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绘画的构图-教学教案
用线条表现物体的结构 初一美术(第六、七、周)课时:2 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用线条表现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学习以线造型的作画方法,加强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培养形体结构的观察能力。作业要求:用线条正确表现物体的结构。教学重点:
1、观察、分析、概括物体的形体
2、用线条正确地表现物体的形体结构。
教学难点:如何用线条来正确表现物体的形体结构。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1分钟)按中学美术常规进行。
二、引入新课:(2分钟)
总结上一节课--用线生动地描绘物象,并展示优秀学生作品。
三、讲授新知识:(15分钟)
1、分析物体的结构,树立形体结构的观念。(1)体的形成:演示。
(2)体的构成结构 :分析几何形体的长、宽、高。(3)如何将复杂的物体用几何形体加以概括。
2、讲解和演示用线条表现物体结构的方法。
四、学生实践,教师视导:(22分钟)
1、作业要求:
(1)临摹课本第二页学生的作品。
(2)学习作品中用线表现结构的方法和步骤。
3、辅导要点:
(1)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所临摹作品。(2)要求学生按方法步骤临摹。
(3)引导学生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关系。
五、课堂小结:(5分钟)
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临摹掌握了一些表现方法,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了准备。节
一、组织教学:(1分钟)
二、引入新课:(2分钟)
上一节课通过临摹,学习了用线表现物体的形体结构。这一节课进行实物写生。
三、讲授新课:(15分钟)
写生一组静物,用线表现物体的形体 演示写生的方法和步骤:
1、用辅助线定出物体的大体轮廓,找出对应的中轴线。
2、勾出物体结构的轮廓线,比较各部份比例关系。
3、从形体结构出发,进一步画出具体形象结构特征。
4、用肯定的线条深入描绘。
四、学生实践,教师巡视指导。(20分钟)
第二
第二篇:绘画构图教案
素描静物----------构图
一. 课题 :
素描静物-------构图
二. 课时:1课时 三. 教学目的
通过静物写生练习,了解静物构图组合的一般要求,构图种类、构图原则,逐步掌握素描的表现方法,提高构图和造型的能力。四. 重点、难点:
五.
1、教学重点:,重点了解三角形构图的艺术特点素描的构图原理。
2、教学难点:静物组合的原则;
六. 教学方法:讲述法、引导法、学生参与、相结合 九.
教具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静物、2、学生准备:教材、纸、笔 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素描静物写生主要是训练我们的构图能力和造型能力。对初学者来说,一方面通过由简到繁的静物组合写生,掌握构图规律,做到画面对象大小比例安排得当,视点高低适宜;另一方面,也可以自己布置静物作画,从中学习构图的基本知识(如统一和变化;对比和调和;对称和均衡:比例和节奏;静感和动感等等),逐步掌握构图能力,静物的形体结构实际上仍是不同的几何形体的组合,但它比石膏几何形体更不规则、更复杂。这样我们在静物写生中,更应该强调对形体组合关系和结构关系的理解。
(二)构图
构图,则是指画面的结构。将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的静物配置,通过构图能动地表现于画面,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其意义远远超出一般的技能训练。
作为画面的构图安排与静物的摆放原则是一致的,如果说有些不同的话,那就是在面对特定角度的静物进行写生时,可根据需要对画面中出现的个别物体作适当的移位处理,以符合整体画面的构图形式的美感规则。此外,主体物忌放在画面的正中心位置,因为这样会给人呆板、僵死的感觉,向中心线以外略偏移一些才会让人感觉舒服。画面中的静物应尽量避免出现在同一条线上或等距离位置上,而应错落有致、聚散有法。“疏可跑马,密不通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①构图的定义
所谓构图,即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称为构图。
构图,在不同的艺术形态中,其称呼亦有所区别,如:。。。。(课件)
三
②构图的种类(课件)
1、黄金分割
在绘画与摄影中,将画面的上下左右各平分为三等份,他们的四条等份分割线相交成四个点,这四个点都分别是安排作品的趣味中心的最佳位置。
2、对角线构图
对角线构图最具冲击力,动感最强。如选用得当,效果非常好。
3、三角形构图
三角形构图即一般的品字形构图,他的结力很强,表现稳重、庄重的题材最适合。
4、散点构图
散点构图把物体布满整个画面,不刻意去突出某件物体,完全是自由松散的构图结构。但他通过疏密或色调去组织画面,使无序的画面置于有序之中。
5、对比构图
对比是构图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比的极化被广泛应用,色彩对比、质感对比、大小对比、阴暗对比,比比皆是,能成功运用对比构图的作品多数不凡
6、曲线构图
它表现力很强,优美而富有韵味,往往用线条来体现。见课件图分析
构图的基本原理(课件)
学生参与设计构图--------每小组选一名同学(2分钟)学生自评,老师讲评。课堂练习--------在素描纸一角画一张素描构图小稿(8分钟左右)教师指导 教师讲评作业
第三篇:绘画的构图教案
《绘画的构图》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八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学习本课首先要弄明白“构
图”的含义,构图就是布局、章法、的意思,是在平面美术创作中安排和处理审美物体的位置和关系。构图是绘画中的艺术语言,是检验画面效果的具体依据。构图是一种专业性很强、较复杂,而且掌握起来难度较大的知识和技巧。作为一个美术基本知识,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构图知识为出发点,力求为学生提供一个浅显易懂的构图知识。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和了解构图的重要性。
2、学会运用构图知识评价或欣赏美术作品。
3、让学生能够用构图法则进行绘画。
三、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
本课的重点我认为是“构图法则”,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我要采用对比法、展示法和
小组讨论法等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等参与进来,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学到技能。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都曾画过好多画,有时我们觉得画画不是太大就是
太小,有时感觉所体现的景物整体情况不是太好,这是怎么回事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以上种种情况就是你们还没学过构图的原因,在画画时不懂得如何布局画面,画面上众多物体不懂得经营位置,所以就画不出很好的作品。下面,我们来学习新课——绘画的构图。
2、板书:绘画的构图
3、教师:同学们,先来了解一下教材中有关对构图的定义,请先大体浏览教材中图
片内容,一会儿我抽问大家感知情况。
4、同学们们讨论后,教师提问小结…… 下面总结一下构图中的形与线,形在构图中主要是指关系形,人们把作品的构图框架
归纳为三角形、圆形、S、V、X等类型,并指出各有不同的特征。
三角形:这是一种具有稳定性的构图形式,代表作品有《自由引导人民》等。圆形:有一种旋转滚动的感觉,又感觉饱满充实。代表作有《枫丹白露的黄昏》。S形:具有运动、优美、纵深的感觉,是我们中国画传统的、常用的的构图形式。代
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V形:具有活泼、富有动感的、还给人以晃动感觉的构图形式。代表作有《希阿岛的 屠杀》。
X形:这是一种既有稳定感,又有放射感的构图形式。代表作有《林间小路》。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了以上构图的种种形式后,在平时的绘画中要活学活用,在实际
绘画中,恰当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法则为我们的绘画服务。
5、教师:通过刚才大家对构图的认知,同学们也说出自己的看法。下面我们观看多
媒体,加深构图的理解……
6、教师课堂总结并板书
(1)构图中的“形”与“线”:圆形、三角形、S、V、X等类型。(2)构图法则:对比——点线、明暗、心理差异
均衡——对称均衡、非对称均衡
节奏——大小、长短、方圆、曲直……
7、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运用刚才的知识创作一幅绘画,要求快速、简洁、具有明显构图意识。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认为成功之处是让同学们明白了构图的真正含义,同学们在讨论和讲授以及课件展示中,学到了构图的知识,并能开始运用所学创作作品,不足之处是课堂气氛没放开,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性没有充分展现,这是我在以后教学中应注意的方面。
第四篇:美术教案绘画的构图——教案
绘画的构图——教案
一、组织教学:(1分钟)
二、引入新课:(2分钟)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绘画构图能力。
三、讲授新知识:(22分钟)
绘画的构图(板书)
绘画的构图(板书)
1、讲解构图的概念。
2、分析课本中的几幅画,讲解构图的基本形式、原则。
四、学生实践。(15分钟)
1、作业要求:
任选二、三件物品,完成一幅构图。
用三角构图的形式,体现构图基本法则和原理。
2、辅导要点:
辅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构图的形式法则。辅导学生对均衡、和谐构图基本原则的动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展示作业,总结构图。
2、自评、互评。
3、复习构图知识
六、教学效果反馈:
第五篇:《绘画构图学》完整教案
构 图
教 案
授课人
蒋 娜
2010年上学期
《绘 画 学》
第一章 绘画构图概述
[教学内容] 第一节、构图的含义、理论渊源 [教学课时]2课时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用具]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学目标] 了解构图的基本含义、目的、任务,构图与构思的关系,以及构图的画幅形态与材质机理。[教学重点难点] 构图与构思的关系如何,如何处理好构思与构图的这种关系,并且运用到艺术实践当中去。[教学步骤] 导入:思考题:
请在以三角形为底座的杠杆上,以圆圈为要素画出
第一节、构图的含义、理论渊源
一、构图的含义:
根据作画者的意图,对画面的各种形式语言即布局、形态、比例、空间、色块、体积、线条等在有限的平面上进行结构经营的技巧。包含范围、位置、骨架三大要素。
1、构成与构图的区别
二、构图理论的渊源 六法
一、气韵生动——内在的
二、骨法用笔——技巧的{以气韵为主,属于精神方面
1、呆板的构图
2、形状变化而均衡的构图
3、面积变化而均衡的构图
4、数量变化而均衡的构图
5、位置变化而均衡的构图
三、应物象形
四、随类赋彩
以形体为主——外在的——属于形体方面
五、经营位置——画之总要——构图
六、传移模写——家家末事——学习(属于实践方面)
2、构图的目的
是用特定的手段,充分表达、阐述和提示作品的主题。
3、构图的任务
是以恰当的形式语言,表达画家的构思,既要挖掘出作品的鲜明思想,又要寻找到完美的画面形式,在边框限定的画幅中,对视觉形象进行最能体现主题、最能表达画家情感的形式结构的组合,分布好骨架气势,决定形、色位置,构建出一个人为的视觉空间,并运用形态和形式因素使之具有多样性又有条理性,有变化又有和谐,体现形式美感,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形成画面表现中心,生动集中地突出主要形象,进而表达出画家的思想和境界。
第二节 构思与构图的关系
构思是立意为象的思维过程
挖掘主题思想,找出情节和细节,推敲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各种关系
构图是随着构思的开始而开始的,而构思随着构图的进行而不断变化。
构图过程是探索、体现创作构思的具体表现形式的过程。
第三节 构图的画幅形态与材质机理
一、画幅形态
各种画幅的边框形状和画面自身的存在状态:独立存在或依附于某种载体。最常用的构图形状是黄金律画幅:1:1.1618的相似比例构成的矩形画幅,也就是“大边比小边等于大小两边之和比大边”。“古希腊实验美学派”毕达哥拉斯,符合变化、优美、和谐的原则。6:4或3:5的矩形都可以归结为黄金比。方形画面
1、经典格式
竖的长方形构图——人物绘画的典型——朴素、安定、自由 短边:长边=1:1.236 简称f型画面
横的长方形——风景画——稳定、和谐、舒适——短边:长边=1:1414——常用的纸张——简称p型画面
横的狭长方形——海景画——延伸、力量、深沉——短边:长边=1:1.618 3 ——称为最美的长方形,M型画面 其他规则几何画面 “T”形画面形
正“T”形画面形和倒“T”形画面形,受题材(宗教题材)和场地(祭坛画、教堂壁画)限制 圆形画面型 方圆结合画面型 半圆形和扇形画面型 画幅的面积
超大面积:具有震撼力,易于被人们发现,具有被优先知觉的特征,给人雄伟、磅礴的感觉,适合放在大型建筑内。
超小面积:精致、灵巧之感,也能受到欣赏者的注意,适合静距离观看。正常面积:画面大小适中,具有自然感、亲切感。中国画的画幅形态
立轴:竖幅画面。高耸、雄伟、挺拔、庄重之感 横批:气势宏大、平稳开阔、舒展稳定。
长卷:大多数从序曲开始,逐渐进入高潮,段落分明而又互相紧密相连。扇画: 屏风: 油画、壁画、联画几个画面同时并置在一起,表达同一主题。作品的构图必须适应画面的格式 画家有自己的构图习惯 选择格式
死去的基督
曼泰尼亚这是以典型的古典技法绘制的作品。盛行的蛋彩画法细致却未免有些僵化地刻划了死去的基督。显然,基督刚刚被他的信徒们从十字架上卸下来,安放在床上,左侧两信徒悲痛之极。冷灰的色调、死去基督“十字架”式的姿态,简洁方正,舍去细节,使主题鲜明。画家以情绪刻划来渲染这个惨烈的场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正面透视的画法,无疑增加了处理的难度,画家却执意选择这个角度,以造成现场感。
在15世纪的北部意大利画家中,帕多瓦画家曼特尼亚是一位钻研绘画表现技巧的大师。他不象安布利亚画派那样比较注重形象的情感表现,他喜欢从各种不 4 同角度去再现对象。透视比例缩短,引起他很大的好奇心,但要精确展现人物的平面透视关系,最难的莫过于将人物处于象这一幅《死去的基督》那样的正面纵向透视了。这幅画的构思意图就在于此。
画家决不是想表达基督死后的哀恸气氛,乃是在寻求透视角度的难度。在绘画上,一般避免作这种不美的构图处理,它会使人产生错觉。曼特尼亚借此画在计算人体的头、手比例,与近距离的脚掌的关系。这是一种求实精神,是把艺术与科学结合起来研究的精神。在那个时代,有些画家的个人努力不是在如何表现人的尊严,而是表现人在画面上实际存在的样子。不能说他这种努力毫无意义,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这幅画约作于1506年,尺寸约为67×79厘米,现藏米兰市勃列拉博物馆内。
画面的数量
一、独幅画:一幅画面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内容,包括静物画、图案、肖像画、风俗画、人体画等,艺术特点:视觉集中性强,容易突出表达内容的重点,而舍去大量次要的干扰因素。
二、创作草图:
三、变体画:画家对同一题材采用几种不同的构图和画面组织形式,表现方法也相应加以处理,使主题思想更充分得以体现。在这种形式里,除了其中一幅外,其余各幅画都叫变体画。
四、组画:用一组(几幅)以上的画面,共同表现一个主题的不同侧面或不同阶段的绘画形式称为组画。组画数量不限,大小一般相同。每幅画各自具有独立性,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连续关系,但又共同成为某一主题的组成部分,每幅画又可分开使用。
四、连环画:多幅画面连续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绘画形式,有很强的逻辑性。
五、通景画:一幅完整的巨幅绘画,根据需要划分为几幅,又不失整体面貌的绘画形式。其基本特点是用条、线隔开,大型壁画、中国画、油画都有这种形式的作品。
六、多格画:在一个大画面中,按照需要划分成若干个小画面,有独特的内容与形式,称为多格画面。各个画面适合表现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人、景、物。被广泛用于壁画、年画、中国画、油画、版画、连环画、插画等。
二格划分(双联画)基本对称
三格划分(三联画)中间画幅较大,旁边两幅较小。既能突出中心,又能丰富画面。
四格划分(四联画)四幅成套,一般四幅等大,但也有大小不同的构图。
九格划分
自由划分:形式自由,均为表达主题服务。灵动、充满活力。
分解错位划分:将统一的画面进行分解后再重组,并进行错位处理来划分格子,便形成了理性指导下的怪诞的风貌,更适合表现画家强烈的主观思想。
二、材质机理
油画、中国画、版画、水彩画
第二章 形式构成要素和视觉心理
[教学内容]
第二章 形式构成要素和视觉心理 [教学课时]2课时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用具]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学目标]
了解构图的形式构成要素和视觉心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点、线、面、色彩的视觉心理,并且运用到艺术实践当中去。[教学步骤]
第一节、点的形态与视觉心理
点的形态使人产生小巧、集中、凝聚、闪动的视觉心理。点的形状:
圆点——充实感和运动感 方点——冷静、静止、稳定
多角形点——闪烁、活泼、紧张、自在 水滴型点——重量感、运动感
第二节、线的形态和视觉心理
线具有引导人视线的作用
直线——速度、锐利、明快、阳刚
细直线——运动感
粗直线——豪爽、厚重、严密中具有强烈的紧张感
长直线——时间性、持续性、速度性
短直线——急促、断续、刺激
曲线——柔软、优雅、轻快、跳跃、节奏感
第三节、面的形态和视觉心理
规则形的面
大方、秩序、明朗、振奋 不规则的面
丰富、繁琐、复杂、混乱、动荡
第四节、色彩的属性与视觉心理
一、色彩的属性 冷暖感——暖色、冷色
膨胀感——明度高的暖色给人以向外散射和膨胀感;明度底的冷色给人以向内收聚和紧缩的感觉
动静感——纯度高的暖色给人以动感和兴奋感,纯度低的冷色给人以沉静和安定感
轻重感——明度高的色彩给人以轻飘感,明度底的色彩给人以沉重感 软硬感——明度高的色彩给人以柔软感,明度底的色彩给人以坚硬感。华丽与朴素感——纯度高,明度也高的色彩给人以华丽感,纯度低,明度也底的色彩给人以朴素感。
二、色彩的视觉心理
鲜明美:以鲜明的对比色为主的色彩结构,可形成色彩的明朗、艳丽、强烈、响亮、刺激、兴奋、多样、灿烂、醒目、浓烈、新鲜、透明等美感。
和谐美:以调和色为主的色彩结构,可产生深沉、厚重、柔和、微妙、含蓄、稳重、沉着、悦目、高雅、朴素、古朴等美感。
丰富美:各种色彩的微妙变化和合理搭配,可产生丰富、厚实、富丽、华贵等美感。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49.3×776.6厘米,索菲亚皇后博物馆藏。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毕加索,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个图画教师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画比较写实,绘画的主题主要是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后来他从形式上求奇异,成了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所谓立体派,是把物体分割成各种几何形体,然后再重叠、堆砌在一个平面的画幅上,因此完全改变了物体原有的形态,他创作的油画《格尔尼卡》就是他的代表作。
1937年,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为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他闻讯后极为愤慨,就为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画了《格尔尼卡》这幅壁画,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
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战争结束后,他以法国抵抗运动战士的荣誉参加了战后第一次美展,并于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以后,他又参加保卫和平运动,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宣传画《和平鸽》。毕加索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毕生的努力。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 9 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 10 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旖旎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面对痛彻心扉的人间惨剧,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反应,格尔尼卡被法西斯空军轰炸,就是给了艺术家们一道无声的考题。有没有慈悲的情怀,就是能不能触动心灵创作的前提。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当时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受西班牙政府委托,正准备为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绘画作品。德军轰炸格尔尼卡的消息传来,毕加索震怒了,他就以格尔尼卡被轰炸为题材,依他所想来为西班牙馆作画,将法西斯惨无人道的罪行彻底曝光在世人面前。艺术的创作者,是必须悟透艺术真谛的。就像中国漫画家丰子恺所说的: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
《格尔尼卡》问世后,曾在一些国家展出,受到爱好和平者的高度评价,毕加索也因此备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格尔尼卡》无法在画家的祖国展出。直到1981年,《格尔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实现了毕加索的遗愿。
这幅画中给人印象深刻的“点灯眼”、和“比目牛”成为日后毕加索的代表形象。作业:
认知目标:把名人名作用水墨或油画的方式加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
操作目标:学生通过欣赏学习和自己的想象,参照艺术家的原作,用各种方式进行表现。
情感目标:借助名画的形式画出对生活的回忆和感受
第三章 绘画构图和视知觉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绘画的视觉经验 [教学课时]2课时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用具]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学目标] 了解构图的基本含义、目的、任务,构图与构思的关系,以及构图的画幅形态与材质机理。[教学重点] 如何处理好构思与构图的这种关系,且绘画的视觉经验在构图中的应用。并且运用到艺术实践当中去。[教学步骤]
二、视错觉与参照物
视错觉——就是我们的知识判断同观察的形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客观状况相矛盾的一种现象。
我们在构图中利用视错觉或修正视错觉以取得所需的视觉效果。
三、视觉感受与构图空间
1、物象大小
2、透视原理
3、物体的前后遮挡
4、明暗和投影
5、空气作用
形——物体近外形清晰,物体远外形模糊
色——近处的色彩和明度对比强,远处的对比弱,越远,色越灰,越冷。体——近处的物体明暗对比强,有明显的立体感,远处的对比若。
6、结构级差
自然中的物体,是以几何形的级别差异有规律地递增或递减的,越远越密,越小。
7、游动空间
三、绘画的视觉经验
1、对光线强弱的感受——光的对比越强,视觉越清晰。(《戴金盔的人》伦勃朗)(《窗台前》怀斯)
2、对颜色的感受——视网膜对不同波长的颜色,对不同部位色彩的感受不完全相同
同一颜色处在眼睛的视网膜中心和边缘是完全不同的,中心部位突出,边缘部位的变色能力逐渐减弱。(《画室》库尔贝)
2、对距离的感受
3、视觉的空间融合——法国点彩派
4、视觉对比与空间融合、第四章 构图的形式心理
[教学内容] 第四章 构图的形式心理 [教学课时]2课时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用具]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学目标]形象在画面空间的存在形式是构图形式的基础,构图形式取决于对其形象的选择和组合的方式,不同的组合结构关系使人产生不同的形式心理。了解构图的形式心理和构图的形象方位。
[教学重点]构图的形象方位和形式语言的团体力量,包括点线不同的形式语言和形式心理.[教学步骤]
第一节 构图形象方位
一、圆点在构图中不同方位产生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
1、圆点在画面的中心——上下左右达到力的平衡,悬浮在空中
2、圆点在画面的右上角—— 向上飞升的感觉
3、圆点在画面的左下角——向下坠的感觉
二、线在构图中不同方位产生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
1、向上的横短线——水平运动且向上悬浮
2、向下的横短线——水平运动且向下
3、斜向下的横短线——快速下降——高射炮
4、有明确箭头的短线——有明确的方向性,人们的视觉感受会非常明确、强烈。向下的有箭头的短线——下降、速度感 向上的有箭头的短线——向上腾飞发射
三、画面中的形象一样,但位置不同造成的视觉感受不同
1、人物位置靠左——刚走出画面的感觉
2、人物位置靠右——走出画面的感觉
(构图时人物必须考虑物象在画面中的合适位置。一般情况下,人物面对的前方要空的较多,这样给观者以舒适的感觉)
3、画面中的独立的直线——倾斜、倒的感觉
4、靠画框的斜线——稳定的感觉
四、相似图形自身因排列、秩序的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1、舒展
2、密集
3、平静
4、收缩
第二节、形式语言的团体力量
形式语言的组合,使得形象之间产生或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力感。
一、圆点
1、点的团体力量
2、游离出去的点
3、一点、平静、安定、集中
4、小点被大点吸引,视线由大倒小
5、大点倒、到小点向下沉 线条连接点产生合力和方向感
二、水平线
1、没有明确方向感的线——视线向线的两端流动、力向两边延伸
2、有箭头的线——有了明确的方向感,力的感觉集中在箭头的方向
3、多条线段向同一方向运动,力感加强,气势得到增强。
4、线段向不同方向运动,力感减弱,力量被分散,形成 混乱的局面。
珂勒惠支《农民暴动》版画中全套组画主题是农民受辱、仇恨、斗争、反抗直到失败,那么我们应该对于《反抗》――怒潮的最高点以及画面内含着抗争意象加深感知、理解。那向前向上“力的图式”,饱含着复仇的热情和求生的烈火。那农妇举起的双手以及黑色衣裙的每一条褶皱,似乎都在颤抖着、呼喊着、号召着„„这是奴隶的母亲的背影,她全身洋溢着愤怒,浑身是力,挥手之时,好像天上的云也应声裂成碎片。在这紧张激越的意象里,有母亲喝令和儿子没命地向前,在这鲜明的对照中,仿佛预示着一个悲剧的结局。然而,这反抗的背影,令人永远难忘。鲁迅称赞她的姿态:“是所有名画中最有力量的女性的一个。”
第三节 画面分割与形式作用
【教学内容】画面分割与形式作用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会绘画作品画面分割产生的不同的形式心理,画面分割对于构图和画面主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构图中的不同线的分割。【教学步骤】
一、对半分割—— 画面稳定、平衡
二、斜线分割——不稳定、但有强烈的运动感 对角线分割(珂勒惠支 反抗)
三、垂直线分割——高耸、升腾的感觉
四、曲线分割——成为不规则的曲线形,双方形成互补效果,画面显得流动、活泼。
五、弧线分割——使得画面成为半圆形和半环形的结合体,相互包围,呈开放和收拢的态势。
第四节、构图形式线的形式感
一、水平线的形式感——安定、稳重、平静、广阔、舒展
二、垂直线的形式感——挺拔、刚直、明确、向上、向下落,1、高耸、庄严、秩序
2、庄重、肃穆、悲壮
3、严肃、呆板
三、斜线——惊险、运动、速度
1、表现动感和不稳定感
2、表现运动、加速
3、强烈的动感和眩晕感
四、锯齿线 紧张、惊险、尖锐
1、紧张
2、凶险
2、痛苦、扭曲
五、自由曲线
优雅、轻快、跳跃、节奏
1、丰富构图放入欺负变化
2、传达轻快活泼的流动感
六、辐射线
1、在强烈的动势中,中心明确
2、很多宏大的场面构图,辐射线使其变的单纯概括,易于统一。
作业:找出五张不同的绘画作品,分析其中画面的形式线或画面的分割给画面表现的主题的作用。
第五章 构图的形象方位和形式语言
【教学内容】构图的形象方位和形式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用具】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学目标】形象在画面空间的存在形式是构图形式的基础,构图形式取决于对其形象的选择和组合的方式,不同的组合结构关系使人产生不同的形式心理。了解构图的形式心理和构图的形象方位。
【教学重点】构图的形象方位和形式语言的团体力量,包括点线不同的形式语言和形式心理 【教学步骤】
1、对称性构图
特征明显、手法单纯而自然,是一种永恒的表现形式。给人以平衡、稳定、安全、严肃、庄重的感觉,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宗教题材绘画中被广泛使用。
在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中,人们发现左右对称构图形式比较单调、呆板,便逐渐发展为上下对称、相对对称,并向三角形、圆形构图发展。十字架上的基督:
这是画家精心设计的梦境与幻觉。不同于别人的是,达利强调画面的直觉性,使每个局部都有体积,有阴影、有透视、也有质感,虽然是违反常理的组合,却表现出宗教的神秘与肃穆。特别是带透视的十字架上的基督及一抹阳光与黑暗的背景,产生了殉难的神圣感,与下部的湖水、小舟、人的组合,给人以诱发幻觉和梦境的媒介,表达了一种超乎理智之上的精神性的潜意识。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杨·凡·艾克
《阿尔诺芬尼夫妇肖像》中的人物手势动作、环境道具都有民俗的含义,十分有趣:阿尔诺芬尼夫妇的手势表示互相的忠贞,托着妻子的手表示丈夫要永远 养活妻子;而妻子手心向上表明要永远忠于丈夫。华贵衣饰表明人物的富有;画面上方悬挂的吊灯点着一支蜡烛,意为通向天堂的光明;画的下角置一双拖鞋表示结婚,脚边的小狗表示忠诚,女子的白头巾表示贞洁、处女,绿色代表生育,床上的红颜色象征性和谐,窗台上的苹果代表平安,墙上的念珠代表虔诚,刷帚意味着纯洁;画面中间带角边的圆镜代表天堂之意。所有这些象征物既有基督教的信仰,又有世俗的观念,画家都一一收入画中,作了极为细致的描绘。在人物中间的墙上挂着一面镜子,镜框带有10个突出的朵状方形,每个方形内又置一个小圆形,每个圆形内画一幅耶稣的故事画,图像细小到难以识别。中心圆镜内反射出整个房间的景物。这种精微工整细腻的油画世界罕见,也只有在尼德兰的细密画中可以见到。据说这种精微的描绘连现代摄影家都为之惊叹,使用镜子反射来扩大画面的空间,是这幅杰作的又一特色,这些艺术特色对后来荷兰的风俗画有很大的影响和启示。
2、三角形构图
三角形构图上最完美的构图形式之一,因为在这种构图中,所有的画面因素都非常平衡。它可以被各种主题广泛使用,尤其在肖像画中,三角形构图是最常见的。同时,一组由许多物体组合而成的静物,采用三角形构图亦是相当合适的。这种构图形式形成了一种围绕物象的平衡对称,所有物象都被安排于足够大的三角形基座之上,形象和空间向构图(三角形)的顶点延伸。
正三角形构图是受到金字塔结构的影响,坚固、持久,具有纪念性和象征性。正三角形构图结构稳定,既具有左右对称的物理平衡,又具有上下平衡,具有明确的向上性和生命力。同时,正三角形外形强烈,整体感强,能传达画外之意。
倒三角形构图(v形、w形、菱形)
倒三角形构图是由三角形构图演变而来的,既容易平衡又具有动感,是一种很活泼的构图形式。这种形式在巴洛克时期被广泛使用。在实际运用中,构图的上部适合安排具有重量感的内容,能使画面更趋于平衡。此构图本身传递着不稳定、失衡、危险,需要回避等视觉信息,唤起观看者心底的害怕、担忧、恐惧、紧张等。
复合三角形构图
三角形原本表现稳定与坚固,但多个三角形重叠的复合三角形构图,外形像锯齿,给人以艰难、危险、紧张的感觉。因此,安排画面时更应讲究条理清楚,并要求有秩序感。
3、水平线构图
水平线构图是直线构图中最常用的一种,能够表现平静、广阔的感觉。但使用不当会单调,一般与横向方形一起使用。如果在大量的水平线中加入少量的斜线会使水平线具有变化感,再加入点符号,会与水平线产生对比,使水平线更加具有平静感。
4、垂直线构图
垂直线构图具有高耸、挺拔感,构图的方向性更明确,许多画家在画面中加上短垂直线,既保留了垂直直线的方向性,又形成统一中的变化感,产生视觉中心。但在大量的垂直线当中,为了避免重复带来的单调感,画家应进行处理,使构图产生变化。
5、斜线构图
斜线构图最富有紧张感,给画面带来视觉冲击力。斜线会影响画面的平衡关系,需要画家对画面进行力的平衡分析,研究力的相互支持或相互抵消而产生的刺激,以及带来的心理情绪反应。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着破烂的 纤夫在拉着货船,步于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6、对角线构图
标准的对角线构图在古典绘画中较为常见,往往赋予作品既活泼又稳定的效果。在此形式的基础上,艺术家们又探索出了相关的衍生形式,如十字形构图、x形构图、放射线构图等。对角线连接画面的四条边,比水平线、垂直线要活泼,比斜线要稳定,古典绘画中常用对角线构图。在对角线构图的运用中,有一个方向的对角线的绘画内容明确,在另一个方向会形成一个隐隐约约的对角线关系,画面主次分明。
《入睡的维纳斯》 全裸的维纳斯作对角线动势,横卧于户外自然中,她微闭双目,带着进入梦乡的安逸明朗的神情,作沉睡状,右手垫在后脑,右脚弯入左腿下,整个人体被一个密封的椭圆形曲线包围着。画家将女神安置于自然景色中,这是一种非现实而具神韵的意境。乔尔乔内善于运用细腻柔和的笔触和流畅的曲线造型,人体组成与背景自然的直线形成柔中有刚的对比,圆润的裸体与繁密褶纹又形成了单纯与复杂的对比,画家以崇高的精神境界与高超的艺术技巧,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的艺术交响曲。
7、十字形构图
十字形构图起源于西方基督教图案,使得人联想到神秘、庄重、肃穆,形式感很强烈,在使用过程中如处理不当,容易使画面单调,因此,很多画家采取多层十字结合使用。
8、X形构图
从对角线构图形式和焦点透视画法发展而来的。在画面的中心位置有一个焦点,这位置是视觉中心,最有力度。如果在焦点上安排有趣的图形,会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加上较弱的X辅助线,使得画面的秩序感开始形成。
9、放射线构图
是一种有渐变关系、由一个中心向四周放射的构图形式。容易显示中心突出的地位,并昭示中心所具有的能量。以光为中心的构图是一种很有趣的构图方法,在光的周围,因为人(物)与光的朝向、远近不同,产生的受光的情况就不同。人物的主次在光照形成的自然空间中产生出来。
10、圆形构图
能产生自然、和谐、原始、美满、永恒、博大、运动、欢快的特点。
11、s形线条的变化感强,韵律感强,画面容易取得方向力的平衡。s形构图最适合表现欢快、甜蜜、温暖的氛围。在西方古典绘画中,常常用来表现爱情场面。
第六章 构图的对比
【教学内容】构图的对比和呼应 【教学课时】2课时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用具】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学目标】对比呼应在画面空间的存在形式是构图形式的基础,构图形式取决于对其形象的选择和组合的方式,画面中不仅要有对比,还要有变化和呼应。【教学重点】了解构图形象中不同的对比和呼应关系。【教学步骤】 新授
对比生变化,生情在呼应
对比:利用不同材质的物象的对照,不同点、线、面、形、色彩的并置对照,对视觉产生刺激,使双方或多方鲜明地展示各自的特色,形成张力,给人以醒目、肯定、强烈的感受,并使得形象突出,主次分明,层次清晰。
呼应:在种种对比关系中,使其动态、气势、神情、意韵等方面相互关照。其实对比是求的画面的变化,而呼应就是要求的画面的统一之处。对比在有的书上称做对照,上节所谈“多样统一”,多样也就包含着对比。这里所以特别再谈对比是为了加强这一概念,可以这样说,探讨构图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画面的对比。对比是绘画艺术表现技巧的主要手段,也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技巧的主要手段。
构图上的对比用哲学术语讲也就是对立,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包含对立的统一。绘画形式也是一种事物,所以当你在画面上出现一条线或者一个点的时候它已经造成了对比。白纸上的一点,就造成了黑白对比。一条直线分成两块形状,就造成了两个形状的对比。绘画构图的形式是十分丰富的,所以它所造成的的对比也是十分复杂的。绘画中的一切构图目的在于追求加强生活中的对比,使画面比生活中更加突出,从而更好的体现画中的主题。画面上构图中视觉形象对比十 分复杂,我们把它归结为三类:
1、点、线和点线的组合(几何形)所形成的对比。
2、黑白调子的和色彩形成的对比。
3、人们的概念所形成的对比:如静与动、虚与实„„。在绘画形式上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对比,如用笔的对比,绘画材料、纸质、油画布„„所造成的对比效果
一、形状对比
如书中提到《汉代斧车》分别用了曲线、水平线、圆圈等不同规则的形状组成了这幅画面的形状对比,还有密线状和平面壮,有了对比,就能更起到加强画面的表现力的作用,起到如图片(PPT),长方形、原形、正方形、或小长方形,小正方形等组成了形状对比的构图形式,在日常的静物摆放和绘画构图中,也经常在构图时候刻意强调画面中的对比。可以设想,没有对比的画面将是异常枯燥和单调的。二.黑白调子所形成的对比:
我国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龚贤是江苏省昆山县人,艺术活动主要在南京,被称为金菱八家之一,他的山水以黑白对比见长。在他所著的《柴丈话说》中这样说:“几树皆黑,此树独白者,故其醒耳。”在他的山水中往往以黑见白,很懂得利用黑白调子来造成独特的对比效果。其中有一幅图画可以看到左上和右下分程淡灰和深灰俩个调子,在黑色的树丛中有淡色的屋顶及夹叶树。造成调子的对比。我国现代山水画家李可染也常常采用这种手法。
1、以白衬黑
《无名女郎》我们面前的这位典型的19世纪俄国知识女性,她侧身端坐,转首俯视着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显得高傲而又自尊。这种姿式语言表明画中人物与这个世道格格不入,冷眼审视,不屑一顾,又不愿与之合流的神情,这隐含着当时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态度。这幅女子肖像显示的美在于性格表现,也体现画家的美学观。我们面前这位女子没有华丽服饰和贵夫人的打扮,而是入时得体,是上流社会有文化、有修养、品位极高的知识女性打扮。色调浓重且有变化,冷漠、深沉、俊秀的面孔鲜明突出,格外庄重、典雅而高尚。
这幅肖像画并不是一个具体人物的肖像,而是画家的理想创造。她坐在华贵的敞篷车上,高傲地望着观众,她那不凡的气派和自尊,给人以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深刻印象。画面以冬天的城市为背景,白雪覆盖着屋顶,朦胧湿润的天空,使人感到寒意。女郎的毛皮手笼、镯子、帽子上的白色羽毛、蓝紫色的领结,都表现得极为精到。而最令人惊叹的是人物的精神气质,实在被描绘得精湛绝伦。它确实无愧为一幅杰出的性格肖像画名作。这个美丽女郎的画像。有人说是托尔斯泰小说中的安娜.卡捷琳娜,也有人说是莫斯科大剧院里的某个女演员。但不管她是谁,其精神气质确实很能打动观众。
2、以黑衬白
书中提到蒋跃的作品。
3、黑白交替
《起家》詹建俊。萨金特的作品
4、明暗对比
利用光源的位置,光射的角度和物体本身的固有色的黑白形成的明暗关系,在构图上进行对比衬托,如《法国士兵枪杀起义者》,作者将主要的任务形象——起义的人安排在画面中最亮的地方,而把法国士兵处理在逆光的罪案的比粉,以加强画面的主题思想,从而形成强烈的鲜明的对比关系。出次之外,还有大量的作品利用这种明暗的对比关系来加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起带烘托主题的作用,如论博郎的作品,《杜教授的解剖学课》等,还有其他一些他的作品,喜欢用明暗表现的手法。
书中提到的还有一些作品用点燃的烟火,车灯、篝火等等来活跃画面的气愤。
三、虚实对比
画面中实的物体比较突出,醒目,往往成为视觉的中心,画面中虚的物体有往回退的感觉,所以,画面中往往利用这种手法表现画面的空间,同时,画面中主体物处理成实的,次要的物体处理成需的,同时,前面的物体实在,后面的物体处理成虚的。亮处的物体处理为实在的,暗处的物体处理成虚的,等等。
四、疏与密对比的实例:
在我国古代画论中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就是说在画面上有的地方要密,有的地方又要留出大块的空白造成对比。假如把印章的构图也当成几何形的组合来看。齐白石所刻的印章,“人长寿”可以做“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典型例子。这种处理的方法在中国古代的版画和现代的连环画构图中是屡见不鲜的。
绘画构图,忌讳平均、忌讳整齐,平而不平、均而不均、齐而不齐,乱而不乱最好,石鲁说“大乱则大治”,画面中不怕乱,但能从乱中求的同一与变化是为做好。怎样作到“大乱则大治”,就要在画面中有疏和密的对比。
参看书中的构图祥解
五、动静对比
六、机理对比
七、线面对比 除此之外,还有 第二方面,呼应
1、内容上的呼应——画面中各种形象在客观上与表现的题材,内容、环境、23 情节等相互呼应。
2、形与形的搭档呼应
3、色块和色块的呼应
4、气势的呼应
第七章 构图中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内容】构图中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课时】2课时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用具】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学目标】构图中的节奏和韵律在画面空间的存在形式是构图形式的基础,构图形式取决于对其形象的选择和组合的方式,画面中不仅要有对比,还要有变化和呼应,同时还应考虑到画面的节奏和韵律,把握好了构图的节奏和韵律就处理好了画面的形式构成要素。
【教学重点】了解把握构图中不同形象的节奏和韵律。【教学步骤】 新授: 导入:
节奏韵律 错落有致
自然界或人文艺术界因变化而丰富进化,在包括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简称节奏。
具体的阶段性变化例子有:如音乐快慢激烈缓柔、美术韵律、文学作品铺垫高潮结尾等。人文生活类有:秋千荡漾、工作快慢、生活效率、封建社会的悠闲、资本主义的高效等。自然界类:山川起伏跌宕、动植物生活规律、生老病死、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公转自转等
另也可解释为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
节奏变化为事物发展本原,艺术美之灵魂。相对论变化的结果。
音乐节奏: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 喻为音乐家的骨架。节拍是音乐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地重复进行。我国传统音乐称节拍为“板眼”,“板”相当于强拍,“眼”相当于强拍(中眼)或弱拍。
生活节奏:今年都是明天三件事,吃饭、逛街、睡觉;明年每天都是吃饭、学习、工作、睡觉、旅游,两年内生活节奏变快了。
绘画作品中的节奏:构图结构中物象的长短、强弱等变化有规律的交替组合,观众的眼睛在追视这些仿佛出现的形式要素时产生的韵律感。韵律:情调在节奏中起的作用 一 节奏的构成
1、形是绘画基本要素之一。无论画面分割,形象布局等大的方面,还是具体的塑造表现都不能脱离形这一要素。形的基本语汇包括点、线、面。形的节奏具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单纯的点、线、面依照某种关系发展变化所形成的序列。二是点线面相互配合,所形成的较为复杂多变的节奏。(附图l)在点、线、面这三种基本语汇之中,线的节奏变化最为丰富,仅仅一条线,就可以通过轻重、粗细、干湿、长短等变化形成丰富的节奏.。而一组线条相互配合,在疏密聚散等布局方面通过变化也会带来不同的节奏。因此,线的表现力是异常丰富的,在书法艺术和中国白描绘画中,线的节奏变化达到了相当的复杂程度。点线面这种形成节奏的基本方式在一个具体视觉形象中的运用和配合是十分明确但又是复杂多变的。譬如在白描作品(任伯年)中,线的运用体现了丰富而多变的节奏。2.明暗的节奏
明暗节奏产生的基础是明度色阶。色阶的黑白两极之间一般划分为10个层次,以概括自然界丰富的明暗变化效果它本身就形成了一个浓淡变化的序列。明度色阶中,不同层次的色阶通过排列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调,表现不同的情形,抒发不同的情绪,呈现不同的节奏效果。根据占优势面积的色阶的明度值,可以分为高调、中调、低调。根据明度阶跨度,可分为长调、中调、短调。不同的调子对比效果有强有弱,给人以轻快、响亮平衡、低沉、晦暗、庄重等视觉心理效果。在绘画中,这些调子模式既能由于整体由构成画面节奏关系,也能在局部形成微妙的微观节奏变化。在黑白版画、中国水墨画中,体现了对明暗(黑白)节奏的精妙运用。3.色彩节奏
色彩是造型诸要素中最为复杂,又最有魅力的。相比之下,色彩是最有视觉吸引力的,一幅画的表情效果主要取决于色彩。色彩具有明度,彩度(纯度),色相三个要素。因此,一块具体色彩有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一组不同的色彩既可以以明度的深浅变化形成序列,也可以鲜灰纯度变化形成序列或以冷暖倾向的逐渐 25 变化形成序列。一般说来,绘画中的色彩节奏的形成过程是:先依照对比色、互补色、类似色等关系确定出出几类色,并在明度、纯度、冷暖方面进行变化最终形成某种“调式”。
伦勃朗笔下的《善良的人们》就是一个范例。在这幅画中,简单的平面几何结构完全淹没在由光影形成的自由节奏与协调对比之中。”一幅作品的明暗节奏可以由若干层次的色平面构成,每个色平面由明度相近的色彩所构成,每个层次都可以容纳微妙的明暗变化,但并不影响整个色平面的明暗基调,任何作品凡在平面上进行创造,无论是现代的还是古典的,是追求平面表现的还是立体空间表现的,都要有一定的色平面结构。这种色平面结构或是大面积的聚积,或是小面积的分散,或是鲜明的或柔和的,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都应在画面上构成秩序的排列,组织色彩的黑白灰节奏。以毕加索的作品《梦》为例,画面分成三个色平面。背景的墨绿色、暗红色用黑线穿插,统一成一个暗色平面,红色椅子为黑色调,它们衬托着前面的亮色平面——一个睡着的女郎,这个亮色平面由高明度的淡绿色、淡玫瑰色、淡黄色和白色组成,这些色块的明度都靠近白色,在暗色的衬托下,获得纯静与透明的效果,流畅柔和的形态与清新的色彩相呼应,构成极其优美的画面。在组织以明暗为基础的色平面时,应该不受自然的束缚,而把它当作一种主动自由的表现手段。我们为了追求强烈的节奏感,可以将色平面按强、弱、中排列,为了求得柔和的节奏感,又可以按强、中、弱的秩序排列。为了色彩节奏的需要,可以将已有的明暗层次消除,也可以将没有层次创造出来,重新组成一个新的合理的画面。4.肌理节奏
肌理是物象表面或画面表面的微观纹理,本文所讨论的是特指艺术作品表面材料通过技法加工处理所形成的具有特定含义和表现力的纹理。绘画中肌理形态,是很丰富的。颜料的堆叠,画刀的刮压,笔的扫敏,水的冲洗,油的浸渍,所形成的笔触,刀痕、水迹于属肌理,它的功能既可状物(写实)也可悦目(装饰),还可以表现情感。肌理具有厚薄、粗细两种变化维度,可形成不同的高低起伏,光滑粗糙的表面,增加绘画表现力。现代绘画中,肌理节奏的运用十分普遍,在一些综合媒介的作品中,肌理成为其主要语言形式特征。二 节奏的作用
第一,节奏的职能是指相互结合的内容上异质的东西同质化。绘画中所有的线条、色彩、虚实、笔触的对比可以用节奏的变化规律来处理。
第二,节奏的意义在于选择重要的东西而排除次要的细节。在绘画中有主体实次体虚、前实后虚、亮部实暗部虚。
第三,节奏能为整个具体作品创造一个统一的审美氛围。绘画中突出主体,26 对次体进行虚化处理,使局部的节奏服从整体的大节奏,注重画面的整体。
绘画中的节奏感起着显现全局气势的轨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视觉上的快感和引导视线的作用。因为人们的视觉习惯会随着物体运动方向追视,而但构图中的形象有秩序地配合够成时,便产生了一种节奏运动趋势,从而吸引观者的注意力从一个形象转向另一个形象
我们在构图中的节奏设计,往往是以绘画者的情感为依据的。若要使画面大起大落,就应增强起伏方向或增强力的对比,若要获得恬静的诗化境界,则应削弱或减少起伏和量的反差。这种变化和尺度的把握是这种法则运用好坏的基础。这些简单的线条表示出了“节奏”变化。
节奏的设计
绘画构图中的节奏设计,是以画面题材为内容和基本情感为依据的,或激荡起伏,或沉着恬静。布置和设计时,首先要从画面的整体出发,安排具有整体价值的主要起伏,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次要的起伏,以衬托和丰富主要起伏的节奏感。否则,形不成总体气势,而陷入互相抵消的境地,不能引起节奏感受。因此,但组织点、线、面、黑、白、灰时,须成群结队,起伏抑扬顿挫,跌宕有序,松紧相宜。
重复
使用重复这种节奏感,必须有小变化的重复,在细节上予以适当的变化,使画面丰富耐看。重复的美感力量在于走向极致,控制全局,造成连续兴奋终于难忘的视觉刺激,并成为构成形象的主体。若轻描淡写.特别是在自然形态的写实绘画里投能占主导地位,则有雷同化之嫌。由此,理念的因素是重要的。作画时你问问自己:相同的形象若已出现,是否在追求重复这一美感样式? 渐次
是连续出现的近似形象的变化,表现出同方向的递增或递减的规律。这种美感样式的规律性很强,它集巾的特点是遂“增”或递“减’。我们当在湖边看那逐一退去的水波时,近处的距宽、清晰,逐一远去则波光沏城,消失为密集的一片,这是典型的渐次美感。在中国各地皆有宝塔,无论若干层,每层据伸,体积、高度逐层缩小。这种渐次的美感样式在古代建筑中早已被使用。
归纳起来,当我们初涉构图练习时,可以按如下规则来处理构图中的节奏: 1.在任何一幅构图中,在设定骨架时,通过对画面的分割,由物象概括出来的几何面,一般说来不是一样大小的,形状亦不应是相同的。除重复用的某种元素为求得某种美感之外a不等于B不等于C不等于D 27 2.在任何物象的影象形成后,边缘线的长短是不一样的。除某种对成因素和对称因素和某种特殊效果之外。a不等于B不等于C不等于D(的现象体现出极自然的状态,有益表现生活气息为内容的题材。
3.在一个构图经营较好的画面中,物象自身的骨架往往称之为正空间.相反关连的部分叫负空间c而正负空间,每个切块面之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a不等于e不等于c不等于d这样的现象应在组织画面时精心追求。学习者往往会以局部观察把握对象的错误方法而只注意正空间,或者只是注意正空间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正空间与负空间之间的关系。
图169足以形象说明构图中多种原则的综合应用,方使画面产生干变万化。同等大的瓶平面距离似乎是雷同的,正是因“雷同”而产生了“条理”的美感;正是因为瓶子的垂放产生了有序的排列。乃是这幅构图的美的特征,然而,不是绝对的,因为在画幅中.瓶上下移动的组合关系,打破了因“重复”法则的制约而使画幅有了生动变化。可见量和度的适当把握和分配原则的综合应用,是要有灵动的多向的创造思维的。“度和量的分配”不仅促使平面的组合产生变化,而 且决形、色的分配上同样体现了节奏这一法则
在构图的具体实践中,对“节奏”的概念是建立在可视形象的基础上c音乐上的音的长短和音的强弱,在这里转换为绘画中的点、线、面、色(甚至还包括用笔的强弱等等技巧)。比如:点,在使用时可能是一大一小,点的距离也有远近;若是线,则长线后自然的接一根短线;安排一个面另一个则可能是较大的或较小的面;若是色,也可能就是一块大色块并置一块较小的色块。这中间有心理节律的体现,从构图技巧上,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经验。落实到构图上,在组织骨架时,个体几何形也是这样。学画之初,教师在静物的安排上,不是常常请学生画一个陶罐再配一两个水果吗? 韵律
如果把相同的形重复安排,就会产生有 韵律感的构成。带有韵律的构成不仅仅是轻 松偷快的、也是平稳、安定的。被重复的形应 当尽可能单纯,并具有容易区别干其他形 的待征,这样才能产生韵律。从字面讲、韵律就是在画面上造出节奏感和轻松感、同时又带有安定感。
第二节 迂回含蓄 以一概万
含蓄,在中国画的构图理论中称为“藏”。
明唐志“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苏轼“谁知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巴尔扎克“艺术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的思想”。绘画艺术不是图解作品,所以不能平铺直叙,和盘托出,要含而不露,委婉曲折,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观众通过亲身感受,借助于想象去思索、领悟,以有限的形象,表达出丰富的内容来。“楼阁宜巧藏半边,桥梁勿全见两头,远帆无舟,而去来自辨,远屋唯脊,而前后宜清”
一、遮挡含蓄
用掩映藏露的手法,通过物象前后的遮挡,半遮半露,不露全景,但却能让人联想到全貌、二、隐意含蓄
在构思上,不以正面表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曲折与隐喻提示来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
第三节 整体联系 比例协调
一 整体联系——完整
绘画构图是体现形式美的手段之一,整体结构与诸要素之间、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完整性,是构图的重点。
绘画构图的完整性还表现在个性的完整上,是把握构思、布局等各种因素,协调并达到统一分寸的结构。黄宾虹的繁、齐白石的简、潘天寿的险,都格子形成了个子作品个性的完整性。
协调,是同一整体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之家具有共同的因素。米洛斯的维纳斯
相传,这具维纳斯原本有手,但作者因觉得有手的维纳斯不如无手的美,就将她的双臂去掉了.事实上,这具维纳斯从一出土就没有双臂,很多人试着帮她装上双臂,但却发现有臂的维纳斯反而不如无臂美,就没有给她安上双臂。
6、比例和秩序
比例,是整体和局部、局部和局部,各种“量”之间有秩序的比较,要和谐就必须在量的差异上找到合适的比例来,我们分析构图结构的平衡、对称、和谐、节奏等形式的美感,都涉及到比例。比例协调的法则也是构图时整体联系的法则之一。
秩序,就是部分与整体以及各部分彼此之间比例关系的和谐。黄金律在绘画构图中的作用:
1、制定合适的画幅比例
2、安排地平线的位置
3、确定画面趣味中心的位置。
7、比例与画面的空间
一幅作品的主体形象与环境空间的比例,直接关系到画面的内容、主题思想、情绪或某种意趣的表达。
8、物象之间的比例
构图中画家运用物象与物象之间比例参考系,以显示相互之间的大小、高低的特征。
以求物象的外形、外轮廓“整”的处理来达到画面的整体感:在物象的外型上求概括,形体内部求丰富变化。
二 渐次
渐次,是连续出现的近似形象的变化,表现出同方向的递增或递减的规律。
这种美感样式的规律性很强,它集巾的特点是遂“增”或递“减’。我们当在湖边看那逐一退去的水波时,近处的距宽、清晰,逐一远去则波光沏城,消失为密集的一片,这是典型的渐次美感。在中国各地皆有宝塔,无论若干层,每层据伸,体积、高度逐层缩小。这种渐次的美感样式在古代建筑中早已被使用。
当初学者在学素描时.对此规律实际上早已有所接触。画一本书,书上面每行字近太远小,近宽远窄的现象;画风景画时,看到迫旁逐一迟大的树木或更具特征的电线杆等等,其中都有着渐次美的影子。
在学工艺美术时,作“退晕”作业,对色彩的纯度和明度渐变.都是让学生接受渐次法则素质的熏陶。
综述这些例子,逐渐变化包含着距离的分配、量的增减幅度(色彩的渐变)、高低的差异。不难发现,“渐次”美的出现源于自然的纵深现象,因而很利于对透视美的表现。其次,表现渐次要注意个别形的增减和间距的规律性。
较之重复样式,渐次的性格有其变化较活泼的一面,能够引人深入画面的视觉效果。若在具有装饰风的绘画里设计使用,则将会增强画面的秩序美和透视深度,就是在富实性绘画里,若局部采用,也会带来较好效果。
三 统调
统调之美,是在画面中某种倾向形成绝对优势之美。
在色彩画里统调之美是容易领会的。因为,在色彩画中统调即是色调的基本要素。但是,一幅色彩画中还有其他要素。在构图领域里,统调的方法可以对形状、线条、方向、位置、力的运动取势等等方面进行组织,使某部分对其余部分具有支配管辖能力。
在设计艺术里装饰性是其特点,设计的基本形、用线、个体图案等等都为统调带来前提条件。其中的统调方式也易于把握。
以此因为例,就是以个体图形的重复来组织画面的,以图形的一致性、位置的安排变化来创造造型风格的统调美,这个统调的元素就是这个体图形。
再举一幅现代绘画为例:吴冠中先生的《狮子》是满构图安排的,采用了线的运动态势作出的一种统调之美,其中又加上色彩点满画面的节奏安排,可说是点、线、面综合运用,然仍以线的运动作为总体控制画面。
统调的美还体现在构图的势态方向上。比如《鱼猎、收获》画象砖,图中射箭的人物虽然较小,又安排企左下方,然而其他的用虫乌都与箭出朋的方向保持了—致性,重心则出下方起始,让力的势态统一厂全画面。
统调美还体现在物象所表现的情调和气以上。笔者行笔到此,电里正在播放俄罗斯小白掸艺术团在北京与个国舞路家联谊演出*把俄罗斯的(红梅花儿)与中国的藏族舞蹈安排在—前一后.两个爷日的情调形成了极鲜明的对比—小白样舞蹈团的节日整个地笼罩着一种高雅和清新,中国的藏族舞困整个笼罩着一种高原的强悍向亢的阳刚气魄:可见,在一些情况下,构图中的统调它不一定采取方向、线条或者位置变化,而采取别开生面的组织关系以情调来统调。梅尔尼科夫的 油画就是一例。
更有甚者,在强调重视生活的写实风格的现实主义绘画里,以情节所规定的特殊关系来统调,则是另一种主要的艺术手段。为了取得这统筹效果,往往采取以事件为重心,以主体形象展开,次要形象经过画家的主观设计,把它们之间的多与少、疏与密、朝向及动态的趋势,都被调动来呼应主体形象,使主体形象不论大小,都形成对画面控制之势。这种情节性的统筹,初学构图的练习作业中普遍运用,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方法。这种统调美在《血衣》等等历史画中则广为运用。
以上列举的这些美感样式,在运用处某一幅构图时,应考虑构思和内容的需要,只要有助放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非写实的作品,可以此为置陈布势之脉络,装饰性作品可以此为秩序、条理规范画面;抽象性的作品可以形色传达其样式的美感。然而以某种祥式统率画面后,其中不是单一的;它是遵循多样统一的规律而具体使用的,其分寸、其效果将靠学习创作者在实践中逐一领悟,自觉地锤炼美感的感悟能力,提高艺术品位,方可具备较强的绘画构图能力。
第七章 构图原理和形式美要素课程实践
[授课内容] 构图原理和形式美要素课程实践
[授课课时]2课时
[授课地点]美术楼 [授课类型]实践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教学法
[教学目标]了解构图的形式心理和构图的形象方位,让学生在绘画构图实践中理解并掌握构图形式美的规律。
[教学重点]以实践为主,理解绘画构图中的形式美 [教学步骤] 第三节 复习构图中的平衡及形式美要素的知识点
第四节 让学生进行课堂实践,创作一幅绘画作品,要求不少于三个人物,要有明确的主题,同时在画面中体现、平衡构图形式等,在画面上描述所用的构图原理。
第五节 要求学生先设计草图,之后以素描的形式转绘到8开大的素描纸上,可上色也可不上色。第六节 老师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