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北宋文学家 苏轼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主备人:黄 巍 班级: 姓名: 编号: 日期: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重点:
1、本课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2、通假字:淬、决、卒。
3、古今异义词:涕、币、提。
4、学会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
学习难点:
1、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2、学习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创设问题,引领目标
一、导入学习
二、介绍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正音
2、整体感知,理出故事梗概
3、研读课文的1、2部分
板块二:自学思疑,初探问题——自主使人进步
三、自主学习
凭将士气扶中夏,泪洒山河对北风。——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 康有为 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北宋文学家 苏轼
(一)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完成1——9段的翻译
(二)背景链接
1、关于《战国策》 参看《学习指导》P29知识链接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参看《学习指导》P29背景资料
3、关于荆轲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标记难字的读音和难句的节奏
王翦()虏赵王()谒见()樊於期()戮没()骨髓()揕其胸()
偏袒扼腕()拊心()刎()盛()图穷而匕现()淬()濡缕()
变徵()厚遗()惶急()还柱而走()卒起不意()夏无且()被八创()箕踞()目眩()
2、对照课本注释,疏通文意
3、整体感知课文,复述文章故事情节
板块三:合作互助,共析问题——合作达到双赢
四、小组合作,研读课文的1-9段
1、荆轲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的?
凭将士气扶中夏,泪洒山河对北风。——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 康有为 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北宋文学家 苏轼
2、刺秦之前,荆轲和太子分别做了哪些准备?
3、找出描写荆轲的相关语言并初步感知荆轲的性格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板块四:展示交流,探究问题——展示赢得自信
(准备充分、展示大胆、发言有序、声音洪亮、认真倾听、礼貌质疑、及时修改)板块五:总结反思,多元评价
第二课时
板块一:创设问题,引领目标
一、回顾上节课梳理的故事情节,检查课文第九段背诵的情况
二、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讲解定语后置句的结构
2、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3、分析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4、找出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分析其作用 板块二:自学思疑,初探问题——自主使人进步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文10-18段,疏通文意。板块三:合作互助,共析问题——合作达到双赢
一、小组合作,研读课文的10-段
1、文中是怎样描写“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2、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请谈谈你的看法。(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凭将士气扶中夏,泪洒山河对北风。——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 康有为 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北宋文学家 苏轼
3、谈谈作者运用了那些手法来刻画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提示:找出文中生动传神的对话和神态描写,体会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对比描写有哪些,矛盾冲突有哪些,他们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板块四:展示交流,探究问题——展示赢得自信
(准备充分、展示大胆、发言有序、声音洪亮、认真倾听、礼貌质疑、及时修改)板块五:应用演练,再生新疑——应用提高能力(应知应会)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秦王必说见臣 ②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④秦王还柱而走 ⑤卒起不意 ⑥图穷而匕首见
(二)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微太子言
2、今行而无信
3、诚能得樊将军首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5、今闻购将军之首
6、今太子迟之
7、终已不顾
8、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9、愿举国为内臣
10、轲自知事不就
11、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12、自引而起
(三)一词多义
1、穷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②图穷而匕首见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2、就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②轲自知事不就
凭将士气扶中夏,泪洒山河对北风。——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 康有为 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北宋文学家5 苏轼
③金就砺则利(《劝学》)
3、引
①秦王惊,自引而起
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③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4、见
①秦王必说见臣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图穷而匕首见
④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⑤乃遂私见樊於期
5、陈
①恐惧不敢自陈
②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6、兵
①进兵北略地 秦兵旦暮渡易水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②不及召下兵
③不得持尺兵 诸郎中执兵
7、私
①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②乃遂私见樊於期
8、为: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凭将士气扶中夏,泪洒山河对北风。——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 康有为 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北宋文学家6 苏轼
②为之奈何
③乃为装遣荆轲 ④乃令秦武阳为副
⑤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9、意
①而伤长者之意 ②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10、使
①使工以药淬之 使毕使于前 ②使使以闻大王 ③使毕使于前
11、还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秦王还柱而走
12、提
①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②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d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
2、函封之
3、前为谢曰
4、樊於期乃前曰
5、其人居远
6、使使以闻大王
7、太子迟之
8、发尽上指冠
9、群臣怪之
10、箕踞以骂曰
11、乃欲以生劫之
凭将士气扶中夏,泪洒山河对北风。——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 康有为 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北宋文学家7 苏轼
(五)古今异义
1、左右乃曰
2、终已不顾
3、将军岂有意乎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六)写出下列各组句子分别属于哪种特殊句式
1、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②取之百金。③嘉为先言于秦王。④见燕使者咸阳宫
3、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①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③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⑤北蛮夷之鄙人 ⑥乃欲以生劫之
(七)请将下列省略句补充完整
(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3)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5)()遂自刎。(6)人不敢与()忤视.(7)比()诸侯之列。
凭将士气扶中夏,泪洒山河对北风。——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 康有为
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北宋文学家8 苏轼
(8)见燕使者()咸阳宫。(9)()拔剑,剑长,()操其室。(10)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1)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12)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13)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板块六:总结反思,多元评价
凭将士气扶中夏,泪洒山河对北风。——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 康有为
第二篇: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背景链接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3.关于荆轲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一.课前预习1.注音
督亢()
更()虑之
樊於期()
椹()其胸
拊()心
濡()褛
淬()之
忤()视
嗔()目
变徵()之声
2.解释括号前的词语
(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③地。(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3)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4)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5)秦王必说()⑾见臣。
(6)愿足下更()虑之⑿。(7)秦之遇将军,可谓深⒀()矣。(8)顾()计不知所出耳。(9)臣左手把()⒄其袖。
(10)而右手揕()⒅其胸。(11)见()陵()之耻。
(12)偏袒()扼腕而进。(13)函()封之。
(14)以试人,血濡()缕。(15)人不敢与忤()视⑨。
(16)太子迟()之。(17)请()辞决矣。
(18)既祖(),取道。(19)为()变徵(zhǐ)之声。
(20)终已不顾()。
(21)持千金之资币()物。
(22)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2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24)比()诸侯之列。(25)给()贡职如郡县。
(26)使使()以闻大王。(27)唯()大王命之。
(28)以()次进。(29)至陛③()下。
(30)顾()笑武阳。(31)少假借()之。
(32)使毕()使于前。(3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34)自引()而起,绝袖。(35)操其室()
(36)剑坚(),故不可立拔。
(37)秦王还()柱而走。
(38)卒(cù)()起不意,尽失其度。(39)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40)乃引()⒅其匕首提秦王。(41)被()八创(chuāng)()。(42)箕()踞⒇以骂曰。(43)乃欲以生劫()之。3.指明下列句中通假字
①.秦王必说见臣()
②日以尽矣()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
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⑤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⑥图穷而匕首见()
⑦秦王还柱而走()
⑧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 ②仰天太息流涕
涕:
③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 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可以: ⑤持千金之币物
币: ⑥秦王方还柱走
走: ⑦诸郎中执兵
郎中:
⑧左右既前,斩荆轲
左右: 5.说明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5)樊於期乃前曰()
(6)皆白衣冠以送之()(7)乃朝服,设九宾()
(8)使使以闻大王()(10)自引而起,绝袖()
(11)太子迟之()
(12)群臣怪之()6.明确下列句子中的特殊文言句式: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4)秦王购之金千斤()
(5)欲与俱()
(6)见燕使者咸阳宫()
(7)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8)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9)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0)常痛于骨髓()
(11)给贡职如郡县()
(12燕王拜送于庭()
(1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14)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7.解释重点实虚词 【发】
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③发尽上指冠()【故】
①故遣将守关者()
②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③鲰生说我……故听之()④君安与项伯有故()
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⑥故人具鸡黍()【诚】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度】
①度我至军中,君乃入()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5【顾】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②荆轲顾笑武阳()③大行不顾细谨()6【为】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为之奈何()③乃为装遣荆轲()④乃令秦武阳为副()
⑤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⑥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而】
①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②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④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⑤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8、解释下列句中固定结构用法 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 ②.然则将军之仇报
然则: ③ 荆轲有所待
有所:
④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所以: ⑤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 ⑥以故荆轲逐秦王
以故: 二.解读文本
(一)整体感知
1.荆轲刺秦王共写了那几个人物?重点详细描写了那几个人物?
人物:
详写:
2.根据标题,行刺的过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行刺过程:
(二)局部赏析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背景(用原文句子回答):
语言特点(语言特点+效果+内容):
2.荆轲刺秦王的信物有哪些?哪一种信物最难办到?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信物:
最难的信物: 性格特点:
3.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明确:
4.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明确: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太子和荆轲什么性格? 原因:
性格(太子):
(荆轲):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明确:。
2.音乐描写烘托的气氛是什么?有何作用?
气氛:
作用:
4.易水诀别这一场面表现了荆轲什么特点?哪一个细节令你感动?
性格特点:
细节(细节+理由):
(三)研读课文第三、四部分: 1.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层次: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1)语言描写(摘录一句你喜欢的句子)
具体句子:
.(2)秦王动作描写(摘录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
(3)荆轲的神态描写(摘录原文句子)神态:
(4)间接描写了哪些人物神态?作用是什么?
间接人物神态:
作用:
(三)总结:
1.荆轲的智勇各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智:
勇:
2.太子丹在人格上的缺陷表现在哪里?(缺陷+事例)
(四)问题探究:
1.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认为荆轲与太子是知己吗?为什么?
观点:
理由:
2.古人对荆轲有以下评价,你肯定还是否定荆轲的做法?
非议:苏轼:“始速祸焉”
鲍彪:“轲不足道”
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肯定:司马迁:“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
左思:“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观点:
理由:
三.课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荆轲(kē)
拜谒(yè)
督亢(háng)戮没(lù)
谬误(miù)B.偏袒(tǎn)
扼腕(è)
厄运(è)
濡染(rú)
怯懦(ruò)
C.淬火(cù)
猝然(cù)
忤逆(wǔ)
铁杵(wǔ)拊心(fǔ)D.创伤(chuāng)
创办(chuàng)
瞋目(chēn)
箕踞(jī)
目眩(xuàn)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C.秦王还柱而走。
D.卒起不意,尽夫其度。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歉,道谢。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4.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表被动关系。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D.士皆瞋目
瞋目:发怒时瞪大眼睛。
5.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④荆轲顾笑武阳 A.两个'微'字不同
两个'顾'字相同 B.两个'微'字不同
两个'顾'字也不相同 C.两个'微'字相同
两个'顾'字相同 D.两个'微'字相同
两个'顾'字不相同 6.下列各组中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见: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风吹草低见牛羊
B、封:又欲肆其西封
函封之
C、遗:使人遗赵王书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D、比:比诸侯之列
朋比为奸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假借:宽容 B.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责怪
C.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比:排列,比照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怖:内心惊悸,害怕 8.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 秦王还柱而走
② 图穷而匕首见
③(秦王)乃以手共搏之
④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②③⑧
D.①⑥⑧ 10.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的“函”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11.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译:秦军很快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即使我想要长久服侍您,难道能做到吗? 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译:太子说的这番话非常精微,我也希望向您请求赴秦了。(不过)现在前往秦国没有信物,那么我就没有办法接近秦王。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译: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投靠我,我不忍心为了自己的私事辜负了樊将军的一片诚心,希望你另外考虑别的办法吧。D.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译:我每当想起这些,常常恨之入骨,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1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B.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译:燕王惶恐畏惧,不敢亲自前来陈说,谨斩下樊於期的头,并献出燕国督亢的地图,用木匣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举行过大礼,派使臣前来向大王禀告。C.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译:希望大王稍稍借给机会他,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D.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译:荆轲把地图取来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了。1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译:因此荆轲能追逐秦王,士卒又惊慌又着急,没有武器来攻击荆轲,便用空手共同和荆轲搏斗。
B.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要活捉你,强迫你订立一个条约来报答燕国的太子啊。C.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译:秦国的将领王翦攻下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土地,又挥师向北掠夺土地。
D.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译:这样一来,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而且燕国被凌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种想法呢? 课内阅读
(二)阅读下题完成15—20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尸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8 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歉,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16.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图穷而匕首见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17.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18.下列语句全都能表现荆轲刚毅不屈,不怕牺牲,慷慨赴难的一项是
()①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②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④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②④⑤
19.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20.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8-12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
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7.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亟请于武公亟:多次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大概
C.蔓难图也图:对付
D.国不堪贰 贰:从属二主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焉辟害 / 将焉取之
B. 国之害也 / 君之所知也
C.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 以乱易整 D.公闻其期曰 / 其真无马邪
9.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B.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大叔。
C.当子封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D.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姜氏打算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城门。
10.填空:多行不义,___________
11.翻译下面三句话。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②厚将得众
③公伐诸鄢
一.课前预习参考答案 1.注音
督亢(káng)
愿足下更(gēng)虑之
樊於期(wū jī)
右手椹(zhèn)其胸
拊(fǔ)心
濡(rù)褛淬(cuì)之忤(wǔ)视 嗔(chēn)目变徵(zhǐ)之声
2.解释括号前的词语
(1)略:掠夺,夺取。
(2)微:假如没有。谒,请。
(3)信:信物。(4)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
(5)说:同“悦”,喜欢,高兴。
(6)更:改变。(7)深:刻毒。
(8)顾:表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
(9)把:握,抓住。
(10)揕(zhèn):刺。
(11)见:被;陵:侵犯、欺侮。
(12)偏袒:袒露一只臂膀。(13)函,匣子,名词作状语。
(14)濡:浸渍、沾湿。
(15)忤:逆,迎着目光看。(16)迟:作动词。
(17)请:表示客气,无义。
(18)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19)为:发出
(20)顾:回头。
(21)币:礼品。
(22)遗:赠送(23)振怖:惧怕。振,通“震”。
(24)比:并,齐。
(25)给:供。(26)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使”是动词,后一“使”是名词。(27)唯:“希望”的意思。
(28)以:按
(29)陛(bì)〕:殿前的台阶。
(30)顾:回头看。
(31)假借:宽容,原谅。
(32)毕:完成。
(33)发:打开。
(34)引:伸、挣。
(35)室:指剑鞘。
(36)坚:插得紧。(37)还:通“环”,绕。
(38)卒:同“猝”。
(39)提(dǐ):掷击。(40)引:举起。(41)被:受;创:伤。(42)箕:像簸箕那样。(43)劫:强取、威逼。3.指明下列句中通假字 ①.说,通“悦”,yuè,高兴。
② 以,通“已”,已经。
③ 反,通“返”。④振,通“震”,惧怕
⑤奉,通“捧”,捧着。
⑥见,通“现”,出现。⑦还,通“环”,绕。
⑧卒,通“猝”,仓促,突然。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①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②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③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④可以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⑤币: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⑥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⑦郎中: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⑧左右: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5.说明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状语
(3)名词作状语:(4)名词作状语:
(5)名词作动词
(6)名词作动词(7)名词作动词
(8)动词使动用法
(9)动词使动用法(10)动词使动用法(11)形容词意动用法
(12)形容词意动用法 6.明确下列句子中的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2)判断句
(3)判断句
(4)省略句(以)(5)省略句(之)
(6)省略句(于)(7)省略句(群臣)(8)被动句
(9)被动句(10)状语后置
(11)状语后置
(12)状语后置(13)定语后置
(14)定语后置 7.解释重点实虚词 【发】
①发图 打开
②出发
③头发 【故】
① 特意
② 缘故
③所以
④ 故交,老交情
⑤登上 ⑥成功
⑦ 老,旧 【诚】
①如果真的 ② 的确,确实 【度】
① 估计
② 常态,气度 5【顾】
① 只是,不过
②回头
③顾忌,考虑 6【为】
① 被
② 对付,处理
③准备
④做为
⑤ 因为
⑥发出 【而】
① 并且,表递进
②因而,表因果
③却,表转折
④就,或不译,表承接 ⑤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8、解释下列句中固定结构用法
①.(“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②.(既然这样,那么)
③(有……的)
④(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⑤(“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⑥(因此)二.解读文本
(一)整体感知 1.略
2.根据标题,行刺的过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行刺过程:第一部分: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荆轲被斩
(二)局部赏析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背景(用原文句子回答):文章第一节
语言特点(语言特点+效果+内容):
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为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2.信物:地图,樊於期的头,匕首 最难的信物:樊於期的头
性格特点:深谋远虑,城府很深。3.明确: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4.明确: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
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最后和盘 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明之以法。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太子和荆轲什么性格?
原因:荆轲“有所待” 性格(太子):浮躁多疑、谋事不周。荆轲):刚烈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明确: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2.音乐描写烘托的气氛是什么?有何作用?
气氛:渲染悲壮的气氛
作用:表现荆轲的慷慨激昂,义无反顾,大义凛然思想感情
4.易水诀别这一场面表现了荆轲什么特点?哪一个细节令你感动?
性格特点: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细节(细节+理由):略
(三)研读课文第三、四部分:
1层次:计见秦王
顾笑武阳
秦廷搏击
倚柱笑骂 2.(1)语言描写(摘录一句你喜欢的句子)具体句子: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秦王动作描写(摘录关键词语)关键词语:惊—引—起—拔—走—击 3荆轲的神态描写(摘录原文句子 神态: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4间接人物神态: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 作用: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 总结:
1.智:①私见樊於期
②顾笑秦武阳
③为自己解围
④荆轲有所待
⑤厚遗13 秦蒙嘉
勇:①顾笑武阳
②勇逐秦王
③倚柱而笑
箕踞而骂 2.施恩图报,急于求成,胡乱猜疑(事例略)
(四)问题探究:
1.理由: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方谈不上“知己”。荆轲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有悔改”,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性情刚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仓促上路。既然太子丹对荆轲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
2.观点
(一)肯定
理由: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
(二)否定
理由: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一旦失利,个人命运可悲,国家命运速亡。三.课堂检测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参考答案
1.D.2.B
3.C
4.B
5.B
6.C
7.B
8.C
9.C
10.A
11B
12B
13.C
14。A
(二)课内阅读参考答案 15.C(谢:谢罪)
16.D(A“见”通“现”,B“卒”通“猝”,C“振”通“震”)
17、A作状语,(B方位名词作动词;C名词作动词;D意功用法)
18、C(①表现他的沉着②具体刺秦的动作)
19、B(应为悲壮的气氛)
20.(1)又变成声调激愤的羽声,送行的人都发怒而瞪大眼睛,头发向上冲顶起帽子。
(2)秦王大惊,挣扎着站起来,袖子扯断了。
(3)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课外拓展】
7、B
8、A
9、D
10、必自毙
11、①蔓延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②势力一大,将会得到民心。③庄公到鄢攻打他。
第三篇: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商都高级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年级:高一 语文学科 主备人: 梁军 审核人: 张凤兰 编号:7 课题: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目标重难点】
1、目标2
2、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学法指导】
诵读法
讨论法 【知识链接】
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见《点金训练p26》)
3、两位主人公 :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
4、战国四大刺客(1)、吴国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国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居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均被派出使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2)、吴国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冒腾肉飞,走愈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王阖闾。(3)、魏国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宵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将其荐给富豪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4)、燕国荆轲
战国末期燕国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5.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①.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②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2.妙题诱思:请你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此时诗人的心境。
赏析点拨: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他被武则天抓进了监牢。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愤愤不平;另一方面想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他写出了“易水送人”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确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变现出今日送人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学习过程】:
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
谒()
揕()其胸
切齿拊()心
淬()
濡()缕
忤()视
徵()
瞋()目
陛()下
卒()起不意
箕()踞()
被八创()
樊於()期
偏袒扼()腕
目眩()
夏无且()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学生梳理故事情节。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加点词语
①进兵北()略()地
②旦暮()渡易水
③长侍()
④微()太子言
⑤行而无信()⑥谒()⑦购()之金千斤
⑧穷困()⑨更()虑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文段分析思考:
①文章开头一段,作者连用几个动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四.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 1.解释加点词语
a秦之遇()将军
b 深()
c仰天太息流涕()d 顾()计不知所出 e可以()解燕国之患
f樊於期乃前()曰 g揕()其胸 h然则()i将军岂有意()乎
j见()陵()之耻 k 函()封之l濡()缕 m忤()视
n偏袒()扼腕
o其人居远()未来
p 太子迟()之
q请()辞决()矣
r皆白衣冠()以送之
s为()变徵之声
t发尽上()指冠
u终()已不顾()
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②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③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4.小结
5.学习反思
商都高级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年级:高一 语文学科 主备人: 梁军 审核人: 张凤兰 编号:8 课题: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二)【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目标2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知识链接】: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学习过程:
一.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a持千金之资币()物
b厚遗()c振()怖大王之威 d比()诸侯之列
e使()使以闻()大王f朝服()g以次()进h至陛()下i群臣怪()之 j顾()笑武阳k假借()之l发()图m自引()而起n操其室()o秦王还()柱而走()p卒()起不意q无以()击轲r乃引()其匕首提()秦王s荆轲废()t被()八创u轲自知事不就()v生劫()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①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用五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这一人物形象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
二、课堂小结
三、写法借鉴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思
五、当堂测验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还柱而走。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偏袒扼腕而进。F.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G.秦王必说见臣。2.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A.仰天太息流涕
B.持千金之资币物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②③⑧
D.①⑥⑧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愿大王少假借之
()
②.自引而起,绝袖
()③.秦王还柱而走
()
④.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5.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①.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
()
②.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③群臣怪之
()
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六、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 一去不复返: 发上指冠: 图穷匕见: 悲歌击筑: 变徵之声:
七、拓展延伸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贱者虽字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看看他们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和《荆轲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
咏荆轲(柳宗元)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
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
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
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
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
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
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
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
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
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
情。
第四篇:《荆轲刺秦王》导学案2011
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必修1《荆轲刺秦王》 制作人 彭丹俊 审核人 李振生 2011-10-10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第一课时
【解读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利用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扎实掌握1-9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并背诵易水送别一节。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归纳行刺准备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看待荆轲义激樊於期这一事件
4、重点难点:被动句及词类活用的理解,体会易水送别包含的复杂感情。【自学互学】
一、自主学习:“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是《唐雎不辱使命》中描写著名剑客的句子,中国是个讲究行侠仗义的国度,侠义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里隐约可见,历代文人都曾为侠客挥笔泼墨,而荆柯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人所颂扬,可谓妇嬬皆知。今天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故事,去感受侠义的精神世界,去感悟侠义文化的精髓吧。
1、常识了解:《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约240年(460—220)。《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以上内容同学们认真阅读,C同学准备脱稿概述)
2、背景材料: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找到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
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自主学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C展示)
骨髓()燕()国 揕()胸 偏袒()
匕()首 淬()火 濡()缕 忤()
视
瞋()目 鄙()人 倚()柱 揕搭()变徵()之声 樊於()期 切齿拊()心 长侍()足下 厚遗()箕()踞()以骂 夏无且()以药囊提()轲 被()八创 目眩()(2)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B展示)
第一段: 尽收其地 进兵北略地 第二段: 微太子言 今行而无信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必说见臣
以穷困来归丹 愿足下更虑之 第三段: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右手揕其胸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第四至八段:及遂收盛(chéng)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不敢与忤视。荆轲有所待
太子迟之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第九段: 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士皆瞋目 为变徵之声 复为慷慨羽声
终已不顾(3)找出(1-8.段)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A展示)a、词类活用:(3个)
b、特殊句式:(3种)
(4)重点句子翻译:(B展示)
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必修1《荆轲刺秦王》 制作人 彭丹俊 审核人 李振生 2011-10-10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何如?
d、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e、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5)成语积累: 悲歌击筑: 变徵之声: 一去不复返: 发上指冠:
(6)朗读“义激樊於期”和“易水送别”,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小组评比。
二、合作探究: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B)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4、背诵“易水诀别”
三、限时训练
1、课内巩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太子迟之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和而歌
(2)写送别场面着重写了荆轲唱歌,这样写的目的是()A 表现荆轲不是一个赳赳武夫,而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B 表现荆轲一去不复还,以身殉国的决心。C 渲染悲壮的气氛,表现荆轲的英雄气概。D 为荆轲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3)写荆轲“终以不顾”,意在表现他()A 虽然内心激动,但不作女儿态。B 不忍心看“士皆垂泪而泣”的场面。C 怀恨太子丹疑心他有悔改,故忿忿而走。D 意志坚定,态度坚决,义无返顾。
(4)易水送别是非常成功的场面描写。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下面是对其成功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其成功在于写景。若无萧萧秋风,刺骨易水,读来就会淡然无味。B 其成功在于荆轲行为本身就是壮烈的,加上景物烘托,给了这壮士行为以活动的空间和气氛,从而有了立体感。
C 其成功在于借景言情,秋风寒水与一去不复返的冷意悲情相为表里,催人泪下。
D 其成功之处在于作者通过环境、歌声、神态、行为描写的场面,烘托了一幅悲壮的画面,能招来人们普遍的激烈情怀,唤起人们身受感同的共鸣。
(5)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A、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宋何罪之有 D、见燕使者咸阳宫
(6)翻译下面句子: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拓展练习:
“易水送别”中音乐悲凉而又激昂,感人肺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更被千古传唱。请你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描写一段音乐。
四、自我反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必修1《荆轲刺秦王》 制作人 彭丹俊 审核人 李振生 2011-10-10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第二课时 【解读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第10—18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固定结构“有以”、“无以”、“所以”等固定结构的译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场面描写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4、重点难点:从刺秦王事件分析荆轲的性格特点。【自学互学】
导入: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易水送别”后,就发展到了事件的高潮。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精彩的部分:庭刺秦王。
一、自主学习
(1)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C展示)
第10段:持千金之资币物 厚遗秦王宠臣
第11段:比诸侯之列 给贡职如郡县
第13段:以次进,至陛下。前为谢曰
第14段: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右手持匕首揕之
第15段:卒不起意,尽失其度 诸郎中执兵,皆在殿下。
第16段: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2)找出(10-18.段)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B展示)
词类活用(四个)
特殊句式(四种)
翻译:(C展示)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4)成语积累:
切齿拊心:
图穷匕见:
无可奈何:
二、合作探究
1、秦廷行刺写了那几个场面?(请C同学归纳展示)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B同学展示)
3、根据庭刺秦王事件,结合前文,分析归纳荆轲的性格特点。
三、限时训练:
1、课内巩固
(1)指出下边各组加点的字词的具体意义
A、不得持尺兵 B、不及召下兵 A、乃私见樊於期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图穷匕首见 D、未尝见天子
A、图穷匕首见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A、至陛下 B、窃为陛下惜之 A、荆轲顾笑武阳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莫我肯顾 D、顾不知计所出
(2)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B、又前而为歌曰 C、使毕使于前 D、左右既前,斩荆轲
(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2、拓展练习
仿照“庭刺秦王”一节,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及烘托手法,叙写一生活场面。
四、自我反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必修1《荆轲刺秦王》 制作人 彭丹俊 审核人 李振生 2011-10-10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第三课时:
【解读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通假字,古今字,掌握课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熟记固定结构“有以”、“无以”、“所以”等的译法,夯实文言基础。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分析归纳本文写作特色。讨论归纳荆轲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4、重点难点:对荆轲义侠精神的认识及写作特色的理解。【自学互学】
导入:本文以“刺”为线索,以“荆轲”为中心,把国仇家恨与义侠精神融为一体,广泛反映了战国末期的社会生活。恰切的话语,鲜活的人物,具体的神情动作,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似乎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人类的童年时代。
一、自主学习: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a.秦王必说见臣 b.日以尽矣 c.今日往而不反者 d.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e.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f.图穷而匕首见 g.秦王还柱而走 h.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2)比较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d、持千金之资币物 e、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f、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h、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3)互相抽查背诵“易水诀别”
二、合作探究
1、荆轲形象分析(A展示)
2、太子丹、樊於期、秦武阳形象分析(C同学展示)
4、文言知识梳理
(1)一词多义
【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介词,因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 以次进
④已经 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 乃为装遣荆轲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必修1《荆轲刺秦王》 制作人 彭丹俊 审核人 李振生 2011-10-10 ②介词,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②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④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⑤、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⑥、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⑦、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3)、文言固定结构: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奈何】怎么办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何如】怎么样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乃今】现在,这才 乃今得闻教
【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所”+动词】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三、限时练习:
1、课内巩固:
(1)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A、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B、又前而为歌曰
C、使毕使于前 D、左右既前,斩荆轲
(2)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图穷而匕首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D、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举头望明月
(3)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不如因善遇之 素善留侯张良 B、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不如因善遇之
C、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恐惧不敢自陈
(4)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例句:(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A.秦兵旦暮渡易水 B.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C.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D.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E.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5)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秦将王翦破赵 拔剑撞而破之 B、孰与君少长 愿大王少假借之 C、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D、剑坚,故不可立拔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6)下列各句省略成分不同的是()。
A、沛公军霸上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卫士仆地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D、欲呼张良与俱去 毋从俱死也
(7)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l0小题
李绩,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上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返国,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魏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必修1《荆轲刺秦王》 制作人 彭丹俊 审核人 李振生 2011-10-10 公既归大唐,今这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甲士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令人初至,高祖闻无表,唯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绩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绩戴德推功,实纯臣也。”拜蔡州总管,赐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封其父盖为济阴王,坚决推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寻加绩右武侯上将。及李密反叛伏法,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有德行,镇抚疆域,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绩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绩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绩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绩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绩雪涕政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绩每一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绩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选自《贞观政要》)
(8)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 据:占有
B、高祖闻无表,唯有启与密 启:陈诉
C、使者以绩意闻奏 闻:听说
D、绩雪涕致辞 雪:擦拭
(9)下列不能表明李绩为“纯臣”的一项是()
A、今宜具录州县及甲士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
B、及李密反叛伏法,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札,表请收葬
C、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 D、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
(10)下列对于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绩忠心事主。高祖为此任命他做黎州总管,并赐他姓李。
B、李绩极说道义。李密因反叛被诛,李绩上表要求高祖为其举行国葬。
C、李绩深患上太宗信赖。一次李绩喝醉睡着,太宗亲自把御服盖在他的身
上。
D、李绩长于用兵。太宗说,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比不上李绩。
(11)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
②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
四、课外拓展:
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你怎么看待荆轲?
五、自我反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第五篇:《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用)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用)
一、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在于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难点在于对荆轲性格的把握。
三、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口译
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教师点拨;
四、知识链接
(一)、《刺客列传》主旨
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二)背景简介: 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五、预习检测
(一)、自主阅读导引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淬火()变徵()提()揕搭()拊()...樊於()期 夏无且()箕踞()()忤逆()..戮没()惛()偏袒()扼腕()...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燕国危亡之际,太子丹就请荆轲谋策,荆轲想用樊於期的头取悦秦王,以便行刺,太子不忍,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遂发”)行刺的准备 1.荆轲私见樊於期,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2.入秦行刺的第一件准备工作:函封樊於期首级。
3.入秦行刺的第二件准备工作,求徐夫人的匕首。4.入秦行刺第三件准备工作,令秦武阳为副。5.荆轲迟发缘由。
6.太子丹见荆轲迟迟未发,“疑其改悔”。荆轲怒斥太子丹,告别赴秦。第三部分(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到“终已不顾”)易水送别 1.以“白衣冠”送荆轲,为易水送别,创造悲壮、凄怆的气氛。2.易水送别,有力地突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的刚毅性格和英雄气概。第四部分(从“既至秦”到“秦王目眩良久”)廷刺秦王
1.秦武阳脸色大变,引起秦国群臣的怀疑,荆轲谈笑而饰,足见超人的勇气、胆量和智慧。2.秦王被逐狼狈不堪,荆轲行刺一无所惧。
3.写在极短的时间内,秦王殿庭上下混乱,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群臣惊愕,左右呼喊,有动作,有表情,有高呼,有怒骂,组成一幅惊心动魂的场面。
4.身受八处创伤,事败还能“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凛然无畏的性格刻画无遗。5.荆轲被斩后,威震六国的秦王仍因惊惧而“目眩良久”,其紧张慌乱情状如见其人。
六、课堂学习
(1)词句:微、亲、说、穷
(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 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
2、〈3-4段〉人?事?物?→〉求取信物
(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 见陵、偏袒扼腕(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 ②荆轲私见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3、(5段)→准备匕首 淬
4、(6段)→配备副手 敢、忤
5、(7-8段)人?事?→怒斥太子(1)词句:无意、竖子
(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 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
6、分析一下易水诀别场面描写的作用
对荆轲的气质、性格、精神风貌作了画龙点睛的揭示,为整个故事渲染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7、荆轲形象有何特点?
【提示】沉稳隐忍,侠肝义胆、扶危济困,果敢勇决、不畏强暴、机智镇静、秉性刚烈。
七、知识积累 1.通假字积累
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嘿而逃去 祸必不振矣 北购于单于
心惛然 恐不能须臾 太子送至门,戒曰 其意不厌 莫敢合从 使悉反诸侯侵地 秦王必说见臣 右手揕其匈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请辞决矣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图穷而匕首见 卒起不意
2、古今异义词积累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古义: 今义: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古义: 今义: 且至于燕 古义: 今义: 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 古义: 今义: 足为寒心 古义: 今义: 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古义: 今义: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古义: 今义: 太子逢迎 古义: 今义:
合别人的心意
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古义: 今义: 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 古义: 今义: 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 古义: 今义: 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积累
①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 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居顷之
擅巴、汉之饶 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 ②使使往之主人 使使往之主人 使者还报 使得至前 使得毕使于前 使得毕使于前 ③徙于卫 荆轲游于邯郸
北购于单于 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言足下于太子也
④其先乃齐人 其后乃可图也 乃造焉
⑤以术说卫元君 酒酣以往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易水以北
柰何以见陵之怨 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 以次进
⑥遂发 发尽上指冠 秦王发图
4、词类活用积累
盖聂怒而目之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必入臣
太子前顿首 於期乃前曰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稍蚕食诸侯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南有泾、渭之沃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发尽上指冠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
又举兵南伐楚 太子受而舍之 使使以闻大王 臣海内之王者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5、特殊句式积累
荆轲者,卫人也()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归而求为报秦王者()置之匈奴()可与谋()
驽马先之()使悉反诸侯侵地()以试人()欲与俱()而为治行()待吾客与俱()
见燕使者咸阳宫()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故尝质于赵()窥以重利()嘉为先言于秦王()燕王拜送于庭()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八、达标测评
阅读《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完成1—4题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祖,取道 祭祖 .B.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回头 .C.群臣皆愕,卒起不意 料想 .D.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掷击 .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 不忍杀之,以赐公 .B.北蕃蛮夷之鄙人 .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C.燕王拜送于庭 . 精兵锐卒必竭于外 .D.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 愿为诸君快战 .9.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荆轲“果敢勇决”的一组是()①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③左手把秦王之袖 ④秦王环柱而走
⑤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易水送别,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怒发冲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
B.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C.见秦王时,秦武阳变了脸色,害怕得发抖,“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刻画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大义凛然。D.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译文 ②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译文。
九、延伸研究
1.你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提供资料】古人对荆轲的评价 非议:苏轼:“始速祸焉”
鲍彪:“轲不足道”
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肯定:司马迁:“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
左思:“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十、学(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