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问”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时间:2019-05-15 06:4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巧妙“设问”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巧妙“设问”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一篇:巧妙“设问”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巧妙“设问”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宁陕县贾营小学

贾家安

在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提问设计巧妙能够引出需要着重解决的词句及内容,同时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避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成功的提问应在启发性上下功夫,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得的时候,教师用巧妙的提问,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和寻求答案的途径。那么,怎样的设问才算巧妙呢?

在教学实际中,一般可以紧扣文章中心,在文章的重点、关键处提问,也可以在画龙点睛处、内容储蓄处、潜在的联系处,以及某些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的地方提问,还可以从能激发学生想象及创造性思维处提问。总之,教师要找准切入口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为了引出文章的重点内容,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1.周瑜佩服诸葛亮的什么?2.那些内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3.诸葛亮的每一步安排各有什么目的?等等。提出这些问题充分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同时,思维活动经过不断地引导和评价而螺旋上升,从而达到理解文章和训练思维的目的。

“提问”设计巧妙,有利于学生的出阿哥造性思维的发展,想象

能力的培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离开了想象,既难以理解课文内容,有难以发展语文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而“提问”的精当又有助于想象力的发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又例如我在教学《穷人》一文时,结合课后训练:“合理的想象”设问:当桑娜看到邻居西蒙死后,苍白僵硬的手要抓住什么似的,同学们想象一下,西蒙可能抓到什么?在师生共同讨论时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根据当时的情况合理的开展想象,学生想到了可能那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身上给孩子最后的爱,而孩子全然不知今后的命运,从而体会到死者悲惨、生者可怜,引起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就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实践看,“提问”是一个有思考价值的课题,它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又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在以阅读为主的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的核心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巧妙地设计提问,将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到实处,以达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第二篇:巧妙设问,课堂增色

巧妙设问,课堂增色

柴霞

【摘 要】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思辨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了解学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课堂提问是手段更是艺术,教师要巧妙设问,才能事半功倍,使课堂增色。

【关键词】提问;课堂;问题;激发;引导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达成思品教育的目标,从而使课堂生动活泼,巧妙设问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一、提问的作用。

课堂提问可以说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教学矛盾的一把“钥匙”。提问可以通过师生相互作用,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能使教师了解学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具体的作用如下:

1、提问有利于把握课堂节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充满了大道理。学生单纯地阅读教材,听老师讲解很容易产生倦怠,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适时的提问,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创设出有效地教学情境,达到以问置疑,以问求思的目的。

2、提问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增进对学情的了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提问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问,可以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和表达。在师生的问答中,既让学生认识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教师了解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同时也增进了双方的情感交流。

3、提问有利于调整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走神时,在学生自满时,在学生急于求成时,适时的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振学生的思想,更是激发兴趣,调节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好方法。

4、提问有利于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其思辨能力。

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会陷入紧张的思考,然后面临组织语言表述的情境。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性,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

二、提问的内容。

首先,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学情即学生的认知程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比如,学习“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时,我们可以以伽利略的比萨斜塔试验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明确对固有知识的质疑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因此教育学生在学习中要善于质疑,才能有所发现。

其次,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意义 ,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考价值,又要难度适中 ,使学生“跳一跳,搞得到”。比如学习改革开放一节时,针对改革开放的意义,我们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从而让学生回顾历史,通过历史的对比产生印象,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提问,围绕中心和学生的难点,有的放矢,有利于唤起学生思考、想象,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领会所学道理。

再次,提问的问题要简明、生动、有吸引力 ,且能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的放矢,避免那种少数优生频频发言 ,大多数学生闷闷而坐的状况出现。例如,学习“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一节时,可以提出问题:“你所知道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比如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以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内容为题,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达到预期的效果了。

三、提问的方式。

1、教师的提问要目标明确。

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也要难易适度。所提问题应围绕所学理论又要切合实际。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经过积极的思考之后,引起和促进学生的思维,从而解决问题。

2、教师的提问要新颖。

设问要明确具体,又富有趣味。既要“放”,又要“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的提问要灵活。

提问应是多层次、多角度,努力做到一题多问,并深入浅出。可以从时政热点入手去提问,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情境入手,可以以诗词为提问背景,也可以从知识的关键点去提问。

4、教师的提问应循序渐进。

教师的提问应步步深入,前后衔接,引导学生联想拓展,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探究,最终理解深化所学知识。

四、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提问要把握好时机。

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在课堂气氛沉闷时抛出问题,会“于无声处起波澜”,让学生兴奋起来;在学生浮夸松懈时点出问题,则会“一语惊醒梦中人”,让学生聚精会神专注起来。问题的出示必须适时恰当,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

2、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因题施问”即:有难度的问题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容易的问题则叫学习差的学生回答,也有些问题叫中等的学生回答。可以有针对性的点名提问,也可面向全体学生泛问,这样才会创设出平等宽松的氛围,给每个学生进步的机会,从而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3、提问要善于赏识激励。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表现出期待和信任,在倾听回答时要专注。对回答的好的学生要给予赞扬,对回答差的或错的同学要予以点播和纠正,同时更要给予鼓励。“严厉的鞭策不能使马儿奔跑半步,温柔的一吻足以使它飞驰百里。” 教师要善于赏识激励,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总之,如教育家林·G·卡尔汉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善于提问是手段更是艺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提问这一教学手段,巧妙设疑,才能事半功倍,使课堂增色。

*【作者简介】柴霞,山东省沂源县历山中学教师,中教一级(山东 沂源 256100)

第三篇:创新思维促进发展

以创新思维促进地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知识经济时代管理活动中的创新需求决定管理者必须有创新思维,管理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源。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繁多的市场信息,管理者只有敢于和善于创新思维,才能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推动经济不断前进。通过近期的学习、观摩和调研,结合喀什地区经济发展特点,探讨如何以创新思维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一、创新思维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1、创新思维是经济管理者现实的选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优胜劣汰成为竞争中不可抗拒的潮流。在这种经济环境下,管理者要善于打破陈规陋习,只有用创新的思维作出适应市场的决策,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处于不败之地。

2、创新思维要求经济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素质:善于创新思维是管理者综合素质的体现,需要领导者具有较高的知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要有宽阔的知识面,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科技、金融、法制等方面知识等。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自觉地更新观念,用新的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二是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要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开动脑筋,谋事、成事,才能推动经济管理不断发展进步。三是要有

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创新思维与风险相伴,承担风险的勇气是对一名领导者德识、胆略、才智的考验与检验。

3、创新思维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一是领导者的创新思维与群众智慧的关系。既要有独特的见解,能深谋远虑、远见卓识,还要集思广益,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正确对待和利用好群众的智慧。二是大胆探索与科学求实的关系。经济管理者的创新思维体现在决策中,就是建立在科学求实基础上的大胆探索。三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继承,发展就失去了基础;而没有发展,经济就不会进步,既要继承前人的经验,又要敢于突破陈规。四是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不是要牺牲稳定求发展,而是要促进发展保稳定。

二、喀什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喀什地区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新疆跨越式发展战略的确立、对口援疆工作的全面展开以及喀什经济特区的成立,为喀什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1、区位优势更加明显,项目带动能力日益增强。作为南疆四地州互通的交通枢纽,喀什地区口岸区位优势明显,已突显出全国全疆向西开放大通道和桥头堡的作用。国家和自治区对喀什的重点政策和项目支持为打造喀什中亚、南亚经济圈重心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一五”以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喀什边境轻工业园、重工业园、纺织工业园和化学工业园。重点发展农副

产品深加工、轻工业、建材业、外贸旅游业、石油天然气及下游产品等五大支柱产业。

2、发展外向型农业出现新机遇。发展外向型农业为喀什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中国新疆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多,在发展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及其他产品交易市场已成规模,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延长,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3、以工补农的基础条件正在完善,产业格局逐步建立。工业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规模业已形成,工业园区项目不断充实完善,逐渐成为喀什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工业的发展为财政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积累,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以工补农的乡镇企业、民族手工业和服务业创造产值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农村经济发展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开拓了广阔前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有了一定保障,农民依靠二三产业发展增加个人收入的途径正在不断拓宽。

4、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喀什地区在旅游、商贸、土地、光热等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从长远的角度来研究喀什地区的资源优势,实施开发与保护并举,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实现资源经济价值,必然会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三、促进地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思路

由于喀什地区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政策重点考虑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喀什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是需要处理好喀什地区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与县域发展定位的关系。喀什的社会转型起步较慢,新一轮援疆给喀什地区的社会转型以强大的动力,是喀什地区社会转型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也是快速社会转型的开始。在喀什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当中,把进一步发展工农业摆上了重要日程,我们应该把握好这社会转型给区域发展所带来的重大机遇,科学确立发展路径,按照统筹城乡和农村区域发展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提出优化整合区域定位、实行差别化区域调控政策,以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在战略的选择上要处理好全球视野和本土眼光的关系。喀什的社会转型和内地的社会转型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点,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条件。就国内来讲,内地的社会转型已经基本定型,就全球来讲,全球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深。喀什的社会转型应该跳出喀什看喀什,跳出新疆看喀什,跳出全国看喀什。只有在全球视野当中,才能看清喀什发展的时空条件和时空定位,才能准确找到喀什发展的基本路径,只有把全球视野与本土眼光结合起来来看喀什的社会转型,来思考喀什的战略定位,来确定喀什的发展路径,来制定喀什的发展举措,才能够确定适应本地情况的发展方式。在喀什

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化建设是一个汇聚点,是推动全局的一大枢纽。解决农村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应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逐步完成。应在提高城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下大气力,使城镇化带动农村一体化发展区率先走在发展的前列,按照以城带镇、以镇带村、城乡一体梯度推进的城镇空间发展思路,积极构筑喀什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形成区域产业新格局。要牢牢把握将喀什市建成“面向中亚的区域性商贸、旅游中心城市”的总要求,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建立健全一个机制(即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围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构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格局,选准两个发展模式(即园区经济带动模式、能人经济带动模式);推进三种建设类型(以工补农—增强基础建设型、以工补农—优势资源转换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型);发展壮大农村四大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二三产业、劳务产业、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实施建设四大工程(公共设施工程、培育新型农民工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不同区域统筹,不同区域相互协调,不同区域产业优化升级,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梯度向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推进。

三是要处理好政府行为和市场逻辑的关系。不能习惯于用政府的力量去解决发展中的一切问题,要用市场的眼光去观察问

题,用市场的手段去解决问题。如果把各项工作纳入市场的机制去思考,很多资源就会变成资本,就会盘活区域内很多资源,增加发展动力。

四是要处理好具体操作上的执行上级规定与创新创造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要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不能违背国家的有关法令,都要执行上级的战略部署和分配的有关任务。但是,如何发展,如何遵循国家的规定,如何完成上级的部署和任务,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这就要做好结合文章,提升创新力,用创新的思维,用创新的方法去推动工作。

五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要发展就要改革,要改革就要高度重视稳定,短期的发展靠稳定,长期的稳定靠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的动力所在。

今年是实施新一轮援疆开局年,在新的历史时期,喀什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实现喀什地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每一位经济管理者身上。只有不断解放思想,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在抓落实、求实效上下功夫,不断解放思想,立足当前,从长计议,努力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矛盾,才能实现地域经济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抓点设问,启发思维

抓点设问,启发思维

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巧设问题情景,才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巧设问题情景呢?在我数年的教学生涯中,认为应该抓住教材中的七个“点”来设计问题。

一、空白点

艺术家的创作手法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彻地表现创作意图,而留下一些空白让人们通过想象去填补,以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些空白之处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启发想象去填补空白。如教《为了五美元的礼物》这篇课文,可抓住文中词句“……吗?……呢!”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二是“……吗”、“……呢”各表现了鲁本怎样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这样,学生通过想象,加深了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理解,丰富了感性认识,产生了情感体验,发展了形象思维。

二、矛盾点

矛盾是思维的“催化剂”。根据课文的矛盾点设计问题,形成一种认知冲突,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课文的矛盾点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阅读材料本身的“矛盾”。有的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实际上这却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的题目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让学生带着矛盾的心理去学习课文,深入理解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产生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领悟到的东西——爱。,一类是阅读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的“矛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写小女孩抽出一根火柴:“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多么温暖、多么光亮的火焰啊……”学生会困惑不解:一根小小的火柴发出的光和热,真有那么温暖、那么光亮吗?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教师由此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矛盾,想原因,找答案,明好处,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精彩点

不少课文,尤其是文学性较强的课文,作者在描景状物、记人写事等方面往往有很多生花妙笔,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教师根据课文描写的这些精彩之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精读细析,仔细品味,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四、突破点

就语文教学来说,“最佳突破点”一般是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言现象,这些语言现象又常常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有的还具有明显的导读作用,可以用它做教学的“突破点”。

五、课题题眼。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眼睛”深入到课文的“内脏”。作为课题的中心词──题眼,向我们提示了课文的阅读要求。如《花边饺子里的爱》一文,课题的题眼是“爱”,文中的二、六、七、八这四个自然段则告诉了我们“爱”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题的题眼是什么?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爱”的含义。

第五篇:精心设问启迪思维

精心设问启迪思维

提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1)启迪思维,落实双基,提问,能揭露矛盾,引起认知冲突,把各种层次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参与学习过程。在落实双基的同时培养能力,开发智力。(2)反馈信息,实现调控。通过提问获取反馈信息,检查教学效果。及时调整修改原先的教案,使之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3)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当学生听课疲劳、注意力分散时,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怎样设计数学课堂提问才能充分发挥以上作用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摸清思路,通盘考虑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成功的数学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指导与调控,达到编者、教者、学生三个思路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时,首先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的思路从哪里开始,向何处发展,在哪里可能受阻,应设计哪些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教学“整除”的意义时,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往往对整除的意义理解不深、掌握不住,容易对除尽与整除这两个概念产生混淆。一位教师先让学生口算,然后设计了一组问题引导学生对三组口算题进行分析、比较。①15÷3=5 24÷2=12②6÷5=1.2 2.4÷0.8=3③9÷7=1„„2 33÷6=5„„3(1)第①组的被除数、除数、商各是什么数?第②组与第①组有什么不同?第③组与第①组有什么不同?(2)哪些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除尽?哪些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在此基础上初步归纳出整除的意义:像第①组这样,数)a除以数b(a、b均为整数),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整除的意义后,紧接着教师又巧妙提出两个问题:“a能被b整除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整除可以说成除尽吗?除尽能说成整除吗?”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讨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弄清整除和除尽的种属关系:除尽包括整除,整除是除尽的一种特殊情况。正因为这位教师摸清了学生的思路,精心设计提问,由易到难,步步深入,才使学生对整除、除尽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理解得比较深刻。摸清思路,要对好、中、差三种学生的思路心中有数。一个问题三种水平学生会怎么回答,事先都要有个估计,否则就不能很好地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因势利导。在摸清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教师对一节课的发问要通盘考虑,想问哪些问题,哪几个问题最值得问,要认真进行筛眩需要问的问题,先问什么后问什么,应做到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提问切忌繁琐零碎,面面俱到。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关键,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突破难点。如义务教材六年制第三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实际分物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教学平均分概念时,一位教师让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把6支铅笔分给两个人,看看有几种不同的结果。①一人得1支,另一人得5支;②一人得2支,另一人得4支;③两人各得3支。接着边板书三种结果,边提出一个问题:“第③种结果与前两种结果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问在关键,突出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第③种每人分得的铅笔支数同样多,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不仅为学习例1扫除了思维障碍,而且为学习例2,进一步感知除法的含义奠定了基础。

三、明确具体,深浅适宜提问要明确具体。如果含糊不清,使学生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会使学生头脑中的“疑问”变成“疑团”。如教学通用教材六年制第九册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一位教师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硬纸板,启发学生拼成平行四边形,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边演示拼的过程,边提出了如下一组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什么?②它的高就是梯形的什么?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由于问题提得明确具体,学生按照问题指引的方向,各抒己见很快形成了一 致的意见: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上、下底的和;高就是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正好是原梯形面积的2倍。从而得出梯形面积公式:(上底十下底)×高÷2。提问还要深浅适宜。问题深了,超出了学生知识和智力的限度,思考再三也想不出来,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挫伤;问题浅了,如“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之类不讲实效的问题,除了使课堂上显得表面热热闹闹以外,毫无益处。

四、循循善诱,及时调节 提问时要注意创设提问的情境,也就是学生想问还没有问出来,想说而又不知道该怎么说的那种“愤”、“悱”情境。要注意因材施教,难度较大的可让优生答,稍容易的让基础差的学生答,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对回答有创见的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循循善诱的同时,还要十分重视根据提问中获取的反馈信息及时调节。如教学通用教材六年制第十一册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例2:“苍海号捕鱼船五月份捕鱼240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1/4,六月份捕鱼多少吨?”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一种解法后,我们便可提出“能不能用另一种方法来解呢?”当学生想出第二种解法的列式后,我们通过提问,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和解题思路;当全体学生都掌握了第二种解法,我们可以再一次提高要求,不仅把例2的第二个条件改成“六月份比五月份少捕1/6”,让学生独立完成,还要学生说出改后的题目在思路上和例2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引导学生向着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发展,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卡壳”、思路受阻时,我们可采用变换提问角度的方法进行调节。或者将稍难的问题进行分解,降低难度,来打开学生的思路。有时学生答错了,并不是完全不会,而是由于考虑不周或心情紧张造成的,可用针对性强的例子“点”一下,让学生自己“领悟”,发现问题自行纠正。

五、锤炼语言,准确生动我们要十分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使发问的语言准确、生动、简练;发问的声音高低和谐动听,节奏快慢得当,把字字句句送入学生的耳中,做到声入心通。因为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提问的效果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准确,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如在解答应用题时,学生忘了在计算结果上写单位名称。有位老师发问时说,“我们能不能把名数丢了?”这样就把单位名称和名数混为一谈,看上去是在纠正学生的错误,而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又给了学生另一个错误的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语言的表达上下功夫,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良好的数学语言熏陶。、(江苏詹明道)“"注意解题的整体思维”“注意解题的整体思维初学代数的同学,往往对解一些貌似繁杂的题目感到困难,究其原因,是因为缺少整体思维意识,若能巧妙地运用整体思维方式解题,便会提高解题技能。下面举三个例子,重在分析,解法从略。例1计算(-0.02 3×96/13-4)1994×|0.125-1/8|+36×1/4-9/0.01×1/7)1995分析:按一般运算顺序,必须先算(-0.02 3×96/13-4)1994,这很麻烦,若能从整体出发,0.125-1/8|和36×1/4-9的值分别等于零。因此,原式的计算结果是零。例2已知y+b=k(x+a),当x=3时y=5;当x=2时y=2,求x表示Y的关系式。分析,直接求k、a、b的值是困难的,可先将已知式变形为y=kx+(ka-b)把ka-b当作整体,用已知条件 5=3k+(ka-b),k=3,换得 2=2k+(ka-b),解出ka-b=-4也就是所求关系式为y=3x-4.例3已知x+y=1/2①,x 2+y 2=1/3②。试求8(x4y+xy4)的值。分析:(x 4y+xy 4)=8xy(x 3+y 3)=8xy(x+y)(x 2-xy+y2),y是关键,由①两边平方得(x+y)2=x 2+y 2+2xy=1/3+2xy=1/4.即xy=-1/24③,将①、②、③整体代入所求式子,便可得出结果-1/16.(江苏陈洪顺)”“注意数学教学中的“适度””"注意数学教学中的“适度”在数学教学中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对教学难点老是害怕学生听不懂,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效果反倒不好。而如果将这一问题放给学生去讨论,自己去理解,教师适度点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把握“适度”。

一、讲解过程中的适应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呢?如果教师对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练习题都与学生守在一起的话,会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依赖感,被动感。这种消极心里的产生不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讲解适度,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如义务教材第三册有这样一个例题:“小华做了24个信封,平均分给8个同学,——?”选一个合适的问题,画上线,再解答。1.每个同学做了几个?2.可以分给几个同学?3.每个同学分得几个?一般做法是:把三个问题一一分析给学生听,然后带领学生选择好哪一个问题,集体列式解答。我在讲这个例题时,没有这样做,而是提出看谁会独立思考问题。几句话把学生激励得神气十足,然后,到此卡住,放手让学生独立选问题,按顺序讲述理由。由于学生都觉得自己能把问题答对,结果几个寻1”的同学没把后说完,全班就争论起来,什么讲不通啊,没法算呀,经过争论,终于统一 到填空题“3”上来,大家余兴未尽,快活的样子一直持续到下课。这就是讲课中教师应把握的“适度”,即所谓的“点”到为止。

二、教学语言的适度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教师教学过程中要使用语言,但运用语言要灵活适度。一是对待学生的语言适度。现在的独生子女感情脆弱,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力差,如果教师批评的话稍稍过重,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随即变得颓废、消沉。如果教师整天说个没完,或板起面孔训斥,就会使学生失去对教师的尊敬。严肃与活泼、简洁与详细、直截与委婉、激越与深沉,同样是一个数学教师应具有的素质。二是讲解语言要适度。如义务教育第三册的两步应用题,有位教师在讲完例题后,出了这样一个练习题:在二十五届巴赛罗娜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共夺得了16枚金牌,22枚银牌,在这些奖牌中,男运动员夺得了12枚,女运动员夺得了几枚?在学生解答完后,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而这位教师从历届奥运会说起,说起我国体育运动的腾飞,说起外国的体育怎样„„这样脱离了本课内容,没有适时而止,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这就是说,在教学中掌握好语言的适度是很重要的。

三、应用电化教学的适度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化教学已应用于每一门课的教学中。恰当的电化教学手段能变难为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加练习量,确实提高了教学效率。但运用电化教学也要因地、因内容、因情况来选择,不能滥用电化教学。如有的教师一味追求电化教学,把练习题也抄在胶片上这实在是不必要的。目前,个别学校出现了允许学生带计算器上课的现象,教师布置计算题,班上嘀嘀乱响,所谓运用现代计算方法。长此下去,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可想而知了。数学教学中正确掌握好适度,需要教师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主导作用的发挥也要注意“适度”。

下载巧妙“设问”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巧妙“设问”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利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催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五篇

    利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催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海口市第十一中学 陈夫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而恰当的课堂设问正是良好教学情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 改进方法 依法做好新形势下的保 密工作 金昌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保密委员会主任 方银天金昌日报 创新思维 改进方法 依法做好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 《中华人......

    创新思维

    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具体体现。目前,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在拼命地发展经济,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国际间呈现出......

    创新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

    浅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创造宣言》中说:“造物主是创造者,但他有许多未完成的工作,所以我们必须接过来继续创造。”的确,人类是在创造中发展前进的,“创造”能力应该说是人类区别于......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拓宽训练时空,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从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

    巧妙利用英文歌曲,促进英语教学

    巧妙利用英文歌曲,促进英语教学 [摘要]歌曲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流畅的歌词深入人心,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活泼爱玩的特点,将歌曲元素引入课堂中,使......

    反思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反思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课堂教学之中,或多或少地会与预设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或一败涂地,或不如人意,或美中不足,或意外闪光,如果及时把这些与预设的差距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