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纸 附反思(精选)
活动内容: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纸 活动目标:
1.感知比较3种常见的纸,发现它们的不同。2.乐于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通过染纸活动,初步发现3种纸具有不同的吸水性。活动准备
宣纸、画画纸、牛皮纸、颜料、标签、表格、染纸样品、塑料筐、抹布、旧挂历纸、泡沫板。活动过程
1.感知3种纸的不同
(1)教师出示3种纸,并问孩子:“这是什么纸(了解名称)?”
(2)提出问题:“每人都有3种纸,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揉一揉、听一听,它们有什么不同?”
(3)幼儿自己取3种纸进行感知比较,发现纸的软硬、厚薄、颜色、光滑度等的不同。(4)鼓励幼儿相互交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5)在幼儿表达基础上,利用表格形成集体记录。2.制作有趣的染纸画
(1)引入染纸画,出示染纸样品。(2)幼儿取纸,教师介绍染纸基本方法。(3)幼儿操作。(4)相互交流。
提问:“你们看一看这3种纸染出来的画,你们发现了什么?”“哪种纸做染纸最漂亮?”“为什么?”
小结:宣纸做染纸最漂亮,它吸水多。把这一结果记录在集体记录表中。利用记录表,梳理3种纸的不同。
活动延伸:如果用这3种纸叠成小船,放在水里会怎样?” 活动反思:
《有趣的纸》作为纸的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是一个有着科学领域的明显特点并与艺术领域有机综合的活动。这个活动的结构化程度比较高。这种高结构不仅体现在从目标到材料的严谨设计。而且体现在用一系列关键问题引导着幼儿的探究活动逐步走向深入。在活动的每个阶段,不仅在开始时有关键问题的引导,而且在探究告一段落时有共同的讨论和回顾,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发现和记录的事实信息,概括、总结和提升已经获得的经验。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关键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引领着幼儿探究的方向,保证探究的深度和有效性。在《有趣的纸》中,在探究活动的不同阶段,教师主要使用了4个关键问题,它们在引发和引导幼儿深入探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探究纸的吸水性可以成为孩子们继这个活动之后更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因为纸的吸水性已经超越了探究纸作为单一物质的物理特性,涉及到纸与水两种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老师们可以在美工区投放颜料和各种各样的纸,鼓励和支持幼儿继续进行染纸活动;还可以提供毛笔、毛刷、棉签和海绵棒等工具材料,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各种质地的纸进行作画,他们会发现不同纸的吸水性和用不同的纸作画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当然,在这种似游戏、似探究、似美术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会体验到游戏的快乐、探究的魅力、美术的奇妙„„总之,孩子们的获得与发现会有很多很多!
第二篇:大班科学《有趣的纸桥》
活动名称:大班科学——桥的力气大 活动目标:
1、在搭建纸桥的过程中,通过改变桥面纸张的形状,发现承重力增强的现象,并能用语言表达所观察到的变化。
2、通过不断的观察、向同伴学习等方法克服试验中的困难,勇于尝试。
3、体验实验成功后的喜悦。
活动准备:纸杯、铅化纸、小积木、塑料托盘。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出示PPT,回忆桥的主要结构和作用。师:你见过桥吗?桥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作用呢?
2、提出造桥的要求:用两个纸杯和一张纸,也来造一座桥。
3、幼儿快速搭建一座纸桥。
二、幼儿初步尝试在桥面上走“小车”。
1、幼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搭建桥,并尝试放置小积木。师:你搭的桥有没有承重力?我们用小积木做测试。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操作。
3、幼儿反馈活动中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师:做桥面的纸可以变一变。纸可以怎么变呢?
三、幼儿再次尝试,改变桥面纸的形状进行实验。
1、提出要求:“小车”要放在桥面的悬空处。
2、鼓励幼儿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加强承重力。
3、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实验经验和发现
4、挑战更多数量的积木。
四、游戏:比比哪座桥的力气大
1、在相同的桥墩距离基础上,幼儿尝试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做出不同的桥面,在桥面上堆放小积木,比比谁的多。
2、幼儿操作,相互参观,感受同伴不同的方法。
3、欣赏视频,拓展幼儿经验。准备: 1、16人,四张桌子,每桌四把椅子。
2、需要电脑和投影(或电视),需要放视频给孩子看。
3、幼儿铺垫:操作材料较多,需要孩子有良好的操作习惯,听到老师的指令再开始操作,听到集合时能立即收放好材料细致听。
第三篇:大班科学活动:《纸桥》
大班科学活动:《纸桥》
萧绮婷
一、设计意图:
纸是孩子生活中经常接触和十分熟悉的,在孩子眼中纸是一种平凡而又好玩的东西。生活中他们喜欢在纸上写写画画,喜欢拿着纸折成、拼成各种各样有趣的东西。每当孩子用纸创造出自己的“杰作”总是欢呼雀跃。因此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利用一张普通的纸造出一座不平凡而且坚固的纸桥,从而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去解决问题,培养幼儿凡事动手试一试的思维方式,在不断的动手尝试中体验实践的意义,让幼儿了解创造发明并不神秘。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尝试,发现同一个物体改变它的形状,它的承受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变。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技活动的兴趣及探索愿望,并能与同伴合作分享自己成功的体验。
三、活动资源准备:
1、广告纸若干、易啦罐做成的“小国王”若干、椅子、积木若干。
2、电脑课件故事《纸桥》
四、活动过程:
1、利用课件引入课题,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与兴趣。师:小朋友你想去童话王国吗?好,现在我们一起进入童话王国,看看童话王国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一边看一边动脑筋想问题。
2、幼儿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利用操作材料自由地探索。(1)师:“小朋友你们想当建筑师帮助纸国王用一张纸造一座坚固的纸桥吗?瞧,纸国王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宝宝,你们能把这一张纸宝宝变形,让它变成一坐可以让国王站上去的纸桥吗?
(2)师:“小朋友真聪明你们把纸宝宝变成波浪型的纸桥,国王就可以站桥上了,真棒!
3、在幼儿已经了解把纸变形的基础上,拓展幼儿的思维,让幼儿了解,一张纸改变了形状它所承受的力也不同了。激发幼儿带着问题继续实验,并向同伴说说自己成功的桥是怎样做成的,可以做成怎样的纸桥。
(1)师:“小朋友,真棒做了这么多的纸桥,谁能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你的纸桥是怎样做的?
(2)师:“小朋友你能告诉老师你的新发现吗?(纸改变了形状后它承受的力也改变了)
(3)师:“小朋友,你们真棒帮国王造了一座坚固的纸桥,国王可高兴了,可是他说波浪型的纸桥不好走,走起来很难受,还想请聪明的小朋友帮帮他,让波浪形的桥面可以平整一点,好走一点,你们谁想到了好办法?在桥面上在放些什么?(放多一张纸)4、游戏体验,师幼合作利用纸桥的原理造一座“快乐桥”。(1)师:“瞧,现在国王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桥,去看看美丽的世界了。”(2)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做工程师用纸宝宝为我们造一座快乐大桥,你们可以去邀请客人老师一起来帮忙。”(幼儿造桥)
第四篇:《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学反思
本次是科学领域的活动《有趣的纸》,经过了两次试教,分别上了两个班级,而两个班级的幼儿也截然不同。也由于我的经验不足,两次活动结果都不尽人意。
在这个活动中,我主要通过三大环节来诠释。
第一次活动时的第一个环节中,我运用“了解纸的名称”,来使幼儿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说一说这三种纸分别是干什么用的?许多小朋友都认识白纸和牛皮纸,也都能说出这两种纸是干什么用的,而对于宣纸只有一位小朋友认识并说出了它的用途。幼儿虽然说出了这三种纸的用途,但我在总结时没有很好的利用幼儿的回答,只是做了这三种纸的初步介绍,其实幼儿的回答都是很具体的,也都了解这三种纸用途。而在第二次活动时,这个班的幼儿在这一环节的回答较第一次活动时的班级稍微一点,许多问题都没有回答到点上,而在我总结时还是因经验不足而没有很好地解释清楚这三种纸的用途,以至于后面的环节上的比较累,幼儿的回答也没有切入主题上。
在第一次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中,所提问题还比较到位,但在材料准备上没有考虑周全,纸张的大小与颜料的选择上都有错误,导致幼儿的回答都有点偏离问题的中心,三种纸有大有小就使他们在回答“你发现了什么?”上说出发现纸有大小。而在颜色多时,就误导了幼儿说不出“那张纸染的最漂亮,为什么?这个问题了。因此材料的错误选择使得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没有达到。第二次活动时的这个环节中,我改正了这个错误,把纸裁得一样大小,而且只用了同一种颜色,所染的范围也同样大小。因此幼儿在观察发现中基本了解了宣纸所染的颜色范围要大,还有幼儿说宣纸像餐巾纸一样放到水里会化掉,孩子的回答只是点到了其中的一个头,于是我就顺势引出了下一步——幼儿操作染纸画。
在第一次活动时,我先示范了如何来操作染纸画,让幼儿先观看操作步骤。可能是我讲的时候没有说明清楚,导致幼儿操作室出现了许多意外状况。而且也没有真正的去思考探索,只是纯粹地只知道“玩”,根本没有探索的欲望,像是在上美术课一样了。第二次活动时,我改变了这种做法,我只作了详细而具体地介绍,但我没有操作示范,而是交待清楚了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探索。运用着种方式是遵循了新纲要指出的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去探索,这样的想法是好的,可最后的结果却不尽人意,也可能是我前面那些环节引导的不太好,以至于幼儿不能很明确地讲出“吸水”这个关键词来,经过多次的提问幼儿回答后仍没有明确答案后,我只能自己说出这个明确的答案,而幼儿也只是从教师口中听到这个词后才明白了这关键性的一点。
第三环节是用这三种纸折成船后放在水里会发生什么?两次活动幼儿基本都能回答出宣纸在水里会马上沉下去,白纸和牛皮纸就不会沉下去。
总的来说,这两次的活动都不是很成功。第一次是由于我在语言组织及操作交待方面的不清楚,第二次是没有注重细节,抓住要点及时分析。因此两次活动的结果都不尽人意。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也是我经验不足,对于教龄还不满一年的我来说,在科学领域这方面的经验实在很少,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很少有类似的活动,幼儿在这方面的经验也不足,因此就使得这个活动的结果不尽人意。经过这两次的活动,我对科学课如何上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信在以后的一次次磨练中,我会不断的成长,所获得的经验也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第五篇:大班美术活动 有趣的纸筒
大班美术活动《有趣的纸筒》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在纸筒上作画。
2、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幼儿用语言对自己或同伴的作品,做出评价。
二、活动准备:
纸筒若干、水粉颜料、水粉笔
三、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①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东西,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小朋友们请看!
② 出示纸筒,那小朋友们能说出老师带来的纸筒有什么特点吗?(这是个圆柱体,中间空空的 从上面和下面看底部都是圆形的,边说边用手去触摸边缘或面)今天我们就用纸筒创作一个小猫的手工作品。小猫有什么特点?(尖尖的耳朵、长长的胡须、圆圆的小鼻子)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老师在帮纸筒画了什么,怎样变出小猫的耳朵?(画出眼睛、鼻子、胡子、嘴巴。接下来握住纸筒,在眼睛鼻子的后面,用另一只手指轻轻地向里按压,同样的将小猫脸的那一面也向内按压,说出注意事项)小猫已经完成了,小朋友们可以用我们熟悉的水粉笔还有颜料帮小猫画上漂亮的衣服或者画上美丽的装饰品吗?开动你们的小脑筋,让我们动起来吧。
3、幼儿进行自由绘画制作:
① 提醒幼儿操作时注意的事项要求,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②教师巡回指导。
4、进行作品展示,欣赏作品。
将画好的纸筒集中摆放在桌子展示台上,引导幼儿自由交流,其他小朋友欣赏作品。
5我们来看一看其他的小朋友们是用什么材料为纸筒进行装扮的。(播放ppt 说出这是用剪裁、贴纸的方式进行装扮的)小朋友们,废旧的纸筒可以再次利用,扔了可惜,所以我们要节约能源。好啦!下节课我们就用其他的方式来试一试,今天的活动就到这里了,小朋友们再见。