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荆轲刺秦王 教学案
汉寿一中 高一语文 第二单元 教学案 主备 周璇 审核 马云
荆轲刺秦王
第一课时
【基础检测】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荆轲(kē)
拜谒(yè)
戮没(lù)
谬误(miù)B.偏袒(tǎn)
扼腕(è)
濡染(rú)
怯懦(ruò)C.淬火(cù)
猝然(cù)
忤逆(wǔ)
拊心(fǔ)D.王翦(jiǎn)瞋目(zhēn)箕踞(jī)
目眩(xuàn)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还柱而走。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D.偏袒扼腕而进。E.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F.秦王必说见臣。3.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②③⑧
D.①⑥⑧ 4.对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秦王还柱而走
② 图穷而匕首见 ③(秦王)乃以手共搏之
④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 5.下列语句不是倒装句的一组是()A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D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6.下列词语解说不正确的是()
A 秦兵旦暮渡易水 旦暮:名词作状语 在早晚
B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C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D又前而为歌曰 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7.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2)诸郎中执兵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汉寿一中 高一语文 第二单元 教学案 主备 周璇 审核 马云
(4)愿大王少假借之
(5)左右既前,斩荆轲
(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阅读检测】
秦将王翦破赵,„„ “„„,乃今得闻教!”遂自刎。8.给下列句中划线字注音。
(1)乃遂私见樊於期()
(2)而右手揕其胸()(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
(4)父母宗族,皆为戮没()9.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
B.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C.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D.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10.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②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③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④丹不忍以己之私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1.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1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常识检测】
本文选自,此书简称,主要记载 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言论和活动。由 时期的 编订而成。汉寿一中 高一语文 第二单元 教学案 主备 周璇 审核 马云
荆轲刺秦王
第二课时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3-17题。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收成)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③使④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用做动词,成就功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年老无妻的人)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繁殖)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取下)其环(做耳饰的玉),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上朝。古代妇女有封号的才能上朝,所以这里的“不朝”是指未加封号)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子仲,齐国的隐士)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不向王称臣,就是不做官),下不治其家,中不索(求)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1.对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的“使”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 ..(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 ..A.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B.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C.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D.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和例句中加点“以”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汉寿一中 高一语文 第二单元 教学案 主备 周璇 审核 马云
A.苟无民,何以有君?
.B.是以众议举宠为督。.C.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D.至老不嫁,以养父母。.3.对“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难道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B.难道把卑贱的百姓放在前面,而把我们国君放在后面吗? C.难道是先轻视我们国王而后再尊重他吗?
D.难道是把你们国君放在前面而后再尊重我们国君吗? 4.对“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A.北宫的女婴和儿子平安无事吧? B.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吧? C.北宫的女儿婴儿子没有生病吧? D.北宫的女婴和儿子没有生病吧?
5.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得正确的是()(多项选择)
A.本文反映了赵威后看重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而轻视齐王的态度。B.本文反映了赵威后把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看得比国君还重要的民本思想。
C.本文表达了赵威后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任用贤能、提倡孝道的治国主张。
D.赵威后认为齐国之所以没有治理好,是因为齐王不重视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不能举贤任能,不在齐国提倡孝道。
E.赵威后认为,只有收成好了,人民生活才能安定;人民生活安定了,国王的统治才能巩固;贤能的隐士被任用了,老百姓都孝顺父母,国家才能治理好。
【学习反思】
请自行总结《烛之武退秦师》和《荆轲刺秦王》中“之”的用法。
第二篇:荆轲刺秦王教学案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理解思想内容,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5、背诵“易水送别”。【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谒()
揕()其胸
切齿拊()心
淬()濡()缕
忤()视
徵()
瞋()目
陛()下
卒()起不意
箕()踞()被八创()
樊於()期
偏袒扼()腕
目眩()
夏无且()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做到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二、新授
1、导入:
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2、解题:
(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三、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四、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进兵北()略()地
②旦暮()渡易水
③长侍()
④微()太子言
⑤谒()⑥购()之金()千斤
⑦秦王必说()见臣
⑧穷困()
⑨更()虑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教学过程
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秦之遇()将军深()仰天太息流涕()可以()解燕国之患
揕()其胸
然则()将军岂有意()乎
见()陵()之耻
濡()缕
忤()视
偏袒()扼腕
樊於期乃前()曰
函()封之
其人居远()未来
太子迟()之
请()辞决()矣 皆白衣冠()以送之
为()变徵之声
发尽上()指冠
终()已不顾()
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文段分析、思考。①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②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③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的这种氛围?
4.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第二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2、重点文言现象分析。【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教学过程
一、研读第10--13节,积累文言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持千金之资币()物
朝服()
假借()
郎中()
左右()轲自知事不就()
卒()起不意
秦王还()柱而走
振()怖大王之威比()诸侯之列
唯()陛()顾()笑武阳
发()图
自引()而起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被()八创()生劫()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①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
二、课堂小结
文章以洗练而又生动的文字,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课外链接:补充资料:
①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②“春秋四刺客”:
专诸刺王僚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聂政刺韩傀
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聂政 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荣,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其姊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
要离刺庆忌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 5 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荊轲刺秦王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不必赘言。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六、美文赏读
风萧萧兮易水寒 肖复兴
到河北易县,看完清西陵,临走的时候,天下着蒙蒙细雨,如果不是霍先生的坚持,也许就和荆轲墓失之交臂。*也是,易县还保留着古名古风,全因有一条易水河绵绵流过了几千年。而易水河,则是因荆轲那一首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声名大振。如果说中国的大小河流成千上万条,不计其数,其中易水是一条壮士的河,令人铭记难忘,胜过许多大河。*很近,出县城东南几公里就到了。这里是燕国故都,燕下都的古城墙至今还保留一段,离这里不远。环山竞翠,荆轲墓在一座小山包上,山虽不高,地势却高,俯视四周山岭和平原,有点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易水也在墓的正前方,如练一样闪闪烁烁,蜿蜒流淌。不知两千多年前,荆轲和太子丹一列人马,饮酒之后脱冠尽孝,一身素白的衣服,仰天长啸,击筑高歌告别的地方,是不是就在这座山包上?那时候的易水是否也如现在一般清冽,秋风之中萧萧瑟瑟? *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那时候的人,真的是有血性,激情湍飞。如今,山脚下的村子就叫荆轲村,只是不知道是否还保留着如此慷慨悲歌之情? *荆轲墓已经不像清西陵那样,没有了那具象形的坟包了。也许,整座山包就是墓吧?山顶最为醒目的是一座辽代的塔,大概就是墓地最隆重的象征了吧?在塔的正北方,沿着草木丛生的蜿蜒小径往山下走几步,可以看见一座残破的龟背驮着的石碑,上书“古义士荆轲墓”几个大字。如果用石子轻轻敲打龟背,可以听到塔中响起类似青蛙的叫声,塔顶四周的风铃便也随之荡起清脆的回声,附近方圆几十里都能够听得见。也许就是陶渊明在咏荆轲诗中“其人虽已歿,千载有余情”的悠悠意境吧?可惜,风铃前几年已经被人悉数盗走,当成古董卖钱花了。*好在塔还在,塔旁康熙、乾隆年间的碑,都还在。虽然四周有些破败,但却还保留着往昔的风貌。除了上山路的台阶,山下一尊还没有完工的荆轲雕像是新的外,一切都是旧的,历史留下的沧桑和苍凉,都还依稀存在,古朴依依,迎风怀想,让人心存凭吊之情。山的四围是当地人称之为火树的树木——一种如枫树一样深秋时节叶子经霜染红的树木。再过些天,火红一片,整座山如同一个燃烧的火炬,荆轲墓便像腾空跃在最上方的那一簇火焰。忽然想起前一阵子闹腾的把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陋室进行豪华包装的消息,不仅改造诗人的陋室,还要在陋室周围打造出一个名为陋室园的园林,新建一批诸如鸿儒阁、金经台、草色亭、山水楼台等一批人造景观。心里暗想,亏了荆轲墓没走这样的路子。如果将荆轲墓四周也开辟为公园,新建一些亭台楼阁,比如什么“壮士阁”、“太子亭”、和当年燕昭王修筑的“黄金台”呀之类,最好再引易水环绕公园,在水中有荆轲头像为船头的游船画舫;再搞一个类似北京香山公园的红叶节,引众人前来热热闹闹地观赏火树;然后在荆轲村搞一个民俗节,户户特设农家饭,开发出来荆轲爱吃的菜品和壮士酒„„那还会给予我们如今这样的沧桑和苍凉感吗?
第三篇: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商都高级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年级:高一 语文学科 主备人: 梁军 审核人: 张凤兰 编号:7 课题: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目标重难点】
1、目标2
2、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学法指导】
诵读法
讨论法 【知识链接】
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见《点金训练p26》)
3、两位主人公 :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
4、战国四大刺客(1)、吴国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国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居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均被派出使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2)、吴国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冒腾肉飞,走愈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王阖闾。(3)、魏国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宵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将其荐给富豪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4)、燕国荆轲
战国末期燕国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5.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①.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②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2.妙题诱思:请你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此时诗人的心境。
赏析点拨: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他被武则天抓进了监牢。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愤愤不平;另一方面想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他写出了“易水送人”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确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变现出今日送人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学习过程】:
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
谒()
揕()其胸
切齿拊()心
淬()
濡()缕
忤()视
徵()
瞋()目
陛()下
卒()起不意
箕()踞()
被八创()
樊於()期
偏袒扼()腕
目眩()
夏无且()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学生梳理故事情节。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加点词语
①进兵北()略()地
②旦暮()渡易水
③长侍()
④微()太子言
⑤行而无信()⑥谒()⑦购()之金千斤
⑧穷困()⑨更()虑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文段分析思考:
①文章开头一段,作者连用几个动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四.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 1.解释加点词语
a秦之遇()将军
b 深()
c仰天太息流涕()d 顾()计不知所出 e可以()解燕国之患
f樊於期乃前()曰 g揕()其胸 h然则()i将军岂有意()乎
j见()陵()之耻 k 函()封之l濡()缕 m忤()视
n偏袒()扼腕
o其人居远()未来
p 太子迟()之
q请()辞决()矣
r皆白衣冠()以送之
s为()变徵之声
t发尽上()指冠
u终()已不顾()
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②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③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4.小结
5.学习反思
商都高级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年级:高一 语文学科 主备人: 梁军 审核人: 张凤兰 编号:8 课题: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二)【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目标2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知识链接】: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学习过程:
一.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a持千金之资币()物
b厚遗()c振()怖大王之威 d比()诸侯之列
e使()使以闻()大王f朝服()g以次()进h至陛()下i群臣怪()之 j顾()笑武阳k假借()之l发()图m自引()而起n操其室()o秦王还()柱而走()p卒()起不意q无以()击轲r乃引()其匕首提()秦王s荆轲废()t被()八创u轲自知事不就()v生劫()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①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用五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这一人物形象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
二、课堂小结
三、写法借鉴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思
五、当堂测验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还柱而走。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偏袒扼腕而进。F.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G.秦王必说见臣。2.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A.仰天太息流涕
B.持千金之资币物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②③⑧
D.①⑥⑧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愿大王少假借之
()
②.自引而起,绝袖
()③.秦王还柱而走
()
④.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5.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①.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
()
②.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③群臣怪之
()
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六、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 一去不复返: 发上指冠: 图穷匕见: 悲歌击筑: 变徵之声:
七、拓展延伸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贱者虽字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看看他们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和《荆轲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
咏荆轲(柳宗元)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
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
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
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
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
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
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
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
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
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
情。
第四篇: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背景链接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3.关于荆轲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一.课前预习1.注音
督亢()
更()虑之
樊於期()
椹()其胸
拊()心
濡()褛
淬()之
忤()视
嗔()目
变徵()之声
2.解释括号前的词语
(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③地。(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3)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4)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5)秦王必说()⑾见臣。
(6)愿足下更()虑之⑿。(7)秦之遇将军,可谓深⒀()矣。(8)顾()计不知所出耳。(9)臣左手把()⒄其袖。
(10)而右手揕()⒅其胸。(11)见()陵()之耻。
(12)偏袒()扼腕而进。(13)函()封之。
(14)以试人,血濡()缕。(15)人不敢与忤()视⑨。
(16)太子迟()之。(17)请()辞决矣。
(18)既祖(),取道。(19)为()变徵(zhǐ)之声。
(20)终已不顾()。
(21)持千金之资币()物。
(22)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2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24)比()诸侯之列。(25)给()贡职如郡县。
(26)使使()以闻大王。(27)唯()大王命之。
(28)以()次进。(29)至陛③()下。
(30)顾()笑武阳。(31)少假借()之。
(32)使毕()使于前。(3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34)自引()而起,绝袖。(35)操其室()
(36)剑坚(),故不可立拔。
(37)秦王还()柱而走。
(38)卒(cù)()起不意,尽失其度。(39)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40)乃引()⒅其匕首提秦王。(41)被()八创(chuāng)()。(42)箕()踞⒇以骂曰。(43)乃欲以生劫()之。3.指明下列句中通假字
①.秦王必说见臣()
②日以尽矣()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
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⑤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⑥图穷而匕首见()
⑦秦王还柱而走()
⑧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 ②仰天太息流涕
涕:
③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 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可以: ⑤持千金之币物
币: ⑥秦王方还柱走
走: ⑦诸郎中执兵
郎中:
⑧左右既前,斩荆轲
左右: 5.说明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5)樊於期乃前曰()
(6)皆白衣冠以送之()(7)乃朝服,设九宾()
(8)使使以闻大王()(10)自引而起,绝袖()
(11)太子迟之()
(12)群臣怪之()6.明确下列句子中的特殊文言句式: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4)秦王购之金千斤()
(5)欲与俱()
(6)见燕使者咸阳宫()
(7)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8)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9)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0)常痛于骨髓()
(11)给贡职如郡县()
(12燕王拜送于庭()
(1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14)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7.解释重点实虚词 【发】
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③发尽上指冠()【故】
①故遣将守关者()
②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③鲰生说我……故听之()④君安与项伯有故()
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⑥故人具鸡黍()【诚】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度】
①度我至军中,君乃入()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5【顾】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②荆轲顾笑武阳()③大行不顾细谨()6【为】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为之奈何()③乃为装遣荆轲()④乃令秦武阳为副()
⑤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⑥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而】
①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②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④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⑤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8、解释下列句中固定结构用法 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 ②.然则将军之仇报
然则: ③ 荆轲有所待
有所:
④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所以: ⑤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 ⑥以故荆轲逐秦王
以故: 二.解读文本
(一)整体感知
1.荆轲刺秦王共写了那几个人物?重点详细描写了那几个人物?
人物:
详写:
2.根据标题,行刺的过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行刺过程:
(二)局部赏析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背景(用原文句子回答):
语言特点(语言特点+效果+内容):
2.荆轲刺秦王的信物有哪些?哪一种信物最难办到?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信物:
最难的信物: 性格特点:
3.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明确:
4.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明确: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太子和荆轲什么性格? 原因:
性格(太子):
(荆轲):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明确:。
2.音乐描写烘托的气氛是什么?有何作用?
气氛:
作用:
4.易水诀别这一场面表现了荆轲什么特点?哪一个细节令你感动?
性格特点:
细节(细节+理由):
(三)研读课文第三、四部分: 1.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层次: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1)语言描写(摘录一句你喜欢的句子)
具体句子:
.(2)秦王动作描写(摘录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
(3)荆轲的神态描写(摘录原文句子)神态:
(4)间接描写了哪些人物神态?作用是什么?
间接人物神态:
作用:
(三)总结:
1.荆轲的智勇各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智:
勇:
2.太子丹在人格上的缺陷表现在哪里?(缺陷+事例)
(四)问题探究:
1.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认为荆轲与太子是知己吗?为什么?
观点:
理由:
2.古人对荆轲有以下评价,你肯定还是否定荆轲的做法?
非议:苏轼:“始速祸焉”
鲍彪:“轲不足道”
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肯定:司马迁:“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
左思:“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观点:
理由:
三.课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荆轲(kē)
拜谒(yè)
督亢(háng)戮没(lù)
谬误(miù)B.偏袒(tǎn)
扼腕(è)
厄运(è)
濡染(rú)
怯懦(ruò)
C.淬火(cù)
猝然(cù)
忤逆(wǔ)
铁杵(wǔ)拊心(fǔ)D.创伤(chuāng)
创办(chuàng)
瞋目(chēn)
箕踞(jī)
目眩(xuàn)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C.秦王还柱而走。
D.卒起不意,尽夫其度。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歉,道谢。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4.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表被动关系。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D.士皆瞋目
瞋目:发怒时瞪大眼睛。
5.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④荆轲顾笑武阳 A.两个'微'字不同
两个'顾'字相同 B.两个'微'字不同
两个'顾'字也不相同 C.两个'微'字相同
两个'顾'字相同 D.两个'微'字相同
两个'顾'字不相同 6.下列各组中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见: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风吹草低见牛羊
B、封:又欲肆其西封
函封之
C、遗:使人遗赵王书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D、比:比诸侯之列
朋比为奸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假借:宽容 B.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责怪
C.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比:排列,比照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怖:内心惊悸,害怕 8.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 秦王还柱而走
② 图穷而匕首见
③(秦王)乃以手共搏之
④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②③⑧
D.①⑥⑧ 10.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的“函”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11.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译:秦军很快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即使我想要长久服侍您,难道能做到吗? 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译:太子说的这番话非常精微,我也希望向您请求赴秦了。(不过)现在前往秦国没有信物,那么我就没有办法接近秦王。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译: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投靠我,我不忍心为了自己的私事辜负了樊将军的一片诚心,希望你另外考虑别的办法吧。D.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译:我每当想起这些,常常恨之入骨,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1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B.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译:燕王惶恐畏惧,不敢亲自前来陈说,谨斩下樊於期的头,并献出燕国督亢的地图,用木匣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举行过大礼,派使臣前来向大王禀告。C.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译:希望大王稍稍借给机会他,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D.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译:荆轲把地图取来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了。1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译:因此荆轲能追逐秦王,士卒又惊慌又着急,没有武器来攻击荆轲,便用空手共同和荆轲搏斗。
B.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要活捉你,强迫你订立一个条约来报答燕国的太子啊。C.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译:秦国的将领王翦攻下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土地,又挥师向北掠夺土地。
D.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译:这样一来,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而且燕国被凌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种想法呢? 课内阅读
(二)阅读下题完成15—20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尸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8 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歉,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16.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图穷而匕首见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17.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18.下列语句全都能表现荆轲刚毅不屈,不怕牺牲,慷慨赴难的一项是
()①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②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④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②④⑤
19.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20.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8-12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
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7.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亟请于武公亟:多次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大概
C.蔓难图也图:对付
D.国不堪贰 贰:从属二主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焉辟害 / 将焉取之
B. 国之害也 / 君之所知也
C.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 以乱易整 D.公闻其期曰 / 其真无马邪
9.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B.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大叔。
C.当子封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D.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姜氏打算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城门。
10.填空:多行不义,___________
11.翻译下面三句话。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②厚将得众
③公伐诸鄢
一.课前预习参考答案 1.注音
督亢(káng)
愿足下更(gēng)虑之
樊於期(wū jī)
右手椹(zhèn)其胸
拊(fǔ)心
濡(rù)褛淬(cuì)之忤(wǔ)视 嗔(chēn)目变徵(zhǐ)之声
2.解释括号前的词语
(1)略:掠夺,夺取。
(2)微:假如没有。谒,请。
(3)信:信物。(4)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
(5)说:同“悦”,喜欢,高兴。
(6)更:改变。(7)深:刻毒。
(8)顾:表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
(9)把:握,抓住。
(10)揕(zhèn):刺。
(11)见:被;陵:侵犯、欺侮。
(12)偏袒:袒露一只臂膀。(13)函,匣子,名词作状语。
(14)濡:浸渍、沾湿。
(15)忤:逆,迎着目光看。(16)迟:作动词。
(17)请:表示客气,无义。
(18)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19)为:发出
(20)顾:回头。
(21)币:礼品。
(22)遗:赠送(23)振怖:惧怕。振,通“震”。
(24)比:并,齐。
(25)给:供。(26)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使”是动词,后一“使”是名词。(27)唯:“希望”的意思。
(28)以:按
(29)陛(bì)〕:殿前的台阶。
(30)顾:回头看。
(31)假借:宽容,原谅。
(32)毕:完成。
(33)发:打开。
(34)引:伸、挣。
(35)室:指剑鞘。
(36)坚:插得紧。(37)还:通“环”,绕。
(38)卒:同“猝”。
(39)提(dǐ):掷击。(40)引:举起。(41)被:受;创:伤。(42)箕:像簸箕那样。(43)劫:强取、威逼。3.指明下列句中通假字 ①.说,通“悦”,yuè,高兴。
② 以,通“已”,已经。
③ 反,通“返”。④振,通“震”,惧怕
⑤奉,通“捧”,捧着。
⑥见,通“现”,出现。⑦还,通“环”,绕。
⑧卒,通“猝”,仓促,突然。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①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②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③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④可以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⑤币: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⑥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⑦郎中: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⑧左右: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5.说明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状语
(3)名词作状语:(4)名词作状语:
(5)名词作动词
(6)名词作动词(7)名词作动词
(8)动词使动用法
(9)动词使动用法(10)动词使动用法(11)形容词意动用法
(12)形容词意动用法 6.明确下列句子中的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2)判断句
(3)判断句
(4)省略句(以)(5)省略句(之)
(6)省略句(于)(7)省略句(群臣)(8)被动句
(9)被动句(10)状语后置
(11)状语后置
(12)状语后置(13)定语后置
(14)定语后置 7.解释重点实虚词 【发】
①发图 打开
②出发
③头发 【故】
① 特意
② 缘故
③所以
④ 故交,老交情
⑤登上 ⑥成功
⑦ 老,旧 【诚】
①如果真的 ② 的确,确实 【度】
① 估计
② 常态,气度 5【顾】
① 只是,不过
②回头
③顾忌,考虑 6【为】
① 被
② 对付,处理
③准备
④做为
⑤ 因为
⑥发出 【而】
① 并且,表递进
②因而,表因果
③却,表转折
④就,或不译,表承接 ⑤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8、解释下列句中固定结构用法
①.(“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②.(既然这样,那么)
③(有……的)
④(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⑤(“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⑥(因此)二.解读文本
(一)整体感知 1.略
2.根据标题,行刺的过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行刺过程:第一部分: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荆轲被斩
(二)局部赏析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背景(用原文句子回答):文章第一节
语言特点(语言特点+效果+内容):
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为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2.信物:地图,樊於期的头,匕首 最难的信物:樊於期的头
性格特点:深谋远虑,城府很深。3.明确: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4.明确: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
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最后和盘 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明之以法。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太子和荆轲什么性格?
原因:荆轲“有所待” 性格(太子):浮躁多疑、谋事不周。荆轲):刚烈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明确: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2.音乐描写烘托的气氛是什么?有何作用?
气氛:渲染悲壮的气氛
作用:表现荆轲的慷慨激昂,义无反顾,大义凛然思想感情
4.易水诀别这一场面表现了荆轲什么特点?哪一个细节令你感动?
性格特点: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细节(细节+理由):略
(三)研读课文第三、四部分:
1层次:计见秦王
顾笑武阳
秦廷搏击
倚柱笑骂 2.(1)语言描写(摘录一句你喜欢的句子)具体句子: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秦王动作描写(摘录关键词语)关键词语:惊—引—起—拔—走—击 3荆轲的神态描写(摘录原文句子 神态: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4间接人物神态: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 作用: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 总结:
1.智:①私见樊於期
②顾笑秦武阳
③为自己解围
④荆轲有所待
⑤厚遗13 秦蒙嘉
勇:①顾笑武阳
②勇逐秦王
③倚柱而笑
箕踞而骂 2.施恩图报,急于求成,胡乱猜疑(事例略)
(四)问题探究:
1.理由: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方谈不上“知己”。荆轲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有悔改”,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性情刚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仓促上路。既然太子丹对荆轲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
2.观点
(一)肯定
理由: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
(二)否定
理由: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一旦失利,个人命运可悲,国家命运速亡。三.课堂检测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参考答案
1.D.2.B
3.C
4.B
5.B
6.C
7.B
8.C
9.C
10.A
11B
12B
13.C
14。A
(二)课内阅读参考答案 15.C(谢:谢罪)
16.D(A“见”通“现”,B“卒”通“猝”,C“振”通“震”)
17、A作状语,(B方位名词作动词;C名词作动词;D意功用法)
18、C(①表现他的沉着②具体刺秦的动作)
19、B(应为悲壮的气氛)
20.(1)又变成声调激愤的羽声,送行的人都发怒而瞪大眼睛,头发向上冲顶起帽子。
(2)秦王大惊,挣扎着站起来,袖子扯断了。
(3)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课外拓展】
7、B
8、A
9、D
10、必自毙
11、①蔓延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②势力一大,将会得到民心。③庄公到鄢攻打他。
第五篇:08《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学习课文第一部分。【重点难点】被动句及词类活用的理解 【知识链接】
1、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约240年(460—220)。《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背景材料: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找到智能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3、写刺客的句子和咏荆轲的名句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唐雎不辱使命》
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骨髓()
燕()国
揕()胸
偏袒()匕()首
淬()火
濡()缕
忤()视 瞋()目
鄙()人
倚()柱
揕搭()
变徵()之声
樊於期()()
切齿拊
()心 长侍()足下
厚遗()蒙嘉()
箕()踞()以骂 夏无且()
以药囊提()轲
被八创.()
目眩()
二、文本探究
1、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结构。明确: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2、研习第一部分
(1)重点词句检测 ①秦王必说见臣: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
全句意为:
③乃今得闻教:
全句意为: 设计人:李学莲
邢晓倩 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小组探究分析
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②荆轲献策和私见樊於期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高考链接】
见课时作业1“思维升华” 【拓展阅读】
《荆轲刺秦王》简说
邱少华
《荆轲刺秦王》这个历史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司马迁作《史记》,把它收入《刺客列传》,并别采异闻,对荆轲的身世经历作了些补充,说他是卫国人,卫人谓之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还写了他两件小事,一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又一次“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两次都是荆轲忍让退避了。看来,这是一个有头脑、有见识、也很理智的人,并非意气用事、一味争强好胜之徒。司马迁的这些补充,虽稍嫌简略,对我们了解荆轲其人,却很有用处。
在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间,出了一些很著名的刺客,都是不怕死、不要命的角色。我认为,不妨简单地把他们分成两种类型。其行刺的动机基本上出于单纯的报恩思想(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的,算做一类,如刺赵襄子的豫让,刺韩傀(《史记》作“侠累”)的聂政。其行刺的动机基本上不是一己之私,而是所谓“公义”(比如说国家之事)的,算做一类,如曹沫劫齐桓公于盟坛之上,“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刺客列传》),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和他的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帝博浪沙中,设计人:李学莲
邢晓倩
误中副车。”(《史记·留侯世家》)无论事之成(曹沫)败(张良),其精神或有可取之处。荆轲如何呢?我想可以归入曹沫张良一类。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二二七年。这时候,秦国大军大举东进,所向披靡,山东六国风雨飘摇,朝不谋夕⑴。燕太子丹面对这个严重局势,深感力绌计穷。军事政治外交诸般手段大概都难救燃眉之急了,又不愿意坐待灭亡(难道他应该坐待灭亡么!)终于想到了行刺。他想得很天真:无论是生劫或刺死秦王,都可以使大局顿时改观。其实,这只不过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存侥幸于万一罢了。荆轲说:“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除了一般的谦让和点出任务的艰巨性以外,把行刺看成“国之大事”这一点最重要,它说清了荆轲对这个计划的思想认识,强调了行为的根本目的和这个目的的正义性和严肃性。
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争取一个能够接近秦王便于行刺的机会,荆轲做了细心的准备,一是要了“督亢之地图”,二是要了樊于期的首级(加上田光的自杀,尚未出发就赔进了两条人命,代价是高昂的,古人的某些道德志操观念,对于我们是有些隔膜了,不必细论)为了行刺的成功,他还要等待一个得力助手。可惜,急不可耐的太子丹催他上路,“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一句话把荆轲激怒了。大凡这种人,最讲究一诺千金,把信用看得比性命还要紧,“岂无意哉”简直等于说:您翻悔了么?就荆轲来说,对人格尊严的侮辱,莫甚于此!又可惜,平素懂得隐忍、不争意气的荆轲,在这个节骨眼上竟不能自制,一怒之下,带着个不中用的秦武阳走了(后来秦武阳果然误了事)。容不得别人对他的品格的半点怀疑,一时间忘了“国之大事”不能意气用事的,是荆轲;明知道这么走法是“往而不反”,却斩钉截铁地说“请辞决矣”的,也是荆轲。人的性情脾气,就是这么复杂。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易水饯别,大约是秋天吧。“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是丧服,它暗示着国破家亡的大难就在眼前,它暗示着荆轲的一去难返,这情景是多么凄楚!“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古人说,变徵为商,其音悲。沉痛悲凉的歌声深深打动了送行的人们,“士皆垂泪涕泣”。他们早就把保存国家,保全自己的一线希望系在荆轲的那把匕首上了。荆轲完全了解他们的心情,于是进而“为慷慨羽声”,明确地表示了必死的决心: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羽声,其音怒。这激昂而愤怒的歌声,在萧瑟的秋风中回荡,在呜咽的秋水上回荡,然后如一腔热血,洒向这白衣冠群中,使在场的人们由“垂泪涕泣”变得瞋目怒视,发上指冠。荆轲这个普通的血肉之躯的精神力量,竟能如此震撼人心。送行者和被送者的情绪,相互感染,如风水相激,很快推向高潮,“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多么刚毅,多么壮烈,即使千载之下的读者,也会为之动容。
在秦廷上,荆轲的表现既令人遗憾之至,又令人钦佩之至。
荆轲的剑术和武艺实在太不高明了。在献图时,他和秦王的距离不过咫尺之间,真是说时迟,那时快,“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一个处心积虑,图谋已久;一个事出突然,猝不及防。然而,这一刺竟不中,后来一掷又“不中,中柱。”在群臣“尽失其度”、卫士不敢上殿的最初时刻,行刺者与被刺者处于一比一的局面,即使徒手相搏,也该是你死我活不可开交,而荆轲竟不能得手。经过一番追逐之后,众寡殊势,荆轲身被八创,腿被砍断,秦王则毫末无损。我一直怀疑荆轲不仅剑术不精,武艺不高,甚至连人们常说的“蛮力气”也不大,要不,怎么会输得如此之惨?他临死时辩解说:“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但是,看他一开始的动作,左手把袖,右手进刀,分明是要一刺置对方于死地,一点儿也没有“生劫之”的意思。荆轲不怕死,但怕别人笑话他无能。上边的这番表白,就荆轲来说,是万万不可少的。在我们看来,就颇有些“欲盖弥彰”的嫌疑了。
话又说回来,荆轲毕竟不失英雄本色。秦王设九宾大礼以迎燕使者,仪仗如林、钟鼓雷鸣的壮观场面和森严气象,连十二三岁时就杀人不眨眼的秦武阳也“色变振恐”、精神瓦解。这样的描写,与其说是要把秦武阳当作一个银样蜡头枪式的假好汉来讥讽,倒不如说是要借武阳的失常,来渲染秦廷上足以褫人心魄的赫赫威严,说明荆轲能够旁若无人,谈笑自如,需要超人的胆量。他一个人,一把匕首,搅得偌大的秦廷上下惊惶,乱成一团。不可一世的秦王惊恐得连身边的佩剑也拔不出来了(当他终于成为胜利者,面对已死的刺客,还“目眩良久”呢!)群臣惊恐得尽失其度,莫知所措了,侍医惊恐得连不能伤人的药囊也当作武器扔出去了;在数十百人之中,不惊不恐不怕死的,唯荆轲一人而已。行刺不成,死到临头,他“倚柱而笑”、“箕距以骂”的精神气度,也决不是可以装出来的。总之,荆轲履险不失态、临难不变色的勇气与豪气,值得钦佩。作者用紧凑短促的语言节奏,描绘了一个紧张惊险的场面,秦廷的威风震慑了秦武阳,荆轲的威风又震慑了秦廷;荆轲的动作带动秦王、群臣、侍医的一连串动作,急促、曲折而连贯,有如机轴之骤转,有如湍流的奔突,真是惊心动魄,使后人读了,也难免有些目眩。
这个故事的笔墨极为集中。写太子丹,写秦武阳,写易水边的白衣冠,写朝廷上的秦君臣,都是在映衬对比中写荆轲。在写荆轲的言语行动的同时,又注意揭示他的内心世界。形象是有血有肉、丰满感人的,在中国文学人物画廊里,占有很醒目的一席地位。古往今来,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咏荆轲》),到近代著名女革命家、鉴湖女侠秋瑾(《宝刀歌》),吟咏荆轲的诗章累代不绝。大体说来,设计人:李学莲
邢晓倩 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后人提及荆轲事,除了叹其大功不成而外,更重要的是美其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民族多事之秋,敢于挺身而出、勉力为之的精神和气概。明末的少年抗清英雄夏完淳作《易水歌》,“白日苍茫落易水,悲风动地萧条起,荆卿入秦功不成,遗憾骊山暮烟紫。„„呜呼,荆卿磊落殊不伦。”显然,荆轲磊落不伦的形象,给了夏完淳很大的激励和鼓舞。毫无疑问,关于历史的进程和规律,关于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荆轲这样的古人,懂得不如我们多。但是在世界并不太平的今天,一旦国家有事,仍然需要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气概。这,也许就是荆轲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吧。
设计人:李学莲
邢晓倩 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研读课文内容二、三、四部分
2、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测
见课时作业2“课时达标”1——8题
二、感知讨论:
(一)、研习第二部分
1、重点词句解释(解释加黑的字并翻译全句)(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全句意为:(2)顾计不知所出耳全 句意为:
(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全句意为:
(4)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全句意为:
(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全句意为:
(6)使工以药淬之 全句意为:
(7)人不敢与忤视。全句意为:
(8)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全句意为:
(9)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全句意为:
(10)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设计人:李学莲
邢晓倩
全句意为:
(1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全句意为:
2、小组探究分析
(1)荆轲是怎样说服樊於期的?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2)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3)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4)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5)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二)研习第三、四部分
1、重点词句解释(解释加黑的字并翻译全句)
(1)持千金之资币物 句意为:
(2)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句意为:
(3)使使以闻大王。句意为:
(4)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句意为:(5)北蛮夷之鄙人 句意为:(6)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句意为:
(7)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句意为:(8)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句意为:(9)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句意为:
(10)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句意为: 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1)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句意为:
2、小组探究分析
此部分是故事的高潮,结局,高潮主要写了哪些场面?
三、品读鉴赏: 分析人物形象
1、荆轲:
①荆轲的“智”表现在:
②荆轲的“勇”表现在:
结论:
2、太子丹:
3、樊於期:
4、高渐离:
5、秦武阳:
四、拓展探究: 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
古人对荆轲的评价—— 否定:苏洵:“始速祸焉”
鲍彪:“轲不足道”
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肯定:司马迁:“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
左思:“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学生评价:
设计人:李学莲
邢晓倩
【高考链接】
见课时作业3“创新探究” 【拓展阅读】
如何认识评价荆轲其人?
荆轲的甘愿冒死入虎狼之强秦,刺杀秦王,其中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无可否认的,直到临死他还念念不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然而,能否把荆轲刺秦王的行动的意义都局限于此呢?当然不能。太子丹初见荆轲时,是希望荆轲为挽救燕国之将亡,反抗暴秦之兼并而出力的。荆轲当时的回答是:“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这说明荆轲主要是想报效燕国的。后来荆轲激励樊于期自刎献首时说,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也说明荆轲主要还是从国事来考虑的。因此,在荆轲刺秦王的行动中虽然有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国以至于六国的危亡。也可以这样说,荆轲报答太子是建立在抗暴秦、救弱燕的基础上的,或者说,报答太子是通过反抗暴秦,挽救燕国来实现的。而这样的行动有其正义性,所以,荆轲这个人物,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感佩,所称颂。因而,将荆轲报答太子的思想与反抗暴秦挽救燕国的愿望割裂起来分析问题以至于否定荆轲其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不客观的。
3、有人认为:荆轲劝樊于期自杀过于残忍。那么是否如此呢?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所以,激励樊于期自杀献首实属为刺秦王之举得以成功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方案。而且,对于樊来说,燕国若亡,不但无法为“父母宗族”报仇,连自己也无处栖身了。因而,想苟且偷生已无出路,而献出生命可就大义,很显然,这对于樊将军而言也并非绝对不良之计。再者,荆轲的行动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并无丝毫自私的的成分──“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更何况他自己也将“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因此,荆轲之举无可厚非,而且,由此可看到荆轲的深谋远虑,精明多智。
总之,荆轲这一人物不仅义薄云天,视死如归,而且能深谋远虑,机智沉着,堪称豪侠!
5.易水萧萧:太子以及知道荆轲要去刺杀秦王这件事的宾客,部一身素装来送别荆轲。至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分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填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己不顾。
6.谋计于蒙嘉: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秦王宠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蒙嘉替荆轲先在秦王面前说:“燕王确实被大王的威严震慑得心惊胆战,不敢出动军队抗拒大王的将士,情愿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谨此砍下樊於期的首级并献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装匣密封。燕王还在朝廷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荆轲
(一)人物事略
上举行了拜送仪式,派出使臣把这种情况禀明大王,敬请大王指示。”秦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
7.智解危机:秦王布置九宾的礼仪,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柯捧着有樊将军头颅的匣子,1.结识高渐:离荆柯到燕国之后,跟那里一屠狗者和一位善于击筑的高渐离很投合。荆柯喜欢喝酒,每天都跟屠狗的人和高渐离在燕国街市上喝酒,喝到兴头上之后,高渐离击筑,荆柯随着筑曲在街市上唱歌,以此相乐。过后又相对哭泣,旁若无人。遂与高渐离成为知己。
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走到台阶下面。秦舞阳内心害怕,脸色突然变了,秦国的大臣对此都惊疑起来。荆轲回头对秦舞阳笑了笑,上前对秦王谢罪说:“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 2.田光识才:荆柯到了燕后,与田光相识,田光知他并非一个平庸的人,非常欣赏他。恰逢燕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后逃回燕国,寻求报复秦王的人。鞠武推荐田光,田光推荐了荆卿。可是太子丹对田光并不信任,田光认为长者办事,应该不让人怀疑;一个人办事却让人怀疑,就算不上是有节操的侠义之人了,于是自杀。
8.图穷匕见:在秦殿上,荆轲取出地图捧着它献给秦王,地图展完了,匕首忽然露了出来。荆轲乘势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迅速拿起匕首向秦王胸口刺去。匕首没有刺到秦王,秦王大惊,吓得连连后退,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秦王拨出了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扔过去,却没有击中。武士们这时冲上来,3.相遇燕丹:燕太子丹为了刺杀秦王,委托荆轲以大任,并且恳请荆轲不要谦让推辞,于是把荆卿尊为上卿,请他住上等宾馆。太子每天都上门问候,准备最丰盛的酒席,隔不多久就献上珍异物品,车骑之类,荆柯有感于太子丹的诚意,于是与之相谋。
把荆轲杀死了。
(二)素材运用
命运与时代 4.谋计樊於期:樊於期本为秦将,因事得罪于秦王而出逃到燕。只有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去奉献给秦王,秦王才会乐于接见荆轲,这样才有刺杀秦王的机会。荆轲知道太子于心
材料加工:有人说,荆轲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不忍,便背着太子私下去见樊於期,用道理说服了他,樊於期自刎而死。
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也有人说,荆轲设计人:李学莲
邢晓倩 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荆轲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荆轲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他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无论哪个时代,生命与生活都充满了悖论,面对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却又陷人了另一个困境。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我们从一个时代去反观另一个时代的局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用白己所处时代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衡量荆轲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因而,荆轲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其信仰的成功度己体现在其悲剧行为过程的执著中。(《感受荆柯——浅析荆轲悲剧结局的无奈》节选)
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四川高考满分作文《守住心灵的契约》节选)
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
材料加工:登山者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半途而废”也不悔,别人却认为他应该登到山顶。但是说不定到了山顶这位登山者就会因为缺氧而死去,所以登山者是明智的。
荆柯却不明智,他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他在卫、在榆次、在邯郸之时,人们对他的期待很低,卫元君不用他,盖聂“怒而目之”,鲁勾践“怒而比之”,这些人都看不起他,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不是平凡之人,整日与高渐离饮于市,歌于市,旁若无人,最后还真被太子丹看中,担负起刺秦明智 的重任。结果,秦王没死,自己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最后自己死了不算,还加速了燕的灭亡。太子丹开始说他能刺秦时,荆柯还说“恐不足任便”,没想到,经不住太子的“固请”,荆柯竟不顾此“国之大事”而接了这个活,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他荆柯就被别人的期待弄昏了头。结果,在他死后,鲁勾践笑话他说:“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囊者吾叱之,彼以为我非人也。”(高考优秀作文《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节选)材料加工:古时,荆轲因勇刺秦正为人称颂。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至理名言了。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中国被分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可惜,荆轲不知这个理,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不过,荆柯毕竟只是一介书生,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很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荆轲死了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实在太失算。所以,荆轲不但没救燕,还加速了燕的灭亡,真是太糊涂了。(《评荆轲》节选)心灵的选择
材料加工: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设计人:李学莲
邢晓倩 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设计人:李学莲
邢晓倩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