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五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时间:2019-05-14 01:37: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五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五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第一篇: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五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2011-2012年高一上学期导学案

第5课

荆轲刺秦王

科目:语文必修1

主编:

审核:

编号:5 使用时间:2011/9/

4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做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预习自测:

1、给下列字注音:

淬()忤()徵()提()防

创()伤

拊()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写到“我的疑问处”。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明确刻画人物的常用手法,学会在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的形象。

3激情投入,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学习荆轲的爱国精神。

课前预习案

一、走进作者:

《战国策》又称《国策》,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候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二、了解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很弱小的国家。当初,燕国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王之遇子丹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御秦的强大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挟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乱,则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三、涉及成语:

1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2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形容事物已成陈迹,不能重现。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图穷匕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樊於()期

夏无且()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秦王必说见臣(2)今日往而不反者(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卒起不意(5)秦王还柱而走

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4)诸郎中执兵

(5)乃引其匕首提秦王(6)左右乃曰

4解释下列句中的字。

(1)徵()太子言,臣愿得谒((2)秦王购()之金千斤(3)诚()得樊将军首(4)樊於期乃前()曰(5)函()封之(6)既祖(),取道(7)发尽上()指冠(8)以()次进

(9)持千金之金币()物(10)群臣怪()之

(11)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囊提()轲(12)断其左股()

(13)事所以()不成者 5判断特殊句式。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见燕使者咸阳宫。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之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4)父母宗族,皆为戮没。(5)燕国见陵之耻除矣。(6)先言于秦王

(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9)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6请从下面的文言句中概括出一个成语。轲既取图奉之,图穷而匕见。

我的疑问:

你有什么疑问,请写下来

探究案

探究一

1、阅读本文,全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2文中涉及哪些主要人物?你最欣赏哪一位?简单谈一谈为什么。

探究二:1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让她慷慨献生?

2文章在描写“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时,运用了那些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探究三: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于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觉得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2)又前()而为歌之

(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4)使使以闻()大王(5)箕()踞以骂曰(6)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训练案

1认真完成练习册的习题。2熟读课文。

第二篇: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背景链接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3.关于荆轲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一.课前预习1.注音

督亢()

更()虑之

樊於期()

椹()其胸

拊()心

濡()褛

淬()之

忤()视

嗔()目

变徵()之声

2.解释括号前的词语

(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③地。(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3)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4)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5)秦王必说()⑾见臣。

(6)愿足下更()虑之⑿。(7)秦之遇将军,可谓深⒀()矣。(8)顾()计不知所出耳。(9)臣左手把()⒄其袖。

(10)而右手揕()⒅其胸。(11)见()陵()之耻。

(12)偏袒()扼腕而进。(13)函()封之。

(14)以试人,血濡()缕。(15)人不敢与忤()视⑨。

(16)太子迟()之。(17)请()辞决矣。

(18)既祖(),取道。(19)为()变徵(zhǐ)之声。

(20)终已不顾()。

(21)持千金之资币()物。

(22)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2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24)比()诸侯之列。(25)给()贡职如郡县。

(26)使使()以闻大王。(27)唯()大王命之。

(28)以()次进。(29)至陛③()下。

(30)顾()笑武阳。(31)少假借()之。

(32)使毕()使于前。(3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34)自引()而起,绝袖。(35)操其室()

(36)剑坚(),故不可立拔。

(37)秦王还()柱而走。

(38)卒(cù)()起不意,尽失其度。(39)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40)乃引()⒅其匕首提秦王。(41)被()八创(chuāng)()。(42)箕()踞⒇以骂曰。(43)乃欲以生劫()之。3.指明下列句中通假字

①.秦王必说见臣()

②日以尽矣()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

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⑤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⑥图穷而匕首见()

⑦秦王还柱而走()

⑧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 ②仰天太息流涕

涕:

③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 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可以: ⑤持千金之币物

币: ⑥秦王方还柱走

走: ⑦诸郎中执兵

郎中:

⑧左右既前,斩荆轲

左右: 5.说明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5)樊於期乃前曰()

(6)皆白衣冠以送之()(7)乃朝服,设九宾()

(8)使使以闻大王()(10)自引而起,绝袖()

(11)太子迟之()

(12)群臣怪之()6.明确下列句子中的特殊文言句式: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4)秦王购之金千斤()

(5)欲与俱()

(6)见燕使者咸阳宫()

(7)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8)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9)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0)常痛于骨髓()

(11)给贡职如郡县()

(12燕王拜送于庭()

(1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14)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7.解释重点实虚词 【发】

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③发尽上指冠()【故】

①故遣将守关者()

②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③鲰生说我……故听之()④君安与项伯有故()

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⑥故人具鸡黍()【诚】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度】

①度我至军中,君乃入()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5【顾】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②荆轲顾笑武阳()③大行不顾细谨()6【为】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为之奈何()③乃为装遣荆轲()④乃令秦武阳为副()

⑤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⑥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而】

①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②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④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⑤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8、解释下列句中固定结构用法 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 ②.然则将军之仇报

然则: ③ 荆轲有所待

有所:

④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所以: ⑤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 ⑥以故荆轲逐秦王

以故: 二.解读文本

(一)整体感知

1.荆轲刺秦王共写了那几个人物?重点详细描写了那几个人物?

人物:

详写:

2.根据标题,行刺的过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行刺过程:

(二)局部赏析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背景(用原文句子回答):

语言特点(语言特点+效果+内容):

2.荆轲刺秦王的信物有哪些?哪一种信物最难办到?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信物:

最难的信物: 性格特点:

3.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明确:

4.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明确: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太子和荆轲什么性格? 原因:

性格(太子):

(荆轲):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明确:。

2.音乐描写烘托的气氛是什么?有何作用?

气氛:

作用:

4.易水诀别这一场面表现了荆轲什么特点?哪一个细节令你感动?

性格特点:

细节(细节+理由):

(三)研读课文第三、四部分: 1.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层次: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1)语言描写(摘录一句你喜欢的句子)

具体句子:

.(2)秦王动作描写(摘录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

(3)荆轲的神态描写(摘录原文句子)神态:

(4)间接描写了哪些人物神态?作用是什么?

间接人物神态:

作用:

(三)总结:

1.荆轲的智勇各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智:

勇:

2.太子丹在人格上的缺陷表现在哪里?(缺陷+事例)

(四)问题探究:

1.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认为荆轲与太子是知己吗?为什么?

观点:

理由:

2.古人对荆轲有以下评价,你肯定还是否定荆轲的做法?

非议:苏轼:“始速祸焉”

鲍彪:“轲不足道”

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肯定:司马迁:“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

左思:“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观点:

理由:

三.课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荆轲(kē)

拜谒(yè)

督亢(háng)戮没(lù)

谬误(miù)B.偏袒(tǎn)

扼腕(è)

厄运(è)

濡染(rú)

怯懦(ruò)

C.淬火(cù)

猝然(cù)

忤逆(wǔ)

铁杵(wǔ)拊心(fǔ)D.创伤(chuāng)

创办(chuàng)

瞋目(chēn)

箕踞(jī)

目眩(xuàn)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C.秦王还柱而走。

D.卒起不意,尽夫其度。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歉,道谢。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4.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表被动关系。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D.士皆瞋目

瞋目:发怒时瞪大眼睛。

5.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④荆轲顾笑武阳 A.两个'微'字不同

两个'顾'字相同 B.两个'微'字不同

两个'顾'字也不相同 C.两个'微'字相同

两个'顾'字相同 D.两个'微'字相同

两个'顾'字不相同 6.下列各组中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见: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风吹草低见牛羊

B、封:又欲肆其西封

函封之

C、遗:使人遗赵王书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D、比:比诸侯之列

朋比为奸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假借:宽容 B.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责怪

C.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比:排列,比照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怖:内心惊悸,害怕 8.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 秦王还柱而走

② 图穷而匕首见

③(秦王)乃以手共搏之

④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②③⑧

D.①⑥⑧ 10.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的“函”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11.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译:秦军很快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即使我想要长久服侍您,难道能做到吗? 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译:太子说的这番话非常精微,我也希望向您请求赴秦了。(不过)现在前往秦国没有信物,那么我就没有办法接近秦王。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译: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投靠我,我不忍心为了自己的私事辜负了樊将军的一片诚心,希望你另外考虑别的办法吧。D.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译:我每当想起这些,常常恨之入骨,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1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B.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译:燕王惶恐畏惧,不敢亲自前来陈说,谨斩下樊於期的头,并献出燕国督亢的地图,用木匣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举行过大礼,派使臣前来向大王禀告。C.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译:希望大王稍稍借给机会他,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D.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译:荆轲把地图取来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了。1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译:因此荆轲能追逐秦王,士卒又惊慌又着急,没有武器来攻击荆轲,便用空手共同和荆轲搏斗。

B.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要活捉你,强迫你订立一个条约来报答燕国的太子啊。C.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译:秦国的将领王翦攻下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土地,又挥师向北掠夺土地。

D.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译:这样一来,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而且燕国被凌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种想法呢? 课内阅读

(二)阅读下题完成15—20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尸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8 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歉,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16.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图穷而匕首见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17.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18.下列语句全都能表现荆轲刚毅不屈,不怕牺牲,慷慨赴难的一项是

()①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②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④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②④⑤

19.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20.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8-12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

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7.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亟请于武公亟:多次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大概

C.蔓难图也图:对付

D.国不堪贰 贰:从属二主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焉辟害 / 将焉取之

B. 国之害也 / 君之所知也

C.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 以乱易整 D.公闻其期曰 / 其真无马邪

9.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B.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大叔。

C.当子封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D.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姜氏打算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城门。

10.填空:多行不义,___________

11.翻译下面三句话。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②厚将得众

③公伐诸鄢

一.课前预习参考答案 1.注音

督亢(káng)

愿足下更(gēng)虑之

樊於期(wū jī)

右手椹(zhèn)其胸

拊(fǔ)心

濡(rù)褛淬(cuì)之忤(wǔ)视 嗔(chēn)目变徵(zhǐ)之声

2.解释括号前的词语

(1)略:掠夺,夺取。

(2)微:假如没有。谒,请。

(3)信:信物。(4)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

(5)说:同“悦”,喜欢,高兴。

(6)更:改变。(7)深:刻毒。

(8)顾:表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

(9)把:握,抓住。

(10)揕(zhèn):刺。

(11)见:被;陵:侵犯、欺侮。

(12)偏袒:袒露一只臂膀。(13)函,匣子,名词作状语。

(14)濡:浸渍、沾湿。

(15)忤:逆,迎着目光看。(16)迟:作动词。

(17)请:表示客气,无义。

(18)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19)为:发出

(20)顾:回头。

(21)币:礼品。

(22)遗:赠送(23)振怖:惧怕。振,通“震”。

(24)比:并,齐。

(25)给:供。(26)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使”是动词,后一“使”是名词。(27)唯:“希望”的意思。

(28)以:按

(29)陛(bì)〕:殿前的台阶。

(30)顾:回头看。

(31)假借:宽容,原谅。

(32)毕:完成。

(33)发:打开。

(34)引:伸、挣。

(35)室:指剑鞘。

(36)坚:插得紧。(37)还:通“环”,绕。

(38)卒:同“猝”。

(39)提(dǐ):掷击。(40)引:举起。(41)被:受;创:伤。(42)箕:像簸箕那样。(43)劫:强取、威逼。3.指明下列句中通假字 ①.说,通“悦”,yuè,高兴。

② 以,通“已”,已经。

③ 反,通“返”。④振,通“震”,惧怕

⑤奉,通“捧”,捧着。

⑥见,通“现”,出现。⑦还,通“环”,绕。

⑧卒,通“猝”,仓促,突然。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①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②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③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④可以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⑤币: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⑥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⑦郎中: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⑧左右: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5.说明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状语

(3)名词作状语:(4)名词作状语:

(5)名词作动词

(6)名词作动词(7)名词作动词

(8)动词使动用法

(9)动词使动用法(10)动词使动用法(11)形容词意动用法

(12)形容词意动用法 6.明确下列句子中的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2)判断句

(3)判断句

(4)省略句(以)(5)省略句(之)

(6)省略句(于)(7)省略句(群臣)(8)被动句

(9)被动句(10)状语后置

(11)状语后置

(12)状语后置(13)定语后置

(14)定语后置 7.解释重点实虚词 【发】

①发图 打开

②出发

③头发 【故】

① 特意

② 缘故

③所以

④ 故交,老交情

⑤登上 ⑥成功

⑦ 老,旧 【诚】

①如果真的 ② 的确,确实 【度】

① 估计

② 常态,气度 5【顾】

① 只是,不过

②回头

③顾忌,考虑 6【为】

① 被

② 对付,处理

③准备

④做为

⑤ 因为

⑥发出 【而】

① 并且,表递进

②因而,表因果

③却,表转折

④就,或不译,表承接 ⑤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8、解释下列句中固定结构用法

①.(“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②.(既然这样,那么)

③(有……的)

④(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⑤(“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⑥(因此)二.解读文本

(一)整体感知 1.略

2.根据标题,行刺的过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行刺过程:第一部分: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荆轲被斩

(二)局部赏析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背景(用原文句子回答):文章第一节

语言特点(语言特点+效果+内容):

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为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2.信物:地图,樊於期的头,匕首 最难的信物:樊於期的头

性格特点:深谋远虑,城府很深。3.明确: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4.明确: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

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最后和盘 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明之以法。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太子和荆轲什么性格?

原因:荆轲“有所待” 性格(太子):浮躁多疑、谋事不周。荆轲):刚烈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明确: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2.音乐描写烘托的气氛是什么?有何作用?

气氛:渲染悲壮的气氛

作用:表现荆轲的慷慨激昂,义无反顾,大义凛然思想感情

4.易水诀别这一场面表现了荆轲什么特点?哪一个细节令你感动?

性格特点: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细节(细节+理由):略

(三)研读课文第三、四部分:

1层次:计见秦王

顾笑武阳

秦廷搏击

倚柱笑骂 2.(1)语言描写(摘录一句你喜欢的句子)具体句子: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秦王动作描写(摘录关键词语)关键词语:惊—引—起—拔—走—击 3荆轲的神态描写(摘录原文句子 神态: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4间接人物神态: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 作用: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 总结:

1.智:①私见樊於期

②顾笑秦武阳

③为自己解围

④荆轲有所待

⑤厚遗13 秦蒙嘉

勇:①顾笑武阳

②勇逐秦王

③倚柱而笑

箕踞而骂 2.施恩图报,急于求成,胡乱猜疑(事例略)

(四)问题探究:

1.理由: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方谈不上“知己”。荆轲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有悔改”,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性情刚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仓促上路。既然太子丹对荆轲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

2.观点

(一)肯定

理由: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

(二)否定

理由: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一旦失利,个人命运可悲,国家命运速亡。三.课堂检测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参考答案

1.D.2.B

3.C

4.B

5.B

6.C

7.B

8.C

9.C

10.A

11B

12B

13.C

14。A

(二)课内阅读参考答案 15.C(谢:谢罪)

16.D(A“见”通“现”,B“卒”通“猝”,C“振”通“震”)

17、A作状语,(B方位名词作动词;C名词作动词;D意功用法)

18、C(①表现他的沉着②具体刺秦的动作)

19、B(应为悲壮的气氛)

20.(1)又变成声调激愤的羽声,送行的人都发怒而瞪大眼睛,头发向上冲顶起帽子。

(2)秦王大惊,挣扎着站起来,袖子扯断了。

(3)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课外拓展】

7、B

8、A

9、D

10、必自毙

11、①蔓延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②势力一大,将会得到民心。③庄公到鄢攻打他。

第三篇: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商都高级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年级:高一 语文学科 主备人: 梁军 审核人: 张凤兰 编号:7 课题: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目标重难点】

1、目标2

2、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学法指导】

诵读法

讨论法 【知识链接】

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见《点金训练p26》)

3、两位主人公 :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

4、战国四大刺客(1)、吴国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国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居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均被派出使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2)、吴国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冒腾肉飞,走愈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王阖闾。(3)、魏国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宵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将其荐给富豪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4)、燕国荆轲

战国末期燕国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5.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①.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②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2.妙题诱思:请你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此时诗人的心境。

赏析点拨: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他被武则天抓进了监牢。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愤愤不平;另一方面想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他写出了“易水送人”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确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变现出今日送人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学习过程】:

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

谒()

揕()其胸

切齿拊()心

淬()

濡()缕

忤()视

徵()

瞋()目

陛()下

卒()起不意

箕()踞()

被八创()

樊於()期

偏袒扼()腕

目眩()

夏无且()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学生梳理故事情节。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加点词语

①进兵北()略()地

②旦暮()渡易水

③长侍()

④微()太子言

⑤行而无信()⑥谒()⑦购()之金千斤

⑧穷困()⑨更()虑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文段分析思考:

①文章开头一段,作者连用几个动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四.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 1.解释加点词语

a秦之遇()将军

b 深()

c仰天太息流涕()d 顾()计不知所出 e可以()解燕国之患

f樊於期乃前()曰 g揕()其胸 h然则()i将军岂有意()乎

j见()陵()之耻 k 函()封之l濡()缕 m忤()视

n偏袒()扼腕

o其人居远()未来

p 太子迟()之

q请()辞决()矣

r皆白衣冠()以送之

s为()变徵之声

t发尽上()指冠

u终()已不顾()

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②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③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4.小结

5.学习反思

商都高级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年级:高一 语文学科 主备人: 梁军 审核人: 张凤兰 编号:8 课题: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二)【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目标2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知识链接】: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学习过程:

一.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a持千金之资币()物

b厚遗()c振()怖大王之威 d比()诸侯之列

e使()使以闻()大王f朝服()g以次()进h至陛()下i群臣怪()之 j顾()笑武阳k假借()之l发()图m自引()而起n操其室()o秦王还()柱而走()p卒()起不意q无以()击轲r乃引()其匕首提()秦王s荆轲废()t被()八创u轲自知事不就()v生劫()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①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用五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这一人物形象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

二、课堂小结

三、写法借鉴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思

五、当堂测验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还柱而走。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偏袒扼腕而进。F.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G.秦王必说见臣。2.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A.仰天太息流涕

B.持千金之资币物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②③⑧

D.①⑥⑧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愿大王少假借之

()

②.自引而起,绝袖

()③.秦王还柱而走

()

④.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5.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①.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

()

②.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③群臣怪之

()

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六、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 一去不复返: 发上指冠: 图穷匕见: 悲歌击筑: 变徵之声:

七、拓展延伸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贱者虽字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看看他们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和《荆轲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

咏荆轲(柳宗元)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

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

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

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

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

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

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

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

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

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

情。

第四篇:《荆轲刺秦王》导学案2011

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必修1《荆轲刺秦王》 制作人 彭丹俊 审核人 李振生 2011-10-10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第一课时

【解读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利用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扎实掌握1-9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并背诵易水送别一节。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归纳行刺准备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看待荆轲义激樊於期这一事件

4、重点难点:被动句及词类活用的理解,体会易水送别包含的复杂感情。【自学互学】

一、自主学习:“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是《唐雎不辱使命》中描写著名剑客的句子,中国是个讲究行侠仗义的国度,侠义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里隐约可见,历代文人都曾为侠客挥笔泼墨,而荆柯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人所颂扬,可谓妇嬬皆知。今天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故事,去感受侠义的精神世界,去感悟侠义文化的精髓吧。

1、常识了解:《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约240年(460—220)。《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以上内容同学们认真阅读,C同学准备脱稿概述)

2、背景材料: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找到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

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自主学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C展示)

骨髓()燕()国 揕()胸 偏袒()

匕()首 淬()火 濡()缕 忤()

瞋()目 鄙()人 倚()柱 揕搭()变徵()之声 樊於()期 切齿拊()心 长侍()足下 厚遗()箕()踞()以骂 夏无且()以药囊提()轲 被()八创 目眩()(2)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B展示)

第一段: 尽收其地 进兵北略地 第二段: 微太子言 今行而无信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必说见臣

以穷困来归丹 愿足下更虑之 第三段: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右手揕其胸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第四至八段:及遂收盛(chéng)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不敢与忤视。荆轲有所待

太子迟之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第九段: 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士皆瞋目 为变徵之声 复为慷慨羽声

终已不顾(3)找出(1-8.段)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A展示)a、词类活用:(3个)

b、特殊句式:(3种)

(4)重点句子翻译:(B展示)

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必修1《荆轲刺秦王》 制作人 彭丹俊 审核人 李振生 2011-10-10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何如?

d、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e、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5)成语积累: 悲歌击筑: 变徵之声: 一去不复返: 发上指冠:

(6)朗读“义激樊於期”和“易水送别”,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小组评比。

二、合作探究: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B)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4、背诵“易水诀别”

三、限时训练

1、课内巩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太子迟之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和而歌

(2)写送别场面着重写了荆轲唱歌,这样写的目的是()A 表现荆轲不是一个赳赳武夫,而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B 表现荆轲一去不复还,以身殉国的决心。C 渲染悲壮的气氛,表现荆轲的英雄气概。D 为荆轲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3)写荆轲“终以不顾”,意在表现他()A 虽然内心激动,但不作女儿态。B 不忍心看“士皆垂泪而泣”的场面。C 怀恨太子丹疑心他有悔改,故忿忿而走。D 意志坚定,态度坚决,义无返顾。

(4)易水送别是非常成功的场面描写。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下面是对其成功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其成功在于写景。若无萧萧秋风,刺骨易水,读来就会淡然无味。B 其成功在于荆轲行为本身就是壮烈的,加上景物烘托,给了这壮士行为以活动的空间和气氛,从而有了立体感。

C 其成功在于借景言情,秋风寒水与一去不复返的冷意悲情相为表里,催人泪下。

D 其成功之处在于作者通过环境、歌声、神态、行为描写的场面,烘托了一幅悲壮的画面,能招来人们普遍的激烈情怀,唤起人们身受感同的共鸣。

(5)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A、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宋何罪之有 D、见燕使者咸阳宫

(6)翻译下面句子: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拓展练习:

“易水送别”中音乐悲凉而又激昂,感人肺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更被千古传唱。请你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描写一段音乐。

四、自我反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必修1《荆轲刺秦王》 制作人 彭丹俊 审核人 李振生 2011-10-10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第二课时 【解读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第10—18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固定结构“有以”、“无以”、“所以”等固定结构的译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场面描写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4、重点难点:从刺秦王事件分析荆轲的性格特点。【自学互学】

导入: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易水送别”后,就发展到了事件的高潮。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精彩的部分:庭刺秦王。

一、自主学习

(1)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C展示)

第10段:持千金之资币物 厚遗秦王宠臣

第11段:比诸侯之列 给贡职如郡县

第13段:以次进,至陛下。前为谢曰

第14段: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右手持匕首揕之

第15段:卒不起意,尽失其度 诸郎中执兵,皆在殿下。

第16段: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2)找出(10-18.段)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B展示)

词类活用(四个)

特殊句式(四种)

翻译:(C展示)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4)成语积累:

切齿拊心:

图穷匕见:

无可奈何:

二、合作探究

1、秦廷行刺写了那几个场面?(请C同学归纳展示)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B同学展示)

3、根据庭刺秦王事件,结合前文,分析归纳荆轲的性格特点。

三、限时训练:

1、课内巩固

(1)指出下边各组加点的字词的具体意义

A、不得持尺兵 B、不及召下兵 A、乃私见樊於期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图穷匕首见 D、未尝见天子

A、图穷匕首见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A、至陛下 B、窃为陛下惜之 A、荆轲顾笑武阳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莫我肯顾 D、顾不知计所出

(2)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B、又前而为歌曰 C、使毕使于前 D、左右既前,斩荆轲

(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2、拓展练习

仿照“庭刺秦王”一节,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及烘托手法,叙写一生活场面。

四、自我反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必修1《荆轲刺秦王》 制作人 彭丹俊 审核人 李振生 2011-10-10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第三课时:

【解读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通假字,古今字,掌握课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熟记固定结构“有以”、“无以”、“所以”等的译法,夯实文言基础。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分析归纳本文写作特色。讨论归纳荆轲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4、重点难点:对荆轲义侠精神的认识及写作特色的理解。【自学互学】

导入:本文以“刺”为线索,以“荆轲”为中心,把国仇家恨与义侠精神融为一体,广泛反映了战国末期的社会生活。恰切的话语,鲜活的人物,具体的神情动作,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似乎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人类的童年时代。

一、自主学习: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a.秦王必说见臣 b.日以尽矣 c.今日往而不反者 d.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e.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f.图穷而匕首见 g.秦王还柱而走 h.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2)比较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d、持千金之资币物 e、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f、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h、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3)互相抽查背诵“易水诀别”

二、合作探究

1、荆轲形象分析(A展示)

2、太子丹、樊於期、秦武阳形象分析(C同学展示)

4、文言知识梳理

(1)一词多义

【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介词,因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 以次进

④已经 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 乃为装遣荆轲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必修1《荆轲刺秦王》 制作人 彭丹俊 审核人 李振生 2011-10-10 ②介词,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②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④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⑤、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⑥、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⑦、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3)、文言固定结构: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奈何】怎么办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何如】怎么样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乃今】现在,这才 乃今得闻教

【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所”+动词】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三、限时练习:

1、课内巩固:

(1)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A、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B、又前而为歌曰

C、使毕使于前 D、左右既前,斩荆轲

(2)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图穷而匕首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D、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举头望明月

(3)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不如因善遇之 素善留侯张良 B、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不如因善遇之

C、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恐惧不敢自陈

(4)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例句:(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A.秦兵旦暮渡易水 B.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C.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D.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E.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5)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秦将王翦破赵 拔剑撞而破之 B、孰与君少长 愿大王少假借之 C、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D、剑坚,故不可立拔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6)下列各句省略成分不同的是()。

A、沛公军霸上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卫士仆地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D、欲呼张良与俱去 毋从俱死也

(7)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l0小题

李绩,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上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返国,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魏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必修1《荆轲刺秦王》 制作人 彭丹俊 审核人 李振生 2011-10-10 公既归大唐,今这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甲士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令人初至,高祖闻无表,唯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绩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绩戴德推功,实纯臣也。”拜蔡州总管,赐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封其父盖为济阴王,坚决推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寻加绩右武侯上将。及李密反叛伏法,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有德行,镇抚疆域,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绩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绩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绩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绩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绩雪涕政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绩每一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绩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选自《贞观政要》)

(8)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 据:占有

B、高祖闻无表,唯有启与密 启:陈诉

C、使者以绩意闻奏 闻:听说

D、绩雪涕致辞 雪:擦拭

(9)下列不能表明李绩为“纯臣”的一项是()

A、今宜具录州县及甲士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

B、及李密反叛伏法,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札,表请收葬

C、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 D、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

(10)下列对于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绩忠心事主。高祖为此任命他做黎州总管,并赐他姓李。

B、李绩极说道义。李密因反叛被诛,李绩上表要求高祖为其举行国葬。

C、李绩深患上太宗信赖。一次李绩喝醉睡着,太宗亲自把御服盖在他的身

上。

D、李绩长于用兵。太宗说,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比不上李绩。

(11)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

②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

四、课外拓展:

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你怎么看待荆轲?

五、自我反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第五篇:荆轲刺秦王教学案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理解思想内容,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5、背诵“易水送别”。【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谒()

揕()其胸

切齿拊()心

淬()濡()缕

忤()视

徵()

瞋()目

陛()下

卒()起不意

箕()踞()被八创()

樊於()期

偏袒扼()腕

目眩()

夏无且()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做到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二、新授

1、导入:

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2、解题:

(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三、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四、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进兵北()略()地

②旦暮()渡易水

③长侍()

④微()太子言

⑤谒()⑥购()之金()千斤

⑦秦王必说()见臣

⑧穷困()

⑨更()虑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教学过程

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秦之遇()将军深()仰天太息流涕()可以()解燕国之患

揕()其胸

然则()将军岂有意()乎

见()陵()之耻

濡()缕

忤()视

偏袒()扼腕

樊於期乃前()曰

函()封之

其人居远()未来

太子迟()之

请()辞决()矣 皆白衣冠()以送之

为()变徵之声

发尽上()指冠

终()已不顾()

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文段分析、思考。①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②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③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的这种氛围?

4.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第二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2、重点文言现象分析。【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教学过程

一、研读第10--13节,积累文言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持千金之资币()物

朝服()

假借()

郎中()

左右()轲自知事不就()

卒()起不意

秦王还()柱而走

振()怖大王之威比()诸侯之列

唯()陛()顾()笑武阳

发()图

自引()而起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被()八创()生劫()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①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

二、课堂小结

文章以洗练而又生动的文字,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课外链接:补充资料:

①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②“春秋四刺客”:

专诸刺王僚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聂政刺韩傀

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聂政 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荣,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其姊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

要离刺庆忌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 5 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荊轲刺秦王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不必赘言。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六、美文赏读

风萧萧兮易水寒 肖复兴

到河北易县,看完清西陵,临走的时候,天下着蒙蒙细雨,如果不是霍先生的坚持,也许就和荆轲墓失之交臂。*也是,易县还保留着古名古风,全因有一条易水河绵绵流过了几千年。而易水河,则是因荆轲那一首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声名大振。如果说中国的大小河流成千上万条,不计其数,其中易水是一条壮士的河,令人铭记难忘,胜过许多大河。*很近,出县城东南几公里就到了。这里是燕国故都,燕下都的古城墙至今还保留一段,离这里不远。环山竞翠,荆轲墓在一座小山包上,山虽不高,地势却高,俯视四周山岭和平原,有点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易水也在墓的正前方,如练一样闪闪烁烁,蜿蜒流淌。不知两千多年前,荆轲和太子丹一列人马,饮酒之后脱冠尽孝,一身素白的衣服,仰天长啸,击筑高歌告别的地方,是不是就在这座山包上?那时候的易水是否也如现在一般清冽,秋风之中萧萧瑟瑟? *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那时候的人,真的是有血性,激情湍飞。如今,山脚下的村子就叫荆轲村,只是不知道是否还保留着如此慷慨悲歌之情? *荆轲墓已经不像清西陵那样,没有了那具象形的坟包了。也许,整座山包就是墓吧?山顶最为醒目的是一座辽代的塔,大概就是墓地最隆重的象征了吧?在塔的正北方,沿着草木丛生的蜿蜒小径往山下走几步,可以看见一座残破的龟背驮着的石碑,上书“古义士荆轲墓”几个大字。如果用石子轻轻敲打龟背,可以听到塔中响起类似青蛙的叫声,塔顶四周的风铃便也随之荡起清脆的回声,附近方圆几十里都能够听得见。也许就是陶渊明在咏荆轲诗中“其人虽已歿,千载有余情”的悠悠意境吧?可惜,风铃前几年已经被人悉数盗走,当成古董卖钱花了。*好在塔还在,塔旁康熙、乾隆年间的碑,都还在。虽然四周有些破败,但却还保留着往昔的风貌。除了上山路的台阶,山下一尊还没有完工的荆轲雕像是新的外,一切都是旧的,历史留下的沧桑和苍凉,都还依稀存在,古朴依依,迎风怀想,让人心存凭吊之情。山的四围是当地人称之为火树的树木——一种如枫树一样深秋时节叶子经霜染红的树木。再过些天,火红一片,整座山如同一个燃烧的火炬,荆轲墓便像腾空跃在最上方的那一簇火焰。忽然想起前一阵子闹腾的把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陋室进行豪华包装的消息,不仅改造诗人的陋室,还要在陋室周围打造出一个名为陋室园的园林,新建一批诸如鸿儒阁、金经台、草色亭、山水楼台等一批人造景观。心里暗想,亏了荆轲墓没走这样的路子。如果将荆轲墓四周也开辟为公园,新建一些亭台楼阁,比如什么“壮士阁”、“太子亭”、和当年燕昭王修筑的“黄金台”呀之类,最好再引易水环绕公园,在水中有荆轲头像为船头的游船画舫;再搞一个类似北京香山公园的红叶节,引众人前来热热闹闹地观赏火树;然后在荆轲村搞一个民俗节,户户特设农家饭,开发出来荆轲爱吃的菜品和壮士酒„„那还会给予我们如今这样的沧桑和苍凉感吗?

下载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五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五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荆轲刺秦王 教学案(精选合集)

    汉寿一中 高一语文 第二单元 教学案 主备 周璇 审核 马云 荆轲刺秦王 第一课时 【基础检测】 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荆轲(kē)拜谒 (yè)戮没(lù)谬误(miù) B.......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用)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用) 一、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 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答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参考答案 【预习检查】 H.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合集五篇]

    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北宋文学家 苏轼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主备人:黄 巍 班级: 姓名: 编号: 日期: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 分析鉴赏荆轲......

    08《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

    语文荆轲刺秦王学案[范文模版]

    高一语文学案——必修一第二单元 《荆轲刺秦王》 时间:2018.09.01 命题人:阙艳丽 一、学科素养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 二、知识梳理,构建体系 1.记住下列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相关的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附答案

    高一语文导学案 郑口中学 制作人:杨旭乾 王文丽 荆轲导学案 制作人:高建荣 审定人:王晓芳 2013-4-3 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答案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答案 【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可分成5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子(从“ 秦将王翦破赵”到“至燕南界 ”)简介背景,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