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的美》预设教学设计
《音乐的美》预设教学设计
北重三中 音乐组 郎丽 黄金
【课程分析】
本章内容较多,如果用40分钟的时间全都欣赏完是不可能的,而且显得杂乱无章。
本节是《音乐的美》这单元的第一节课,音乐的美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喜剧美等六个范畴,在欣赏体验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重点理解什么是优美,什么是壮美,并能在实际的听赏活动中,区别哪些音乐作品是属于优美范畴,哪些是属于壮美范畴。
【学情分析】
由于所教班级是艺术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素质,鉴于这个班所学专业都是音乐专业,但专业性质不同,特分为以下四个小组:
1、键盘组
2、器乐组
3、舞蹈组
4、播音主持小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不同专业学生充分体会优美与壮美的区别,还可让学生运用所学专业表现优美与壮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这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并适当引导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知识,对重点内容教师要进行点拨。【设计思路】
把某些曲子作为重点,主要围绕它来开展。首先主要先让学生针对《牧歌》、《国际歌》进行欣赏,感知到音乐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其次通过欣赏理解出什么是优美,什么是壮美,优美与壮美的区别。最后学生通过运用自己专业展示充分体会音乐美的含义。本节课严格按照诱思探究教学论的要求通过三个认知层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以情激情,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导,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积极地讨论,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中来。【学习目标】
5、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感受,正确判断、区别优美与壮美这两种不同的审美范畴的音乐作品。能用自己理解的语言简述优美与壮美的概念和内涵。
6、在研究性合作学习中,能围绕优美与壮美有哪些相同与不相同的特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积极参与归纳总结。【教学流程】
四、整体感知、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初听声音
{课件投影}请认真听以下音频,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音乐带给我们美的感受。
六、通过刚才的欣赏提问,(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5分钟){课件投影}
(四)、什么是音乐的美?
是指通过音乐的手段,表现人内心不同情景中不同的感受。
(五)音乐的美从哪几个方面表现? 旋律、节奏、速度和力度。
(六)、音乐的美分为哪几个范畴?
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喜剧美
一、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一、{课件投影}
二、PPT播放两张图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由发言3分钟)。
三、该图片表现怎样的审美感受? 答:第一张恬静、优美,第二张气势磅礴、壮丽、壮美。
3、学生们用熟知的音乐表现出来,请各专业学生推选代表用所学专业表现出来。(7分钟)月光 黄河
4、{课件投影}你为什么会给不同的画面配上不同的音乐?(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回答3分钟)
因为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艺术特征。有的音乐表现典雅、秀美的事物;有的音乐表现雄壮、勇猛、粗犷的事物;有的音乐欢乐;有的音乐悲伤……这种特征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美术、文学等)的特征有共通之处。我们把音乐的这种不同的艺术特征概括起来统称为音乐的美。
二、1、{课件投影}PPT播放音频《牧歌》,进行填空。(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回答3分钟)
该曲旋律(舒展流畅),节奏(平稳有序),速度与力度(适中)。它属于(优美)的美学范畴。
2、{课件投影}《牧歌》(集体欣赏3—5分钟)
二、、作者简介
瞿希贤简介(1919-)女作曲家。自幼喜爱音乐。1948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师从弗兰克尔(德籍教授)、谭小麟等。解放以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和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并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会长。她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的独创性。主要代表作品:《全世界人民一条心》获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歌曲比赛一等奖,合唱《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获全国群众歌曲二等奖(1964年),儿童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获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比音乐作品一等奖,大合唱《红军根据地大合唱》等,改编民歌合唱作品《牧歌》等。
三、、通过配有音乐的多幅图片欣赏体会优美给大家带来优美的享受。
2、{课件投影}PPT播放音频《国际歌》回答出与《牧歌》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回答5分钟)
该曲旋律(昂扬激越);节奏、力度(铿锵有力);它属于(壮美)的美学范畴。
3、{课件投影}通过两首作品对比总结出优美与壮美的特征。(独立思考,举手回答3分钟)
优美具有温柔、平和、纯净、细腻的特征,而壮美则以刚劲、果敢、勇猛、粗 犷为特征。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通过欣赏作品《牧歌》和《国际歌》总结出优美和壮美的特点,对比出优美和壮美不同的艺术特征。针对本课难点,学生无法完全掌握,通过教师适当点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学以致用、迁移深化
(二)巩固加深
1、{课件投影}下面几首音乐应分属哪类音乐的美学范畴,从音乐要素上巩固加深优美与壮美的特点。(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5分钟)
《大进行曲》
《彩云追月》
《阿莱城姑娘》
《威廉进行曲》
壮美
优美
优美
壮美
2、{课件投影}连线题:(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5分钟)《牧歌》 优美 《国际歌》 《彩云追月》 《大进行曲》
《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 壮美
(二)运用升华
1、{课件投影}
在班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一位同学为大家表演了节目诗朗诵《荷塘月色》,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这位同学想为其配上背景音乐,请你帮他选择一首比较适合于这首诗的意境的背景音乐。(集体讨论,推选代表发言3分钟)A、《国际歌》
B、《琵琶语》 C、《彩云追月》 D、《月光奏鸣曲》
各专业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专业为《荷塘月色》演奏背景音乐(看时间而定,如时间不够可选一到二名学生做示范10分钟)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分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良好习惯。
2、{课件投影}
本课小结(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5分钟)
通过对《牧歌》,《国际歌》的欣赏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音乐的美,音乐的美的范畴。优美具有温柔、平和、纯净、细腻的特征,而壮美则以刚劲、果敢、勇猛、粗犷为特征。通过练习让同学们亲身感到音乐不同的美,带来的不同感受,加深了同学们对音乐的美的理解。
第二篇:《南辕北辙》预设教学设计
《南辕北辙》预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走的路却是朝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人们用“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义,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学习过类似的文章,对寓言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寓言故事都是利用故事来说明道理,有的学生甚至提前看过这两篇寓言故事;而且寓言故事的内容一般比较有意思,学生学习起来会很有兴趣。但是,对于寓言所蕴涵的深刻寓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寓言,是如何学会的,并与同学交流。预习课文时,自学生字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里形象的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学习目标:
1.会认“缠”等生字,会写“盘、缠、硬”等字。2.学习寓言《南辕北辙》,理解词句的意思。3.理解寓意。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件展示】1.词语学习
南辕北辙 好把式 盘缠
关系 硬要 提醒
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这些词语,然后找一个同学领读。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简要实录:
【课件展示】2.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思考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要求:带着问题认真朗读课文,完成角色扮演,然后举手回答问题。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课文是同学感兴趣的朗读方式之一,概括课文的内容是考察同学们的表达能力。简要实录:
二、细读课文、分享感悟
【课件展示】1.那个人目的地是哪里?而他是怎么走的?理由是什么?
目的地:楚国
走的方向:楚国在南边,他却硬要往北边走。
往北走的理由是: 1.马跑得快 2.车夫是个好把式 3.盘缠多
要求:独立思考,然后举手回答。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的掌握情况。简要实录:
【课件展示】2.你认为那个去楚国的人能顺利的到达目的地吗? 要求:和小对子互相讨论,然后举手回答。
【课件展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设计意图:考察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情况。简要实录:
三、拓展延伸、丰富知识
【课件展示】1.你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些什么呢? 要求:和小对子互相讨论,然后举手回答。
【课件展示】无论条件多么好,你的方向走错了,就永远不会到达你要去的地方。设计意图:拓展同学们的思维,引导同学们分析去楚国人的行为是不对的,是永远到不了楚国的。简要实录: 【课件展示】2.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求:和小对子互相讨论,然后举手回答。
【课件展示】方向错了,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都要先弄清方向,不然就不能到达目的地,就成了南辕北辙。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体会故事寓意。简要实录:
【课件展示】3.你能说说这个成语故事的寓意吗? 要求:独立思考,然后举手回答。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重点,揭示主题。简要实录: 【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 简要实录:
【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巩固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回顾重点内容。简要实录:
第三篇:咏柳预设教学设计
《咏柳》预设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咏柳》,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柳树在春天生发,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描写柳树,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世界呈现出的勃勃生机。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咏柳》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学生学习诗歌也正逢春天,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对春天的景物有一定的感知,对诗句内容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等词语。
2、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流程:
一、美文美读,整体感知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课件展示】
1、同学们,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要求: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把学生引入一个万物复苏、充满勃勃生机的情境当中,紧接着揭示课题,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最后解题。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导入方式,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营造课堂的浓浓春意,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课件展示】
2、图片欣赏:
春江水暖 姹紫嫣红 冰雪融化 大地回春 花红柳绿 莺歌燕舞 百花齐放 万紫千红
(设计意图)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看图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图文结合也是阅读的重要途径。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课件展示】作者简介:贺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会稽(jī)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唐代诗人,书法家。少年时以文章出名,性格开朗豪放,喜欢饮酒。晚年不拘礼度,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现存诗19首,除《咏柳》外,《采莲诗》、《回乡偶书》也很有名。要求:默读,然后举手回答:你了解到关于作者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与学习现代文不同,在古诗学习中,只有先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三)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课件展示】请大家自由朗读《咏柳》,读准字音。
要求:先自由大声朗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再和你的对子一起读一读。(设计意图)学生理解诗歌,体会作者表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朗读。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来了解、体会诗歌内容。
二、鉴赏品味,把握诗情
(一)结合注释,自主探究: 【课件展示】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要求:默读然后独立思考诗句的意思,由组长组织在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派代表上台发言。
(设计意图)品词析句,让学生展开联想,能凸显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自主阅读理解。同时,也为分析诗歌起到引领的作用。
(二)根据注释,精读诗句:
1、【课件展示】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要求:先小组讨论,然后举手展示。
(设计意图)解释诗意要结合注解,并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样也能锻炼孩子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2、【课件展示】诗意鉴赏: 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妆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色的丝带!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要求:自由大声朗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最后举手展示。(设计意图)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诗歌传达的意境。
(三)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课件展示】
要求:小组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然后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集体朗读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合作精神,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丰富知识 课外练习,拓宽视野: 【课件展示】
1.()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
不知()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咏柳》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3.《咏柳》是一首咏物诗,是一首()言绝句。要求: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是对学生这一节课的达标检测,能够反应学生学习的情况。
第四篇:教学设计的预设性方案
教学设计的预设性(方案)
做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需要不断的更新、成长。通过前阶段的学习,课余时间我在网上课堂、国培讨论及每天的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反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和专家、同时交流研讨,现提出以下预设性二点解决方案: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人说“良好的学习兴趣就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一个对学习保持浓厚兴趣的人,他必定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方法去认识和解决问题,平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数学学习中更需如此。试想,如果学生对学习不能保持兴趣,就会视学习为一种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低,成绩下降。
一、让学生爱上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外,还注重情感的投入,时时处处关心、尊重、爱护孩子,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每一位学生。孩子们也仿佛知道我的用心,很好的反馈给我,对数学课堂感兴趣了,专心地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对待我的每一次提问,成绩也有小突破。
1、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用讲故事或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生动形象的故事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注意力很快便集中到学习上来。学生的兴趣和期待,是学好新知识的良好基础,如果上课能有一个好的开端,把学生的兴趣和期待的火苗点燃,使之转化为学习的激情,那就已经有了一半的成功。
2、动手操作,促进兴趣。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美术潜能.。
3、学生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而学习上的成功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学生点滴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并正确引导,就可以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但不盲从,对方法的别出新裁又不随心所欲。
二、调节课堂气氛,首先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
生活丰富多彩,千变万化,而数学这样的的抽象性强,逻辑性高,推理性严密,我们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特别是随着学生们的年龄增长,数学课堂越来越沉闷、无味的话,后面的教学如何进行,后果可想而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学说”和“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打开了沉闷我心中已久的问题,如何活跃数学课堂,增添数学课堂气氛,爱上数学,人人学数学,叫他们学以致用,学有用数学。
1、创设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都敢于提问。
首先,教师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其次,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的手仍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了一点问题,这些学生更是急不可耐,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地要求。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感到压力而失去自信。这不利于创设宽松自如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进行学习。
2、积极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乐于提问。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利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美术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数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3、创设趣味式情境,使学生“趣”中“问”。
问题情境趣味化,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认知内需,为学生提供新颖有趣的情境,激活探究欲望、唤起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师戴着不对称的眼镜,穿着扣错扣眼的上衣和卷着一只裤管的裤子走进教室,引起学生哄堂大笑,从追问笑因引出轴对称图形,再引导学生观察人体正面,让学生说出哪些是对称的,现实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图形。如此以境生趣的目的就达到了。
4、让学生有足够的提问空间要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提问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预习时,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出;在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提问。这样,为学生提问保证了足够的时间,提问的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保证了人人都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从而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生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5、精心计划,主预防,防微杜渐。
大量的事例证明,若不注意防差转差,一个班级的后进生就像割韭菜一样,去掉一茬又冒出一茬。因此,必须精心计划,以预防为主,防止后进生产生,否则班主任就疲于应付他们,分散精力。
我们要将预防工作做在平时。经常用身边发生的学生能感受到的又能产生共鸣的正反面事例教育学生,防止他们的行为和学习出现偏差。利用各种主题班会使学生自我教育。
6、多家访,多联系,齐抓共管。
后进生是一个系统工程,班主任、家长、科任教师必须协同教育作战。学生‘成人感’日渐强烈,但因是非不明,常故意违抗师长。随着其独立性增强,就减少与师长的交流,增加与伙伴的交往,认为能得罪师长,决不能失去伙伴的信任和友谊,因此他们常拉帮结派,采取统一行动。”基于以上特点,班主任必须多和任课教师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和家庭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多与任课教师联系,还可增进感情,增强凝聚力,打好整体战,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
7、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后进生的各种学习习惯都比较差,要养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另外我们应有计划、有目的、有耐心地去培养他们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养成勤动脑,责疑问难的习惯。经常使用先创设情景,让学生探索、讨论,然后教师加以点拨,再进行多次反馈的“探索点拨法”。课中允许学生提问,特别是鼓励后进生责疑问难。学生长期通过“探索”训练,掌握了对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归纳总结,“发现”规律的学习方法,从而学会独立思考,攫取知识的本领。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时刻明确我们肩负的责任及使命,对孩子负责,对家长负责,让孩子们学会数学知识,会用数学知识,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的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稍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孩子们快乐、轻松、高效地学习,这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状况。根据教学纲领,我们要用数学的思想指导教学,应用已有的经验改进课堂教学,利用高科技通讯如手机、网络视屏、电视等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热情,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喜欢数学,爱上数学,尝试研究数学。
第二次作业教学设计的(方案)
做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需要不断的更新、成长。通过前阶段的学习,课余时间我在网上课堂、国培讨论及每天的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反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和专家、同时交流研讨,现提出以下预设性二点解决方案: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人说“良好的学习兴趣就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一个对学习保持浓厚兴趣的人,他必定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方法去认识和解决问题,平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数学学习中更需如此。试想,如果学生对学习不能保持兴趣,就会视学习为一种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低,成绩下降。
一、让学生爱上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外,还注重情感的投入,时时处处关心、尊重、爱护孩子,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每一位学生。孩子们也仿佛知道我的用心,很好的反馈给我,对数学课堂感兴趣了,专心地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对待我的每一次提问,成绩也有小突破。
1、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用讲故事或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生动形象的故事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注意力很快便集中到学习上来。学生的兴趣和期待,是学好新知识的良好基础,如果上课能有一个好的开端,把学生的兴趣和期待的火苗点燃,使之转化为学习的激情,那就已经有了一半的成功。
2、动手操作,促进兴趣。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美术潜能.。
3、学生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而学习上的成功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学生点滴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并正确引导,就可以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但不盲从,对方法的别出新裁又不随心所欲。
二、调节课堂气氛,首先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
生活丰富多彩,千变万化,而数学这样的的抽象性强,逻辑性高,推理性严密,我们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特别是随着学生们的年龄增长,数学课堂越来越沉闷、无味的话,后面的教学如何进行,后果可想而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学说”和“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打开了沉闷我心中已久的问题,如何活跃数学课堂,增添数学课堂气氛,爱上数学,人人学数学,叫他们学以致用,学有用数学。
1、创设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都敢于提问。
首先,教师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其次,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的手仍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了一点问题,这些学生更是急不可耐,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地要求。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感到压力而失去自信。这不利于创设宽松自如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进行学习。
2、积极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乐于提问。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利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美术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数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3、创设趣味式情境,使学生“趣”中“问”。
问题情境趣味化,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认知内需,为学生提供新颖有趣的情境,激活探究欲望、唤起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师戴着不对称的眼镜,穿着扣错扣眼的上衣和卷着一只裤管的裤子走进教室,引起学生哄堂大笑,从追问笑因引出轴对称图形,再引导学生观察人体正面,让学生说出哪些是对称的,现实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图形。如此以境生趣的目的就达到了。
4、让学生有足够的提问空间要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提问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预习时,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出;在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提问。这样,为学生提问保证了足够的时间,提问的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保证了人人都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从而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生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5、精心计划,主预防,防微杜渐。
大量的事例证明,若不注意防差转差,一个班级的后进生就像割韭菜一样,去掉一茬又冒出一茬。因此,必须精心计划,以预防为主,防止后进生产生,否则班主任就疲于应付他们,分散精力。
我们要将预防工作做在平时。经常用身边发生的学生能感受到的又能产生共鸣的正反面事例教育学生,防止他们的行为和学习出现偏差。利用各种主题班会使学生自我教育。
6、多家访,多联系,齐抓共管。
后进生是一个系统工程,班主任、家长、科任教师必须协同教育作战。学生‘成人感’日渐强烈,但因是非不明,常故意违抗师长。随着其独立性增强,就减少与师长的交流,增加与伙伴的交往,认为能得罪师长,决不能失去伙伴的信任和友谊,因此他们常拉帮结派,采取统一行动。”基于以上特点,班主任必须多和任课教师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和家庭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多与任课教师联系,还可增进感情,增强凝聚力,打好整体战,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
7、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后进生的各种学习习惯都比较差,要养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另外我们应有计划、有目的、有耐心地去培养他们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养成勤动脑,责疑问难的习惯。经常使用先创设情景,让学生探索、讨论,然后教师加以点拨,再进行多次反馈的“探索点拨法”。课中允许学生提问,特别是鼓励后进生责疑问难。学生长期通过“探索”训练,掌握了对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归纳总结,“发现”规律的学习方法,从而学会独立思考,攫取知识的本领。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时刻明确我们肩负的责任及使命,对孩子负责,对家长负责,让孩子们学会数学知识,会用数学知识,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的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稍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孩子们快乐、轻松、高效地学习,这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状况。根据教学纲领,我们要用数学的思想指导教学,应用已有的经验改进课堂教学,利用高科技通讯如手机、网络视屏、电视等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热情,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喜欢数学,爱上数学,尝试研究数学。
第五篇:夜书所见预设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预设教学设计
执教:赵瑜
课程分析:
《夜书所见》是南宋著名诗人叶绍翁的抒情诗,诗人通过描绘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本班有40名同学,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开朗活泼,能积极主动的回答老师的提问,善于交流、合作、质疑补充,乐于学习,对子之间也能很好的互帮互助,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目标:
1、会认“萧”等三个生字,会写“促进、深夜、寒冷”等词。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情感,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美文美读,整体感知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课件展示】 出示图片,请仔细观察图画中的景物、人物,独立思考,然后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设计意图)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看图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图文结合也是阅读的重要途径。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课件展示】请默读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与学习现代文不同,在古诗学习中,只有先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三)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课件展示】请大家自由朗读《夜书所见》,读准字音,并划出诗歌的节奏,初步领会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诗歌,体会作者表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朗读。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录音范读,名家熏陶
【课件展示】请听配乐诗朗诵,注意节奏、重音、语调、情感。
(设计意图)听配乐朗诵是一种欣赏和享受,同时也能让学生从中体会读这首诗时的技巧。
(四)认真仿读,入情入境
【课件展示】请仿照名家的范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语速缓慢,充满深情。(设计意图)诗歌理解重在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鉴赏品味,把握诗情
(一)自主探究,总体感知
【课件展示】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要求:请再次大声朗读诗歌,独立思考以上问题,和对子进行交流,然后举手发言,要认真聆听同学的发言,可以补充、纠错,但不能重复。
(设计意图)品词析句,让学生展开联想,能凸显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自主阅读理解。同时,也为分析诗歌起到引领的作用。
(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课件展示】请大家齐读第一句并结合注释翻译诗句。
要求:先对子讨论诗意,然后组内交流,最后派一名代表发言。要认真听取同学的发言,可举手质疑补充,但不能重复。(设计意图)解释诗意要结合注解,并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样也能锻炼孩子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2、【课件展示】请大家齐读第二句并结合注释翻译诗句。
要求:组内讨论交流,最后派一名代表发言。要认真听取同学的发言,可举手质疑补充,但不能重复。
(设计意图)这一句诗中的“促织”是古意,不易理解,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也有助于理解诗句,疏通诗意。
(三)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课件展示】 请大家齐读古诗。同时思考: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要求:先独立思考一分钟,然后和对子交流,最后举手发言,要认真听取同学的发言,可举手质疑补充,但不能重复。
(设计意图)集体朗读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合作精神,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
(四)再读诗歌,体会情感
【课件展示】请大家先以小组为单位读诗歌,再全班齐读,体会诗人思乡的感情。要求:在组长的带领下,有感情的朗读,然后大家给出评价,推选出朗读最富有感情的一组。要认真聆听,积极评价。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对于升华诗歌的感情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鉴赏之后带着感情去读更是与之前有很多不同。
三、诱导创作,提高能力
(一)我做诗人,再现诗情
【课件展示】学习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要求:先独立思考一分钟,然后和对子交流,最后举手发言,要认真听取同学的发言,可举手质疑补充,但不能重复。(设计意图)与文中人物对话,使学生将自己融入诗歌的情境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二)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课件展示】鉴赏配乐诗朗诵《乡愁》。要求:细心聆听,仔细品味,感受诗情。
(设计意图)注重积累与朗读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诗歌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情感。【课件展示】
1、根据理解把这首古诗改成一首现代诗。
2、背诵诗歌,并能用自己的话来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古诗与现代诗相结合,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情感;用自己的话来疏通文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锻炼了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对今后学习古诗有很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