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点燃小学语文教学
让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点燃小学语文教学
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育人,而育人的根本问题首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语文新课标》指出: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育是根本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离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国语文就是无源之水,势必失去活力和方向。要“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的。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的传统文化,“汉语热”、“国学热”遍布全球。传统文化教育应该越来越得到重视。然而,在全世界都在关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我国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状况却不容乐观。热衷网络、漫画等娱乐,迷恋影视歌明星、追求名牌服饰、“韩剧热”等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他们知之甚少。如何加强中国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含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全面培养语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在教学中我着力把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我的语文教学中。
一、融民族传统文化于语文教学
1、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例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专栏”,语文课前分别要齐读 “大任于斯,自强不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路满满其修远乎,吾将上下而求索”“有
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等五句名言。每人写一句名言警句作为座右铭于语文扉页,时时激励上进。在涉及到课文教学时,引用相关的典故诗文,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2注重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熏陶。“忠、孝、信、义、礼、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感染和熏陶。
“位卑不敢忘忧国。”爱国主义情感始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大诗人杜甫一生流离失所,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到:“初闻涕泪满衣裳”“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那种狂热的爱国情怀可谓酣畅淋漓。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他在《示儿》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我们要在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结合诗人屈原闻国破而跳江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古人,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反复吟咏,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友情多么真挚!《赠汪伦》、芙蓉楼送别辛渐》、《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现纯朴而深厚的友情。“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和感情。与朋友的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很多学生不懂父母的艰辛,不懂得感恩热爱父母。孟郊《游子吟》写到“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何其伟大!可孩子们却并未感同身受。结合二十四孝故事、《三字经》黄香温席等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孝敬。
中国乃礼仪之邦。“有朋友来远方不亦说乎,”充分体现了国人的善良热情好客。“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教育就是要培养祖国建设四化建设需要的合格淑女和绅士。
二、融地方民族传统文化于语文教学
1、选择性学习地方传统文化精髓,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地方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精髓,是本地区的魅力与特色的体现。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增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引发学生的爱乡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本地传统艺术文化的延存和发展。为使地方传统文化进入课堂,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达州,以促进学生关注达州本地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达州位于川东北,北接陕西安康和湖北十堰,东邻万州,南连嘉陵江与重庆临近,是重庆、成都、西安、武汉交汇辐射的中心地区,素有“川东明珠”之美誉和“中国气都”“巴人故里”之称。达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达州曾养育过战国时四君子之一春申君黄歇、三国时著名谋士徐庶、《三国志》作者陈寿及宋代文学家张思训、清代思想家、教育家唐甄等一代先贤,诞生了王维舟、张爱萍、魏传统等99位将军。有著名的巴人、汉阙等遗址;有纪念大诗人元稹的元九登高习俗。
让学生接触最贴近他们生活的事物才是打动他们情感的最佳方法,运用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地方文化素材,学生学习起来就更有兴趣也更容易接受了,既可活跃课堂气氛,还可进一步促使学生自主性学习。因此,我们要有选择性地学习地方传统文化,尽可能的选取那些本土特色浓厚的,独具代表性的内容来进行整理融合。在达城传统文化中,元稹文化可谓其传统文化的名片。相传公元815年,元稹贬谪通州(今达州)任司马,励精图治,政绩斐然。调任河南前,正月初九元稹离任当天,全城父老登上翠屏山和凤凰山,万民送别,依依不舍。达州从此留下了“元九”登高的传统习俗。每年元月初九,达城万人空巷,男女老幼竞往城外登山,登高远望,纪念这位好官,而且风雨无阻,不达山顶不罢休,一直延续今日。人们借此登高眺远,祭天祈福,期待一扫去岁颓势,迎来新年万事畅达。这一壮观景象在全国也属罕见。当代达州籍著名诗人梁上泉诗云:达州原是古通州,山自青青水自流;元九登高怀元九,诗魂常伴凤凰游。时至今日,学生元九登高,既加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也是对吃苦耐劳精神的磨砺和勇于攀登、积极向上精神的追求。
2、充分利用革命(红军)素材,挖掘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不畏牺牲、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达州诞生了王维舟、张爱萍、魏传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达州也曾是川陕革命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老区,红军故里,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浴血奋战,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材料多种方式,向学生讲述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这可以满足学生瞻仰先辈需求,也可以让其受到思想教育,并在写作方面起到积累素材,拓宽思维的作用。
一部《血战万源》,生活的艰难,战争的残酷,总指挥的英明沉
着、将士英勇顽强、舍生忘死,支战民众的热情高涨……深深的震撼了心灵。在达城北凤凰山著名的红军亭,在张爱萍故居,在红四方面军陈列馆,里面保留了许多当年徐向前、李先念等革命先辈将士和参战民众的遗物,残缺生锈的大刀、锈迹斑斑的枪支、严重磨损的背夹、打触、马灯等等。任岁月流失,然它们斑驳的痕迹似乎在述说着的当年的风风雨雨、历历沧桑。向孩子们讲述:李中权将军一家九口全参加红军,最小的只有四岁,长征结束后只剩下兄妹四人会师的悲壮情景时,孩子们无不震撼。
语文教师肩负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我们采“沧浪之水”濯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礼义,学会勤奋,学会思考,学会深刻.语文让我们有了内涵,语文让我们领悟出了人生的意义、价值。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就能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息。
第二篇:让传统文化香溢语文教学
让传统文化香溢语文教学
发布者: 邵强文
发布时间: 2012-10-29 19:48:39
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源远流长,语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民族精神,承载着民族灵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语文的课程价值定位为“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信赖于语文。
纵观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文化的影响博大精深。从诸子散文到名篇经典,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文本解读到综合探究,甚至书法、对联、戏曲、民俗等,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
目前,传统文化现状不容乐观,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已经越来越淡漠了,相当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倡导学生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灵魂深处构筑起民族文化殿堂,让传统文化香溢语文教学。
一、走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初中语文课本中不乏传统文化的经典,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流传千古之佳句不胜枚举。因此,吸收经典营养,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是教学中的突破口之一。在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以下对策:
1、天天有积累: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首古诗文。
2、周周有积淀: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读一篇经典文言散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
3、月月有交流:我在每月上旬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讲座,如:《古代哲理诗词名句赏析》、《古典诗词的意境创造》、《诗人风格漫谈》、《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等;每月中旬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在每月下旬全班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如:“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理解性墨写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书写座右铭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
4、学期有评价: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如: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萃、古诗文研究优秀小论文展、诗词短剧汇报表演等;评比一次班级“读经小先生”;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亲近古诗文”成绩记载卡,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态度)等。
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有效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使传承经典蔚然成风。
二、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境
①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②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③音乐情景: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
④影像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2、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课文注释、引语、背景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探索“导引—诵读感知—合作探究—拓展迁移”课堂教学新模式。
导引: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写作背景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诵读感知:通读(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与精读(侧重在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相结合;美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与品读(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相结合。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
拓展迁移: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五千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三、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①鼓励搜集相关资料: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搜集家乡相关资料:“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历史人物事迹”、“传统节日传说故事”。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或网页张挂在学校“艺术长廊中”或校园网上,宣传自己的家乡。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需要留给学生什么?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给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时,留下的应该是让学生把高尚的情操当作自己永远的追求,在他幼小的心灵播下远大志向的种子,在他人生抉择的关头脑海中浮现出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永不褪色。对一个教师而言,这是很有价值的。
第三篇:让传统文化充溢语文教学
让传统文化充溢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民族精神的精华。然而,当今社会,浅俗文化、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地位越来越低,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怎样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也是老师的一大困扰。今天我就来谈谈如何让让传统文化充溢我们的语文教学。
一,在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给学生讲几个成语,介绍成语的典故,也可以以周记的形式让学生写阅读经典名著的读后感。还可以采用单元专题形式,按照“名著导读”“经典诵读”“传说故事”“美文选萃”的体例,设置校本课程,供学生们选修,这样就更具专业性。
二,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我们要努力构建“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三,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
我们可以举办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讲讲学生感兴趣的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特别是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以奇闻轶事为切入点讲文学典故和文学常识学生比较有兴趣。这些措施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学生只有在校园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将其内化为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
四,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还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饮食文化、节令文化、革命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总之,语文学习要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又能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第四篇:让传统文化点燃古诗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点燃古诗文课堂
九江县第二中学
王玲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面对信息社会的风起云涌,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无反顾地担当起这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后代在祖国的文化星空中徜徉,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语文教材上有很多传统文化含量很高的优秀作品,而我们今天利用古诗文教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一、接近古诗词,体悟文化意蕴,增强民族精神积淀
1.诵读积累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
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初中学生主要背诵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2.情境解读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利用自读课为学生讲解历史典故,趣闻故事,……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针对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寻找文字的起源,知道了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了解了汉字的发展过程,讲述了关于汉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同时透过汉字还可以看到祖先的生活,学生感觉汉字很神奇,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写字不再随随便便,而是用心写字,错字逐渐在减少。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领略了中国文化,掌握了字词。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运用一些有趣味的训练内容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
4.节日熏陶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都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
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一箭双雕。
二、亲近古诗词,营造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教学《伤仲永》时,用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导入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方仲永因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而“泯然众人”的结局,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茅塞顿开。
(3)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
烘托出来。如教杜甫的《石壕吏》可以配上古典乐曲《十面埋伏》文中的悲惨气氛显现而出,易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2.挖掘古诗词教材文化内涵。
古诗词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1)在古诗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1、像《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辛辣讽刺了贪污腐败分子,告诉我们清廉之士才是不变的真理。
2、像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它们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深深领悟传统文化。、像《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送别诗。它们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4、像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等记行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抒发了深深的离别愁绪,传达浓厚的传统思想。
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程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创造和发展。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地应当担起这一份神圣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内化在学生的精神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樊营完小朱儒存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 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
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 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3':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子不学》 教学目标:
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教学重点: 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教学难点: 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 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二、讲解课文内容。
1、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2小结: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爱的鼓励]
3、小结;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我们如何去感恩?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三、总结。《昔仲尼》
教学目标:
1、熟读三字经。
2、了解三字经中的名人事迹。
3、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教学重点: 熟读三字经。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你知道,这些句子里都讲了写谁的故事吗?告诉你吧,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请教。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汉代学者路温舒,曾经用蒲草编织成席,代替纸来抄写《尚书》;丞相公孙弘曾经用刀削去竹青,抄录《春秋》。他俩贫穷而无书,但好学不倦,终于功成名就。今天的读书人,书本易求易得,如果不好学,简直是贻误自己的前途。
2、彼既仕学且勤
赵普在宋太祖时任中书令,他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读《论语》,我们这些还在念书的小学生,难道不该以此自勉吗?
3、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晋代人车胤幼年好学,因家中贫困,夜读无油点灯,便捉许多萤火虫用纱囊包好,悬在桌前取光读书。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便到庭前映雪光而读书。二人不因贫困而废学,终成大名。现在的学生多有父母资助读书,更应该刻苦勤奋。汉代人朱买臣家庭贫困,但他不忘读书,上山砍柴时,边走边背诵书本。隋代人李密少年好学,把未读完的《汉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牧边阅读。两人勤劳而苦学,最后终成为有用之材。
三、总结。《师生》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2、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3、了解课文中的名人故事。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教具准备:幼学琼林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冰是由水生成,但是比水还要寒冷;青色出于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学生称赞老师的教诲,可以比喻为如同坐在春风里沐浴一样;学生感谢老师的培育,可以比喻为如同仰面承受时雨的滋润一般。
三、学生讨论:你们应该怎样尊敬老师吗?
四、总结。《花木》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2、了解各种花的花语。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古诗文。教学难点:了解各种花的花语。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植物在供给人类氧气、食物的同时,还是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朋友。让我们去了解生活中的花草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莲花被称为花中君子,海棠被看作化中神仙,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梅花冰肌玉骨,傲然清奇。兰花清香无比,菊花高雅不俗。竹子被誉为有气节的君子,松树被比作傲然不媚的大臣。萱草能使人忘记忧愁,屈轶草能分辨奸佞小人。
三、总结
让我们去认识花草,做他们的朋友吧!
四、拓展
你还知道那些花的名称?到课外书或网上查一查,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教学难点: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
教具准备:挂图、头饰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画着什么吧!(出示挂图: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
2、师:谁能来说说图中画了什么呢?(生: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
师: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板书课题:精卫填海]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孩子才能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后来她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字叫做--(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和什么,投进大海里?(小石子和小树枝
你们真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从刚才你们的回答,(指板书我们知道了炎帝的小女儿去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变成了一直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和……投进大海里?(石子和树枝。
7、师结:同学们既欣赏精卫的善良勇敢,又欣赏大海的美丽,如果你是勇敢的精卫,运用21世纪小学生的智慧,你会怎样减少洪水的发生呢?(生发言
三、总结: 大家为精卫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精卫一定很感谢大家,让我们学习精卫的勇敢善良,一起来保护地球,减少灾害的发生。最后,让我们再一起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教具准备:大禹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2.板书课题,指名读。3.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是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了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大禹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三、总结
大禹一心为百姓造福,受到了百姓的爱戴。第二单元名人长廊 孔子
《万世师表》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生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熟练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对孔子生平进行了解。
教具准备: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孔子吗?
二、学习新课:
1、教师阅读《万世师表》,学生想一想这段文章的意思。
2、学生练习读,并读一读解释。
3、教师结合《万世师表》,介绍一下孔子的成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山东曲阜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从十岁开始发愤学习,长大后游说各国,修学从政,晚年致力于教育,深受世人的尊崇和爱戴,被誉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
4、学生再度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5、听孔子故事,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课后拓展:搜集孔子的故事。《为人处事的准则——孔子语录》 教学目标:
1、阅读并领会孔子语录。
2、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学重点:阅读并领会孔子语录。
教学难点: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有很多的至理名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学生练习阅读四句孔子名言。
2、解释名言的意思。(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释: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释:聪明而好学,不以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解释: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想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
三、总结。孟子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孟子格言,体会孟子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孟子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孟子是怎样上当的?
2、有感情的朗读孟子格言!
3、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晏子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晏子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晏子《晏子春秋》,体会晏子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晏子甫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晏子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晏子春秋》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晏子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孔融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融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孔融的品质,体会孔融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融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孔融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4、查阅资料,了解孔融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三单元名胜佳境 黄河 黄河胜景 教学目标: 1.熟读《浪淘沙九首》(其一,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2.了解作者、作品、朝代。3.了解黄河名胜。4.背诵。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黄河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让我们一起走近黄河,了解我们的母亲河吧!2.师范读《浪淘沙九首》(其一
3.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通顺、流利 4.检查自读情况
5.结合译文,看懂这首诗了吗?
6.读“温馨点击”,了解有关黄河的一些知识。7.熟读成诵。8.拓展: 欣赏两幅黄河名胜,课下查出它们的名字。9.课堂总结:谈谈你的收获。黄河号子 教学目标: 1.把《黄河船工号子》(一(二读通顺 2.结合课文把它读懂 3.了解历史名人诸葛亮、周瑜 4.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为主,老师点拨为辅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师简介“黄河号子”的形成 2.范读诗歌(一(二 3.生试读
4.指名读,看读通顺、读正确了吗?
5.结合译文,理解大意。6.欣赏温馨点击,积累知识。7.查资料
①你还查阅到还有哪些黄河号子吗? ②哪几组黄河大桥在山东境内? 8熟读成诵并适当检查 9.课堂总结:学生谈收获 黄河精神 教学目标: 1.结合图画,把《公元渡河》读正确、读流利;2.结合译文理解诗句意思;3.了解“龙门”的传说;4.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 教学过程: 1.导入“龙门”的传说,生自读P54 2.师范读《公元渡河》 3.生试读
4.检查学生读的效果 5.结合译文,理解诗歌大意 6.欣赏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7.学生读——背 8.课堂总结:谈收获 9.作业: 黄河颂歌 教学目标: 1.欣赏五句黄河赞美诗,了解其作者、朝代;2.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3.积累黄河文化;4.熟读成诵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增加对母亲河的认识。教学措施: 了解诗句,熟读成诵,自读自悟。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诗是描写黄河景色的?指生交流。2.自读P55给出的五句诗,了解作者及出处。3.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大意。4.检查学生读的情况。5.再读诗句——背诵。6.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7.当堂检测: 现在我们的母亲河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请假设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
8.作业: 五岳独尊——泰山 泰山美景 教学目标: 1.2.3.4.了解泰山的景象,欣赏祖国山河之美。背诵杜甫《望岳》 了解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积累中华民族精华、财富。积累泰山文化。情感目标: 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积累中华文化之情。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杜甫的诗《望岳》吗?哪位同学能背诵? 2.3.4.5.6.7.结合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欣赏泰山美景,了解泰山的古迹名胜。再读诗句——背诵 温馨点击,了解山东名胜的精华“一山一水一圣人” 读读这首赞美泰山美景的古诗《泰山石》 当堂检测 同桌之间互背《望岳》,如果背过了,就在你的成长袋里画一颗背诵星吧!8.作业: 泰山有很多古迹名胜,比如玉皇顶、经石峪、孔子登临处、普照寺等,去搜集 有关图片,办一个泰山景点图片展吧!泰山日出 教学目标:
1.2.3.4.熟读《登泰山日观峰》,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根据诗文、图片,欣赏泰山日出的美丽。了解和背诵更多描写泰山日出的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谈谈日出的过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重点: 欣赏古往
今来泰山日出的赞歌,领悟中华文化意蕴及感受泰山观日出之美。教学措施: 结合图文来欣赏、领悟。教学过程: 1.2.3.4.5.师出示泰山日出的图景 范读《登泰山日观峰》,结合译文,领略意境 学生交流更多关于泰山日出的诗句 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当堂检测: 学习《登泰山记》,对照图片写写日出的过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登山抒怀 教学目标: 1.熟读《登泰山》【明】杨继盛,结合译文,领略登山抒怀,欲小天下之气势。2.理解登泰山而抒怀的诗句,并从中感受登山之情怀。3.了解泰山石刻的由来并欣赏其诗句。4.树立正确的旅游观,看护游点景物,做文明公民。教学措施: 讨论交流、自读自悟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1.自读自悟《登泰山》,结合译文、图片,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志向和诗人 的抒怀感慨。2.领读其他登泰山而抒怀的诗词。3,师讲解泰山石刻的由来,石刻遂成为泰山的一大特色。1.当堂检测: 现在好多人登山后,模仿古人在各个景点刻字,比如“某某到此一游”等等,他们的做法对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6.奖励:在与同学的讨论中你表现怎样?如果你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就在成长 袋里画一颗思想星。泰山典故 教学目标: 1.熟读《泰山》李梦阳,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2.根据诗文、图片,欣赏泰山的美丽。3.了解和背诵更多描写泰山的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意境。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泰山的典故,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重点: 欣赏古往今来泰山的诗句及典故,领悟中华文化意蕴。教学措施: 结合图文来欣赏、领悟。教学过程: 1.师出示帝王、文人来泰山朝拜的图景 2.范读《泰山》,结合译文,领略意境 3.学生交流更多关于泰山的诗句 4.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5.活动广角:了解关于泰山的典故 当堂检测:学习《泰山》,说说泰山的典故并谈谈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