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认真学习和熟悉新课程标准,建立课题研究的设想并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起步阶段:时间为:2013.1.1-2013.7。主要工作为建立课题研究组织,成立总课题组和各子课题组,各组开始工作,制订相应的课题研究计划,学校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组织进行骨干培训。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时间为:2013.9-2014.1。主要工作为各课题组根据计划开展工作,以例会的方式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定期组织评课选优、观摩研究
课、实验课、示范课。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的交流,撰写经验总结和相关论文,不断修改和完善课题研究计划。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时间为:2014.1-课题结题。主要工作为汇总整合资料、数据分析、效果分析和撰写研究报告,并报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及同行验收,着手进行成果推广和新一轮研究。
七、研究方向与内容(仅供参考)
(一)课堂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师生亲和
力的策略研究。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
(三)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
(四)学科教育渗透德育目标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
究。
(五)分层次作业与测验及其评价的策略研究。以上问题仅供成员参考,可以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与研究确定研究问题,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研究,希望成员将研究过程中的点滴心得及时进行记录,并作为撰写教学设计、论文、反思、案例的素材。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实施计划
台安县第二初级中学
数学组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必须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所以,在此背景下,作者就如何组织数学课堂教学谈以下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情景自主动态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问题情境体现文化底蕴
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现数学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通过数学故事或数学史的讲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揭示数学知识结构内在的魅力,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美、严谨对称、逻辑性等。问题情境的展示,可以充分体现数学教师深厚的人文底蕴,对形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认知结构、学生人格的塑造、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教学设计体现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教育规律的基础规律和基本观点。在反映数学教学观念的案例中,执教者抓住其中能说明问题的“亮点”展开,并加以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学习过程的设计体现自主精神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自主发展的空间,实现自主精神的充分发挥,改变传统教学过程的“讲―学―练”模式,强化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学―讲―练”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知识建构体现渐进过程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应依据实际情况安排好学生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的安排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通过反馈和调控的操作来安排好这一过程。课件制作体现动态交互
在新理念下,计算机课件制作除了要求使用新的技术,体现真实、美观、动感外,特别强调它的交互性,所用数据可以修改;学生可上机设计并操作,还留有课后进一步实验、探索、研究的余地。因此,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5.1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意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关注具体数学内容的特点
一方面,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编写中,应将数学的文化价值渗透在各部分内容之中。另一方面,要注意新理念、新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素材编写上的特殊处理。
5.2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
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
(1)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2)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对学好数学非常重要。(3)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5.3教学素材的选取应注意体现数学的本质,关注与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现实,注意适度的弹性
教学设计中的素材选取,首先要有助于反映相应数学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素材应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和可接受性。此外,在教学素材的编写时,内容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弹性。
5.4进行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要关注相关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数学
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教学素材编写时,应充分注意这些问题,不要因为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划分成了若干模块,而忽视相关内容的联系。
5.5教学内容的呈现应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创设恰当的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学素材的呈现应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还可以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5.6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整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学设计在处理某些内容时,提倡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还应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以取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在教学设计中,也要注意恰当使用信息技术,以便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数学内容,探索、研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
姓名:陈珂
单位:确山县任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手机:*** 内容摘要: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获得进步。多媒体技术是当代教育发展有效的促进工具,是教育变革的代表元素,多媒体在物理课堂的应用有着诸多优势和应注意的事项。
2014年10月28日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
内容摘要: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获得进步。多媒体技术是当代教育发展有效的促进工具,是教育变革的代表元素,多媒体在物理课堂的应用有着诸多优势和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课堂教学 改革 多媒体技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教育改革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物理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快速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物理是中学阶段锻炼学生思维模式的有效课程,物理思 维决定着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中多媒体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功效。
首先,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物理教学的发展逐渐与多媒体技术联合在一起,形成了高效的多媒体物理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技术,教育正向着更高更远的空间发展。由于物理教学形式的不同,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得有失。相比传统的物理教学,在新课程的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技术组合而成的信息系统,改变了以往的“粉笔”+“黑板”的单一教学环境,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的事物概念化,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刺激学生积极参与物理教学,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识面,利于实现培养目标从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转变的改革;利于实现 教学活动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的改革;利于推进以单一的文字材料为主载的传统物理教材体系的的变革。但是无论多媒体如何先进、优越,它也仅仅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辅助工具,而不是物理教学、或是教师的替代品。教学中是否使用计算机,应完全取决于教学需求,应以服务教学为出发点,以最大功效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为宗旨来合理使用。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一)利用多媒体激起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核能”的教学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原子弹模型、原子弹爆炸、秦山核电站等录像,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接着讲解该节内容。由于有了之前生动的画面,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在讲到枯燥的概念、原理时,学习劲头也很足。
(二)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创设实验情景。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有些物理事实或物理过程是难以直观地在课堂上展示。如:极高速或极缓慢、极微小或极庞大的物理运动或物理变化过程,对实验环境与实验条件要求极高的实验过程等等,这对教学效果构成了不良的影响。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若利用动画、录像等手段模拟事实,使其能直观、全面地展示于课堂上,这将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感性认识材料。如讲“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时,利用flash技术制作动画,控制、分解电动机的工作过程,让学生从屏幕上清楚地观察到了电动机工作原理及换向器的作用,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不理想,直接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影响了物理教学质量,若将实验仪器作某些改进再配合投影仪放大,便可大大提高实验的可见度。例如:在玻璃板上用铁屑演示磁体周围磁场分布情况时,教师在讲台上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到实验现象。教师捧着玻璃板走下去,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好。如果把这个实验放在投影仪上做,实验现象直接放大在屏幕上,学生就会一目了然。教学生怎么样连接电路时,在线路板上演示,可见度很低,若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电路的连接,就能使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
(四)利用多媒体将抽象内容形象化,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的起点,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但许多物理现象是不能用我们的实验描述的,在物理教学中也有很多难理解、很抽象的内容,如力学中的功和能、电磁学中的磁感线分布情况、核聚变、核裂变、关于分子运动论及原子结构的知识等等。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以直观、形象的模拟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可以定格放映的图像或过程展示,使过去使用了“千言万语”也不一定能叙述清楚的物理内容通过图形语言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易于感知、理解和想象,促进学生的多种感知和多种思维形式的整合,同样起到了通过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来实现提高逻辑能力为目的的作用,为学生显现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提供的物理情景,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归纳 来发现规律,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掌握重点。
纵观整个物理教学的模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人类物理教育技术的提升,借助多媒体技术,灵活实用的实验探究型教学模式是物理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多媒体技术丰富的素材,顺畅的教学程序,知识的地区无差异性,促进了物理课堂教学的进步。多媒体灵活应用的实验探究型教学方式弥补了单纯教学方式的缺陷,开拓了实验探究新方式,节省了探究时间,提高了探究效果。多媒体技术在新课改的发展中,必定具有优越的广泛性、实效性。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前进,也制约着学生思维的活跃提升。笔者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待需改进:
教学流于呆板僵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演示整个教学过程,则教师必须按提前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使教学不够活跃。如果只是将多媒体作为一个辅助工具,必要时加以灵活应用就可以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
课件制作时间较长,耗费精力大,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一些年长的优秀教师但不能灵活应用计算机而受其制约,如果采取一定的培训措施培训教师能灵活应用网上资源或自己用一些动画软件自制动画的话,将会又有一个提升。应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中应注意:
(一)不能用计算机模拟代替实物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建立一个概念或规律的时候往往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并通过讨论总结得出 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了很多学习心理活动,如:观察、分析、掌握实验方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学会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这正是我们素质教育所强调的重要方面。因此实验室能做的实验,都力争让学生参与实验去探究、去体会,而不必用多媒体来模拟展示。例如,在组织初中物理教学“浮力”一节内容时,曾观摩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执教者制作了一套完整的课件,用逼真的爽心悦目的画面重现了实验,学生也顺理成章很快得出浮力与它排开的液体重有相等关系。但这实际上是一节败课,实为“纸上谈兵”,严重违背了物理教学的目的,剥夺了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
多媒体是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不能让其处于主导位置,不能为了课堂的热闹或华丽而让其“哗众取宠”、“喧宾夺主”。
(二)不应过分追求课堂容量,忽略学生思维所需要的时间停顿。学好物理最关键的是“理解”二字,物理学习必须通过过程思维活动来获得对知识的“理解”。而多媒体教学虽然容量大,但由于用鼠标操作,画面一帧一帧放映,容易导致节奏过快,学生记忆中暂留的时间太短,使学生来不及思考,使教学陷入新的“满堂灌”中,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因此,物理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展示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物理过程的发展演变;必须给学生留有思考停顿的时间。
(三)不应过分追求材料的直观形象,忽略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物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恰当的直观材料,能帮助学生顺利进行物理思维活动。但是,教学过程处理得过分形象、直观、具体,学生的思维形象会因这种“包办”而受到限制,并影响到学生思考 的深度。再加上多媒体课件一般是按事先设定的程序进行,这种定势会挫伤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的惰性和单向性,束缚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不能图一时的教学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来丧失对其思维能力的全方位培养。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及实验条件的限制,激活学生思维,活化课堂气氛,扩大学生参与度,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拓宽思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无论如何,多媒体仅是一种辅助的工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越俎代庖”,“反客为主”,不能成为师生教学活动的“主宰”。在教学活动中务必摆正其辅助性的位置,要多尝试、多探索、多实践,才能使多媒体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达到应有的效果。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
性的实施
江门市新会
2、提高备课工作的有效性。
一是落实集体研讨制度和备课组长负责制度,落实研讨的时间、地点,责任到人;二是改进集体备课的方法,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
3、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一是要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预习题;三是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
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准备后的实施阶段也不能呆板地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实际情景、班上学生的现场反应进行适时调整。
(二)、教学的实施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活动。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每一节内容都有一个“问题探讨”来引入新课,但是,并非每一个“问题探讨”都设置得很理想,有些问题就流于形式和机械,甚至有点牵强。例如《DNA的复制》这一节的问题探讨中举奥运会会徽印章的制作为例,它的问题是“想一想,如何才能将两个印章做得一模一样?做成后又怎样验证这两个印章的相似程度?”它的目的是想要引起学生思考全保留和半保留复制的不同?可是,我发现这种问题情境对于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参于程度都极为不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心理特点来创设问题情境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提问,教师富有趣味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以愉悦的心情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解答。问题的有效创设,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有效策略。教师所提的问题不能太难,否则,学生难以直接回答,造成冷场的现象。当然,问题也不能够太简单,只要求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就不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问题的指向性越具体,学生思考就越明确,教学效果就越好。例如,在讲授必修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我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设置了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问题串,把难点分散,逐个突破。当我讲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后,我设置了以下问题串:(1)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呢?(引出显隐性性状概念)(2)为什么子二代中矮茎性状又出现了呢?(引
出性状分离概念)(3)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引出规律性遗传现象及其实质)这些问题串能够使学生更好理解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散思维。
其实,教师提问的关键在于思考性,并对全班学生要有吸引力,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去思考问题、钻研问题,从而且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千万不要追求表面上、形式上的活跃。
3、有效教学需要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但是,每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某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例如,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
例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习,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先给出学生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质;二是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是怎样传递,基因的这种传递可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克隆等生物技术,借助于多媒体的手段,可使这些生物学过程直观明了。但是,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高效,合理的使用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首先需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例如,对于一些平常的课,教师通常会运用PPT来制作课件,成本虽然比较低,但这种课件往往只能够替代板书与挂图,而且既定的程序限定了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发挥,当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设计不一致时,教师就必须强行将学生拉回到既定设计中来,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下去。鲜活的课堂教学也就因此变得机械刻板,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无从谈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也就难以得到落实。
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还要把握好使用的时机。例如,对于一些生理过程的教学,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出示动画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无疑是高效的,但学生同时也就失去了抽象思维的过程和机会。对于实验性的内容,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将操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清晰的展示,这对实验的顺利完成无疑是十分有帮助的,但学生却失去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尝试,在观察结果中进行真伪辨别的机会。学生的实验也就成了照方抓药,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就成了一种形式。
(三)、教学的评价阶段
如果说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是直接影响教学效益的因素,教学评价则是通过对前一阶段的教学总结,为提高下一阶段的教学效益打下了基础。这就说明了评价行为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而不只是教学活动之后。新课程改革要求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用它来显示差异,促进平衡,强化导向,切实使教学效益获得可持续的提高。
教学评价应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来进行,要客观、公正、合理,以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牢牢把握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实好三个维度,不断改革课堂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获得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国教育部
2、《生物1》、《生物2》,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