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学案

时间:2019-05-14 10:33: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学案》。

第一篇: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学案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3课时 学案

学习小目标

1、掌握文章9——17自然段的重要字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2、理解文中的场面描写。学习重点

重要词语词含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学习难点

能推断词语的含义及分析特殊句式的用法。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10——17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燕王拜送于庭()图穷而匕首见()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卒起不意()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持千金之资币物()乃骇而图之()..拔剑,剑长,操其室()非有诏不得上()..

3、根据提示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①名词作状语

发尽上指冠()箕踞以骂曰()秦兵旦暮渡易水()②名词作动词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乃朝服,设九宾()左右既前()③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④形容词的意动 群臣怪之()

4、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

终已不顾(古义: 今义:)左右乃曰(古义: 今义:)诸郎中执兵(古义: 今义:)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 今义:)合作探究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知识链接

1、场面描写要注意的几点:

(1)要交代清楚场面的背景。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让读者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

(2)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重点部分,要进行细描,做到有点有面。

(3)要写出气氛。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和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伤感、难舍难分的气氛。

(4)写场面要有顺序。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

2、倒装句之定语后置的知识

(1)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结构。例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宾客”为中心词,“知其事”实际是“宾客”的定语,句中后置了)

例2:求人可使报秦者(“人”为中心词,“可使报秦”修饰“人”,作定语)(2)定语直接放在中心词后,作后置定语。例: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千斤”修饰“金”,作后置定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留待()④嘉为先言于秦王曰()⑤群臣侍殿上者()⑥嘉为先言于秦王()⑦燕王拜送于庭()⑧见燕使者 咸阳宫()⑨使毕使于前()⑩乃朝服,设九宾()

2、解释下列加点固定结构的意思。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荆轲有所..待(事所以..不成者……()

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使工以药淬之

A、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B、而乃以手共搏之 C、箕踞以骂曰 D、以故荆轲逐秦王

4、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A、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宋何罪之有 D、见燕使者咸阳宫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一、解释下列虚词的含义。而)))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③伏尸而哭()

④图穷而匕首见()

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以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②使工以药淬之()③以次进()④日以尽矣()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⑥ 箕踞以骂曰()为

① 乃为装遣荆轲()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③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其

①疑其有改悔()

②其人居远未来()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③使使..以闻大王。

()④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

⑤群臣怪.之()⑥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⑦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⑧拔剑,剑长,操其室.。()⑨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⑩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1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三、翻译下面句子:

1、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

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四、完成下列各题

1、写送别场面着重写了荆轲唱歌,这样写的目的是(A、表现荆轲不是一个赳赳武夫,而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B、表现荆轲一去不复还,以身殉国的决心。C、渲染悲壮的气氛,表现荆轲的英雄气概。))D、为荆轲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2、写荆轲“终以不顾”,意在表现他()A、虽然内心激动,但不作女儿态。B、不忍心看“士皆垂泪而泣”的场面。C、怀恨太子丹疑心他有悔改,故忿忿而走。D、意志坚定,态度坚决,义无返顾。

3、易水送别是非常成功的场面描写。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下面是对其成功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其成功在于写景。若无萧萧秋风,刺骨易水,读来就会淡然无味。

B、其成功在于荆轲行为本身就是壮烈的,加上景物烘托,给了这壮士行为以活动的空间和气氛,从而有了立体感。

C、其成功在于借景言情,秋风寒水与一去不复返的冷意悲情相为表里,催人泪下。D、其成功之处在于作者通过环境、歌声、神态、行为描写的场面,烘托了一幅悲壮的画面,能招来人们普遍的激烈情怀,唤起人们感同身受的共鸣。

五、背诵“易水送别”一段,并完成第四课时合作探究中的练习。

第三课时

自主学习

1、“振”通“震”,害怕 ;“庭”通“廷”,朝廷; “奉”通“捧”双手捧着;

“见”通“现”,显露; “还”通“环”,绕; “卒”通“猝”,突然,仓猝。

1、还,动词,回来;被,动词,遭受;币,名词,资财、钱物;图,动词,图谋,筹画;室,名词,剑鞘;诏,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3、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箕踞,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旦暮,名词作状语,马上

②左右,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③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4、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提,古义:投击 今义:拿着。合作探究

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氛;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当堂检测

1、①判断句 ②定语后置句 ③省略介词宾语,省略句 ④同前,省略句 ⑤ 定语后置句 ⑥状语后置句 ⑦ 状语后置句 ⑧省略介词于,省略句 ⑨状语后置句 ⑩省略谓语,省略句

2、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有所,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3、B

4、B 课后训练

一、【而】①连词,表转折 ②连词,表并列 ③连词,表修饰 ④连词,表承接 ⑤连词,表递进

【以】①介词,因,因为 ②介词,用 ③介词,按照 ④ 通“已”,已经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⑥连词,表修饰

【为】①动词,做,整治 ②介词,被 ③介词,替

【其】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②指示代词,那

二、①遗,赠送 ②诚,真的,的确 ③使使,派使者 ④次,次序 ⑤怪,感到奇怪⑥假借,原谅; 毕,完成 ⑦发,展开 ⑧室,剑鞘 ⑨ 卒,突然被,受;创,伤,伤口

三、1、送行的人都圆睁怒目,头发向上竖起好像要冲起帽子。

2、荆轲等待另一个人,想让他一起去,那人住得很远没有来。

3、于是荆轲就坐上车走了,始终不曾回头。

四、1、B

2、D

3、D

⑩提,投击

11、

第二篇:荆轲刺秦王教学案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理解思想内容,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5、背诵“易水送别”。【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谒()

揕()其胸

切齿拊()心

淬()濡()缕

忤()视

徵()

瞋()目

陛()下

卒()起不意

箕()踞()被八创()

樊於()期

偏袒扼()腕

目眩()

夏无且()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做到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二、新授

1、导入:

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2、解题:

(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三、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四、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进兵北()略()地

②旦暮()渡易水

③长侍()

④微()太子言

⑤谒()⑥购()之金()千斤

⑦秦王必说()见臣

⑧穷困()

⑨更()虑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教学过程

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秦之遇()将军深()仰天太息流涕()可以()解燕国之患

揕()其胸

然则()将军岂有意()乎

见()陵()之耻

濡()缕

忤()视

偏袒()扼腕

樊於期乃前()曰

函()封之

其人居远()未来

太子迟()之

请()辞决()矣 皆白衣冠()以送之

为()变徵之声

发尽上()指冠

终()已不顾()

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文段分析、思考。①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②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③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的这种氛围?

4.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第二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2、重点文言现象分析。【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教学过程

一、研读第10--13节,积累文言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持千金之资币()物

朝服()

假借()

郎中()

左右()轲自知事不就()

卒()起不意

秦王还()柱而走

振()怖大王之威比()诸侯之列

唯()陛()顾()笑武阳

发()图

自引()而起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被()八创()生劫()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①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

二、课堂小结

文章以洗练而又生动的文字,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课外链接:补充资料:

①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②“春秋四刺客”:

专诸刺王僚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聂政刺韩傀

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聂政 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荣,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其姊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

要离刺庆忌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 5 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荊轲刺秦王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不必赘言。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六、美文赏读

风萧萧兮易水寒 肖复兴

到河北易县,看完清西陵,临走的时候,天下着蒙蒙细雨,如果不是霍先生的坚持,也许就和荆轲墓失之交臂。*也是,易县还保留着古名古风,全因有一条易水河绵绵流过了几千年。而易水河,则是因荆轲那一首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声名大振。如果说中国的大小河流成千上万条,不计其数,其中易水是一条壮士的河,令人铭记难忘,胜过许多大河。*很近,出县城东南几公里就到了。这里是燕国故都,燕下都的古城墙至今还保留一段,离这里不远。环山竞翠,荆轲墓在一座小山包上,山虽不高,地势却高,俯视四周山岭和平原,有点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易水也在墓的正前方,如练一样闪闪烁烁,蜿蜒流淌。不知两千多年前,荆轲和太子丹一列人马,饮酒之后脱冠尽孝,一身素白的衣服,仰天长啸,击筑高歌告别的地方,是不是就在这座山包上?那时候的易水是否也如现在一般清冽,秋风之中萧萧瑟瑟? *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那时候的人,真的是有血性,激情湍飞。如今,山脚下的村子就叫荆轲村,只是不知道是否还保留着如此慷慨悲歌之情? *荆轲墓已经不像清西陵那样,没有了那具象形的坟包了。也许,整座山包就是墓吧?山顶最为醒目的是一座辽代的塔,大概就是墓地最隆重的象征了吧?在塔的正北方,沿着草木丛生的蜿蜒小径往山下走几步,可以看见一座残破的龟背驮着的石碑,上书“古义士荆轲墓”几个大字。如果用石子轻轻敲打龟背,可以听到塔中响起类似青蛙的叫声,塔顶四周的风铃便也随之荡起清脆的回声,附近方圆几十里都能够听得见。也许就是陶渊明在咏荆轲诗中“其人虽已歿,千载有余情”的悠悠意境吧?可惜,风铃前几年已经被人悉数盗走,当成古董卖钱花了。*好在塔还在,塔旁康熙、乾隆年间的碑,都还在。虽然四周有些破败,但却还保留着往昔的风貌。除了上山路的台阶,山下一尊还没有完工的荆轲雕像是新的外,一切都是旧的,历史留下的沧桑和苍凉,都还依稀存在,古朴依依,迎风怀想,让人心存凭吊之情。山的四围是当地人称之为火树的树木——一种如枫树一样深秋时节叶子经霜染红的树木。再过些天,火红一片,整座山如同一个燃烧的火炬,荆轲墓便像腾空跃在最上方的那一簇火焰。忽然想起前一阵子闹腾的把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陋室进行豪华包装的消息,不仅改造诗人的陋室,还要在陋室周围打造出一个名为陋室园的园林,新建一批诸如鸿儒阁、金经台、草色亭、山水楼台等一批人造景观。心里暗想,亏了荆轲墓没走这样的路子。如果将荆轲墓四周也开辟为公园,新建一些亭台楼阁,比如什么“壮士阁”、“太子亭”、和当年燕昭王修筑的“黄金台”呀之类,最好再引易水环绕公园,在水中有荆轲头像为船头的游船画舫;再搞一个类似北京香山公园的红叶节,引众人前来热热闹闹地观赏火树;然后在荆轲村搞一个民俗节,户户特设农家饭,开发出来荆轲爱吃的菜品和壮士酒„„那还会给予我们如今这样的沧桑和苍凉感吗?

第三篇:荆轲刺秦王 教学案

汉寿一中 高一语文 第二单元 教学案 主备 周璇 审核 马云

荆轲刺秦王

第一课时

【基础检测】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荆轲(kē)

拜谒(yè)

戮没(lù)

谬误(miù)B.偏袒(tǎn)

扼腕(è)

濡染(rú)

怯懦(ruò)C.淬火(cù)

猝然(cù)

忤逆(wǔ)

拊心(fǔ)D.王翦(jiǎn)瞋目(zhēn)箕踞(jī)

目眩(xuàn)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还柱而走。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D.偏袒扼腕而进。E.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F.秦王必说见臣。3.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②③⑧

D.①⑥⑧ 4.对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秦王还柱而走

② 图穷而匕首见 ③(秦王)乃以手共搏之

④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 5.下列语句不是倒装句的一组是()A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D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6.下列词语解说不正确的是()

A 秦兵旦暮渡易水 旦暮:名词作状语 在早晚

B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C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D又前而为歌曰 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7.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2)诸郎中执兵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汉寿一中 高一语文 第二单元 教学案 主备 周璇 审核 马云

(4)愿大王少假借之

(5)左右既前,斩荆轲

(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阅读检测】

秦将王翦破赵,„„ “„„,乃今得闻教!”遂自刎。8.给下列句中划线字注音。

(1)乃遂私见樊於期()

(2)而右手揕其胸()(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

(4)父母宗族,皆为戮没()9.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

B.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C.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D.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10.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②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③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④丹不忍以己之私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1.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1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常识检测】

本文选自,此书简称,主要记载 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言论和活动。由 时期的 编订而成。汉寿一中 高一语文 第二单元 教学案 主备 周璇 审核 马云

荆轲刺秦王

第二课时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3-17题。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收成)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③使④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用做动词,成就功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年老无妻的人)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繁殖)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取下)其环(做耳饰的玉),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上朝。古代妇女有封号的才能上朝,所以这里的“不朝”是指未加封号)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子仲,齐国的隐士)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不向王称臣,就是不做官),下不治其家,中不索(求)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1.对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的“使”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 ..(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 ..A.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B.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C.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D.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和例句中加点“以”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汉寿一中 高一语文 第二单元 教学案 主备 周璇 审核 马云

A.苟无民,何以有君?

.B.是以众议举宠为督。.C.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D.至老不嫁,以养父母。.3.对“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难道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B.难道把卑贱的百姓放在前面,而把我们国君放在后面吗? C.难道是先轻视我们国王而后再尊重他吗?

D.难道是把你们国君放在前面而后再尊重我们国君吗? 4.对“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A.北宫的女婴和儿子平安无事吧? B.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吧? C.北宫的女儿婴儿子没有生病吧? D.北宫的女婴和儿子没有生病吧?

5.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得正确的是()(多项选择)

A.本文反映了赵威后看重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而轻视齐王的态度。B.本文反映了赵威后把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看得比国君还重要的民本思想。

C.本文表达了赵威后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任用贤能、提倡孝道的治国主张。

D.赵威后认为齐国之所以没有治理好,是因为齐王不重视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不能举贤任能,不在齐国提倡孝道。

E.赵威后认为,只有收成好了,人民生活才能安定;人民生活安定了,国王的统治才能巩固;贤能的隐士被任用了,老百姓都孝顺父母,国家才能治理好。

【学习反思】

请自行总结《烛之武退秦师》和《荆轲刺秦王》中“之”的用法。

第四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师版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编号:Gswhywbx1---005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1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张恒强 审核人:聂文嘉 编制时间:2016/9/12 学习目标

1.能掌握重点实词(深、室、穷、发、顾、兵、假、陈等)、虚词(而、以等)和其他文言知识。2.能赏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学习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3.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重点难点

1.能赏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学习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2.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

学习过程

一 知识链接

1.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除“见陵之耻”,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2.《战国策》由西汉末年的刘向编辑整理而成,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二 自主学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翦(jiǎn)谒(yâ)樊於期(fán wū)戮没(lù).....骨髓(suǐ)揕(zhân)拊心(fǔ)淬火(cuì)....濡缕(rú)忤视(wǔ)变徵(zhǐ)瞋目(chēn).... 陛(bì)慑(shâ)卒起(cù)...惶急(huáng)提(dī).. 箕踞(jī)目眩(xuàn)...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走投无路)..(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眼泪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袒露一只臂膀)..(4)持千金之资币物(礼品).(5)诸郎中执兵(宫廷的侍卫)..(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掷击).三 合作探究

1.文章一开始就连用六个动词(哪六个)?有什么作用?

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机的氛围,为后面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

2.太子心急如焚时提出刺秦王的计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急躁粗疏,头脑简单。写出太子丹心底善良、重义气的一面,也写出了他遇大事不能决断、优柔寡断的一面。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王的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既可报仇又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知以谋,推己及人。

4.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这里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一场面描写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这是一场生离死别。/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又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

5.我们应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他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

性格:深沉,刚毅,义愤。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视死如归。明知“一去兮不复还”,仍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其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四.学后反思

《荆轲刺秦王》节节过关参考答

1.B(A.箕jī。C.淬cuì。D.创chuāng。)2.D(闻:使„„知道。)

3.A(B.“迟”为意动用法。C.“怪”为意动用法。D.“箕”为名词作状语。)4.D(题干及A、B、C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D项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5.A(深:刻毒。)

6.A(A.两个“乃”都是副词“就”。B.第一个“以”是介词,因为;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来。C.第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是连词,表承接。D.第一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第二个“之”是代词,代这件事。)7.D(“心狠手辣”“诱使”的说法错。)8.(1)即使太子不说(这番话),我也要请求行动了。不过现在到秦国去,如果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么我就没有办法接近秦王。(2)既然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

第五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课堂实录(高一必修课堂实录)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当中的精彩华章《荆轲刺秦王》。自古以来,在中国燕赵大地,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的故事,难怪古人说“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虚。荆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荆轲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也就是说,他虽然已经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却流传千年。司马迁为其立传,评价其“名垂千古”。在《史记》当中记录荆轲的文字和《战国策》中的记录几乎完全一样,没有什么改动,这不仅反映了史学大师司马迁对这篇文章的喜爱,而且反映了司马迁对荆轲的重视和偏爱。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荆轲身上的拔刀相助,诚信勇敢的侠义精神一直是我们民族精神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走近荆轲,让我们一同感受荆轲慷慨悲歌的情怀,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荆轲刺秦王》。板书: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教学过程: 一回顾初读

师:通过朗读预习,我们整体感知了一下全文,我们在预习的时候应该把课文里的重点字词圈画出来。现在我们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课件)a.拜谒(yè)濡(rú)缕变徵(zhǐ)淬(cuì)火 c.箕(jī)踞揕(chèn)之偏袒(tǎn)陛(bì)下 d.拊(fǔ)心瞋(chēn)目樊於(yú)期怒叱(chì)师:很不错,看来大家预习得很认真,不知道大家注意到“单元提示”没有。(学生开始阅读“单元提示”)

师:单元提示要求我们,把握课文的关键词语,概述文章叙事的脉络。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请同学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文章叙述了哪几件重要的事呢? 生:简介背景。准备“信物”。准备武器。配备助手。怒叱太子。易水送别。勇刺秦王。壮志未酬。

师:这篇叙事性的作品跌宕起伏,我们是不是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来把握叙事脉络呢?

(师生合作,完成板书。)板书:情节段落概述 开端:1-2段行刺原因 发展:3-9段行刺准备 高潮:10-17段行刺秦王 结局:18段行刺失败,师:很好,全文围绕着“刺”字展开,读来感觉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师:看来大家预习的是比较充分的,下面我再来介绍几种文言阅读方法。

下载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2、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背景链接 1、关于《战国策》《......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商都高级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年级:高一 语文学科 主备人: 梁军 审核人: 张凤兰 编号:7 课题: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

    语文荆轲刺秦王学案[范文模版]

    高一语文学案——必修一第二单元 《荆轲刺秦王》 时间:2018.09.01 命题人:阙艳丽 一、学科素养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 二、知识梳理,构建体系 1.记住下列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相关的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2011

    三河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必修1《荆轲刺秦王》 制作人 彭丹俊 审核人 李振生 2011-10-10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 【解读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利用工具书扫清生......

    【语文】《荆轲刺秦王》随堂练新人教必修一(最终定稿)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一:语言积累 (一)字词积累 1.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 a.谒(yè) 濡(rú) 变徵(zhǐ) b.踞(jū) 忤(wǔ) 叱(chì......

    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教案(有新意)

    《荆轲刺秦王》教案 第3课时 一、引入 万里神州哺育了血性顽强的中华儿女,几千年的风风雨雨铸就了一代代的英雄侠客,“悲歌成一笑,烈酒过千巡,铸剑当折剑,英雄我与君。”本节课,......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荆轲刺秦王1

    语文学习资料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与《战国策》相关的文学常识。 2、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