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催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五篇

时间:2019-05-15 06:4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利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催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利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催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一篇:利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催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催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海口市第十一中学 陈夫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而恰当的课堂设问正是良好教学情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往往是以设问开始的,向学生提供有现实背景的问题,并以脚手架式的问题链指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所以说“设问”是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重要体现。教师运用灵巧多变、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将问题安置在学生学习思维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结合基础知识分析问题,作出正确结论。通过提问和讨论,开阔眼界,启发心智,既训练了思维的开放性;又培养了思维的创造力。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教材入手提出一定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问题的解决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是设问的目的。设问要根据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进程进行,要与学生的思考、质疑相吻合,通过设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打通关键。突出重点的设问,需要围绕重点内容,设计若干问题,层层深入,随着知识的展开,逐步揭示矛盾,解决矛盾。难点的攻克,则可采用分散难点的方法,把难点分散成几个较易理解的问题依次提出,逐一解决,最后难点不攻自破。问题的设置应符合以下几点原则:(1)突出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2)要有科学性和系统性、逻辑关系清晰;(3)问题要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4)设问要有适时性、渐进性,具有合理的梯度和跨度;(5)设问要富于启发性和激励性;(6)能让学生从设问中学习到思维和学习方法;(7)要面对全体学生,兼顾“两极”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时,应控制好问题的角度、梯度、深度、跨度和适时性等方面。

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趁机我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两同位同学相互合作猜生日,看那一组能用“最少的次数”猜出对方同学的生日?你共用了多少次?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 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

二、引导寻找疑点,启迪思维

“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有疑问,才要去学习,去思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 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习积极思维,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引导学生存疑、生疑,学会质疑。我 常采用以下这些方法,引导学生存疑、生疑、质疑。设问式引疑。就是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或需要加深认识的地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后的练习课中,我做出横截的手势设问:把一个长(正)方体横截一刀后,它的面与原来比,有什么变化吗?如果截两刀呢?这里有没有规律可找?引导学生从满足再次产生疑问。然后 使学生得出每截一刀,增加两个面的规律。设问式引疑,三、鼓励提出问题,提高思维

学生对知识产生疑问,就想要释难与解疑。若他们不把疑问转化成问题提出来,别人就不知道他们心中有 什么疑问。因此还必须要把“疑”转化并形成问题提出来。

为了鼓励学生敢于问、善于问,首先我转变教育思想,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融洽师生感情,与学生打成一片。在课中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于是学生们从不想问,到举手提问的人多了起来,敢于问了。接着我又向他 们提出高一层的要求:不能整节课都是问题呀?提问还必须有针对性,要围绕本节课的内容,抓住重点来提,别人已经提出过的问题一般不要再重复提。学生提问的质量渐渐有了提高。现在他们的提问能抓住新旧知识的 连接点,能抓住新课的重点与难点,逐步的善于问了能激发学生观察思索,寻求新的发现。

课堂教学中的设问,既是老师引出话题的一种形式,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模式,更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恰到好处的课堂教学设问,可以起到引导课堂教学的方向,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和化解教学难点的作用。课堂提问的针对性、适时性、层次性和创造性,反映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体现教师的知识素养和艺术修养。课堂设问,是师生进行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 法,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通过适当的课堂设问,教师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一种和谐的交流状态,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善于围绕教材中心,寻求关键点,抓住主干,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揭露矛盾,分析和解决问题。切忌不分重点,满堂提问,在一些枝节问题上做文章。其次设问要面向大多数同学,以点带面,这样精选提问对象就显的特别重要。面向全体学生是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而言,即要使全体学生的心态处于高度集中和准备回答状态。当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个同学在心里都拟出一个答案。当自己的答案与被提问的同学的答案不同时,每个学生就可以自己进行比较思考,进一步分析或进行修正,从而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并要设计大量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起到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课堂“活”起来的作用。但绝大多数老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导学生提问,这种片面突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提问,还很难把握或者说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个体适应性,在这种“生从师问”的局面下形成的学习心理依然是消极的、被动的。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为其主要特征,虽然教师将知识、能力等目标设计成启发式、设问式,但还是学生思维围着教师的思维转,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路子上来。再者就是仔细琢磨提问的语言,提问的语言必须抑扬顿挫,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必须准确精炼,让学生听清楚提问的内容和要求。切忌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就会产生各种奇思异想,就会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引导问题争论,发挥学生主体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不断铺开的大形势下:则需要我们教师在新教学理念的引领下,进行不断反思、实践,探索和构建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教模式,更需要教师去深钻教材,深层次把握教材体系,用巧妙的问题设置去引导学生。这样才能进一步展现课堂的魅力,才能让学生在运动的课堂上有目的、自觉主动去活动,去获取知识,课堂有效设问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和听课观摩、调查研究,发现课堂教学有的教师善于设问,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能有效开展问题讨论,并能在学习中通过讨论 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有的教师不善于发问,或问得不得法,使课堂气氛压抑或者异常,学生无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思考。学起于思而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展示矛盾冲突,创设问题情景,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设问”就是向学生提供一种“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它能引领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能开启心志,培养思维,是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的开端。去探究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而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产生的,创新源于质疑,设问启迪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灵活运用好设问在教学中的运用,是锻炼学生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形成终身学习能力有效手段。

第二篇:巧妙“设问”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巧妙“设问”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宁陕县贾营小学

贾家安

在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提问设计巧妙能够引出需要着重解决的词句及内容,同时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避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成功的提问应在启发性上下功夫,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得的时候,教师用巧妙的提问,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和寻求答案的途径。那么,怎样的设问才算巧妙呢?

在教学实际中,一般可以紧扣文章中心,在文章的重点、关键处提问,也可以在画龙点睛处、内容储蓄处、潜在的联系处,以及某些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的地方提问,还可以从能激发学生想象及创造性思维处提问。总之,教师要找准切入口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为了引出文章的重点内容,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1.周瑜佩服诸葛亮的什么?2.那些内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3.诸葛亮的每一步安排各有什么目的?等等。提出这些问题充分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同时,思维活动经过不断地引导和评价而螺旋上升,从而达到理解文章和训练思维的目的。

“提问”设计巧妙,有利于学生的出阿哥造性思维的发展,想象

能力的培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离开了想象,既难以理解课文内容,有难以发展语文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而“提问”的精当又有助于想象力的发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又例如我在教学《穷人》一文时,结合课后训练:“合理的想象”设问:当桑娜看到邻居西蒙死后,苍白僵硬的手要抓住什么似的,同学们想象一下,西蒙可能抓到什么?在师生共同讨论时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根据当时的情况合理的开展想象,学生想到了可能那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身上给孩子最后的爱,而孩子全然不知今后的命运,从而体会到死者悲惨、生者可怜,引起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就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实践看,“提问”是一个有思考价值的课题,它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又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在以阅读为主的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的核心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巧妙地设计提问,将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到实处,以达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第三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限于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人的认知能力,善于用旧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新问题,要解决这些新问题,必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的材料,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程序和方法加工信息,从而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或思维过程,它具有独创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运用数学方法,独立地解决自己未曾解决过的问题上,或对某些习题有独特解法。就思维成果而言,这种思维并未产生实际的创新成果,但就整个思维过程而言却带有创造性。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打好基础,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在的中职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特别是数学能力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厌学情绪。因此,要为他们打好扎实的基础。首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真诚、尊重、理解的关系,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次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形象生活化的语言,教给学生记忆数学知识的方法,例如在增(减)函数时,我们可以说:增函数好象日出步步上升;减函数好象日落步步下降。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想到增(减)函数的图像和证明方法。第四,归纳总结,巩固基础。如:求任意三角函数值时,总结出的解题一般规律:“负化正,大化小,小到锐角再查表。”最后要定期单元测试确保“双基”过关。

二、创设情景,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氛围。

教师要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善于提问,提问时:一要考虑适时性,二要考虑针对性,三要考虑启发性,同时要兼顾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使大多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挫伤其积极性。例如在讲完等差中项的概念后,我就问:我们现在四楼,四楼在什么中间?同学们很快说出四楼在三楼和五楼、二楼和六楼、一楼和七楼之间。我又问:教学楼每一层离地的高度就可抽象为一个等差数列{an},四楼在三楼和五楼、二楼和六楼、一楼和七楼之间,说明a4是哪两项的等差中项?此题结论不是唯一的,在课堂课堂讨论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气氛热烈,得出的结果多种,通过师生互动,把学生创造性思维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巧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一题多法、注重联想、拓阔思维。

在数学的例题教学中一题多解,主要是运用联想、转化的思维方式,根据观察题目角度的不同,解题思维方式的不同和解题过程的局部要求,选择不同转化依据和转化途径解决同一数学问题。它能够不受现有知识或常规定式的束缚,敢于提出新奇的构想,往往会出现思路转移,思路活跃的新局面。并非教师把多种解法演示给学生看,而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进行有益的联想和探索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智力氛围中培养学生敢想敢做、顽强自信的求实品质。拓阔学生的思维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具有良好的功能,进而造就学生的创新思维。

1、求sin2100+cos2400+sin100cos400的值

分析1:求三角函数值往往是通过三角变换将其转化为求特殊三角函数值,一般遇到正、余弦函数的平方,可用降幂公式,遇到正、余弦函数的和差或乘积,可进行和差与积的互化等等。

1、原式=111(1-cos200)+(1+cos800)+(sin500-sin300)222

111=1+(cos800-cos200)+(sin500-)222

111=1+(-2sin500 sin300)+(sin500-)222

1113=1- sin500+sin500-= 2244

分析2:已知式为两数和的不完全平方,联想完全平方式,可将其恒等变形,然后再进行和差与积的互化得另一解题途径。

2、原式=(sin100+cos400)2-sin100 cos400

=(cos800+cos400)2-sin100 cos400

=(2cos600cos200)2-sin100 cos400

1sin500

113= cos2200 +-cos2200+= 424=(2cos600cos200)2-

分析3:联想三角函数的平方差公式与积化和差公式,又得一解题途径。

1(sin500-sin300)2

11=1+sin(100+400)sin(100-400)+sin500- 24

3113=-sin500+sin500= 4224解

3、原式= sin2100+1-sin2400+

分析4:联想sin2+cos2=1 及sin(+)=sincos+cos sin中的函数具有轮换对称性,而求值式sin2100+cos2400+sin100cos400中的各项恰是上述轮换对称式的一半,构成与求值相应的对偶式,然后解方程组将值求出。

解4:设A =sin2100+cos2400+sin100cos400(1)B= cos 2100+sin 2400+sin100cos400(2)

(1)+(2)得A+B=2+sin500(3)

(1)-(2)得A-B= -cos200+cos800-sin300

1- sin500(4)2

133(3)+(4)得2A=2-=∴A= 224

3即sin2100+cos2400+sin100cos400=。4= -

本题可进一步归纳出,一般地,对任意角都有:

sin2+cos 2(+300)+s incos(+300)=3。4

一题多解,既符合素质教育摆脱“题海”的要求,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得的知识纵横联系、广泛迁移、灵活应用,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深刻理解概念,克服循规蹈矩,善于多向思维的良好思维品质。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习惯具有积极的意义。

2、突出定理、公式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突出公式、定理探索过程,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有机会思考,直接去感受问题,面对困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帮助学生弄清思维障碍的原因。这样使学生能自觉地,执着地应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得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获得新知识、新见解。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教学二项式定理时,适当复习组合的有关性质后,请同学分别计算(a+b)的1、2、3、4次幂的展开式,然后指出依次类推我们可以求得(a+b)的5、6次幂的展开式,但是幂指数越大展开的困难也越大,那么(a+b)的n次幂的展开式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可循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a+b)n=?(点题)。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特殊展开式的项数、系数、指数幂的特征。从而归纳出,项数是指数加1,字母a的指数是从二项指数减1直到0为指,b的指数是由0加1直到二项指数为止,各项系数刚好是组合下标是二项式指数,上标是从0始逐增1到二项或指数止。然后进一步探求,把二项式指数一般化,即当二项式指数n(n是自然数)时,让学生猜想结论,这时学生同样不难发现上述规律,从而引出二项式定理。当然这种方法是用了不完全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结论不一定可靠,然后引导学生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

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出结论,是数学研究的一种较好的科学方法,又是数学发现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是数学猜想是数学思维中最活跃,最富有创新性的一部分,它不但是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智力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一种有效方法。

四、抓住机遇,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时表现出探索新知识、追求新知识的需求和意向,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思考,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

1、利用“开放性”问题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在讲清楚圆、椭圆的定义和方程后,可叫学生讨论一下圆和椭圆的关系。有的学生提出:椭圆要是再圆一点不就是圆了吗?我马上答到:“对!再圆一点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该怎样描述?”多数学生都回答出要短轴和长轴相等即a=b。我又不失时机的因势利导“既然a=b,那么c等于多少?”学生们齐声回答:“c=0”我立即问一句“c=0是什么意思?”于是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焦距为零,即两焦点重合。于是我叫学生再自己动手画椭圆,并观察两定点距离逐渐靠近时椭圆的变化,最后可以看出圆可视为椭圆的两定点重合时的一种特殊情形。抓住机遇,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互相讨论→动手操作→比较归纳→得出结果,不仅让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调动了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利用“质疑”来培养创新思维。

老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不能操之过急、包办代替,否则就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被动甚至厌学。直线方程一章中有一练习题:已知A(-1,-1),B(2,5),C(1002,b)三点共线,求b?我首先问:“A、B、C三点共线是什么意思?”大多数同学首先想到的都是C点坐标满足AB的方程。我让学生慢慢想,又

有人想到了KAB=KBC。进一步反向质疑:如果三点不在同一条线上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学生们七嘴八舌,居然又想出了AB+BC=AC、S△ABC=0两种解法,并从中受到了一次创新解题方法的训练。

3、用“变式”练习来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学生通过大量的”变式”练习,不仅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加强。

例如:对二倍角公式sin2=2sincos的运用,我就提出要顺着用、倒着用,变着花样用,为此设计出一组练习:

a.顺向变角:sin =2sin()cos(), sin=2sin()cos(), sin3=2sin()cos().b.c.d.逆向变角:化简sin3cos3=sin1500sin750=sin300cos()=sin().函数顺向变形:1sin2()2.函数逆向变形:sin、cos=sin2.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公式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在求这类题型时就不会感到困难。

当今的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注重素质教育,特别是注重科技教育和创新教育,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自觉投入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为中国的职业发展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北京市顺义区光明小学 李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有效设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设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顺义区光明小学 李 莉

【摘 要】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也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新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抓住时机追问,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利用生成巧设问,助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围绕目标妙设问,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设问;思维能力

“燧石只有在撞击时才能迸放出灿烂的火花;人脑只有在遇到问题时才能产生求知欲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也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新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有效设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抓住时机追问,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追问”,是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一问之后的再次提问,穷追不舍。设计一些追问,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能引发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次参加北京市基教研中心数学组的主题校本教研活动,有幸听了北京一师附小高向辉老师的一节《长方体的认识》,高老师课堂上的合理追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点、线、面是立体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高老师要求学生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研究一下有什么特点,并和同学说一说。在自主学习讨论后进行的全班交流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谁来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长方体有六个面

师: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吗?其他同学可要认真观察有没有问题哦!生到讲台前指。师:对吗?(对)为了便于我们记忆,谁能按方位给这六个面起个名字? 生: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师:以哪一面为前? 生:对着我们的面。

师:长方体还有什么特点? 生:12个边

师:你说的是哪?还是指一指吧。(生台前指)哦!他所说的在长方体中叫棱,那长方体有多少条棱?(12条)这些棱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两个面碰在一起就形成一条棱。

师:大家看一看是不是?(学生低头看自己的长方体)说的很正确。还有什么特点? 生:长方体还有尖。

师:这是长方体的顶点。它有几个顶点呢?谁来指一指?(生上台边指边数)谁来评价一下她指的怎么样? 生:准确、有序。

师:评价非常好,我们就应该这样做什么事都有序。

师:谁能把刚才我们得出的长方体特征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相机板书所研究的长方体内容及特征。课堂上应采用什么样的追问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追问的内容决定的,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不同的追问方式。这一环节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有深度的提问,都是些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追问,可就在这简单中,我们看到了高老师利用合理追问把问题适当的向外延伸,由点到面,步步深入,拓宽问题的面,将学生引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学生在借助实物初步了解长方体特征的同时,形象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利用生成巧设问,助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课堂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化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师生双边活动,问题的设计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并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做到“因材施问”,使课堂提问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引起学生思维共鸣。

还是高向辉老师的这节课,在学生依据立体实物对长方体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她又安排了动手操作环节。分组完成,每组都有学具,有的是塑料小棒和连接插头,有的是大小不同的塑料长、正方形。

要求:思考并讨论后小组合作(1)你们计划选择的材料数量?(2)材料的大小长短有什么考虑?(3)所选材料拼插时摆放在什么位置? 学生按老师要求进行合作,到时间后因学生个体差异、组际间差异有的组完成了,有的组没有完成,此时,高老师拿着两个半成品走到了讲台前。

师:(举着一个用面拼接的半成品,缺少前面和上面)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个半成品,需要补充哪些材料就成为一个长方体了?

生:再加一个前面和一个上面。师:什么样的前面? 生:和后面一样的面。

师:你来选一个。生走到老师处审视后拿出一个。你怎么就知道它和后面一样? 生:和后面比一下。师:怎么比?你来试试。(生上台演示重合比较)他的比较方法怎么样? 生:好。可以。能证明完全一样 „„

教师又选择了一个拼插的半成品框架(缺少一条棱),以同样的方法带学生进行了分析。

师:刚才我们看了两组的半成品,也有的组做成功了,哪个组愿意介绍一下你们成功的经验? 生:我们先来规划一下需用哪些材料,各需用多少,然后分工进行,最后把大家的拼装在一起。师:没成功的组,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做事之前要先规划。

师:相信你们今后做事一定会成功的。

此环节中,高老师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展示学生成功作品,再说一说面、棱、顶点数量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正确面对学生间的差异,充分利用半成品,让每一个学生的头脑中再一次经历长方体拼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发现、印证等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围绕目标妙设问,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妙问”。

一位教师讲三角形内角和,在认识完内角、内角和后几个孩子们很快就抢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2 是180度”。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书上看到的;我上奥数班学的;家长告诉我的;同学说的„„

当我听到这时心里很是紧张,真替这位老师捏了一把汗,孩子们这么熟练的就说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说不定他们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180度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了,老师还讲什么呢?这节课还要怎么继续呢?正在我替这位老师犯愁时,没想到这位老师很机智的将下面的问题。

师:那现在出问题了,你们都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了,那我还讲什么呢? 生:(沉思了一会)您可以讲一讲它为什么是180度。是谁发现的?

师:既然你们都是听说的,没动手实验过,现在这节课就给你们时间动手求证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不是180度?

课进行到这时,我紧张的心一下子就放松了,这位老师真是高明,在我们都认为这节课无法进行的时候,老师一下子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顺势也就说出了自己的需要,老师能够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巧妙设问,因学定教,学生既然想知道怎样求证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180度,那么老师就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想办法去求证。

这一节课的活跃局面,就在这一高效问题的统领下展开了。学生经过与同伴合作探究,用测量、撕拼、分割长正方形、画下来、折等不同的方法进行了验证。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三角形内角和180度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有条理的思考,还向学生渗透了数学中两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推理,学生的转化思想、合情推理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从这节课来看,新课标中提出的“四基、四能”也得到了有效的体现与落实,这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应该努力追求的课堂设问能力。

提问既是教师智慧的展示,又是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激活学生思维的课堂提问有着较大的优越性,它渗透着素质教育的若干因素。善教者,必善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能触及学生思维敏锐点的课堂提问,寻找知识与学生思维之间的“焊接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五篇:有效设问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设问”,优化数学课程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应是一个师生、生生间进行平等对话和动态对话的活动过程。教师可以利用设疑提问的方式,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对话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那么,在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该怎样提问才能真正实现“以问导学”,促使学生有序、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呢?下面笔者就此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课堂教学经验,谈几点自己的粗浅体会与做法。

一、精心设问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较多,例如,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渲染烘托,在激发学生悬念后设问;或从已有的问题中提出问题;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把学生的思维调动到最积极的状态后设问等等。其共性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通过感知、思索后,寻求问题的答案。例如,我在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教学中,首先设问“喜欢打篮球吗?”“知道姚明吗?”“你们认为他打球好吗?”这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本来紧张气氛变得轻松,大部分学生回答说:“姚明篮球打得很好”,也有部分学生唱反调;这时老师就及时设问,“你们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吗?”“你打算如何来证明?”在让学生阐述了一些理由后,老师就给出了姚明在2003-2004赛季25场比赛的得分与篮板球的数据,提问:“你们能够用这些数据来说明你们的观点吗?”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设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动笔计算平均数,甚至他们提到了得分的稳定性,为以后学习“方差”埋下了伏笔。

2、紧扣课题设问,诱发创新思维

例如:九年级复习课,内容是“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我在上课前精心设计了6个问题: 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怎么判断? 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怎么判断? ③圆上一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如何计算? ④如何求过圆内一点最大(小)的弦长?

⑤圆的弦长、半径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三者关系怎样? ⑥当圆与圆相交时,公共弦长如何求?

师生整堂课始终围绕这6个问题展开讨论,气氛热烈,学生们都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之中,收获颇丰。

3、引导问题争议,激发创新潜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但怎样保持思维的积极性而使终不中断呢?质疑和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必须巧妙设问,引起思考和争论,然后适时引导,使问题教学由传授变为探究。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采用分组讨论,小组竞赛,异议争议等形式,激发学生对问题的主动参与性,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逐步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消除疑虑,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分析、学会交流、学会合作。通过问题的讨论,巩固深化知识,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巧用设问语言,催化创新思维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教学,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竞争,如:“看谁说得最好?”“看谁做得最好?”“看哪一组准确率最高?”等等,学生答对了,我们可以激励:“你真行!”“你的想法和老师想的一样!”,切不可对学生的回答不作任何表示。

二、课堂提问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语言明确,针对性要强 课堂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达到复习巩固或发现新知识的目的,因此,语言表达要清楚、精炼,内容要具体、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模棱两可。例如:学习了“线段”一节后,如果这样问:直线、射线、线段三者的关系怎样?学生往往无所适从,答非所问,甚至答错。这时我们可以这样问: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那么你们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样学生便易于回答。

2、突出中心,教学环环相扣

过多地提一些诸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之类的问题,表面上看,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并无实效。长此以往,反而会使学生养成轻浮态度和懒汉思想,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应设计几个关键问题,使得中心突出,环环相扣。

3、把握时机,选择好突破口

当学生正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思维正处于困惑之际,及时质疑发问,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应该多问“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而不应该老是问“还有什么方法”之类的问题,因为前者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人人都能说,而后者只有知道答案的人才能回答。

4、“对生下问”,分清问题难易

课堂提问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量体裁衣,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讲究实效,充分考虑问题的内容和难度,找程度相当的学生回答。倘若信口点名,则常常造成难题碰到了“差生”,容易题碰到了“优生”,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正面引导,不带个人感情

课堂提问不宜搞突然袭击,应保持课堂的稳定与学生心理的轻松,使学生始终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不要假借提问,实行惩罚,给学生一个“难堪”,这不仅不利于教育学生好好学习,而且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往往引起学生反感,严重妨碍师生关系;也不要老是面向几个“重点生”提问,需知绝大多数的初中生都希望能当着全班同学表露自己的才华,倘若这些学生连续几节课、几周课,甚至整个学期都没被老师提问到,他们往往会不去思考而且易产生师生间的隔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或答错,要有耐心,不能讽刺挖苦,更不能体罚,要进行正面引导、启发,只要答对一点点就应加以表扬,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恰当运用课堂设问,精心构思,巧妙设问,引导学生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开拓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变“数学难学”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湘潭市教育教学论文

标题:有效“设问”,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科目:数学 作者:龙邦

单位:湘潭市雨湖区姜畲中学 联系电话:*** 时间:2013年4月6日 推荐意见(盖章):

下载利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催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利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催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浅谈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都将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论文摘要: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主要基础学科,改革数学教学,其着眼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上。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 杨柳青第四中学 史文敏 内容提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多种创新手法。 一、兴趣创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新颖有趣的问题,千方百计激发......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新课程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德兴市长田中学何剑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21世纪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而课堂教学又是培养学......

    在数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年级: 专业:数学教育 学号:姓名:赵侠【内容提要】《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 要: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整个的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而创新能力的作用就是教人如何......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资源的利用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资源的利用 课堂上哪些才是有效的资源,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展开教学,促进“有效生成”呢?为此,我们结合课例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交流中“尴尬”场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